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三十三

古文:胡铨,字邦衡,庐陵人。

现代文:胡铨字邦衡,庐陵人。

古文:建炎二年,高宗策士淮海,铨因御题问 治道本天,天道本民 ,答云: 汤、武听民而兴,桀、纣听天而亡。

现代文:建炎二年,高宗在淮海策问进士,胡铨对御题问 治道本天,天道本民 ,回答说: 汤、武顺从民众而兴起,桀、纣顺应天道而灭亡。

古文:今陛下起干戈锋镝间,外乱内讧,而策臣数十条,皆质之天,不听于民。 又谓: 今宰相非晏殊,枢密、参政非韩琦、杜衍、范仲淹。 策万余言,高宗见而异之,将冠之多士,有忌其直者,移置第五。

现代文:现在陛下起于干戈锋镝之间,外乱内讧,而策问臣下数十条,都质问于天道,而不倾听民众呼声。 又说: 现在的宰相不比过去的晏殊,枢密、参政又不是过去的韩琦、杜衍、范仲淹。 答问长达一万多字,高宗看到而惊异,打算把他列为众多进士中的第一名,有人忌恨他的耿直,移为第五名。

古文:授抚州军事判官,未上,会隆祐太后避兵赣州,金人蹑之,铨以漕檄摄本州幕,募乡丁助官军捍御,第赏转承直郎。

现代文:授予抚州军事判官,没有上任,恰逢隆佑太后逃避金兵到赣州,金军随后追击,胡铨以漕司檄文统摄本州幕僚,召募乡丁辅佐官军抵御,受赏转承直郎。

古文:丁父忧,从乡先生萧楚学《春秋》。

现代文:服父丧,从乡先生萧楚学习《春秋》。

古文:绍兴五年,张浚开督府,辟湖北仓属,不赴。

现代文:绍兴五年,张浚设都督府,辟举胡铨任湖北仓属,胡铨没有赴任。

古文:有诏赴都堂审察,兵部尚书吕祉以贤良方正荐,赐对,除枢密院编修官。

现代文:有诏令到都堂审察,兵部尚书吕祉以贤良方正推荐他,赐对,任枢密院编修官。

古文:八年,宰臣秦桧决策主和,金使以 诏谕江南 为名,中外汹汹。

现代文:绍兴八年,宰相秦桧主持议和,金使以 诏谕江南 为名南来,朝廷内外群情激愤。

古文:铨抗疏言曰:

现代文:胡铨违抗诏令上疏说:

古文:臣谨案,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顷缘宰相无识,遂举以使虏。

现代文: 臣谨案,王伦本是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由于宰相无知,于是推举他出使敌国。

古文:专务诈诞,欺罔天听,骤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齿唾骂。

现代文:专门从事诡作怪诞之事,欺骗蒙蔽皇上视听,骤然得到高官美职,天下之人都切齿唾骂。

古文: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 诏谕江南 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现代文:现在无故引诱敌使前来,以 诏谕江南 为名,是想让我朝臣服它,是想让我朝充当刘豫的角色。

古文:刘豫臣事丑虏,南面称王,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不拔之业,一旦豺狼改虑,捽而缚之,父子为虏。

现代文:刘豫以臣子之礼侍奉敌人,南面称王,自以为奠定子孙万代不变的大业,而一旦豺狼改变主意,便突然揪住绑缚他们,父子都成为阶下之囚。

古文:商鉴不远,而伦又欲陛下效之。

现代文:借鉴并不遥远,而王伦又想让陛下仿效刘豫。

古文: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金虏之天下,以祖宗之位为金虏藩臣之位!

现代文:天下,是祖宗的天下,陛下所居的皇位,是祖宗的皇位,怎么能以祖宗的天下送给金人,将祖宗的皇位变成金朝藩臣的位子!

古文:陛下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尽为左衽,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为胡服。

现代文:陛下一旦屈膝,那么祖宗在天之灵蒙受夷狄的污辱,祖宗数百年赤子臣民,全部沦为奴隶,朝廷宰执全部成为陪臣,天下士大夫都会撕毁冠冕,变穿胡服。

古文:异时豺狼无厌之求,安知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

现代文:以后豺狼的欲求将更加贪得无厌,怎么能知道它不会像无礼对待刘豫那样对待我朝呢?

古文:夫三尺童子至无识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

现代文: 三尺孩童是没有什么知识的,但如果指着猪狗让他下拜,他也会怫然大怒。

古文:今丑虏则犬豕也,堂堂大国,相率而拜犬豕,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耶?

现代文:现在的金人就是猪狗,我朝堂堂大国,一个接着一个朝拜猪狗,这种举动,连童孺都会感到羞耻,而陛下能够忍心这样做吗?

古文:伦之议乃曰: 我一屈膝则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 呜呼!

现代文:王伦的议论这样说 :我一屈膝那么棺椁就能回来,太后能够归来,钦宗也能归来,中原土地可以得到。 哎呀!

古文: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谁不以此说啖陛下哉!

现代文:自从发生变故以来,主持和议的人谁不以此劝说引诱陛下呢!

古文:然而卒无一验,则虏之情伪已可知矣。

现代文:但是最终没有一次应验,由此就可以知道敌人的真实意图了。

古文:而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现代文:但陛下至今仍没有醒悟,竭尽人民膏血而不加抚恤,忘记国家奇耻大辱而不报复,含垢忍羞,甘心情愿举大宋江山而臣服敌人。

古文:就令虏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

现代文:即使是金朝一定可以和好,全部像王伦所说的那样,天下和后代将把陛下看成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呢?

古文:况丑虏变诈百出,而伦又以奸邪济之,梓宫决不可还,太后决不可复,渊圣决不可归,中原决不可得,而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矣!

现代文:况且敌人时常变诈毫无信义,而王伦又以奸邪辅助,棺椁一定不会交还,太后一定不会回来,钦宗一定不会南归,中原土地一定不会得到,而此时一旦屈膝以后不能再伸,国势陵夷不能再振,可以痛哭流涕长久叹息了。

古文:向者陛下间关海道,危如累卵,当时尚不忍北面臣虏,况今国势稍张,诸将尽锐,士卒思奋。

现代文: 过去陛下曾辗转海上,势如危卵,当时还不忍北面臣服敌人,况且现在国势稍振,众将尽锐,士卒思奋报效。

古文:只如顷者丑虏陆梁,伪豫入寇,固尝败之于襄阳,败之于淮上,败之于涡口,败之于淮阴,校之往时蹈海之危,固已万万,偿不得已而至于用兵,则我岂遽出虏人下哉?

现代文:比如不久前金人嚣张,伪齐入侵,曾经失败于襄阳,失败于淮上,失败于涡口,失败于淮阴,这同以前被迫蹈海那种危险的局面相比较,已是大大不同,倘若不得已而用兵,我朝岂会一定败在金军手下呢?

