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八

古文:袁枢,字机仲,建之建安人。

现代文:袁枢字机仲,建州建安人。

古文:幼力学,尝以《修身为弓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

现代文:幼年时努力学习,曾以《修身为弓赋》考国子监,周必大、刘珙都对他的将来抱有很大的希望。

古文:试礼部,词赋第一人,调温州判官,教授兴化军。

现代文:袁枢参加礼部的考试,词赋为第一名,被调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

古文:乾道七年,为礼部试官,就除太学录,轮对三疏,一论开言路以养忠孝之气,二论规恢复当图万全,三论士大夫多虚诞、侥荣利。

现代文:乾道七年,袁枢任礼部试官,又任太学录,轮对时上了三疏,一论广开言路以培养忠孝之风气,二论谋划恢复国土的万全之策,三论士大夫多以虚语欺骗上面、以侥幸获得荣利。

古文:张说自阁门以节钺签枢密,枢方与学省同僚共论之,上虽容纳而色不怡。

现代文:张说从门以节钺升为签书枢密事,袁枢正与学省同僚一起指责他,皇上虽然容纳了他们的意见,但脸色不悦。

古文:枢退诣宰相,示以奏疏,且曰: 公不耻与哙等伍邪? 虞允文愧甚。

现代文:袁枢退朝后报告宰相,给他看奏疏,并说 :你不以与平庸之辈为伍为耻吗? 虞允文很惭愧。

古文:枢即求外补,出为严州教授。

现代文:袁枢就要求出朝补外官,被任命为严州教授。

**古文:枢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 治道尽在是矣。 **

现代文:袁枢常喜欢朗诵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苦于其浩博,于是按类区分又使之贯通,号称《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到此书,上奏皇上,孝宗读后很是赞叹,把它赐给东宫,又分别赐给长江流域的各位将帅,并令他们熟读,说 :治国之道全在这里了。

古文:他日,上问袁枢今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曰: 可与寺监簿。 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因史书以言曰: 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 小人不可不去 之戒,大哉王言,垂法万世。 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

现代文:第二天,皇上问袁枢现在任何官,茂良告诉实情,皇上说: 可以给寺监簿之职。 于是袁枢以大宗正簿之职被召进宫对话,就根据史书奏言说: 我私下听说陛下曾读《通鉴》,屡有训词,看到诸葛亮论述两汉所以兴衰时,有 小人不可以不去除 的警告,皇上的话伟大啊,永垂万世。 于是袁枢历陈往事,从汉武帝以降至唐文宗偏听奸佞,以致祸乱。

**古文:且曰: 固有诈伪而似诚实,憸佞而似忠鲠者,苟陛下日与图事于帷幄中,进退天下士,臣恐必为朝廷累。 上顾谓曰: 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 枢谢曰: 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

现代文:并说: 本来内怀诈伪而表面上好像很诚实,阴险、邪恶而表面上好像很忠诚的人,如果陛下每天与他们在帷幄中策划大事,讨论选拔、辞退天下的士人,我担心必定成为朝廷的祸患。 皇上回头看看说 :我不至于与这些人图谋大事于帷幄中。 袁枢拜谢说 :陛下话说到这样,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呀。

古文:迁太府丞。

现代文:袁枢被升任太府丞。

古文:时士大夫颇有为党与者。

现代文:当时士大夫中颇有结为私党的。

古文:枢奏曰: 人主有偏党之心,则臣下有朋党之患。

现代文:袁枢奏道 :人主有偏爱派别的心,那么就会有大臣结为朋党之患。

古文:比年或谓陛下宠任武士,有厌薄儒生之心,猜疑大臣,亲信左右,内庭行庙堂之事,近侍参军国之谋。

现代文:近年有人说陛下宠爱任用武士,有厌恶、轻视儒生之心,对大臣们猜疑,亲近、信任左右侍从,宫禁内的人代行国家大事,近侍参与军国大事的策划。

古文:今虽总权纲,专听览,而或壅蔽聪明,潜移威福。

现代文:今天即使总揽了大权,专听偏看,还是可能堵塞明智之言,滋生作威作福的思想。

古文:愿可否惟听于国人,毁誉不私于左右。 上方锐意北伐,示天下以所向。

现代文:希望皇上对国事的处理只能听取国人的反映,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不对左右近臣有偏心。 皇上正锐意北伐,让天下人看看他的志向。

