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七

古文:周执羔王希吕陈良祐李浩陈橐胡沂唐文若李焘

现代文:李焘字仁甫,眉州丹眣人,唐宗室曹王的后代。父李中考中进士,主管仙井监。李焘刚成年,愤恨金仇未报,著《反正议》十四篇,都是有关挽救时局的大问题。

古文:周执羔字表卿,信州弋阳人。

现代文:绍兴八年,李焘考中进士。皇上调李焘为华阳主簿,又调为雅州推官。

古文:宣和六年举进士,廷试,徽宗擢为第二。

现代文:因人事变动,李焘被任命为双流知县。县里的仕族张氏子居丧期间争夺财产,李焘说: 你能容忍丢弃祖先的教诲吗?回去想一想。

古文:授湖州司士曹事,俄除太学博士。

现代文:三天后张氏子又来见李焘,深感后悔表示不再诉讼。

古文:建炎初,乘舆南渡,自京师奔诣扬州,不及,遂从隆祐太后于江西,还觐会稽。

现代文:又有不告诉其母亲而出卖家产的人,李焘对他晓之以理,豪强收敛了自己的行为。

古文:寻以继母刘疾,乞归就养,调抚州宜黄县丞。

现代文:在这里李焘利用空闲时间努力学习。李焘以读王氏的书为耻,独独广泛阅读过去的史籍,搜罗百家著作,毅然以著史为己任,对本朝的典故尤其全面地加以研究。

古文:时四境俶扰,溃卒相挻为变,令大恐,不知所为,执羔谕以祸福,皆敛手听命。

现代文:李焘仿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体例,起自建隆年间,终于靖康年间,按年编写成一书,命名为《长编》,工程浩大没有完成,于是效仿司马光的体例著《百官公卿表》。

古文:既又訹其党,执首谋者斩以徇。

现代文:史官报告皇上,皇上下诏李焘上奏札。

古文:邑人德之,至绘像立祠。

现代文:制置使王刚中招李焘为干办公事。

古文:绍兴五年,改秩,通判湖州。

现代文:李焘被任命为莱州知州。莱州凭溪水为城防,夏秋时苦于积水不畅,李焘派人修筑护坝捍卫。

古文:丁母忧,服阕,通判平江府。

现代文:李焘被任命为潼川府路转运判官,进入潼川境内,弹劾守官不尽职的四人。

古文:召为将作监丞。

现代文:县里多聚敛,李焘收集一路的财赋收入,使其互通有无,斟酌了三年财赋的平均数,定为固定的科税数额,上奏给朝廷,皇上把这个方法颁布到各州县施行。

古文:明年春,迁太常丞。会始议建明堂,大乐久废不修,诏奉常习肄之,访辑旧闻,庀阅工器,制作始备。

现代文:乾道三年,皇上召李焘进宫对话,李焘首先列举艺祖治身、治家、治官、治吏的典故,认为这是恢复国土中兴的办法,乞求增设台谏官,允许六察官员陈述朝政得失,请求训练士兵,不要增兵,杜绝诸将私下的进贡,核实军队中的虚籍。

古文:累迁右司员外郎。

现代文:李焘被任命为兵部员外郎兼礼部郎中。

古文:八月,擢权礼部侍郎,充贺金生辰使。往岁奉使官得自辟其属,赏典既厚,愿行者多纳金以请,执羔始拒绝之。

现代文:正遇到庆祝皇上寿辰,在祭祀天地前进行的宫中斋戒期间,大家议论暂且作乐,李焘说: 汉、唐祭祀天地,在宫中斋节四天,又行致斋三天,建隆初年郊祀也是这样。自崇宁、大观时效法《周礼》祭天地之法,所以前十天受誓戒。

