卷六十三

古文:王华,字子陵,琅邪临沂人,太保弘从祖弟也。

现代文:王华,字子陵,琅王牙临沂人,太保王弘叔祖的弟弟。

古文:祖荟,卫将军,会稽内史。

现代文:祖父王荟,卫将军、会稽内史。

古文:父,廞,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

现代文:父亲王貵,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

古文:国宝既死,恭檄廞罢兵。廞起兵之际,多所诛戮,至是不复得已,因举兵以讨恭为名。

现代文:家住吴中,晋隆安初年,王恭起兵讨伐王国宝,当时王貵正服母丧在家,王恭下檄文命令他也起兵,他聚集民众响应,让自己的女儿任贞烈将军。国宝死后,王恭让王貵罢兵。貵起兵时杀了很多人,到此时已不能停下来,于是就以讨伐王恭的名义再次举兵。

古文:恭遣刘牢之击廞,廞败走,不知所在。

现代文:王恭派遣刘牢之攻打王貵,貵兵败逃亡,不知所终。

古文:长子泰为恭所杀。

现代文:长子王泰被杀死。

古文:华时年十三,在军中,与廞相失,随沙门释昙永逃窜。

现代文:王华当时十三岁,在军中与父亲走失,跟着和尚释昙永逃命。

古文:时牢之搜检觅华甚急,昙永使华提衣幞随后,津逻咸疑焉。

现代文:当时刘牢之搜索王华非常急迫,昙永让王华提着衣服跟在他后面,追查的士兵对他有些怀疑。

**古文:华行迟,永呵骂云: 奴子怠懈,行不及我! **

现代文:王华走得慢,昙永责骂他: 奴才懒惰,还跟不上我!

