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三十一

古文:王之望,字瞻叔,襄阳谷城人,后寓居台州。

现代文:王之望字瞻叔,襄阳谷城人,后来移居台州。

古文:父纲,登元符进士第,至通判徽州而卒。

现代文:父亲王纲,中元符年间进士第,官至徽州通判而去世。

古文:之望初以荫补,绍兴八年,登进士第。

现代文:王之望当初因荫补得官,绍兴八年,中进士第。

古文:教授处州,入为太学录,迁博士。

现代文:任处州教授,入朝任太学录,升为博士。

古文:久之,出知荆门军,提举湖南茶盐,改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寻改成都府路计度转运副使、提举四川茶马。

现代文:过了很长时间,出朝知荆门军,提举湖南茶盐,改任潼川府路转运判官,不久又改任成都府路计度转运副使。提举四川茶马。

古文:朝臣荐其才,召赴行在,除太府少卿,总领四川财赋。

现代文:朝廷中有大臣推荐王之望的才能,诏令他到朝廷,任太府少卿,总管四川财赋。

古文:金人渝盟,军书旁午,调度百出,之望区画无遗事。第括民质剂未税者,搜抉隐匿,得钱为缗四百六十八万,众咸怨之。

现代文:金朝毁弃盟约,军事文书接连不断,各种调度层出不穷,王之望从容处理事无遗漏,搜刮贸易券契没有交纳税赋的,搜查抉摘隐瞒逃匿,得到四百六十八万缗钱,众人都怨恨他。

古文:后升太府卿。

现代文:后升任太府卿。

古文:孝宗即位,除户部侍郎,充川、陕宣谕使。

现代文:孝宗即位以后,任户部侍郎,充任川、陕宣谕使。

古文:先是,敌帅合喜寇凤州之黄牛堡,吴璘击走之,遂取秦州,连复商、陕、原、环等十七郡。

现代文:早先,金将合喜侵犯凤州的黄牛堡,吴瞞将敌人击退,于是收复秦州,并接连收复商、陕、原、环等十七州。

古文:敌以璘精兵皆在德顺,力攻之。

现代文:金军由于吴王精兵都在德顺,全力进攻他。

古文:时陈康伯秉政,方议罢德顺戍,虞允文为宣谕使,力争不从,上以手札命璘退师。

现代文:当时陈康伯主持朝政,正在议论撤罢德顺戍兵,虞允文是宣谕使,极力争论不服从,孝宗亲自写信命令吴王退兵。

古文:之望既代允文宣谕使,赞璘命诸将弃德顺,仓卒引退。

现代文:王之望代替虞允文任宣谕使,赞同吴王下令众将放弃德顺,仓促撤退。

古文:敌乘其后,正兵三万,还者仅七千人,将校所存无几,连营恸哭,声震原野。

现代文:金军乘机在后追击,致使吴王军正规部队三万人,回来的仅有三千人,将校军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全军痛哭,声震原野,孝宗听说深感后悔。

古文:上闻而悔之。隆兴初,右谏议大夫王大宝疏之望罪,除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现代文:隆兴初年,右谏议大夫王大宝上疏弹劾王之望罪行,降任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古文:未几,权户部侍郎、江淮都督府参赞军事。

