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一

古文:李弥逊,字似之,苏州吴县人。

现代文:李弥逊,字似之,苏州吴县人。

古文:弱冠,以上舍登大观三年第,调单州司户,再调阳谷簿。

现代文:刚成年时以上舍生身份考取大观三年进士,调任单州司户,又调任阳谷主簿。

古文:政和四年,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

现代文:政和四年,调入国朝会要所审阅校勘文字讹误。

古文:引见,特迁校书郎,充编修六典校阅,累官起成郎。

现代文:经人推荐被钦宗召见,因表现突出升校书郎,充当编修六典校阅,连任校书郎。

古文:以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改奉嵩山祠。

现代文:因在密封的奏章中言词犀利、切中时弊被贬为庐山知县,后来又改任嵩山祠宫观官。

古文:废斥隐居者八载。

现代文:李弥逊贬官后在家乡隐退闲居达八年时间。

古文:宣和末,知冀州。

现代文:宋徽宗宣和末年,李弥逊任冀州知州。

古文:金人犯河朔,诸郡皆惊备,弥逊损金帛,致勇士,修城堞,决河护堑,邀击其游骑,斩首甚众。

现代文:金军大举进犯河朔地区,各州郡都加强警备,严阵以待,李弥逊花费大量金钱,招募了一批勇敢善战的将士,修筑加固了城防工事,将护城河水决开以保护护城河及壕沟,不断击败金人的骑兵,杀死了很多金兵。

古文:兀术北还,戒师毋犯其城。

现代文:金军统帅兀北归金国后,再三告诫他的军队不要侵犯冀州城池。

古文:靖康元年,召为卫尉少卿,出知瑞州。

现代文:宋钦宗靖康元年,李弥逊被任命为卫尉少卿,不久又出任筠州知州。

古文:二年,建康府牙校周德叛,执帅宇文粹中,杀官吏,婴城自守,势猖獗。

现代文:靖康二年,江宁府牙校周德叛变投敌,拘捕了统帅宇文粹中,杀死朝廷官吏,据城自守,气焰十分嚣张。

古文:弥逊以江东判运领郡事,单骑扣贼围,以蜡书射城中招降。

现代文:李弥逊以江东判运身份管理郡中事,他一人骑马至建康城外叩门,将封在蜡里的书信射入城中招降判军。

古文:贼通款,开关迎之,弥逊谕以祸福,勉使勤王。

现代文:周德叛军通报了愿意投降的消息,并打开城门迎接宋军,李弥逊向他们晓以利害得失,勉励他们全力勤王,保卫大宋江山。

古文:时李纲行次建康,共谋诛首恶五十人,抚其余党,一郡帖然。

现代文:当时李纲正率领部队到达建康,与李弥逊商议后诛杀首恶分子五十人,安抚了叛军余党,江宁郡从此得以安定。

古文:改淮南运副。后奉兴国宫祠,知饶州,召对,首奏 当坚定规模,排斥奸言 。

现代文:李弥逊改任淮南运副,后又主管兴国宫,任饶州知州,宋高宗召他入宫谈论时政,李弥逊首先上奏指出: 应当稳定朝政建制、格局,排斥奸佞小人的邪恶言论。

古文:又谓: 朝廷一日无事,幸一日之安,一月无事,幸一月之安,欲求终岁之安,已不可得,况能定天下大计乎? 帝嘉其谠直。

现代文:又说 :国家一天没有战事,则庆幸有一天的安全,一月没有战事,则庆幸有了一月的安全,想求得终年平定,那是不可能的奢望,又怎么能制定天下的大政方针呢? 宋高宗赞赏他正直无畏。

古文:辅臣有不悦者,以直宝文阁知吉州。

现代文:辅臣中有人对李弥逊不满,李弥逊以直宝文阁身份任吉州知州。

**古文:陛辞,帝曰: 朕欲留卿,大臣欲重试卿民事,行召卿矣。 **

现代文:李弥逊向高宗辞行,高宗说: 我本想将你留在宫中,大臣们建议让你去州郡任职以体察民情,临行之前我想见见你。

古文:七年秋,迁起居郎。

现代文:绍兴七年秋,李弥逊升任起居郎。

古文:弥逊自政和末以上封事得贬,垂二十年,及复居是职,直前论事,鲠切如初。

现代文:自政和末年李弥逊因上密封的奏章直言朝政被贬官,几乎已经二十年了,及至重新担任这个职务后,议论朝政大事,犀利耿直、切合实际还和二十年前一样。

古文:冬,试中书舍人,奏六事曰: 固蕃维以御外侮,严禁卫以尊朝廷,练兵以壮国势,节用以备军食,收民心以固根本,择守帅以责实效。 时驻跸未定,有旨料舟给卒以济宫人。