古文:今无故而反臣之,欲屈万乘之尊,下穹庐之拜,三军之士不战而气已索。

现代文:现在无故反而臣服金人,打算屈皇帝之尊,下穹庐之拜,三军将士未战而士气已懈。

古文: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虚名,惜天下大势有所不可也。

现代文:这就是鲁仲连所以义不称秦为帝,不是珍惜以秦为帝这一虚名,而是珍惜天下有不能尊其为帝的形势。

古文: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

现代文:现在朝内的百官,朝外的军民,万众一声,都要吃王伦之肉。

古文:谤议汹汹,陛下不闻,正恐一旦变作,祸且不测。

现代文:议论纷纷,陛下没有听到,恐怕一旦发生变故,将有不测的祸患。

古文:臣窃谓不斩王伦,国之存亡未可知也。

现代文:臣私下认为不斩除王伦,国家的安危存亡不可知。

古文:虽然,伦不足道也,秦桧以腹心大臣而亦为之。

现代文: 虽然如此,王伦并不足道,秦桧以腹心大臣竟然也这样做。

古文:陛下有尧、舜之资,桧不能致君如唐、虞,而欲导陛下为石晋,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桧乃厉声责曰: 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 则桧之遂非愎谏,已自可见,而乃建白令台谏、侍臣佥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己,而令台谏、侍臣共分谤耳。

现代文:陛下有尧、舜那样的天资,秦桧不能辅助皇上如同唐、虞,而打算引导陛下成为后晋石敬瑭。近来礼部侍郎曾开等引用古代教训阻止他,秦桧竟然厉声斥责说: 侍郎了解过去的事例,难道只有我不知道! 那么秦桧坚持己见拒绝谏言,已由此可见,而又奏请命令台谏、侍臣计议能否和议,大概是害怕天下议论自己,而让台谏、侍臣共同分担指责罢了。

古文:有识之士皆以为朝廷无人,吁,可惜哉!

现代文:有识之士都认为朝廷没有人才,哎,可惜啊!

古文:孔子曰: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夫管仲,霸者之佐耳,尚能变左衽之区,而为衣裳之会。

现代文: 孔子说: 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发左衽变成少数民族的奴隶了! 管仲,是霸者的辅佐,尚能变左衽之区,而为衣裳之会。

古文:秦桧,大国之相也,反驱衣冠之俗,而为左衽之乡。

现代文:秦桧,是大国的宰相,反而驱使衣冠之俗,变成左衽之乡。

古文:则桧也不唯陛下之罪人,实管仲之罪人矣。

现代文:这样秦桧不仅是陛下的罪人,实际上也是管仲的罪人。

古文:孙近傅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中书,漫不敢可否事。

现代文:孙近附和秦桧,于是得到参知政事的官职,天下希望得到治理如同饥渴,而孙近位居重位,不敢对事情否定认可。

古文:桧曰虏可和,近亦曰可和;桧曰天子当拜,近亦曰当拜。

现代文:秦桧说可和,孙近也说可和;秦桧说皇上当拜领金朝国书,孙近也说当拜。

古文:臣尝至政事堂,三发问而近不答,但曰: 已令台谏、侍从议矣。 呜呼!

现代文:臣曾到政事堂,三次质问而孙近避而不答,只是说 :已令台谏、侍从计议。 哎呀!

古文:参赞大政,徒取充位如此。

现代文:参赞国家大政,只是这样占居要位。

古文:有如虏骑长驱,尚能折冲御侮耶?

现代文:假如敌骑长驱直入,还能折冲御侮吗?

古文:臣窃谓秦桧、孙近亦可斩也。

现代文:臣个人认为秦桧、孙近也应当斩首。

古文: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

现代文: 臣身为枢密院官属,同秦桧等人不共戴天,区区之心,希望砍下三人头颅,挂在大街之上,然后拘留金使,以无礼谴责,兴问罪之师,这样三军将士未战而士气倍增。

古文: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尔,宁能处小朝廷求活邪!

现代文:不然,臣只有投东海而死,怎能身处小朝廷苟求活命呢!

古文:书既上,桧以铨狂妄凶悖,鼓众劫持,诏除名,编管昭州,仍降诏播告中外。

现代文:奏疏上报之后,秦桧认为胡铨狂妄凶悖,鼓众劫持,诏令除名,贬送昭州管制,并降诏传告朝廷内外。

古文:给、舍、台谏及朝臣多救之者,桧迫于公论,乃以铨监广州盐仓。

现代文:给事中、中书舍人、台谏以及朝臣中有许多人出面营救,秦桧迫于公论,于是以胡铨监广州盐仓。

古文:明年,改签书威武军判官。

现代文:次年,改为签书威武军判官。

古文:十二年,谏官罗汝楫劾铨饰非横议,诏除名,编管新州。

现代文:绍兴十二年,谏官罗汝楫弹劾胡铨饰非横议,诏令除名,贬送新州管制。

古文:十八年,新州守臣张棣讦铨与客唱酬,谤讪怨望,移谪吉阳军。

现代文:绍兴十八年,新州守臣张棣攻讦胡铨与宾客唱酬对答,诽谤怨恨朝廷,贬谪到吉阳军。

古文:二十六年,桧死,铨量移衡州。

现代文:绍兴二十六年,秦桧死去,胡铨移到衡州。

古文:铨之初上书也,宜兴进士吴师古鋟木传之,金人募其书千金。

现代文:胡铨当初上书时,宜兴进士吴师古刻版印刷传播,金人用千金求购其书。

古文:其谪广州也,朝士陈刚中以启事为贺。其谪新州也,同郡王延珪以诗赠行。

现代文:胡铨谪居广州,朝士陈刚中写信向他表示问候,谪居新州时,同郡王廷王圭写诗赠行。

古文:皆为人所讦,师古流袁州,廷珪流辰州,刚中谪知虔州安远县,遂死焉。

现代文:都被人告发,吴师古流放袁州,王廷王圭流放辰州,陈刚中贬知虔州安远县,于是死去。

古文:三十一年,铨得自便。

现代文:绍兴三十一年,胡铨得以随便居住。

古文:孝宗即位,复奉议郎、知饶州。

现代文:孝宗即位后,胡铨恢复官职任奉议郎、知饶州。

古文:召对,言修德、结民、练兵、观衅,上曰: 久闻卿直谅。 除吏部郎官。

现代文:召他入对,胡铨上奏修德、结民、练兵、观衅四事。孝宗说 :我很早就听说你耿直诚实。 任命他为吏部郎官。

古文:隆兴元年,迁秘书少监,擢起居郎,论史官失职者四:一谓记注不必进呈,庶人主有不观史之美;二谓唐制二史立螭头之下,今在殿东南隅,言动未尝得闻;三谓二史立后殿,而前殿不立,乞于前后殿皆分日侍立;四谓史官欲其直前,而阁门以未尝预牒,以今日无班次为辞。