现代文:不久,权任户部侍郎、江淮都督府参赞军事。

古文:之望雅不欲战,请朝,因奏: 人主论兵与臣下不同,惟奉承天意而已。

现代文:王之望很不愿意同金交战,请求入朝,因而上奏 :皇帝论兵与臣下不同,不过奉承天意罢了。

古文:窃观天意,南北之形已成,未易相兼,我之不可绝淮而北,犹敌之不可越江而南也。

现代文:臣私下观察天意,南北分离的局面已经形成,不能轻易互相兼并,我不可渡过淮河北进,就像敌军不能越过长江南下一样。

古文:移攻战之力以自守,自守既固,然后随机制变,择利而应之。 有旨留中。

现代文:应将进攻的力量转而自守,自守既然稳固,然后随机制变,择利以应付它。

古文:俄兼直学士院。

现代文:孝宗下旨留他在朝中,不久兼直学士院。

古文:汤思退力主息兵,奏除之望吏部侍郎、通问使。

现代文:汤思退力主休兵,奏请任命王之望为吏部侍郎、通问使。

古文:寻议先遣小使觇敌,召之望还。

现代文:接着又议定先派一名官位低下的使节前去观察敌情,召还王之望。

古文:之望首以守备不足恃为告,上亟罢都督府,以之望为淮西宣谕使,甫拜命,又擢右谏议大夫。

现代文:王之望首先上报边境守备不足依赖,孝宗急忙撤罢都督府,任命王之望为淮西宣谕使,刚刚任命,又擢升他为右谏议大夫。

古文:之望因上章极言廷臣执偏见为身谋,乞明诏在庭,平其心于议论之际。

现代文:王之望于是上章极力论述朝廷大臣各执一辞以为自身考虑,乞求明令在朝大臣,在议论之际应公正无偏。

古文:时思退主和议,浚主恢复,之望言似善,实阴为思退地也。

现代文:当时汤思退力主和议,张浚力主恢复中原。王之望的议论看上去好像不错,实际上是暗中偏向汤思退。

古文:既而视师江上。

现代文:不久到长江沿线视察军队。

古文:金复犯边,遂上和、战二策,且言措置守御之备,疏奏未达,拜参知政事。

现代文:金军再次侵犯边境,于是献上和、战两策,并且报告安排守御防备情况,疏章没有到达,朝廷任命他为参知政事。

古文:既入,俄兼同知枢密院事。

现代文:王之望入朝后,接着兼任同知枢密院事。

古文:敌兵交至,濠、楚守将或弃城遁,上命汤思退督江、淮师;未行,复令之望督视,改同都督。

现代文:金兵交相而来,濠、楚州守将有的弃城而逃,孝宗命令汤思退前去监督江、淮地区军队;汤思退没去,又令王之望前去督促巡视,权同都督。

古文:力辞不行。

现代文:王之望极力推辞不去。

古文:会太学诸生上书,上怒,欲加罪,之望救解之。

现代文:恰逢太学众位学生上书论事,孝宗大怒,打算处治,王之望解救了他们。

古文:遂以参知政事劳师江、淮。

现代文:于是以参知政事的身份到江淮地区慰问军队。

古文:之望先尝贻书敌帅。

现代文:王之望早先曾送信给敌军将领。

古文:至是,王抃使敌军,并割商、秦地;许归被俘人,惟叛亡不预;世为叔侄之国。

现代文:到这时,王扌卞出使敌军,割让商、秦土地,答应归还被俘的敌军,双方世代约为叔侄之国。

古文:敌皆听许,讲解而罢。

现代文:金皆答应,讲和解兵而去。

古文:上闻敌师退,令督府择利击之,之望下令诸将不得妄进。

现代文:孝宗听说金国退兵,下令都督府选择有利时机出击,王之望下令众将不得随便前进。

古文:朝廷趣行,之望言: 王抃既还,不可冒小利,害大计。 言者论罢为端明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居天台。

现代文:朝廷催促行动,王之望说: 王扌卞既然回来,不能因贪图小利,而损害和好大计。 言官弹劾罢免为端明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居住天台。

古文:乾道元年,起知福州、福建路安抚使。

现代文:乾道元年,起复任知福州、福建路安抚使。

古文:罢去以卒。先是,汝文在密,桧为郡文学,汝文荐其才,故桧引用之。然汝文性刚不为桧屈,对案相诟,至目桧为 浊气 。

现代文:逮捕海上贼寇王大老,捷报传来,转任资政殿大学士,移知温州,不久又被罢免。乾道六年冬天,去世。王之望有文艺才能,秦桧当政时,没有同秦桧同流合污,有人说他有操守。