古文:使还,兼权吏部侍郎。

现代文:今天已经合在一起祭了,应恢复汉、唐及建隆时的旧制,也许可以两全其美。

古文:请赐新进士闻喜宴于礼部,从之。

现代文:皇上下诏垂拱殿祝寿禁止作乐,正殿为北方使者使用。

古文:军兴废此礼,至是乃复。同知贡举。旧例,进士试礼部下,历十八年得免举,又四试礼部下,始特奏名推恩。秦桧既以科第私其子,士论喧哗,为减三年以悦众。

现代文:正式任命李焘为礼部郎中,李焘又说中兴以来祭礼不齐备,请按《开宝通札》、《嘉因革礼》、《政和新仪》令太常寺参考其同异,修编成祭祀之法。乾道四年,李焘呈上《续通鉴长编》,从建隆年至治平年,共一百零八卷。当时《乾道新历》编成,李焘说: 年历没差错就不用改,不验明不要用。

古文:执羔言祖宗法不可乱,繇此忤桧,御史劾罢之。

现代文:没有比较不能知道它遗失的地方,没有验证不能知道它对的地方。旧历有许多错误,不能不改,而新历也没有很好的验证,乞求召集历官讨论。

古文:又六年,起知眉州,徙阆州,又改夔州,兼夔路安抚使。

现代文:五年,李焘升任秘书少监兼权起居舍人,不久兼实录院检讨官。

古文:夔部地接蛮獠,易以生事。

现代文:李焘之子李篨考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古文:或告溱、播夷叛,其豪帅请遣兵致讨,执羔谓曰: 朝廷用尔为长,今一方绎骚,责将焉往,能尽力则贳尔,一兵不可得也。 豪惧,斩叛者以献,夷人自是皆惕息。

现代文:李焘一向说唐三百年中无愧于此科的只有刘去华,心中很敬慕他,曾以所著《通论》五十篇给蜀帅张焘看,想得到征用,不得而止。其友晁公写信勉励他,李焘回答说应当修这门学问,但不一定凭借这个学问被举荐。既然没能亲自参加考试,于是命令二个儿子篨、塾学习它。

古文:三十年,知饶州,寻除敷文阁待制。

现代文:到这时,吏部尚书汪应辰推荐李篨有文才德行可应征召,所以有这个命令。

古文:乾道初,守婺州,召还,提举佑神观兼侍讲。

现代文:左相陈俊卿外调为福州知州,右相虞允文担负起恢复国土的大事,更改旧的典章。宰相因为李焘多次提意见,不高兴,李焘于是请求离职。

古文:首进二说,以为王道在正心诚意,立国在节用爱人。

现代文:李焘被任命为直显谟阁、湖北转运副使,临行前到宫中告辞,以想迅速改变过去的制度往往适得其反来提醒皇上。

古文:二年四月,复为礼部侍郎。孝宗患人才难知,执羔曰: 今一介干进,亦蒙赐召,口舌相高,殆成风俗,岂可使之得志哉! 上曰: 卿言是也。 一日侍经筵,自言 学《易》知数,臣事陛下之日短 ,已乃垂涕,上恻然。

现代文:李焘又奏道: 《禹贡》所记的九州中,荆州田数第八,赋税在第三位,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赋税才超过第五等。今天田多荒芜,赋税亏损十分之八。

