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

古文:范如圭,字伯达,建州建阳人。

现代文:范如圭字伯达,建州建阳人。

古文:少从舅氏胡安国受《春秋》。

现代文:少年时代跟随舅舅胡安国学习《春秋》。

古文:登进士第,授左从事郎、武安军节度推官。

现代文: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左从事郎、武安军节度推官。

古文:始至,帅将斩人,如圭白其误,帅为已署不易也。

现代文:刚到武安军时,正碰上统帅准备杀人,范如圭指出统帅的失误,统帅认为已经签署命令不能轻易改变。

古文:如圭正色曰: 节下奈何重易一字而轻数人之命? 帅矍然从之。

现代文:范如圭严肃指出 :你怎么能够如此看重改动一字而轻待部下数人的生命呢? 统帅惭愧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古文:自是府中事无大小悉以咨焉。

现代文:自此以后,官府中事无巨细均要向范如圭咨询、请教。

古文:居数月,以忧去。

现代文:在临安军任职数月后,范如圭因父母丧事而离职。

古文:辟江东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

现代文:范如圭被征召为江东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

古文:近臣交荐,召试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史馆校勘。

现代文:侍从大臣交替推荐,被召来参加秘书省正字的考试,被升任校书郎兼史馆校勘。

古文:秦桧力建和议,金使来,无所于馆,将虚秘书省以处之。

现代文:秦桧竭力推行和议政策,金朝使者到达后,没有地方居住,秦桧准备腾出秘书府让金使居住。

古文:如圭亟见宰相赵鼎曰: 秘府,谟训所藏,可使仇敌居之乎? 鼎竦然为改馆。

现代文:范如圭立即进见宰相赵鼎说 :秘书省府,是收藏有关历朝谋略,经验教训的文书、典宪的重要部门,怎么能让仇敌在此居住呢? 赵鼎面有惧色,很快为金使改换了住所。

古文:既而金使至悖傲,议多不可从,中外愤郁。

现代文:金使到达后态度倨傲,目中无人,许多意见使人难以接受,激起朝廷内外的一片愤怒。

古文:如圭与同省十余人合议,并疏争之,既具草,骇遽引却者众。

现代文:范如圭与秘书省十余人共同商议,准备联合上奏疏指出和议的弊端,奏疏草稿写好后,多数人因害怕退出了上疏行列。

古文:如圭独以书责桧以曲学倍师、忘仇辱国之罪,且曰: 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 桧怒。

现代文:只有范如圭一人上书朝廷,揭露秦桧歪曲真理、违背师训、忘却世仇、丧权辱国的罪行,并指出: 秦桧不丧心病狂,怎么会如此做,这必将遗臭万年! 秦桧极为愤怒。

古文:草奏与史官六人上之。

现代文:这份奏疏是范如圭与六位史官一起呈上的。

古文:金归河南地,桧方自以为功。

现代文:金人将河南大片土地归还南宋后,秦桧正自以为有功。

古文:如圭轮对,言: 两京之版图既入,则九庙、八陵瞻望咫尺,今朝修之使未遣,何以慰神灵、萃民志乎? 帝泫然曰: 非卿不闻此言。 即日命宗室士〈亻褭〉及张焘以行。

现代文:轮到范如圭进宫与皇上对话时,他说: 两京土地已经收回,那么九庙、八陵距两京仅有咫尺之遥,今天朝廷屡次派遣使者仍未得到归还,拿什么来告慰神灵,安抚天下百姓呢? 宋高宗流着眼泪说 :我只有从你这里才能听到这样的肺腑之言。

古文:桧以不先白己,益怒。

现代文:当天宋高宗就命令宗室赵士、大臣张焘前去处理此事。

古文:如圭谒告去,奉柩归葬故乡,既窆,差主管台州崇道观。

现代文:秦桧因未将这件事先通知他,对范如圭愈加愤怒。范如圭因父丧请假告归,护送父亲灵柩归葬故乡,安葬父亲后,被差使主管台州崇道观。

古文:杜门十余岁,起通判邵州,又通判荆南府。

现代文:在家乡隐居十多年后,被起用为邵州通判,不久又调任荆南府通判。

古文:荆南旧户口数十万,寇乱后无复人迹,时蠲口钱以安集之,百未还一二也。

现代文:荆南府原有居民几十万户,金人入侵后荒无人烟,当时虽发布诏令免除百姓丁口钱,以召回他们安居乐业,但百人中还乡的还不到一、二。

古文:议者希桧意,遽谓流庸浸复而增之,积逋二十余万缗,他负亦数十万,版曹日下书责偿甚急。

现代文:议事者讨好秦桧的意见,就说流亡在外为人佣作的人渐渐回乡,人口不断增加,累积已经拖欠朝廷赋税二十余万缗,其他方面欠缺也有数十万,版曹每天下书责令他们偿还,很是急迫。