现代文:隆兴元年,迁任秘书少监、擢任起居郎,论述史官失职的情况有四点:一是记注不必进呈,使皇上有不观史之弊病;二是唐制两史立于殿前雕有螭头形的石阶之下,现在立在殿的东南角,皇上言行不能听到;三是两史官立于后殿,而前殿不立,请于前后殿都分别侍立;四是史官想到皇帝面前,而门以未曾预告通报,今日无班次推辞。

古文:乞自今直前言事,不必预牒阁门,及以有无班次为拘。

现代文:请求自今以后到皇帝面前言事,不必预先通报门,及以有无班次作为拘束。

古文:诏从之。

现代文:诏令听从了他的意见。

古文:兼侍讲、国史院编修官。

现代文:胡铨兼任侍讲、国史馆编修官。

**古文:因讲《礼记》,曰: 君以礼为重,礼以分为重,分以名为重,愿陛下无以名器轻假人。 **

现代文:通过讲解《礼记》,说: 君以礼为重,礼以分为重,分以名为重,希望陛下不要把名号和官职轻易假手他人。

古文:又进言乞都建康,谓: 汉高入关中,光武守信都。大抵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不能全胜。

现代文:又进言请求将都城设在建康,说: 汉高祖进入关中,光武帝刘秀守卫信都,大抵与人作战,不扼敌人咽喉,不打击敌人侧背,不能获得全胜。

古文:今日大势,自淮以北,天下之亢与背也,建康则搤之拊之之地也。

现代文:今天天下形势,自淮河以北,就是天下的咽喉和侧背,建康就是控扼敌人、打击敌人的险要之地。

**古文:若进据建康,下临中原,此高、光兴王之计也。 **

现代文:如果进据建康,下临中原,这是高祖、光武帝兴复大业的计谋。

古文:诏议行幸,言者请纾其期,遂以张浚视师图恢复,侍御史王十朋赞之。

现代文:下诏计议皇帝出行,言者请求延缓行期,于是让张浚视察军队图谋恢复失地,侍御史王十朋赞同这种做法。

古文:克复宿州,大将李显忠私其金帛,且与邵宏渊忿争,军大溃。

现代文:收复宿州,大将李显忠私吞金帛,并同邵宏渊发生纷争,军队大溃。

古文:十朋自劾。

现代文:王十朋上章自劾。

古文:上怒甚,铨上疏愿毋以小衄自沮。

现代文:皇帝十分震怒,胡铨上疏希望不要因小败而自馁。

古文:时旱蝗、星变,诏问政事阙失,铨应诏上书数千言,始终以《春秋》书灾异之法,言政令之阙有十,而上下之情不合亦有十,且言: 尧、舜明四目,达四聪,虽有共、鲧,不能塞也。

现代文:当时发生旱灾、蝗灾和星变,皇帝下诏垂询政事缺失,胡铨应诏上书数千言,全篇引用《春秋》记载灾异的方法,论述政令缺失的情况有十种,而上下情不合的情况也有十种,并说: 尧、舜四目明白,四耳通达,虽有共、鲧之乱,不能堵塞。

古文:秦二世以赵高为腹心,刘、项横行而不得闻;汉成帝杀王章,王氏移鼎而不得闻;灵帝杀窦武、陈蕃,天下横溃而不得闻;梁武信朱异,侯景斩关而不得闻;隋炀帝信虞世基,李密称帝而不得闻;唐明皇逐张九龄,安、史胎祸而不得闻。

现代文:秦二世以赵高为腹心,刘邦、项羽横行而没有听说;汉成帝杀死王章,王氏移鼎而没有听说;灵帝杀死窦武、陈蕃,天下崩溃而没有听说;梁武帝信任朱异,侯景斩关夺隘而没有听说;隋炀帝信任虞世基,李密称帝而没有听说;唐明皇驱逐张九龄,安、史包藏祸胎而没有听说。

古文:陛下自即位以来,号召逐客,与臣同召者张焘、辛次膺、王大宝、王十朋,今焘去矣,次膺去矣,十朋去矣,大宝又将去,惟臣在尔。

现代文:陛下自从即位以后,号召延揽宾客,与我同时召来的张焘、辛次膺、王大宝、王十朋,现在张焘已离开朝廷了,辛次膺离开朝廷了,王十朋离开朝廷了,王大宝也将离去,只有臣还在。

**古文:以言为讳,而欲塞灾异之源,臣知其必不能也。 **

现代文:以言论为避讳,而想堵塞灾异的根源,臣知道必然不能做到。

古文:铨又言: 昔周世宗为刘旻所败,斩败将何徽等七十人,军威大震,果败旻,取淮南,定三关。

现代文:胡铨又说: 过去周世宗被刘击败,周世宗处斩败将何徽等七十人,军威大震,果然打败刘,夺取淮南,抚定三关。

古文:夫一日戮七十将,岂复有将可用?

现代文:一天之内处死七十位将领,哪里还有将领可以使用?

古文:而世宗终能恢复,非庸懦者去,则勇敢者出耶!

现代文:但周世宗终能恢复失地,这难道不是因为无能懦弱的人离开,而勇敢的人出来了吗?

古文:近宿州之败,士死于敌者满野,而败军之将以所得之金赂权贵以自解,上天见变昭然,陛下非信赏必罚以应天不可。 其论纳谏曰: 今廷臣以箝默为贤,容悦为忠。

现代文:近来宿州之败,将士死于敌手的布满原野,而败军之将以得到的金银贿赂权贵以求得自解,上天以灾异昭示人们,陛下必须信赏必罚以顺应天道变化。 他又谈论台谏官说: 今朝廷大臣以箴默不言为贤,取悦陛下为忠,导致唐德宗时 卖直 那样的事发生,正所谓 一言丧邦 。

**古文:驯至兴元之幸,所谓 一言丧邦 。 上曰: 非卿不闻此。 **

现代文:皇上说: 不是你,我听不到这些。 金朝请求和议,胡铨说: 金朝知道陛下锐意恢复中原,因此用好话欺骗我,希望绝口不要说 和 字。

古文:金人求成,铨曰: 金人知陛下锐意恢复,故以甘言款我,愿绝口勿言 和 字。 上以边事全倚张浚,而王之望、尹穑专主和排浚,铨廷责之。

现代文:皇上将边防事宜全部交付张浚,而王之望、尹穑等人专主议和排挤张浚,胡铨当廷斥责他们。

古文:兼权中书舍人、同修国史。

现代文:胡铨兼任权中书舍人、同修国史。

古文:张浚之子栻赐金紫,铨缴奏之,谓不当如此待勋臣子。

现代文:张浚儿子张木式被赐金紫,胡铨收缴上奏,认为不应当这样对待勋臣子弟。

古文:浚雅与铨厚,不顾也。

现代文:张浚与胡铨交情深厚,胡铨不顾忌这一点。

古文:十一月,诏以和戎遣使,大询于庭,侍从、台谏预议者凡十有四人。

现代文:十一月,诏令派遣使者到金朝讲和,在朝臣中征求意见,侍从、台谏参加计议的共有十四人。

古文:主和者半,可否者半,言不可和者铨一人而已,乃独上一议曰: 京师失守自耿南仲主和,二圣播迁自何主和,维扬失守自汪伯彦、黄潜善主和,完颜亮之变自秦桧主和。

现代文:力主和议的占一半,模棱两可的占一半,说不能议和的不过胡铨一人,于是独自提出一项建议说: 京师失守是由于耿南仲主和,徽、钦二帝流落远方是由于何主和,维阳失守是由于汪伯彦、黄潜善主和,完颜亮南侵是由于秦桧主和。