古文:枢奏: 古之谋人国者,必示之以弱,苟陛下志复金仇,臣愿蓄威养锐,勿示其形。 复陈用宰执、台谏之术。

现代文:袁枢上奏说 :古代谋图敌人国土的,一定让对方看到自己弱的方面,如果陛下立志报金仇,我希望蓄威养锐,不要轻易暴露实力。 袁枢又陈述了用宰执、台谏的方法。

古文:时议者欲制宗室应举锁试之额,限添差岳祠,减臣僚荐举,定文武任子,严特奏之等,展郊禋之岁,缓科举之期,枢谓: 此皆近来从窄之论,人君惟天是则,不可行也。 遂抗疏劝上推广大以存国体。

现代文:这时有议事者想限制宗室应举锁试的数额,限制添差岳祠官,减少大臣们的荐举,定下文武大臣任子数目,严格特奏等级,推迟郊礼的年份,延缓科举的期限,袁枢说: 这都是近来不关大局的议论,人君要以天命为准则,不可实行这些措施。 于是上疏抗议劝皇上以大局为重,以保存国体。

古文: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

现代文:袁枢兼任国史院编修官,被分配修国史传。

**古文:章惇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 子厚为相,负国欺君。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 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曰: 无愧古良史。 **

现代文:章家因与他是同乡,婉转地请袁枢文饰其传,袁枢说: 子厚这宰相,辜负国家欺骗国君,我为史官,记史不能隐瞒事实,宁愿辜负同乡人,不可以对不起天下后世大家的议论。 当时宰相赵雄总管史事,见到袁枢说: 无愧于古代良史。

古文:权工部郎官,累迁兼吏部郎官。

现代文:袁枢任工部郎官,历升吏部郎官。

古文:两淮旱,命廉视真、杨、庐、和四郡。

现代文:两淮干旱,皇上令袁枢巡视真、扬、庐、和四郡。

古文:归陈两淮形势,谓: 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今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现代文:回朝后陈述两淮的形势,说: 两淮坚固那么长江可守得住,今天只知道防备长江,不知道保住淮河,置重兵于江南,把空城放弃在淮河流域,这不是警惕不测事件的做法。

古文:瓜洲新城,专为退保,金使过而指议,淮人闻而叹嗟。

现代文:瓜洲是新城,专门为退保之地,金使路过对其指点、议论,淮人听说感叹不已。

**古文:谁为陛下建此策也? **

现代文:谁为陛下定的这个策略?

古文:迁军器少监,除提举江东常平茶盐,改知处州,赴阙奏事。

现代文:袁枢被升为军器少监,任命为提举江东常平茶盐,改知处州,到朝廷奏事。

古文:枢之使淮入对也,尝言: 朋党相附则大臣之权重,言路壅塞则人主之势孤。 时宰不悦。

现代文:袁枢出使两淮回到朝廷回答问题,曾说: 朋党互相依附,那么大臣的权力就大,言路被堵塞,那么人主的势力就孤单。 当时宰相不高兴。

古文:至是又言: 威权在下则主势弱,故大臣逐台谏以蔽人主之聪明;威权在上则主势强,故大臣结台谏以遏天下之公议。

现代文:到这时又说: 威严、权力在下面,那么君主势力就被削弱,所以大臣逐除台谏以蒙蔽君主的聪明;威严、权力在上面,那么君主势力张大,所以大臣勾结台谏来阻挡天下的公正意见。

