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六

古文:赵伦之,字幼成,下邳僮人也。孝穆皇后之弟。

现代文:赵伦之字幼成,下邳僮县人,是孝穆皇后的弟弟。

古文:幼孤贫,事母以孝称。

现代文:少年时父亲早死,家庭贫困,赵伦之对母亲非常孝顺,并以此显名。

古文:武帝起兵,以军功封阆中县五等侯,累迁雍州刺史。

现代文:刘裕起义,赵伦之因为战功被封阆中县五等侯,多次升官,一直到雍州刺史。

古文:武帝北伐,伦之遣顺阳太守傅弘之、扶风太守沈田子出峣柳,大破姚泓于蓝田。

现代文:武帝北伐,赵伦之派顺阳太守傅弘之、扶风太守沈田子从山尧柳出击,在蓝田大破姚泓的秦军。

古文:及武帝受命,以佐命功,封霄城县侯,安北将军,镇襄阳。

现代文:到武帝称帝,赵伦之因为是开国功臣,被封为霄城县侯、安北将军,镇守襄阳。

古文:少帝即位,征拜护军。

现代文:少帝继位,赵伦之被调任为护军将军。

古文:元嘉三年,拜镇军将军,寻迁左光禄大夫,领军将军。

现代文:元嘉三年,赵伦之被任为镇军将军,不久又升为左光禄大夫和领军将军。

古文:伦之虽外戚贵盛,而以俭素自处。

现代文:赵伦之虽然因为是外戚而当了大官,但他很俭朴淡然,性格粗野朴实。

古文:性野拙,人情世务,多所不解。

现代文:人情世故,很多不知道。

古文:久居方伯,颇觉富盛,入为护军,资力不称,以为见贬。

现代文:因长期当一方大吏,很是富有,到京任护军将军,财务不如先前那么多,他以为是职务降低了。

**古文:光禄大夫范泰好戏谓曰: 司徒公缺,必用汝老奴。我不言汝资地所任,要是外戚高秩次第所至耳。 **

现代文:光禄大夫范泰喜欢对他开玩笑说: 司徒官职正空缺,一定会用你这老家伙,我不说你的资格,仅说是外戚高爵的秩序就该轮到你。

古文:亦于庙立白狼、童子坛,每祭必祠之。子正修嗣,为家僮所杀。

现代文:赵伦之非常喜欢,每每带着酒肴拜访范泰。五年,赵伦之逝世,他的儿子赵伯符继承他的封爵。

古文:张邵,字茂宗,会稽太守裕之弟也。

现代文:张邵字茂宗,是会稽太守张裕的弟弟。

古文:初为晋琅邪内史王诞龙骧府功曹,桓玄徙诞于广州,亲故咸离弃之,惟邵情意弥谨,流涕追送。

现代文:最初张邵当晋朝琅王牙内史王诞的龙骧府功曹。桓玄把王诞转任到广州,亲朋故友都离开了他,只有张邵紧紧追随,流着眼泪送别。

古文:时变乱饥馑,又馈送其妻子。

现代文:当时又是战乱又是饥荒,张邵又给王诞的妻子送粮送衣。

古文:桓玄篡位,父敞先为尚书,以答事微谬,降为廷尉卿。

现代文:桓玄篡位称帝,张邵的父亲张敞以前当尚书,因为回答桓玄提问有点错误,被降为廷尉卿。

**古文:及武帝讨玄,邵白敞表献诚款,帝大说,命署其门曰: 有犯张廷尉者,以军法论。 **

现代文:到武帝讨伐桓玄,张邵劝张敞向刘裕表示忠心。武帝非常高兴,叫人在张家门边写上命令: 有犯张廷尉的,以军法处置。

古文:后以敞为吴郡太守。

现代文:后又用张敞为吴郡太守。

古文:王谧为扬州,召邵为主簿。

现代文:王谧当扬州刺史,选张邵当主簿。

古文:刘毅为亚相,爱才好士,当世莫不辐氵奏,独邵不往。

现代文:刘毅的官职仅次于刘裕,又爱结交人才,喜好名士,当世名流无不到门下拜访,只有张邵不去。

**古文:或问之,邵曰: 主公命世人杰,何烦多问。 **

现代文: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答道: 我们的主公刘裕是改造国家的伟人,何必多问呢?