古文:即拜本部尚书,升侍读,固辞,不许。

现代文:皇上命令他分条规划。

古文:方士刘孝荣言《统元历》差,命执羔厘正之。执羔用刘义叟法,推日月交食,考五纬赢缩,以纪气朔寒温之候,撰《历议》、《历书》、《五星测验》各一卷上之。

现代文:李焘到荆州后,上奏说 :京湖百姓收集茅草盖房而住,用土修筑作坊,雇牛耕田,买种子种植,谷苗没长大,虎视眈眈的人已经很多了,其中有横征暴敛的人。

古文:上尝问丰财之术,执羔以为: 蠹民之本,莫甚于兵。

现代文:今天应该放宽侵冒的禁令,按照乾德诏书的规定只交纳旧税数额,扩大收募的办法,像咸平、元丰时所做的那样,对劝课有功的给予恩赐。 皇上诏令遵从。

古文:古者兴师十万,日费千金。

现代文:总饷吕游问进宫奏请李焘专管其事。

古文:今尺籍之数,十倍于此,罢癃老弱者几半,不汰之其弊益深。 论: 和籴本以给军兴,豫凶灾。

现代文:饥年,李焘拿出鄂州大军仓的粮食赈济百姓,下属们争论不休,认为不可行,李焘说: 我自己负责,不会牵连各位。

古文:盖国家一切之政,不得已而为之。

现代文:不久如数偿还。吕游问回来后,果然弹劾李焘专权,皇上只令他把情况写清楚,不治他的罪。

古文:若边境无事,妨于民食而务为聚敛,可乎?旧籴有常数,比年每郡增至一二十万石。

现代文:乾道八年,李焘直宝文阁,统帅潼川兼庐州知府,首先修好石门堡以阻止外族入侵,上奏皇上乞求警告茶马司买叙州羁縻马的数额不要再增加,警告官民不要到夷人、汉人的禁山上伐木造舟,奏请把蓄积的水调到开边旧池中,皇上都加以批准。

古文:今诸路枯旱之余,虫螟大起,无以供常税,况数外取之乎?

现代文:淳熙改元,李焘被召进朝廷,适逢城中着火,上书自我弹劾。

古文:宜视一路一郡一县丰凶之数,轻重行之,灾甚者蠲之可也。 上矍然曰: 灾异如此,乃无一人为朕言者! 即诏从之。

现代文:提刑何熙志上奏说烧毁的东西数目不真实,又说《长编》记载了魏王吃肥肉,言词牵涉到诬谤。皇上说: 宪臣上奏焚烧物数失实,是他的职责,怎么要干预国史修撰呢?

古文:淳熙改元,被召,适城中火,上章自劾。提刑何熙志奏焚数不实,且言《长编》记魏王食肥彘,语涉诬谤,上曰: 宪臣按奏火数失实,职也,何预国史? 命成都提刑李蘩究火事,诏熙志贬二秩罢,焘止贬一秩。焘及都门,乞祠,除江西运副,且许临遣。

现代文:命令成都提刑李蘩调查着火之事,诏令何熙志贬官二等罢职,李焘只贬一级。李焘到朝廷乞求主管一祠观,皇上任命他为江西转运副使,且允许他直接到任。有人劝他刚被诬陷,不要提及此事,李焘说: 圣主如此大度,我应竭尽忠诚来报答。

古文:或劝以方被谗,无及时事,焘曰: 圣主全度如此,竭忠所以为报。 遂奏: 日食、地震皆阴盛,主敌国小人,不可不虑。 且申 无变古、无欲速 两言,又上《快箴》,引太祖罢朝悔乘快决事以谏,上曰: 朕当揭之座右。 进秘阁修撰、权同修国史、权实录院同修撰。

现代文:于是奏道: 日食、地震都是阴盛的征兆,主敌国小人之事,不可不考虑。 且重申 不要改变古制、不要图快 两句话,又呈上《快箴》,引用太祖罢朝后悔太快断事之例作为劝谏,皇上说: 我应当把它贴在座位右边。 提拔李焘为秘阁修撰、权同修国史、权实录院同修撰。

古文:焘为左史时,尝乞复行明堂礼,谓 南郊、明堂初无隆杀,合视圜坛,特免出郊浮费。 至是申言之,诏集议,嬖幸沮止。

现代文:李焘为左史时,曾乞求恢复举行明堂礼仪,说: 南郊、明堂开始没有什么丰厚的施舍,就像在圆坛祭天地一样,可免除出郊浮费。 到这时李焘又重申一次,皇上诏令集体讨论,被朝廷受宠的小人制止。

古文:其后周必大为礼部尚书,申其说,始克行。

现代文:其后周必大为礼部尚书,重申李焘的意见,才开始施行。

古文:权礼部侍郎。

现代文:李焘被任命暂代礼部侍郎。

古文:七月壬戌,雷震太祖庙柱,坏鸱尾,有司旋加修缮。

现代文:淳熙三年七月十九日,雷震动太祖庙的柱子,损坏了鸱尾,有司立即加以修缮。

古文:焘奏非所以畏天变,当应以实。

现代文:李焘奏道 :并不是因为害怕天的变化,应当做实事应和上天。

古文:上谕大臣: 焘爱朕,屡进谠言。 赐金紫。

现代文:皇上告诉大臣说: 李焘爱我,屡次进呈正直的话。

古文:尝请正太祖东向之位。

现代文:因此赐给李焘金紫。李焘曾请求改正太祖庙的方位为东向。

古文:四年,驾幸太学,以执经特转一官。

现代文:淳熙四年,皇上亲临太学,李焘因为执教经学,特提升一级。

古文:焘论两学释奠:从祀孔子,当升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黜王安石父子;从祀武成王,当黜李勣。

