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五十五

古文:王淮,字季海,婺州金华人。

现代文:王淮字季海,婺州金华人。

古文:幼颖悟,力学属文。

现代文:他幼年聪颖,理解力强,刻苦学习写作。

古文:登绍兴十五年进士第,为台州临海尉。

现代文:绍兴十五年考中进士,出任台州临海县尉。

古文:郡守萧振一见奇之,许以公辅器。振帅蜀,辟置幕府。

现代文:郡守萧振一见到王淮就认定他是一位奇才,声言王淮日后必成大器,萧振调任蜀帅后,将王淮辟为幕僚。

古文:振出,众欲留,淮曰: 万里将母,岂为利禄计。 皆服其器识,迁校书郎。

现代文:萧振要离职,大家都想挽留,王淮说: 万里送母,难道会计较功名利禄。 众人都很佩服王淮学识与气度,王淮晋升为校书郎。

古文:高宗命中丞举可为御史者,朱倬举淮,除监察御史,寻迁右正言。

现代文:宋高宗下令中丞举荐可以充任御史的人,朱倬推荐了王淮,王淮因此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不久后升为右正言。

古文:首论: 大臣养尊,小臣持禄,以括囊为智,以引去为高。

现代文:王淮在第一次上高宗书中指出 :大臣养尊处优,下级官吏保持禄位,他们以搜刮为才智,以退出政坛相标榜。

古文:愿陛下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 宰相汤思退无物望,淮条其罪数十,于是策免。

现代文:臣请陛下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 宰相汤思退有负众望,王淮上书高宗,列举数十条罪过,汤思退因此被罢免。

古文:至于吏部侍郎沈介之欺世盗名,都司方师尹之狡险,大将刘宝掊克结权倖,皆劾罢之。

现代文:吏部侍郎沈介欺世盗名,都司方师尹阴险狡诈,大将刘宝搜刮民财,交结权贵,王淮都一一予以弹劾,使这些人都被罢职。

古文:又奏: 自治之策,治内有三:正心术,宝慈俭,去壅蔽。

现代文:他又上奏说 :自治良策,朝廷上有三条:端正心术,孝敬父母,罢免使君主受蒙蔽而视听不明的小人。

古文:治外有四:固封守,选将帅,明赏罚,储财用。 上深嘉叹。

现代文:治理外朝有四条:稳定地方官员,选择将帅,严明赏罚,储备财用。 高宗读后认为很对。

古文:除秘书少监兼恭王府直讲。

现代文:王淮官拜秘书少监兼恭王府直讲。

古文:时恭王生子挺,淮白于丞相,曰: 恭王夫人李氏生皇嫡长孙,乞讨论典礼。 钱端礼怒其名称,奏: 淮有年钧以长之说。 上曰: 是何言也,岂不启邪心? 出淮知建宁府,改浙西提刑。

现代文:其时恭王生子赵挺,王淮告诉丞相说: 恭王夫人李氏生育了皇室嫡系长孙,恳请您讨论典章礼仪。 钱端礼对这种说法很气愤,上奏高宗: 王淮有年钧以长之说。 高宗说: 这是什么话,岂不是会开启邪心? 王淮被罢职离京,出任建宁知府,改任浙江西路提点刑狱。

古文:入见,陈闽中利病甚悉。

现代文:赴任之前,王淮至京师进见高宗,详些陈述福建地区的利病。

古文:帝褒嘉之,且令一至东宫,皇太子待以师儒,特施拜礼。

现代文:高宗嘉奖了王淮,并让他前往东宫,皇太子以师礼相待,特行跪拜之礼。

古文:寻召,除太常少卿,除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

现代文:不久王淮被召回朝廷,任太常少卿,官拜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

古文:龙大渊赠太师,仍畀仪同三司恩数,张栻说除太尉、在京宫观,皆封还诏书。

现代文:龙大渊曾官为太师,同时仍给以仪同三司恩,张说官拜太尉,主管在京宫观,王淮认为不合成例,都封还诏书。

古文:除翰林学士、知制诰,训词深厚,得王言体。

现代文:王淮出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所拟文字精微醇厚,符合帝王诏敕样式。

古文:上命择文学行谊之士,淮荐郑伯熊、李焘、程叔达,皆擢用。

现代文:高宗下令选拔有文学行义之士,王淮举荐郑伯熊、李焘、程叔达,这些人均被起用。

古文:淳熙二年,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现代文:淳熙二年,王淮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古文:辛弃疾平茶寇,上功太滥。

