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六十一

古文: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也。

现代文: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

古文:父进,建炎间从岳飞护卫八陵,转战江、淮间,积阶至武义大夫。

现代文:他的父亲毕进,在建炎年间跟从岳飞护卫八陵,转战江、淮之间,积官至武义大夫。

古文: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挽弓至二石七斗,背挽一石八斗,步射二石,马射一石五斗。

现代文:毕再遇因恩荫补官,隶属侍卫马司,武艺超群,能拉开二石七斗的弓,反手能拉开一石八斗的弓,徒步能射二石,骑马能射二石五斗。

古文:孝宗召见,太悦,赐战袍、金钱。

现代文:孝宗召见他,十分高兴,赐给他战袍、金钱。

古文:开禧二年,下诏北伐,以殿帅郭倪招抚山东、京东,遣再遇与统制陈孝庆取泗州。

现代文:开禧二年,朝廷下诏北伐,由殿帅郭倪招抚山东、京东,派毕再遇和统制陈孝庆攻取泗州。

古文:再遇请选新刺敢死军为前锋,倪以八十七人付之。

现代文:毕再遇请求选新招的敢死军为前锋,郭倪给他八十七人。

古文:招抚司克日进兵,金人闻之,闭榷场、塞城门为备。

现代文:招抚司限定进兵的日期,金人听说后,关闭了榷场,阻塞泗州城门防备。

古文:再遇曰: 敌已知吾济师之日矣,兵以奇胜,当先一日出其不意。 孝庆从之。

现代文:毕再遇说 :敌人已经知道我们进兵的日期了,兵以奇取胜,应该早一天进兵出其不意。 陈孝庆同意。

古文: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

现代文:毕再遇用酒食招待士卒,用忠义激励他们,进兵逼近泗州。

古文:泗有东西两城,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乃自以麾下兵从陟山径趋东城南角,先登,杀敌数百,金人大溃,守城者开北门遁。

现代文:泗州有东西两城,毕再遇下令把战旗、舟楫排列在石下,如果想攻打西城,就亲率部下从陡山直奔东城南角,先登上城墙,杀死数百敌人,金兵大败,守城的人打开北门逃走。

古文:西城犹坚守,再遇立大将旗,呼曰: 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也,可速降。 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于是两城皆定。

现代文:西城仍在坚守,毕再遇打出大将旗,大声喊道: 大宋毕将军在此,你们是中原遗民,可速来归降。 不久淮平知县献城投降,于是泗州两城都被宋军占领。

古文:郭倪来飨士,出御宝刺史牙牌授再遇,辞曰: 国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

现代文:郭倪来犒劳将士,拿出御宝刺史牙牌授予毕再遇,毕再遇推辞说: 国家在黄河以南有八十一州,现在夺回泗州两城就得到一个刺史的官职,以后还用什么来赏赐?

古文:且招抚得朝廷几牙牌来? 固辞不受。

现代文:况且招抚能得到朝廷几个牙牌前来?

古文:寻除环卫官。

现代文: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不久被任命为环卫官。

古文:倪调李汝翼、郭倬取宿州,复遣孝庆等继之。

现代文:郭倪调李汝翼、郭倬攻取宿州,又派陈孝庆等接应他们。

古文: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骑为先锋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创旋,问之,则曰: 宿州城下大水,我师不利,统制田俊迈已为敌擒矣。 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将引还,再遇曰: 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

现代文:命令毕再遇率四百八十名骑兵为先锋攻取徐州,毕再遇到虹县,遇到郭倬、李汝翼的兵卒带伤而回,就问他们,他们就说 :宿州城下是大水,我军失利,统制田俊迈已被敌人擒获了。 毕再遇督军疾驰,驻扎在灵壁,遇到陈孝庆在凤凰山驻兵,陈孝庆将率军撤退,毕再遇说: 宿州虽然没取胜,但兵家胜负不定,怎能自己挫伤自己!

古文: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宁死灵壁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 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再遇曰: 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 金果以五千余骑分两道来,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灵壁北门,自领兵冲敌阵。

现代文:我奉招抚的命令攻取徐州,借道到此,我宁死在灵壁的北门外,不死在灵壁的南门外。 恰好郭倪给陈孝庆送来书信,命令他率军回来,毕再遇说: 郭倬、李汝翼军队溃败,敌人一定会尾追而来,我应该自己抵御敌人。 金人果然派五千多骑兵分两路追来,毕再遇令敢死军二十人守灵壁北门,自己率兵冲入敌阵。

古文:金人见其旗,呼曰 毕将军来也 。

现代文:金人看见他的将旗,大喊 毕将军来了 ,就逃跑。

古文:遂遁。再遇手挥双刀,绝水追击,杀敌甚众,甲裳尽赤,逐北三十里。

现代文:毕再遇手挥双刀,渡水追击,杀死很多敌人,他的铠甲和衣服都被染红,追击敌人三十里。

古文:金将有持双铁简跃马而前,再遇以左刀格其简,右刀斫其胁,金将堕马死。

现代文:有个持双铁锏的金将跃马上前,毕再遇用左手刀挡住他的锏,用右手刀砍他的肋,金将落马而死。

古文:诸军发灵壁,再遇独留未动,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

现代文:宋军从灵壁出发,毕再遇独自留下没动,他估计宋军已走出二十多里,就火烧灵壁城。

古文:诸将问: 夜不火,火今日,何也? 再遇曰: 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

现代文:众将问 :晚上不烧,现在烧,为什么? 毕再遇说 :晚上点火能照见我们的虚实,白天的烟尘可挡住敌人的视线,敌人已经失败不敢逼近我们,宋军才可以安心行军,没有担忧。

**古文: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 **

现代文:你们怎么知道兵易进而难退的道理呢?

古文:还泗州,以功第一,自武节郎超授武功大夫,除左骁卫将军。

现代文:毕再遇回到泗州,因军功第一,从武节郎超升为武功大夫,被任命为左骁卫将军。

古文:于是丘崇代邓友龙为宣抚使,檄倪还惟扬,寻弃泗州。

现代文:这时丘宗山代替邓友龙为宣抚使,传檄文让郭倪回维扬,不久丢弃泗州。

古文:命再遇还盱眙,遂知盱眙军,寻改镇江中军统制,兼守如故。

现代文:命令毕再遇回盱眙,并任盱眙军知军,不久改为镇江中军统制,仍任盱眙军知军。

古文:以凤凰山功,授达州刺史。

现代文:他因为凤凰山的功劳,被授予达州刺史。

古文:其冬,金人以骑步数万、战船五百余艘渡淮,泊楚州、淮阴间,宣抚司檄再遇援楚,遣段政、张贵代之。

现代文:这年冬,金人以步、骑兵数万,战船五百多艘渡过淮河,停泊在楚州、淮阴之间,宣抚司传檄文让毕再遇援助楚州,派段政、张贵代替他守盱眙。

古文:再遇既去盱眙,政等惊溃,金人入盱眙;再遇复定盱眙,除镇江副都统制。

现代文:毕再遇离开盱眙后,段政等惊慌溃退,金人进入盱眙;毕再遇又收复盱眙,被任命为镇江副都统制。

古文:金兵七万在楚州城下,三千守淮阴粮,又载粮三千艘泊大清河。

现代文:金兵七万在楚州城下,有三千人在淮阴看护粮草,又有三千艘载粮船停泊在大清河。

古文:再遇谋知之,曰: 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 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夜二鼓衔枚至敌营,各携火潜入,伏粮车间五十余所,闻哨声举火,敌惊扰奔窜,生擒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现代文:毕再遇探知后说 :敌人是我们的十倍,我们难以力胜,可用计攻破敌人。 于是派统领许俊从小路奔淮阴,晚上二更时士兵口中含枚,鸦雀无声地到达敌营,他们每人携带火种潜入,埋伏在五十多处粮车之间,听到哨声就放起火,敌人惊慌逃窜,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被活捉。

