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三十

古文:王伦,字正道,莘县人,文正公旦弟勖玄孙也。

现代文:王伦字正道,莘县人,文正公王旦弟王勖的玄孙。

古文:家贫无行,为任侠,往来京、洛间,数犯法,幸免。

现代文:家境贫寒没有品行,放任游荡,往来京城洛阳之间,多次犯法,侥幸逃脱。

古文:汴京失守,钦宗御宣德门,都人喧呼不已,伦乘势径造御前曰: 臣能弹压之。 钦宗解所佩夏国宝剑以赐,伦曰: 臣未有官,岂能弹压? 道自荐其才。

现代文:汴京失守时,钦宗来到宣德门,城中民众喧嚣呼叫不断,王伦乘机径直来到钦宗跟前说 :我能弹压他们。 钦宗解下自身佩带的夏国宝剑赐给他,王伦说 :臣没有任何官职,怎么能弹压他们? 于是自己推荐自己的才能。

古文:钦宗取片纸书曰: 王伦可除兵部侍郎。 伦下楼,挟恶少数人,传旨抚定,都人乃息。

现代文:钦宗取出一张小纸在上面写着 :王伦可任命为兵部侍郎。 王伦下楼,率领数名品行恶劣的年轻人,传告圣旨安抚众人,民众才平息下来。

古文:宰相何以伦小人无功,除命太峻,奏补修职郎,斥不用。

现代文:宰相何因为王伦是小人没有功劳,任命太快,奏请补任修职郎,钦宗拒绝采纳他的意见。

古文:建炎元年,选能专对者使金,问两宫起居,迁朝奉郎,假刑部侍郎。充大金通问使,阁门舍人朱弁副之,见金左副元帅宗维议事,金留不遣。

现代文:建炎元年,朝廷选拔能够善长应对的人出使金朝,探问徽宗、钦宗日常生活,迁任朝奉郎,假借刑部侍郎,充任大金通问使,门舍人朱弁为副使,会见金左副元帅宗维协商议事,金朝留下不遣返。

古文:有商人陈忠,密告伦二帝在黄龙府,伦遂与弁及洪皓以金遗忠往黄龙府潜通意,由是两宫始知高宗已即位矣。

现代文:有一位商人陈忠,向王伦密报两位皇帝在黄龙府,王伦于是同朱弁以及洪皓送给陈忠金钱让他到黄龙府暗中传递消息,徽、钦宗至此才知道高宗已经即位了。

古文:久之,粘罕使乌陵思谋即驿见伦,语及契丹时事。

现代文:过了很久,粘罕派乌陵思谋到驿馆会见王伦,说到契丹时事。

古文:伦曰: 海上之盟,两国约为兄弟,万世无变。

现代文:王伦说: 海上之盟时,宋金两国约为兄弟,万世不变。

古文:云中之役,我实馈师,赞成厥功。

现代文:云中之战,我朝曾犒劳贵军,赞助贵军成功。

古文:上国之臣,尝欲称兵南来,先大圣惠顾盟好,不许。

现代文:贵国大臣,曾想兴兵南下,但贵国先朝皇帝为保持双方盟好,没有允许。

古文:厥后举兵以祸吾国,果先大圣意乎?

现代文:此后贵国举兵祸害我国,这难道是贵国先朝皇帝的本意么?

古文:况亘古自分南北,主上恭勤,英俊并用,期必复古。

现代文:况且自古自分为南北,皇上恭谨勤奋,英雄豪杰并用,目的在于一定要复古。

古文:盍思久远之谋,归我二帝、太母,复我土疆,使南北赤子无致涂炭,亦足以慰先大圣之灵,幸执事者赞之。 思谋沉思曰: 君言是也,归当尽达之。 已而粘罕至,曰: 比上国遣使来,问其意指,多不能对。

现代文:为何不考虑长久远大的谋画,归还我朝二帝、太后,恢复我朝疆土,使南北民众不遭涂炭,也足以安慰贵朝先帝在天之灵,希望执事的人能够赞成。 乌陵思谋沉思很久说: 你说得对,回去后我会全部转达。 不久粘罕来到,说: 近来贵国遣使前来,询问他们的意图,多不能回答。

古文:思谋传侍郎语欲议和,决非江南情实,特侍郎自为此言耳。 伦曰: 使事有指,不然来何为哉?