古文:以杖捶华数十,众乃不疑,由此得免。

现代文:用手杖打了王华几十下,众士兵不再怀疑,王华因此免除杀身之祸。

古文:遇赦还吴。

现代文:遇大赦王华回到吴中。

古文:少有志行,以父存亡不测,布衣蔬食不交游,如此十余年,为时人所称美。

现代文:王华年少时就有志向,因为父亲生死不明,王华过着普通的平民生活,布衣疏食,不与外人交往,这样过了十几年,被当时人所赞美。

古文:高祖欲收其才用,乃发廞丧问,使华制服。

现代文:高祖想要启用他,给王貵举行葬礼,让王华戴孝服丧。

古文:服阕,高祖北伐长安,领镇西将军、北徐州刺史,辟华为州主簿,仍转镇西主簿,治中从事史,历职著称。

现代文:丧礼完毕后,高祖北伐长安,领镇西将军北徐州刺史,他征召王华为州主簿、又转为镇西主簿,治中从事史,各职任上都有好的名声。

古文:太祖镇江陵,以为西中郎主簿,迁咨议参军,领录事。

现代文:太祖镇守江陵,任王华为西中郎主簿,调任咨议参军,领禄事。

古文:太祖进号镇西,复随府转。

现代文:太祖进号镇西将军,王华也随之调去。

古文:太祖未亲政,政事悉委司马张邵。

现代文:太祖没有亲自处理政事,所有行政事务都委派给司马张邵处理。

古文:华性尚物,不欲人在己前;邵性豪,每行来常引夹毂,华出入乘牵车,从者不过二三以矫之。

现代文:王华性情尚物,不愿意别人比自己强,张邵性情豪纵,每次出行总用许多车辆,王华出行则用一辆牵车,随从不过两三人。

**古文:尝于城内相逢,华阳不知是邵,谓左右: 此卤簿甚盛,必是殿下出行。 **

现代文:两人曾在城中相遇,王华假装不知是张邵,对身边人说: 这声势非常浩大,肯定是皇帝出行。

古文:乃下牵车,立于道侧;及邵至,乃惊。

现代文:他下了车,站立路旁,张邵过来非常震惊。

古文:邵白服登城,为华所纠,坐被征;华代为司马、南郡太守,行府州事。

现代文:张邵穿白衣服登城,被王华纠问,因此掉职,王华代任司马、南郡太守,管理府州的事务。

古文:太祖入奉大统,以少帝见害,疑不敢下。

现代文:太祖入朝继任帝位,因为少帝被害,疑虑而不敢下决断。

古文:华建议曰: 羡之等受寄崇重,未容便敢背德,废主若存,虑其将来受祸,致此杀害。

现代文:王华建议说: 羡之等人被寄以重任,不容许他们轻易地叛逆。废主活着,他们就担心将来遭到灾祸,这样才导致少帝被害。

古文:盖由每生情多,宁敢一朝顿怀逆志。

现代文:人大多贪恋生命,怎敢一下子就抱有叛逆的念头。

古文:且三人势均,莫相推伏,不过欲握权自固,以少主仰待耳。

现代文:况且他们三个势力相当,互不相让,不过是想掌握大权巩固自己的地位,以此让少主重用依靠他们罢了。

**古文:今日就征,万无所虑。 **

现代文:现在下诏行事,根本不用担心。

古文:太祖从之,留华总后任。

现代文:太祖听从了他的话,留王华全权处理宫内事务。

古文:宁子与华并有富贵之愿,自羡之等秉权,日夜构之于太祖。

现代文:太祖登基,任王华为侍中、领骁骑将军,没有接受,转任右卫将军,侍中之职不变。先前,会稽孔甯子任太祖的镇西咨议参军,因文章好被赏识。

**古文:宁子尝东归,至金昌亭,左右欲泊船,宁子命去之,曰: 此弑君亭,不可泊也。 **

现代文:这时任黄门侍郎,领步兵校尉。甯子和王华都有富贵的愿望,自从羡之等人掌权后,羡之日夜在太祖面前陷害诽谤他们二人。甯子曾回到东部地区,到了金昌亭,手下人想在那里靠船,他命令离开并说: 这是杀君的亭子,不能停靠。

**古文:华每闲居讽咏,常诵王粲《登楼赋》曰: 冀王道之一平,假高衢而骋力。 **

现代文:王华每次闲居在家,总是朗诵王粲《登楼赋》中 冀王道之一平,假高衢而骋力。

**古文:出入逢羡之等,每切齿愤咤,叹曰: 当见太平时不? **

现代文:他外出碰到羡之等人,每次总是咬牙切齿,怒目相向,叹息着说: 应该能见到太平之时吗?