古文:金人复自黄狗滩渡淮,涡口戍将望风遁,濠、滁相继失守,又破安丰。

现代文:金人又从黄狗滩渡过淮河,涡口守将望风而逃,濠、滁二州相继失守,金人攻破安丰。

古文:再遇谓诸将曰: 楚城坚兵多,敌粮草已空,所虑独淮西耳。

现代文:毕再遇对众将说 :楚州城坚兵多,敌人粮草已空,所担心的只有淮西。

古文:六合最要害,彼必并力攻之。 乃引兵赴六合。

现代文:六合是最重要的,敌人一定会集全力攻打它。 于是率兵赶赴六合。

古文:寻命节制淮东军马。

现代文:不久命令他节制淮东军马。

古文:金人至竹镇,距六合二十五里。

现代文:金人到竹镇,距六合二十五里。

古文:再遇登城,偃旗鼓,伏兵南土门,列弩手土城上,敌方临濠,众弩俱发,宋师出战,闻鼓声,城上旗帜并举,金人惊遁,追击大败之。

现代文:毕再遇登上城墙,偃旗息鼓,在南土门设下伏兵,弓箭手排列在土城上,敌人刚接近堑壕,宋兵众箭齐发,出城迎敌,听到战鼓声,城上旗帜并举,金人慌忙逃跑,宋兵追击,大败敌人。

古文:金万户完颜薄辣都、千户泥庞古等以十万骑驻成家桥、马鞍山,进兵围城数重,欲烧坝木,决壕水,再遇令劲弩射退之。

现代文:金国万户完颜蒲辣都、千户泥古等率十万骑兵驻屯在成家桥、马鞍山,进兵围六合城数重,想烧毁堤塘木,决开堑壕的水,毕再遇命令用强弩射退敌人。

古文:既而纥石烈都统合兵进攻益急,城中矢尽,再遇令人张青盖往来城上,金人意其主兵官也,争射之,须臾矢集楼墙如猬,获矢二十余万。

现代文:不久纥石烈都统合兵进攻更急,城中箭已用尽,毕再遇命令人打开青盖往来于城上,金人以为是宋军统帅,争相射箭,一会儿城墙上的箭像刺猬一样,宋军得到二十多万支箭。

古文:纥石烈引兵退,已乃益增兵,环城四面营帐亘三十里。

现代文:纥石烈率兵退走,不久又增兵围城,城的四面敌人营帐绵延三十里。

古文:再遇令临门作乐以示闲暇,而间出奇兵击之。

现代文:毕再遇命令在城门口奏乐向敌人表明宋军很悠闲,又时常派奇兵袭击敌人。

古文:敌昼夜不得休,乃引退。

现代文:敌人昼夜不得休息,就退去。

古文:再遇料其且复来,乃自提兵夺城东野新桥,出敌之背,金人遂遁去,追至滁,大雨雪,乃旋。

现代文:毕再遇估计敌人将会再来,就亲自领兵夺下城东的野新桥,出现在敌后,金人就逃走,他追敌人到滁州,赶上大雨雪,就回来了。

古文:获骡马一千五百三十一、鞍六百,衣甲旗帜称是。

现代文:获得敌人骡马一千五百三十一匹、鞍六百套,很多铠甲、旗帜。

古文:授忠州团练使。

现代文:毕再遇被授予忠州团练使。

古文:三年,除镇江都统制兼权山东、京东招抚司事。

现代文:开禧三年,毕再遇被任命为镇江都统制兼权山东、京东招抚司事。

古文:还至扬州,除骁卫大将军。

现代文:他回到扬州,被授予骁卫大将军。

古文:金围楚州已三月,列屯六十余里。

现代文:金兵围楚州已经三个月,列营六十多里。

古文:再遇遣将分道挠击,军声大振,楚围解。

现代文:毕再遇派将分道阻击金兵,军威大振,解去楚州之围。

古文:兼知扬州、淮东安抚使。

现代文:毕再遇兼任扬州知州、淮东安抚使。

古文:扬州有北军二千五百人,再遇请分隶建康、镇江军,每队不过数人,使不得为变。

现代文:扬州有北方兵二千五百人,毕再遇请求让他们分别隶属建康、镇江军,每队不超过数人,使他们不能谋反。

古文:更造轻甲,长不过膝,披不过肘,兜鍪亦杀重为轻,马甲易以皮,车牌易以木而设转轴其下,使一人之力可推可擎,务便捷不使重迟。

现代文:他又改造出轻便的铠甲,铠甲长不过膝,袖长不过肘,头盔也减轻重量,马甲换成了皮革的,车牌换成木制的并在它下面安转轴,使一个人的力量可推可举,务必使车便捷不使它沉重。

古文:敢死一军,本乌合亡命,再遇能驾驭得其用。

现代文:敢死军,本是乌合亡命的军队,毕再遇能驾驭使用他们。

古文:陈世雄、许俊等皆再遇所荐。

现代文:陈世雄、许俊等都是毕再遇推荐的。

古文:张健雄恃勇桀骜,再遇状其罪于朝,命以军法戮之,诸将慑服。

现代文:张健雄仗自己勇武而桀骜不驯,毕再遇列出他的罪状上奏给朝廷,朝廷下令按军法杀死张健雄,众将都畏服。

古文:嘉定元年,除左骁卫上将军。

现代文:嘉定元年,毕再遇被任命为左骁卫上将军。

古文:和好成,累疏乞归田里,赐诏不允,除保康军承宣使,降诏奖谕,寻令带职奏事,提举佑神观。

现代文:宋金和议成,他多次上疏请求回乡,皇上不许,任命他为保康军承宣使,又下诏奖励他,不久命令他带职奏事,提举佑神观。

古文:六年,提举太平兴国宫,十年,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

现代文:嘉定六年,他为提举太平兴国宫,嘉定十年,他以武信军节度使的身份辞官。

古文:卒,年七十。

现代文:去世,终年七十岁。

古文:赠太尉,累赠太师,谥忠毅。

现代文:被赠为太尉,积累赠官为太师,谥号为 忠毅 。

古文:再遇姿貌雄杰,早以拳力闻,属时寝兵,无所自见。

现代文:毕再遇容貌魁伟,早就以拳力闻名,那时正值罢兵,无所体现。

古文:一旦边事起,诸将望风奔衄,再遇威声始著,遂为名将云。

现代文:一旦边事兴起,诸将在金兵面前望风而逃,毕再遇的威名才显现出来,并成为名将。

古文:安丙,字子文,广安人。

现代文:安丙,字子文,广安人。

古文: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

现代文:淳熙年间考中进士,调任为大足县主簿。

古文:秩满诣阙,陈蜀利病十五事,言皆剀切。

现代文:任满后到朝中,陈述十五条有关蜀地利弊的事,说的都很切实。

古文:丁外艰,服除,辟利西安抚司干办公事,调曲水丞。

现代文:遭父丧,服丧期满后,他被召用为利西安抚司干办公事,调任曲水县丞。

古文:吴挺为帅,知其才,邀致之。

现代文:吴挺为大帅,了解他的才能,把他请来。

古文:改秩,知新繁县。

现代文:他改官为新繁县知县。

古文:丁内艰,服除,知小溪县。

现代文:遭母丧,服丧期满后,他为小溪县知县。

古文: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

现代文:安丙任隆庆府通判,嘉泰三年,府中发大水,安丙禀告知府张鼎,用常平仓的粟米赈济灾民。

古文: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知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