现代文:乌陵思谋传达你说准备议和,这决不是贵朝的实际意愿,不过是你自己这样说罢了。 王伦说 :出使前来当然有所使命,不然来此干什么呢?

古文: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惟元帅察之。 粘罕不答。

现代文:人定胜天,天定也能胜人,希望元帅考察这一点。 粘罕没有回答。

古文:是后,宇文虚中、魏行可、洪皓、崔纵、张邵相继入使,皆拘之。

现代文:此后,宇文虚中、魏行可、洪皓、崔纵、张邵相继出使来到金朝,都被扣留。

古文:绍兴二年,粘罕忽自至馆中与伦议和,纵之归报。

现代文:绍兴二年,粘罕突然来到驿馆同王伦议和,放他回朝报告。

古文:是秋,伦至临安,入对,言金人情伪甚悉,帝优奖之。

现代文:这年秋天,王伦到临安,入朝应对,述说金朝情况十分详尽,高宗给予优厚奖励。

古文:除右文殿修撰,主管万寿观,官其二弟一侄。

现代文:任命他为右文殿修撰,主管万寿观,并任命他两位弟弟一位侄儿为官。

古文:时方用兵讨刘豫,和议中格。

现代文:当时正兴兵讨伐刘豫,和议因此中止。

古文:三年,韩肖胄使金还,金遣李永寿、王诩继至。

现代文:绍兴三年,韩肖胄出使金朝回来,金朝派李永寿、王诩接着来到南宋。

古文:二人骄倨,以伦充伴使,伦与道云中旧故,骄倨少损,遂拜诏。

现代文:两人骄横倨傲,朝廷以王伦充任陪伴使,王伦同他们说起云中故事,他们骄横倨傲之气稍微有所收敛,于是拜受诏书。

古文:讫事,伦复请祠。

现代文:事毕,王伦请求立祠。

古文:刘光世求伦参议军事,辞。

现代文:刘光世请求让王论参议军事,王伦推辞了。

古文:宰相赵鼎请召伦赴都堂禀议,伦陈进取之策,不合,复请祠。

现代文:宰相赵鼎召王伦到都堂议事,王伦陈述攻守之策,与赵鼎意见不合,再次请求奉祠。

古文:七年春,徽宗及宁德后讣至,复以伦为徽猷阁待制,假直学士,充迎奉梓宫使,以朝请郎高公绘副之。

现代文:绍兴七年春,徽宗和宁德皇后的讣告传来,朝廷又任命王伦为徽猷阁待制、假直学士、充任迎奉梓宫使,以朝请郎高公绘为副使。

古文:入辞,帝使伦谓金左副元帅昌曰: 河南地,上国既不有,与其付刘豫,曷若见归? 伦奉诏以行,因附进太后、钦宗黄金各二百两,仍以金帛赐宇文虚中、朱弁、孙傅、张叔夜家属之在金国者。

现代文:王伦入朝辞行,高宗让王伦对金左副元帅完颜昌说 :河南土地,贵国既不占有,与其交给刘豫,还不如归还我朝。 王伦奉诏前往,并附带上进献给太后、钦宗两人黄金各二百两,并将金帛赐给宇文虚中、朱弁、孙傅、张叔夜等人在金朝的家属。