**古文:今朋党之旧尚在,台谏之官未正纪纲,言路将复荆榛矣。 **

现代文:今天朋党的故交还在,台谏之官没正明纲纪,言路将又充满棘荆了。

古文:除吏部员外郎,迁大理少卿。

现代文:袁枢被任命为吏部员外郎,升为大理少卿。

古文: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

现代文:通州民高氏因为产业之事下大理寺狱,殿中侍御史冷世光收取重贿包庇他,袁枢把此事弄清楚上报皇上,人们认为很危险。

古文: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

现代文:皇上听后大怒,立即罢免冷世光,以朝臣之职弹劾御史,实是从袁枢开始的。

古文:手诏权工部侍郎,仍兼国子祭酒。

现代文:皇上亲自写诏书任命袁枢为代理工部侍郎,仍兼国子祭酒。

古文: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

现代文:袁枢因为论述了大理狱案请求外官,于是有让他赴郡任职的命令,不久贬了二级,前面的旨令停止未发。

古文:光宗受禅,叙复元官,提举太平兴国宫、知常德府。

现代文:光宗即位,袁枢被收叙任用为原来的官职,提举太平兴国宫、知常德府。

古文:宁宗登位,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

现代文:宁宗登基,提拔袁枢为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

古文: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

现代文:江陵濒临大江,每年田地遭到大水冲击,百姓无所依托。

古文: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

现代文:楚国故城楚观在这里,袁枢把它作为房舍,移民居住,以备难以预料之患。

古文: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

现代文:袁枢率民种树数万棵,以捍卫堤坝,百姓获得实惠。

古文:寻为台臣劾罢,提举太平兴国宫。

现代文:不久袁枢被台臣弹劾罢官,提举太平兴国宫。

古文:自是三奉祠,力上请制,比之疏傅、陶令。

现代文:到这时袁枢三次主管祠观,极力上书请求退休,自比为疏传、陶令。

古文: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

现代文:开禧元年,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古文:自是闲居十载,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

现代文:从此闲居十年,著《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中。

古文:李椿,字寿翁,洺州永年人。

现代文:李椿字寿翁,洺州永年人。

古文:父升,进士起家。

现代文:父亲李升,起家于进士。

古文:靖康之难,升翼其父,以背受刃,与长子俱卒。

现代文:靖康之难时,李升为保护其父,以致背部受刺,与长子一起死亡。

古文:椿年尚幼,藁殡佛寺,深竁而详识之;奉继母南走,艰苦备尝,竭力以养。

现代文:李椿年纪尚小,他用稻草包起灵柩把它停放在佛寺里,深挖墓穴而葬并细细地记下位置;李椿侍奉着继母南迁,尝尽了千辛万苦,竭力奉养继母。

古文:以父泽,补迪功郎,历官至宁国军节度推官。

现代文:因为受父亲的恩泽,李椿被荫补为迪功郎,历官至宁国军节度推官。

古文:治豪民伪券,还陈氏田,吏才精强,人称之。

现代文:李椿整治豪民利用伪券占田,归还了陈氏的田地,李椿治政才能精湛,得到人们的称赞。

古文:张浚辟为制司准备差遣,常以自随。

现代文:张浚召李椿为制司以备差遣,常常让他跟随自己。

古文:椿奔走淮甸,绥流民,布屯戍,察庐、寿军情,相视山水砦险要,周密精审,所助为多。

现代文:李椿奔走于淮甸,安抚流民,安排屯田、戍守之事,考察庐、寿二州军情,察看山水险要之处,周密详细、精心策划,对张浚的帮助很大。

古文:隆兴元年春,诸将有以北讨之议上闻者,事下督府,椿方奉檄至巢,亟奏记浚曰: 复雠伐敌,天下大义,不出督府而出诸将,况藩篱不固,储备不丰,将多而非才,兵弱而未练,议论不定,纵得其地,未易守也。 既而师出无功。

现代文:隆兴元年春,诸将领有北伐的意见被报告给皇上,此事下到督府讨论,李椿正奉命到巢州,他立即写奏记给张浚说 :复仇伐敌,是最合乎天下人心的,此提议不是出自督府而出自诸将口中,况且我们藩篱不坚固,储备不丰裕,将虽多但无才能,士兵弱而且未训练,意见又不统一,即使夺得了土地,未必容易守住。 结果朝廷派兵出征没有成功。

