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古文:乐一《易》曰: 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

现代文:《周易》说: 先王制作音乐来推崇德行。以盛大隆重的仪礼将音乐献给上天,并且祭祀自己的祖先。

古文:自黄帝至于三代,名称不同。

现代文:从黄帝到三代,名称不同。

古文:周衰凋缺,又为郑卫所乱。

现代文:周代衰微时,古乐凋零残缺,又被郑卫之音所淆乱。

古文:魏文侯虽好古,然犹昏睡于古乐。

现代文:魏塞堡虽说好古,然而他听了古乐仍然昏昏欲睡。

古文:于是淫声炽而雅音废矣。

现代文:于是淫声兴盛而雅音废弃了。

古文:及秦焚典籍,《乐经》用亡。

现代文:秦朝焚毁典籍,《乐经》因此亡佚。

古文:汉兴,乐家有制氏,但能记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现代文:汉朝兴起,乐家有制氏,但衹能记载古乐的音调节奏。却不能说出它的含义。

古文:周存六代之乐,至秦唯余《韶》、《武》而已。

现代文:周代所保存的六代古乐,到童曲衹剩下《韶》、《武》而已。

古文:始皇改周舞曰《五行》,汉高祖改《韶舞》曰《文始》,以示不相袭也。

现代文:秦始皇改周舞称为《五行》,汉高祖改《韶舞》称为《文始》,用以表示不相沿袭。

古文:又造《武德舞》,舞人悉执干戚,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

现代文:又制作《武德舞》,跳舞的人都手持武器,用来象征天下之人乐于自己行使武力来消除暴乱。

古文:故高祖庙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

现代文:所以在高祖庙中演奏《武德》、枚始》、《五行》之舞。

古文:周又有《房中之乐》,秦改曰《寿人》。其声,楚声也,汉高好之;孝惠改曰《安世》。

现代文:周代又有《房中之乐》,台塑改称为《寿人》,它的声调是楚地的声调,汉高祖爱好它,孝惠帝改称为《安世房中乐》。

古文:高祖又作《昭容乐》、《礼容乐》。

现代文:产担又制作《昭容乐》、《礼容乐》。

古文:《昭容》生于《武德》,《礼容》生于《文始》、《五行》也。

现代文:《昭容》出自《武德》,《礼容》出白《文始》、《五行》。

古文:汉初,又有《嘉至乐》,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迎神之乐也。

现代文:汉朝初年又有《嘉至乐》,是叔孙通因袭秦朝乐人而制作的宗庙迎神之乐。

古文:文帝又自造《四时舞》,以明天下之安和。

现代文:汉文帝又自己制作《四时舞》,用来表明天下的安和。

古文:盖乐先王之乐者,明有法也;乐己所自作者,明有制也。

现代文:原来爱好先王的古乐,为的是表明有一定的法则;爱好自己所制作的新乐,为的是表明有一定的制度。

古文:孝景采《武德舞》作《昭德舞》,荐之太宗之庙。

现代文:汉孝景帝采用《武德舞》作《昭德舞》,荐祭太宗庙。

古文:孝宣采《昭德舞》为《盛德舞》,荐之世宗之庙。

现代文:孝宣壶采用《昭德舞》制作《盛德舞》,荐祭世宗庙。

古文:汉诸帝奏《文始》、《四时》、《五行》之舞焉。

现代文:选曲诸帝都演奏《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古文:武帝时,河间献王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著《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殊。

现代文:汉武帝的时候,河间献王与毛生等人共同收集《周官》以及诸子书中言及乐事的资料,着《乐记》一书,进献八佾之舞,与制氏没有差异。

古文:其内史中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

现代文:献王的内史中丞王定传下来,转授常山王禹。

古文: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记二十四卷。

现代文:王禹在漠成帝时任谒者,多次对皇上谈论乐舞的义理,并且进献《乐记》二十四卷。

古文:刘向校书,得二十三篇,然竟不用也。

现代文:刘向校书时,得到二十三篇,但是始终没有使用。

古文:至明帝初,东平宪王苍总定公卿之议,曰: 宗庙宜各奏乐,不应相袭,所以明功德也。

现代文:到了束汉明帝初年,束平宪王刘苍总结公卿的讨论,说: 宗庙应当演奏本朝的乐舞,不应当袭用前朝,这样才是彰明功德的方式。

古文:承《文始》、《五行》、《武德》为《大武》之舞。 又制舞哥一章,荐之光武之庙。

现代文:于是继承《文始》、《五行》、《武德》制作《入武》之舞又制作舞歌一章,进献祭汉光武帝庙。

古文:汉末大乱,众乐沦缺。

现代文:东汉末年大乱,各乐舞散佚残缺。

古文:魏武平荆州,获杜夔,善八音,常为汉雅乐郎,尤悉乐事,于是以为军谋祭酒,使创定雅乐。

现代文:魏武帝平定荆州时,得到杜夔,杜夔精通音乐,曾经任束汉的雅乐郎,尤其熟悉关于雅乐的事,于是武帝任他为军谋祭酒,命他创定雅乐。

古文:时又有邓静、尹商,善训雅乐,哥师尹胡能哥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悉总领之。远考经籍,近采故事,魏复先代古乐,自夔始也。

现代文:当时又有邓静、尹商,善于训释雅乐,歌师尹胡能唱宗庙郊祀的乐曲,舞师冯肃、服养通晓前代的各种舞蹈,都由世夔统一管理主遂考证古代经籍,搜集近代典章,魏朝恢复前代的古乐,是从杜夔开始的。

古文:而左延年等,妙善郑声,惟夔好古存正焉。

现代文:而左延年等人,善于演奏流行乐曲,衹有杜夔爱好古乐,坚守正道。

古文:文帝黄初二年,改汉《巴渝舞》曰《昭武舞》,改宗庙《安世乐》曰《正世乐》,《嘉至乐》曰《迎灵乐》,《武德乐》曰《武颂乐》,《昭容乐》曰《昭业乐》,《云翘舞》曰《凤翔舞》,《育命舞》曰《灵应舞》,《武德舞》曰《武颂舞》,《文始武舞》曰《大韶舞》,《五行舞》曰《大武舞》。

现代文:魏文帝董翅二年,把篷朝《巴渝舞》改名为《昭武舞》,把宗庙《安世乐》改名为《正世乐》,《嘉至乐》改名为《迎灵乐》,《武德乐》改名为《武颂乐》,《昭容乐》改名为《昭业乐》,《云翘舞》改名为《凤翔舞》,《育命舞》改名俨应舞》,《武德舞》改名为《武颂舞》,《文始舞》改名为《大韶舞》,《五行舞》改名为《大武舞》。

古文:其众哥诗,多即前代之旧;唯魏国初建,使王粲改作登哥及《安世》、《巴渝》诗而已。

现代文:它们的许多歌诗,大都沿用前代的旧作。衹有魏迩初建时,使王塞改写登歌以及《安世》、《巴渝》诗罢了。

古文:明帝太和初,诏曰; 礼乐之作,所以类物表庸而不忘其本者也。

现代文:魏明帝左面初年,下韶书说: 制礼作乐,为的是类比事物、表彰功德而不忘其根本。

古文:凡音乐以舞为主,自黄帝《云门》以下,至于周《大武》,皆太庙舞名也。

现代文:凡是音乐,都是以舞蹈为主,从黄帝《云门》以下,一直到且伐《大武》,都是太庙舞蹈的名称。

古文:然则其所司之官,皆曰太乐,所以总领诸物,不可以一物名。

现代文:而管理它的官员,都称为太乐,那是因为总领诸类,不能拿其中一类来作为名称。

古文:武皇帝庙乐未称,其议定庙乐及舞,舞者所执,缀兆之制,声哥之诗,务令详备。

现代文:武皇帝的庙乐未能相称,在商讨规定武皇帝的庙乐及舞蹈时,舞者执持的物件,行列位置的制度,声歌的诗句,一定要使其周详完备。

**古文:乐官自如故为太乐。 **

现代文:乐官从容自若,所以称为太乐。

古文:太乐,汉旧名,后汉依谶改太予乐官,至是改复旧。

现代文:太乐是汉朝的旧官名,后汉依据谶书改称太子乐宫,到这时改复旧名。

古文:于是公卿奏曰: 臣闻德盛而化隆者,则乐舞足以象其形容,音声足以发其哥咏。

现代文:于是公卿卜奏疏说: 臣下听说凡是道德隆盛,教化昌明的朝代,那么乐舞能够表现它的德化,音声能够抒发它的盛情。

古文:故荐之郊庙,而鬼神享其和;用之朝廷,则君臣乐其度。

现代文:所以在祭天祭祖中进献,鬼神因它的和谐而享用,在朝廷演奏,君臣因它符合礼度而高兴。

古文:使四海之内,遍知至德之盛,而光辉日新者,礼乐之谓也。

现代文:能使四海之内,到处知道皇上的德政进入极盛时期,而光辉曰曰更新的工具,就是指的礼乐啊。

古文:故先王殷荐上帝,以配祖考,盖当其时而制之矣。

现代文:所以先王以殷盛的乐舞荐祭上天,并配祀祖先,实在是根据当时情况制作的。

古文:周之末世,上去唐、虞几二千年,《韶箾》、《南》、《龠》、《武》、《象》之乐,风声遗烈,皆可得而论也。由斯言之,礼乐之事,弗可以已。

现代文:周代末年,上距唐、虞差不多有两千年,有《韶筋》、《南》、《籥》、《武》、《象》之乐,它的风化遣功,都是可以了解并加以评论的,从这一点来说,礼乐的事情,是不能停止的。

古文:今太祖武皇帝乐,宜曰《武始之乐》。

现代文:如今太祖武皇帝乐,应当称为《武始之乐》。

古文:武,神武也;武,又迹也。

现代文:武是神武的意思,又是足迹的意思。

古文:言神武之始,又王迹所起也。

现代文:《武始》意谓神武的初始,又指王者事迹的兴起。

古文:高祖文皇帝乐,宜曰《咸熙之舞》。咸,皆也;熙,兴也。言应受命之运,天下由之皆兴也。

现代文:高祖文皇帝乐,应当称为《咸熙之舞》,咸是皆的意思,熙是兴盛的意思,咸熙的意思是说适逢盛运,承受天命,天下由此都兴盛起来。

古文:至于群臣述德论功,建定烈祖之称,而未制乐舞,非所以昭德纪功。

现代文:至于群臣论述功德。建定先祖的称号,却没有制定乐舞,这不是昭明美德、记述功业的办法。

古文:夫哥以咏德,舞以象事。

现代文:歌诗是用来咏叹美德的,舞蹈是用来表现事迹的。

古文:于文,文武为斌,兼秉文武,圣德所以章明也。

现代文:在文字上,文和武合起来称为斌,而兼有文武之资,正是圣德得以彰明的原因啊!

古文:臣等谨制乐舞名《章斌之舞》。

现代文:臣等恭谨地制定乐舞,称为《章斌之舞》。

古文:昔《箫韶》九奏,亲于虞帝之庭,《武》、《象》、《大武》,亦振于文、武之阼。

现代文:从前《箫韶》在虞舜庭中演奏,《武》、《象》、《大武》也在固文王、周武王的阶前振起。

古文:特以显其德教,著其成功,天下被服其光辉,习咏其风声者也。

现代文:这是特地用来显示他们的德教,表明他们的成功,使天下的人亲身感受他们的光辉,习咏他们的风化啊。

古文:自汉高祖、文帝各逮其时,而为《武德》、《四时》之舞,上考前代制作之宜,以当今成业之美,播扬弘烈,莫盛于《章斌》焉。

现代文:自从谨直担、塞壶各自根据他们的时代制作《武德》、《四时》之舞,上考前代乐舞中适合的内容,用以咏美当今创业的圣主,来传扬丰功伟绩,没有比《章斌》更隆盛的了。

古文:《乐志》曰: 钟磬干戚,所以祭先王之庙,又所以献酬酳酢也。

现代文:《乐志》说: 用钟磬演奏,执干戚起舞,是用以祭先王之庙,又是用来主客酬酢的。

**古文:在宗庙之中,君臣莫不致敬;族长之中,长幼无不从和。 故仲尼答宾牟贾之问曰: 周道四达,礼乐交通。 《传》云: 鲁有禘乐,宾祭用之。 **

现代文:在宗庙之中,君臣无不致敬意;在族长之中,长幼无不顺从和睦,所以孔子回答宾牟买的问题时说: 周代的德行通达四方,礼乐相互交往,《传》说: 鲁国有大祭之乐,在大祭宗庙时应用。

古文:此皆祭礼大享,通用盛乐之明文也。

现代文:这都是举行祭祀先王时,普遍用盛乐的明确的文字记载。

古文:今有事于天地宗庙,则此三舞宜并以为荐享;及临朝大享,亦宜舞之。

现代文:现在如果祭祀天地宗庙,那么这三舞应当一并用为祭献,及至天子亲自祭祀先王,也应当用这三舞。

古文:然后乃合古制事神训民之道,关于万世,其义益明。

现代文:然后才合乎古代制度中敬事神明、训导百姓的道理,关于后代万世,它的意义更为显著。

古文:又臣等思惟,三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钧之乐》。

现代文:又,臣等考虑,三舞应当有一个总的名称,可以命名为《大钧之乐》。

古文:钧,平也。言大魏三世同功,以至隆平也。

现代文:钩是平的意思,指的是大魏三代功业相同,以致国家兴隆、天下升平。

**古文:于名为美,于义为当。 **

现代文:名称很美,义理又很确切。

**古文:尚书奏: 宜如所上。 **

现代文:尚书奏称: 应当照所上奏疏办理。

古文:帝初不许制《章斌之乐》;三请,乃许之。

现代文:明帝起初不同意制定《章斌之乐》。群臣再三提出请求后,才答应了。

古文:于是尚书又奏: 祀圆丘以下,《武始舞》者,平冕,黑介帻,玄衣裳,白领袖,绛领袖中衣,绛合幅袴,绛釭,黑韦鞮。

现代文:于是尚书又上奏疏说: 祭祀上天以下时,《武始舞》舞人的服装是:平顶礼帽,黑色的裹发巾,玄色的衣裳,白色的领和袖,绛色领袖的内衣,绛色的合幅裤,绛色的袜子,黑色的皮鞋。

古文:《咸熙舞》者,冠委貌,其余服如前。

现代文:《咸熙舞》舞人戴皂绢做的帽,其他服装如前。

古文:《章斌舞》者,与《武始》、《咸熙》舞者同服。

现代文:《章斌舞》舞人与《武始》、《咸熙》舞人同一服装。

古文:奏于朝庭,则《武始舞》者,武冠,赤介帻,生绛袍单衣,绛领袖,皁领袖中衣,虎文画合幅袴,白布釭,黑韦鞮。

现代文:在朝廷演奏时,则舞《武始舞》的人的服装是:武士帽,赤色的裹发巾,生绛色的袍子,单衣,绛色衣领衣袖,皂色领袖的内衣。虎纹合幅裤,白色布袜,黑色的皮鞋。

**古文:《咸熙舞》者,进贤冠,黑介帻,生黄袍单衣,白合幅袴,其余服如前。 **

现代文:《咸熙舞》舞人的服装是:缁布冠,黑色的裹发巾,生黄色的袍子、单衣,白色合幅裤,其余服装如前。

古文:奏可。

现代文:所奏得到许可。

古文:史臣案,《武始》、《咸熙》二舞,冠制不同,而云《章斌》与《武始》、《咸熙》同服,不知服何冠也?