古文:召圭白帅,悉奏蠲之。

现代文:范如圭将这些情况报告了地方统帅,并上奏宋高宗全数免除了这些积欠的赋税。

古文:桧死,被旨入对,言: 为治以知人为先,知人以清心寡欲为本。 语甚切。

现代文:秦桧死后,范如圭奉旨入宫与宋高宗对话,说: 治理国家应当以知人善任为先决条件,任命官员应当首先任命清心寡欲、没有野心的人。 言词甚为恳切。

古文:又论: 东南不举子之俗,伤绝人理,请举汉《胎养令》以全活之,抑亦勾践生聚报吴之意也。 帝善其言。

现代文:又指出 :东南地区不生育抚养孩子的风俗,是灭绝人性的,请求陛下推举出汉代《胎养令》以救治他们,也如越王勾践鼓励生育以向吴国报仇一样。

古文:又奏: 今屯田之法,岁之所获,官尽征之。

现代文:宋高宗认为他的议论很有道理。

古文:而田卒赐衣廪食如故,使力穑者绝赢余之望,惰农者无饥饿之忧,贪小利,失大计,谋近效,妨远图,故久无成功。

现代文:范如圭又说 :现今实行的屯田法,每年所有的收获,都被官府全部征去,而官府每年发给种田士兵的服装和粮米仍和过去一样,使致力耕种的人断绝了赢余的念头,懒于农事的人也没有饥饿之忧,因贪图微小的利益,损害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因图谋眼前的利益,妨碍了政府的远景规划,这就是屯田法实行很久一直未获成功的症结所在。

**古文:宜籍荆、淮旷土,画为丘井,仿古助法,别为科条,令政役法,则农利修而武备饬矣。 **

现代文:应该登记荆州、淮州一带空闲的土地,将土地规划成井字形状,仿照古代的自助法,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那么,农业就能迅速发展,农田利润得到提高,武装力量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古文:以直秘阁提举江西常平茶监移利州路提点刑狱,以病请祠。

现代文:范如圭以直秘阁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又改任利州提点刑狱,因病要求任祠观官。

古文:时宗藩并建,储位未定,道路窃有异言。

现代文:当时南宋宗室封地同时设立,太子的人选一直没有确定,朝野上下对此事议论纷纷。

古文:如圭在远外,独深忧之,掇至和、嘉佑间名臣奏章凡三十六篇,合为一书,囊封以献,请深考群言,仰师成宪,断以至公勿疑。

现代文:范如圭虽远离京城,仍对太子未立感到深深的忧虑。他收集整理北宋至和、嘉年间名臣奏议共三十六篇,合编为一本书,用口袋封好送给宋高宗,请求宋高宗认真考虑各位大臣的意见,参照前朝的现成做法,对立太子一事公正而果断地解决,不要总是疑虑重重。

古文:或以越职危之,如圭曰: 以此获罪,奚憾! 帝感悟,谓辅臣曰: 如圭可谓忠矣。 即日下诏以普安郡王为皇子,进封建王。

现代文:有人以越职的罪名威胁他,范如圭回答: 如果仅仅因为这件事而获罪,我感到极大的遗憾。 宋高宗终受感动而醒悟,对手下大臣说 :范如圭真是一个忠臣啊。 当天,宋高宗即下诏立普安郡王为皇太子,又封他为建王。

古文:复起如圭知泉州。

现代文:宋高宗再次起用范如圭,任命他为泉州知府。

古文:南外宗官寄治郡中,挟势为暴,占役禁兵以百数,如圭以法义正之,宗官大沮恨,密为浸润以去如圭,遂以中旨罢,领祠如故。

现代文:南宋皇室外戚宗官长期寄居在泉州郡中,他们仗势欺人,横行霸道,强行役使禁兵数以百计,范如圭到任后依法严惩了这些不法之徒,这些皇室亲属大为恼怒,写了一份极尽诬蔑、诽谤之言的密奏以赶走范如圭,不久范如圭因御旨革职罢官,仍像过去一样领祠禄。