古文:浚尝叹实才之难,椿曰: 岂可厚诬天下无人,唯不恶逆耳而甘逊志,则庶其肯来耳。 浚复除右相,椿知事不可为,劝之去。

现代文:张浚曾感叹真正有才能的人难发现,李椿说: 怎么可以严重地诬蔑天下没有人才,只要不讨厌逆耳之言而甘愿退让,那么他们很快就肯来了。 张浚又拜官右相,李椿知道此官不可做,劝他离去。

古文:明年春,浚出视师,椿曰: 小人之党已胜,公无故去朝廷,踪迹必危。 复申前说甚苦。

现代文:第二年春,张浚离开朝廷去视察军队,李椿说: 小人之私党已经胜了,你无故离开朝廷,必定危险。 李椿苦苦地重申以前所说的话。

古文:浚心是之,而自以宗臣任天下之重,不忍决去,未几果罢。

现代文:张浚决心已定,而自以为宗臣应承担国家的重任,不忍心辞去职位,不久果然被罢职。

古文:监登闻鼓院,有所不乐,请通判廉州以归。

现代文:李椿被分配监管登闻鼓院,心中有所不悦,请求回去任廉州通判。

古文:未上,召对,知鄂州。

现代文:未等上任,召他对话,任命他为鄂州知州。

古文:请行垦田,复户数千,旷士大辟。

现代文:李椿请求推行垦田政策,恢复户数达数千,旷土大辟。

古文:移广西提点刑狱,狱未竟者,一以平决之,释所疑数十百人。

现代文:李椿改任广西提点刑狱,对讼事没有结案的,一概加以解决,释放了有疑问的犯人数千人。

古文:奏罢昭州金坑,禁仕者毋市南物。

现代文:李椿奏请罢除昭州金坑,禁止官吏不得买南方来的货物。

古文:移湖北漕,适岁大侵,官强民振粜,且下其价,米不至,益艰食。

现代文:李椿改任湖北漕官,适遇荒年,官府强迫百姓赈荒卖粮,并压低收购价格,结果官府米未收到,百姓更加缺乏粮食。

古文:椿损所强粜数而不遏其直,未几米舟凑集,价减十三。

现代文:李椿减去百姓被强行卖粮的数额并又不限止价格,不久运米的船汇集湖北,粮食的价钱也降低了十分之三。

古文:每行部,必前期戒吏具州县所当问事列为籍,单车以行,所至取吏卒备使令。

现代文:李椿每次巡视部属,考察刑政,必定提前警告官吏准备好各州县应当问的事并记在纸上,李椿独自前往,所到之处叫来官吏士兵以供使唤。

古文:凡以例致馈,一不受,言事者请下诸道为式。

现代文:凡是按惯例赠送给他的东西,他一概不受,言官请求把他出行的方式、做法作为范例推广到各道。

古文:召为吏部郎官,论广西盐法,孝宗是其说,遂改法焉。

现代文:李椿被召为吏部郎官,他论述广西盐法,孝宗同意他的意见,于是改变了盐法。

古文:除枢密院检详。

现代文:李椿拜官为枢密院检详官。

古文:小吏持南丹州莫酋表,求自宜州市马者,因签书张说以闻。

现代文:一小官吏拿着南丹州莫酋表,请求从宜州买马,通过签书枢密院事张说上奏皇上。

古文:椿谓: 邕远宜近,故迁之,岂无意?

现代文:李椿说 :邕州远宜州近,所以易地购马,难道这里面没有其他用意?

古文:今莫氏方横,奈何道之以中国地里之近?

现代文:今天莫氏正横行,怎能说这事是因为距朝廷地理的远近呢?

古文:小吏妄作,将启边衅,请论如法。 说怒,椿因求去,上慰谕令安职。

现代文:小吏妄自所为,将会引起边地灾祸,请求按法律论他的罪。 张说大怒,李椿于是请求去职,皇上安慰他要他安心任职。

古文:迁左司,复请外,除直龙图阁、湖南运副。

现代文:李椿升为左司,又请求朝外职,皇上于是任命他为直龙图阁、湖南转运副使。

古文:兼请十三事,同日报可,大者减桂阳军月桩钱万二千缗,损民税折银之直,民刻石纪之。

现代文:他请求十三件事,同一天得到批准,这些事中大的方面是减去桂阳军月桩钱一万二千缗,减少百姓以税折银之价值,百姓把此事刻在石碑上以示纪念。

古文:除司农卿。

现代文:李椿拜官司农卿。

古文:椿会大农岁用米百七十万斛,而省仓见米仅支一二月,叹曰: 真所谓国非其国矣。 力请岁储二百万斛为一年之蓄。

现代文:李椿统计大农每年需米一百七十万斛,而省仓观有米仅够一二个月的支用,就感叹地说: 这真是所谓的国将不国了。 于是竭力请求每年储备二百万斛粮食作为一年的储蓄。

