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九

古文:赠少傅。刘子羽,字彦修,建之崇安人,资政殿学士韐之长子也。

现代文:刘子羽字彦修,崇安人,资政殿学士刘韦合的长子。

古文:宣和末,韐帅浙东,子羽以主管机宜文字佐其父。

现代文:宣和末年,刘韦合任浙东军事长官,刘子羽以主管机宜文字的官职辅佐他的父亲。

古文:破睦贼,入主太府、太仆簿,迁卫尉丞。

现代文:击破睦州贼寇,入朝主管太府、太仆簿,升任卫尉丞。

古文:韐守真定,子羽辟从。

现代文:刘韦合守卫真定,刘子羽被批准随从。

古文:会金人入,父子相誓死守,金人不能拔而去,由是知名。

现代文:恰逢金军入侵,父子立誓死守,金军不能攻拔而退走,因此出名。

古文:除直秘阁。

现代文:朝廷任命他为直秘阁。

古文:京城不守,韐死之,既免丧,除秘阁修撰、知池州。

现代文:京城失守,刘韦合战死,免除服丧后,朝廷任命刘子羽为秘阁修撰、知池州。

古文:以书抵宰相,论天下兵势,当以秦、陇为根本。

现代文:写信给宰相,议论天下军事形势,应当以秦、陇作为根本。

古文:改集英殿修撰、知秦州。

现代文:改任集英殿修撰、知秦州。

古文:未行,召赴行在,除枢密院检详文字。

现代文:还没出发,诏令他到行营,担任枢密院检详文字。

古文:建炎三年,大将范琼拥强兵江西,召之弗来,来又不肯释兵。

现代文:建炎三年,大将范琼在江西手握重兵,召他不至,来了后又不肯放弃兵权。

古文:知枢密院事张浚,与子羽密谋诛之。

现代文:知枢密院事张浚,同刘子羽密谋诛杀他。

古文:一日,命张俊以千兵渡江,若备他盗者,使皆甲而来。

现代文:一天,命令张俊率兵一千人渡江,装作防备其他盗贼,使他们都身穿铠甲前来。

古文:因召俊、琼及刘光世赴都堂议事,为设饮食,食已,诸公相顾未发。

现代文:于是召张俊、范琼和刘光世到枢密院大堂议事,并设宴招待,食罢,众人互相观望不敢发动。

古文:子羽坐庑下,恐琼觉,取黄纸趋前,举以麾琼曰: 下,有敕,将军可诣大理置对。 琼愕不知所为,子羽顾左右拥置舆中,卫以俊兵,送狱。

现代文:刘子羽坐在对面的小屋里,恐怕时间一长被范琼觉察,取出黄纸来到堂前,举起对范琼说: 皇上有敕令下,将军可到大理寺对质。 范琼惊愕不知是干什么,刘子羽让左右把范琼拥进车中,用张俊的兵力护卫,送到狱中。

古文:光世出抚其众,数琼在围城中附金人迫二帝出狩状。

现代文:刘光世出去安抚范琼部众,历数范琼在京城被包围时依附金朝逼迫徽、钦两帝北去的罪状,并说: 所诛杀的只有范琼一人,你等本是皇上自己率领的军队。

古文:且曰: 所诛止琼尔,汝等固天子自将之兵也。 众皆投刃曰: 诺。 有旨分隶御营五军,顷刻而定。琼竟伏诛。

现代文:众人都放下武器说 :是。 朝廷降旨将范琼的兵力分散隶属御营五军中,军心片刻安定下来。范琼最终被诛杀。

古文:浚以此奇其材。

现代文:张浚因此惊奇刘子羽的才能。

古文:浚宣抚川、陕,辟子羽参议军事。

现代文:张浚奉命任川、陕宣抚使,奏请让刘子羽参谋军事。

古文:至秦州,立幕府,节度五路诸将,规以五年而后出师。

现代文:到达秦州,设立幕府,指挥五路各将,规划五年以后出师北伐。

古文:明年,除徽猷阁待制。

现代文:次年,朝廷任命刘子羽为徽猷阁待制。

古文:金人窥江、淮急,浚念禁卫寡弱,计所以分挠其兵势者,遂合五路之兵以进。

现代文:金军窥视江淮紧急,张浚想到禁卫军人数少而战斗力又弱,计议分散阻挠敌军势头,于是集合五路兵马前进。

古文:子羽以非本计,争之。

现代文:刘子羽认为这不是本来的计策,同张浚争论。

古文:浚曰: 吾宁不知此?