现代文:李焘论述两学设奠祭祀之礼说:配享孔子的,应当升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贬黜王安石父子;配享武成王的,应当废黜李责力。

古文:众议不叶,止黜王雱而已。

现代文:大家议论不一,只废黜了王蚞。

古文:真拜侍郎,仍兼工部。

现代文:李焘被任命为礼部侍郎,仍兼管工部。

古文:《徽宗实录》置院已久,趣上奏篇,焘荐吕祖谦学识之明,召为秘书郎兼检讨官。

现代文:《徽宗实录》放在实录院已很久了,李焘立即上奏章,推荐吕祖谦有学识,皇上召吕祖谦为秘书郎兼检讨官。

古文:夜直宣引,奏: 近者蒙气蔽日,厥占不肖者禄,股肱耳目宜谨厥与。 赐坐。

现代文:晚上李焘值班时被皇上召见,于是奏道: 近来浓厚的气烟遮蔽了太阳,占卜显示是不肖之人的福分降临,皇上身边的大臣应该谨慎结交。 皇上赐给他座位。

古文:欲起,又留赐饮、赐茶。

现代文:李焘想起身告别,皇上又留他饮茶。

古文:寻诏监视太史测验天文。

现代文:不久,皇上诏李焘监视太史测验天文。

古文:九月丁酉,日当夜食,焘为社坛祭告官,伐鼓礼废,特举行。

现代文:九月初一,晚上该有日食现象,李焘为社坛祭告官,原来的打鼓之礼被废除了,于是又举行。

古文:垕既中制科,为秘书省正字,寻迁著作郎兼国史实录院编修检讨官。

现代文:李篨已经考中制科,为秘书省正字,不久升为著作郎兼国史实录院编修检讨官。

古文:父子同主史事,搢绅荣之。

现代文:父子俩同管史事,士大夫以之为荣。

古文:焘感上知遇,论事益切,每集议,众莫敢发言,独条陈可否无所避。

现代文:李焘感谢皇上的知遇之恩,论述事情更加急切,每次皇上召集大家讨论,大家都不敢发言,只有李焘一一分析可否,无所避讳。

古文:近臣复举其次子塾应制科,以阁试不中程黜。

现代文:皇帝的近臣又推荐李焘的次子李塾考制科,因试没中而被废黜。

古文:垕偶考上舍试卷,发策问制科,为御史所劾,语连及焘,垕罢,焘亦知常德府。

现代文:李篨偶然考上舍的试卷,议论策问制科,被御史所弹劾,言语牵连到李焘,李篨被罢,李焘也被迫离朝到常德任知府。

古文:初,政和末,澧、辰、沅、靖四州置营田刀弩手,募人开边,范世雄等附会扰民,建炎罢之。乾道间,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

现代文:当初,政和末年,澧、辰、沅、靖四州设置营田刀弩手,招募人开发边地,范世雄等附会骚扰百姓,建炎时罢去了这种措施,乾道年间,有人建议恢复设置,李焘为转运使,曾上奏说不能恢复,不久提刑尹机强迫郡县推行,所开垦的田不能自给。

古文:焘至是又申言之,请度田立额,且约帅臣张栻列奏,诏从之。

现代文:李焘到这时又重申以前的意见,请求丈量土地确定租额,并约帅臣张木式一起上奏,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古文:境多茶园,异时禁切商贾,率至交兵,焘曰: 官捕茶贼,岂禁茶商? 听其自如,讫无警。