古文:僦舍邵武以居,士大夫高之,学者多从之质疑。

现代文:范如圭就在邵武租了一间房屋居住,士大夫们都很尊敬他。许多学者都来向他请教一些学术问题。

古文:卒年五十九。

现代文:范如圭五十九岁逝世。

古文:如圭忠孝诚实,得之于天。

现代文:范如圭为人忠厚诚实,凛凛正气,这是他的天性如此。

古文:其学根于经术,不为无用之文。

现代文:他治学以经术为本,不写浮华无用的文章。

古文:所草具屯田之目数千言,未及上,张浚视师日,奏下其家取之,浚罢,亦不果行。

现代文:他曾草拟有关屯田制度的文章数千言,还未来得及呈上就病逝了,张浚巡视地方军备时,奏请高宗同意他去范如圭家里将文章取出。

古文:有集十卷,皆书疏议论之语,藏于家。

现代文:张浚罢官后,范如圭有关屯田方面的建议没有得到践行。范如圭著有文集十卷,都是一些奏疏和有关朝政方面的议论,收藏在他家中。

古文:有奏议六卷。

现代文:范如圭有三个儿子,名念祖、念德、念兹。

古文:张阐字大猷,永嘉人。

现代文:张阐字大猷,永嘉人。

古文:幼力学,博涉经史,善属文。

现代文:少年时勤奋好学,博览经史,写得一手好文章。

古文:将命名,梦神人大书 阐 字曰: 以是名尔。 父异之,力勉其为学。

现代文:在其父为他取名时,梦见神仙写了个大大的 阐 字说 :就以这个字命名。 张阐的父亲认为他非同一般,更加勉励他努力学习。

古文:未冠,由舍选贡京师。

现代文:张阐未成年,就被乡里举荐到京深造。

古文:登宣和六年进士第,调严州兵曹掾兼治右狱。

现代文:宣和六年,张阐进士及第,授任严州兵曹兼治右狱之职。

古文:时方腊作乱,阐倡守御计。

现代文:时值方腊农民起义爆发,张阐主张以守为攻,抵御起义军。

古文:有义士请身督战,既战,稍却,州将怒,付阐治,将杀之,阐力争曰: 是士以义请战,官军却,势不得独前,非首奔者,杀之何罪? 州将意解,士得免。

现代文:有一义士请求亲自督战,战斗开始后,义士率领官军向后退却了一些,严州守将大怒,将义士交给张阐处置,准备杀死他。张阐据理力争 :这个义士舍身取义,主动请战,官军不断退却,战争的形势使义士不可能一个人向前冲,他不是第一个逃跑的人,用什么罪名杀死他呢? 守将心中的怀疑解除,义士得以幸免一死。

古文:李回帅江西,席益帅湖南,皆辟置幕下。

现代文:李回率军驻守江西,席益率军驻守湖南,都大量招募部众。

古文:群盗据洞庭,官军多西北人,不闲水战。

现代文:众多盗寇集据在洞庭一带,而前去镇压的官军大多数是西北人,不善水战。

古文:阐建策造战舰,以大舰为营,小舰出战,乘水涸直捣贼巢,贼势以衰。

现代文:张阐建议建造战船,以大船为营地,小船不断出击,趁着洞庭湖水干涸直捣盗寇老巢,盗寇势力自此逐渐衰落。

古文:诸司交荐,改秩,吏部以微文沮之,阐弗辩,求岳祠归。

现代文:各个部门一致推荐张阐,吏部却暗地里呈文加以阻止,张阐对此没有辩解,而是请求辞官回乡。

古文:历鄂、台二州教授。

现代文:此后几年,张阐历任鄂、台二州教授。

古文:绍兴十年,诏侍从各举所知,给事中林待聘以阐闻,召对。

现代文:绍兴十年,宋高宗下诏令侍从大臣举荐所知的人才,给事中林待聘推荐了张阐,张阐被召应对。

古文:时金人议和,归关中地。

现代文:当时正与金人议和,金人将关中土地归还给我朝。

古文:阐首言: 关中必争之地,古号天府,愿固守以蔽巴蜀,图中原。 次言监司、郡守荐举之弊。

现代文:张阐首先指出: 关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号称天府,希望陛下派兵固守关中以蔽护巴蜀,进而可以图谋中原。 接着又指出监司、郡守推荐人才的弊端。

古文:又乞严禁遏籴,以济江、浙水患。

现代文:又要求严禁强行抑配征购粮食的行为,以赈济江、浙一带遭受水灾的百姓。

古文: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吴、益王府教授。

现代文:张阐参加馆职的考试,拜官为秘书省正字,又升任校书郎兼吴王府、益王府教授。

古文:时诸将恃功邀爵赏,有过则姑息,又兵布于外,禁卫单寡,阐上疏极论之。

现代文:当时,朝中许多大将都自恃有功而要求加官进爵,对错误则姑息不提,且将重兵大都驻扎在京城之外,禁卫军力量单薄,张阐上奏疏对此事进行了论述。

古文:后稍进退诸将必当其实,且召诸道兵以益禁旅,皆如阐言。

现代文:此后诸将升降都必须根据他的功过事实,并招募各州士兵以增加禁卫军的力量,都如张阐所论。

古文:十三年,迁秘书郎兼国史院检讨官。

现代文:绍兴十三年,张阐升任秘书郎兼国史院检讨官。

古文:秦桧每荐台谏,必先谕以己意,尝谓阐曰: 秘书久次,欲以台中相处何如? 阐谢曰: 丞相见知,得老死秘书幸矣! 桧默然,竟罢,主管台州崇道观,历泉、衢二州通判。