现代文:史臣按:《武始》、《咸熙》二舞中,所戴的冠帽规定不同,可是说《章斌》与腻始》、《咸熙》同一服装,不知道《章斌》戴的是哪一种帽子?

古文:侍中缪袭又奏: 《安世哥》本汉时哥名。今诗哥非往诗之文,则宜变改。

现代文:侍中缪袭又上奏疏说: 《安世歌》本来是汉朝时的歌名,如今它的歌词已不是往时的文辞,那就应当更改歌名。

古文:案《周礼》注云:《安世乐》,犹周《房中之乐》也。

现代文:据《周礼》注说:《安世乐》就是周代《房中之乐》。

古文:是以往昔议者,以《房中》哥后妃之德,所以风天下,正夫妇,宜改《安世》之名曰《正始之乐》。

现代文:所以以往的研究者认为《房中之乐》歌咏后妃的德性,是用来教化天下而端正夫妇之道的,应当改《安世》的名称为《正始之乐》。

古文:自魏国初建,故侍中王粲所作登哥《安世诗》,专以思咏神灵及说神灵鉴享之意。

现代文:在魏国刚刚建立时,已故侍中王粲写的登歌《安世诗》,专门用来怀念歌咏神灵以及述说神灵鉴临享受的意思。

古文:袭后又依哥省读汉《安世哥》咏,亦说 高张四县,神来燕享,嘉荐令仪,永受厥福 。

现代文:臣缪袭后来依据王粲的登歌来省察阅读汉朝《安世歌》的歌词,也说: 四面摆下盛大的陈设,神灵前来享受饮宴,美好的进献与美好的礼仪,永远受到神灵的保佑。

古文:无有《二南》后妃风化天下之言。

现代文:没有《周南》、《召南》中所说的以后妃之德教化天下的话。

古文:今思惟往者谓《房中》为后妃之哥者,恐失其意。

现代文:如今想来,过去认为《房中之乐》是后妃之歌的人,恐怕是违背了它的原意。

古文:方祭祀娱神,登堂哥先祖功德,下堂哥咏燕享,无事哥后妃之化也。

现代文:当祭祀娱神的时候,升堂就歌咏先祖的功德,下堂就歌咏宴享之乐,用不着去歌咏后妃的德化。

**古文:自宜依其事以名其乐哥,改《安世哥》曰《享神哥》。 **

现代文:自是应当依据实事来为它的乐歌命名,改称《安世歌》为《享神歌》。

古文:奏可。

现代文:所奏许可。

古文:案文帝已改《安世》为《正始》,而袭至是又改《安世》为《享神》,未详其义。

现代文:按文帝已经改《安世》为《正始》,而缪袭到这时却又改《安世》为《享神》,不了解其中道理。

古文:王粲所造《安世诗》,今亡。

现代文:王粲所写的《安世诗》,现在已经失传。

**古文:袭又奏曰: 文昭皇后庙,置四县之乐,当铭显其均奏次第,依太祖庙之名,号曰昭庙之具乐。 **

现代文:缪袭又上奏疏说: 祭文昭皇后庙,设置四悬之乐,应当刻于碑石,显示其节奏以及演奏的次序,依照太祖庙的名称,称为昭庙的供乐。

古文:尚书奏曰: 礼,妇人继夫之爵,同牢配食者,乐不异文。

现代文:尚书上疏说: 按照礼仪的规定,凡是妻子继承丈夫的爵位,用同样牺牲祭祀的,祭乐也没有差异。

**古文:昭皇后今虽别庙,至于宫县乐器音均,宜如袭议。 **

现代文:昭皇后如今虽然另设祭庙,至于宫悬乐器节奏的规定,应当照缪袭的建议。

古文:奏可。

现代文:所奏许可。

古文:散骑常侍王肃议曰: 王者各以其礼制事天地,今说者据《周官》单文为经国大体,惧其局而不知弘也。

现代文:散骑常侍王肃上奏说: 帝王各自用他们的礼乐制度事奉天地,如今研究者以《周官》的孤文单证作为治国的大法,我担心他们有片面性而缺乏全面观点。

古文:汉武帝东巡封禅还,祠太一于甘泉,祭后土于汾阴,皆尽用其乐。

现代文:漠武帝东巡封禅回来,在甘泉祭主二,在祭后土,都用全部乐舞。

古文:言尽用者,为尽用宫县之乐也。

现代文:说他全用,是说他全用宫悬之乐。

古文:天地之性贵质者,盖谓其器之不文尔,不谓庶物当复减之也。

现代文:所谓天地的本性以质朴为贵,是说器物没有文饰罢了,不是说祭祀时的乐器应当再减少。

古文:礼,天子宫县,舞八佾。

现代文:按礼乐的规定,天子置宫悬、舞八佾。

**古文:今祀圆丘方泽,宜以天子制,设宫县之乐,八佾之舞。 **

现代文:如今祭祀天地,应当用天子的制度,设置宫悬之乐,八佾之舞。

古文:卫臻、缪袭、左延年等咸同肃议。

现代文:卫臻、缪袭、左至蝗等都赞成王尽的意见。

古文:奏可。

现代文:所奏许可。

古文:肃又议曰: 说者以为周家祀天,唯舞《云门》;祭地,唯舞《咸池》;宗庙,唯舞《大武》,似失其义矣。

现代文:王扇又上奏议说: 研究乐舞的人认为周代祭天时,衹舞《云门》,祭祀地时,衹舞《咸池》,祭祀宗庙时衹舞《大武》,似乎违背了它的原意。

古文:周礼宾客皆作备乐。

现代文:厘伐依礼迎接宾客时都演奏全部的乐舞。

**古文:《左传》: 王子颓享五大夫,乐及遍舞。 **

现代文:《左传》: 王子颓宴饮五大夫,演奏全部的乐舞。

古文:六代之乐也。

现代文:这是指六代的乐舞。

古文:然则一会之日,具作六代乐矣。

现代文:那就在一次的宴会中,一一演奏了六代的乐舞。

古文:天地宗庙,事之大者,宾客燕会,比之为细。

现代文:祭祀天地宗庙,是一件大事,而宾客宴会,比起来算是小事。

古文:《王制》曰: 庶羞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 可以燕乐而逾天地宗庙之乐乎?

现代文:《王制》说: 各样菜肴不能超过祭祀的牺牲,日常衣着不能超过祭祀的服饰,能够使宴饮之乐超越祭祀天地宗庙之乐吗?

**古文:《周官》: 以六律、六吕、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 **

现代文:《周宫》: 以六律、六吕、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用来荐祭鬼神,协和邦国,调谐万民,慰安宾客,娱乐远人。

古文:夫六律、六吕、五声、八音,皆一时而作之,至于六舞独分擘而用之,所以不厌人心也。

现代文:六律、六吕、五声、八音,都同时来演奏,至于六舞却惟独分开来用,造就是人心难以满足的原因。

**古文:又《周官》: 韎师掌教韎乐,祭祀则帅其属而舞之,大享亦如之。 **

现代文:《周官》又说: 乐官稣师掌管教习干乐,在祭祀的时候,就率领他的属下来表演。

古文:韎,东夷之乐也。

现代文:祭祀先王也是这样。

**古文:又: 鞮鞻氏掌四夷之乐与其声哥,祭祀则吹而哥之,燕亦如之。 **

现代文:稣乐,是束夷的乐舞又说: 乐官千鞍氏掌管四方夷族乐舞以及它的声歌,在祭祀的时候就吹奏歌唱,宴会时也是这样。

古文:四夷之乐,乃入宗庙;先代之典,独不得用。

现代文:四方夷族的乐舞,竟能够进入宗庙,而前代的典则,如今难道就不能用?

古文:大享及燕日如之者,明古今夷、夏之乐,皆主之于宗庙,而后播及其余也。

现代文:祭先王和宴曰也可演奏夷乐逭一点,表明古今夷、夏的乐舞,都主要在宗庙演奏,然后传播到其他场合。

**古文:夫作先王乐者,贵能包而用之;纳四夷之乐者,美德广之所及也。高皇帝、太皇帝、太祖、高祖、文昭庙,皆宜兼用先代及《武始》、《太钧》之舞。 **

现代文:演奏先王乐舞,贵能包举应用,采纳四夷的乐舞,正是赞美德化的广大普及高皇帝、太皇帝、太祖、高祖、文昭庙,都应当兼用先代及《武始》、《大钧》之舞。

**古文:有司奏: 宜如肃议。 **

现代文:主管部门奏称: 应当照王肃的奏议办。

古文:奏可。

现代文:所奏许可。

古文:肃私造宗庙诗颂十二篇,不被哥。

现代文:王肃私自写宗庙诗颂十二篇,没有合乐歌唱。

古文:晋武帝泰始二年,改制郊庙哥,其乐舞亦仍旧也。

现代文:晋武帝泰始二年,改制郊庙歌,它的乐舞也沿用旧乐。

古文:汉光武平陇、蜀,增广郊祀,高皇帝配食,乐奏《青阳》、《硃明》、《西皓》、《玄冥》、《云翘》、《育命》之舞。北郊及祀明堂,并奏乐如南郊。

现代文:汉光武帝平定陇、蜀,增广郊祀之礼,以高皇帝配享从祀,乐舞演奏《青阳》、《朱明》、《西皓》、《玄冥》,舞《云翘》、《育命》之舞,在北郊祭天以及在明堂祭祀时,演奏的乐舞和在南郊一样。

古文:迎时气五郊:春哥《青阳》,夏哥《硃明》,并舞《云翘》之舞;秋哥《西皓》,冬哥《玄冥》,并舞《育命》之舞;季夏哥《硃明》,兼舞二舞。

现代文:在迎祭四时之气的五次郊祀中:迎春歌唱《青阳》,迎夏歌唱《朱明》,连同舞《云翘》之舞;迎秋歌唱《西皓》,迎冬歌唱《玄冥》,都舞《育命》之舞;迎季夏歌唱《朱明》,同时舞《云翘》、《育命》二舞。

古文:章帝元和二年,宗庙乐,故事,食举有《鹿鸣》、《承元气》二曲。

现代文:汉章帝元和二年,祭祀宗庙奏乐时,按照旧例,在进献食物时演奏《鹿、《承元气》两首乐曲。

古文:三年,自作诗四篇,一曰《思齐皇姚》,二曰《六骐驎》,三曰《竭肃雍》,四曰《陟叱根》。合前六曲,以为宗庙食举。

现代文:三年,自己作诗四篇,第一篇名《思齐皇姚》,第二篇名《六骥膦》,第三篇名《竭肃雍》,第四篇名《陟叱根》,合并前面二曲为六曲,作为宗庙进食之乐。

古文:加宗庙食举《重来》、《上陵》二曲,合八曲为上陵食举。

现代文:加上宗庙进食的《重来》、《上陵》二曲,合并八曲作为上陵进食之乐。

古文:减宗庙食举《承元气》一曲,加《惟天之命》、《天之历数》二曲,合七曲为殿中御食饭举。

现代文:减少宗庙进食时的《承元气》一曲。加上《惟天之命》、《天之历数》二曲,合并为七曲,作为殿中皇上用膳时进食之乐。

古文:又汉太乐食举十三曲:一曰《鹿鸣》,二曰《重来》,三曰《初造》,四曰《侠安》,五曰《归来》,六曰《远期》,七曰《有所思》,八曰《明星》,九曰《清凉》,十曰《涉大海》,十一曰《大置酒》,十二曰《承元气》,十三曰《海淡淡》。

现代文:又,汉朝太乐进食之乐有十三首乐曲:第一首名《鹿鸣》,第二首名《重来》,第三首名《初造》,第四首名《侠安》,第五首名《归来》,第六首名《远期》,第七首名《有所思》,第八首名《明星》,第九首名《清凉》,第十首名《涉大海》,第十一首名《大置酒》,第十二名《承元气》,第十三名《海淡淡》。

古文:魏氏及晋荀勖、傅玄并为哥辞。

现代文:魏氏以及晋荀勖、傅玄一齐为这些乐曲作了歌辞。

古文:魏时以《远期》、《承元气》、《海淡淡》三曲多不通利,省之。

现代文:魏朝时认为《远期》、《承元气》、《海淡淡》三首乐曲不够通畅流利,把它减去。

古文:魏雅乐四曲:一曰《鹿鸣》,后改曰《于赫》,咏武帝;二曰《驺虞》,后改曰《巍巍》,咏文帝;三曰《伐檀》,后省除;四曰《文王》,后改曰《洋洋》,咏明帝。

现代文:魏朝的雅乐有四首乐曲:第一首名《鹿呜》,后来改名为《于赫》,用以歌咏武帝。第二首名《骝虞》,后改名为《巍巍》,歌咏文帝。第三首名《伐檀》,后来减省除去。第四首名《文王》,后来改名为《洋洋》,歌咏明帝。

古文:《驺虞》、《伐檀》、《文王》并左延年改其声。

现代文:《骗虞》、织檀》、《文王》三曲,一并由左延年改变它的乐调。

古文:正旦大会,太尉奉璧,群后行礼,东厢雅乐郎作者是也。

现代文:正月元旦朝廷大会时,太尉奉进玉璧,诸王行礼,束厢雅乐郎演奏的就是这些乐曲。

古文:今谓之行礼曲,姑洗厢所奏。

现代文:现在称它为行礼曲,用乐律第五种姑洗厢演奏。

古文:按《鹿鸣》本以宴乐为体,无当于朝享,往时之失也。

现代文:考查《鹿呜》一曲,本来以用于饮宴为得体,用于宗庙祭礼是不确当的,这是过去的失误。

古文:晋武泰始五年,尚书奏使太仆傅玄、中书监荀勖、黄门侍郎张华各造正旦行礼及王公上寿酒食举乐哥诗。

现代文:晋武帝泰始五年,尚书上奏,命太仆傅玄、中书监旬勖、黄门侍郎张华各自创作元旦行礼及王公祝寿酒食举乐的歌诗。

古文:诏又使中书郎成公绥亦作。

现代文:韶令又命中书郎成公绥也写。

古文:张华表曰: 按魏上寿食举诗及汉氏所施用,其文句长短不齐,未皆合古。

现代文:张华上表说: 考查魏朝祝寿进食的诗以及汉朝所施用的这类诗,它们的文句长短不齐,未必都合乎古制。

古文:盖以依咏弦节,本有因循,而识乐知音,足以制声,度曲法用,率非凡近所能改。

现代文:因为依据乐曲节奏作诗,诗句的长短,本来要有所因循,而懂音乐的作者,足以掌握其声调,按照乐曲来作诗,大都不是一般人所能改动的。

**古文:二代三京,袭而不变,虽诗章词异,兴废随时,至其韶逗曲折,皆系于旧,有由然也。是以一皆因就,不敢有所改易。 **

现代文:所以从两汉到魏朝,作歌诗都因袭前作而不加变动,虽然诗篇的词句不同,或兴或废而随时变化,至于它的押韵,停顿的运用,都依照旧作,这样做是有原因的,所以臣等作诗,都一概承袭,不敢有所改动。