现代文:不久又凿石导溪,兴修水利,这里从此没有水患,他任大安军知军,天大旱,百姓无以为食,安丙用自己家的钱财到下游买回数万石米赈济百姓。

古文:事闻,诏加一秩。

现代文:朝廷知道这事后,下诏给他加官一等。

古文:开禧二年,边事方兴,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丙陈十可忧于松。

现代文:开禧二年,边事兴起,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为副使,安丙向程松陈述十件可忧的事。

古文:继而松开府汉中,道三泉,夜延丙议。

现代文:接着程松在汉中设宣抚司,经过三泉,晚上请安丙来议事。

古文:丙又为松言曦必误国,松不省。

现代文:安丙又对程松说吴曦必定误国,程松不省悟。

古文:盖丙尝为其父客,素知曦。

现代文:因为安丙曾是吴挺的门客,一向了解吴曦。

古文:既而曦奏丙为随军转运司,居河池。

现代文:不久吴曦奏请让安丙为随军转运司,住在河池。

古文:时梁、洋义士方袭取和尚原,旋为金人所夺,守将弃甲而走。

现代文:此时梁、洋二地的义士正袭取和尚原,不久被金人夺去。守将弃甲而逃。

古文:十一月戊子,金人攻湫池堡,破天水,繇西和入成州,师溃,曦置不问。

现代文:十一月十一日,金人攻打湫池堡,占领天水,由西和进入成州,宋军溃败,吴曦对此置之不理。

古文:金人肆掠关外四州,如践虚邑,军民莫知死所。

现代文:金人大肆掳掠关外四州,如入无人之境。四州军民死伤无数。

古文:曦已潜遣其客姚淮源交金人,至是曦还兴州,留丙鱼关,已而檄还武兴。

现代文:吴曦已暗中派他的门客姚淮源去交结金人,此时吴曦回到兴州,把安丙留在鱼关,不久又传令安丙回武兴。

古文:十二月丙寅,金人持其诏及金印至罝口,曦密受之,宣言使者欲得四州以和,驰书讽松去。

现代文:十二月二十日,金人带着他们的诏书和金印到口,吴曦秘密接受了这些,金国使者说得到关外四州才能议和,赶快送信劝程松离去。

古文:癸酉,曦受金诏称蜀王,榜谕四川。

现代文:二十七日,吴曦受金人册封称蜀王,布告四川。

古文:三年正月甲午,曦僣号建官,称臣于金,以其月为元年,改兴州为兴德府,以丙为中大夫、丞相长史、权行都省事。

现代文:开禧三年正月十八日,吴曦僭号设置官署,对金国称臣,以这月为元年,改兴州为兴德府,以安丙为中大夫、丞相长史、权行都省事。

古文:先是,从事郎钱巩之从曦在河池,尝梦曦祷神祠,以银杯为珓掷之,神起立谓曦曰: 公何疑?

现代文:原先,从事郎钱巩之跟从吴曦在河池,曾梦见吴曦在神祠祈祷,用银杯代替杯王交占卜,神起立对吴曦说: 你有什么疑问?

古文:公何疑?

现代文:你有什么疑问?

古文:后政事已分付安子文矣。 曦未省,神又曰: 安子文有才,足能办此。 巩之觉,心异其事,具以语曦。

现代文:以后的政事已交给安子文了。 吴曦没省悟,神又说: 安子文有才能,足能办好此事。 钱巩之醒来,心中奇怪这事,就都对吴曦讲了。

古文: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

现代文:吴曦反叛的事已发生,安丙不能逃脱,他考虑徒死无益,就对吴曦明里附会暗中图谋。

古文: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语见《巨源》、《好义传》。

现代文:安丙同杨巨源、李好义等谋划杀吴曦,可参见《杨巨源传》、《李好义传》。

古文:徐景望在利州,逐土人,擅财赋。

现代文:徐景望在利州,驱逐对朝廷有功的人,擅取财赋。

古文:丙遣弟焕往约诸将,相与拊定,及景望伏诛,军民无敢哗者。

现代文:安丙派弟弟安焕去利州和诸将相约,一起平叛,杀了徐景望后,利州军民没有敢闹事的。

古文:于是传檄诸道,按堵如故。

现代文:于是向诸道传檄文,仍像原来一样安定。

古文:曦僣位凡四十一日。

现代文:吴曦僭位共四十一天。

古文:三月戊寅,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自劾待罪,函曦首级、违制法物与曦所受金人诏印及所匿庚牌附驿。

现代文:三月三日,安丙列举吴曦谋反的罪状和矫诏平贼便宜赏功状,自己弹劾自己,等待定罪,把吴曦的头及其违反规定的仪仗等物和吴曦所接受的金人诏书、金印以及所藏的庚牌交给回朝中的人。

古文:朝廷初闻变,莫知所为。

现代文:朝廷刚听说吴曦反叛,不知该怎么办。

古文:韩侂胄与曦书,亦谓 嗣颁茅土之封 ,亟召知镇江府宇文绍节问之,绍节曰: 安丙非附逆者,必能讨贼。 于是密降帛书曰: 安丙素推才具,有志事功,今闻曦谋不轨,尔为所胁,谅以凶焰方张,恐重为蜀祸,故权且从之尔,岂一日忘君父者?

现代文:韩胄给吴曦写信,也说 以后要给他封地 ,又马上召镇江知府宇文绍节询问,宇文绍节说: 安丙不是附会叛逆的人,他一定能讨伐反叛。 于是韩胄密下帛书说: 安丙向来被推崇为有才能,有志于成就大事,现在听说吴曦谋反,你被他胁迫,考虑到他的气焰正盛,恐怕给蜀地造成大祸,因此你权且跟从他,怎能有一天忘记君父呢?