古文:元嘉二年,宁子病卒。

现代文:元嘉二年,甯子病逝。

古文:三年,诛羡之等,华迁护军,侍中如故。

现代文:元嘉三年,诛杀羡之等人,王华升任护军,侍中不变。

古文:宋世惟华与南阳刘湛不为饰让,得官即拜,以此为常。

现代文:南朝宋只有王华和南阳刘湛不矫饰谦让,得到官职就接受,觉得是平常之事。

古文:华以情事异人,未尝预宴集,终身不饮酒,有燕不之诣。

现代文:王华的性情和行事与别人不同,从不参加宴饮聚会,终身不喝酒,有宴会都不去。

**古文:若宜有论事者,乘车造门,主人出车就之。及王弘辅政,而弟昙首为太祖所任,与华相埒,华尝谓己力用不尽,每叹息曰: 宰相顿有数人,天下何由得治! **

现代文:到了王弘辅佐朝政,王弘的弟弟昙首被太祖任用,和王华职位相当。王华曾说自己力量使不完,常叹息说: 宰相一下子有好几个,天下怎能治理好。

古文:四年,卒,时年四十三。

现代文:元嘉四年,王华逝世,时年四十三岁。

古文:世祖即位,配飨太祖庙庭。

现代文:朝廷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卫将军。

古文:子僧绰嗣,别有传。少子僧虔,升明末,为尚书令。

现代文:元嘉九年,皇帝考虑王华诛灭羡之的功劳,追封他为新建县侯,食邑一千户,谥号为宣侯。

古文:殷景仁,陈郡长平人也。

现代文:世祖即位,将王华的灵位移入太祖的宗庙。殷景仁,陈郡长平人。

古文:曾祖融,晋太常。

现代文:曾祖父殷融,晋朝太常。

古文:祖茂,散骑常侍、特进、左光禄大夫。

现代文:祖父殷茂,散骑常侍、特进、左光禄大夫。

古文:父道裕,蚤亡。

现代文:父亲殷道裕早亡。

古文:景仁少有大成之量,司徒王谧见而以女妻之。

现代文:殷景仁小时候就有成就大业的胸怀,司徒王谧见到他就将女儿许配给他。

古文:初为刘毅后军参军,高祖太尉行参军。

现代文:他始任刘毅的后军参军、高祖的太尉行参军。

古文:建议宜令百官举才,以所荐能否为黜陟。

现代文:他建议朝廷命令百官举荐人才,以其推荐的人是否贤能作为他们升降的依据。

古文:迁宋台秘书郎,世子中军参军,转主簿,又为骠骑将军道怜主簿。

现代文:任宗台秘书郎、世子中军参军,转任主簿,又任骠骑将军道怜的主簿。

古文:出补衡阳太守,入为宋世子洗马,仍转中书侍郎。

现代文:出朝补任衡阳太守,入朝任宋世子洗马,又转任中书侍郎。

**古文:臣迕违之愆,既已屡积,宁当徒尚浮采,尘黩天听。丹情悾款,仰希照察。 诏曰: 景仁退挹之怀,有不可改,除黄门侍郎,以申君子之请。 **

现代文:景仁为学但不著文章,敏捷有思致,口不谈义理,深识大体,对国家典章朝廷礼仪旧的规章制度,无不抄录撰写,了解他的人知道他有志在当世的抱负,高祖非常了解他,提升他为太子中庶子。少帝即帝位,景仁入朝补侍中,屡次上表辞谢。皇帝下诏称: 景仁退让礼揖的主意不会改变,可让他改任黄门侍郎,以满足正人君子的心愿。

古文:寻领射声。顷之,转左卫将军。

现代文:不久他领射声,很快又转任左卫将军。

古文:太祖即位,委遇弥厚,俄迁侍中,左卫如故。

现代文:太祖即帝位后对他非常器重,不久调任侍中,左卫将军不变。

古文:时与侍中右卫将军王华、侍中骁骑将军王昙首、侍中刘湛四人,并时为侍中,俱居门下,皆以风力局干,冠冕一时,同升之美,近代莫及。

现代文:当时他与侍中右卫将军王华、侍中骁骑将军王昙首、侍中刘湛四人同为侍中,都在宰相府,他们几个皆以非凡的气度和杰出的才干而冠绝一时,共同升迁的荣耀近代以来无人能赶得上他们。