古文:刘穆之闻以白,帝益亲之,转太尉参军,署长流贼曹。

现代文:刘穆之把这事告诉刘裕,高祖更加信任他,转他为太尉参军,兼任长流贼曹。

**古文:卢循寇迫京师,使邵守南城。时百姓临水望贼,帝怪而问邵,邵曰: 若节钺未反,奔散之不暇,亦何能观望。今当无复恐耳。 **

现代文:卢循袭击京城,高祖叫张邵守卫南城,当时百姓到河边观望敌人的态势,武帝很奇怪,便问张邵,张邵说: 如果殿下没有从南燕回来,百姓怎么敢观望,今天他们再也不会害怕敌人了。

古文:寻补州主簿。

现代文:不久张邵补任州主簿。

**古文:邵悉心政事,精力绝人。及诛刘籓,邵时在西州直庐,即夜诫众曹曰: 大军当大讨,可各修舟船仓库,及晓取办。 **

现代文:张邵一心扑在工作上,精力过人,到武帝杀刘藩时,张邵当时在西州值夜班,当晚他便通告手下官员说; 大军要大规模讨伐,你们各位应该修理好船舶和仓库,到明日清晨办好。

**古文:旦日,帝求诸簿署,应时即至;怪问其速,诸曹答曰: 昨夜受张主簿处分。 **

现代文:第二天天亮,武帝叫来各省的主簿参军,一下便都到了,很是惊异,问他们为什么来得这么快,那些人回答说: 这是昨夜张主簿叫我们准备好的。

**古文:帝曰: 张邵可谓同我忧虑矣。 **

现代文:武帝说: 张邵可以说和我同忧共患。

古文:九年,世子始开征虏府,补邵录事参军,转号中军,迁咨议参军,领记室。

现代文:义熙九年,刘裕的世子开始建立征虏府,补任张邵为录事参军,转任中军将军,又迁任谘议参军,兼领记室的职务。

古文:十二年,武帝北伐,邵请见,曰: 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不幸,谁可代之?

现代文:十二年,武帝北伐,张邵请见武帝说: 人生是很危险而脆弱的,所以应该想远一点,刘穆之如果发生意外,谁能代替他?

**古文: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 **

现代文:主公功业到如此地步,如果刘穆之死了的话,事情将会怎么样呢?

**古文:帝曰: 此自委穆之及卿耳。 **

现代文:武帝说: 这自然要刘穆之和你来处理了。

古文:青州刺史檀祗镇广陵,时滁州结聚亡命,祗率众掩之。刘穆之恐以为变,将发军。

现代文:青州刺史檀祗镇守广陵,当时滁县中有一些亡命之徒汇集,檀祗率兵袭击,刘穆之恐怕因此惹出麻烦,准备派出军队。

**古文:邵曰: 檀韶据中流,道济为军首,若疑状发露,恐生大变。宜且遣慰劳,以观其意。 **

现代文:张邵说: 檀韶占据中游,檀道济为北伐先锋,如果怀疑心暴露出来,恐怕会招致意外,应该先派人慰劳檀祗,观察檀祗的真意。

古文:既而祗果不动。

现代文:不久檀祗果然没有妄动。

**古文:及穆之卒,朝廷恇惧,便欲发诏以司马徐羡之代之,邵对曰: 今诚急病,任终在徐,且世子无专命,宜须北咨。 **

现代文:刘穆之去世时,朝中人心浮动,朝臣们都想下诏用司马徐羡之代替刘穆之。张邵说: 朝廷和大府中的事,都请教徐羡之,其余应该向北请示然后再定夺。

**古文:信反,方使世子出命曰: 朝廷及大府事,悉咨徐司马,其余启还。 武帝重其临事不挠,有大臣体。十四年,以世子镇荆州,邵谏曰: 储贰之重,四海所系,不宜处外,敢以死请。 **

现代文:武帝很赞赏他临事不乱,得大臣体统的风度。十四年,武帝想用世子镇守荆州,张邵进谏说: 世子是非同一般的,全国人都看着他,所以不应该处在外藩,我这里要以我的老命请求不要作这个任命。