古文:伦至睢阳,刘豫馆之,疑有他谋,移文取国书。

现代文:王伦到达睢阳,刘豫设馆招待,怀疑宋金之间有其他计谋,写信求取国书。

古文:伦报曰: 国书须见金主面纳,若所衔命,则祈请梓宫也。 豫肋取不已。

现代文:王伦回报说 :国书必须见到金国主当面交纳,至于我的使命,就是祈请徽宗棺椁回朝。

**古文:会迓者至,渡河见挞懒于涿州,具言豫邀索国书无状,且谓: 豫忍背本朝,他日安保其不背大国。 **

现代文:刘豫仍不断胁迫他交出。恰逢欢迎的使者来到,王伦渡河到涿州会见挞懒,详细说明刘豫要求索取国书的情况,并说 :刘豫能忍心背叛本朝,他日怎能担保他不背叛贵国。

古文:是年冬,豫废。

现代文:这年冬天,刘豫被废黜。

古文:伦及高公绘还,左副元帅昌送伦等曰: 好报江南,自今道涂无壅,和议可以平达。 伦入对,言金人许还梓宫及太后,又许归河南地,且言废豫之谋由己发之。

现代文:王伦和高公绘回朝,左副元帅为王伦等人送行说: 好好回报南朝,自今以后道路无阻,和议可以达成。 王伦入朝见高宗,说金朝答应归还徽宗棺椁和太后,又答应归还河南土地,且说废黜刘豫的计谋是由自己发起的。

古文:帝大喜,赐予特异。

现代文:高宗大喜,给予特别优厚的赏赐。

古文:初,伦既见昌,昌遣使偕伦入燕见金主亶,首谢废豫,次致使指。

现代文:当初,王伦见到完颜昌后,完颜昌派使者陪同王伦到燕京拜金帝完颜,王伦首先感谢废黜刘豫,然后说明自己此行的使命。

古文:金主始密与群臣定议许和,遂遣伦还,且命太原少尹乌陵思谋、太常少卿石庆来议事。

现代文:金帝开始秘密同群臣商定准许讲和,于是将王伦遣回,并命令太原少尹乌陵思谋、太常少卿石庆来到南宋商议和议事宜。

古文:至行在,伦往来馆中计事。

现代文:到达南宋朝廷后,王伦往来驿馆同他们磋商计议。

古文:八年秋,以端明殿学士再使金国,知阁门事蓝公佐为之副,申问讳日,期还梓宫。

现代文:绍兴八年秋,王伦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再次出使金朝,知门事蓝公佐作为他的副手。王伦辞行,来到都堂接受任务二十多项。

古文:伦辞,引至都堂授使指二十余事。既至金国,金主亶为设宴三日,遣签书宣徽院事萧哲、左司郎中张通古为江南诏谕使,偕伦来。朝论以金使肆嫚,抗论甚喧,多归罪伦。

现代文:来到金国后,金帝完颜为他设宴三天,派遣签书宣徽院事萧哲、左司郎中张通古为江南诏谕使,随从王伦来到宋廷。朝廷议论由于金朝使者傲慢无礼,大声争论,大多归罪于王伦。

古文:十一月,伦至行在,引疾请祠,不许,趣赴内殿奏事。

现代文:十一月,王伦到朝廷,以生病为由请求辞职,朝廷不许,催促他到内殿奏事。

古文:时哲等骄倨,受书之礼未定。

现代文:当时萧哲等人倨傲骄横,接受金帝诏书的礼仪没有定下来。

古文:御史中丞勾龙如渊诣都堂与秦桧议,召伦责曰: 公为使通两国好,凡事当于彼中反覆论定,安有同使至而后议者? 伦泣曰: 伦涉万死一生,往来虎口者数四,今日中丞乃责伦如此。 桧等共解之曰: 中丞无他,亦欲激公了此事耳。 伦曰: 此则不敢不勉。 伦见通古,以一二策动之。

现代文:御史中丞勾龙如渊到都堂同秦桧商议,召王伦前来责备他说: 你为使节沟通两国和好,所有事情都应当在金朝那里反复议定,怎么能同使者来到后再商议呢? 王伦哭着说: 王伦九死一生,在虎口中来往四次,今天中丞竟像这样责备我。 秦桧等人一起劝解他说 :御史中丞没有别的意思,也是想激励你了断此事。 王伦说 :这样我不敢不努力。

古文:通古恐,遂议以桧见金使于其馆,受书以归。

现代文:王伦会见张通古,反复劝说他,张通古害怕,于是决定让秦桧到驿馆会见金使,接受诏书后归去。

古文:金许归梓宫、太母及河南地。

现代文:金朝答应归还徽宗棺椁、太后及河南地区。

古文:九年春,赐伦同进士出身、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充迎梓宫、奉还两宫、交割地界使,既又以伦为东京留守兼开封尹。