古文:议者乃曰: 外虽和而内不忘战。

现代文:议者都这样说 :外号和而内不忘战。

古文:此向来权臣误国之言也。

现代文:这是权臣一向的误国言论。

古文:一溺于和,不能自振,尚能战乎? 除宗正少卿,乞补外,不许。

现代文:一旦沉溺于讲和,不能自拔,还能战吗? 朝廷任命他为宗正少卿,胡铨请求外任,没被允许。

古文:先是,金将蒲察徒穆、大周仁以泗州降,萧琦以军百人降,诏并为节度使。

现代文:早先,金将蒲察徒穆、大周仁以泗州地投降,萧琦率兵一百人投降,诏令都授予他们节度使。

古文:铨言: 受降古所难,六朝七得河南之地,不旋踵而皆失;梁武时侯景以河南来奔,未几而陷台城;宣、政间郭药师自燕云来降,未几为中国患。

现代文:胡铨说 :接受投降自古以来都是件棘手的事情,六朝七次得到河南地区,但很快又都丧失;梁武帝时侯景将河南地区来投降,不久台城沦陷;本朝政和、宣和年间,郭药师从燕云来投,不久成为中国祸患。

古文:今金之三大将内附,高其爵禄,优其部曲,以系中原之心,善矣。

现代文:现在金朝三大将前来归附,给予高官厚禄,优待他们的部队,以维系中原民心,是不错的。

**古文:然处之近地,万一包藏祸心,或为内应,后将噬脐,愿勿任以兵柄,迁其众于湖、广以绝后患。 **

现代文:但让他们驻在都城附近,万一他们包藏祸心,作为内应,将来会后悔莫及,希望不要任命他们掌管兵权,把他们的部众迁移到湖、广地区以杜绝后患。

古文:二年,兼国子祭酒,寻除权兵部侍郎。

现代文:隆兴二年,胡铨兼任国子监祭酒,不久任权兵部侍郎。

古文:八月,上以灾异避殿减膳,诏廷臣言阙政急务。

现代文:八月,皇上因灾异避住偏殿减少膳食,诏令廷臣议论政事缺失和当前急务。

古文:铨以振灾为急务,议和为阙政,其议和之书曰:

现代文:胡铨认为救灾是当务之急,同金讲和是政事缺失,他评论议和的奏疏说:

古文:自靖康迄今凡四十年,三遭大变,皆在和议,则丑虏之不可与和,彰彰然矣。

现代文: 从靖康之难至今已有四十年,遭到三次大的变故,都是由于议和,那么不能同敌人议和,已经十分明显了。

古文:肉食鄙夫,万口一谈,牢不可破。

现代文:鄙夫无能之辈,众口一辞,牢不可破,并不是不知道和议的害处。

古文:非不知和议之害,而争言为和者,是有三说焉:曰偷懦,曰苟安,曰附会。偷懦则不知立国,苟安则不戒鸩毒,附会则觊得美官,小人之情状具于此矣。

现代文:但争着主张和议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偷懦,二是苟安,三是附会。偷懦就不知道立国,苟安就不会根除积病,附会则是为了得到美官,小人的情状都在这里。

古文:今日之议若成,则有可吊者十;若不成,则有可贺者亦十。

现代文: 今天的和议如果成功,那么就有十种可为悲哀的事情;如果不成功,那么就有十种情形可以表示祝贺。

古文:请为陛下极言之。何谓可吊者十?