**古文:荀勖则曰: 魏氏哥诗,或二言,或三言,或四言,或五言,与古诗不类。 **

现代文:荀勖却说: 魏朝的歌诗,有的一句两个字,有的三个字,有的四个字,有的五个字,同古诗不一样。

**古文:以问司律中郎将陈颀,颀曰: 被之金石,未必皆当。 **

现代文:将这一问题去请教司律中郎将陈顺,陈顽说: 将魏朝的歌诗合乐歌唱,未必都合得上。

古文:故勖造晋哥,皆为四言,唯王公上寿酒一篇为三言五言,此则华、勖所明异旨也。

现代文:所以荀勖创作晋朝歌诗,都是四言诗,衹有王公上寿酒一篇是三言五言,这就是张华和荀勖所表明的不同的宗旨。

古文:九年,荀勖遂典知乐事,使郭琼、宋识等造《正德》、《大豫》之舞,而勖及傅玄、张华又各造此舞哥诗。

现代文:泰始九年,荀勖就掌管乐舞的事情,命郭琼、宋识等创作《正德》、《大豫》之舞,而荀勖以及傅玄、张华又各自创作遣二舞的歌诗。

古文:勖作新律笛十二枚,散骑常侍阮咸讥新律声高,高近哀思,不合中和。

现代文:荀勖制作新的律笛十二支,散骑常侍阮咸批评新的乐律定音过高,遇高则近于哀伤,不合乐声的中和之道。

古文:勖以其异己,出咸为始平相。

现代文:荀勖因为阮咸和自己意见不同,把他贬出任始平相。

古文:晋又改魏《昭武舞》曰《宣武舞》,《羽龠舞》曰《宣文舞》。

现代文:晋朝又改魏朝的《昭武舞》为《宣武舞》,改《羽籥舞》为《宣文舞》。

古文:咸宁元年,诏定祖宗之号,而庙乐同用《正德》、《大豫》之舞。

现代文:盛空元年,诏令定祖宗的庙号,而庙乐同时用《正德》、《大豫》之舞。

古文:至江左初立宗庙,尚书下太常祭祀所用乐名,太常贺循答云: 魏氏增损汉乐,以为一代之礼,未审大晋乐名所以为异。

现代文:及至束晋刚立宗庙,尚书向太常下达祭祀所用的乐舞的名目。太常贺循答覆说: 魏朝改编龃目的乐舞,用来作为一代的典礼,不知大晋乐舞名目为什么与魏朝不同。

古文:遭离丧乱,旧典不存,然此诸乐,皆和之以钟律,文之以五声,咏之于哥词,陈之于舞列,宫县在下,琴瑟在堂,八音迭奏,雅乐并作,登哥下管,各有常咏,周人之旧也。

现代文:自从遭到祸乱,往日的典章制度已经不复存在,然而这些乐舞都是用乐律调协,用五声文饰,用歌词歌咏,在舞队中陈列时,宫悬在堂下,琴瑟在堂上,八音更迭演奏,雅乐一时并作,升堂而歌,堂下吹奏管乐。各自有它固定的歌词,仍是周代人的旧制。

古文:自汉氏以来,依放此礼,自造新诗而已。

现代文:自从选翅以来,依仿造一礼仪,衹是自己创作新诗罢了。

**古文:旧京荒废,今既散亡,音韵曲折,又无识者,则于今难以意言。 **

现代文:往日的京都荒废,乐舞如今已经散佚,音韵的曲折变化,又没有人懂得它,那么在今天很难凭臆想来说了。

古文:于时以无雅乐器及伶人,省太乐并鼓吹令。

现代文:当时因为没有雅乐的乐器和演奏的乐人,省减太乐及鼓吹令。

古文:是后颇得登哥,食举之乐,犹有未备。

现代文:这以后得到登歌,进食之乐,尚有不完备之处。

古文:明帝太宁末,又诏阮孚等增益之。

现代文:晋明帝太宁末年,又诏令阮孚等人改编。

古文:成帝咸和中,乃复置太乐官,鸠习遗逸,而尚未有金石也。

现代文:晋成帝咸和年间,就再设置太乐官,收集遗佚的乐舞,但还没有钟磬一类的乐器。

古文:初,荀勖既以新律造二舞,又更修正钟磬,事未竟而勖薨。惠帝元康三年,诏其子黄门侍郎籓修定金石,以施郊庙。

现代文:起初,苞显既然用新乐律创作《正德》、《大豫》二舞,又修正钟磬乐器,这事没有完成荀勖就死丁互尘三年,置虫童下诏令苞显的儿子黄门侍郎茎蓬修定钟磬之乐,用于郊庙祭祀的乐舞。

古文:寻值丧乱,遗声旧制,莫有记者。

现代文:不久遇到动乱,原有的音声制度,没有人记载下来。

古文:庾亮为荆州,与谢尚共为朝廷修雅乐,亮寻薨。

现代文:座巍任职型业时,同谢堂一起为朝廷修定雅乐,但尘壶不久就死了。

古文:庾翼、桓温专事军旅,乐器在库,遂至朽坏焉。

现代文:继任的庾翼、桓温一心去管理军务,乐器存放在府库中,于是招致破烂损坏。

古文:晋氏之乱也,乐人悉没戎虏。及胡亡,鄴下乐人,颇有来者。

现代文:在西晋发生祸乱的时候,乐人都为虏寇所俘,待到胡人败亡,邺下的乐人中,很有些回来的人。

古文:谢尚时为尚书仆射,因之以具钟磬。

现代文:谢尚当时任尚书仆射,就依靠他们来备办钟磬。

古文:太元中,破符坚,又获乐工杨蜀等,闲练旧乐,于是四厢金石始备焉。

现代文:太元年间,打败苻坚,又得到乐工杨蜀等人,他们对旧乐熟练,于是四厢的钟磬乐器才得以完备。

古文:宋文帝元嘉九年,太乐令钟宗之更调金石。

现代文:宋文帝元嘉九年,太乐令钟宗之再度调整钟磬的乐律。

古文:十四年,治书令史奚纵又改之。

现代文:十四年,治书令史奚纵又修正它。

古文:语在《律历志》。

现代文:这事记载在《律历志》中。

古文:晋世曹毗、王珣等亦增造宗庙哥诗,然郊祀遂不设乐。

现代文:晋代曹毗、王殉等人也增加新创作的宗庙歌诗,然而郊祀时却不设乐舞。

古文:何承天曰: 世咸传吴朝无雅乐。

现代文:何承天说: 世上都传说孙吴没有雅乐。

**古文:案孙皓迎父丧明陵,唯云倡伎昼夜不息,则无金石登哥可知矣。 **

现代文:考逊毖在旦旦堕迎接父亲丧柩时,史书上衹是说他歌妓日夜不停,那么没有钟磬登歌是可以知道的了。

**古文:承天曰: 或云今之《神弦》,孙氏以为宗庙登哥也。 **

现代文:何承天说: 有的人说,今天的《神弦》歌,就是孙氏的宗庙登歌。

古文:史臣案陆机《孙权诔》 《肆夏》在庙,《云翘》承□ ,机不容虚设此言。

现代文:史臣案:陆机的《孙权诛》: 《肆夏》用于宗庙,《云翘》用于口 ,陆机不会空说造句话。

**古文:又韦昭孙休世上《鼓吹铙哥》十二曲表曰: 当付乐官善哥者习哥。 **

现代文:又,韦昭在孙休时代为进献《鼓吹铙歌》十二曲上表说: 应当将此曲交付乐官,使善于歌唱的人练习歌唱。

古文:然则吴朝非无乐官,善哥者乃能以哥辞被丝管,宁容止以《神弦》为庙乐而已乎?

现代文:那么玉麸并不是没有乐官,而善于歌唱的人却能将歌词配合音乐,怎能仅仅将《神弦》歌作为宗庙之乐呢?

古文:宋武帝永初元年七月,有司奏: 皇朝肇建,庙祀应设雅乐,太常郑鲜之等八十八人各撰立新哥。

现代文:宋武帝永初元年七月,主管部门奏称: 宋朝刚刚建立,宗庙祭祀应当设置雅乐,太常郑鲜之等八十八人各自撰写新歌。

**古文:黄门侍郎王韶之所撰哥辞七首,并合施用。 **

现代文:黄门侍郎王韶之所撰歌辞七首,都应施行应用。

古文:诏可。

现代文:下韶许可。

古文:十二月,有司又奏: 依旧正旦设乐,参详属三省改太乐诸哥舞诗。黄门侍郎王韶之立三十二章,合用教试,日近,宜逆诵习。

现代文:十二月,主管部门又奏称: 按照以往元旦设置乐舞的旧例,参酌指派三省所改的太乐各歌舞诗,黄门侍郎王韶之创立三十二章,应当用来教习试用。使用期将近,要预先唱习。

**古文:辄申摄施行。 **

现代文:特申奏统摄施行。

古文:诏可。

现代文:诏令许可。

古文:又改《正德舞》曰《前舞》,《大豫舞》曰《后舞》。

现代文:又改《正德舞》为《前舞》,《大豫舞》为《后舞》。

**古文:元嘉十八年九月,有司奏: 二郊宜奏登哥。 **

现代文:元嘉十八年九月,主管部门奏称: 在南北两处郊祀应当奏登歌。

古文:又议宗庙舞事,录尚书江夏王义恭等十二人立议同,未及列奏,值军兴,事寝。

现代文:又商讨宗庙乐舞的事。录尚书江夏王刘义恭等十二人所见相同,没有来得及列名上奏,碰上战争发生,这事就停下来了。

古文:二十二年,南郊,始设登哥,诏御史中丞颜延之造哥诗,庙舞犹阙。

现代文:二十二年,举行南郊大祀,才设置登歌,诏令御史中丞垄至蛙创作歌诗,但庙祀的乐舞仍付阙如。

古文:孝建二年九月甲午,有司奏: 前殿中曹郎荀万秋议:按礼,祭天地有乐者,为降神也。故《易》曰: 雷出地奋豫。

现代文:孝建二年九月甲午,主管部门奏称: 前殿中曹郎荀万秋建议:考查古礼,祭祀天地有乐舞,为的是迎接神灵降临所以《易经》说: 雷在地上轰鸣。

古文: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周官》曰: 作乐于圆丘之上,天神皆降。作乐于方泽之中,地祇皆出。 又曰: 乃奏黄钟,哥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

现代文:先王创作音乐来推崇功德,以盛大隆重的礼仪,将音乐献给上帝,并且祭祀自己的祖先,《周官》说: 在圜丘坛上奏乐,天神都降临;在方泽中奏乐,地神都出来,又说: 于是奏黄钟之乐,歌大吕之歌,舞《云门》之舞,用以祭祀天神。

**古文:乃奏太簇,哥应钟,舞《咸池》,以祀地祇。 **

现代文:于是奏太簇之乐。歌应钟之歌,舞《咸池》之舞,用以祭祀地神。

古文:由斯而言,以乐祭天地,其来尚矣。

现代文:从这一点来说,用乐舞祭祀天地之神由来很久远了。

古文:今郊享阙乐,窃以为疑。

现代文:如今郊祀缺少乐舞,臣对此有疑。

古文:《祭统》曰: 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祼,声莫重于升哥,舞莫重于《武宿夜》,此周道也。 至于秦奏《五行》,魏舞《咸熙》,皆以用享。

现代文:《祭统》说: 祭祀有三件重大的事,进献之类没有比帝王用酒祭祖更重要的,音声没有比登歌更重要的,乐舞没有比《武宿夜》更重要的,这是周代的制度,至于奎勉奏《五行》之乐,魏朝舞《咸熙》之舞,都是用于祭享。

古文:爰逮晋氏,太始之初,傅玄作晋郊庙哥诗三十二篇。

现代文:到了晋朝,在泰始初年,傅玄创作置郊庙歌诗三十二篇。

古文:元康中,荀籓受诏成父勖业,金石四县,用之郊庙。

现代文:元康年间,荀藩接受诏令完成其父荀勖的事业,钟磬乐器四厢悬挂,用于郊祭庙祭。

古文:是则相承郊庙有乐之证也。

现代文:造就是郊祭庙祭相承有乐的明证。

古文:今庙祠登哥虽奏,而象舞未陈,惧阙备礼。夫圣王经世,异代同风,虽损益或殊,降杀迭运,未尝不执古御今,同规合矩。

现代文:如今庙祭虽然已奏登歌,但象舞尚未陈设,恐怕在具备礼仪方面有所欠缺大抵圣明的君主治理世事,朝代不同而教化相同,虽然增损减益有些差异,升降盛衰情况交互出现,但未尝不是用古礼治理当代,规矩相同。

**古文:方兹休明在辰,文物大备,礼仪遗逸,罔不具举,而况出祇降神,辍乐于郊祭,昭德舞功,有阙于庙享。谓郊庙宜设备乐。 **

现代文:如今正当国家太平时刻,典章制度齐备,凡是往昔遣佚的礼仪,无不备办。又何况在郊祭时招引天地神灵,昭明功德的时候,怎能使乐舞欠缺呢。臣认为郊庙之礼应当设乐舞。

古文:于是使内外博议。

现代文:于是诏令朝廷内外广泛商讨这件事。

古文:骠骑大将军竟陵王诞等五十一人并同万秋议。

现代文:骠骑大将军竞陵王型诞等五十一人都赞同万秋的立议。

古文:尚书左仆射建平王宏议以为: 圣王之德虽同,创制之礼或异,乐不相沿,礼无因袭。

现代文:尚书左仆射建王王皇噬认为: 圣王的功德虽然相同,但创定的礼仪却不一样,乐不相沿用,礼也不相因袭。

古文:自宝命开基,皇符在运,业富前王,风通振古,朝仪国章,并循先代。

现代文:自从大宋应天顺命,开创帝业以来,功业超过前王,教化盛于古人,朝廷礼仪和国家典章,都依照前代。

古文:自后晋东迁,日不暇给,虽大典略备,遗阙尚多。

现代文:自从后晋东迁,事务繁多而时间不足。虽然国家的重要法令典章稍稍具备,但遣佚欠缺的地方还很多。

古文:至于乐号庙礼,未该往正。

现代文:至于乐舞名目,郊庙礼仪,未能详具往日的规制。

古文:今帝德再昌,大孝御宇,宜讨定礼本,以昭来叶。

现代文:如今皇上功德又一次昌盛,以孝道治理天下,应当商定祭天祭地与祭祖的礼仪,用以昭示后代。

古文:寻舜乐称《韶》,汉改《文始》,周乐《大武》,秦革《五行》。

现代文:查虞舜之乐为《韶》,汉朝改为《文始》,周代之乐为《大武》,室曲改为《五行》。

古文:眷夫祖有功而宗有德,故汉高祖庙乐称《武德》,太宗庙乐曰《昭德》。

现代文:由于眷念始祖有功而继宗有德,所以汉高祖庙乐称《武德》,汉太宗庙乐名《昭德》。

古文:魏制《武始》舞武庙,制《咸熙》舞文庙。

现代文:董魏为亘游庙创作《武始舞》,为文帝庙制作《咸熙舞》。

古文:则祖宗之庙,别有乐名。

现代文:那么对于本朝祖宗的庙乐,应当另立乐名。

古文:晋氏之乐,《正德》、《大豫》,及宋不更名,直为《前》《后》二舞,依据昔代,义舛事乖。

现代文:晋代之乐如《正德》、《大豫》,到了塞伐也不改换名称,衹是称为《前舞》、《后舞》,这种依据前代的做法,是不合事理的。

古文:今宜厘改权称,以《凯容》为《韶舞》,《宣烈》为《武舞》。

现代文:如今应当更改权定的名称,将《凯容》改为《韶舞》,将《宣烈》改为《武舞》。

古文:祖宗庙乐,总以德为名。

现代文:祖宗的庙乐,一概凭德定名。

古文:若庙非不毁,则乐无别称,犹汉高、文、武,咸有嘉号,惠、景二主,乐无余名。

现代文:如果祭庙不毁迁,那么庙乐就不用其他名称,就像选产担、选塞查、选亘眯、还塞童、汉景帝等君主庙乐,都有美号,乐舞就凭美号而定,没有其他名称。

古文:章皇太后庙,依诸儒议,唯奏文乐。

现代文:对于章皇太后庙,按照诸儒的意见,衹奏文乐。

古文:何休、杜预、范宁注 初献六羽 ,并不言佾者,佾则干在其中,明妇人无武事也。

现代文:何休、杜预、范宁注释有 初献六羽,一语,并不说乐舞舞人行列,因为说舞人行列,干戈就在这行列裹。

古文:郊祀之乐,无复别名,仍同宗庙而已。

现代文:这注释表明妇女与战争之事无关。郊祀之乐,不再用其他名称,仍然和宗庙之乐相同罢了。

古文:寻诸《汉志》,《永至》等乐,各有义况,宜仍旧不改。

现代文:查考《汉志》,如《永至》等乐的名称,各有意义,应当照旧不变。

古文:爰及东晋,太祝唯送神而不迎神。近议者或云庙以居神,恆如在也,不应有迎送之事,意以为并乖其衷。

现代文:到了塞置,太祝衹有送神之礼,而没有迎神之礼,近来有人论议说立庙是用来让神灵居住的,庙祭时神就如同常在一样,不应当有迎神送神的礼仪。臣认为造一切违背了制礼的初衷。