现代文:绍兴九年春,朝廷赐王伦同进士出身、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充任迎棺椁、奉还两宫、交割地界使,接着又任命王伦为东京留守兼开封尹。

古文:伦至东京,见金右副元帅兀术,交割地界,兀术还燕。

现代文:王伦到达东京,会见金右副元帅兀,交割地界,兀返回燕京。

古文:五月,伦自汴京赴金国议事。

现代文:五月,王伦从汴京到金朝议事。

古文:初,兀术还,密言于金主曰: 河南地本挞懒、宗磐主谋割之与宋,二人必阴结彼国。

现代文:当初,兀回来,秘密对金帝说 :河南地区本是挞懒、宗磐主谋割让给宋,两人必定暗中勾结宋朝。

古文:今使已至汴,勿令逾境。 伦有云中故吏隶兀术者潜告伦,伦即遣介具言于朝,乞为备。

现代文:今天使者已到汴京,不要让他越境。 王伦原在云中时的一位官属隶属兀,这时悄悄告诉王伦,王伦立即派人全部报告给朝廷,请求预为防备。

古文:兀术遂命中山府拘伦,杀宗磐及挞懒。

现代文:兀于是命令中山府拘留王伦,杀死宗磐和挞懒。

古文:十月,伦始见金主于御子林,致使指。

现代文:十月,王伦才在御子林见到金朝皇帝,陈述自己的使命。

古文:金主悉无所答,令其翰林待制耶律绍文为宣勘官,问伦: 知挞懒罪否? 伦对: 不知。 又问: 无一言及岁币,反来割地,汝但知有元帅,岂知有上国邪? 伦曰: 比萧哲以国书来,许归梓宫、太母及河南地,天下皆知上国寻海上之盟,与民休息,使人奉命通好两国耳。 既就馆,金主复遣绍文谕伦曰: 卿留云中已无还期,及贷之还,曾无以报,反间贰我君臣耶? 乃遣蓝公佐先归,论岁贡、正朔、誓表、册命等事,拘伦以俟报;已而迁之河间,遂不复遣。

现代文:金帝全部不做回答,并下令翰林待制耶律绍文为宣勘官,讯问王伦 :你知道挞懒的罪行吗? 王伦回答 :不知道。 又问 :没有一句话说到岁币,反来割取土地,你只知道我朝有元帅,难道不知道我朝有皇帝吗? 王伦说: 近来萧哲持国书来,答应归还棺椁、太后及河南地区,天下人都知道是贵国遵循海上之盟的约定,与民休息,使人奉命通好两国。 到驿馆后,金帝又派耶律绍文对王伦说 :你当年滞留云中已没有回去的希望,等到放你回去,你不仅没有回报,反而离间我朝君臣关系吗? 于是让蓝公佐先归朝,讨论岁贡、正朔、誓表、册命等事宜,拘留王伦等候回报;后来把王伦迁到河间,于是不再遣回。

古文:十年,金渝盟,兀术等复取河南。

现代文:绍兴十年,金朝毁弃盟约,兀等再次夺取河南地区。

古文:伦居河间六载,至十四年,金欲以伦为平滦三路都转运使,伦曰: 奉命而来,非降也。 金益胁以威,遣使来趣,伦拒益力。

现代文:王伦居住在河间六年时间,到绍兴十四年,金朝打算让王伦任平滦三路都转运使,王伦说: 我是奉命出使而来,不是前来投降。 金朝再三威胁,并派使者前来催促,王伦拒绝更加坚决。

古文:金杖其使,俾缢杀之。

现代文:金鞭打使者,让他缢杀王伦。

古文:伦厚赂使少缓,遂冠带南向,再拜恸哭曰: 先臣文正公以直道辅相两朝,天下所知。臣今将命被留,欲污以伪职,臣敢爱一死以辱命! 遂就死,年六十一。

现代文:王伦用重金贿赂使者拖延一点时间,然后穿戴齐整面向南方,再三下拜痛哭说: 先祖文正公以正直公道担任两朝辅相,天下所共知,我今天身负使命被扣留,想以伪职污辱我,我怎敢爱惜自己一条性命而有辱使命! 于是就义,时年六十一岁。