现代文:张浚说 :我难道不知道这一点?

古文:顾今东南之事方急,不得不为是耳。 遂北至富平,与金人遇,战不利。

现代文:但是现在东南事情正处危急之中,迫不得已这样做罢了。 于是向北到富平,同金军相遇,战斗失利。

古文:金人乘胜而前,宣抚司退保兴州,人情大震。

现代文:金军乘胜前进,宣抚司退保兴州,民心大震。

古文:官属有建策徙治夔州者,子羽叱之曰: 孺子可斩也!

现代文:官属中有人建议将宣抚司移到夔州,刘子羽斥责他说: 孺子应当斩首!

古文:四川全盛,敌欲入寇久矣,直以川口有铁山、栈道之险,未敢遽窥耳。

现代文:四川地位十分重要,敌人打算侵入蓄谋已久,只因川口有铁山、栈道险隘,不敢贸然窥视罢了。

古文:今不坚守,纵使深入,而吾僻处夔、峡,遂与关中声援不相闻,进退失计,悔将何及。

现代文:今不坚守此地,纵任敌军深入,而我却居于偏僻的夔、峡,遂使同关中地区的音讯阻绝,进退失策,将后悔莫及。

古文:庶几犹或可以补前愆而赎后咎,奈何乃为此言乎? 浚然子羽言,而诸参佐无敢行者。

现代文:今天幸运的是敌人正在四处抢劫,没有逼近附近的州郡。宣抚司只应留驻在兴州,以在外维系关中军民的希望,内部安定保全四川的民心;急忙派遣官员出关,召呼众将,收集离散的士卒,分布在险隘之地,坚壁固垒,伺机而动,这样才可以弥补以前的过错而抵销以后的责罚,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呢?

古文:子羽即自请奉命北出,复以单骑至秦州,召诸亡将。

现代文:张俊认为刘子羽说的对,但众参佐中无人敢于前往。刘子羽当即请求奉命北去,单人独骑到秦州,召集各位离散的将领。

古文:诸亡将闻命大喜,悉以其众来会。

现代文:众将听说命令大喜,全部率众前来会合。

古文:子羽命吴玠栅和尚原,守大散关,而分兵悉守诸险塞。

现代文:刘子羽命令吴在和尚原立寨,守卫大散关,又分兵守卫所有险隘要塞。

古文:金人知有备,引去。

现代文:金军知道宋军有准备,退走。

古文:明年,金人复聚兵来攻,再为玠所败。

现代文:第二年,金军又聚兵前来进攻,再次被吴击败。

古文:浚移治阆州,子羽请独留河池,调护诸将,以通内外声援,浚许之。

现代文:张浚将宣抚司移到阆州,刘子羽请求独自留在河池,以调度众将,沟通内外消息,张浚答应了他。

古文:明年,玠以秦凤经略使戍河池,王彦以金、均、房镇抚使戍金州。

现代文:次年,吴以秦凤经略使的身份戍守河池,王彦以金、均、房镇抚使的身份戍守金州。

古文:二镇皆饥,兴元帅臣闭籴,二镇病之。

现代文:两地都发生饥荒,兴元守臣关闭粮食交易,两地对此极为不满。

古文:玠、彦皆愿得子羽守汉中,浚乃承制拜子羽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

现代文:吴、王彦都愿意刘子羽守卫汉中,张浚于是按照朝廷诏命任命刘子羽为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