古文:立庙居灵,四时致享,以申孝思之情。

现代文:建立庙宇来让神灵居住,一年四季按时祭祀,用以表达孝亲之思的感情。

古文:夫神升降无常,何必恆安所处?

现代文:神灵是升天还是降临,没有一定,为什么一定要常住在庙裹?

古文:故《祭义》云: 乐以迎来,哀以送往。 郑注云: 迎来而乐,乐亲之来;送往而哀,哀其享否,不可知也。 《尚书》曰 祖考来格 。

现代文:所以《祭劝说: 迎来神灵的时候快乐,送走神灵的时候哀伤,甍堕注释说: 迎来神灵而快乐,快乐的是亡亲的到来,送走神灵而哀伤,哀伤的是他不能知道亡亲能不能受享祭礼。 《尚书》说: 祖考降临。 《漠书。

**古文:又《诗》云: 神保遹归。 **

现代文:安世房中歌》说: 神灵来饮宴娱乐。

**古文:注曰: 归于天地也。 **

现代文:又,《诗》说: 太王、王季、文王三先君的灵魂在天。 《诗》又说: 神明回归。

古文:此并言神有去来,则有送迎明矣。

现代文:注说: 回到天地之中。 这都是说神灵有去有来,那么有送迎神灵之礼,也就很清楚了。

古文:即周《肆夏》之名,备迎送之乐。

现代文:就是周代名为《肆夏》之乐,也是为迎神送神而设之乐。

古文:古以尸象神,故《仪礼》祝有迎尸送尸,近代虽无尸,岂可阙迎送之礼?

现代文:古代以人称为 尸 来象征死者神灵,所以《仪礼》中祝有迎 尸 送 尸 之礼,近代虽然不再用 尸 ,怎么可以缺少迎送之礼?

**古文:又傅玄有迎神送神哥辞,明江左不迎,非旧典也。 **

现代文:又,傅玄有迎神送神歌辞,这就表明东晋没有迎神之乐,并不是往昔的典制。

古文:散骑常侍、丹阳尹建城县开国侯颜竣议以为: 德业殊称,则干羽异容,时无沿制,故物有损益。

现代文:散骑常侍、丹阳尹建城县开国侯颜竣立议认为: 如果道德功业有不同的称誉,那么乐舞也就有不同的礼仪,任何时候,没有沿袭不变的制度。

古文:至于礼失道愆,称习忘反,中兴厘运,视听所革,先代缪章,宜见刊正。

现代文:所以典章制度有所增减损益。至于礼、道丧失,称谓习俗走上邪路之处,在大宋中兴受命的时候,见闻所及,须有所改革,前代谬误的典章制度,应当改正。

古文:郊之有乐,盖生《周易》、《周官》,历代著议,莫不援准。

现代文:郊祀之所以有乐舞,原出于《周易》、《周官》,历代进行讨论,无不援以为据。

古文:夫 扫地而祭,器用陶匏 ,唯质与诚,以章天德,文物之备,理固不然。

现代文:所谓 扫净土地来进行祭祀,用黏土烧制的器皿作礼器 ,衹是用质朴与诚心彰明天地美德,而典章制度的设置,道理本来就和这不一样。

**古文:《周官》曰: 国有故,则旅上帝及四望。 **

现代文:《周官》说: 国家有了变故,就祭祀上帝和四方山川。

古文:又曰: 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

现代文:又说: 四块圭有璧作底座,用来祭祀天、旅祭上帝。

**古文: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 **

现代文:两块圭有璧作底座,用来祭祀地、旅祭四方山川。

古文:四望非地,则知上帝非天。

现代文:这裹四方山川不是指地,那么可以知道上帝不是指天。

古文:《孝经》云: 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则《豫》之作乐,非郊天也。

现代文:《孝经》说: 郊祀后稷,用以配祭上天,在明堂祭祀文王,用以配祭上帝,那么《豫》的作乐,不是郊祭天。

**古文:大司乐职, 奏黄钟,哥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 。郑注: 天神,五帝及日月星辰也。 **

现代文:大司乐的职务是: 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用以祭祀天神,郑玄注: 天神,指五帝和曰月星辰。

古文:王者以夏正月祀其所受命之帝于南郊,则二至之祀,又非天地。

现代文:帝王在夏历正月时,在南郊祭祀他所受命的上帝,那么冬至和夏至的祭祀,又不是祭祀天地。

古文:考之众经,郊祀有乐,未见明证。

现代文:查考各部经书,关于郊祀有乐的问题,没有看到明确的证据。

古文:宗庙之礼,事炳载籍。

现代文:宗庙祭礼的事情,在以往典籍中记载得很清楚。

古文:爰自汉元,迄乎有晋,虽时或更制,大抵相因,为不袭名号而已。

现代文:于是从汉朝初年直到晋朝,虽然有时或许更改旧制,大抵相承不变,衹是不袭用原来的名号罢了。

古文:今乐曲沦灭,知音世希,改作之事,臣闻其语。

现代文:如今乐曲亡佚,世上通晓音律的人很少,关于重新创作的事情,臣听说过他们的议论。

古文:《正德》、《大豫》,礼容具存,宜殊其徽号,饰而用之。

现代文:《正德》、《大豫》之乐的礼节法度一一存在,应当另立与以前不同的美名,修改使用。

古文:以《正德》为《宣化》之舞,《大豫》为《兴和》之舞,庶足以光表世烈,悦被后昆。

现代文:以《正德》作《宣化》之舞的乐曲,《大豫》作《兴和》之舞的乐曲,造就可以光大前代功烈,使后代子孙欢欣。

古文:前汉祖宗,庙处各异,主名既革,舞号亦殊。

现代文:前汉的祖与宗,各有不同的神庙,庙主的名称既然改变,乐舞的名号也就不同。

古文:今七庙合食,庭殿共所,舞蹈之容,不得庙有别制。

现代文:如今七代祖先的庙合在一起祭祀,庭殿同在一个地方,在舞蹈的礼仪方面,不能每一庙另有其他制度。

古文:后汉东平王苍已议之矣。

现代文:这一问题,后漠束平王刘苍已经议论过了。

**古文:又王肃、韩祗以王者德广无外,六代四夷之舞,金石丝竹之乐,宜备奏宗庙。愚谓苍、肃、祗议,合于典礼,适于当今。 **

现代文:又,王肃、韩祗认为帝土的德化广大无边,天下不分内外,六代四夷的舞蹈,金石丝竹的音乐,应当都在宗庙演奏我认为刘苍、王肃、韩祗的意见符合经典礼法,在当今适用。

古文:左仆射建平王宏又议: 竣据《周礼》、《孝经》,天与上帝,连文重出,故谓上帝非天,则《易》之作乐,非为祭天也。

现代文:左仆射建平王刘宏又提出意见: 颜竣根据《周礼》、《孝经》,因为天与上帝两词连文重出,所以认为上帝不是指天,那么《周易》中所说的作乐,不是为了祭天。

**古文:按《易》称 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尚书》云: 肆类于上帝。 **

现代文:查《周易》中说: 先王作乐舞来推崇功德,以盛大隆重的仪礼将音乐进献给上帝,并且祭祀自己的祖先,《尚书》说: 向上帝行祭祀之礼。

古文:《春秋传》曰: 告昊天上帝。 凡上帝之言,无非天也。

现代文:《春秋传》说: 祷告吴天上帝,凡是说到上帝,没有一处不是指天。

古文:天尊不可以一称,故或谓昊天,或谓上帝,或谓昊天上帝,不得以天有数称,便谓上帝非天。

现代文:上天尊贵,不能衹有一个称号,所以有时称为吴天,有时称为上帝,有时称为昊天上帝,不能因为天有好几个称号,就认为上帝不是指天。

古文:徐邈推《周礼》 国有故,则旅上帝 ,以知礼天,旅上帝,同是祭天。

现代文:徐邈据《周礼》 国家有变故,就祭上帝 之语,推知礼祭天,旅祭上帝,同是祭天。

古文:言礼天者,谓常祀也;旅上帝者,有故而祭也。

现代文:说礼祭天,是指常规的祭祀,说旅祭上帝,是指有特殊情况而祭祀。

古文:《孝经》称 严父莫大于配天 ,故云 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既天为议,则上帝犹天益明也。

现代文:《孝经》称: 尊敬父亲的事没有一件比从祀上天更大。 所以说: 郊祀后稷,以后稷从祀上天,在明堂祭祀文王,以文王从祀上帝,这裹既然将天作为议题,那么上帝就是指天就更加清楚了。

古文:不欲使二天文同,故变上帝尔。

现代文:不想使两个天在文字上重复,所以将天变称为上帝罢了。

古文:《周礼》祀天之言再见,故郑注以前天神为五帝,后冬至所祭为昊天。

现代文:《周礼》中祀天的话两次出现,所以郑玄注把前一次的天神称为五帝,后一次冬至所祭者为昊天。

古文:竣又云 二至之祀,又非天地 。未知天地竟应以何时致享?

现代文:颜竣又说: 二至的祭祀,又不是天地,不知道天地究竟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祭祀?

古文:《记》云: 扫地而祭,器用陶匏。 旨明所用质素,无害以乐降神。

现代文:《礼记》说: 扫净土地来进行祭祀,用黏土烧制的器皿作礼器,主旨是说明所用的器物应当质朴,并不反对用乐舞迎接神灵降临。

古文:万秋谓郊宜有乐,事有典据。

现代文:万挞认为郊祀应当有乐舞,这事是有故典叮以依据的。

古文:竣又云 东平王苍以为前汉诸祖别庙,是以祖宗之庙可得各有舞乐。至于袷祭始祖之庙,则专用始祖之舞。

现代文:酦垒又说: 塞垩王型苍认为前连诸帝各自神庙,因此祖宗的神庙可以各有各的舞乐,至于三年一次在始祖的神庙合祭,那就专用始祖的乐舞。

古文:故谓后汉诸祖,共庙同庭,虽有祖宗,不宜入别舞 。

现代文:所以认为后汉诸帝都在同一庙庭祭祀,虽然有祖和宗的区别,不应当掺入其他乐舞。

古文:此诚一家之意,而未统适时之变也。

现代文:这虽然有独特的见解,但没有统观适应时世的变动。

古文:后汉从俭,故诸祖共庙,犹以异室存别庙之礼。

现代文:后汉祭祀依从俭朴,所以诸帝共在一庙,仍然用不同的祭室保留诸帝各自神庙的礼制。

古文:晋氏以来,登哥诵美,诸室继作。

现代文:自从晋朝以来,升堂而歌,赞颂美德,诸帝的祭室相继演奏乐舞。

古文:至于祖宗乐舞,何犹不可迭奏。

现代文:至于祖和宗的乐舞,为什么还不可以更迭演奏?

古文:苟所咏者殊,虽复共庭,亦非嫌也。

现代文:如果歌咏的内容不同,虽然共在一庭,也没有什么妨碍。

**古文:魏三祖各有舞乐,岂复是异庙邪? **

现代文:魏时三祖各有各的舞乐,难道是三祖各有各的神庙吗?