古文:从之。

现代文: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

古文:文帝为中郎将、荆州刺史,以邵为司马,领南郡相,众事悉决于邵。

现代文:文帝当中郎将、荆州刺史时,用张邵当司马,兼任南郡相,府中大小事都由张邵决定。

古文:武帝受命,以佐命功,封临沮伯。

现代文:武帝称帝,张邵因是开国大功臣,被封为临沮伯。

古文:分荆州立湘州,以邵为刺史。

现代文:又分出荆州一部分,设立湘州,以张邵为刺史。

古文:将署府,邵以为长沙内地,非用武之国,置署妨人,乖为政要。

现代文:并将设立军府,张邵认为长沙是内地,不是用兵的地方,设立军府会妨碍政事,不利朝廷。

古文:帝从之。

现代文:武帝听从他的意见。

古文:谢晦反,遗书要邵,邵不发函,驰使呈帝。

现代文:谢晦造反,派人送信给张邵,张邵没有拆信,直接派人上交武帝。

古文:元嘉五年,转征虏将军,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

现代文:元嘉五年,张邵转任征虏将军,兼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官都督。

古文:初,王华与邵有隙,及华参要,亲旧为之危心。

现代文:当初王华和张邵有点间隙,到王华成了朝廷显要人物时,张邵的亲戚朋友为他担心。

**古文:邵曰: 子陵方弘至公,必不以私仇害正义。 **

现代文:张邵说: 王子陵公正宽容,必然不会因私仇妨碍正经事。

古文:是任也,华实举之。

现代文:这次雍州刺史的任命,实际正是王华提议的。

古文:及至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

现代文:张邵到襄阳后,建立长长的围岸,修理堤坝塘堰,增加垦田几千顷,本郡百姓因此而变得富足。

古文:丹、淅二川蛮屡为寇,邵诱其帅,因大会诛之,悉掩其徒党。

现代文:丹江、淅川二江蛮人多次侵略,张邵诱引蛮人首领,趁大会时杀了他们,并且袭击蛮人部落。

古文:既失信群蛮,所在并起,水陆断绝。

现代文:张邵既然欺骗了蛮人部落,蛮人到处造反,水陆两路都被截断。

古文:子敷至襄阳定省,当还都,群蛮伺欲取之。

现代文:他的儿子张敷到襄阳看他,准备回京,蛮子们想乘机抓住张敷。

古文:会蠕蠕国遣使朝贡,贼以为敷,遂执之,邵坐降号扬烈将军。

现代文:恰遇蠕蠕国派使者朝贡,蛮人以为是张敷,于是抓住了使者,张邵因此事被降为扬烈将军。

古文:江夏王义恭镇江陵,以邵为抚军长史,持节、南蛮校尉。

现代文:江夏王刘义恭镇守江陵,以张邵为抚军长史、持节、南蛮校尉。

古文:坐在雍州营私蓄取赃货二百四十五万,下廷尉,免官,削爵土。

现代文:因为张邵在雍州贪污聚敛,赃款共二百四十万,张邵被抓到廷尉,免除一切官职,削去封爵和食邑。

古文:后为吴兴太守,卒,追复爵邑,谥曰简伯。

现代文:后来又当吴郡太守,在任上去世,死后被恢复封爵,并被谥为简伯。

古文:邵临终,遗命祭以菜果,苇席为轜车,诸子从焉。

现代文:张邵临终之际,遗嘱叫用菜果祭祀他,用苇席为灵车。他的儿子们按他的要求做了。

古文:子敷、演、镜,有名于世。

现代文:他的三个儿子张敷、张演、张敬都是当时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