现代文:秦桧每次推荐台谏,必须先告知自己的意见,他曾经对张阐说 :你居秘书郎之职,准备给你御史中丞一职如何? 张阐婉言谢绝说 :能得到丞相的青睐,我老死于秘书郎之职也是高兴的。 秦桧无言以对,竟罢免了张阐,让他主管台州崇道观,后又历任泉、衢二州通判。

古文:二十五年冬,帝躬揽万机,起阐提举两浙路市舶,入为御史台检法官,升吏部员外郎。

现代文:绍兴二十五年冬,高宗日理万机,处理军政大事,起用张阐管理两浙路的对外贸易,不久又任御史台检法官,升吏部员外郎。

古文:孝宗在王邸,帝妙选宫僚,谓 庄重老成无逾阐者 ,改命祠部兼建王府赞读。

现代文:孝宗为普安郡王时,高宗选报一些宫中大臣,孝宗说: 庄重老成没人能够超过张阐。 皇上于是改任张阐为祠部兼建王府赞读。

古文:三十一年春,大雨,无麦苗,荆、浙盗起,诏侍从、台谏条陈弭灾、御盗之术。

现代文:绍兴三十一年春,天降大雨,麦苗被淹,荆、浙路盗贼四起,高宗命令侍从、台谏提出具体的消除灾害、防御盗贼的措施。

古文:阐上疏曰: 和议以来,岁有聘币,民不堪命,臣愿陛下毋以金人困中国可乎?

现代文:张阐上奏疏说 :宋金和议以来,每年将大量岁币送给金人,百姓苦不堪言,我恳求陛下不要由于金人让国中百姓受困,不知可否?

古文:归正人时有遣还之命,怨声闻道路,臣愿陛下毋使金人得以甘心可乎?

现代文:金朝归顺南宋的人常常因受命遣返而怨声载道,我恳求陛下不要让金人坐收渔人之利,不知可否?

古文:州县吏职卑地远,渔夺之祸被于编籍,臣愿陛下严脏吏之诛可乎?

现代文:州县官吏职卑地远,在编入户口时对百姓巧取豪夺,我恳求陛下对贪官污吏严加惩罚,不知可否?

古文:蠲租之令,已赦复征,宽大之泽例为虚文,臣愿陛下申诏令之禁可乎?

现代文:免除百姓租税的法令,已经颁行了却又要复征,对百姓宽大之恩泽仍成为一纸空文,我恳求陛下重申诏令必须令行禁止,不知可否?

古文:是数者能次第行之,则足以动天地,召和气,灾异、盗贼不足虑也。 又言: 金主亮将入侵,宜守要害,防海道,三边不可无良将,督视不可无大帅。 疏奏,帝嘉纳,面谕曰: 卿所言深中时病,但遣人北归,已载约书,朕不忍渝也。 迁将作监,进宗正少卿。

现代文:如果以上数条能够顺序执行,那就一定能够感动天地,召来祥和的气候,灾害、盗贼也就不足以忧虑了。 又说 :金主完颜亮即将入侵,应派兵坚守要害,在海道设防,三边不可以没有良将,巡视边防不可以没有大帅。 奏疏呈上,高宗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他当面告诉张阐说: 你所言切中时弊,但派人北归,此条已载入和约中,我不忍心改变。 张阐任将作监,又升任宗正少卿。

古文:三十二年,孝宗即位,阐权工部侍郎兼侍讲,入谢,言: 诸将以败为捷,冒受爵秩,州厢禁军因覃霈鼓噪,希厚赏,不可不正其罪。 时悉为施行。

现代文:绍兴三十二年,孝宗即位,张阐暂代工部侍郎兼侍讲的职务,入宫面谢孝宗时说 :许多将领打了败仗却谎称大捷,骗取高官厚禄,从各州招募来的禁军借口长时间的大雨而不断吵闹,以期得到很高的赏赐,对这些人不可以不定其罪。 这些事情一一得到了实施。

古文:金主亮死,葛王褒复求和,再议遣使。

现代文:金主完颜亮死后,葛王完颜褒再次前来求和,朝廷商议再次派遣使者的问题。

古文:阐言: 宜严遣使之命,正敌国之礼,彼或不从,则有战尔。

现代文:张阐说 :应该对派遣使者的使命严加约束,纠正过去宋金两国的君臣之礼,假若他们不同意,两国之间就会爆发战争。

古文:如是,则中国之威可以复振。 帝曰: 使者报聘,故事也,旧约不从,朕志定矣。 是冬,给札侍从、台谏条具时务,阐上十事皆切。

现代文:如果这样,我们中原大国的雄威就可以重新树立起来。 孝宗说 :大宋派遣使者前去报告、问候,已成为过去的历史了,过去签订的条约是万万不能执行的,对此朕的决心已定。 这年冬天,孝宗分发信札给侍从、台谏,请他们具体提出当前的急务,对时事政务献计献策,张阐所陈十事都十分中肯,切中时弊。