古文:众议并同宏: 祠南郊迎神,奏《肆夏》。

现代文:群臣的意见都赞同刘宏: 祭祀南郊迎神时,奏《肆夏》。

古文:皇帝初登坛,奏登哥。

现代文:皇帝刚登上祭坛时,奏登歌。

古文:初献,奏《凯容》、《宣烈》之舞。

现代文:开始祭献时,奏《凯容》、《宣烈》之舞。

古文:送神,奏《肆夏》。

现代文:送神时奏《肆夏》。

古文:祠庙迎神,奏《肆夏》。

现代文:祭庙迎神时,奏《肆夏》。

古文:皇帝入庙门,奏《永至》。

现代文:皇帝进庙门时,奏《永至》。

古文:皇帝诣东壁,奏登哥。

现代文:皇帝到束壁时,奏登歌。

古文:初献,奏《凯容》、《宣烈之舞》。

现代文:初献时,奏《凯容》、《宣烈之舞》。

古文:终献,奏《永安》。

现代文:祭献完毕时,奏《永安》。

**古文:送神奏《肆夏》。 **

现代文:送神时,奏《肆夏》。

古文:诏可。

现代文:韶旨许可。

**古文:孝建二年十月辛未,有司又奏: 郊庙舞乐,皇帝亲奉,初登坛及入庙诣东壁,并奏登哥,不及三公行事。 **

现代文:孝建二年十月辛未,主管部门又上奏: 郊庙的乐舞,由皇上亲自奉行,开始登上祭坛以及进庙到束壁时,一并奏登歌,乐歌不延奏到三公祭献之时。

**古文:左仆射建平王宏重参议: 公卿行事,亦宜奏登哥。 **

现代文:左仆射建平王刘宏又参加讨论,认为: 公卿祭献时,也应当奏登歌。

古文:有司又奏: 元会及二庙斋祠,登哥依旧并于殿庭设作。

现代文:主管部门又奏称: 在元旦朝见群臣的大会以及祖父二庙的斋戒祠祀时,登歌照旧都在殿庭中设置演奏。

**古文:寻庙祠,依新仪注,登哥人上殿,弦管在下;今元会,登哥人亦上殿,弦管在下。 **

现代文:查祖庙祠祀时,依照新的礼节制度,升堂唱歌的人上殿,演奏弦管的人在殿下;如今元旦朝见群臣时,升堂唱歌的人也应当上殿,演奏弦管的人在殿下。

古文:并诏可。

现代文:诏旨一并许可。

古文:文帝章太后庙未有乐章,孝武大明中使尚书左丞殷淡造新哥,明帝又自造昭太后宣太后哥诗。

现代文:宋文帝章太后的庙乐还没有合乐的歌诗,垄逮大塱年间,派尚书左丞殷淡创作新歌诗,砠查又亲自创作堕去屋、宣立后的歌诗。

古文:后汉正月旦,天子临德阳殿受朝贺,舍利从西方来,戏于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嗽水,作雾翳日;毕,又化成黄龙,长八九丈,出水游戏,炫耀日光。

现代文:后汉正月初一,天子驾临德阳殿受群臣朝贺。佛骨从西方来到,在殿前嬉戏,激荡水势变成比目鱼,在水中跳跃嗽水,兴起云雾遮挡了曰光;起雾完毕,又变成黄龙,长有八九丈,出水游戏,在阳光中炫耀。

古文:以两大丝绳系两柱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相逢切肩而不倾。

现代文:用两根长丝绳系在两根柱子的顶上,相距有好几丈速,两位歌女相对跳舞,在绳上行走,相遇时肩膀贴近而不倾倒。

古文:魏晋讫江左,犹有《夏育扛鼎》、《巨象行乳》、《神龟抃舞》、《北负灵岳》、《桂树白雪》、《画地成川》之乐焉。

现代文:从魏、晋到江左,尚有《夏育扛鼎》、《巨象行乳》、《神龟忭舞》、《背负灵岳》、《桂树白雪》、《画地成川》之乐。

古文:晋成帝咸康七年,散骑侍郎顾臻表曰: 臣闻圣王制乐,赞扬治道,养以仁义,防其邪淫,上享宗庙,下训黎民,体五行之正音,协八风以陶气。

现代文:晋成帝咸康七年,散骑侍郎顾臻上表说: 臣闻知圣明的君主创作礼乐,参赞弘扬治政之道,用仁义教化,防止奸邪不正,对上祭祀宗庙,对下训育百姓,体现五行的纯正音乐,调协八方之风来培育正气。

古文:以宫声正方而好义,角声坚齐而率礼,弦哥钟鼓金石之作备矣。

现代文:由于宫声纯正方平而崇尚道义,角声坚挺整齐而遵循礼节,弦歌钟鼓金石的演奏完备了。

古文:故通神至化,有率舞之感;移风改俗,致和乐之极。

现代文:所以能通达神化之境,有百兽率舞之感,转移风气,改变习俗,达到和谐安乐的极点。

古文:末世之伎,设礼外之观,逆行连倒,头足入筥之属,皮肤外剥,肝心内摧。

现代文:衰亡时期,杂技兴起,观赏违礼的表演,如倒立反走、头脚放入竹筐之类,外则皮肤受到损伤,内则心肝受到摧毁。

古文:敦彼行苇,犹谓勿践,矧伊生民,而不恻怆。

现代文:对于路边繁茂的芦草,尚且要牛羊不去踩踏,何况他们是天子的百姓,却不同情悲伤。

古文:加以四海朝觐,言观帝庭,耳聆《雅》《颂》之声,目睹威仪之序,足以蹋天,头以履地,反两仪之顺,伤彝伦之大。

现代文:加上全国诸侯春秋二季朝见,观光朝廷,聆听《雅》、《颂》的正声,看到仪仗的次序,这种以足踏天,以头行地的表演,倒反了天地的顺序,伤害了伦常的大道。

古文:方今夷狄对岸,外御为急,兵食七升,忘身赴难,过泰之戏,日禀五斗。

现代文:如今夷狄正在星辽对岸,抵御外敌是当前急务,士兵每天吃七升米,就舍死忘生,奔赴国难,而造一过分奢侈的杂技,演员每天要发给五斗米。

古文:方扫神州,经略中甸,若此之事,不可示远。

现代文:正当扫荡神州,治理塞、渣之时,像逭一类事情,是不能给边防将士知道的。

古文:宜下太常,纂备雅乐,《箫韶》九成,惟新于盛运;功德颂声,永著于来叶。此乃《诗》所以 燕及皇天,克昌厥后 者也。

现代文:应当下诏太常,纂集雅乐,反复演奏《箫韶》之乐,使盛运曰新,而歌功颂德之声,永远流传到后代,造就是《诗》中说的 安及皇天而没有灾异,能够昌大他的子孙,啊!

古文:杂伎而伤人者,皆宜除之。

现代文:凡是对人有伤害的杂技,都应当废除。

古文:流简俭之德,迈康哉之咏,清风既行,民应如草,此之谓也。

现代文:传布俭朴的美德,获得百姓时势太平的咏颂,所谓君主的仁德既然如同清风吹拂,而百姓就如同草受风吹一样地响应,就是指此而言啊。

**古文:愚管之诚,唯垂采察。 **

现代文:愚臣管见的忠诚之意,但望陛下采纳鉴察。

古文:于是除《高絙》、《紫鹿》、《跂行》、《鳖食》及《齐王卷衣》、《笮兒》等乐。又减其禀。其后复《高絙》、《紫鹿》焉。

现代文:皇上于是废除《高短》、《紫鹿》、《跛行》、《鳌食》及《齐王卷衣》、《笮儿》等乐,又减少发给乐人的廪食以后又恢复了《高短》、《紫鹿》二乐。

古文: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司徒彭城王义康于东府正会,依旧给伎。

现代文: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司徒彭数刘曲在彭城举行元旦大会,按旧例由朝廷赐给伎乐。

**古文:总章工冯大列: 相承给诸王伎十四种,其舞伎三十六人。 **

现代文:总章工冯大开列: 相承赐给诸王伎乐共十四种,舞伎共三十六人。

古文:太常傅隆以为: 未详此人数所由。

现代文:太常傅隆认为: 不清楚确定这一人数的依据。

古文:唯杜预注《左传》佾舞云诸侯六六三十六人,常以为非。

现代文:祇有杜预注《左传》佾舞时说过诸侯的伎乐有六六三十六人,臣认为这一说法不对。

古文:夫舞者,所以节八音者也。八音克谐,然后成乐。

现代文:凡属舞蹈。是用来配合音乐的,八音能够和谐,然后才成其为乐,所以一定要以八个人为一队列。

古文:故必以八八为列,自天子至士,降杀以两,两者,减其二列尔。

现代文:从天子到士,每一等级以两来逐步减少,两的意思是减少两个队列。

古文:预以为一列又减二人,至士止余四人,岂复成乐。

现代文:杜预认为在一个队列中又减少两个人,到士时衹剩下四个人,怎能成其为乐。

古文:按服虔注《传》云: 天子八八,诸侯六八,大夫四八,士二八。 其义甚允。

现代文:据服虔注《传》说: 天子乐舞八八六十四人,诸侯乐舞六八四十八人,大夫乐舞四八三十二人,士乐舞二八十六人,这一解释很是允当。

古文:今诸王不复舞佾,其总章舞伎,即古之女乐也。殿庭八八,诸王则应六八,理例坦然。

现代文:如今诸王不再有佾舞,但他们的乐官舞伎,就是古代的女乐,皇上殿庭八八六十四人,诸王则应六八四十八人,这一道理和常例是很清楚的。

古文:又《春秋》,郑伯纳晋悼公女乐二八,晋以一八赐魏绛,此乐以八人为列之证也。

现代文:又据《春秋》,郑伯接受晋悼公赠送的女乐二列十六人,晋悼公又以一列八人赐给魏缝,造就是乐舞以八人为一队列的明证。

古文:若如议者,唯天子八,则郑应纳晋二六,晋应赐绛一六也。

现代文:如果按照一些人的看法,衹有天子每一队列八个人,那么塑伯应该接受置惶公二列六人,置惶公应该赐给魏缝一列六人了。

古文:自天子至士,其文物典章,尊卑差级,莫不以两,未有诸侯既降二列,又列辄减二人,近降太半,非唯八音不具,于两义亦乖,杜氏之谬可见矣。

现代文:从天子到士,关于乐舞的典章制度,在尊卑的差级上,无不以降以两列。没有诸侯既降两列,又在一列中专门减少两人,近于减少一大半的人,不仅八音难以具备,也不合所谓 两 的含义,杜氏的谬误是分明可见的了。

**古文:国典事大,宜令详正。 **

现代文:国家典章的事情非同一般,应当下诏令详审更正。

古文:事不施行。

现代文:他建议的这件事没有施行。

古文:民之生,莫有知其始也。

现代文:人类的诞生,没有人能知道是怎样开始的。

古文:含灵抱智,以生天地之间。

现代文:人凭藉聪明才智,生存于天地之间。

古文:夫喜怒哀乐之情,好得恶失之性,不学而能,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

现代文:大凡喜怒哀乐的情感,好得恶失的本性,用不着学习就会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就这样做了。

古文:怒则争斗,喜则咏哥。

现代文:发怒时就要争斗,喜悦时就要歌唱。

古文:夫哥者,固乐之始也。

现代文:歌唱这件事,就是音乐产生的起始。

古文:咏哥不足,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然则舞又哥之次也。

现代文:当人们觉得歌唱还不够,于是手也舞起来,脚也跳起来,那么舞蹈是在歌唱以后产生的。

古文:咏哥舞蹈,所以宣其喜心,喜而无节,则流淫莫反。故圣人以五声和其性,以八音节其流,而谓之乐,故能移风易俗,平心正体焉。

现代文:歌唱与舞蹈,是用来宣泄喜悦之情的,如果喜悦之情缺乏节制,那么就流荡荒乱而走上邪路,所以圣人用宫、商、角、征、羽五声协和人们的本性,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来调节人们的流荡,而称它为音乐,所以它有移风易俗、平心正体的作用。

古文:昔有戎氏有二女,居九成之台。天帝使燕夜往,二女覆以玉筐,既而发视之,燕遗二卵,五色,北飞不反。

现代文:从前有蜮氏有两位女儿,居住在九层的高台上,天帝派燕子夜间飞往台上,这两位少女用玉筐把燕子盖住,过一会儿掀开来看,燕子生下两枚蛋,有五种颜色,便向北飞去,不再回来。

古文:二女作哥,始为北音。

现代文:她俩为此事而歌唱,这才有了北音。

古文:禹省南土,嵞山之女令其妾候禹于嵞山之阳,女乃作哥,始为南音。

现代文:夏禹巡视南方,他的妻子怠山之女命侍婢在荒山山南等候夏区归来,壶山之女于足作歌。这才有了南音。

古文:夏后孔甲田于东阳萯山,天大风晦冥,迷入民室。

现代文:夏后子甲在东阳黄山种田,突然刮起大风,天色昏暗,他迷失了道路,走进一户人家,这家生子,正在哺乳。

**古文:主人方乳,或曰: 后来是良日也,必大吉。 **

现代文:有人说: 夏后到来,是一个好日子,这孩子将来必定大吉大利。

**古文:或曰: 不胜之子,必有殃。 **

现代文:有人说: 如果这孩子命薄,受不了,将来准有灾祸。

**古文:后乃取以归,曰: 以为余子,谁敢殃之? **

现代文:夏后就把孩子带回家,说: 我认他做儿子,哪一个敢害他?

古文:后析,斧破断其足。

现代文:后来劈柴时斧头砍断了孩子的脚。

**古文:孔甲曰: 鸣呼!有命矣。 **

现代文:孔里说: 唉这真是人生的命啊!

古文:乃作《破斧》之哥,始为东音。

现代文:于是他创作了《破斧》之歌,这才有了束音。

古文:周昭王南征,殒于汉中。王右辛余靡长且多力,振王北济,周公乃封之西翟,徙宅西河,追思故处作哥,始为西音。

现代文:周昭王南征,在选中死去,旦疆的车右芒篮尘身材高大而且有勇力,携坚玉渡江北归,旦公于是将酉翟作为圭余尘的封地,把家搬到西河,他怀念故乡而创作歌曲,这才有了西音。

古文:此盖四方之哥也。

现代文:造就是四方之歌了。

古文:黄帝、帝尧之世,王化下洽,民乐无事,故因击壤之欢,庆云之瑞,民因以作哥。

现代文:在黄帝、帝尧的时代,帝王教化风行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无事。所以有击壤而歌的欢乐,庆云呈现的祥瑞,曰姓就据此创作歌曲。

古文:其后《风》衰《雅》缺,而妖淫靡漫之声起。

现代文:这以后《风》、《雅》的正声衰亡,而妖淫靡漫的乐调兴起。

古文:周衰,有秦青者,善讴,而薛谈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伎而辞归。青饯之于郊,乃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现代文:周代衰微时,有一位名唤秦青的人,善于唱歌,薛谈向秦青学唱歌,没有学到秦直的技能就辞别回家秦青设宴在郊外为他送行,就敲着拍子唱起了送别的哀伤之歌,那声音震动了树林,连天上的流云都停止不动。

古文:薛谈遂留不去,以卒其业。

现代文:薛谈就留下来不再离开,完成他未竟的艺业。

古文:又有韩娥者,东之齐,至雍门,匮粮,乃鬻哥假食。既而去,余响绕梁,三日不绝。

现代文:又有一位名蝗娥的女子,她束往齐国,到达雍门时,没有饭吃,于是她就卖唱为牛,不久她走了,那歌声仿佛还在梁柱间回绕,一连三天都不断绝。

古文:左右谓其人不去也。

现代文:周围的人认为整继并没有离开。

古文: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现代文:韩娥去住旅馆,旅馆的人欺侮她,她就拉长声音,哀哀地哭泣,全乡无论老少,听到了都相互看着,悲哀流泪,一连三天吃不下饭。

古文:遽而追之,韩娥还,复为曼声长哥,一里老幼,喜跃抃舞,不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现代文:人们赶繁把她追回来,她回来后,又拉长声音歌唱,全乡老少,高兴得拍着巴掌跳起舞来,不能制约自己,忘掉丁原先的悲哀。

古文:乃厚赂遣之。

现代文:于是拿一大笔钱送她回去。

古文:故雍门之人善哥哭,效韩娥之遗声。

现代文:所以雍门这地方的人善于唱悲哀的歌曲,是由于仿效韩娥当年的发声。

古文:卫人王豹处淇川,善讴,河西之民皆化之。

现代文:卫国人王豹住在淇川,善于歌唱,河西的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古文:齐人绵驹居高唐,善哥,齐之右地,亦传其业。

现代文:齐国人绵驹住在高唐,也善于歌唱,齐国的西部,也继承了他的艺业。

古文:前汉有虞公者,善哥,能令梁上尘起。

现代文:前漠有一位虞公,善于歌唱,他的歌声能使屋梁上的灰尘飞起来。

**古文:若斯之类,并徒哥也。《尔雅》曰: 徒哥曰谣。 **

现代文:像这一类的歌唱,都是不配合音乐的。《尔雅》说: 不配合音乐的歌叫做谣。

古文:凡乐章古词,今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之属是也。

现代文:凡是乐章古词,今天尚能保存的,都是汉朝的民间歌,《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白头吟》都是这一类。

古文:吴哥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广。

现代文:吴歌杂曲,都来自江南。自晋、宋以来,渐渐有增加补充。

古文:《子夜哥》者,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

现代文:《子夜歌》,有一个女子名子夜,创作了这一曲调。

古文:晋孝武太元中,琅邪王轲之家有鬼哥《子夜》。

现代文:晋孝武叁五年间,王鳄王塑些家有鬼歌唱《子夜》。

古文:殷允为豫章时,豫章侨人庾僧虔家亦有鬼哥《子夜》。

现代文:殷允任职豫章的时候,侨居豫章的庾僧度家也有鬼歌唱《子夜》。

古文:殷允为豫章,亦是太元中,则子夜是此时以前人也。

现代文:殷允任职豫章,也是在:左五年间,那么可见《子夜》是太元以前的人创作的。

古文:《凤将雏哥》者,旧曲也。

现代文:《凤将雏歌》是一首古老的歌曲。

**古文:应琚《百一诗》云: 为作《陌上桑》,反言《凤将雏》。 **

现代文:应璩《百一诗》说: 给他唱《陌上桑》,他却说是《凤将雏》。

古文:然则《凤将雏》其来久矣,将由讹变以至于此乎?