古文:子羽至汉中,通商输粟,二镇遂安。

现代文:刘子羽到汉中,开放通商转输粮食,两地于是安定。

古文:除宝文阁直学士。

现代文:朝廷任命刘子羽为宝文阁直学士。

古文:是冬,金人犯金州。

现代文:这年冬天,金军侵犯金州。

古文:三年正月,王彦失守,退保石泉。

现代文:绍兴三年正月,王彦守卫的金州失守,退保石泉。

古文:子羽亟移兵守饶风岭,驰告玠。

现代文:刘子羽急忙移兵守卫饶风岭,快马驰告吴。

古文:玠大惊,即越境而东,日夜驰三百里至饶风,列营拒守。

现代文:吴大惊,立即率部越境向东,日夜兼程三百里赶到饶风,列营守卫抵御。

古文:金人悉力仰攻,死伤山积,更募死士,由间道自祖溪关入,绕出玠后。

现代文:金军尽全力向上仰攻,死伤如同山积,改变方法召募死士,从小路自祖溪关进入,绕出吴背后。

古文:玠遽邀子羽去,子羽不可,而留玠同守定军山,玠难之,遂西。

现代文:吴急忙邀请刘子羽离去,刘子羽不同意,反而留吴共同守卫定军山,吴感到很困难,于是率部西去。

古文:子羽焚兴元,退守三泉县,从兵不满三百,与士卒取草牙、木甲食之,遗玠书诀别。

现代文:刘子羽焚毁兴元,退守三泉县,随从的士兵不满三百人,与士卒取草芽、树皮充饥,写信给吴诀别。

古文:玠时在仙人关,其爱将杨政大呼军门曰: 节使不可负刘待制,不然,政辈亦舍节使去矣。 玠乃间道会子羽,子羽留玠共守三泉。

现代文:吴当时在仙人关,他的爱将杨政在营门前大声呼喊: 节使不能背负刘待制,否则,我们也要舍弃节使离去了。 吴才从小道会合刘子羽,刘子羽挽留吴共守三泉县。

古文:玠曰: 关外蜀之门户,不可轻弃。 复往守仙人关。

现代文:吴说 :关外是四川的门户,不能轻易放弃。 又回去守卫仙人关。

古文:子羽以潭毒山形斗拔,其上宽平有水,乃筑壁垒,十六日而成。

现代文:刘子羽因为潭毒山形状如斗挺立,上面宽平有水泉,于是修筑营垒,十六天后竣工。

古文:金人已至,距营十数里。

现代文:金军已经来到,距离营垒十余里。

古文:子羽据胡床,坐于垒口。

现代文:刘子羽把一架床置于营门口,坐在上面。

古文:诸将泣告曰: 此非待制坐处。 子羽曰: 子羽今日死于此。 敌寻亦引去。

现代文:众将哭着请求说 :此处不是待制坐的地方。 刘子羽说 :我今天就死在这里。 敌军不久也退走。

古文:自金人入梁、洋,四蜀复大震。

现代文:自从金军侵入梁、洋州,四川又极为震动。

古文:张浚欲移潼川,子羽遗浚书,言己在此,金人必不南,浚乃止。

现代文:张浚准备转移到潼川,刘子羽写信给他,说已经到了这里,金军必然不会进一步南下,张俊才停止。

古文:撒离曷由斜谷北去,子羽谋邀之于武休,不及,既回凤翔,遣十人持书旗招子羽,子羽尽斩之,而留其一,纵之还,曰: 为我语贼,欲来即来,吾有死尔,何可招也! 先是,子羽预徙梁、洋公私之积,至是,金人深入,馈不继,又腹背为子羽、玠所攻,死伤十五六,疫疠且作,亟遁去。

现代文:撒离喝从斜谷北归,刘子羽谋划在武休邀击他,没有追上,撒离喝回到凤翔后,派遣十人拿着书信旗号招降刘子羽,刘子羽把他们全部杀掉,只留下一人,放他回去,说: 替我告诉撒离喝,要来就来,我只有一死,怎么会接受招降! 开始,刘子羽预先将梁、洋公私积蓄全部转移,到这时,金军深入宋境,粮饷不继,背后又被刘子羽、吴攻击,部众死伤的十占五六,加上发生瘟疫,急忙逃走。

古文:子羽出师掩击,堕溪涧死者不可胜计,余兵不能自拔者,悉降。

现代文:刘子羽派兵掩击,坠入深涧而死的不可胜计,其余不能逃走的士兵,全部投降。

古文:始,金人攻蜀,所选士卒千取百,百取十;战被重铠,登山攻险,每一人前,辄二人推其后,前者死,后者被其甲以进,又死,则又代之,其为必取计如此。

现代文:当初,金军进攻四川,所选的士卒是千中取百,百中取十;战斗时披重铠,登山攻险,每一人在前,两人在后推行,前面的战死,后面的披其铠甲前进,又死,则又会有后继者代替他,就这样一定要到攻取为止。