现代文:请让我为陛下详细说明什么是可以悲哀的十种情况。

古文:真宗皇帝时,宰相李沆谓王旦曰: 我死,公必为相,切勿与虏讲和。

现代文: 真宗皇帝时宰相李沅对王旦说: 我死后,你一定会做宰相,切记不要同敌人讲和。

古文:吾闻出则无敌国外患,如是者国常亡,若与虏和,自此中国必多事矣。 旦殊不以为然。

现代文:我听说出则无敌国外患,像这样国家常亡,如果同敌人讲和,从此以后中国必然多事了。 王旦很不以为然。

古文:既而遂和,海内乾耗,旦始悔不用文靖之言。

现代文:同敌人议和之后,国内耗费殆尽,王旦才后悔没有听取李沅的话。

古文:此可吊者一也。

现代文:这是可以悲哀的第一种情况。

古文:中原讴吟思归之人,日夜引领望陛下拯溺救焚,不啻赤子之望慈父母,一与虏和,则中原绝望,后悔何及。

现代文: 中原地区讴歌吟咏想要归顺的民众,日夜翘首盼望陛下将他们拯救出水火之中,如同赤子盼望慈祥的父母,一旦同金议和,那么中原地区民众绝望,将后悔莫及。

古文:此可吊者二也。

现代文:这是第二种可以悲哀的情况。

古文:海、泗今日之藩篱咽喉也,彼得海、泗,且决吾藩篱以瞰吾室,扼吾咽喉以制吾命,则两淮决不可保。

现代文: 海、泗两州是现在的藩篱咽喉之地,敌人得到海、泗,将会打开我朝藩篱瞰视我朝内室,扼住我朝咽喉控制我朝生命,那么两淮地区决不能保住。

古文:两淮不保,则大江决不可守,大江不守,则江、浙决不可安。

现代文:两淮不保,那么长江决不能守住;长江不能守,那么江、浙决不会安全。

古文:此可吊者三也。

现代文:这是第三种可以悲哀的情况。

古文:绍兴戊午,和议即成,桧建议遣二三大臣如路允迪等,分往南京等州交割归地。

现代文: 绍兴八年,和议达成后,秦桧建议派遣二三位大臣如路允迪等,分道前往南京等地交割归还的土地。

古文:一旦叛盟,劫执允迪等,遂下亲征之诏,虏复请和。

现代文:金朝突然背叛盟约,拘留路允迪等人,于是皇上下诏亲征,金朝又请求议和。

古文:其反覆变诈如此,桧犹不悟,奉之如初,事之愈谨,赂之愈厚,卒有逆亮之变,惊动辇毂。

现代文:其反复无常如此狡诈,秦桧还不醒悟,奉金犹如当初,事金更加恭谨,贿赂更加优厚,终于致使完颜亮南侵,惊动皇上。

古文:太上谋欲入海,行朝居民一空,覆辙不远,忽而不戒,臣恐后车又将覆也。

现代文:高宗计划避入海中,朝中居民一空,前鉴不远,不以为戒,臣恐怕又将重蹈覆辙。

古文:此可吊者四也。

现代文:这是第四种可以悲哀的情况。

古文:绍兴之和,首议决不与归正人,口血未干,尽变前议。

现代文: 绍兴和议,先计定决不交还前来归顺的民众,墨迹未干,全部改变以前的决定。

古文:凡归正之人一切遣还,如程师回、赵良嗣等聚族数百,几为萧墙忧。

现代文:凡是归顺的人一律遣返,如程师回、赵良嗣等聚集部族数百家,几乎酿成萧墙之祸。

古文:今必尽索归正之人,与之则反侧生变,不与则虏决不肯但已。

现代文:现在金一定要全部索取投奔我朝的民众,交还它就会反侧生变,不交还它就决不肯罢休。

古文:夫反侧则肘腋之变深,虏决不肯但已,则必别起衅端,猝有逆亮之谋,不知何以待之。

现代文:反侧是肘腋的深患,金不肯罢休,就必然会另外挑起事端,突然遭完颜亮那样南侵的谋划,不知道怎么样来对待它。

古文:此可吊者五也。

现代文:这是第五种可以悲哀的情况。

古文:自桧当国二十年间,竭民膏血以饵犬羊,迄今府库无旬月之储,千村万落生理萧然,重以蝗虫水潦。

现代文: 在秦桧当政的二十年间,竭尽民众膏血以喂养犬羊,至今府库之中已没有旬月储蓄,千村万户生理萧然,又加上蝗害水灾不断。

古文:自此复和,则蠹国害民,殆有甚焉者矣。

现代文:自此讲和,扰国害民,情况就会更加严重。

古文:此可吊者六也。

现代文:这是第六种可以悲哀的情况。

古文:今日之患,兵费已广,养兵之外又增岁币,且少以十年计之,其费无虑数千亿。

现代文: 今天之患,兵费已很巨大,供养军队之外,又增加给金的岁币,就以十年计算,费用不少于数千亿。

古文:而岁币之外,又有私觌之费;私觌之外,又有贺正、生辰之使;贺正、生辰之外,又有泛使。

现代文:而岁币之外,又有私觌之费;私觌之外,又有贺正、生辰使节费用;贺正、生辰之外,还有平时各种各样的使用。

古文:一使未去,一使复来,生民疲于奔命,帑廪涸于将迎,瘠中国以肥虏,陛下何惮而为之。

现代文:一使还没离开,另一使节又来到,民众疲于奔命,仓廪涸于迎送,贫瘠自己而养肥敌人,陛下何忍这样做。

古文:此其可吊者七也。

现代文:这是第七种可以悲哀的情况。

古文:侧闻虏人嫚书,欲书御名,欲去国号 大 字,欲用再拜。

现代文: 从侧面听说金人书信侮辱我朝,想直呼皇上之名,想去掉我朝国号 大 字,想拜迎其国书。

古文:议者以为繁文小节不必计较,臣切以为议者可斩也。

现代文:议论者认为繁文小节不必计较,臣切以为这样议论的人应该斩首。

古文:夫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辱;楚子问鼎,义士之所深耻; 献纳 二字,富弼以死争之。

现代文:四郊多壁垒,是卿大夫的侮辱;楚子问鼎,为义士所深耻; 献纳 二字,富弼以死抗争。

古文:今丑虏横行与多垒孰辱?

现代文:现在敌人横行与多垒哪更耻辱?

古文:国号大小与鼎轻重孰多? 献纳 二字与再拜孰重?

现代文:国号大小同鼎轻重哪更严重? 献纳 二字同再拜哪更严重?

古文:臣子欲君父屈己以从之,则是多垒不足辱,问鼎不必耻, 献纳 不必争。

现代文:臣子想让君父屈己以服从敌人,就是多垒不足为辱,问鼎不必为耻, 献纳 不必争执。

古文:此其可吊者八也。

现代文:这是第八种可以悲哀的情况。

古文:臣恐再拜不已必至称臣,称臣不已必至请降,请降不已必至纳土,纳土不已必至衔壁,衔壁不已必至舆榇,舆榇不已必至如晋帝青衣行酒然后为快。

现代文: 臣恐怕再拜不已至于对金称臣,称臣不已必至于向金请降,请降不已必至于向金纳土,纳土不已必至于衔壁出降,衔壁不已必至于载棺以随,表示决死;舆榇不已必至于像晋帝那样青衣行酒然后为快。

古文:此其可吊者九也。

现代文:这是第九种应该感到悲哀的情况。

古文:事至于此,求为匹夫尚可得乎?

现代文: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即使是求为匹夫还能得到吗?

古文:此其可吊者十也。

现代文:这是第十种可以悲哀的情况。

古文:窃观今日之势,和决不成,傥乾刚独断,追回使者魏杞、康湑等,绝请和之议以鼓战士,下哀痛之诏以收民心,天下庶乎其可为矣。

现代文: 我私自观察今天的形势,和议决不能成功,倘若当机立断,追回使者魏杞、康蔍等人,断绝讲和的议论以鼓动战士,下哀痛之诏令以收起民心,天下才有可作为。

古文:如此则有可贺者亦十:省数千亿之岁币,一也;专意武备,足食足兵,二也;无书名之耻,三也;无去 大 之辱,四也;无再拜之屈,五也;无称臣之忿,六也;无请降之祸,七也;无纳土之悲,八也;无衔璧、舆榇之酷,九也;无青衣行酒之冤,十也。

现代文:这样可以庆贺的情况也有十种:节省数千亿的岁币,这是一;专意讲求武备,足食足兵,这是二;没有直呼皇上之名的奇耻,这是三;没有去掉 大 字的大辱,这是四;没有拜受金朝国书的屈辱,这是五;没有对金称臣的忿愤,这是六;没有请求投降的祸患,这是七;没有交纳土地的悲哀,这是八;没有衔壁、舆榇的残酷,这是九;没有青衣行酒的冤屈,这是十。