现代文:辛弃疾平定茶寇,上书请功太滥。

古文:淮谓: 不核真伪,何以劝有功。 文州蕃部扰边,吴挺奏: 库彦威失利,靖州夷人扰边。 杨倓奏: 田淇失利。 淮谓: 二将战殁,若罪之,何以劝来者。 上尝谕曰: 枢密临事尽公,人无间言,差除能守法甚善。 荐军帅吴拱、郭田、张宣。

现代文:王淮以为: 不核实真假,怎么能勉励有功之人。 文州少数民族侵扰边地,吴挺上奏: 库彦威出师失利,靖州夷人侵扰边地。 杨亻炎上奏 :田淇出战,遇敌溃败。 王淮对高宗说 :库彦威、田淇出师不利,然二将均战死沙场,如若还要论二将之罪,怎么能劝慰后来之人。 孝宗曾告谕臣僚说 :王淮处事公道,人无间言,任免选派官员都能很好地遵守规章制度。 王淮推荐军帅吴拱、郭田、张宣。

古文:除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现代文:王淮官拜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古文:时宰相久虚,淮与李彦颖同行相事。

现代文:当时宰相位空缺很久,王淮与李彦颍二人共同行使宰相职权。

古文:淮谓: 授官当论贤否,不事形迹。

现代文:王淮说 :选择官吏,当以是否贤达为标准,不要计较以前的形迹。

古文:诚贤,不敢以乡里故旧废之;非才,不敢以己私庇之。 上称善。

现代文:真是贤才,我亦不敢因为是同乡故旧而废弃;若无才能,我也不敢因与自己有私交而荫庇。 皇帝认为很对。

**古文:擢知院事、枢密使。上言武臣岳祠之员宜省,淮曰: 有战功者,壮用其力,老而弃之,可乎? 赵雄言: 北人归附者,畀以员外置,宜令诣吏部。 上曰: 姑仍旧。 淮曰: 上意即天意也。 雄又奏言: 宗室岳祠八百员,宜罢。 淮曰: 尧亲睦九族,在平章百姓之先;骨肉之恩疏,可乎? 时辛弃疾平江西寇,王佐平湖南寇,刘焞平广西寇,淮皆处置得宜,论功惟允。上深嘉之,谓: 陈康伯虽有人望,处事则不及卿。 **

现代文:王淮表示反对,他说: 尧亲睦九族,在普遍百姓之先;疏远骨肉之恩,可以吗? 其时辛弃疾平定了江西寇贼,王佐镇压了湖南寇贼,刘火享平息了广西寇贼,王淮均处置得当,论功行赏公正无私。孝宗表扬王淮,对他说: 陈康伯虽有声望,处事则不如爱卿。

古文:八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事。

现代文:八年,王淮官拜右丞相兼管枢密院事务。

古文:先是,自夏不雨至秋,是日甘雨如注,士大夫相贺,上亦喜命相而雨,乃命口算诸郡绢钱尽蠲一年,为缗八十万。

现代文:在此之前,自初夏至深秋,长时间干旱,拜相当天,大雨如注,士大夫竞相庆贺,皇帝也很高兴,认为任相得人,老天感知而下雨,于是下令免除各地绢钱、人头税一年,合计缗钱达八十余万。