现代文:四州境内很多茶园,从前禁止商人买卖,以致用官军镇压,李焘说: 官府捕捉茶贼,岂能禁止茶商? 任其自如,结果没有出什么事。

古文:累表乞闲,提举兴国宫。

现代文:李焘多次上表请求退休,皇上任命他提举兴国宫。

古文:秋,明堂大礼成,以其首议,复除敷文阁待制。

现代文:秋天,明堂大礼制成,因为李焘首次论及,又任命他为敷文阁待制。

古文:顷之,垕垕塾继亡,上欲以吏事纾焘忧,起知遂宁府。

现代文:不久,李篨、李塾相继死亡,皇上想用繁忙的公事来缓和李焘的悲伤,起用他为遂宁知府。

古文:七年,《长编》全书成,上之,诏藏秘阁。

现代文:淳熙七年,《长编》全书完成,李焘献给皇上,皇上令藏秘阁中。

古文:焘自谓此书宁失之繁,无失之略,故一祖八宗之事凡九百七十八卷,卷第总目五卷。

现代文:李焘自己说这本书宁可有繁琐的缺点,不能有简略的缺点,所以一祖八宗之事共九百七十八卷,卷总目五卷。

古文:依熙宁修《三经》例,损益修换四千四百余事,上谓其书无愧司马迁。

现代文:按照熙宁年间修《三经》的体例,增删修改为四千四百多件事,皇上说他的书无愧于司马迁的书。

古文:焘尝举汉石渠、白虎故事,请上称制临决,又请冠序,上许之,竟不克就。

现代文:李焘曾举出汉代石渠、白虎的故事,请求皇上行使权力给判断一下好坏,又请皇上做序,皇上答应了他,最终没有实现。

古文:又奏: 陛下即位二十余年,志在富强,而兵弱财匮,与 教民七年可以即戎者 异矣。 一日,召对延和殿,讲臣方读《陆贽奏议》,焘因言: 贽虽相德宗,其实不遇。

现代文:李焘又奏: 陛下即位二十多年,立志使国家富强,而兵弱财乏,与教民七年可以作战不同。 一天,皇上召李焘到延和殿对话,讲臣正在读《陆贽奏议》给皇上听,李焘就说: 陆贽虽然辅助德宗,其实没有得到信任。

古文:今遇陛下,可谓千载一时。 遂举贽所言切于今可举而行者数十事,劝上力行之。

现代文:今天得到陛下的礼遇,可以说是千载难逢。 于是举出陆贽所说的与当今的形势相关的应该实行的数十件事,劝皇上尽力实行。

古文:上有功业不足之叹,焘曰: 功业见乎变通,人事既修,天应乃至。 进敷文阁直学士,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

现代文:皇上有建功立业不够的悲叹,李焘说: 建立功业在于变通,人事已经协调,上天的报答就会来的。 李焘被任命为敷文阁直学士,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

古文:荐尤袤、刘清之十人为史官。

现代文:推荐尤袤、刘清之十人为史官。

古文:十年七月,久旱,进祖宗避殿减膳求言故事,上亟施行。

现代文:淳熙十年七月,长期干旱,李焘举出祖宗避出宫殿减少膳食以求直言的事例,皇上立即施行。

古文:丁丑雨。

现代文:十五日降雨。

古文:一日宣对,焘言: 外议陛下多服药,罕御殿,宫嫔无时进见,浮费颇多。 上曰: 卿可谓忠爱,顾朕老矣,安得此声。

现代文:一日皇上召李焘对话,李焘说: 外面议论陛下服药多,很少上殿听事,又加上宫中嫔妃不时进见,所耗浮费颇多。 皇上说 :你可谓忠心,爱护我,只是我已经老了,怎么还会得到这种名声?

古文:近惟葬李婕妤用三万缗,他无费也。 遂因转对,乞用祖宗故事召宰执赴经筵。

现代文:近来只有葬李婕妤用了三万缗,其他费用没有。 于是转而回答其他问题,乞求按祖宗过去的事例召宰执赴经筵。

古文:太史言十一月朔,日当食心八分。

现代文:太史说十一月初一,太阳被遮掩,心宿大部分地区呈黑暗状态。

古文:焘复条上古今日食是月者三十四事,因奏之曰: 心,天王位,其分为宋。

现代文:李焘又列举古今发生在这个月类似的日食现象三十四例,于是上奏说: 心宿三星,是天王的正位,它的地域为宋朝所处位置。

古文:十一月于卦为复,方潜阳时,阴气乘之,故比他食为重,非小人害政,即敌人窥中国。 明日对延和殿,又及晋何曾讥武帝无经国远图。

现代文:十一月为复卦,正潜入阳气时,阴气乘机而入,所以比其他种类的日食现象严重,不是小人损害政事,就是敌人窥探中国。 第二天,李焘到延和殿对话,又论及晋朝何曾讥讽武帝没有治国的宏伟远图。