古文:当时应诏数十人,惟阐与国子司业王十朋指陈时事,斥权幸,无所回隐。

现代文:当时响应孝宗诏令而上奏疏的有几十人,只有张阐和国子司业王十朋指出当前大事,怒斥玩弄权术的奸佞小人,没有任何躲闪回避。

古文:明日,召两人对内殿,帝大加称赏,赐酒及御书。

现代文:第二天,两人被召入内殿与皇上对话,孝宗对他们大加赞赏,并赐给他们美酒和皇帝御书。

古文:时进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工部例进官,阐辞。

现代文:当时正逢呈进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对大臣封爵赏官的文书,按照惯例工部可以晋升一些官吏,张阐推辞了晋升。

**古文:或曰: 公转一阶,则泽可以及子孙,奈保辞? 阐笑曰: 宝册非吾功也,吾能为子孙冒无功赏乎? **

现代文:有人问他 :你晋升一级官阶,就可以使恩惠延及子孙后代,为什么还要推辞呢? 张阐笑着回答 :这种例行的封官进赏文书并不说明我的功绩,我怎么能为了子孙后代而无功受禄,无功领赏呢?

古文:隆兴元年,真拜工部侍郎。

现代文:隆兴元年,张阐正式拜为工部侍郎。

古文:阐奏: 臣去冬乞守御两淮,陛下谓春首行之,夏秋当毕,今其时矣。 帝曰: 江、淮事尽付张浚,朕倚浚为长城。 会督府请受萧琦降,诏问阐,阐请受其降。

现代文:张阐上奏疏说 :去年冬天我就要求派兵守卫两淮地区,陛下说春天开始派兵前往,到夏秋季应结束此事,今天应该是时候了。 孝宗说 :江淮地区的防卫我全部交付张浚,我将张浚作为朝廷的钢铁长城。 正值督府请求接受萧琦投降,孝宗下诏询问张阐,张阐请求接受萧琦投降。

古文:俄报王师收复灵壁县,阐虑大将李显忠、邵宏渊深入无援,奏请益兵殿后。

现代文:很快又有探报南宋军队收复灵璧县,张阐考虑到大将李显忠、邵宏渊孤军深入,没有后援,奏请增加兵力紧随李显忠部之后。

古文:已而王师果失利,众论归罪于战。

现代文:不久南宋军队果然失利,大家的议论都将责任归罪于将士作战不力。

古文:阐曰: 陛下出师受降是也。

现代文:张阐说 :陛下派主力军队出去接受萧琦投降致使后无援军是主要原因。

古文:诸将违节度且无援而败,当矫前失,安可遽沮锐气。 帝壮其言,益出御前器甲付诸军,手诏劳浚,军声复振。

现代文:其他将领违抗节度使的命令而且后面没有增援部队,导致了战斗失败,应该纠正以前的过失,怎么能够就此打击军队的士气。 孝宗赞同张阐的意见,又拿出很多禁卫军使用的武器交给前线诸军,亲下手书犒赏慰劳张浚,前线抗金将士的士气再次高涨。

古文:时数易台谏,阐力言之,请增广谏员。

现代文:当时朝廷多次更换台谏,张阐对此事多次评论,请求大量增加谏员的数量。

古文:帝曰: 台谏好名,如某人但欲得直声而去。 阐曰: 唐德宗疑姜公辅为卖直,陆贽切谏,愿陛下深以为鉴。 帝再三嘉奖。

现代文:孝宗说 :台谏只是名声好听而已,就如某人只想得到正直的名声后离去。 张阐说 :唐德宗就曾怀疑姜公辅仅仅是为了卖弄自己正直无私,陆贽言词恳切地劝说了唐德宗,希望陛下一定要以此为鉴。 孝宗深以为是,再三嘉奖他。

古文:金人求和,帝与阐议,阐曰: 彼欲和,畏我耶?

现代文:金人前来求和,孝宗与张阐谈论这件事,张阐说: 金人想要求和,他们是怕我们吗?

古文:爱我耶?

现代文:还是尊重我们?

