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六十九

古文:曹彦约字简甫,都昌人。

现代文:曹彦约,字简甫,都昌人。

古文:淳熙八年进士。

现代文:考中淳熙八年进士。

古文:尝从朱熹讲学,历建平尉、桂阳司录、辰溪令,知乐平县,主管江西安抚司机宜文字。

现代文:曹彦约曾跟随朱熹讲学,历任建平尉、桂阳司录、辰溪县令,他为乐平县知县,主管江西安抚司机宜文字。

古文:知澧州,未上,薛叔似宣抚京湖,辟主管机宜文字。

现代文:曹彦约为澧州知州,还没上任,薛叔似为京湖宣抚使,就召用曹彦约为主管宣抚使司机宜文字。

古文:汉阳阙守,檄摄军事。

现代文:汉阳缺守臣,朝廷传檄文让他去主管军事。

古文:时金人大入,郡兵素寡弱,彦约搜访土豪,得许禼俾总民兵,赵观俾防水道,党仲升将宣抚司军屯郡城。

现代文:当时金人大举入侵,郡兵一向很弱小,曹彦约搜求当地的豪杰,得到许,让他率领民兵,让赵观防守水路,党仲升率领宣抚司的军队屯驻在汉阳城里。

古文:金重兵围安陆,游骑闯汉川,彦约授观方略,结渔户拒守南河,观逆击,斩其先锋,且遣死士焚其战舰,昼夜殊死战,北渡追击,金人大败去。

现代文:金国派大军包围安陆,流动作战的骑兵闯入汉川,曹彦约授给赵观同敌人交战的策略,集结渔民抵御金兵,守卫南河,赵观迎击金人,杀了金军的先锋,并且派勇士焚烧金军的战舰,与金军昼夜拼死交战,渡过江北追击金军,金人大败而去。

古文:又遣仲升劫金人砦,杀千余人,仲升中流矢死。

现代文:曹彦约又派党仲升劫杀金人的营寨,杀死一千多金兵,党仲升被飞来的箭射中死去。

古文:奏观补成忠郎、汉川簿尉,赠仲升修武郎,官其后二人。

现代文:曹彦约上奏请朝廷给赵观补为成忠郎、汉川簿、尉,给党仲升赠官为修武郎,任用党仲升的后代两个人为官。

古文:彦约以守御功进秩二等,就知汉阳。

现代文:曹彦约因守卫汉阳的功劳被提升两级官职,担任汉阳知军。

古文:嘉定元年,诏求言,彦约上封事,谓 敌岂不以岁币为利,惟其所向辄应,所求辄得,以我为易与而纵其欲。莫若迟留小使,督责边备,假以岁月,当知真伪。

现代文:嘉定元年,皇上下诏征求意见和建议,曹彦约上封事,说 :敌人哪能不以岁币为利,只是朝廷对敌人所希望的就答应,所追求的就给予,敌人认为我们容易屈从就放纵他们的欲望,不如先滞留小的使事和使臣,督促边境的防备,等待时间的流逝,就该知道真伪。

古文:设复大举。则民固已怨矣,欲进而我已戒严,欲退而彼有叛兵,决胜可期矣。 寻提举湖北常平,权知鄂州兼湖广总领,改提点刑狱,迁湖南转运判官。

现代文:假如敌人又大举进兵,那么老百姓本来就已经怨恨了,敌人想进攻而我们已经做好严密的守备,敌人想后退而他们又有叛兵,与敌人决胜还是有希望的。 不久曹彦约为湖北提举常平,权知鄂州兼湖广总领,他被改任提点刑狱,升为湖南转运判官。

古文:时盗罗世传、李元砺、李新等相继窃发,桂阳、茶陵、安仁三县皆破,环地千里,莽为盗区。

现代文:这时盗贼罗世传、李元砺、李新等相继起事,桂阳、茶陵、安仁三县都被攻破,周围一千里的地区,大致是盗贼的地盘。

古文:彦约至攸督运,人心始定。

现代文:曹彦约到攸这个地方来督促漕运的事,人心才安定。

古文:迁直秘阁、知潭州、湖南安抚。

现代文:曹彦约升为直秘阁、潭州知州、湖南安抚使。

古文:时江西言欲招安李元砺,朝命下湖南议招讨之宜,彦约言: 今不行讨捕,曲徇招安,失朝廷威重。

现代文:这时江西说想招降李元砺,朝廷命令交给湖南讨论招降和讨伐的事,曹彦约说: 现在不进行征讨,让他们顺从投降,会失掉朝廷的威权。

古文:若无砺设疑词以款重兵,则兵不可撤戍,民不得安业。 元砺果不可降,彦约乃督诸将逼贼巢而屯,击破李新于酃洣,新中创死,众推李如松为首,如松降,遂复桂阳。

现代文:假如李元砺用谎话欺骗我们,作为缓兵之计,那我们就是将不能撤去防守的士兵,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 朝廷果然没能招降李元砺,曹彦约就督促众将领在盗贼的据点附近驻兵,宋军在氵米击破李新的营寨,李新负伤死去,李新的部众推举李如松为首领,李如松投降,于是宋军收复了桂阳。