古文:如能图曦报国,以明本心,即当不次推赏,虽二府之崇亦无所吝,更宜审度机便,务在成事,以副委属之意。 帛书未至,露布已闻,上下动色交庆。

现代文:如果能图取吴曦报效国家,来表明真心,朝廷将不按资序给以奖赏,即使是二府的高官也不吝惜,你更应审时度势,抓住机会,使事情成功,来完成朝廷的重托。 帛书没到,安丙告捷的文书就传来了,朝廷上下交相庆贺。

古文:辛丑,加丙端明殿学士、中大夫、知兴州、安抚使兼四川宣抚副使,诏奖谕,恩数视执政,如帛书旨也。

现代文:二十六日,加封安丙为端明殿学士、中大夫、兴州知州、安抚使兼四川宣抚副使,下诏对他嘉奖,恩数如同执政,就像帛书说的一样。

古文:时都统孙忠锐由凤州进攻大散关不克,统领强德等出奇道由松林堡破金砦,四月癸丑,克之。

现代文:此时都统孙忠锐由凤州进攻大散关没攻克,统领强德等从出人意料的道路出兵,由松林堡攻破金寨。四月八日,攻克大散关。

古文:忠锐贪功吝财,赏罚迷缪,大失军心,且速还凤州,以关钥付庸将陈显。

现代文:孙忠锐贪功吝财,赏罚不明,大失军心,并且很快返回凤州,把守关的重任交给庸将陈显。

古文:癸酉,大散关复陷。

现代文:二十八日,大散关又失陷。

古文:巨源自请收复,丙遣朱邦宁佐之。

现代文:杨巨源自己请求去收复大散关,安丙派朱邦宁去辅佐他。

古文:丙深恶忠锐,檄赴司议事,欲废之。

现代文:安丙很讨厌孙忠锐,传檄文让他到宣抚司议事,想废除他。

古文:巨源至凤,斩忠锐及其子揆,丙遂以忠锐附伪进表之罪闻于朝。

现代文:杨巨源到凤州,杀了孙忠锐和他的儿子孙揆,安丙就以孙忠锐犯有附会吴曦僭伪,献进表的罪状报告给朝廷。

古文:先是,以诛曦功,巨源补朝奉郎,与通判差遣。

现代文:这以前,因杀吴曦有功,杨巨源被补为朝奉郎,并差遣为通判。

古文:巨源遣其亲校传桧诉功于朝,语见《巨源传》。

现代文:杨巨源派他的亲信部将傅桧向朝廷诉说自己的功劳,见《杨巨源传》的记载。

古文:于是丙拜疏丐闲。

现代文:于是安丙上书请求辞官。

古文:至是,金人揭示境上,得丙首者与银绢二万匹两,即授四川宣抚。

现代文:这时金人在边境上张贴告示,说能得到安丙头的人赏给银绢二万匹两,并授予四川宣抚的官职。

古文: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恫疑虚喝,以攻为守,威声甚著。

现代文:当时正在议和,只有安丙告诫和整顿将士,虚张声势,恐吓威胁,以攻为守,威声很显著。

古文:诏以蜀平,遣吴猎抚谕四川。

现代文:皇上下诏,因为蜀地已平定,派吴猎抚谕四川。

古文: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谓: 西和一面,已修仇池,聚粮积刍,使军民可守。

现代文:当时沿边关隘都被金人毁坏,安丙给当时的宰相写信,说 :西和一面,已修仇池,积聚粮草,使军民可守。

古文:若敌至,则坚壁不战,彼欲攻则不可,欲越则不敢。

现代文:如果敌人来到,就坚壁不战,敌人想攻则不能攻,想越过去还不敢。

古文:若西和可守,成州之境自不敢犯。

现代文:如果西和可守,敌人自然不敢进犯成州。

古文:成州黑谷、南谷亦皆顿重兵。

现代文:成州的黑谷、南谷也都屯驻重兵。

古文:天水虽不可守,距天水十里所,见创白环堡,与西和相为掎角,又增堡鸡头山,咸以民卒守之,及修黄牛堡,筑兴赵原,屯千余人。

现代文:天水虽然不可守,距天水十里的地方,现在建成白环堡,与西和相为掎角,又在鸡头山增设堡寨,都用民兵把守,并修黄牛堡,筑兴赵原,屯驻一千多人。

古文:凤州秋防原尤为险绝,绍兴初,州治于此,宣抚吴玠尝作家计砦,前即马岭堡,正扼凤州之后。

现代文:凤州的秋防原尤为险绝,绍兴初年,州治在这里,宣抚使吴王介曾作为放置家产的堡寨,前面就是马岭堡,正据守凤州的后方。

古文:凡此数堡既坚,金人决不敢近。

现代文:这些堡寨都很坚固,金人决不敢迫近。

古文:而河池、杀金平、鱼关皆大军屯聚,其他径路,虽关之里如大安,亦阴招民卒,授以器械,为掩击之备矣。 又云: 见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坟墓,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现代文:而河池、杀金平、鱼关都有大军屯集,其他小路,即使在关里的,如大安,也暗中招集民兵,给他们器械,做好阻击敌人的准备。 又说 :现在在关外广结义士,每月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各自保护土地、房屋、坟墓,等战事平定后,就把他们编入户籍并勉励他们耕种,这样就可长久统治。

**古文:以丙所见,直为守计,则精选五万人亦为有余。 **

现代文:以安丙所见,只做防守打算,那么精选五万人也是有余力的。

古文:好义守西和,谓四州兵后,民不聊生,请蠲租以惠创痍。

现代文:李好义守卫西和,说关外四州在兵祸后,民不聊生,请求免除租赋来医治战争的创伤。

古文:丙请于朝。

现代文:安丙向朝廷请求。

古文:又以沔州都统司所统十军权太重,故自吴璘至挺、曦皆有尾大不掉之忧,乃请分置副都统制,各不相隶,以前右中左后五军隶都统司,踏白、摧锋、选锋、策锋、游奕五军隶副司。

现代文:安丙又认为沔州都统司统帅十军权力太重,所以从吴王到吴挺、吴曦都有尾大不掉的忧虑,于是请求分设副都统制,使他们各不相属,以前右中左后五军隶属都统司,踏白、摧锋、选锋、策锋、游奕五军隶属副都统司。

古文:诏皆从之。

现代文:皇上下诏都听从他的建议。

古文:时方信孺使还,金人和意未决,且欲得首议兴师之人,侂胄大怒。

现代文:此时方信孺出使金国回来,金人讲和的意思没确定,并想得到首先提出兴兵的人,韩胄很愤怒。

古文:上手书赐丙,谓: 金人必再至,当激励将士,戮力赴功。 侂胄既诛,赐丙金器百二十两、细币二十匹,进资政殿学士。

现代文:皇上给安丙下手书,说: 金人定会再来,应当激励将士,努力杀敌,为国立功。 韩胄被杀后,皇上赐给安丙金器一百二十两、细帛二十匹,进升他为资政殿学士。

古文:和议成,还大散、隔牙关。丙分遣僚吏,经量洋、沔、兴元、大安民田,别定租税。

现代文:和议达成后,金人归还大散关、隔牙关,安丙分派僚属,测量洋、沔、兴元、大安的老百姓土地,另外定下租税额。

古文:右丞相史弥远起复,丙移书曰: 昔仁宗起复富郑公、文潞公,孝宗起复蒋丞相,皆力辞,名教所系,人言可畏,望阁下速辞成命,以息议者之口。 论者韪之。

现代文:右丞相史弥远被重新起用,安丙给他写信说: 过去仁宗重新起用富郑公、文潞公,孝宗重新起用蒋丞相,他们都竭力推辞,这关系到名教,人言可畏,希望阁下赶快辞去成命,以平息议者的议论。