古文:直款我耳。 力陈六害不可许。

现代文:完全是为了欺骗我们! 着力陈述了议和的六种危害,希望孝宗不要答应。

古文:帝曰: 朕意亦然,姑随宜应之。 帝记 卖直 之语,谓: 胡铨亦及此。

现代文:宋孝宗说 :我的意见也是如此,暂且随机应变,随便应付一下金人吧。 宋孝宗又记起了 卖直 一语,说: 胡铨也谈到过这个问题。

古文:朕非拒谏者,辨是非耳。 阐曰: 圣度当如天,奈何与臣下争名。 帝曰: 卿言是也。 顷之,除工部尚书兼侍读。

现代文:我并非拒绝听从不同意见,而是为了辨别各种意见的正误。 张阐说 :陛下的胸怀应像天一样广阔,怎么会与臣下一争高低。 孝宗说: 爱卿所言很有道理。 不久,张阐又升任工部尚书兼侍读。

古文:金副元帅纥石烈志宁以书谕通好,所请三事,国书、岁币之议已定,惟割唐、邓、海、泗未决,将遣王之望、龙大渊通问,而众言纷纷不已。

现代文:金国副元帅纥石烈志宁写信到南宋表示愿与南宋友好相处,所要求的三件事,其中国书、岁币二件已议定,只有割让唐、邓、海、泗四州土地一事仍未解决,朝廷准备派遣王之望、龙大渊作为使者前往商议,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古文:阐谓: 不与四州乃可通和,议论先定乃可遣使,今彼为客,我为主,我以仁义抚天下,彼以残酷虐吾民,观金势已衰,何必先示以弱。 朝论韪之。

现代文:张阐指出 :南宋不割让四州才能与金人议和,应先讨论决定后再派遣使者,现在金人是客人,我们为主人,我们以仁义道德统治天下,金人以严刑酷法虐待我们的百姓,据观察金王朝国势已一天一天衰落,我们为什么要首先向他们示弱。

古文:帝用真宗故事,命经筵官二员递宿学士院,以备顾问,阐入对尤数。

现代文:朝野上下一致认为张阐所言很有道理。孝宗根据真宗时的事例命令经筵官二人轮流留宿学士院,作为处理政务的参谋顾问,张阐入宫议政的次数更多。

古文:屡引疾乞骸骨,帝不忍其去。

现代文:张阐多次以疾病缠身为由要求辞官回乡,孝宗不舍得让他离开。

古文:二年,阐请益力,乃除显谟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

现代文:隆兴二年,张阐要求回乡的请求更加坚决,皇上于是让他任显谟阁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

古文:陛辞,帝问所欲言,阐奏: 许和则忘祖宗之仇,弃四州则失中原之心,遣归正人则伤忠义之气。

现代文:张阐再次向孝宗请求辞官,孝宗问他有什么话说,张阐说: 与金人议和则忘记了祖宗几代对金的仇恨,割让四州土地则失去了中原人民的爱国之心,遣回归顺之人则伤害了忠义之士的一腔正气。

古文:惟陛下毋忘老臣平昔之言。 其指时事尤谆切,帝眷益笃。

现代文:我希望陛下不要忘了老臣过去所说的话。 张阐在评论时事时尤为中肯,孝宗对他也愈加依恋。

古文:谕以秋凉复召,加赐金犀带,特许佩鱼。

现代文:孝宗告诉张阐,秋季天气凉爽后将再次召他入京为官,并赐给他金犀带,特别允许他佩带有鱼标志的饰物。

古文:居家逾月卒,年七十四。

现代文:张阐回家几个月后逝世,终年七十四岁。

古文:特赠端明殿学士。

现代文:宋孝宗特别赠与他端明殿学士称号。

古文:朱熹尝言: 秦桧挟敌要君,力主和议,群言勃勃不平。

现代文:朱熹曾经说过 :秦桧利用金人威胁挟制南宋君主,竭力主张向金求和,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愤愤不平。

古文:桧既摧折忠臣义士之气,遂使士大夫怀安成习。

现代文:秦桧既然已经摧毁了忠臣义士的豪情壮志,从而使得士大夫们苟且偷安已成为习惯。

古文:至癸未和议,则知其非者鲜矣。

现代文:到癸未和议,敢于挺身而出指责秦桧卖国行径的人更是越来越少。

古文:他贼又至,临以刃,拟指其母曰: 此吾母也,幸勿怖之。 贼又舍去。有《净智先生集》及《注杜甫诗》二十卷。

现代文:朝中议论间或有各种建议、汇报,大都是指出某事是否有利或有害,而谈到南宋与金人有世代深仇大恨不能议和的,只有左史胡铨、尚书张阐了。 张阐有一子,名叔椿。赵逵字庄叔。

古文:赵逵,字庄叔,其先秦人,八世祖处荣徙蜀,家于资州。

现代文:他的祖先是秦国人,八世祖赵处荣时举家迁徙到四川,在资州定居。

古文:逵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考历代兴衰治乱之迹,与当代名人钜公出处大节,根穷底究,尚友其人。