古文:世传素与元砺有隙,至是密请图元砺以自效,彦约录赏格报之,且告于朝,又予万缗钱犒其师。

现代文:罗世传一向和李元砺有矛盾,这时罗世传就秘密请求去消灭李元砺来报效国家,曹彦约就列出赏赐的规格告诉罗世传,并且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又给罗世传钱一万缗用来犒赏他的军队。

古文:世传遂禽元砺。

现代文:罗世传就俘获了李元砺。

古文:彦约还长沙,未几,复出督战,余党悉平。

现代文:曹彦约回到长沙,不久,又出来督战,盗贼的余部都被平定。

古文:世传既自以为功,迟留以邀重赂,彦约谕以不宜格外邀求。

现代文:罗世传自己认为自己有功,就把李元砺扣留在自己手中以便得到重赏。曹彦约对他说不应该在赏赐的规格以外又有其他要求。

古文:时池州副都统许俊驻兵吉之龙泉,厚赂以结世传,超格许转官资,世传遂以元砺解江西。

现代文:这时池州副都统许俊在吉州的龙泉驻扎,用很多东西贿赂罗世传,以便与他交结,答应超越赏赐的规格给他转当官的资历,罗世传就把李元砺押送到江西。

古文:胡矩为右司,欲以世传尽统诸峒而为之帅,悉彻江西、湖南戍兵,彦约固争之,矩不悦,然世传终桀骜不肯出峒。

现代文:胡榘担任右司的官职,想让罗世传担任各地峒丁的统帅,把江西、湖南驻守的军队全部撤掉,曹彦约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胡榘不高兴,然而罗世传始终是凶暴乖戾,不肯走出自己的根据地。

古文:彦约密遣罗九迁为间,诱胡友睦,许以重赏,友睦遂杀世传。

现代文:曹彦约秘密派罗九迁为间谍,引诱胡友睦,答应给他重赏,胡友睦就杀了罗世传。

古文:江西来争功,不与校。

现代文:江西来争夺功劳,曹彦约不同他们计较。

古文:擢侍右郎官,以右正言郑昭先言,寝其命。

现代文:曹彦约被提拔为侍右郎官,因右正言郑昭先上书不同意提拔曹彦约,所以朝廷没下达这个任命。

古文:久之,以为利路转运判官兼知利州。

现代文:过了一段时间,曹彦约被任命为利州路转运判官兼利州知州。

古文:关外乏食,彦约悉发本司所储减价遣粜,劝分免役,通商蠲税,民赖以济。

现代文:关外缺粮食,曹彦约把利州路转运司储存的粮食全部拿出来减价卖,他还劝说人们互相帮助,免除劳役,对来做买卖的人免去商税,老百姓依靠这些才渡过难关。

古文:时沔州都统制王大才骄横,制置使董居谊既不得其柄,反曲意奉之。

现代文:当时沔州都统制王大才骄横,制置使董居谊既不能行使他手中的权力,反而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奉承他。

古文:彦约以蜀之边面诸司并列,兵权不一,微有小警,纷然奏议,理财者归怨于兵弱,握兵者归咎于财寡,乃作《病夫议》,献之庙堂,曰:

现代文:曹彦约因为蜀地边境各机构并列,掌握军队的权力不统一,稍有小警报,各机构就纷纷上奏议论,管理财物的人把怨恨归于兵弱,掌握军队的人把过错归于财物少的情况,就写成了《病夫议》,把它进献给朝廷,他说:

古文:古之临边,求一贤者而尽付之兵权,兵权正则事体重,兵权专则号令一。

现代文: 古代时的边境地区,得到一位贤能的人就把兵权全都交给他,兵权正,那么各种事情就端重,兵权专,那么各种号令就统一。

古文:今庙堂之上,患士大夫不奉行诏令,恶士大夫不恪守忠实。

现代文:如今国家忧虑士大夫不奉行诏令,恨士大夫不恪守忠实。

古文:故虽信而用之,又以人参之;虽以事权付之,又从中御以系维之。

现代文:所以即使朝廷信用某个人并任用他,却又让另外的人参预在其中;即使朝廷把权力交给他,还要从中加以指挥和约束。

古文:致使知事者不敢任事,畏事者常至失事,卒有缓急,各持己见,兵权财计,互相归咎。

现代文:这就导致懂得如何处理政事的人不敢做事,怕事的人常常把事情办糟,万一有紧急情况,就各坚持自己的意见,掌握兵权的人和掌管财政的人,互相推卸责任。

古文:昔秦、陇之俗,以知兵善战闻天下。

现代文: 从前秦、陇一带的风气,是以懂得军事、善于作战而闻名天下的。

古文:自吴氏世袭以来,握兵者志在于怙势,不在于尊上;用兵者志在于诛货,不在于息民。

现代文:自从吴氏世袭兵权以来,掌握兵权的人就把心思用在如何依仗权势上,而不去想怎样尊奉皇上;用兵的人就把心思用在如何取得财物上,而不去想怎样才能使百姓得到休息。

古文:本原一坏,百病间出,至有世将已叛而宣威不觉,四郡已割而诸将不知。

现代文:本原一坏,弊病百出,以致有世代为统帅的人已经反叛而宣抚使不察觉,四郡已被割让而众将领不知道的事。

古文:更化之后,逆党既诛,而土俗人心其实未改。

现代文:平定吴曦叛乱后,叛党虽然被杀死,但这一带的风气和人心其实没改变。

古文:任军官而领州事者,易成藩镇之权;起行伍而立微效者,渐无阶级之分。

现代文:担任军官而又管理州中政事的,容易形成藩镇的势力;出身是士兵而又立小功被授予官职的人,逐渐没了等级区别。

古文:由皂郊以至宕昌,即陇西天水之地,其忠义民兵利在战斗,缓急之际固易鼓率,若其恃勇贪利,犯上作乱,则又不止于大军而已。

现代文:从秔郊到宕昌,就是陇西、天水那一带,那里的忠义民兵对国家有利的地方就是同敌人战斗,在危急时刻本来就容易鼓动和统率,如果他们依仗自己的勇敢而贪图好处,违背皇上叛乱,那就不仅仅是政府军危害国家了。