古文:升大学士、四川制置大使兼知兴元府。

现代文:议者都认为安丙说的对。安丙升为大学士、四川制置大使兼兴元府知府。

古文:谍知金人迁汴,关辅豪杰款塞愿降者众。

现代文:他探知金人迁都汴京,关辅一带的豪杰愿意归降的很多。

古文:丙以为此正冉闵告晋之时,乃与宰臣书,谓当兴问罪之师。

现代文:安丙认为这正是冉闵告晋之时,就给宰臣写信,认为应该兴师问罪。

古文:朝论忧丙轻举,乃诏丙益修守备。

现代文:朝中的官员议论时担心安丙轻举妄动,皇上就下诏让他加强守备。

古文:七年春,丙使所爱吏安蕃、何九龄合官军夜袭秦州,败归。

现代文:嘉定七年春,安丙派自己的心腹安蕃、何九龄合兵夜袭秦州,失败而归。

古文:王大才执九龄等七人斩之,而讼丙于朝。

现代文:王大才抓住何九龄等七人杀了,并向朝廷诉讼安丙。

古文:三月,诏丙同知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赐手书召之。

现代文:三月,皇上下诏安丙任同知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亲下手书召见他。

古文:行次广德军,进观文殿学士、知潭州、湖南安抚使。

现代文:安丙走到广德军时,又进升为观文殿学士、潭州知州、湖南安抚使。

古文:至官,留意学校,请于太常创大成乐。

现代文:他到任后,留意学校,请在太常创大成乐。

古文:而政尚严酷,转运判官章徕劾丙,不报。

现代文:但他为政崇尚严酷,转运判官章徕弹劾安丙,没有答复。

古文:御史李安行并徕劾之,徕罢,丙授崇信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万寿观使。

现代文:御史李安行和章徕一起弹劾安丙,章徕被罢官,安丙被授予崇信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万寿观使。

古文:谴阁门舍人闻人玙锡命,赐旌节、金印、衣带、鞍马。

现代文:皇上派门舍人闻人王与传达诏命,赏给安丙旌节、金印、衣带、鞍马。

古文:三辞,还蜀。

现代文:安丙三次推辞,返回蜀地。

古文:董居谊帅蜀,大失士心。

现代文:董居谊统帅四川,大失士心。

古文:金人乘之,破赤丹、黄牛堡,入武休关,直捣梁、洋,至大安,宋师所至辄溃,散入巴山。

现代文:金人乘机攻破赤丹、黄牛堡,进入武休关,直捣梁、洋二州,到达大安,宋军所到之处往往溃败,逃散到巴山。

古文:十二年,聂子述代之。

现代文:嘉定十二年,聂子述代替董居谊。

古文:时丙之子癸仲知果州,子述即檄兼参议官。

现代文:当时安丙的儿子安癸仲为果州知州,聂子述就传檄让他兼任参议官。

古文:四月,红巾贼张福、莫简叛,入利州,子述遁去。

现代文:四月,红巾军张福、莫简反叛,进入利州,聂子述逃走。

古文:总领财赋杨九鼎与贼遇,走匿民舍,贼追九鼎杀之。

现代文:总领财赋杨九鼎和红巾军相遇,跑到百姓家躲藏,红巾军追杨九鼎并杀了他。

古文:子述退保剑门,檄癸仲兼节制军马,任讨贼之责。

现代文:聂子述退保剑门,传檄给安癸仲让他兼任节制军马,负责讨伐红巾军。

古文:癸仲召戎帅张威等军来会,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不残灭。

现代文:安癸仲召军中主帅张威等军来会合,红巾军从阆州奔遂宁,所到之处无不遭殃。

古文:丙欲自持十万缗偕子述往益昌募士,子述曰: 大臣非得上旨,未可轻出。 丙遂如果州。

现代文:安丙想亲自带钱十万缗和聂子述到益昌招募士卒,聂子述说: 大臣没得到皇上的圣旨,不可轻出。 安丙就到果州。

古文:时四川大震,甚于曦之变。

现代文:当时四川受到大震动,超过了吴曦之变。

古文:张方首奏,勋望如丙,今犹可用。

现代文:张方首先上奏说,功勋、威望像安丙这样的,现在仍可任用。

古文:魏了翁移书宰执,谓安丙不起,则贼未即平,蜀未可定,虽贼亦曰: 须安相公作宣抚,事乃定耳。 李壁、李时并镇潼、遂,亦皆以国事勉丙。

现代文:魏了翁给宰执写信,说不起用安丙,红巾军就不能马上平定,四川就不能安宁,就是红巾军也说 :必须是安相公为宣抚,事情才能安定。 李壁、李埴当时一起镇守潼、遂,也都以国事激励安丙。

古文:五月乙未,丙至果州,是日贼焚蓬溪县。

现代文:五月一日,安丙到果州,当天,红巾军焚烧蓬溪县。

古文:己酉,诏起丙为四川宣抚使,予便宜,寻降制授保宁军节度使兼知兴元府、利东安抚使。

现代文:十五日,诏命起用安丙为四川宣抚使,允许他见机行事,不久下诏授予他保宁军节度使兼兴元府知府、利东安抚使。

古文:丙奏: 臣不辞老以报国,但事不任怨,难以图成,将恐腾谤交攻,使臣独抱赤心,无从上白。

现代文:安丙上奏说: 臣不辞老而报国,但事情不避开怨言,难以成功,将来恐怕要受流言蜚语的攻击,即使臣独有一片忠心,也无法向陛下表明。

古文:昔秦使甘茂攻宜阳,至质之以 息壤在彼 ,魏使乐羊攻中山,至示之以谤书一箧。

现代文:从前秦派甘茂攻打宜阳,甘茂怕秦王反悔,就和他在息壤盟誓,魏派乐羊攻打中山,为表明对他的信任,魏王给乐羊一箱诽谤他的奏疏。

古文:君臣之间,似不必尔。

现代文:君臣之间,似乎不必这样。

古文:然自古及今,谤以疑间而成,祸以忌嫉而得;况臣已伤弓于既往,岂容不惩沸于方来。 诏曰: 昔唐太宗以西寇未平,诏起李靖,靖慷慨请行,不以老疾为解。

现代文:但自古至今,毁谤都是从怀疑中产生的,祸患是因为忌嫉而来的;何况臣过去已经经过祸患,怎能不怕将来再遭非议。 诏旨说 :从前唐太宗因西边敌寇没平定,下诏起用李靖,李靖慷慨请行,不以年老有病为自己开脱。