现代文:赵逵幼时领悟力强,读书一目十行,速度很快。他尤其喜欢搜集古书,研究历代王朝兴衰,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与当时的名人钜公一起谈论国家安危、存亡的大事,遇到问题喜欢盘根问底,与他们相处也非常友好、亲近。

古文:绍兴二十年,类省奏名,明年对策,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

现代文:绍兴二十年,赵逵参加在四川举行的省试,一试中举。第二年直接赴京参加殿试,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义的策问,对君臣、父子之情进行了深刻的论述,考中进士第一。

古文:时秦桧意有所属,而逵对独当帝意,桧不悦。

现代文:当时秦桧想将他收在自己门下,而赵逵的回答仅称皇上之意,秦桧因此很不高兴。

古文:即罢知举王〈日严〉,授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

现代文:秦桧立即罢免了知举王日严,仅给赵逵授官左从事郎、签书剑南东川。

古文:帝尝问桧,赵逵安在?

现代文:高宗曾经询问秦桧赵逵在哪里?

古文:桧以实对。

现代文:秦桧如实告诉了高宗。

古文:久之,帝又问,除校书郎。

现代文:过了很长时间,宋高宗又问起赵逵的情况,赵逵因此得以拜官校书郎。

古文:逵单车赴阙,征税者希桧意,搜行橐皆书籍,才数金而已。

现代文:赵逵独自一人赴朝廷就职,赴京途中遇到讨好秦桧愿望的征税官,他们搜遍了赵逵的行李,发现全是书籍,仅有为数很少的一些钱币。

古文:既就职,未尝私谒,桧意愈恨。

现代文:赵逵赴京任职后,没有私下悄悄地提着礼物去拜见秦桧,秦桧因此对他更加忌恨。

古文:逵赓御制《芝草诗》,有 皇心未敢宴安图 之句,桧见之怒曰: 逵犹以为未太平耶? 又谓逵曰: 馆中禄薄,能以家来乎? 逵曰: 亲老不能涉险远。 桧徐曰: 当以百金为助。 逵唯唯而已。

现代文:赵逵写了一首《灵芝诗》献给高宗,其中有 皇心未敢宴安图 的诗句,秦桧见了勃然大怒说 :赵逵竟还认为没有天下太平吗? 又对赵逵说: 馆职薪俸很少,你能够将全家接到京城居住吗? 赵逵婉言回答说: 父母亲年纪很大了,不适合做长途跋涉。 秦桧慢吞吞地说 :送你一百金币帮助你。

古文:又遣所亲申前言,讽逵往谢,逵不答,桧滋怒,欲挤之,未及而死。

现代文:赵逵只得假装谦卑地表示奉命遵谨。秦桧又派遣亲信再三重复自己的意思,用委婉的语言暗示赵逵去秦桧府上谢恩,赵逵对此置之不理,秦桧因此更加愤怒,准备将赵逵排挤出宫,还未及行动,秦桧就一命呜呼了。

古文:帝临哭桧还,即迁逵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

现代文:高宗吊口言秦桧回来后,立即提升赵逵为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

古文:帝如景灵宫,秘省起居惟逵一人。

现代文:高宗来到景灵官,秘书省起居只有赵逵一人。

古文:帝屡目逵,即日命引见上殿,帝迎谓曰: 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

现代文:宋高宗多次注视赵逵,当天就命人将赵逵召至上殿接见他,皇上亲自迎接并对他说 :不知你是否知道,从始至终你都是我亲自提拔的。

古文:自卿登第后,为大臣沮格,久不见卿。

现代文:自从你考中进士后,被大臣等人阻拦,我很久都没有见到你。

古文:秦桧日荐士,未尝一语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 诏充普安郡王府教授。

现代文:秦桧每天推荐的士人中,我从未听到他有一个言词提到你,由此我可以推断你不附庸权贵、阿谀奉承,你才真正是天子的得意门生啊! 皇上诏令赵逵为普安郡王府教授。

古文:逵奏: 言路久不通,乞广赐开纳,勿以微贱为间,庶几养成敢言之气。 帝嘉纳之。

现代文:赵逵上奏疏说 :朝廷进言之路已经很久没有畅通了,希望陛下广开言路,奖励那些直言纳谏的人,不要以地位尊卑为距离,不久就能够养成畅所欲言的开明风气。

古文:普安府劝讲至戾太子事,王曰: 于斯时也,斩江充自归于武帝,何如? 逵曰: 此非臣子所能。 王意盖有所在也。

现代文:高宗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赵逵在普安府谈到戾太子的事变时,普安郡王说: 戾太子在那个时候,应该杀死江充归顺汉武帝,你认为如何? 赵逵回答 :这不是臣子所能够做的。 普安郡王其意是有所指的。