古文:去十吊而就十贺,利害较然,虽三尺童稚亦知之,而陛下不悟。

现代文: 去掉十种悲哀而得到十种应该庆贺的事情,利害得失比较,即使是三尺童稚也知道,而陛下不醒悟。

古文:《春秋左氏》谓无勇者为妇人,今日举朝之士皆妇人也。

现代文:《春秋左氏传》说无勇是妇人,今天全朝之士都是妇人。

古文:如以臣言为不然,乞赐流放窜殛,以为臣子出位犯分之戒。

现代文:如果认为我说的不是这样,请将我流放到极边,以为臣子超出职位冒犯本分的劝戒。

古文:自符离之败,朝论急于和戎,弃唐、邓、海、泗四州与虏矣。

现代文:自从符离失败之后,朝廷舆论急于同金讲和,放弃唐、邓、海、泗四州给金。

古文:金又欲得商、秦地,邀岁币,留使者魏杞,分兵攻淮。

现代文:金朝又想得到商、秦地区,增加岁币,扣留使者魏杞,分兵进攻淮河地区。

古文:以本职措置浙西、淮东海道。

现代文:胡铨以本职安排处置浙西、淮东海道防务。

古文:时金使仆散忠义、纥石烈志宁之兵号八十万,刘宝弃楚州,王彦弃昭关,濠、滁皆陷。

现代文:当时金朝派仆散忠义、纥石烈志宁率兵号称八十万,刘宝放弃楚州,王彦放弃昭关,濠、滁州都沦陷。

古文:惟高邮守臣陈敏拒敌射阳湖,而大将李宝预求密诏为自安计,拥兵不救。

现代文:只有高邮守将陈敏在射阳湖抵拒敌人,而大将李宝预求密诏以保全自己,拥兵不救。

古文:铨劾奏之,曰: 臣受诏令范荣备淮,李宝备江,缓急相援。

现代文:胡铨上章弹劾他,说: 臣受诏命令范荣防备淮河,李宝防备长江,紧急时互相救援。

古文:今宝视敏弗救,若射阳失守,大事去矣。 宝惧,始出师掎角。

现代文:今天李宝坐视陈敏不往救援,如果射阳失守,大事去了。 李宝害怕,才出师牵制敌人。

古文:时大雪,河冰皆合,铨先持铁锤锤冰,士皆用命,金人遂退。

现代文:当时天降大雪,河上结冰连成一片,胡铨先用铁凿开结冰,士卒都人人服从命令,金军于是退走。

古文:久之,提举太平兴国宫。

现代文:过了很久,胡铨提举太平兴国宫。

古文:乾道初,以集英殿修撰知漳州,改泉州。

现代文:乾道初年,胡铨以集英殿修撰的身份知漳州,改任泉州。

古文:趣奏事,留为工部侍郎。

现代文:上朝奏事,留任工部侍郎。

古文:入对,言: 少康以一旅复禹绩,今陛下富有四海,非特一旅,而即位九年,复禹之效尚未赫然。 又言: 四方多水旱,左右不以告,谋国者之过也,宜令有司速为先备。 乞致仕。

现代文:入朝对策,说: 少康以一旅之师恢复夏禹基业,今陛下富有四海,不只一旅,而即位已经九年,恢复过去基业的效果还未显著。 又说: 天下多水旱灾害,左右不上报,这是为国谋画者的过错,应该命令有关部门迅速做好防灾准备。

古文:七年,除宝文阁待制,留经筵。

现代文:请求退休。乾道七年,任宝文阁待制,留经筵。

古文:求去,以敷文阁直学士与外祠。

现代文:请求离职。以敷文阁直学士出外任宫观官。

古文:陛辞,犹以归陵寝、复故疆为言,上曰: 朕志也。 且问今何归,铨曰: 归庐陵,臣向在岭海尝训传诸经,欲成此书。 特赐通天犀带以宠之。

现代文:辞行时,还以归还陵寝、恢复故疆上言,皇上说: 这是我的志向。 并问他回到哪里,胡铨说: 回到庐陵,臣以前在岭海曾经训解经书,想写成此书。 皇上特赐通天犀带以示宠荣。

古文:铨归,上所著《易》、《春秋》、《周礼》、《礼记解》,诏藏秘书省。

现代文:胡铨归去后,献上所著《易》、《春秋》、《周礼》、《礼记解》,皇上诏令收藏于秘书省。

古文:寻复元官,升龙图阁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转提举玉隆万寿宫,进端明殿学士。

现代文:不久复任原官,升龙图阁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转提举玉隆万寿宫,进为端明殿学士。

古文:六年,召归经筵,铨引疾力辞。

现代文:淳熙六年,召胡铨归经筵,胡铨以疾病极力推辞。

古文:十八年卒。

现代文:淳熙七年,以资政殿学士身份退休。

古文:赵开,字应祥,普州安居人。

现代文:去世后,谥号 忠简 。著有《澹庵集》一百卷流传于世。赵开字应祥,普州安居人。

古文:登元符三年进士第。

现代文:元符三年中进士及第。

古文:大观二年,权辟廱正。

现代文:大观二年,权辟颿正。

古文:用举者改秩,即尽室如京师,买田尉氏,与四方贤俊游,因诇知天下利病所当罢行者。

现代文:由于举荐改变官秩,全家迁居京师,买田尉氏,同四方贤俊交游,因此洞察到天下利弊应当除去和施行的。

古文:如是七年,慨然有通变救弊志。

现代文:像这样经过七年时间,慨然有变革除弊的志向。

古文:宣和初,除礼制局校正检阅官。数月局罢,出知鄢陵县。

现代文:宣和初年,任礼制局校正检阅官,数月后礼制局废罢,出知鄢陵县。

古文:七年,除讲议司检详官。

现代文:宣和七年,任讲议司检详官。

古文:开善心计,自检详罢,除成都路转运判官,遂奏罢宣和六年所增上供认额纲布十万匹,减绵州下户支移利州水脚钱十分之三,又减蒲江六井元符至宣和所增盐额,列其次第,谓之 鼠尾帐 ,揭示乡户岁时所当输折科等实数,俾人人具晓,乡胥不得隐匿窜寄。

现代文:赵开善长心计,自罢检详官后,任成都路转运判官,于是奏请罢免宣和六年所增上供认额纲布十万匹,减免下户输纳利州水脚钱的十分之三,又减免蒲江六所盐井在元符到宣和时所增加的盐额,排列其顺序,叫作 鼠尾账 ,揭榜告示乡户所应当交纳的赋税的实际数目,使人人都能知道了解,乡村胥吏不得隐匿转寄。