古文:择临安守,椿在议中,执政或谓其于人无委曲,上曰: 正欲得如此人。 遂兼临安府,视事三月,竟以幸不便解去。

现代文:朝廷选拔临安郡守,李椿在候选之中,执政中有人说他对人不会委曲求全,皇上说 :我正想得到这样的人。 于是李椿兼任临安府知府,执政三个月后,最终由于权贵、皇上的亲宠感到不便而去职。

古文:椿在朝,遇事辄言,执政故不悦。

现代文:李椿在朝廷时,遇到事情就说,执政所以对他不满。

古文:及是转对,又言: 君以刚健为体而虚中为用,臣以柔顺为体而刚中为用。

现代文:等到这次轮到他回答皇上提问时,又说: 国君以刚强、稳健为本而以诚敬为公,大臣以柔顺为本而以刚中为用。

古文:陛下得虚中之道,以行刚健之德矣。

现代文:陛下得到了诚敬之道,就可用以行刚强、稳健的德行了。

古文:在廷之臣,未见其能以刚中守柔顺而事陛下者也。 执政滋不悦,出知婺州。

现代文:在朝廷的大臣中,没有看到能以刚守柔而事奉陛下的。 执政非常不高兴,让李椿离朝任婺州知州。

古文:会诏市牛筋,凡五千斤。

现代文:正遇皇上诏令买牛筋,共五千斤。

古文:椿奏: 一牛之筋才四两,是欲屠二万牛也。 上悟,为收前诏。

现代文:李椿奏道: 一条牛的筋只有四两,要买五千斤牛筋,这就要杀二万条牛啊。 皇上顿悟,收回前令。

古文:除吏部侍郎,又极言阍寺之盛,曰: 自古宦官之盛衰,系国家兴亡。

现代文:李椿拜官吏部侍郎,又极力说宫中宦官太兴盛,他说: 自古宦官的盛衰,关系国家的兴亡。

古文:其盛也,始则人畏之,甚则人恶之,极则群起而攻之。

现代文:宦官刚兴盛时,开始人们害怕他们,等他们更盛时那么人们憎恶他们,宦官兴盛到了极点就会群起攻之了。

古文:汉、唐勿论,靖康、明受之祸未远,必有以裁制之,不使至极,则国家免于前日之患,宦官亦保其富贵。

现代文:汉、唐之事不用说,靖康、明受之祸距今不远,一定要对他们加以制裁、限制,不让他们达到极盛程度,那么国家可以免去以前出现过的灾祸,宦官又保住了他们的富贵。

古文:门禁宫戒之外,勿得预外事,严禁士大夫兵将官与之交通。 上闻靖康、明受语,蹙頞久之,曰: 幼亦闻此。 因纳疏袖中以入。

现代文:除了朝廷规定的宫廷戒规之外,还不能让他们干预其他事,严禁士大夫、兵将官与他们交往勾结。 皇上听到靖康、明受之祸的话,皱眉很久,说: 我年幼时也听说过这件事。

**古文:最后极言: 当预边备,如欲保淮,则楚州、盱眙、昭信、濠梁、涡口、花靥、正阳、光州皆不可以不守;如欲保江,则高邮、六合、瓦梁、濡须、巢湖、北峡亦要地也。 **

现代文:于是收起李椿的奏书于袖中进殿去了。最后李椿急切地说: 应当预备边境的储备,如果想保住淮河,那么楚州、盱眙、昭信、濠梁、涡口、花靥、正阳、光州都不可以不守护;如想保住长江,那么高邮、六合、瓦梁、濡须、巢湖、北峡也是要地。