古文:苟不正其本原,磨之以岁月,渐之以礼义,未见其可也。

现代文:如果不端正风气的本原,用时间来消磨,用礼义来教化,是不行的呀。

古文:今日之领帅权者,必当近边境,必当拥亲兵;有兵权者,必当领经费,必当宽用度。

现代文: 如今担任统帅的人,一定要驻在边境,一定要有卫兵;有兵权的人,一定要掌握经费,一定要有充裕的财物。

古文:至于忠义之兵,又须有德者以为统率,择知书者以为教导,如古人所谓教民而后用之也。

现代文:至于忠义民兵,又需要有德行的人担任统帅,选择有知识的人教导他们,就像古人所说的教化百姓之后再用他们。

古文:今议不出此,乃欲幸胜以为功,苟安以求免,误天下者必此人也。

现代文:如今不谈论这些,就想侥幸取胜好作为功劳,苟且偷安以祈求免祸,危害国家的必定是这种人。

古文:时朝论未以为然。

现代文:当时朝中的议论对曹彦约的话不以为然。

古文:差知宁国府,又改知隆兴府、江西安抚。

现代文:曹彦约被差派为兴国府知府,又改为隆兴府知府、江西安抚。

古文:居亡何,蜀边被兵,内有张福、莫简之变,彦约之言无一不验。

现代文:不久,四川边境遭到入侵,内部又有张福、莫简的叛乱,曹彦约的话没一句不被验证的。

古文:迁大理少卿,又权户部侍郎,以宝谟阁待制知成都。

现代文:曹彦约升为大理少卿,又权户部侍郎,他以宝谟阁待制的身份为成都知府。

古文:彦约乞赴阙奏事,不允,又申省乞入对,不报。

现代文:曹彦约请求到朝廷奏事,没被允许,他又向政府请求去奏对,没得到回答。

古文:改知福州,又改知潭州,彦约力辞,提举明道观,寻以焕章阁待制提举崇福宫。

现代文:曹彦约改任福州知州,又改任潭州知州,曹彦约极力推辞,被任命为提举明道观,不久他又以焕章阁待制的身份提举崇福宫。

古文:理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兼国史院同修撰。

现代文:理宗即位后,曹彦约被提升为兵部侍郎兼国史院同修撰。

古文:宝庆元年入对,劝帝讲学,防近习。

现代文:宝庆元年曹彦约入朝奏对,劝皇上讲究学术,防备那些受到亲幸的人。

古文:次言: 当以庆历、元祐听言为法,以绍圣、崇、观讳言为戒。

现代文:他又说 :陛下应该以庆历、元时接受大臣的意见为榜样,以绍圣、崇宁、大观时忌讳大臣的意见为戒鉴。

**古文:比年以来,有以卖直好名之说见于奏对者,愿陛下倚忠直如蓍龟,去邪佞若蟊贼,其有沮挠谠言者,必加斥逐。 **

现代文:近年以来,有在奏对时谋求恩宠、追求名声的人,希望陛下像相信占卜一样依赖忠直的人,像消灭害虫一样去除奸邪的人,有阻挠忠言的人,一定要给予斥退。

古文:会下诏求言,彦约上封事曰: 陛下谨定省以事长乐,开王社以笃天伦,孝友之行,宜足以取信于天下。

现代文:恰好皇上下诏征求意见,曹彦约上封事说 :陛下恭敬地去长乐宫问安,真诚地祭祀土神和谷神,这样的孝友行为,是足以取得天下信任的。

古文:然兄弟至亲,犹误于狂妄小人之手,道路异说,犹袭于尺布不缝之谣。

现代文:然而哥哥和弟弟这样的至亲骨肉,还能被狂妄小人离间,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学说,还像哥哥和弟弟之间因利害冲突而互不相容一样。

古文:臣以为守法者,人臣之职也,施恩者,人主之柄也。

现代文:我认为守法,是做臣下的职责,给与恩惠,是君主的权柄。

古文:汉淮南王欲危社稷,张苍、冯敬等请论如法,文帝既赦其罪废徙,王不幸而死,封其二子于故地。

现代文:汉代时,淮南王想危害国家,张苍、冯敬等人请求依法论处,汉文帝赦免了他的死罪,废去了他的王位并让他迁徙到别的地方,淮南王不幸死去,汉文帝把淮南王的封地封给他的两个儿子。

古文:此往事之明验,本朝太宗皇帝之所已行也。

现代文:这是被明确验证的往事,本朝太宗皇帝因此也这样做了。

古文:今若徇文帝缘情之义,法太宗继绝之意,明示好恶,无隙可指,虽不止谤而谤息矣。 又言: 陛下求言之诏,惟恐不逮,然外议致疑,以为明言文武,似或止于搢绅,泛言小大,恐不及于韦布,引而伸之,特在一命令之间耳。 又荐隆州布衣李心传素精史学,乞官以初品,置之史馆,从之。

现代文:如今如果顺从汉文帝顾念感情之义,效法太宗皇帝使灭亡的国家又得以存在,断绝的后代得以延续的心意,明确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就没有什么可指摘的过失,即使不制止毁谤,毁谤自然也会平息了。 他又说 :陛下征求意见的诏书,只害怕不能广泛征集意见,然而朝外的议论已经出现了疑问,认为明确说文武,好像只限于官僚士大夫,泛泛地说小大,恐怕不涉及平民百姓,把征求意见的范围扩大一下,只取决于一个命令而已。 曹彦约又推荐隆州的普通百姓、一向精通史学的李心传,请求授予李心传一个小官职,把他安排在史馆,朝廷同意。

古文:寻兼侍读,俄迁礼部侍郎。

现代文:不久,曹彦约兼任侍读。很快升为礼部侍郎。

古文:加宝谟阁直学士,提举佑神观兼侍读。

现代文:他被加官为宝谟阁直学士,提举佑神观兼侍读。

古文:授兵部尚书,力辞不拜。

现代文:曹彦约被授予兵部尚书的官职,他极力推辞不接受。

古文:改宝章阁学士、知常德府,陛辞,言下情未通,横敛未革。

现代文:他改任宝章阁学士、常德府知府。他向皇上告辞时,说下面的情形没有通报上来,横征暴敛没有革除。

古文:包苴公行于都城,则州郡横敛,无可疑者。 提举崇福宫,卒,以华文阁学士转通议大夫致仕,赠宣奉大夫。

现代文:皇上问 :这些弊病在哪里? 曹彦约回答说: 台谏专讲君主,不触及当前的政事,下面的情形怎能通报上来,在都城公然对害国害民的事进行包庇,那么州郡中的横征暴敛,没有可怀疑的。 曹彦约为提举崇福宫,他去世,以华文阁学士的身份转为通议大夫退休,他被赠为宣奉大夫。

古文:嘉熙初,赐谥文简。

现代文:嘉熙初年,皇上赐给他 文简 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