古文:浚虽衄师,卒全蜀,子羽之力居多。

现代文:张浚虽然战败,但最终得以保全四川,刘子羽出力最大。

古文:子羽还兴元。

现代文:刘子羽返回兴元。

古文:四年,坐富平之役,与浚俱罢。

现代文:绍兴四年,因受富平战役失败的牵连,刘子羽同张浚一起被罢免。

古文:寻为言者所论,责授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

现代文:不久又被议论者所攻击,贬任单州团练副使,安置到白州。

古文:新除川、陕宣抚副使吴玠,始为裨将,未知名。

现代文:新任川陕宣抚副使吴,开始时是偏将,没有什么名声。

古文:子羽独奇之,言于浚,浚与语大悦,使尽护诸将。

现代文:刘子羽独自惊奇他的才能,推荐给张浚,张浚同吴谈话后大喜,让他指挥众将。

古文:至是,上疏论子羽之功,请纳节赎其罪。诏听子羽自便。

现代文:到这时,吴上奏论述刘子羽的功绩,请求交还自己的官职以抵消刘子羽的罪名。

古文:明年,复元官,提举江州太平观。

现代文:诏令刘子羽随意择处安居,次年,复任原官,提举江州太平观。

古文:张浚还朝,议合兵大举,乃请召子羽,令谕旨西帅,以集英殿修撰知鄂州。

现代文:张浚重新回朝任职后,计议集中兵力大举攻金,于是请求召回刘子羽,让他向西部将帅说明朝廷旨意,任命刘子羽以集英殿修撰身份知鄂州。

古文:未几,权都督府参议军事,与主管机宜文字熊彦诗同抚谕川、陕。

现代文:不久,任都督府参议军事,同主管机宜文字熊彦诗一起抚慰川、陕。

古文:时吴玠屡言军前乏粮,故令子羽见玠谕指,且与都转运使赵开计事,并察边备虚实以闻,时五年冬也。

现代文:当时吴多次奏说军中缺粮,因此命令刘子羽会见吴说明旨意,并与都转运使赵开计议供应事宜,同时考察边境防务的虚实情况上报,这时是绍兴五年冬天。

古文:明年秋,与彦诗同还朝。

现代文:第二年秋天,与熊彦诗一同返回朝廷。

古文:子羽言: 金人未可图,宜益兵屯田,以俟机会。 时张浚以淮西安抚使刘光世骄惰不肃,密奏请罢之,而以其兵属子羽。

现代文:刘子羽说: 金朝不能轻易图谋,应该增兵屯田,等待机会。 当时张浚因为淮西安抚使刘光世骄逸懈惰军纪不严,密奏请求将他罢免,而把他的兵权交给刘子羽。

古文:子羽辞,乃以徽猷阁待制知泉州。

现代文:刘子羽推辞,于是任命他以徽猷阁待制的身份出知泉州。

古文:七年,淮西郦琼叛,张浚罢相。

现代文:绍兴七年,淮西郦琼反叛,张浚被罢免宰相职务。

古文:八年,御史常同论子羽十罪,上批出 白州安置 。

现代文:绍兴八年,御史常同论说刘子羽十项罪状,高宗批 白州安置 。

古文:赵鼎曰: 章疏中论及结吴玠事,今方倚玠,恐不自安。 同疏再上,以散官安置漳州。

现代文:赵鼎说: 章疏中说到刘子羽勾结吴的事情,现在正依赖吴,恐怕他难以自安。 常同再次上奏,刘子羽以散官被安置到漳州。

古文:十一年,枢密使张浚荐子羽复元官,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

现代文:绍兴十一年,枢密使张浚推荐恢复刘子羽原来职务,刘子羽被任命为知镇江府兼任沿江安抚使。

古文:金人入寇,子羽建议清野,淮东之人,皆徙镇江,抚以恩信,虽兵民杂居,无敢相侵者。

现代文:金军南下入侵,刘子羽建议坚壁清野,淮东的民众,都迁徙到镇江,用恩信安抚,虽然兵民杂居一起,没有人敢于互相侵犯。

古文:既而金人不至,浚问子羽,子羽曰: 异时金人入寇,飘忽如风雨,今久迟回,必有他意。 盖金人以柘皋之败,欲急和也。

现代文:不久金军没来,张浚询问刘子羽,刘子羽说: 从前金军入侵,飘忽不定犹如风雨,现在久驻不归,必定有其他意图。 原来是金朝由于柘皋之败,急于同宋讲和。

古文:未几,果遣使议和。

现代文:不久,金果然派使者前来议和。

古文:复徽猷阁待制。

现代文:复任徽猷阁待制。

古文:秦桧风谏官论罢之,复提举太平观。

现代文:秦桧暗示谏官上奏罢免刘子羽,又提举太平观。

古文:十六年,卒。

现代文:绍兴十六年,刘子羽去世。

古文:子珙,自有传。

现代文:子刘珙,另有传记。

古文:吏部郎朱松以子熹托子羽,子羽与弟子翚笃教之,异时卒为大儒云。

现代文:吏部郎朱松将儿子朱熹托付给刘子羽,刘子羽同弟弟刘子一心一意地教育他,后来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古文:吕祉,字安老,建州建阳人。