古文:汝文风度翘楚,好古博雅,精于篆籀,有文集行于世。王庶,字子尚,庆阳人。

现代文:绍兴末年,极力附和同金讲和,与汤思退互为表里,专门以割让土地给敌人为得计,但土地被割让而敌人气势更加嚣张,王之望终于因此而被废黜。王庶字子尚,庆阳人。

古文:崇宁五年,举进士第,改秩,知泾州保定县。

现代文:崇宁五年,中进士及第,改变官秩,知泾州保定县。

古文:以种师道荐,通判怀德军。

现代文:因种师道推荐,通判怀德军。

古文:契丹为金人所破,举燕云地求援,诏师道受降。

现代文:辽朝被金军攻破,以归还燕京地区到宋求援,诏令种师道前去接收。

古文:庶谓师道曰: 国家与辽人百年之好,今坐视其败亡不能救,乃利其土地,无乃基女直之祸乎? 不听。

现代文:王庶对种师道说 :国家与辽朝百年和好,今天坐视它败亡不加救援,反而贪图得到土地,这岂不是引发金朝的祸患吗? 种师道不听。

古文:宣和七年,金果入寇。

现代文:宣和七年,金军果然入寇。

古文:太宰李邦彦夜召庶问计,庶曰: 宿将无如种师道,且夷虏畏服,宜付以西兵,使之入援。 邦彦以语蔡攸,攸不然。

现代文:太宰李邦彦连夜召见王庶询问对策,王庶说: 过去的名将没有人超过种师道,他被敌军敬畏佩服,应该将西部的兵力交给他,让他前来救援。 李邦彦将他的话转达给蔡攸,蔡攸不以为然。

古文:以庶为陕西运判兼制置解盐事。

现代文:任命王庶为陕西转运判官兼制置解盐事。

古文:疆事益棘,钦宗欲幸襄、邓,先命席益为京西安抚使,益求庶自副。

现代文:战事更加棘手,钦宗想逃到襄阳、邓州,先任命席益为京西安抚使,席益请求让王庶为自己的副手。

古文:高宗即位,除直龙图阁、鄜延经略使兼知延安府。

现代文:高宗即位,任命王庶直龙图阁、延路经略使兼知延安府。

古文:累立战功,进集英殿修撰,升龙图阁待制,节制陕西六路军马。

现代文:多次建立战功,进为集英殿修撰、龙图阁待制,负责指挥陕西六路军马。

古文:先是,河东经制使王〈王燮〉既遁归,东京留守宗泽承制以庶权陕西制置使。

现代文:早先,河东经制使王王燮逃归之后,东京留守宗泽承制任命王庶暂充陕西制置使。

古文:会宣谕使谢亮入关,庶移书曰: 夏人之患小而缓,金人之患大而迫,秋高必大举,盍杖节率兵举义,驱逐渡河,徐图恢复。 亮不能从。

现代文:恰逢宣谕使谢亮入关,王庶送信给他说 :西夏为害小又和缓,金军为患大又急迫,秋天必大举入侵,何不杖节率兵举起义旗,驱逐敌人渡过黄河,再慢慢图谋恢复失地。 谢亮没有听从。