古文:开禧初,加赠少保,赐姓赵氏。

现代文:这时河间地震,雨雹连下三天不止,人人都为他悲哀。诏令赠予通议大夫,赐给家属金一百两、帛一千匹。

古文:有文集行于世。汤思退,字进之,处州人。

现代文:儿子王述同堂兄王遵潜入金境,到河间,得到王伦遗骨归来,朝廷按官礼安葬,后谥为 愍节 。汤思退字进之,处州人。

古文:绍兴十五年,以右从政郎授建州政和县令,试博学宏词科,除秘书省正字。

现代文:绍兴十五年以右从政郎的身份被授予建州政和县令,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任秘书省正字。

古文:自是登郎曹,贰中秘,秉史笔。

现代文:从此位登郎曹,两任中秘,把持史笔。

古文:二十五年,由礼部侍郎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未几参大政。

现代文:绍兴二十五年,由礼部侍郎担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不久参预朝廷大政。

古文:先是,秦桧当国,恶直丑正,必不异和议,不摘己过,始久于用。

现代文:早先秦桧当政时,厌恶正直,对方必须不反对和议,不鞭挞自己的过错,才能长期被任用。

古文:时思退名位日进,桧病笃,招参知政事董德元及思退至卧内,属以后事,各赠黄金千两。

现代文:当时汤思退名声地位日益提高,秦桧病重,召参知政事董德元和汤思退到卧室内,嘱托后事,各赠给黄金一千两。

古文:德元虑其以我为自外,不敢辞,思退虑其以我期其死,不敢受。

现代文:董德元害怕秦桧以为自己站在他的对立面,不敢推辞;汤思退害怕秦桧以为自己希望他死去,不敢接受。

古文:高宗闻之,以思退不受金,非桧党,信用之。

现代文:高宗听说,以为汤思退不接受黄金,不是秦桧党羽,信任并使用他。

古文:二十六年,除知枢密院事。

现代文:绍兴二十六年,任知枢密院事。

古文:明年,拜尚书右仆射;又二年,进左仆射。明年,侍御史陈俊卿论其 挟巧诈之心,济倾邪之术,观其所为,多效秦桧,盖思退致身,皆桧父子恩也。 遂罢,以观文殿大学士奉祠。

现代文:次年,官拜尚书右仆射;又过了两年,进为左仆射,第二年,侍御史陈俊卿弹劾他 挟持奸诈取巧之心,加上倾轧邪恶的权术,观察他的行为,大多仿效秦桧,大概汤思退得官,都是秦桧父子的恩惠 。于是被罢免,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任宫观官。