古文:尝言: 财利之源当出于一,祖宗朝天下财计尽归三司,诸道利源各归漕计,故官省事理。

现代文:曾经说: 财利之源应当出于一处,祖宗时天下财计尽归三司管理,各种利源各归漕司管理,因此官省而事理。

古文:并废以还,漕司则利害可以参究,而无牵掣窒碍之患矣。 因指陈榷茶、买马五害,大略谓: 黎州买马,嘉祐岁额才二千一百余。

现代文:合并废罢,漕司可以参究利害,而没有互相牵制阻碍的弊端。 并陈述榷茶、买马五大弊端,大概是说: 黎州买马,在嘉时每年花费才二千一百余。

古文:自置司榷茶,岁额四千,且获马兵逾千人,犹不足用,多费衣粮,为一害。

现代文:自从设置榷茶机关以后,每年花费四千,并且需要护马士卒超过千人,还不够用,多费衣粮,这是一害。

古文:嘉祐以银绢博马,价皆有定。

现代文:嘉时以银绢买马,都有定价。

古文:今长吏旁缘为奸,不时归货,以空券给夷人,使待资次,夷人怨恨,必生边患,为二害。

现代文:现在有关官员狼狈为奸。不按时交归货物,只将空头支票交给当地少数民族民众,让他们等待货物,因此产生怨恨,必然导致边患发生,这是二害。

古文:初置司榷茶,借本钱于转运司五十二万缗,于常平司二十余万缗。

现代文:当初设置榷茶机关,向转运司借贷本钱五十二万缗,向常平司借贷二十余万。

古文:自熙宁至今几六十年,旧所借不偿一文,而岁借乃准初数,为三害。

现代文:自熙宁至今近六十年,原来所借贷的没有偿还一分钱,而每年借贷仍以当初数目为标准,这是三害。

古文:榷茶之初,预俵茶户本钱,寻于数外更增和买,或遂抑预俵钱充和买,茶户坐是破产,而官买岁增。茶日滥杂,官茶既不堪食,则私贩公行,刑不能禁,为四害。

现代文:实行榷茶之初,预先分给茶户本钱,不久于数外改变增加和买,或者扣留分给茶户的本钱充当和买,茶户因此破产,而官买每年增加,茶叶质量日益泛杂,官茶既不能饮食,私贩茶叶随之公行,法令不能禁止,这是四害。

古文:承平时,蜀茶之入秦者十几八九,犹患积压难售。

现代文:过去天下太平之时,四川茶叶进入秦陇地区的十占八九,还怕积压难以出售。

古文:今关、陇悉遭焚荡,仍拘旧额,竟何所用?

现代文:现在关、陇地区全遭战火焚毁,仍拘留旧额,究竟有什么用呢?

古文:茶兵官吏坐縻衣粮,未免科配州县,为五害。

现代文:茶兵官吏坐费衣粮,不免给州县摊派杂税,这是五害。

古文:请依嘉祐故事,尽罢榷茶,仍令转运司买马,即五害并去,而边患不生。

现代文:请求依照嘉的旧例,全部罢免榷茶,仍令转运司买马,那么五官并去,而边患不会发生。

**古文:如谓榷茶未可遽罢,亦宜并归转运司,痛减额以苏茶户,轻立价以惠茶商,如此则私贩必衰,盗贼消弭,本钱既常在,而息钱自足。 **

现代文:如认为榷茶不能急忙废罢,也应该并归转运司管理,痛下决心减免数额以减轻茶户负担,降价以优惠茶商,这样私自贩卖必然衰落,盗贼消弭平定,本钱既常在,而利息自足。