现代文:那么《凤将雏》的产生已经很久了。也许是由于讹传演变才成为现今的模样吧!

古文:《前溪哥》者,晋车骑将军沈玩所制。

现代文:《前溪歌》,是晋朝车骑将军沈充创作的。

古文:《阿子》及《欢闻哥》者,晋穆帝升平初,哥毕辄呼 阿子!

现代文:《阿子》及《欢闻歌》,晋穆帝升平初年,唱完时总是喊一声: 闷于你听到没有?

古文:汝闻不? 语在《五行志》。

现代文:这话记载在《五行志》中。

古文:后人演其声,以为二曲。

现代文:后人推衍它的声调,把它作为两首歌曲。

古文:《团扇哥》者,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爱好甚笃,嫂捶挞婢过苦,婢素善哥,而珉好捉白团扇,故制此哥。

现代文:《团扇歌》,晋中书令王珉同嫂嫂的侍婢有私情,深深相爱,嫂嫂打侍婢打得很厉害,侍婢平素善于歌唱,而王珉爱好手拿一把白团扇。所以创作了这支歌。

古文:《督护哥》者,彭城内史徐逵之为鲁轨所杀,宋高祖使府内直督护丁旿收敛殡埋之。

现代文:《督护歌》,堑球内史遥逵之被昼弛杀害,塞产担派府内直督护丁 吐收殓埋葬。

**古文:逵之妻,高祖长女也,呼旿至阁下,自问敛送之事,每问,辄叹息曰: 丁督护! **

现代文:逵之的妻子是直担的大女儿,她把工哇叫到住处,亲自询问收殓送葬的事情,每问一事,总是叹气说: 丁督护!

古文:其声哀切,后人因其声,广其曲焉。

现代文:那声音悲哀深沉,后人依据她的声调,推衍成为曲调。

古文:《懊憹哥》者,晋隆安初,民间讹谣之曲。

现代文:《懊偿歌》是晋朝隆安初年,在民间讹传歌谣的曲调。

古文:语在《五行志》。

现代文:这话记载在《五行志》中。

古文:宋少帝更制新哥,太祖常谓之《中朝曲》。

现代文:宋少帝重新制作新歌辞,太祖常称它为《中朝曲》。

古文:《六变》诸曲,皆因事制哥。

现代文:《六变》各曲,都依据某一件事创作歌辞。

古文:《长史变》者,司徒左长史王廞临败所制。

现代文:《长史变》,是司徒左长史王厂在败亡时创作的。

古文:《读曲哥》者,民间为彭城王义康所作也。

现代文:《读曲歌》,是民间为彭城王刘义康创作的。

古文:其哥云 死罪刘领军,误杀刘第四 是也。

现代文:它的歌辞就是: 犯死罪的是刘领军,却误杀了刘第四。

古文:凡此诸曲,始皆徒哥,既而被之弦管。

现代文:所有这些曲子,最初都是不合乐的徒歌,不久就配上音乐曲调。

古文:又有因弦管金石,造哥以被之,魏世三调哥词之类是也。

现代文:又有依据音乐曲调,然后创作歌词,魏代的三调歌词就是属于这一类

古文:古者天子听政,使公卿大夫献诗,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现代文:古代天子处理政务,命公卿大夫进献诗歌来陈述意见,由太师太傅修正,然后君主斟酌取舍。

古文:秦、汉阙采诗之官,哥咏多因前代,与时事既不相应,且无以垂示后昆。

现代文:台、堡时期没有采集诗歌的官员,诗歌大多是从前代继承下来的,既同当时事务不相适应,而且也没有留传给后代人观看的价值。

古文:汉武帝虽颇造新哥,然不以光扬祖考、崇述正德为先,但多咏祭祀见事及其祥瑞而已。

现代文:汉武帝虽然创作新歌,但他并不把光显祖先、崇述正德放在首位,衹是歌咏眼前有关祭祀的事情以及一些吉祥的瑞兆罢了。

古文:商周《雅颂》之体阙焉。

现代文:商周时期《雅》、《颂》的体制已经没有了。

古文:《鞞舞》,未详所起,然汉代已施于燕享矣。

现代文:鞟舞,不知道它是什么时代产生的,但在汉堑已经用于酒宴祭神了。

古文:傅毅、张衡所赋,皆其事也。

现代文:在傅毅、张衡所写的赋中,都提到它用于宴享的事。

古文:曹植《鞞舞哥序》曰: 汉灵帝《西园故事》,有李坚者,能《鞞舞》。遭乱,西随段煨。

现代文:曹植《鞟舞歌序》说: 据莲玺壶时《西园故事》的记载,有一位名全坚的人,能跳稗舞社会动乱,他避乱到西上投靠星堡。

古文:先帝闻其旧有技,召之。

现代文:先帝听说他原先有舞技,把他召回。

**古文:坚既中废,兼古曲多谬误,异代之文,未必相袭,故依前曲改作新哥五篇,不敢充之黄门,近以成下国之陋乐焉。 **

现代文:吏竖既然中途荒废,同时认为古曲又多有谬误,不同时代的文词,未必要前后沿袭,所以依照从前的曲调,改写新歌词五篇,不敢供备宫廷之用,近来作为小国的鄙俗之乐来演奏它。

古文:晋《鞞舞哥》亦五篇,又《铎舞哥》一篇,《幡舞哥》一篇,《鼓舞伎》六曲,并陈于元会。

现代文:晋朝的褂舞歌也有五篇,又有铎舞歌一篇,幡舞歌一篇,《鼓舞伎》六曲,都在元旦朝会时演奏。

古文:今《幡》、《鼓》哥词犹存,舞并阙。

现代文:如今幡舞、鼓舞的歌词仍然保存,但舞却已亡缺。

古文:《鞞舞》,即今之《鞞扇舞》也。又云晋初有《杯盘舞》、《公莫舞》。史臣按:杯盘,今之《齐世宁》也。

现代文:鞟舞,就是今天的朝扇舞。又说是置翅初年有杯盘舞,《公莫舞》。史臣查考:杯盘舞,是今天的《齐趾宁舞》。

**古文:张衡《舞赋》云: 历七盘而纵蹑。 **

现代文:张衡《舞赋》说: 依次累叠七盘,而上下腾跃。

**古文:王粲《七释》云: 七盘陈于广庭。 **

现代文:王粲《七样》说: 在广阔的厅堂表演七盘。

**古文:近世文士颜延之云: 递间关于盘扇。 **

现代文:近世文士颜延之说: 盘扇的传送反复翻动。

古文:鲍昭云: 七盘起长袖。 皆以七盘为舞也。

现代文:鲍昭说: 挥动良长的衣袖跳起七盘舞。

**古文:《搜神记》云: 晋太康中,天下为《晋世宁舞》,矜手以接杯盘反覆之。 **

现代文:都是将七盘看作舞蹈。《搜神记》说: 晋朝太康年间,全国跳《晋世宁舞》,伸出手来接杯盘,翻来覆去。

古文:此则汉世唯有盘舞,而晋加之以杯,反覆之也。

现代文:逭就是汉代衹有盘舞,到了晋朝又加上杯子,将杯盘反复调换。

古文:《公莫舞》,今之巾舞也。

现代文:《公莫舞》,即令大的巾舞。

**古文:相传云项庄剑舞,项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汉高祖。且语庄云: 公莫。 **

现代文:相传说项庄表演剑舞,垩伯用衣袖来阻挡他,使他不能杀害汉高担,并且对堕韭说: 公莫。

古文:古人相呼曰 公 ,云莫害汉王也。

现代文:占人彼此相称叫做 公 ,意思足说莫要杀害汉王。

古文:今之用巾,盖像项伯衣袖之遗式。

现代文:如今《公莫舞》用手巾作道具,是象征项伯衣袖的遣式。

古文:按《琴操》有《公莫渡河曲》,然则其声所从来已久,欲云项伯,非也。江左初,又有《拂舞》。

现代文:考《琴操》有《公莫渡河曲》,那么追一曲调的产生已经很久了。世俗传说出于项伯故事,是不对的,江左初年,又有拂舞。

古文:旧云《拂舞》,吴舞。

现代文:以往认为拂舞是吴地的舞蹈,考察它的歌,却不是吴地的歌词。

古文:检其哥,非吴词也,皆陈于殿庭。扬泓《拂舞序》曰: 自到江南,见《白符舞》,或言《白凫鸠舞》,云有此来数十年。

现代文:都在殿庭演奏握迅《拂舞序》说: 自从到了江南,见到白符舞,有的人称它为《白儿鸠舞》,说是自有此舞,已有数十年。

**古文:察其词旨,乃是吴人患孙皓虐政,思属晋也。 **

现代文:考察歌词的内容,乃是呈国百姓苦于茎腊的虐政,希望归属晋朝的意思。

古文:又有《白珝舞》,按舞词有巾袍之言;珝本吴地所出,宜是吴舞也。

现代文:又有白贮舞,考察舞蹈歌词,有说到巾袍的话,白纡本来是呈地的出产,白纡舞应当是吴地的舞蹈。

**古文:晋《俳歌》又云: 皎皎白绪,节节为双。 **

现代文:置翅的《十歌》义说: 洁白的白绪啊!一节节作对成双。

古文:吴音呼绪为珝,疑白珝即白绪。

现代文:呈地音称呼绪为贮,可能白贮就是白绪。

古文:《鞞舞》,故二八,桓玄将即真,太乐遣众伎,尚书殿中郎袁明子启增满八佾,相承不复革。

现代文:鞟舞原本两列各八人,桓玄将要称帝,太乐遣送一群乐伎,尚书殿中郎袁明子启奏增满为八个舞列,从此继承来,不再变革。

古文:宋明帝自改舞曲哥词,并诏近臣虞龢并作。

现代文:宋明帝亲自改作鞟舞曲调的歌诗,并且诏令左右亲近之臣虞稣也作了歌词。

古文:又有西、伧、羌、胡诸杂舞。

现代文:又有西、伧、羌、胡各杂舞。

古文:随王诞在襄阳,造《襄阳乐》;南平穆王为豫州,造《寿阳乐》;荆州刺史沈攸之又造《西乌飞哥曲》,并列于乐官。

现代文:随王刘诞在裹腿时,创作《襄阳乐》,南平穆王任职豫州时,创作《寿阳乐》,趔州刺史选地之又造《西乌飞歌曲》,都在乐官演奏之列。

古文:哥词多淫哇不典正。

现代文:歌词大都放荡,不够典雅,

古文:前世乐饮,酒酣,必起自舞。《诗》云 屡舞仙仙 是也。

现代文:前代设乐宴饮,在喝得酣畅的时候,一定自己站起来跳舞,这就是《诗》中所说的 经常舞得飘飘然如登仙 。

古文:宴乐必舞,但不宜屡尔。

现代文:酒宴奏乐一定跳舞,但不应经常如此。

古文:讥在屡舞,不讥舞也。

现代文:《诗》讥刺的是经常跳舞,不是讥刺跳舞。

古文:汉武帝乐饮,长沙定王舞又是也。

现代文:汉武帝设乐宴饮时,长沙定王起舞,又是一例。

古文:魏、晋已来,尤重以舞相属。所属者代起舞,犹若饮酒以杯相属也。

现代文:魏、晋以来,尤其看重用舞蹈相请,被请的人代替他起来跳舞,就像饮酒时用杯酒相请一样。

古文:谢安舞以属桓嗣是也。近世以来,此风绝矣。

现代文:谢安请桓嗣跳舞就是一例近代以来,这一风尚已经没有了。

古文:孝武大明中,以《鞞》、《拂》、杂舞合之钟石,施于殿庭。

现代文:孝武帝大明年问,将鞟舞、拂舞、杂舞配合钟石乐器,在殿庭中表演。

古文:顺帝升明二年,尚书令王僧虔上表言之,并论三调哥曰: 臣闻《风》、《雅》之作,由来尚矣。

现代文:顺帝升明二年,尚书令王僧虔上表说这件事,并且论述三调歌说: 臣听说《风》、《雅》的创作,是很久远的了。

古文:大者系乎兴衰,其次者著于率舞。

现代文:重要的诗歌,和国家的兴盛衰亡有关,其次也表现在和美的风俗教化中。

古文:在于心而木石感,铿锵奏而国俗移。

现代文:它出自人山甚至能感动木石,当它声音响亮地演奏起来,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古文:故郑相出郊,辩声知戚;延陵入聘,观乐知风。

现代文:所以郑相子产出行郊外时,能凭声调辨明哀戚;延陵季札入聘鲁国时,能从音乐观察民俗。

古文:是则音不妄启,曲岂徒奏。

现代文:可见音乐不叫随便地启用,曲调怎能白白地演奏。

古文:哥倡既设,休戚已征,清浊是均,山琴自应。

现代文:歌舞的艺人既然设置,忧与乐就已见出征兆。清音与浊音衹要和谐,山声与琴声自然相应。

古文:斯乃天地之灵和,升降之明节。今帝道四达,礼乐交通,诚非寡陋所敢裁酌。

现代文:遣乃是天地间的灵和之气,盛袁的大关键,如今皇上圣德传播四方,人们以礼乐交往,确实不是浅薄寡陋之臣所能斟酌裁断的。

古文:伏以三古缺闻,六代潜响,舞咏与日月偕湮,精灵与风云俱灭。追余操而长怀,抚遗器而太息,此则然矣。夫钟县之器,以雅为用,凯容之制,八佾为体。故羽龠击拊,以相谐应,季氏获诮,将在于此。

现代文:臣以为三代、六朝没有乐舞流传下来,舞蹈歌咏随着时光逝去而湮灭,它的神妙如风云流动而消失,今人追想当日的余曲而长久怀念,抚摩留存的乐器而慨叹惋惜,事实就是这样了大凡天于专用的乐舞、乐器的演奏,以雅音作为功用,舞蹈的制度,以八列各八人为法式,所以舞蹈和乐器演奏,用来相互配合,季氏受到孔子指责,就在于他用了天子的乐舞。