古文:金人大入,庶调兵自沿河至冯翊,据险以守。

现代文:金军大举入侵,王庶调动军队自沿河至冯翊,占据险隘守御。

古文:金人先已乘冰渡河犯晋宁,侵丹州,又渡清水河,破潼关,秦、陇皆震。

现代文:金军先已乘黄河结冰渡河进犯晋宁,侵犯丹州。又渡过清水河,攻破潼关,秦、陇地都受到震动。

古文:庶传檄诸路,会期讨贼。

现代文:王庶传告各路,约定日期讨伐敌人。

古文:泾原统制曲端雅不欲属庶,以未受命辞;居数日,告身至,又辞。

现代文:泾原路统制曲端很不愿意隶属王庶,以没有接到朝廷命令为借口推辞;过了数天,委任王庶官职的文告来到,曲端又不接受。

古文:金人知端与庶不协,并兵寇鄜延。

现代文:金朝知道曲端同王庶不和,集中兵力进攻延。

古文:庶在坊州闻之,夜趋鄜延以遏其冲。

现代文:王庶在坊州听到消息,连夜奔赴延以阻遇敌军冲击。

古文:金人诡道陷丹州,州界鄜、延之间,庶乃自当延安路。

现代文:金军用诈谋攻陷丹州,丹州界于、延之间,王庶于是自己担当防卫延安路的任务。

古文:时端尽统泾原劲兵,庶屡督其进,端讫不行,遂陷延安。

现代文:当时曲端统率了全部泾原路的劲兵。王庶多次督促他进兵,曲端最终没有行动,于是延安失守。

古文:语在端传。

现代文:这些记载在《曲端传》中。

古文:初,庶闻围急,自收散亡往援。

现代文:当初,王庶听说延安被围告急,亲自收罗失散的士兵前往增援。

古文:观察使王〈王燮〉亦将所部发兴元。

现代文:观察使王王燮也率所部从兴元出发。

古文:庶至甘泉而延安已不守,既无所归,遂以军付〈王燮〉,而自将百骑驰至襄乐劳军,尚倚端为助。

现代文:王庶到甘泉时延安已失守,既已没有去处,于是把军队交给王王燮,而自率百骑奔驰到襄乐慰问军队,希望倚靠曲端作为辅助。

古文:庶至,端令每门减从骑之半,比至帐下,仅数骑。

现代文:王庶来到,曲端下令每座城门减少他的一半随从,等到帐下,仅剩下数骑。

古文:端厉声问庶延安失守状,且曰: 节制固知爱身,不知为天子爱城乎? 庶曰: 吾数令不从,谁其爱身者! 端怒,谋即军中诛庶而夺其兵,乃夜走宁州,见谢亮曰: 延安,五路襟喉,今既失矣。

现代文:曲端厉声追问王庶延安失守的情况,并且说: 节制只知道爱惜己身,而不知为皇上爱惜城池吗?

古文:《春秋》大夫出疆之义得以专之,请诛庶。 亮曰: 使事有指,今以人臣而擅诛于外,是跋扈也,公则自为之。 端沮而归,乃夺庶节制使印,又拘縻其官属。

现代文:王庶说: 我多次下令你不服从,是谁爱惜自身? 曲端大怒,计划就在军中诛杀王庶而吞并他的部队,于是连夜到宁州,会见谢亮说: 延安,是五路咽喉之地,今天既然已经失守。《春秋》记载大夫出兵在外可以擅专,请诛杀王庶。 谢亮说 :他肩负朝廷使命,今以臣下而在外擅杀大臣,是骄横跋扈,你要干就自己一人干。 曲端沮丧而归,夺取王庶节制使印,又拘留他的官属。

古文:会诏庶守京兆,庶先以失律自劾得罢。

现代文:恰逢诏令王庶守卫京兆,王庶先以失败自做检讨被罢免。

古文:丁内艰。

现代文:母亲去世。

古文:时张浚自富平败归,始思庶及端之言可用,乃并召之。

现代文:这时张浚从富平失败归来,才想起王庶和曲端的见解可以采用,于是一并召见他们。

古文:庶地近先至,力陈抚秦保蜀之策,劝浚收熙河、秦凤之兵,扼关、陇以为后图。

现代文:王庶距离近先到,极力陈述安抚秦陇保卫四川的计策,劝说张浚收集熙河、秦凤的兵力,扼守关、陇以便以后图谋。

古文:浚不纳。

现代文:张浚没有采纳。

古文:求终制,不许,乃版授参议官。

现代文:请求服完丧期,张浚不许,授予他任参议官。

古文:浚念端与庶必不相容,端未至,但复其官,移恭州。

现代文:张浚考虑到曲端和王庶必然互不相容,曲端没到,只恢复他的官职,移到恭州。

古文:庶因谓浚曰: 端有反心。 浚亦畏端得士,始有杀端意矣。

现代文:王庶因而对张浚说 :曲端有反叛之心。 张浚也害怕曲端得到士卒拥护,开始有了杀曲端的念头。

古文:语在《端传》。

现代文:这些记载在《曲端传》中。

古文:绍兴五年,起复知兴元府、利夔路制置使。

现代文:绍兴五年,丧期未满起任知兴元府、利夔路制置使。

古文:庶以士卒单寡,籍兴、洋诸邑及三泉县强壮,两丁取一,三丁取二,号 义士 ,日阅于县,月阅于州,厚犒之,不半年,有兵数万。

现代文:王庶由于士卒寡少,登记兴、洋各地和三泉县强壮居民,两丁取一,三丁取二,号称 义士 ,每天在县里训练,每月到州里训练,对他们给予优厚的待遇,不到半年,有兵达到数万人。