现代文:这年冬天,李弥逊升任中书舍人,上奏疏阐明六件事说 :加固边界屏障以抵御外敌的侵略,严格禁卫制度以维护朝廷的安全,训练军队以壮大国家的威势,节约开支以储备军队的粮草,收取民心才能巩固国家的统治,选择良将以责成军队卓有功效。 当时皇上准备出行,途中停留暂住地点还未确定,就下旨准备粮船、卫队以便宫中大小嫔妃随行。

古文:弥逊缴奏曰: 六飞雷动,百司豫严,时方孔艰,宜以宗社为心,不宜于内幸细故,更勤圣虑,事虽至微,惧伤大体。 帝嘉纳之。

现代文:李弥逊立即呈上奏疏指出: 陛下南行之事,犹如雷声震动,各个部门紧急行动起来,现在正值各地艰难之时,不应该为了宫中宠幸之人的小事而影响陛下的声望,恳切希望陛下认真考虑,这件事虽然很小,但恐怕会伤害国家根本啊。

古文:试户部侍郎。

现代文:高宗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李弥逊升任户部侍郎。

古文:秦桧再相,惟弥逊与吏部侍郎晏敦复有忧色。

现代文:秦桧第二次担任宰相后,只有李弥逊和吏部侍郎晏敦复感到很忧虑。

古文:八年,弥逊上疏乞外甚力,诏不允。

现代文:绍兴八年,李弥逊上奏疏竭力要求任朝外官,高宗没有允许。

古文:赵鼎罢相,桧专国,赞帝决策通和。

现代文:赵鼎被罢免宰相职务后,秦桧独揽朝政大权,怂恿高宗做出决策与金人议和。

古文:金国遣乌陵思谋等入界,索礼甚悖,军民皆不平,人言纷纷。

现代文:金国派遣使者乌陵思谋等人南来,他们索要礼物且态度横蛮,盛气凌人,军民都愤愤不平,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古文:桧于御榻前求去,欲要决意屈己从和。

现代文:秦桧在高宗御榻前请求使金,准备不顾众人反对委屈自己向金人求和。

古文: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疏乞斩桧,校书郎范如圭以书责桧曲学背师,忘仇辱国,礼部侍郎曾开抗声引古谊以折桧,相继贬逐。

现代文: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奏疏请求杀死秦桧,校书郎范如圭上奏疏谴责秦桧歪曲真理、违背师训、忘却世仇、丧权辱国,礼部侍郎曾开引用古人的行为道德准则以驳斥秦桧,这些人相继被贬官流放外地。

古文:弥逊请对,言金使之请和,欲行君臣之礼,有大不可。

现代文:李弥逊请求入宫对话,指出金国使者来议和,想让我们对他们行君臣的礼节,这是万万行不通的。

古文:帝以为然,诏廷臣大议,即日入奏。

现代文:高宗认为很有道理,下诏让朝中大臣展开广泛的讨论,当天上奏。

古文:弥逊手疏力言: 陛下受金人空言,未有一毫之得,乃欲轻祖宗之付托,屈身委命,自同下国而尊奉之,倒持太阿,授人以柄,危国之道,而谓之和可乎?

现代文:李弥逊手持奏疏慷慨陈词: 陛下受到金人花言巧语的欺骗,没有得到丝毫实际利益,就准备轻易放弃祖宗的重托,委曲求全,将国家的命运交付敌国,自己甘当附庸而尊奉金国,倒拿着宝剑,白白将权柄授与别人,明明是危害、伤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又怎么能够说是为了国家的和平?