古文:今总章旧佾二八之流,袿服既殊,曲律亦异,推今校古,皎然可知。

现代文:如今音乐官署旧有佾舞及二列八人之类,服装既小相同,曲调也不一样,推究今乐而考订古乐,这区别是显然可知的。

古文:又哥钟一肆,克谐女乐,以哥为称,非雅器也。

现代文:又,歌钟一部,能够谐和女乐,但仅仅以歌为称,不是雅乐的乐器。

古文:大明中,即以宫县合和《鞞》、《拂》,节数虽会,虑乖雅体。

现代文:大明年问,就用宫悬为鞟舞、拂舞伴奏,节奏虽然协调,衹是有违雅乐的体制。

古文:将来知音,或讥圣世。

现代文:将来懂音乐的人,或许对圣世有所讥议。

古文:若谓钟舞已谐,不欲废罢,别立哥钟,以调羽佾,止于别宴,不关朝享,四县所奏,谨依雅则,斯则旧乐前典,不坠于地。

现代文:如果认为钟乐和舞已经相配,不打算废除,那就另行设置郃歌钟,用来为羽佾之舞伴奏,而鞟舞、拂舞衹用于一般宴会,不用于朝廷祭享大礼,宫悬的演奏则严格依据雅乐的准则,这样做就使得往日的乐舞与前代的典制不会湮减。

古文:臣昔已制哥磬,犹在乐官,具以副钟,配成一部,即义沿理,如或可安。

现代文:臣从前已经制作歌磬,还存放在音乐官署,可以拿来辅助歌钟,配成一部,按照古代雅乐的义理,这样做也许是妥当的。

古文:又今之《清商》,实由铜雀,魏氏三祖,风流可怀,京、洛相高,江左弥重。

现代文:又,今天的《清商》曲,是出于魏宫的铜雀台,魏的曹操、曹丕、曹数的风韵,令人怀想。

古文:谅以金县干戚,事绝于斯。

现代文:西晋时对它就很崇尚,束晋时更为看重,确实因为在乐舞中,它是最为杰出的。

古文:而情变听改,稍复零落,十数年间,亡者将半。

现代文:可是人情喜变,观赏更改,它逐渐零落,在十余年中,散佚将近一半。

古文:自顷家竞新哇,人尚谣俗,务在噍危,不顾律纪,流宕无涯,未知所极,排斥典正,崇长烦淫。

现代文:自从近来家家争逐新的靡靡之声,人人爱好民歌俗唱,致力于烦促险急的音调,不管律例法纪,放荡无边,不知道将到什么地步,造就排斥了典雅的正声,助长了烦乱的淫乐。

古文:士有等差,无故不可以去礼;乐有攸序,长幼不可以共闻。故喧丑之制,日盛于廛里;风味之韵,独尽于衣冠。

现代文:士人有等级差别,没有特殊原因,不可以失礼;奏乐有一定的范围,长辈和晚辈不可以共听;所以由于下流的乐曲创作在民间一天天兴盛起来,高雅的情韵风味就在士族中丧失了。

古文:夫川震社亡,同灾异戒,哀思靡漫,异世齐欢。咎征不殊,而欣畏并用,窃所未譬也。

现代文:大凡山川震动,社稷沦亡,灾祸相同而各有戒惧,但那种哀伤的靡靡之音,隔代的人同样地爱好,虽然作为亡国的征兆没有什么不同,可是不管欣赏它的人,还是畏惧它的人,都仍旧进用,这真是臣弄不明白的地方。

古文:方今尘静畿中,波恬海外,《雅》《颂》得所,实在兹辰。

现代文:如今京都安定,全国太平,像壬匝那样来正乐,使《雅》、《颂》各得其所,确实就在今天了。

古文:臣以为宜命典司,务勤课习,缉理旧声,迭相开晓,凡所遗漏,悉使补拾。曲全者禄厚,艺敏者位优。利以动之,则人思自劝;风以靡之,可不训自革。

现代文:臣认为应当韶令主管部门,专力学习,收集整理往昔的乐曲,相互开导启发,凡是遗漏之处,都使其拾遣补阙,通晓旧曲的人俸禄优厚,才艺聪慧的人提升官位,用利禄来打动他们,那么人人都想勉励自己。他们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可以用不着训导而自然改革。

**古文:反本还源,庶可跂踵。 **

现代文:恢复雅乐的本来面目,不久可以企及。

古文:诏曰: 僧虔表如此。

现代文:皇上下韶说: 僧虐奏表陈说如此。

古文:夫钟鼓既陈,《雅》《颂》斯辨,所以惠感人祇,化动翔泳。

现代文:大抵乐舞既已陈设,就要辨明《雅》、《颂》正乐,用来感动人神,教化万物。

古文:顷自金龠弛韵,羽佾未凝,正俗移风,良在兹日。

现代文:近来音乐已经荒疏,羽佾之舞尚未形成,移风易俗,确实就在今天。

古文:昔阮咸清识,王度昭奇,乐绪增修,异世同功矣。

现代文:从前阮咸有高明的见识,王尘显示卓才,在增修乐舞遣业上,僧虐而如在不同的朝代中作出了同等的贡献。

**古文:便可付外遵详。 **

现代文:这奏表即可交付外廷遵守知悉。

**古文:八音一曰金。金,钟也,袴也,錞也,镯也,铙也,铎也。钟者,《世本》云 黄帝工人垂所造。 **

现代文:乐器共有八类声音:叫做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第一类称为金。金有钟、镕、锌、镯、铙、铎。钟,《世本》说: 黄帝的乐工垂造的。

古文:《尔雅》云 大钟曰镛 。《书》曰 笙镛以间 是也。

现代文:《尔雅》说人型的钟称为镝,就是《书经》中所说的 笙锈以间 的锈。

古文:中者曰剽,剽音瓢。

现代文:中型的钟称为剽。剽音瓢。

古文:小者曰栈,栈音盏,晋江左初所得栈钟是也。

现代文:小型的钟称为栈。栈音酸,就是束晋初年所获得的栈钟。

古文:县钟磬者曰笋虡,横曰笋,从曰虡。

现代文:悬挂编钟编磬的木架称为笋虞,横挂的称为笋,纵挂的称为虚。

**古文:蔡邕曰: 写鸟兽之形,大声有力者以为钟虡,清声无力者以为磬虚,击其所县,知由其虡鸣焉。 **

现代文:蔡邕说: 钟磬上刻画鸟兽的形状,声音洪大而有力度的称它为钟虞,声音清细而没有力度的称它为磬虞,敲击悬挂的钟磬,可以知道它们是通过木架来发出声音的。

古文:袴如钟而大。

现代文:镑的形状像钟,但比钟大。

古文:史臣案:前代有大钟,若周之无射,非一,皆谓之钟;袴之言,近代无闻焉。

现代文:史臣查考,前代记载有大钟,如周量王的无射钟就是一例,不止一处,都称它为钟;至于说到铸,近代没有听到。

古文:筼,筼于也。

现代文:锌是锌于。

古文:圆如碓头,大上小下,今民间犹时有其器。

现代文:圆如舂米的碓头,上面大,下面小,如今民间还常有这一乐器。

古文:《周礼》, 以金筼和鼓 。

现代文:《周礼》: 用金锌调和鼓声。

古文:镯,钲也。

现代文:镯是釭。

古文:形如小钟,军行鸣之,以为鼓节。

现代文:形状如同小钟,行军时敲它,用来作为鼓声的节拍。

古文:《周礼》, 以金镯节鼓 。

现代文:《周礼》: 用金镯节止鼓声。

古文:铙,如铃而无舌,有柄,执而鸣之。

现代文:铙,形状如铃,但没有铃铛,有短柄,用时执柄,以槌敲击作响。

古文:《周礼》, 以金铙止鼓 。

现代文:《周礼》, 用金铙节止鼓声 。

古文:汉《鼓吹曲》曰铙哥。

现代文:坠丝的《鼓吹曲》称为铙歌。

古文:铎,大铃也。《周礼》, 以金铎通鼓 。

现代文:铎是大铃,《周礼》, 用金铎会通鼓声 。

古文:八音二曰石。

现代文:八音的第二类称为石。

古文:石,磬也。《世本》云叔所造,不知叔何代人。

现代文:石就是磬,《世本》说是一个叫做拯的人造的,不知叔是哪一代的人。

**古文:《尔雅》曰: 形似犁筜,以玉为之。 **

现代文:《尔雅》说: 磬的形状像犁锹,用玉制成。

古文:大曰綍。

现代文:大的磬称为馨。

古文:綍音嚣。

现代文:声音嚣。

古文:八音三曰土。

现代文:八音的第三类称为土。

古文:土,埙也。《世本》云,暴新公所造,亦不知何代人也。

现代文:土就是埙,《世本》说:埙是暴题公造的,也不知暴新公是哪一代的人。

古文:周畿内有暴国,岂其时人乎?

现代文:凰伐天子领地中有一个暴国,恐怕就是那时的人。

古文:烧土为之,大如鹅卵,锐上平底,形似称锤,六孔。

现代文:填是烧土做成的,大小像鹅蛋,上尖下平,形状像秤锤,六个小洞。

古文:《尔雅》云,大者曰祇,祇音叫。 小者如鸡子 。

现代文:《尔雅》说,大的埙称为删,邮的读音为 叫 。 小的埙像鶸蛋 。

古文:以桴击之曰鼓,以手摇之曰鞉。

现代文:八音第四类称为革。革类中有鼓、桃、节大的称为鼓,小的称为栋。又称为应。

古文:鼓及鞉之八面者曰雷鼓、雷鞉;六面者曰灵鼓、灵鞉;四面者曰路鼓、路鞉。

现代文:应劭《风俗通》说: 不知道是哪一个造的。 用鼓槌来敲击的称做鼓,用手摇动的称作挑,鼓和跳有八面的称做雷鼓、雷跳。有六面的称为灵鼓、灵跳有四面的称为路鼓、路桃。

**古文:《周礼》: 以雷鼓祀天神,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致鬼享。 **

现代文:《周礼》: 用雷鼓祭祀天神,用灵鼓祭祀社神,用路鼓祭祀鬼神。

古文:鼓长八尺者曰鼓,以鼓军事。

现代文:鼓中有长达八尺的称为奸鼓,用于军事。

古文:长丈二尺者曰鼛鼓,凡守备及役事则鼓之。

现代文:长一丈二尺的称为冬鼓,凡是守备及役事时就敲它。

古文:今世谓之下鼜。

现代文:现代称它为下鉴。

古文:鼜,《周礼》音戚,今世音切豉反。

现代文:鍪,《周礼》音戚,现代音切豉反。

古文:长六尺六寸者曰晋鼓,金奏则鼓之。

现代文:长六尺六寸的称为晋鼓,演奏金属乐器时就敲它。

古文:应鼓在大鼓侧,《诗》云 应朄悬鼓 是也。

现代文:应鼓放在大鼓旁边,就是《诗经》中所说的 小鼓悬挂在大鼓旁边 。

古文:小鼓有柄曰鞀。

现代文:小鼓有鼓柄的称为绍。

古文:大鞀谓之鞞。

现代文:大绍称为鞟。

古文:《月令》 仲夏修鞀、鞞 。

现代文:就是《月令》说的 五月修理轺、辨 。

古文:然则鞀、鞞即鞉类也。

现代文:那么稆、绍就是手摇鼓一类。

古文:又有鼍鼓焉。

现代文:另外又有一种鳄皮鼓。

古文:节,不知谁所造。

现代文:节,不知道是谁造的。

**古文:傅玄《节赋》云: 黄钟唱哥,《九韶》兴舞。口非节不咏,手非节不拊。 **

现代文:傅玄《节赋》说: 唱黄钟歌,跳《九韶》舞,没有节就不能开歌唱,没有节就不能打拍子。

古文:此则所从来亦远矣。

现代文:那么节的产生也是很久远的了

古文:八音五曰丝。

现代文:八音的第五类称做丝。

**古文:丝,琴、瑟也,筑也,筝也,琵琶、空侯也。琴,马融《笛赋》云: 宓羲造琴。 **

现代文:丝类有琴、瑟,筑、筝,琵琶、空侯。琴,昼融《笛赋》说: 宓羲氏制造琴。

**古文:《世本》云: 神农所造。 **

现代文:《世本》说: 琴是神农氏制造的。

古文:《尔雅》 大琴曰离 ,二十弦。

现代文:《尔雅》: 大琴称作离。 二十弦。

古文:今无其器。

现代文:现在没有这一乐器。

古文:齐桓曰号钟,楚庄曰绕梁,相如曰燋尾,伯喈曰绿绮,事出傅玄《琴赋》。

现代文:齐桓公有琴各号钟,楚筵王有琴名绕梁,司马相如有琴名瞧尾,蔡伯喈有琴名绿绮,事典出自傅玄《琴赋》。

古文:世云燋尾是伯喈琴,伯喈传亦云尔。

现代文:传说焜尾足基值堕的琴,值壁的传也这般说。

**古文:以傅氏言之,则非伯喈也。瑟,马融《笛赋》云 神农造瑟。 **

现代文:从玆的赋来说,那么礁尾不是伯喈的琴。瑟,星融《笛赋》说: 神农氏制造瑟。

古文:世本, 宓羲所造 。

现代文:《世本》, 瑟是痉董压制造的。

**古文:《尔雅》云: 瑟二十七弦者曰洒。 **

现代文:《尔雅》说: 有二十七根弦的瑟称为洒。

古文:今无其器。

现代文:现在没有这种乐器。

古文:筑,不知谁所造。

现代文:筑,不知道是谁造的。

古文:史籍唯云高渐离善击筑。

现代文:史书衹是说过高渐离善于击筑。

古文:筝,秦声也。

现代文:筝,演奏台地音声的乐器。

古文:傅玄《筝赋序》曰: 世以为蒙恬所造。

现代文:傅玄《筝赋序》说: 世人认为筝是墓区造的。

**古文:今观其体合法度,节究哀乐,乃仁智之器,岂亡国之臣所能关思哉? **

现代文:如今看来,筝的礼制合乎法度,音节穷尽哀乐之情,是具有仁智品格的乐器,怎么是亡国之臣能够考虑到的呢!