古文:代宗有朔方之难,图任郭子仪,闻命引道,亦不以谗惎自疑。

现代文:代宗在朔方有难,决定任用郭子仪,郭子仪听到命令后就出发了,也不因谗言的陷害而疑虑。

古文:皆能乘时立功,焜燿竹帛,朕甚慕之。

现代文:他们都能在关键时刻为国立功,流芳史册,朕很敬慕他们。

古文:今蜀道俶扰,未宽顾忧,朕起卿燕闲,付以方面,而卿忠于报国,谊不辞难,朕之用人庶几于唐宗,卿之事朕无愧于李、郭矣。

现代文:现在蜀地遭到骚扰,使人忧虑,朕又把悠闲中的你重新起用,委以方面,而你忠心报国,不辞危难,朕用人就像唐宗,你事朕不亚于李靖、郭子仪。

古文:勉图隽功,以济国事! 寻命丁〈火育〉改知兴元府。

现代文:希望你能立下卓越的功勋,以成就国事! 不久命令丁煜改任兴元府知府。

古文:甲申,发果州。

现代文:六月二十一日,安丙从果州出发。

古文:丙戌,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

现代文:二十三日,到遂宁,红巾军仍在普州的茗山凭着地形险固在顽抗。

古文: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

现代文:安丙命令各军合围,截断他们砍柴、担水的路使他们困乏。

古文:未几,张威、李贵俘获张福等十七人以献,丙命脔王大才以祭九鼎。

现代文:不久张威、李贵俘获张福等十七人献上。安丙下令把王大才切成小块的肉来祭杨九鼎。

古文:七月庚子,尽俘余党千余人,皆斩之。

现代文:七月七日,把红巾军的余党一千多人全部俘获并杀死。

古文:庚戌班师,乃移治利州,赐保宁军节度使印。

现代文:十七日班师,并移宣抚司治所到利州,朝廷赐给安丙保宁军节度使大印。

古文:癸仲亦加三秩,进直华文阁,起复,主管宣抚司机宜文字。

现代文:安癸仲也加官三等,升为直华文阁,重被起用,主管宣抚司机宜文字。

古文:明年,进丙少保,赐衣带鞍马。

现代文:第二年,安丙进为少保,赐给他衣带、鞍马。

古文:丙以关表营田多遗利,命官括之。

现代文:安丙认为关外屯田多有遗漏的利益,命令官吏检括。

古文:有文垓者方持母丧,以便宜起复,干办鱼关粮料院,俾之措置,且以宣抚副使印假之。

现代文:有个叫文垓的人正遭母丧,为方便起见,他被重新起用,为干办鱼关粮料院,让他负责,并给他宣抚副使的印信。

古文:而冯安世者,又即利州置根括局。

现代文:冯安世,又在利州设置根括局。

古文:于是了翁遗丙书,谓: 幕府举辟,当用经术信厚之士,不可用冒丧之人。

现代文:于是魏了翁给安丙写信,说: 幕府用人,应该用那些懂经术,忠厚的人,不应该用守丧的人。

古文:且公八年镇蜀,有恩则有怨,岂可人人而校,事事而理,自处甚狭,恐贻子孙宾客无穷之累。

现代文:况且你在蜀镇守八年,有恩就有怨,怎能人人都考核,事事都理顺,自己没有退路,恐怕给子孙宾客留下无穷的烦恼。

古文:虽今日理财难拘故常,然告绝产、首白契、讦隐田、伺富民过失、纠盐酒户亏额,报怨挟愤、招权纳贿者,必且纷然,而公任其怨。 丙复书曰: 关外籴买当用四百万缗,而总所见缗止二十五万,多方措置,非得已而不已。

现代文:虽然今日理财难循旧法,但告发绝产、自首有未纳税的契据、揭发隐田、侦察富人过错、检举盐酒户亏额、报怨挟愤、招权纳贿的人,必将议论纷纷,而你要承担这些怨言。 安丙复信说 :关外买粮应该用钱四百万缗,而集所有的现钱只有二十五万缗,多方筹措,不是能停止而不停止。

古文:傥皆清流,何由办事?

现代文:倘若都是清流,还办什么事?

古文:蜀士中如令弟嘉父、李成之辈,清则清、高则高矣,其肯办钱谷俗务乎。

现代文:蜀地士大夫像你弟弟魏嘉父、李成之等人,清则清,高则高,他们肯办理钱谷这样的俗事吗?

古文:刘德修尝雅责杨嗣勋不能举义诛叛,嗣勋云: 德修特未当局耳。

现代文:刘德修曾责怪杨嗣勋不能兴义兵诛反叛,杨嗣勋说: 德修只不过没身临其境罢了。

古文:丙于华父亦云。 其后,安世不法滋甚,近臣有以书抵丙,而安世之徒亦发其事,丙械送大安穷治之。

现代文:我安丙对华父也这样说。 这以后,冯安世更不守法,近臣有上书诋毁安丙的,而冯安世等人也暴露了他们的罪状,安丙把冯安世押送到大安去惩治。

古文:先是,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分遣将士趋秦、巩、凤翔,委丁焴节制,师次于巩。