现代文:吕祉字安老,建州建阳人。

古文:宣和初,上舍释褐。

现代文:宣和初年,以上舍生得到官职。

古文:建炎二年,为右正言,以论事忤执政,通判明州。

现代文:建炎二年,任右正言,因为上章论事忤逆当朝执政,出任明州通判。

古文:绍兴元年,盗起湖南、北,为荆湖提刑。祉既至,招捕有方,逾年盗平。

现代文:绍兴元年,湖南、湖北地区盗贼蜂起,吕祉任荆湖提刑,来到之后,招降捕获有方,一年后盗贼平定。

古文:进直秘阁,寻召赴行在。

现代文:进任直秘阁,不久召他到行在。

古文:淮南宣抚使韩世忠将出师,辟祉议军事,除直徽猷阁,充参议官,辞不行。

现代文:淮南宣抚使韩世忠准备出师,奏请让吕祉议军事,朝廷任命吕祉直徽猷阁,充任参议官,吕祉推辞没有到任。

古文:三年,升直龙图阁、知建康府。

现代文:绍兴三年,升任直龙图阁、知建康府。

**古文:祉到官,与通判府事吴若、安抚司准备差遣陈充共议,作《东南防守利便》三卷上之,大略谓: 立国于东南者,当联络淮甸、荆、蜀之势,今临安僻在海隅,移跸江上,然后可以系南北离散之心。 **

现代文:吕祉到任后,与通判府事吴若、安抚司准备差遣陈充共同商议,著作《东南防守利便》三卷上报朝廷,大概是说: 立国于东南地区,应当联络淮甸、荆、蜀成一体,现在临安地处偏僻的海边,应移居长江一带,然后才能够维系南北离散的民心。

古文:四年冬,金人攻淮,江左戒严,独韩世忠统锐卒在高邮。

现代文:绍兴四年冬,金军进攻淮河地区,江左地区戒严,只有韩世忠率领精兵驻屯在高邮。

古文:金既陷涟水,破山阳、盱眙,遂犯承州。

现代文:金军攻陷涟水之后,攻破山阳、盱眙,于是进犯承州。

古文:祉上章言: 宜遣兵为世忠援。 既而援兵不至,世忠退保镇江。

现代文:吕祉上奏说 :应派兵作为韩世忠的后援。 后来援兵没到,韩世忠退保镇江。

古文:祉再上言: 置江北于度外,非命帅宣抚两淮之意,且恐失中原心。

现代文:吕祉再次上奏 :把江北地区置之度外,不是朝廷任命宣抚两淮地区的本意,并且恐怕失去中原民心。

古文:唯当急遣诸将,且乞亲御六师,庶几上下协心,可以不战而胜。 于是降诏亲征。

现代文:只有紧急派遣诸将,并且请皇上亲率六军,才能使上下齐心协力,可以不战而胜。 于是高宗下诏亲征。

古文:车驾至平江,金人退师。

现代文:高宗到达平江,金朝退兵。

古文:五年,召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文字,寻除兵部侍郎兼户部侍郎、给事中。

现代文:绍兴五年,任命吕祉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文字,不久任兵部侍郎兼户部侍郎、给事中。