古文:《风俗通》则曰: 筑身而瑟弦。 不知谁所改作也。

现代文:《风俗通》却说: 筝的形状如筑,弦丝如瑟,不知道是谁改造的。

古文:琵琶,傅玄《琵琶赋》曰: 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

现代文:琵琶,傅玄《琵琶赋》说: 汉朝遣送乌孙公主嫁给昆弥,考虑到她在途中思念家乡,所以命乐工改制筝和筑,制成可在马卜演奏的乐器。

**古文: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取其易传于外国也。 **

现代文:因为要依从地方俗语,所以命名为琵琶,为的是容易在外国流传。

**古文:《风俗通》云: 以手琵琶,因以为名。 杜挚云: 长城之役,弦鼗而鼓之。 **

现代文:《风俗通》说: 挥手为琵,退手为琶,于是称它为琵琶, 杜挚说: 在长城的战役中,将丝弦设置在小鼓上鼓奏, 这些说法不知道哪一种是正确的。

古文:并未详孰实。

现代文:这一乐器不列入帝王宫廷。

古文:其器不列四厢。空侯,初名坎侯。汉武帝赛灭南越,祠太一后土用乐,令乐人侯晖依琴作坎侯,言其坎坎应节奏也。

现代文:空侯,起初称为坎侯,漠武帝减南越酬神,祭太一神和土神时,命乐工侯晖仿照琴制作坎侯,坎的意思是说它那种坎坎的声音应合节奏。

古文:侯者,因工人姓尔。

现代文:侯的意思衹是因为乐工姓侯罢了。

古文:后言空,音讹也。

现代文:后来称它为空侯,那是音读讹误。

古文:古施郊庙雅乐,近世来专用于楚声。

现代文:古代将空侯用于郊庙雅乐,近代以来,专门用于楚地乐曲。

古文:宋孝武帝大明中,吴兴沈怀远被徙广州,造绕梁,其器与空侯相似。怀远后亡,其器亦绝。

现代文:宋孝武帝大明年间,吴兴沈怀远被流放广州,他制造绕梁,这一乐器跟空侯相似,怀远后来死了,他的乐器也失传了。

古文:八音六曰木。

现代文:八音第六类称为木。

**古文:木,柷也,敔也。并不知谁所造。《乐记》曰: 圣人作为控、楬、埙、篪。 **

现代文:木类有机、敔,都不知道是谁制作的《乐记》说: 圣人制造成榨、揭、埙、篪。

古文:所起亦远矣。

现代文:它的产生也是很久远的了。

古文:柷如漆筒,方二尺四寸,深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挏之,令左右击敔,状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以竹长尺名曰止,横擽之,以节乐终也。

现代文:祝的形状如同涂漆的竹筒,方有二尺四寸,深有一尺八寸,中间有一个带柄的木椎,用木椎连底拌动,使它向两边敲击。敔,形状如同蹲伏的老虎,背上有二十七个栉齿状的钮镭,用一尺长叫做范的竹板,横向敲击它,用来节制乐曲终了。

古文:八音七曰匏。

现代文:八音第七类称为匏。

古文:匏,笙也,竽也。

现代文:匏类有笙、竿。

古文:笙,随所造,不知何代人。列管匏内,施簧管端。

现代文:笙,是一位叫做随的人制造的,不知道他是哪一朝代的入在匏裹排列管子,在竹管顶端安置簧片。

古文:宫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宫管在左傍,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

现代文:宫声的竹管放在中央。有三十六个簧片称为竽,宫声的竹管放在左边。在十九簧到十三簧之间的称为笙。

古文:其它皆相似也。

现代文:其他的地方,笙和竽都相同。

古文:竽今亡。 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

现代文:竽在今天已经失传。 大笙称它为巢,小笙称它为和 。

古文:其笙中之簧,女娲所造也。

现代文:那笙中发音的簧片,是女娲氏制造的?

**古文:《诗》传云: 吹笙则簧鼓矣。 **

现代文:《诗》的注解说: 衹要一吹笙,那么簧就发音了。

古文:盖笙中之簧也。

现代文:就是指笙中的簧片。

**古文:《尔雅》曰: 笙十九簧者曰巢。 **

现代文:《尔雅》说: 有十九个簧的笙称为巢。

古文: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舜祠得笙,白玉管。

现代文:湿童查的时候,墅厘任文学宫的聂量在爱的祭祠里得到古代的笙,笙管是用白玉制成的。

古文:后世易之以竹乎。

现代文:恐怕是到了后代才把笙管换成竹子。

古文:八音八曰竹。

现代文:八音的第八类称为竹。

古文:竹,律也,吕也,箫也,管也,篪也,龠也,笛也。

现代文:竹指乐律,乐器有箫、管、篪、籥、笛。乐律见《律历志》。

**古文:律吕在《律历志》。箫,《世本》云: 舜所造。 《尔雅》曰: 编二十三管,尺四寸者曰言;十六管长尺二寸者筊。 **

现代文:箫,《世本》说: 是舜制造的 《尔雅》说: 编结二十三根管子,长一尺四寸的称为管,十六根管子长一尺二寸的称为笑。

古文:筊者爻。

现代文:茭音爻。

古文:凡箫一名籁。

现代文:凡是箫也称为籁。

古文:前世有洞箫,其器今亡。

现代文:前代有一种洞箫,这一乐器今天已经亡失。

**古文:蔡邕曰: 箫,编竹有底。 **

现代文:蔡邕说: 箫,编结竹管,管中有底。

古文:然则邕时无洞箫矣。

现代文:那么在蔡邕的时候就没有中空的洞箫了。

**古文:管,《尔雅》曰: 长尺,围寸,并漆之,有底。 **

现代文:管,《尔雅》说: 长一尺,围一寸,并排涂漆,有底。

古文:大者曰簥。

现代文:大的称为筹。

古文:簥音骄;中者曰篞;小者曰篎,篎音妙。

现代文:篙音骄。中等大的称为簿。小的称为够,莎音妙。

古文:古者以玉为管,舜时西王母献白玉琯是也。

现代文:古代用玉做管子,就是舜时西王母所献的白玉琯。

**古文:《月令》: 均琴、瑟、管、箫。 **

现代文:《月令》: 调琴、瑟、管、箫。

**古文:蔡邕章句曰: 管者,形长尺,围寸,有孔无底。 **

现代文:蔡邕注释说: 管的形状长一尺,围一寸,有孔洞而没有底。

古文:其器今亡。

现代文:这一乐器今天已经失传。

**古文:篪,《世本》云: 暴新公所造。 **

现代文:篪,《世本》说: 是暴新公制造的。

古文:旧志云,一曰管。

现代文:旧记说,也称做管。

古文:史臣案:非也。

现代文:史臣查考,这一说法是不对的。

古文:虽不知暴新公何代人,而非舜前人明矣。

现代文:虽然不知道暴新公是哪一朝代人,但不是舜以前的人是很清楚的。

古文:舜时西王母献管,则是已有其器,新公安得造篪乎?

现代文:舜的时候西王母进献管乐器,那就是当时已经有了这一乐器,新公怎么制造篪呢?

**古文:《尔雅》曰: 篪,大者尺四寸,围三寸,曰沂。 **

现代文:《尔雅》说: 篪,大者长一尺四寸,围三寸,称为沂。

古文:沂音银,一名翘。 小者尺二寸 。

现代文:沂音银。也称为翘。 小的长一尺二寸 。

古文:今有胡篪,出于胡吹,非雅器也。

现代文:现今有胡篪,出自胡地吹奏,不是雅乐的乐器。

古文:籥,不知谁所造。

现代文:籥,不知道是谁制造的。

古文:《周礼》有籥师,掌教国子秋冬吹籥。

现代文:《周礼》有籥师,掌管教公卿大夫的子弟在秋冬季节裹吹籥。

古文:今《凯容》、《宣烈》舞所执羽籥是也。盖《诗》所云 左手执籥,右手秉翟 者也。

现代文:就是如今《凯容》、《宣烈》舞中所持的羽籥,大约就是《诗经》所说的 左手执籥,右手执翟 的了。

**古文:《尔雅》云: 籥如笛,三孔而短小。 **

现代文:《尔雅》说: 籥如同笛,但籥衹有三个孔而且短小。

古文:《广雅》云,七孔。

现代文:《广雅》说:籥有一。

古文:大者曰产,中者曰仲,小者曰箹。

现代文:大的称为产,中等的称为仲,小的称为鲔。

古文:箹音握。

现代文:纺音握。

古文:笛,案马融《长笛赋》,此器起近世,出于羌中,京房备其五音。

现代文:笛,查考驱《长笛赋》,这一乐器是近代产生的,出自差族中,塞屋完备它的五音。

古文:又称丘仲工其事,不言仲所造。

现代文:又说丘仲善于吹笛,没有说是丘必制造的。

**古文:《风俗通》则曰: 丘仲造笛,武帝时人。 **

现代文:《风俗通》却说: 丘仲制造笛子,是汉武帝时的人。

古文:其后更有羌笛尔。

现代文:此后更有羌笛罢了。

古文:三说不同,未详孰实。

现代文:三种说法不同,不知道哪一种是正确的。

**古文:絪,杜挚《笳赋》云: 李伯阳入西戎所造。 **

现代文:葭,杜挚《笳赋》说: 李伯阳进入西戎时制造的。

古文:汉旧注曰: ,号曰吹鞭。

现代文:汉朝旧注说: 菰,号称吹鞭。

**古文:《晋先蚕注》: 车驾住,吹小;发,吹大。 **

现代文:《晋先蚕仪注》: 皇上车驾停下的时候,吹小菰;出发的时候,吹大菰。

古文:即絪也。

现代文:菰就是葭。

古文:又有胡笳。

现代文:又有胡笳。

古文:汉旧《筝笛录》有其曲,不记所出本末。

现代文:汉朝旧有的《筝笛绿》有胡笳的曲调,但没有记述这曲调产生的经过。

古文:鼓吹,盖短箫铙哥。

现代文:鼓吹,就是短箫铙歌。

**古文:蔡邕曰: 军乐也,黄帝岐伯所作,以扬德建武,劝士讽敌也 《周官》曰: 师有功则恺乐。 **

现代文:蔡邕说: 鼓吹是军乐,是黄帝时岐伯制作的,用来宣扬德教,建立武功,鼓励战士,讽劝敌人。 《周官》说: 部队有功就奏庆祝作战胜利的军乐。

古文:《左传》曰,晋文公胜楚, 振旅,凯而入 。

现代文:《左传》说:晋文公战胜了楚国, 整顿部队,奏着得胜的军乐回来 。

**古文:《司马法》曰: 得意则恺乐恺哥。 **

现代文:《司马法》说: 得意就奏凯乐,唱凯歌。

古文:雍门周说孟尝君, 鼓吹于不测之渊 。

现代文:雍门周游说盂尝君, 在不可测度的深渊鼓吹 。

古文:说者云,鼓自一物,吹自竽、籁之属,非箫、鼓合奏,别为一乐之名也。

现代文:解释的人说,鼓自是指一件东西,吹是指竽、籁一类的乐器,所谓鼓吹不是指箫、鼓合奏,另外作为一种乐曲的名称。

古文:然则短箫铙哥,此时未名鼓吹矣。

现代文:那么短箫铙歌在这时还没有称为鼓吹了。

古文:应劭汉《卤簿图》,唯有骑执。

现代文:在应劭的汉朝《卤簿图》上,衹有骑在马上的人手中拿着菰。

古文:即笳,不云鼓吹,而汉世有黄门鼓吹。

现代文:菰就是笳,没有说鼓吹,可是汉代有黄门鼓吹乐。

古文:汉享宴食举乐十三曲,与魏世鼓吹长箫同。

现代文:汉代祭享宴饮用黄门鼓吹乐十三支乐曲,与魏的鼓吹长箫曲相同。

古文:长箫短箫,《伎录》并云,丝竹合作,执节者哥。

现代文:关于长箫短箫的问题,《伎录》放在一起说,丝乐器和竹乐器共同演奏,执节的人唱歌。

古文:又《建初录》云,《务成》、《黄爵》、《玄云》、《远期》,皆骑吹曲,非鼓吹曲。

现代文:又,《建初录》说:《务成》、《黄爵》、《玄勘、《远期》,都是骑吹曲,不是鼓吹曲。

古文:此则列于殿庭者为鼓吹,今之从行鼓吹为骑吹,二曲异也。

现代文:造就是过去陈列在殿庭演奏的是鼓吹曲,今天在路上随行演奏的鼓吹曲是骑吹曲,两种曲子不相同。

古文:又孙权观魏武军,作鼓吹而还,此又应是今之鼓吹。

现代文:又,逐护观望魏武帝的部队,奏着鼓吹曲回来,这又应当是今天的鼓吹曲。

古文:魏、晋世,又假诸将帅及牙门曲盖鼓吹,斯则其时谓之鼓吹矣。

现代文:魏、晋的时代,又给予将帅以及营门的乐曲大概是鼓吹乐,造就是那时称它为鼓吹了。

古文:魏、晋世给鼓吹甚轻,牙门督将五校,悉有鼓吹。

现代文:魏、晋两朝赐给鼓吹乐很轻易,营门督将五校,都有鼓吹乐。

古文:晋江左初,临川太守谢摛每寝,辄梦闻鼓吹。

现代文:东晋初年,临贝太守邀垫每次睡觉,总是在梦中听到鼓吹乐。

**古文:有人为其占之曰: 君不得生鼓吹,当得死鼓吹尔。 **

现代文:有人给他算命说: 您活着的时候得不到鼓吹乐,将在死后得到鼓吹乐罢了。

古文:摛击杜韬战没,追赠长水校尉,葬给鼓吹焉。

现代文:谢搞在追击杜殁时阵亡,朝廷追赠他为长水校尉,在殡葬时赐给鼓吹乐。

古文:谢尚为江夏太守,诣安西将军庾翼于武昌咨事,翼与尚射,曰: 卿若破的,当以鼓吹相赏。 尚射破的,便以其副鼓吹给之。

现代文:谢尚射中了,庾翼就将自己的那副鼓吹乐副队给他。

古文:今则甚重矣。

现代文:如今却是很看重的了。

古文:角,书记所不载。

现代文:角,在书籍中没有记载。

古文:或云出羌胡,以惊中国马;或云出吴越。

现代文:有人说是出自羌胡之族,用它来惊扰中原各国的马。有人说是出自吴越之地。

**古文:旧志云: 古乐有籁、缶。 **

现代文:旧志说: 古乐有籁、缶。

古文:今并无。

现代文:如今都没有。

古文:史臣按:《尔雅》,籁自是箫之一名耳。

现代文:史臣查考,据《尔雅》所载,籁本是箫的另一名称罢了。

**古文:《诗》云: 坎其击缶。 **

现代文:《诗》说: 坎坎地敲着缶。

**古文:毛传曰: 盎谓之缶。 **

现代文:《毛传》说: 盎称为缶。

古文:筑城相杵者,出自梁孝王。

现代文:筑城时砸土的乐曲,出自梁孝王。

古文:孝王筑睢阳城,方十二里,造倡声,以小鼓为节,筑者下杵以和之。

现代文:梁孝王建筑睢阳城,广十二里,创作首倡的歌声,敲小鼓作为节拍,筑城的人砸下木杵来应答它。

古文:后世谓此声为《睢阳曲》,至今传之。

现代文:后代称这一歌声为《睢阳曲》,到今天仍然流传。

古文:魏、晋之世,有孙氏善弘旧曲,宋识善击节倡和,陈左善清哥,列和善吹笛,郝索善弹筝,硃生善琵琶,尤发新声。

现代文:在魏、晋的时候,有一姓孙的人善于增广旧乐曲,宋识善于打拍子唱和,陈左善于清唱,列和善于吹笛,郝索善于弹筝,朱生善于琵琶,最能发扬新声。

古文:傅玄著书曰: 人若钦所闻而忽所见,不亦惑乎!

现代文:尽玄著书说: 人们如果钦慕听说遇的人而忽视见到的人,不是也很糊涂吗?

**古文:设此六人生于上世,越古今而无俪,何但夔、牙同契哉! **

现代文:假如这六位音乐家生在上世,那就超越古今而无与伦比,哪裹衹是与夔和伯牙同契合呢?

古文:案此说,则自兹以后,皆孙、硃等之遗则也。

现代文:查考这一观点,那么从魏、晋以后,都是孙、朱等人留下的规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