现代文:这以前,夏人来请求合兵攻打金人,安丙一边上奏,一边布置兵马,他分别派遣将士奔秦、巩、凤翔,委派丁煜来节制,驻扎在巩州。

古文:夏人以枢密使子宁众二十余万,约以夏兵野战,宋师攻城。

现代文:夏人以枢密使宁子宁率兵二十多万,约定由夏兵进行野战,宋军攻城。

古文:既而攻巩不克,乃已。

现代文:不久攻巩州没攻克,就停止了这次攻打金人。

古文:丙卒,讣闻,以少傅致仕,辍视朝二日,赠少师,赙银绢千计,赐沔州祠额为英惠庙。

现代文:安丙去世。死讯传到朝廷,皇上视他是少傅的身份退休,停止临朝处理政事两天,赠他为少师,赏给他办丧事的银绢千计,赐沔州祠的匾额为英惠庙。

古文:理宗亲札赐谥忠定。

现代文:理宗亲写御札赐他谥号为 忠定 。

古文:丙所著有《皛然集》。

现代文:安丙著有《芌然集》。

古文:杨巨源字子渊,其先成都人。

现代文:杨巨源,字子渊,他的祖先是成都人。

古文:父信臣,客益昌,因家焉。

现代文:他父亲杨信臣,客居在益昌,于是他家住在益昌。

古文:巨源倜傥有大志,善骑射,涉猎诸子百家之书。

现代文:杨巨源洒脱有大志,善于骑马射箭,涉猎诸子百家的书籍。

古文:应进士不中,武举又不中。

现代文:考进士不中,考武举又不中。

古文:刘光祖见而异之,荐之总领钱粮陈晔,以右职举为凤州堡子原仓官,驰骋射猎,倾财养士,沿边忠义,咸服其才。

现代文:刘光祖见他认为他是奇才,把他推荐给总领钱粮陈晔,以重要的职位推举他为凤州堡子原仓官,杨巨源驰骋射猎,拿出自己的财产养士,沿边的忠义人,都佩服他的才能。

古文:分差鱼关粮料院,移监兴州合江赡军仓。

现代文:让他分管鱼关粮料院,转为监兴州合江赡军仓。

古文:吴曦叛,巨源阴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

现代文:吴曦反叛,杨巨源暗有讨贼的志向,交结义士三百人,给他们钱、粮。

古文:有游奕军统领张林者,力能挽两石弓,队将朱邦宁身长六尺,勇力过人,皆为曦所忌,虽屡战有功亦不加赏,林等憾之。

现代文:游奕军统领张林,能挽两石的弓,队将朱邦宁身高六尺,勇力超人,都被吴曦忌恨,虽然屡立战功也不加以奖赏,张林等对吴曦不满。

古文:时林在罝口,邦宁在合江,巨源因与深相缔结,并集忠义人朱福、陈安、傅桧之徒。

现代文:当时张林在口,朱邦宁在合江,杨巨源就和他们加强联系,并招集忠义人朱福、陈安、傅桧等。

古文:曦胁安丙为丞相长史,丙称疾,眉士程梦锡见丙,丙叹曰: 世事如此,世无豪杰! 梦锡因及巨源之谋。

现代文:吴曦胁迫安丙为丞相长史,安丙称自己有病,眉州士大夫程梦锡见安丙,安丙叹道: 世事如此,世间没有豪杰! 程梦锡就谈到杨巨源的计划。

古文:丙曰: 肯见我乎? 乃嘱梦锡以书致巨源,延之卧所。

现代文:安丙说 :他肯来见我吗? 就嘱托程梦锡送信给杨巨源,请他到安丙的住所。

古文:巨源曰: 先生而为逆贼丞相长史耶? 丙号哭曰: 目前兵将,我所知,不能奋起。

现代文:杨巨源问: 先生就是逆贼的丞相长史吗? 安丙号哭说 :目前的兵将,我知道他们不能奋起平叛。

**古文:必得豪杰,乃灭此贼,则丙无复忧。 巨源曰: 先生之意决乎? 丙指天誓曰: 若诛此贼,虽死为忠鬼,夫复何恨! 巨源大喜,曰: 非先生不足以主此事,非巨源不足以了此事。 **

现代文:一定得是你这样的豪杰,才能平灭这个叛贼,那么安丙没有忧虑了。 杨巨源问 :先生的主意已定了吗? 安丙指天发誓说: 如果能诛杀这个叛贼,即使死也是忠鬼,还有什么遗憾! 杨巨源十分高兴,说: 除了先生,别人不能主持这事,除了我杨巨源,别人不能了却这事。

古文:当是时,李好义、好问亦结李贵、杨君玉、李坤辰凡数十人,坤辰邀巨源与好义会。

现代文:这时,李好义、李好问也结交李贵、杨君玉、李坤辰等数十人,李坤辰邀请杨巨源与李好义会合一处。

古文:巨源又大喜曰: 吾与安长史议以三月六日邀曦谒庙,合勇士刺之。 好义曰: 彼出则龊巷,从卫且千人,事必难济。

现代文:杨巨源又十分高兴地说 :我与安长史商议在三月六日邀吴曦去拜庙,会合勇士刺杀他。 李好义说 :吴曦出行时就清理道路,他的扈从有千人,事情一定难成功。

古文:闻熟食日祭东园,图之此其时也。 巨源然之。

现代文:听说他在熟食日祭祀东园,谋取他应该在这时候。 杨巨源同意。

古文:好义愿一见长史以为信。

现代文:李好义希望见安丙一面来确定真假。

古文:巨源曰: 吾今先为长史言之,来日伪宫,令长史问君先世是已。 巨源以告丙,明日,好义在伪宫见丙,揖之。

现代文:杨巨源说 :我今天先对安长史说这事,明日在伪宫,让长史问你的祖先就是。 杨巨源把这事告诉安丙,第二天,李好义在伪宫见安丙,向他施礼。

古文:丙曰: 乡与尊父同僚,杨省干盛谈才略,旦夕以职事相委。 其谋乃决。

现代文:安丙说: 从前我与你父亲是同僚,杨省干富有才略,早晚要委以职事。 他们杀吴曦的计划就确定了。

古文:君玉先属其乡人白子申拟诏,文不雅驯,巨源更为之,例用合江仓朱记。

现代文:杨君玉先委托他的同乡白子申草拟诏书,文辞不符合训诫的话,杨巨源更改了它,照例盖上合江仓的红印。

古文:巨源、好义忧事浸泄,遂以二月乙亥未明,好义率其徒入伪宫,巨源持诏乘马,自称奉使,入内户,曦启户欲逸,李贵执杀之。

现代文:杨巨源、李好义担心事情泄露,就在开禧三年二月二十九日,天没亮时,李好义率他的部下冲入伪宫,杨巨源拿着诏书、骑着马,自称是朝廷使臣,进入吴曦的寝室,吴曦开门想逃,李贵抓住并杀死了他。

古文:卫者始拒斗,闻有诏皆却。

现代文:吴曦的卫兵开始还抵抗,听说有诏书就都退去。

古文:巨源、好义迎丙宣诏,以曦首徇。

现代文:杨巨源、李好义迎接安丙宣读诏书,用吴曦的头示众。

古文:三军推丙权四川宣抚使,巨源权参赞军事。

现代文:三军推举安丙权四川宣抚使,杨巨源权参赞军事。

古文:丙奏功于朝,以巨源第一,诏补承事郎。

现代文:安丙向朝廷奏功,把杨巨源排在第一,皇上下诏杨巨源补为承事郎。

古文:巨源谓丙曰: 曦死,贼胆以破,关外四州为蜀要害,盍乘势复取。 好义亦以为言。

现代文:杨巨源对安丙说: 吴曦死了,贼胆已破,关外四州是蜀的要害,应该乘势收复。 李好义也这么说。

古文:丙虑军无见粮,巨源力言四州不取,必有后患,自请为随军措置粮运。

现代文:安丙担心军中没有现成的粮草,杨巨源极力讲不夺取四州,必有后患,自己请求为随军措置粮运。

古文:于是分遣好义复西和州,张林、李简复成州,刘昌国复阶州,孙忠锐复散关。

现代文:于是安丙分别派李好义收复西和州,张林、李简收复成州,刘昌国收复阶州,孙忠锐收复大散关。

古文:俄诏巨源转朝奉郎,与通判差谴,兼四川宣抚使司参议官。

现代文:不久诏命杨巨源升为朝奉郎,差遣为通判,兼任四川宣抚使司参议官。

古文:丙素恶忠锐,闻忠锐失守散关,檄其还,欲废之,先命巨源偕邦宁以沔兵二千策应。

现代文:安丙一向讨厌孙忠锐,听说孙忠锐在大散关失守,传檄召他回来,想废掉他,安丙先命令杨巨源同朱邦宁一起率两千人去策应。

古文:巨源至凤州,因忠锐出迎,伏壮士于幕后,突出斩之,并其子揆。

现代文:杨巨源到凤州,趁孙忠锐出来迎接之机,在帐幕后埋伏壮士,突然出来杀了孙忠锐和他的儿子孙揆。

古文:丙遂以忠锐附伪贺表闻于朝,且待罪。

现代文:安丙就以孙忠锐附会吴曦,进献贺表为罪名上告给朝廷,并且自己等待处治。

古文:先是,奖谕诛叛诏书至沔州,巨源谓人曰: 诏命一字不及巨源,疑有以蔽其功者。 俄报王喜授节度使,巨源弥不平。

现代文:先前,奖谕诛叛贼的诏书到达沔州,杨巨源对人说 :诏命中没一个字提及杨巨源,怀疑有掩盖我功劳的人。 不久传来授予王喜节度使的消息,杨巨源更加不平。

古文:时赵彦呐以在夔诛禄禧得州通判,巨源曰: 杀禄禧与通判,杀吴曦亦与通判耶? 以启谢丙曰: 飞矢以下聊城,深慕鲁仲连之高谊;解印而去彭泽,庶几陶靖节之清风。 又遣诉功于朝,而从兴元都统制彭辂乞书遗韩侂胄,辂阳许而阴以白丙。