古文:赵雄罢相,蜀士之在朝者皆有去意。

现代文:赵雄被罢相,蜀地在朝廷任职的官员很不安,都打算离职。

古文:淮谓: 此唐季党祸之胎也,岂圣世所宜有。 皆以次进迁,蜀士乃安。

现代文:王淮对孝宗说: 这是唐末党祸胚胎,难道是太平盛世所应有。 蜀士都依次晋级,人心这才安定。

古文:枢密都承旨王抃怙宠为奸,淮极陈其罪,谓: 人主受谤,鲜不由此。 上即斥之,且曰: 丞相直谅无隐,君臣之间正宜如此。 章颖论事狂直,上将黜之,淮曰: 陛下乐闻直言,士大夫以言相高,此风可贺也。黜之适成其名。 上说,颖复留。时以荒政为急,淮言: 李椿老成练达,拟除长沙帅,朱熹学行笃实,拟除浙东提举,以倡郡国。 其后推赏,上曰: 朱熹职事留意。 淮言: 修举荒政,是行其所学,民被实惠,欲与进职。 上曰: 与升直徽猷阁。 成都阙帅,上加访问,淮以留正对。上曰: 非闽人乎? 淮曰: 立贤无方,汤之执中也。

现代文:成都缺帅,皇帝物色人选,王淮举荐留正。皇帝问道 :留正不是福建人吗?

古文:必曰闽有章子厚、吕惠卿,不有曾公亮、苏颂、蔡襄乎?

现代文:王淮回答说: 立贤不论地域,商汤不偏不倚做得很公平。一定要说闽地出了章子厚、吕惠卿那样的奸臣,同一地区不也出了曾公亮、苏颂、蔡襄这样的贤臣吗?

古文:必曰江、浙多名臣,不有丁谓、王钦若乎? 上称善。拜左丞相。

现代文:若说江浙多名臣,不也出了丁谓、王钦若吗? 皇帝认为很对,王淮官拜左丞相。

古文:天长水害七十余家,或谓不必以闻,淮曰: 昔人谓人主不可一日不闻水旱盗贼,《记》曰: 四方有败,必先知之。

现代文:天长县遭水灾,七十多户人家受害,有人说不必上奏皇帝,王淮说: 前人曾说皇上不可一日不闻水旱盗贼,《论》曰: 天下欠收,一定要先让皇帝知道。

古文:岂可不以闻? 镇江饥民强借菽粟,执政请痛惩之,淮曰: 令甲,饥民罪不至死。 进士八人求以免举恩为升等,淮曰: 八人得之,则百人援之。 龚颐以执政之客补官,求诣铨曹,淮以此门不可启,绝其请。

现代文:怎么可以不让皇帝知道呢? 镇江饥饿百姓强行向政府借粮,执政大臣请求严厉惩罚百姓,王淮说: 法令规定,饥民犯罪不至被处死。 八名进士请求用免举恩数晋级,王淮回答说: 八人得到后,则会有百人援引为例。 龚颐以执政门客补官,请求去铨曹任职,王淮认为不可开此先例,予以拒绝。