古文:朝廷是其言,即擢开都大提举川、陕茶马事,使推行之。

现代文:朝廷感到赵开说得正确,即提升他为都大提举川、陕茶马事,让他推行。

古文:时建炎二年也。

现代文:这是建炎二年的事情。

古文:于是大更茶马之法,官买官卖茶并罢,参酌政和二年东京都茶务所创条约,印给茶引,使茶商执引与茶户自相贸易。

现代文:于是大变茶马之法,官买官卖一齐废罢,参照政和二年东京都茶务所制定的条款,印制茶引,让茶商执引同茶户自相贸易。

古文:改成都旧买卖茶场为合同场买引所,仍于合同场置茶市,交易者必由市,引与茶必相随。

现代文:将成都过去的买卖茶场改为合同场买引所,仍在合同场设立茶市,交易者必经过茶市,茶引和茶必须相随一起。

古文:茶户十或十五共为一保,并籍定茶铺姓名,互察影带贩鬻者。凡买茶引,每一斤春为钱七十,夏五十,旧所输市例头子钱并依旧。

现代文:茶户十户或十五户为一保,并确定茶铺姓名,互相监督贩鬻的人,凡是买茶引,春季每斤为钱七十,夏季为五十,原来所交纳的市例头子钱仍依旧。

古文:茶所过每一斤征一钱,住征一钱半。

现代文:茶经过的关口每斤征发一钱,住下征收一钱半。

古文:其合同场监官除验引、秤茶、封记、发放外,无得干预茶商、茶户交易事。

现代文:合同场监官员除了验引、秤茶、封记、发放等事务外,不得干预茶商、茶户交易事宜。

古文:旧制买马及三千匹者转一官,比但以所买数推赏,往往有一任转数官者。

现代文:原来的制度买马达到三千匹转一官,这只是以所买的数目多少进行奖赏,往往有一任数次转官的情况。

古文:开奏: 请推赏必以马到京实收数为格,或死于道,黜降有差。 比及四年冬,茶引收息至一百七十余万缗,买马乃逾二万匹。

现代文:赵开上奏说 :谁奖赏必须以马匹到京实际验收的数目为准,有的马匹死在途中,应降黜不等。 到建炎四年冬,茶引收取利息达到一百七十多万,买马超过二万匹。

古文:张浚以知枢密院宣抚川蜀,素知开善理财,即承制以开兼宣抚处置使司随军转运使,专一总领四川财赋。

现代文:张浚以知枢密院身份宣抚川蜀,素知赵开善于理财,即承制任命赵开兼任宣抚处置使司随军专运使,专门总领四川财赋。

古文:开见浚曰: 蜀之民力尽矣,锱铢不可加,独榷货稍存赢余,而贪猾认为己有,互相隐匿。

现代文:赵开见到张浚说 :四川民众的财力已经耗尽了,一点也不能增加,只有榷货稍有赢余,而贪猾官吏将其据为己有,互相隐瞒藏匿。

**古文:惟不恤怨詈,断而敢行,庶可救一时之急。 **

现代文:只有不顾忌怨恨,果断敢行,才能救济一时之急。

古文:浚锐意兴复,委任不疑,于是大变酒法,自成都始。

现代文:张浚锐意兴复宋朝大业,对赵开委任不疑,于是大改酒法,从成都开始。

古文:先罢公使卖供给酒,即旧扑买坊场所置隔槽,设官主之,曲与酿具官悉自买,听酿户各以米赴官场自酿,凡一石米输三千,并头子杂用等二十二。

现代文:首先罢免公使卖供给酒,在原来扑买坊场所设置隔槽,设官主持其事,曲和酿具官全部自买,听任酿酒户各以米到官场自酿,凡一石米交钱三千,加上头子杂用钱二十二。

古文:其酿之多寡,惟钱是视,不限数也。

现代文:酿酒多少,只看纳钱的多少,不限制数目。

古文:明年,遂遍四路行其法。

现代文:次年,在四路遍行此法。

古文:又法成都府法,于秦州置钱引务,兴州鼓铸铜钱,官卖银绢,听民以钱引或铜钱买之。

现代文:又依照成都府法,在秦州设钱引务,兴州鼓铸铜钱,官卖银绢,听凭民众用钱引或铜钱购买。

古文:凡民钱当入官者,并听用引折纳,官支出亦如之。

现代文:凡是民钱应交给官府的,听凭民用钱引折纳,官府支出也像这样。

古文:民私用引为市,于一千并五百上许从便增高其直,惟不得减削。

现代文:民众私自用钱引交易,在一千五百以上准许从便增高其值,只是不得削减。

古文:法既流通,民以为便。

现代文:此法实行之后,民众感到十分方便。

古文:初,钱引两料通行才二百五十万有奇,至是添印至四千一百九十余万,人亦不厌其多,价亦不削。

现代文:当初,钱引两样通行的才二百五十余万,到这时添印到四千一百九十余万,人也不嫌其多,价格也没有削减。

古文:宣司获伪引三十万,盗五十人,浚欲从有司议当以死,开白浚曰: 相君误矣。

现代文:宣抚司缴获假引三十万,捉拿盗贼五十人,张浚准备听从有关部门的决定处死他们,赵开报告张浚说: 相君错了。

古文:使引伪,加宣抚使印其上即为真。

现代文:引是假的,但加盖宣抚使印章就变成了真的。

古文:黥其徒使治币,是相君一日获三十万之钱,而起五十人之死也。 浚称善,悉如开言。

现代文:把这些人黥面而然后让他制造钱币,这是相君一天之内获得三十万钱,而又让五十人起死回生。 张浚认为很好,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

古文:最后又变盐法,其法实视大观东南、东北盐钞条约,置合同场盐市,与茶法大抵相类。

现代文:最后又改革盐法,其方法实际是根据大观时期东南、东北地区盐钞条例,设置合同场盐市,与茶法大体类似。

古文:盐引每一斤纳钱二十五,土产税有增添等共纳九钱四分,所过每斤征钱七分,住征一钱五分,若以钱引折纳,别输称提勘合钱共六十。

现代文:盐引每一斤纳钱二十五,土产税及增添等共交纳九点四钱,所经过的关口每斤征收钱七分,住下征收一点五钱,如果用钱引折纳,另外交纳称提勘合钱共六十。

古文:初变榷法,怨詈四起,至是开复议更盐法,言者遂奏其不便,乞罢之以安远民,且曰: 如谓大臣建请,务全事体,必须更制,即乞札与张浚照会。 诏以其章示浚,浚不为变。

现代文:变革榷法的开头,怨言四起,到这时赵开又计议变革盐法,言者遂上奏称改革不便于民,请求罢免以安定民众,并说 :如果说大臣建议请求,务全事体,必须改变制度,即请写信与张浚照会协商。 诏令这个奏章交给张浚,张浚不为所动。

古文: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

现代文:当时张浚肩负重任,在秦川治理军队,经营两河地区,旬犒月赏,以求得到士卒拼死效力,费用不计其数,全部由赵开办理。赵开对经济十分熟悉,算无遗策,虽然开支费用不可数计,但仍有赢余。

古文:吴玠为四川宣抚副使,专治战守,于财计盈虚未尝问,惟一切以军期趣办,与开异趣。

现代文:吴任四川宣抚副使,专门负责战守,对于财用的盈亏未曾过问,只是一切以军队需要催促办理,同赵开意趣不同。

古文:玠数以饷馈不继诉于朝,开亦自劾老惫,丐去。

现代文:吴多次以供给不继向朝廷投诉,赵开也自己弹劾年老疲惫,请求离任。

古文:朝廷未许,乃特置四川安抚制置大使之名,命席益为之。

现代文:朝廷没有允许,于是专门设置四川安抚制置大使的官职,任命席益担任。

古文:益前执政,诏位宣抚司上,朝论恐未安,仍诏张浚视师荆、襄、川、陕。

现代文:席益以前曾任执政,诏令他位在宣抚司之上,朝廷议论恐怕不妥,仍诏令张浚视察荆、襄、川、陕各部队。

古文:六年,罢绵州宣抚司,玠仍以宣抚治兵事,军马听玠移拨,钱物则委开拘收。

现代文:绍兴六年,朝廷废罢绵州宣抚司,吴仍以宣抚身份负责军事,军队听凭吴指挥,钱物则委任赵开管理。

古文:寻除开徽猷阁待制,加玠两镇节钺。

现代文:不久任命赵开为徽猷阁待制,加吴两镇节度使。

古文:复降旨,都转运使不当与四路漕臣同系衔,成都、潼川两路漕臣与都转运使坐应副军支钱物愆期,各贬二秩。

现代文:又降旨,都转运使不应同四路漕臣同系衔,成都、潼川两路漕臣与都转运使由于供应军需钱物延期受到牵连,各自贬官二秩。

古文:朝廷故抑扬之,使之交解间隙、趣办饷馈也。

现代文:朝廷故意压制他们,让他们互相解除隔阂,办理军需补给。

古文:而开复与席益不和,抗疏乞将旧来宣抚司年计应副军期,不许他司分擘支用。又指陈宣抚司截都漕运司钱,就果、阆籴米非是。

现代文:而赵开又同席益不和,抗疏请求将原来宣抚司每年的收入供应军队开支,不许其他机构分支挪用,又指责宣抚司截留都漕运司钱,到果、阆等州籴米不对。

古文:又言应副吴玠军须,绍兴四年总为钱一千九百五十五万七千余缗,五年视四年又增四百二十万五千余缗。

现代文:又说支付吴军费用,绍兴四年总计为一千九百五十五点七万余缗,绍兴五年根据绍兴四年情况又增加了四百二十点五万余缗。

古文:蜀今公私俱困,四向无所取给,事属危急,实甚可忧,气许以茶马司奏计诣阙下,尽所欲言。

现代文:四川现在公私俱困,四向无处取给,事情危急,实在十分让人担扰,请求准许以茶马司奉计到朝廷,畅所欲言。

古文:朝廷既知开与玠及席益有隙,乃诏开赴行在,以李迨代之。

现代文:朝廷既知赵开同吴和席益不和,于是诏令赵开到朝廷,以李迨代替他。

古文:会疾作不行,提举江州太平观。

现代文:恰逢赵开生病没有成行,朝廷任命他提举江州太平观。

古文:七年,复右文殿修撰、都大主管川陕茶马。

现代文:绍兴七年,复职任右文殿修撰、都大主管川陕茶马。

古文:开已病,累疏丐去,诏从所乞,提举太平观。

现代文:赵开已病,多次上奏请求辞职,诏令答应他的请求,提举太平观。

古文:十一年卒。

现代文:绍兴十一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