古文:十一年春,乞致仕,优诏不允。

现代文:淳熙十一年春,李焘请求退休,皇上宽待他,诏令不允许。

古文:上数问其疾增损,给事中宇文价传上旨,焘曰: 臣子恋阙,非老病,忍乞骸骨。 因叩价时事,勉以忠荩。

现代文:皇上多次问他病情的好坏,给事中宇文价传达了皇上的旨意,李焘说: 臣子留恋朝廷,不是又老又病,怎忍心请求告老还乡。 于是又向宇文价询问时事,勉励他尽忠尽职。

古文:又闻四川乞减酒课额,犹手札赞庙堂行之。

现代文:李焘又听说四川乞求减少酒课税额,还亲自写答刂子促进实行。

古文:病革,除敷文阁学士,致仕。

现代文:李焘病好后,被任命为敷文阁学士,以此职退休。

古文:命下,喜曰: 事了矣。 口占遗表云: 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

现代文:命令下达后,李焘高兴地说 :事情了结了。 口述遗书说 :我年已七十,死去不算短命,所恨的是不能再报效国家。

古文:愿陛下经远以艺祖为师,用人以昭陵为则。 辞气舒徐,乃卒,年七十。

现代文:希望陛下深谋远虑以艺祖为师,用人以昭陵仁宗为榜样。 说话时语气舒缓,言讫而卒,终年七十岁。

古文:上闻嗟悼,赠光禄大夫。

现代文:皇上听说后悲伤叹息不已,赠他为光禄大夫。

**古文:他日谓宇文价曰: 朕尝许焘大书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七字,且用神宗赐司马光故事,为序冠篇,不谓其止此。 **

现代文:有一天对宇文价说 :我曾答应李焘书写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七个大字,并按照神宗赏赐司马光的事例,为他的书写序,没想到到此为止了。

古文:焘性刚大,特立独行。

现代文:李焘性情刚强、平静,卓绝不群。

古文:早著书,桧尚当路,桧死始闻于朝。

现代文:早年著书,秦桧还当权,秦桧死后李焘开始闻名于朝廷。

古文:暨在从列,每正色以订国论。

现代文:既然在侍从列,常常严肃议定国家的大事。

古文:张栻尝曰: 李仁甫如霜松雪柏。

现代文:张木式曾说: 李仁甫像霜松雪柏。

古文:无嗜好,无姬侍,不殖产。

现代文:没有嗜好,没有姬侍,不置财产。

古文:平生生死文字间。 《长编》一书用力四十年,叶适以为《春秋》以后才有此书。

现代文:平生把生死都置于文字间。 《长编》一书花去四十年时间,叶适以为唯有此书堪为《春秋》之继。

古文:有《易学》五卷,《春秋学》十卷,《五学传授》、《尚书百篇图》、《大传杂说》、《七十二子名籍》各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议》三十卷,《四朝史稿》五十卷,《通论》十一卷,《南北攻守录》三十卷,《七十二候图》、《陶潜新传》并《诗谱》各三卷,《历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谱》、《江左方镇年表》、《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五代将帅年表》合为四十一卷。

现代文:李焘著为《易学》五卷,《春秋学》十卷,《五经传授》、《尚书百篇图》、《大传杂说》、《七十二子名籍》各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议》三十卷,《四朝史稿》五十卷,《通论》十卷,《南北攻守录》三十卷,《七十二侯图》、《陶潜新传》与《诗谱》各三卷,《历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谱》、《江左方镇年表》、《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五代将帅年表》合为四十一卷。

古文:谥文简,累赠太师、温国公。

现代文:李焘谥号文简,历赠太师、温国公。

古文:子垕?塾、壁?

现代文:儿子篨、无土、塾、壁、直土。

古文:垕著作郎,夔州路提点刑狱,壁、皆执政,别有传。

现代文:李篨为著作郎,李无土为夔州路提点刑狱,李壁、李直土都为执政,另外有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