古文:尝言跅弛之士,缓急能出死力,乃以周极知安丰军,辛弃疾与祠。

现代文:王淮曾说,放荡不羁,不循规矩的人,危急时刻会全力以赴,不惜舍身,于是让周极出任安丰军知军,辛弃疾任祠禄官。

古文:上章力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判衢州。

现代文:王淮上书皇帝,坚决请求离职,孝宗让王淮以观文殿大学士判衢州。

古文:淮力辞,改提举洞霄宫。

现代文:王淮拒不接受任命,改任提举洞霄宫。

古文:光宗嗣位,诏询初政,淮以尽孝进德,奉天敬民,用人立政,罔不在初。

现代文:光宗即位,下诏征求即位之初治国对策。王淮认为应以尽孝进德,奉天敬民,用人立政为本。

古文:母亡,居丧如礼。

现代文:生母去世,王淮以礼服丧。

古文:得疾,忽语家人曰: 《易》卦六十四,吾年亦然。 淳熙十六年薨。

现代文:一天王淮生病,他对家人说: 《易》有六十四卦,我的寿命也是如此。 淳熙十六年王淮逝世。

古文:讣闻,上哀悼,辍视朝,赠少师,谥文定。

现代文:噩耗传至京师,皇帝十分悲伤,停止临朝视事表示哀悼,赠王淮为少师,谥号 文定 。

古文:初,朱熹为浙东提举,劾知台州唐仲友。

现代文:当初,朱熹任浙东提举,曾弹劾台州知州唐仲友。

古文:淮素善仲友,不喜熹,乃擢陈贾为监察御史,俾上疏言: 近日道学假名济伪之弊,请诏痛革之。 郑丙为吏部尚书,相与叶力攻道学,熹由此得祠。

现代文:王淮一向与唐仲友关系很好,不喜欢朱熹,于是他提拔陈贾为监察御史,指使陈贾上书说: 近来道学假名济伪之弊盛行,请皇帝下诏革除这种恶行。 郑丙任吏部尚书,与陈贾合力攻击道学,朱熹因此改任祠禄官闲居。

古文:其后庆元伪学之禁始于此。

现代文:后来的庆元伪学之禁即源于此。

古文:赵雄字温叔,资州人。

现代文:赵雄字温叔,资州人。

古文:为隆兴元年类省试第一。

现代文:隆兴元年类省试赵雄考取第一名。

古文:虞允文宣抚四蜀,辟干办公事,入相,荐于朝。

现代文:虞允文任四川宣抚使,将赵雄辟为宣抚使司干办公事,虞允文被召回朝廷任宰相后,将赵雄举荐入朝。

古文:乾道五年,召见便殿,孝宗大奇之,即日手诏除正字。

现代文:乾道五年,孝宗在便殿召见赵雄,以为奇才,当日亲自手写诏书拜赵雄为秘书省正字。

古文:范成大使金,将行,雄当登对,允文招与之语。

现代文:范成大出使金朝,快到启程的日子,轮到赵雄与孝宗对谈,虞允文将赵雄叫去与他谈话。

古文:既进见,雄极论恢复。

现代文:晋见孝宗时,赵雄力论恢复中原,正合皇帝心意。

古文:孝宗大喜曰: 功名与卿共之。 即除右史,两月除舍人。

现代文:孝宗很高兴地对赵雄说 :功名当与你共享。 于是立即拜赵雄为右史,二个月后晋升为舍人。

古文:金使耶律子敬贺会庆节,雄馆伴。

现代文:金廷使节耶律子敬来到朝廷祝贺会庆节,赵雄任馆伴使。

古文:子敬披露事情不敢隐,逻者以闻。

现代文:耶律子敬披露事情不敢隐瞒,巡逻士兵将此禀告上级。

古文:上夜召雄,雄具以子敬所言对,上喜。

现代文:孝宗连夜召见赵雄,赵雄将耶律子敬所讲原原本本告诉皇上,孝宗很高兴。

古文:金使入辞,故事当用乐,雄奏: 卜郊有日,天子方斋,乐不可用。 上难之,遣中使谕雄,雄奏: 金使必不敢不顺,即有他,臣得引与就馆。 上大喜。

现代文:金使返回前入廷辞行,按惯例应当奏乐,赵雄反对,上奏道: 占卜祭祀天地多日,天子正在斋戒,不可奏乐。 孝宗感到为难,派遣宦官告诉赵雄,不可不用乐。赵雄回奏 :金使一定不敢不顺从,若有其他变故,我就将使者带回驿馆。