古文:六年,迁刑部侍郎、都督府参议军事,俄迁吏部侍郎。

现代文:绍兴六年,改任刑部侍郎、都督府参议军事,不久改任吏部侍郎。

古文:刘豫分道入寇,时车驾驻平江,或请回临安,且令守江防海。

现代文:刘豫兵分数路入侵,当时高宗停驻平江,有人请求高宗回临安,并下令守卫长江防备海上。

古文:祉独抗言: 士气当振,贼锋可挫,不可遽退以示弱。 刘麟众十万,已次濠、寿。

现代文:吕祉独自抗争说 :士气应当振作,敌人锋芒可以挫败,不能急忙后退示弱。 刘麟率十万大军,已进至濠、寿州。

古文:刘光世在合肥,欲移屯太平州,军已行,乃命祉驰往军前,督其还。

现代文:刘光世在合肥,想移居太平州,军队已经行动,于是命令吕祉奔驰到军前,督促刘光世回到合肥。

古文:七年,迁兵部尚书,升督府参谋军事,往淮西抚谕诸军。

现代文:绍兴七年,迁升兵部尚书、督府参谋军事,前往淮西安抚各军。

古文:浚以刘光世持不战之论,罢之,乃命行营左护军前统制王德为都统制,又以统制官郦琼为之副。

现代文:张浚由于刘光世坚持不战的议论,罢免他,于是命令行营左护军前统制王德任都统制,又以统制官郦琼担任王德的副手。

古文:琼与德素不协,祉还朝,琼与德交讼于都督府及御史台,乃命德还建康,以其军隶督府。

现代文:郦琼同王德素来不和,吕祉回到朝廷,郦琼和王德互相到都督府和御史台控告对方,于是命令王德返回建康,将他的军队隶属于都督府。

古文:八月,复命祉往庐州节制之。

现代文:八月,又命令吕祉前往庐州节制各军。

古文:祉至庐州,琼等复讼德。

现代文:吕祉到庐州,郦琼等人再次控告王德。

古文:祉谕之曰: 若以君等为是,则大相诳。

现代文:吕祉劝谕他说 :如果以为你们是对的,那是诳骗人。

古文:然张丞相但喜人向前,傥能立功,虽有大过亦阔略,况此小嫌乎?

现代文:但张丞相只喜欢人向前,倘若能够立功,即使有很大的过错也会忽略不问,何况这点小小的嫌疑呢?

古文:当力为诸公辨之,保无他虑。 琼等感泣。

现代文:我当尽力为你们辩明,保证没有其他疑虑。 郦琼等人感动泪下。

古文:事小定,祉乃密奏乞罢琼及统制官靳赛兵权。

现代文:事情稍为安定,吕祉于是秘密上奏请求罢免郦琼和统制官靳赛的兵权。

古文:其书吏漏语于琼,琼令人遮祉所遣邮置,尽得祉所言,大怨怒。

现代文:但属下书吏将其泄漏给郦琼,郦琼派人拦截吕祉派遣的送信人员,全部得到吕祉的奏章,郦琼十分怨恨。

古文:会朝廷命张俊为淮西宣抚使,置司盱眙;杨存中为淮西制置使,刘锜为副,置司庐州;召琼赴行在。

现代文:恰逢朝廷任命张俊为淮西安抚使,置宣抚司于盱眙;杨存中任淮西制置使,刘钅奇为副使,置于庐州;诏令郦琼赶赴行在。

古文:琼惧,遂叛。

现代文:郦琼害怕了,于是反叛。

古文:诸将晨谒祉,坐定,琼袖出文书,示中军统制官张璟曰: 诸兵官有何罪,张统制乃以如许事闻之朝廷邪? 祉见之大惊,欲返走,不及,为琼所执。

现代文:众将早晨拜见吕祉,坐下后,郦琼从袖中取出文书,交给中军统制官张王景说: 众位将官有什么罪,张统制竟然将这些事报告朝廷呢? 吕祉看见大惊,想返回逃走,来不及,被郦琼逮住。

古文:璟及兵马钤辖乔仲福,统制刘永、衡友死之。

现代文:张王景和兵马钤辖乔仲福,统制刘永、衡友被处死。

古文:琼遂率全军四万人渡淮降刘豫,拥祉次三塔,距淮三十里。

现代文:郦琼于是率领全军四万人渡过淮河投降刘豫,挟持吕祉到三塔,距离淮河三十里。

古文:祉下马曰: 刘豫逆臣,我岂可见之? 众逼祉上马,祉骂曰: 死则死于此! 又语其众曰: 刘豫逆臣,尔军中岂无英雄,乃随郦琼去乎? 众颇感动,凡千余人环立不行。

现代文:吕祉下马说: 刘豫是逆臣贼子,我怎能见他? 众人逼迫吕祉上马,吕祉大骂说 :死就死在这里! 又对其众说: 刘豫是叛臣,你们军中难道没有英雄豪杰,就这样跟随郦琼而去吗? 众人颇受感动,共有一千多人在他周围环立不走。

古文:琼恐摇动众心,急策马先渡,祉遇害。

现代文:郦琼恐怕动摇众心,急忙策马首先渡过淮河,吕祉遇害。

古文:时有得祉括发之帛归吴中者,其妻吴氏持帛自缢以徇葬,闻者哀之。庆元间,诏立庙赐额,以旌其忠云。

现代文:当时有人得到包裹吕祉头发的毛巾回到吴中,吕祉妻子吴氏手持毛巾自缢身亡殉葬,听说的人都感到哀伤,庆元年间,诏令为吕祉立庙赐匾,以表彰他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