现代文:这时赵彦呐因在夔州杀死禄禧而得到州通判的官职,杨巨源说: 杀禄禧给通判的官职,杀吴曦也给通判吗? 杨巨源用书函感谢安丙说 :鲁仲连写信劝燕将撤守,帮助齐国收复了聊城,不受齐王的封爵,我十分敬慕他的高尚行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去彭泽令的官印而归隐,成就他的清风亮节。 他又派人到朝廷诉说自己的功劳,又怂恿兴元都统彭辂给韩胄写信,彭辂明里答应,暗中报告了安丙。

古文:或言巨源与其徒米福、车彦威谋为乱,丙命喜鞫之,福、彦威皆抵罪。

现代文:有人说杨巨源和他的部下米福、车彦威谋划作乱,安丙命令王喜审讯他们,米福、车彦威都获罪。

古文:正将陈安复告巨源结死士入关,欲焚沔州州治,俟丙出则杀之。

现代文:正将陈安又告发杨巨源集结敢死士入关,想烧沔州州治,等安丙出来就杀了他。

古文:丙积前事,因欲去巨源,然未有以发也。

现代文:安丙综合以前的事,就想除去杨巨源,但没什么确凿的证据。

古文:会巨源在凤州以檄书遗金凤翔都统使,其辞若用间者,且自称宣抚副使而以参议官印印之。

现代文:恰好杨巨源在凤州给金国凤翔都统使送去檄书,其中的话像是用了间谍,并自称是宣抚副使而用参议官的印盖在上面。

古文:金以檄至丙。

现代文:金国给安丙送檄书。

古文:巨源方与金战,败于长桥,丙乃移书召巨源,巨源疑焉。

现代文:杨巨源正和金人作战,在长桥失败,安丙就给杨巨源写信让他回来,杨巨源怀疑。

古文:有梁泉主簿高岳成者,巨源荐为随军拨运,来见巨源,赞其归,巨源信之。

现代文:梁泉主簿高岳成,是杨巨源推荐他当随军拨运的,他来见杨巨源,支持他回去,杨巨源相信了他。

古文:时辂已至沔,六月壬申,巨源还幕府,丙密命辂收巨源。

现代文:这时彭辂已到沔州,六月二十八日,杨巨源回到幕府,安丙密令彭辂抓杨巨源。

古文:巨源殊不知,以为谒己也,语毕,辂起,巨源送之宾次。

现代文:杨巨源一点都不知道,以为他是来拜见自己,谈完话,彭辂起身告辞,杨巨源送他到客舍。

古文:武士就挽其裾,巨源犹叱之,则已为驱至庭下。

现代文:武士拉住他的衣服,杨巨源还呵斥他们,但已被驱逐到庭下。

古文:巨源大呼曰: 我何罪? 丙隔屏遣人谓之曰: 若为诈称宣抚副使? 命械送阆州狱。

现代文:杨巨源大喊道 :我有什么罪? 安丙隔着屏障派人对他说 :你为什么诈称是宣抚副使? 下令把他押送到阆州监狱。

古文:巨源曰: 我一时用间,异时必有为我明其事。 丙饷以肴酒,巨源曰: 一身无愧,死且无憾;惟有妹未嫁,宣抚念之。 癸酉,巨源舟抵大安龙尾滩,将校樊世显者呼于岸,巨源知将见杀,指其地而语之曰: 此好一片葬地。 世显曰: 安有是? 舟行数步,谓曰: 宣参久渴,莫进杯酒? 巨源辞以不饮。

现代文:杨巨源说 :我一时使用间谍,他时一定有替我讲明这事的。 安丙给他送去酒菜,杨巨源说 :我一身无愧,死也不遗憾;只是有个妹妹没出嫁,希望宣抚想着这事。 二十九日,杨巨源的船到达大安龙尾滩,将校樊世显把船叫上岸,杨巨源知道将被杀死,就指着这块地对他说: 这是一块好的葬身之地。 樊世显说 :哪有这种事? 船行了数步,樊世显对杨巨源说: 宣参口渴了很久,难道不喝杯酒? 杨巨源推辞。

古文:又曰: 宣参荷械已久,盍少苏? 巨源未及答,左右遽取利刀断其头,不绝者逾寸,遂以巨源自殪闻宣抚司。

现代文:又说: 宣参戴着枷锁已很久了,何不稍微松一下? 杨巨源没来得及回答,他左右的人就拿利刀砍他的头,有一寸多没砍断,于是就以杨巨源是自杀的向宣抚司报告。

古文:后数日,丙命瘗之。

现代文:以后数日,安丙下令埋葬他。

古文:巨源死,忠义之士为之扼腕,闻者流涕,剑外士人张伯威为文以吊,其辞尤悲判。

现代文:杨巨源死后,忠义之士都替他惋惜,听说的人都流泪,剑外士人张伯威做祭文悼念他,言辞十分悲切。

古文:巨源之属吏也,李壁在政府,闻之曰: 嘻,巨源其死矣! 丙以人情汹汹,封章求免。

现代文:杨巨源的属吏李壁在政府,听说后说: 唉,杨巨源他死啦! 安丙因人情汹汹,上章辞职。

古文:杨辅亦谓丙杀巨源必召变,请以刘甲代之。

现代文:杨辅也认为安丙杀杨巨源一定会招致变乱,请求用刘甲代替安丙。

古文:初,巨源与好义结官军,而丙密为反正之计,各未相知,合巨源于好义者李坤辰,而合好义于丙者巨源也。

现代文:当初,杨巨源和李好义同官军联合,安丙秘密做反正的计策,各不相知,联合杨巨源于李好义的是李坤辰,而联合李好义于安丙的是杨巨源。

古文:巨源遗光祖书,述丙酬答之语,鋟梓竞传之,丙已弗乐,浸润不已,积成此祸。

现代文:杨巨源给刘光祖写信,讲述了安丙酬答的话,被刻成书竞相传播,安丙已不高兴,再加上谗言不断,终于积成此祸。

古文:成忠郎李珙投轨,献所作《巨源传》为之讼冤,朝廷亦念其功,赐庙褒忠,赠宝谟阁待制,官其二子。

现代文:成忠郎李珙投书朝廷,献上所做的《杨巨源传》替他诉冤,朝廷也感念他的功劳,赐庙褒奖他的忠心,赐为宝谟阁待制,给他的两个儿子官职。

古文:制置使崔与之请官给其葬,加赠宝谟阁直学士、太中大夫。

现代文:制置使崔与之请求官府安葬他,加赠他为宝谟阁直学士、太中大夫。

古文:嘉熙元年,理宗特赐谥忠愍。

现代文:嘉熙元年,理宗特别赐他谥号为 忠愍 。

古文:子履正终大理卿、四川制置副使。

现代文:他的儿子杨履正最终的官职是大理卿、四川制置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