古文:雄请复置恢复局,日夜讲磨,条具合上意,除中书舍人。

现代文:孝宗很高兴。赵雄又上书孝宗,恳请设置恢复局,君臣日夜相互探讨恢复之计,所有论述都符合孝宗的心意,孝宗拜赵雄为中书舍人。

古文:自选人入馆至此,未满岁也。

现代文:这样,赵雄升迁很快,自选人升至馆职,还不满一年时间。

古文:时金将起河南之役,议尽以诸陵梓宫归于我。

现代文:其时金人将挑起河南之役,议定尽以诸陵梓宫归还宋廷。

古文:上命雄出使贺生辰,仍止奉迁陵寝及正受书仪。

现代文:孝宗令赵雄出使金国,前往祝贺生日,金人只同意迁回陵寝及确定国书仪式。

古文:雄既见金主,争辨数四。

现代文:赵雄拜见金主后,多次同他争辩。

古文:其臣屡喝起,雄辞益力,卒得请乃已,金人谓之 龙斗 。

现代文:金廷大臣多次站起喝骂赵雄,赵雄无所畏惧,辩词更加有力,最终使金主同意了他的请求,金人将这称为 龙斗 。

古文:尝上疏论恢复计,大略谓: 莫若由蜀以取陕西,得陕西以临中原,是秦制六国之势也。 八年,以母忧去。

现代文:赵雄曾上书论述恢复计策,大体以为: 恢复应由川蜀进取陕西,占领陕西,虎视中原,则成秦国控制六国大势。 八年,赵雄以母亲逝世,离职守丧。

古文:淳熙二年,召为礼部侍郎,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现代文:淳熙二年,赵雄被召回朝廷任礼部侍郎,官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古文:一日奏事,上曰: 今夏蚕麦甚熟、丝米价平可喜。 雄奏: 孟子论王道始于不饥不寒。 上曰 近世士大夫好高论,耻言农事,微有西晋风。

现代文:一天,赵雄奏事,孝宗说 :今年夏季蚕丝小麦成熟,丝、米价格稳定,形势喜人。 赵雄回奏道: 孟子以为,王道始于不饥不寒。 孝宗说 :近世士大夫好发高论,耻谈农事,稍有西晋遗风。

古文:岂知《周礼》与《易》言理财,周公、孔子曷尝不以理财为务?

现代文:岂知《周礼》与《易》谈理财,周公、孔子何尝不以理财为急务?

古文:且不独此,士夫讳言恢复,不知其家有田百亩,内五十亩为人所据,亦投牒理索否? 雄曰: 陛下志在大有为,敢不布尧言,书之《时政记》。 十一月,同知枢密院事。

现代文:不仅如此,士大夫讳言恢复,不知家中有田百亩,其中五十亩为人占去,是否要投书官府,伸理索还? 赵雄回答说: 陛下想大有作为,臣怎敢不宣传帝尧之言,载入时政记。 十一月,赵雄任同知枢密院事。