古文:上从之。丁母忧,葬竟,起为领军将军,固辞。

现代文:元嘉三年皇帝亲征谢晦,司徒王弘入朝掌管中书下省,景仁因年长正直和王弘一道执掌留守京城的重任。平定谢晦后,景仁代替到彦之任中领军,侍中不变。

古文:上使纲纪代拜,遣中书舍人周赳舆载还府。

现代文:景仁服母丧,母亲刚下葬完毕,朝廷就起用他为领军将军,他则坚决辞绝。皇帝派中书舍人周赳用车子接他回府。

古文:九年,服阕,迁尚书仆射。

现代文:元嘉九年服丧完后,调任尚书仆射。

古文:太子詹事刘湛代为领军,与景仁素善,皆被遇于高祖,俱以宰相许之。

现代文:太子詹事刘湛代任领军,他和景仁一向关系密切,都被高祖重用,被委以宰相之职。

古文:湛尚居外任,会王弘、华、昙首相系亡,景仁引湛还朝,共参政事。

现代文:刘湛在朝外任职,恰值此时王弘、王华、昙首相继故去,景仁就让刘湛回到朝中,共同参予朝政。

古文:湛既入,以景仁位遇本不逾己,而一旦居前,意甚愤愤。

现代文:刘湛回来后,认为景仁的地位待遇本不该超过他,现在一下子位列于自己前面,心里非常气愤。

古文:知太祖信仗景仁,不可移夺,乃深结司徒彭城王义康,欲倚宰相之重以倾之。

现代文:他知道太祖信任依靠景仁,不能动摇他的地位,于是就暗中勾结司徒彭城王刘义康,想借宰相的权位推倒景仁。

古文:十二年,景仁复迁中书令,护军、仆射如故。

现代文:元嘉十二年景仁又升任中书令、护军,仆射不变。

古文:寻复以仆射领吏部,护军如故。

现代文:不久,又以仆射之职领吏部,护军不变。

古文:湛愈忿怒。

现代文:刘湛更加怨恨景仁。

古文:义康纳湛言,毁景仁于太祖;太祖遇之益隆。

现代文:义康采纳了刘湛的主意,在太祖面前诋毁景仁,太祖却更器重他。

**古文:景仁对亲旧叹曰: 引之令入,入便噬人。 **

现代文:景仁曾叹息着对亲戚朋友说: 我将刘湛引荐入朝,他一来就咬人。

古文:乃称疾解职,表疏累上,不见许,使停家养病。发诏遣黄门侍郎省疾。

现代文:于是他就称病辞职,屡次上表皇上但总不能被允许。皇上让他在家中养病,并派黄门侍郎看望他。

古文:湛议遣人若劫盗者于外杀之,以为太祖虽知,当有以,终不能伤至亲之爱。

现代文:刘湛商议派人装作窃贼在外面将景仁杀死,认为即使太祖知道,想必不会对他们怎么样,因为皇帝终究不会伤了骨肉亲情。

古文:上微闻之,迁景仁于西掖门外晋鄱阳主第,以为护军府,密迩宫禁,故其计不行。

现代文:皇帝稍微觉察到了他们的阴谋,将景仁迁到西掖门外晋鄱阳王的宅第,并将那里作为护军府,严加防备,所以刘湛等的阴谋未得逞。

古文:景仁卧疾者五年,虽不见上,而密表去来,日中以十数;朝政大小,必以问焉,影迹周密,莫有窥其际者。

现代文:景仁卧病五年,虽然见不到皇帝,但却与皇帝秘密地书信往来,每天达十多封,大小朝政一定要向他询问。但他们往来极其秘密周详,没有人窥破这个秘密。

古文:收湛之日,景仁使拂拭衣冠,寝疾既久,左右皆不晓其意。

现代文:皇上逮捕刘湛的那天,景仁让人给他整理衣裳,他卧病很长时间,左右手下都不知道他的用意。

古文:其夜,上出华林园延贤堂召景仁,犹称脚疾,小床舆以就坐,诛讨处分,一皆委之。

现代文:当日晚上,皇上出华林园延贤堂召见景仁,景仁仍然脚不好使,皇上让他坐在小床上,将对刘湛的审判全部交给他。

古文:代义康为扬州刺史,仆射领吏部如故。

现代文:景仁代替刘义康任扬州刺史,仆射领吏部不变。

古文:遣使者授印绶,主簿代拜,拜毕,便觉其情理乖错。

现代文:皇上派使者授给他印和绶带,主簿代他向皇上拜谢,拜完后就发现景仁性情变得乖错。

**古文:性本宽厚,而忽更苛暴,问左右曰: 今年男婚多?女嫁多? **

现代文:他本来性情非常宽厚,现在突然严厉暴躁,他问左右手下人说: 今年男子结婚的多,还是女子出嫁的多?

**古文:是冬大雪,景仁乘舆出听事观望,忽惊曰: 当阁何得有大树? **

现代文:这年冬天下雪,景仁坐车出厅外眺望,忽然震惊地说: 正门外怎么有棵大树?

**古文:既而曰: 我误邪? **

现代文:接着又说: 我搞错了吗?

古文:疾转笃。

现代文:病情变得非常严重。

古文:太祖谓不利在州司,使还住仆射下省,为州凡月余卒。

现代文:太祖认为景仁在州里任职对他不利,就让他回到仆射下省。景仁任州刺史一个多月就死了。

古文:或云见刘湛为祟。

现代文:有人说他见到了刘湛的鬼魂。

古文:时年五十一,追赠侍中、司空,本官如故。

现代文:景仁时年五十一岁。皇帝追赠他为侍中、司空,其他的官职不变。

古文:谥曰文成公。

现代文:谥号文成公。

古文:上与荆州刺史衡阳王义季书曰: 殷仆射疾患少日,奄忽不救。

现代文:太祖在写给荆州刺史衡阳王义季的信中写道: 殷仆射生病不久,病重不治。

古文:其识具经远,奉国竭诚,周游缱绻,情兼常痛。

现代文:他的识见远大,竭诚报国,我和他感情日深,如今心里非常痛苦。

古文:民望国器,遇之为难,惋叹之深,不能已已。

现代文:人民渴望国家出现栋梁之才,而得到是非常艰难的。我对他怀有深深的哀婉之情,不能自已。

古文:汝亦同不?

现代文:你也一样吗?

**古文:往矣如何! **

现代文:一切都过去了,奈何?

古文:世祖大明五年,行幸经景仁墓,诏曰: 司空文成公景仁德量淹正,风识明允,徽绩忠谟,夙达先照,惠政茂誉,实留民属。

现代文:世祖大明五年,世祖出行经过景仁的墓地,下诏说: 司空文成公殷景仁品德严正,识见明哲,功绩卓著,忠诚宏谟,为政泽民,佳誉流传。

**古文:近瞻丘坟,感往兴悼,可遣使致祭。 **

现代文:近来瞻仰其墓地,有感到他的过去,可派使者来祭悼他。

古文:子道矜,幼而不慧,官至太中大夫。

现代文:殷景仁的儿子道矜小时候就不太聪明,官至太中大夫。

古文:道矜子恆,太宗世为侍中,度支尚书,属父疾积久,为有司所奏。

现代文:道矜的儿子殷恒,太宗的时候任侍中、度支尚书,因父亲的疾病长时不愈而被官府弹劾,降为散骑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