古文:浚言于朝,升徽猷阁直学士。

现代文:张浚报告给朝廷,升徽猷阁直学士。

古文:有谗于浚者,徙庶知成都,改嘉州。

现代文:有人对张浚进谗言,张浚将王庶移知成都,又改任嘉州。

古文:明年,浚劾庶轻率倾险,落职奉祠。

现代文:绍兴六年,张浚弹劾王庶为人轻率险诈,被落职任宫观官。

古文:寻起知遂宁,固避得请。六年,除湖北安抚使、知鄂州。

现代文:不久,被起用知遂宁。绍兴六年,任湖北安抚使、知鄂州。

古文:趋阙,上因燕见,庶言: 陛下欲保江南,无所事;如曰绍复大业,都荆为可。

现代文:到朝廷,高宗在宴中接见他,王庶说 :陛下要保守江南,那就没有什么事;如果说要继承恢复大业,就应该在荆州立都。

古文:荆州左吴右蜀,利尽南海,前临江、汉,出三川,涉大河,以图中原,曹操所以畏关羽者也。 上大异之。

现代文:荆州左边是吴右边是四川,尽得南海之利,前临江、汉,出三川,渡大河,以图谋中原,这是曹操畏惧关羽的根源所在。

古文:复显谟阁待制、知荆南府、湖北经略安抚使,又复直学士。

现代文:次年春,入朝策对,高宗说 :召你回朝时,张浚已离开朝廷,赵鼎还没有入朝,这是我亲自拔擢,没有旁人在左右帮助你。

古文:七年十月,以兵部侍郎召。明年春,入对,上曰: 召卿之日,张浚已去,赵鼎未来,此朕亲擢,非有左右之助。 庶顿首谢,因奏: 恢复之功十年未立,其失在偏听,在欲速,在轻爵赏,是非邪正混淆。

现代文:王庶叩头拜谢。因而上奏 :恢复之功十年没能建立,其原因在于偏听,在于欲速不达,在于轻视爵赏,在于是非正邪混杂。

古文:诚能赏功罚罪,其谁不服?

现代文:如果真能赏功罚过,谁敢不服从听命?

古文:昔汉光武以兵取天下,不以不急夺其费,不知兵者不可使言兵。 又口陈手画秦、蜀利害。

现代文:过去汉光武帝刘秀以武力夺取天下,不以不急之事夺去其费用,不了解军事的人不能让他谈论军事。 又口陈手画秦、蜀地区地形的利害得失。

古文:上大喜,即日迁本部尚书。

现代文:高宗大喜,当天升他为兵部尚书。

古文:阅月,拜枢密副使。

现代文:过了一个月,拜任枢密副使。

古文:议者乞遣重臣行边,遂命庶措置江、淮边防。

现代文:言者请求派重臣行视边境,于是命令王庶安排江、淮边防事务。

古文:京、湖宣抚使岳飞闻庶行边,遗书曰: 今岁若不出师,当纳节请闲。 庶壮之。

现代文:京、湖宣抚使岳飞听说王庶巡视边防,送信给他说: 今年如不出师,我当交还兵权请求赋闲。 王庶鼓励他。

古文:庶还朝,论金人变诈,自渝海上之盟,因及飞纳节之语。

现代文:王庶回朝,论述金朝机变诡诈,自毁海上之盟约定,并转达了岳飞交还兵权等语。

古文:当是时,秦桧再相,以和戎为事。

现代文:当这时,秦桧再次担任丞相,专门以同金讲和为务。

古文:金使乌陵思谋至,诏趣庶还。

现代文:金朝使者乌陵思谋来到宋朝,诏令催促王庶回来。

古文:庶力诋和议,乞诛金使,其言甚切。

现代文:王庶极力抵制和议,请求诛杀金朝使者,言辞十分恳切。

古文:金又遣张通古来许割地,还梓宫,归太后。

现代文:金朝又派张通古来答应交还失地,归还棺椁,交归太后。

古文:庶曰: 和议之事,臣所不知。 凡七疏乞免官,乃以资政殿学士知潭州。

现代文:王庶说: 同金讲和的事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共上七次奏章请求免去自己官职,于是朝廷任命他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出知潭州。

古文:御史中丞勾龙如渊劾庶本赵鼎所荐,欺君罔上。

现代文:御史中丞勾龙如渊弹劾王庶本是赵鼎推荐,欺骗君主蒙蔽皇上。

古文:庶罢归,至九江,被命夺职,徙家居焉。

现代文:王庶被罢免回朝,至九江,又被命夺去职务,迁徙居处。

古文:十三年,御史胡汝明论庶讥讪朝政,责响德军节度副使,道州安置。

现代文:绍兴十三年,御史胡汝明弹劾王庶讥议朝政,贬为向德军节度副使,安置到道州。

古文:至贬所卒。

现代文:到达贬所时去世。

古文:孝宗思庶言,追复其官,谥敏节。

现代文:孝宗追思王庶言论,追复他的官职,谥号 敏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