古文:借使金人姑从吾欲,假以目前之安,异时一有无厌之求,意外之欲,从之则害吾社稷之计,不从则衅端复开,是今日徒有屈身之辱,而后患未已。 又言: 陛下率国人以事仇,将何以责天下忠臣义士之气? 力陈不可者三。

现代文:假如金人姑且满足我们的要求,假如我们仅仅满足于眼前安全,他日贪得无厌的金人一有不能满足的要求,没有预料到的欲望,满足他们就会危害国家社稷的利益,不满足他们战争就会再次爆发,因此今天不过是枉受卑躬屈膝的耻辱,以后则是后患无穷啊。 又说 :陛下率领全国百姓去侍奉我们的世代仇敌,又将用什么去鞭策激励普天之下忠臣义士的抗敌勇气呢? 李弥逊再三强调不能签订和约。

古文:桧尝邀弥逊至私第,曰: 政府方虚员,苟和好无异议,当以两地相浼。 答曰: 弥逊受国恩深厚,何敢见利忘义。

现代文:秦桧曾经邀请李弥逊到他的私人住宅,说: 目前政府官员正空缺,假如你能够对宋金和议不再提反对意见,我当会请你去两地同时任职。 李弥逊回答 :我李弥逊受国家恩惠已经很多,怎么敢因一些小利而忘记国家民族大义呢。

古文:顾今日之事,国人皆不以为然,独有一去可报相公。 桧默然。

现代文:看看现在正在进行的宋金和议一事,举国上下都不认为应该这样做,我只有离开这里以报答相公的恩典了。 秦桧无言以对。

古文:次日,弥逊再上疏,言愈切直,又言: 送伴使揣摩迎合,不恤社稷,乞别选忠信之人,协济国事。 桧大怒。

现代文:第二天,李弥逊再次上奏疏,言词急切直率,又指出: 送伴使察言观色、百般逢迎金国使者,不顾及国家利益,不体恤百姓感情,请求另选忠义之士辅助处理国事。 秦桧更加愤怒。

古文:弥逊引疾,帝谕大臣留之。

现代文:李弥逊准备称疾引退,高宗告诉大臣挽留他。

古文:时和议已决,附会其说者,至谓 向使明州时,主上虽百拜亦不问 ,议论靡然。

现代文:当时宋金和议已经决定,有赞成和议的人至此说: 过去金人出使明州时,钦宗虽然多次向金人跪拜也没有大臣们抗议。 朝野舆论一片哗然。

古文:赖弥逊廷争,桧虽不从,亦惮公论。

现代文:由于李弥逊在朝廷努力抗争,秦桧虽然不肯听从他的意见,但也害怕公众的舆论。

古文:再与金使者计,议和不受封册,如宰相就馆见金使,受其书纳入禁中,多所降杀,惟君臣之礼不得尽争。

现代文:南宋再次与金使商谈和议条件时,决定议和但不接受金人的册封,金宋不以君臣之礼相待,宰相秦桧去使馆面见金使,可以接受他们的国书放入宫中,金人许多条件都得到了满足,只有君臣之礼没有谈判的余地。

古文:九年春,再上疏乞归田,以徽猷阁直学士知端州,改知漳州。

现代文:绍兴九年春,李弥逊再次上奏疏要求辞宫回归田里,以徽猷阁直学士身份任筠州知州,不久又改任漳州知州。

古文:十年,归隐连江西山。

现代文:绍兴十年,在连江西山隐居。

古文:是岁,兀术分四道入侵,明年,又侵淮西,取寿春,竟如弥逊言。

现代文:这一年,金兀分四路大举进攻南下,第二年又入侵淮西,攻进寿春,一切竟如李弥逊的预言。

古文:十二年,桧乘金兵既败,收诸路兵,复通和好,追仇向者尽言之臣,嗾言者论弥逊与赵鼎、王庶、曾开四人同沮和议。

现代文:绍兴十二年,秦桧乘着金兵失败后收兵北归,将诸路军马全部撤回,再次乞求与金人和谈。秦桧开始追究过去那些仗义直言敢于反抗他的大臣之罪,秦桧的走狗立即指出李弥逊和赵鼎、王庶、曾开四人曾同时阻止宋金和议。

古文:于是弥逊落职,十余年间不通时相书,不请磨勘,不乞任子,不序封爵,以终其身,常忧国,无怨怼意。

现代文:李弥逊于是被撤职,十余年间不准与朝廷有书信往来,不得考课升迁,不能荫庇自己的儿子做官,不能按次序获得封爵,且以上禁令终生不能改变,李弥逊仍然常常忧国忧民,没有丝毫对朝廷的怨恨。

古文:二十三年,卒。朝廷思其忠节,诏复敷文阁待制。

现代文:绍兴二十三年,皇上怀念他,考虑到他忠诚有气节,特下诏恢复李弥逊敷文阁待制官职。

古文:有奏议三卷,外制二卷,《议古》三卷,诗十卷。

现代文:李弥逊著有奏议三卷、外制二卷、《议古》三卷、诗十卷。

古文:弟弥大。

现代文:有一弟李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