古文:五年三月,参知政事。

现代文:五年三月,赵雄升任参知政事。

古文:十一月,拜右丞相。

现代文:十一月,官拜右丞相。

古文:每进见,必曰 二帝在沙漠 ,未尝离诸口也。

现代文:每次拜见皇帝,赵雄一定说: 二帝在沙漠。 这句话未曾离口。

古文:朱熹累召不出,雄请处以外郡,命知南康军。

现代文:朝廷多次召用朱熹,朱熹拒不应诏,赵雄请求让朱熹到地方任职,孝宗命朱熹为南康军知军。

古文:熹极论时事,上怒,谕雄令分析。

现代文:朱熹上书论到时事,使孝宗很不高兴,孝宗令赵雄加以判别分析。

古文:雄奏: 熹狂生,词穷理短,罪之适成其名。

现代文:赵雄奏道 :朱熹是个狂妄无知的人,词穷理短,将其处罪正成就了他的名声。

古文:若天涵地育,置而不问可也。 会周必大亦力言之,乃止。

现代文:若老天包涵大地保佑,可以置而不问。 碰巧周必大也极力劝阻,孝宗才停止处罚朱熹。

古文:绍兴帅张津献羡余四十万缗,雄乞降旨下绍兴,以其钱为民代输和买身丁折帛钱之半,使取诸民者,民复得之,足以见圣主之德。

现代文:绍兴帅张津献上多余杂税四十万缗,赵雄请求孝宗降旨绍兴府,用这笔钱替百姓代为交纳和买身丁钱、折帛钱半数,使其取之于百姓,又用之于民,足以体现圣主德泽。

古文:自雄独相,蜀人在朝者仅十数。

现代文:自从赵雄任相,蜀地士人在朝廷任职者仅十多人。

古文:及眷衰,有言其私里党者,上疑之。

现代文:等到皇帝对他的恩泽衰减,有人传言他偏袒乡人,引起孝宗疑心。

古文:已而陈岘为四川制置,王渥为茶马,命从中出。

现代文:不久陈岘任四川制置使,王渥为提举茶马事,任免令从皇宫中降出。

古文:雄求去,诏勉留,曰: 丞相任事不避怨,选才无乡旧。 盖有所激也。

现代文:赵雄请求离职,孝宗下诏劝勉挽留,说 :丞相处事不避怨仇,选择人才不偏乡党故旧。 盖有所激励。

古文:祖宗时蜀人未尝除蜀帅,雄请外,除观文殿大学士、四川制置使。

现代文:按宋廷祖宗之法,蜀帅不用蜀人充任,赵雄请求离开京地出外任职,除观文殿大学士、四川制置使。

古文:王蔺为御史,以故事不可,上疏论之。

现代文:王蔺为御史,以为无先例,上书论谏。

古文:雄乞免,改知泸南安抚使。

现代文:赵雄请求收回成命,改任泸南安抚使。

古文:上思雄不忘,改知江陵府。

现代文:孝宗不忘与赵雄旧情,改命赵雄为江陵府知府。

古文:江陵无险可恃,雄请城江陵,城成,民不告扰。

现代文:江陵无险可以依靠,赵雄请求筑城,事成,百姓没有受到侵扰。

古文:张栻再被召,论恢复固当,第其计非是,即奏疏。

现代文:张木式两次被孝宗召见,他以为恢复之议固然不错,只是计策不当,又草成奏疏。

古文:孝宗大喜,翌日以疏宣示,且手诏云: 恢复当如栻所陈方是。 即除侍讲,云: 且得直宿时与卿论事。 虞允文与雄之徒不乐,遂沮抑之。

现代文:孝宗很高兴,第二天将奏疏拿给大臣观看,并且亲自书写诏令: 恢复应当如张木式所陈述才对。 随后以张木式为侍讲官,说: 尚且得以在卿直班时与卿讨论政事。 虞允文与赵雄等人很不高兴,他们于是诋毁并抑制张木式。

古文:广西横山买马,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现代文:朝廷于广西横山买马,当地各部族都很高兴,争相用好马与朝廷交易。

古文:上知栻治行,甚向栻,众皆忌嫉。

现代文:孝宗知道张木式治理政务的成绩,偏向任用张木式,大臣都很嫉妒。

古文:洎栻复出荆南,雄事事沮之。

现代文:等到张木式再至荆南任职,赵雄就事事为难张木式。

古文:时司天奏相星在楚地,上曰: 张栻当之。 人愈忌之。

现代文:当时司天上奏,相星在楚地,孝宗说 :张木式当是。 人们愈加忌恨张木式。

古文:光宗将受禅,召雄,雄上万言书,陈修身齐家以正朝廷之道,言甚剀切。

现代文:光宗将受禅即帝位,召见赵雄,赵雄上万言书,陈述修身齐家以正朝廷之道,所论都很切合实际。

古文:诏授宁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卫国公,改帅湖北。

现代文:光宗下诏授予赵雄宁武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卫国公,改任湖北安抚使。

古文:疾甚,改判资州,又除潼川府,改隆兴府。

现代文:赵雄患重病改判资州,又为潼川府知府,改任隆兴府知府。

古文:绍熙四年薨,年六十五,赠少师。

现代文:绍熙四年赵雄逝世,终年六十五岁,朝廷追赠为少师。

古文:嘉定二年,谥文定。

现代文:嘉定二年,定谥号为 文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