古文:以病请祠,不许,面请益力,乃除集英殿修撰、知宁国府,改太平州,赐尚方珍剂以遣。

现代文:李椿因病请求管理一祠观,未得到批准,李椿当皇上的面更加极力请求,于是被拜官集英殿修撰、宁国府知府,后改为太平州知州,皇上还赐给李椿尚方制造的珍剂。

古文:既至,力图上流之备,请选将练习,缓急列舰,上可以援东关、濡须,下可以应采石。

现代文:李椿到达太平州后,极力图谋上流的防备,请求选将加以训练,准备好船以备急用,往北可以支援东关、濡须,往南可以接应采石。

古文:年六十九,上章请老,以敷文阁待制致仕。

现代文:李椿六十九岁了,他上书请求告老,最后以敷文阁待制之职退休。

古文:越再岁,上念湖南兵役之余,欲镇安之,谓椿重厚可倚,命待制显谟阁、知潭州、湖南安抚使。

现代文:又过了一年,皇上考虑到湖南兵役的余波,想加以镇抚,认为李椿忠诚可靠,命他为待制显谟阁、潭州知州、湖南安抚使。

古文:累辞不获,乃勉起,至则抚摩凋瘵,气象一如盛时。

现代文:李椿多次推辞没有批准,于是勉强动身,到湖南后就抚绥凋敝,使其呈现出兴盛时一样的气象。

古文:复酒税法,人以为便。岁旱,发廪劝分,蠲租十一万,粜常平米二万,活数万人。

现代文:李椿下令恢复酒税法,发放仓中粮食并劝说人们有天相济,不用担心,又蠲免租十一万,卖常平米二万,使几万人得以生存。

古文:潭新置飞虎军,或以为非便,椿曰: 长沙一都会,控扼湖、岭,镇抚蛮徭,二十年间,大盗三起,何可无一军?

现代文:潭州新建飞虎军,有人以为不合适,李椿说 :长沙一个都会,控扼着湖、岭二州,镇抚蛮族瑶民,二十年间,大的变乱有三起,怎么可以没有一支军队呢?

古文:且已费县官缗钱四十二万,何可废耶?

现代文:况且已花费县官缗钱四十二万,怎么可以废除呢?

古文:亦在驭之而已。 未满岁,复告归,进敷文阁直学士致仕,朝拜命,夕登舟,归老野塘上。

现代文:关键在于如何驾驭它而已。 李椿任职未满一年,又告老还乡,被提为敷文阁直学士退休,早晨接到命令,晚上他就上船,回到野塘上养老。

古文:椿年十五岁避地南来,贫无以为养,不得专力于学。

现代文:李椿十五岁时为躲避战祸而南迁,贫困无以生存,不能专心于学习。

古文:年三十始学《易》,其言于朝廷,措诸行事,皆《易》之用。

现代文:三十岁才开始学习《易》,他在朝廷所说的,以及所作所为,都是根据《易》指导。

古文:仪凤苦学,至老不倦,尤工于诗。

现代文:李椿内心品德高尚有操守,以忠诚厚道为本,尤其厌恶佛老之邪说。淳熙十年,李椿死去,终年七十三岁。

古文:然颇慕晋人简傲之风,不乐与庸辈接,故平生多蹭蹬,一跌遂不振云。

现代文:朱熹曾为他做墓志铭,说他 从反面了解得失,不假借蓍草龟申占卜 。 不阿谀主子的喜好,不求一时的赞誉 等。

古文: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

现代文: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

古文: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

现代文:他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字。十六岁时,张孝祥乡试中试,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绍兴二十四年,张孝祥参加廷试考到第一名。

古文:时策问师友渊源,秦埙与曹冠皆力攻程氏专门之学,孝祥独不攻。

现代文:当时策问师友渊源,秦埙与曹冠都竭力攻击程氏专门之学,张孝祥独独不这样做。

古文:考官已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曹冠又次之。

现代文:考官已定下秦埙为士人中之冠,张孝祥次之,曹冠又次之。

古文: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

现代文:高宗读了秦埙的对策都是秦桧所说过的话,于是把张孝祥提为第一名,而秦埙为第三名,授予张孝祥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