古文:隆兴元年,符离师溃,召思退复相。谏议大夫王大宝上章论之,不报。

现代文:隆兴元年,宋军在符离溃败,召汤思退复任丞相,谏议大夫王大宝上章论争,孝宗没有回答。

古文:金帅纥石烈志宁遗书三省、枢密院,索海、泗、唐、邓四郡。

现代文:金军将领纥石烈志宁送信到三省、枢密院,索取海、泗、唐、邓四郡。

古文:思退欲与和,遣淮西安抚司干办公事卢仲贤加枢密院计议、编修官,持报书以往。

现代文:汤思退打算同金讲和,派遣淮西安抚司干办公事卢仲贤以枢密院计议、编修官的身份,拿着回信前往。

古文:既行,上戒勿许四郡。

现代文:临行时,孝宗告诫不要答应割让四郡。

古文:仲贤至宿州,仆散忠义惧之以威,仲贤皇恐,言归当禀命,遂以忠义为三省、枢密院书来。

现代文:卢仲贤到宿州,仆散忠义以武力威胁他,卢仲贤惶恐不安,说回去后当上报朝廷,于是持仆散忠义写给三省、枢密院的书信回来。

古文:上犹欲止割海、泗,思退遽奏以吏部侍郎王之望为通问使,知阁门事龙大渊副之,将割弃四州。

现代文:孝宗依然想阻止割让海、泗二郡,汤思退急忙上奏以吏部侍郎王之望为通问使,知门事龙大渊为副使,准备割弃四州。

古文:张浚在扬州闻之,遣其子栻入奏仲贤辱国无状。

现代文:张浚在扬州听说这件事,派遣儿子张木式入朝上奏卢仲贤无能辱国。

古文:上怒,会侍御周操论仲贤不应擅许四郡,下大理究问,召浚赴行在。

现代文:孝宗大怒,恰逢侍御史周操弹劾卢仲贤不应擅自答应割让四郡,下大理寺追查讯问,召张浚到朝廷。

古文:十二月,拜思退左仆射,浚右仆射。

现代文:十二月,任命汤思退为左仆射,张浚为右仆射。

古文:二年,浚以金未可与和,请上幸建康,图进兵。

现代文:隆兴二年,张俊认为不能同金讲和,请求孝宗前往建康,图谋进兵。

古文:上手批王之望等并一行礼物并回,诏荆、襄、川、陕严边备,窜仲贤郴州。

现代文:孝宗亲自批准王之望等人和所带礼物一起撤回,诏令荆、襄、川、陕等边防地区加强戒备,把卢仲贤流放到郴州。

古文:思退恐,奏请以宗社大计,奏禀上皇而后从事。

现代文:汤思退害怕恐惧,上奏请求将这关系到国家安危存亡的大事,上报太上皇高宗而后再行动。

古文:上批示三省曰: 金无礼如此,卿犹欲言和。

现代文:孝宗批示到三省说 :金朝这样无礼,你还打算讲和。

古文:今日敌势,非秦桧时比,卿议论秦桧不若。 思退大骇,阴谋去浚,遂令之望、大渊驿疏兵少粮乏,楼橹、器械未备,人言委四万众以守泗州,非计。上颇惑之,乃命浚行边,还兵罢招纳。

现代文:今天敌人的形势,不能同秦桧时相比,你的议论不如秦桧。 汤思退十分惊骇,阴谋驱逐张浚出朝,于是命令王之望、龙大渊急忙上奏兵少粮缺,楼船、兵械没有准备,人们都议论用四万人马守卫泗州,不是好的计策,孝宗对此很感疑惑,于是命令张浚巡视边境,撤兵罢免招纳士兵。

古文:浚力乞罢政,许之。

现代文:张浚极力乞求罢免自己的职务,孝宗答应了他。

古文:上命思退作书,许金四郡。

现代文:孝宗让汤思退写信给金,答应把四郡割让给金朝。

古文:既而金专事杀戮,上意中悔,思退复密令孙造谕敌以重兵胁和。

现代文:随后金军专门从事杀戮抢劫,孝宗中途后悔,汤思退又暗中命令孙造告诉敌人用重兵胁迫讲和。

古文:上闻有敌兵,命建康都统王彦等御之,仍命思退督江、淮军,辞不行。

现代文:孝宗听说有敌兵,命令建康都统王彦等人率兵抵御,并命令汤思退前去监督江、淮地区军队,汤思退推辞不去。

古文:仆散忠义自清河口渡淮,言者极论思退急和撤备之罪,遂罢相,寻责居永州。

现代文:金仆散忠义从清河口渡过淮河,议论者极力弹劾汤思退急于求和撤去防备的罪行,于是被罢免丞相职务,不久谪居永州。

古文:于是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上书,论思退、王之望、尹穑等奸邪误国,招致敌人,请斩之。

现代文:于是太学士张观等七十二人上书,弹劾汤思退、王之望、尹穑等人奸邪误国,招致敌人前来,请求把他斩首。

古文:思退忧悸死。

现代文:汤思退忧虑害怕而死。

古文:思退始终与张浚不合,浚以雪耻复仇为志,思退每借保境息民为口实,更胜迭负,思退之计迄行,然终以不免。敌既得海、泗、唐、邓,又索商、秦,皆思退力也。

现代文:汤思退始终同张浚不和,张浚以雪耻复仇恢复中原为己任,汤思退总是借保境息民作为求和的口实,双方不断交锋,汤思退的主张终于得到推行,但最终以此获罪,金朝得海、泗、唐、邓四州,又索取了商、秦,都是汤思退出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