古文:二十六年,迁著作郎,寻除起居郎。

现代文:绍兴二十六年,赵逵升任著作郎,不久又官拜起居郎。

古文:入谢,帝又曰: 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 逵曰: 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但不与之同尔,然所以事宰相礼亦不敢阙。 又曰: 受陛下爵禄而奔走权门,臣不惟不敢,亦且不忍。 明年同知贡举,尽公考阅,以革旧弊,遂得王十朋、阎安中。

现代文:赵逵说 :我没有能够效仿古人与权奸之臣抗争,仅仅是不与他们同流合污而已,然而所有事奉宰相的各种礼节我也是不敢有所欠缺。 又说 :我受陛下的恩宠得到官位和俸禄,而奔走于权门之间,我不仅仅是不敢,而且是不忍心违背陛下的美意。 第二年赵逵任同知贡举之职,所有考生的考卷均交给赵逵审阅,以便革除历年考试中的作弊现象,于是得到了王十朋、阎安中等一批才识过人的学者。

古文:始,逵未出贡闱,蒋璨除户部侍郎,给事中辛次膺以璨交结希进,还之。

现代文:当初,赵逵一直在举行殿试的贡院主持工作,蒋璨拜官户部侍郎,给事中辛次膺以蒋璨勾结权贵希求提升为由,将他退回。

古文:帝怒,罢次膺,付逵书读,逵不可,璨以此出知苏州,次膺仍得次对,逵兼给事中。

现代文:高宗得知此事后大怒,罢免了辛次膺的官职,将他交付赵逵处置,赵逵认为不能这样处理,蒋璨因此出任苏州知府,辛次膺仍得以依序上殿面奏。

古文:未几,除中书舍人,登第六年而当外制,南渡后所未有也。

现代文:赵逵兼任给事中一职,时间不长,赵逵又升任中书舍人。考中进士以后第六年就担任京官加知制诰官衔,负责起草制、诰、诏、令、敕书等文书,这是南渡以后所从未有过的先例。

古文:帝语王纶曰: 赵逵纯正可用,朕于蜀士未见其比。

现代文:高宗曾对王伦说 :赵逵正直淳朴,可以委以重任,从四川来的士人中我还从未见过有超过他的。

**古文:朕所以甫二岁令至此,报其不附权贵也。 **

现代文:我所以两年中几次给他加官,主要是为了回报他不趋炎附势、依附权贵啊。

古文:先是,逵尝荐杜莘老、唐文若、孙道夫皆蜀名士,至是奉诏举士,又以冯方、刘仪凤、李石、郯次云应诏,宰执以闻。

现代文:以前赵逵曾经推荐杜莘老、唐文若、孙道夫,他们都是四川的名士,到这时他奉高宗的诏令推荐士人,又推荐了冯方、刘仪凤、李石、郯次云,宰相与参知政事、枢密使等人将这件事报告了宋高宗。

古文:帝曰: 蜀人道远,其间文学行义有用者,不因论荐无由得知。

现代文:皇上说 :蜀人道路遥远,他们当中许多才华横溢、有经世致国之志的学者,如果没有人推荐,我们就没有办法发现他们。

古文:前此蜀中宦游者多隔绝,不得一至朝廷,甚可惜也。 自桧颛权,深抑蜀士,故帝语及之。

现代文:过去那些蜀中有才识的人大多与世隔绝,朝廷几乎一个也不能得到,那是非常可惜的。 自从秦桧独揽大权,把持朝政以后,蜀中学士受到了极大的压制,所以高宗言谈中会提到这个问题。

古文:逵以疾求外,帝命国医王继先视疾,不可为矣。

现代文:赵逵以疾病缠身为由请求任朝外官职,宋高宗让自己的御医王继先为他治病,可惜病情太重,已经无法救治了。

古文:卒年四十一。

现代文:赵逵逝世时四十一岁。

古文:帝为之抆泪叹息。

现代文:宋高宗因赵逵的早逝而不断流泪叹息,感到深深的遗憾。

**古文:逵尝自谓: 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 **

现代文:赵逵曾说过: 司马温公不近非份女色,不拿不义之财,我虽然不能与他相提并论,还是非常仰慕他。

古文:方桧权盛时,忤桧者固非止逵一人,而帝亟称逵不附丽,又谓逵文章似苏轼,故称为 小东坡 ,未及用而逵死,惜其论建不传于世。

现代文:当秦桧飞扬跋扈,权倾一世时,敢于反抗、抵触秦桧的虽然不仅仅是赵逵一人,但高宗多次称赞他不附庸权贵,又赞扬他的文章风格与苏轼相近,所以称他为 小东坡 ,但未等到重用赵逵就死去了,可惜他的许多有关朝政的议论、建议都未能流传后世。

古文:有《栖云集》三十卷。

现代文:赵逵著有《栖云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