**古文:谕宰相曰: 张栻孝祥词翰俱美。 **

现代文:皇上告诉宰相说 :张孝祥诗词、文笔都很美。

古文:先是,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且唱第后,曹泳揖孝祥于殿庭,以请婚为言,孝祥不答,泳憾之。

现代文:开始,皇上抑制秦埙而提拔张孝祥,秦桧已经很不高兴了,后来又知道张孝祥是张祁的儿子,张祁与胡寅关系密切,秦桧一向不满意胡寅,况且公布廷试名次后,曹泳在殿廷对张孝祥拱手让礼,请求结为姻亲,张孝祥不答应,曹泳对他很不满意。

古文: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

现代文:于是暗示言官诬陷张孝祥有造反的企图,张孝祥被牵连,由皇上下诏关进监狱。

古文:会桧死,上郊祀之二日,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现代文:正遇秦桧死去,皇上郊祀的第二天,魏良臣私下奏请皇上为张孝祥解除监禁洗脱罪名,于是任命张孝祥为秘书正字。

古文:故事,殿试第一人,次举始召,孝祥第甫一年得召由此。

现代文:过去,殿试第一名者,要次年举荐才被用,张孝祥中第只一年由此得以召用。

古文:初对,首言乞总揽权纲以尽更化之美。

现代文:张孝祥首次回答皇上的提问,首先说请皇上总揽朝纲大权以使国家变得更加完善。

古文:又言: 官吏忤故相意,并缘文致,有司观望锻炼而成罪,乞令有司即改正。 又言: 王安石作《日录》,一时政事,美则归己。

现代文:又说 :官吏违背已故宰相的意见,一同凭借舞文弄法,陷人入罪,有关部门观望不管,任其罗织罪名陷人于罪,请令有关部门立即加以改正。 张孝祥又说 :王安著《日录》,把一时政事,做得好的就归功自己。

古文:故相信任之专,非特安石。

现代文:已故宰相的专信专用,并不只有王安石。

古文:臣惧其作《时政记》,亦如安石专用己意,乞取已修《日历》详审是正,黜私说以垂无穷。 从之。

现代文:我担心所著的《时政记》,也如王安石专用自己的意思,乞求把所修订的《日历》详细审查加以改正,罢黜私家之说以垂青史。

古文:迁校书郎。

现代文: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张孝祥升为校书郎。

古文:芝生太庙,孝祥献文曰《原芝》,以大本未立为言,且言: 芝在仁宗、英宗之室,天意可见,乞早定大计。 迁尚书礼部员外郎,寻为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

现代文:太庙里长出灵芝,张孝祥献上文章《原芝》,以国家的根本未立为主要内容,并说: 灵芝长在仁宗、英宗的坟墓上,可明白天意,乞求早日定下大计。 张孝祥升为礼部员外郎,不久为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

古文: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

现代文:当初,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思退为宰相,对张孝祥大力提拔。

古文: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

现代文: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张孝祥与汪澈一同任馆职,汪澈老成持重诚实,而张孝祥年少气盛,往往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

古文: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庐杞下,孝祥遂罢,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于是汤思退之客稍稍被逐。

现代文:到汪澈为御史中丞时,他首先弹劾张孝祥奸邪程度不亚于卢杞,张孝祥于是被罢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于是汤思退的门客渐渐被驱逐。

古文:寻除知抚州。

现代文:不久张孝祥任抚州知州。

古文: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

现代文: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明、准确,州县中很老练的人比不上他。

古文:孝宗即位,复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府。

现代文:孝宗即位后,张孝祥又任集英殿修撰、平江府知府之职。

古文: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

现代文:事务繁重艰巨,张孝祥一一加以分析解决,知府庭上没有滞留的案件。

古文:属邑大姓并海囊橐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

现代文:平江府所属县中的大姓把海中利润一起装入自己口袋获得暴利,张孝祥派人捕捉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其家谷粟几万斛。

古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现代文:第二年,吴中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赈济百姓。

古文: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

现代文:张浚从蜀国回到朝廷,向皇上推荐张孝祥,皇上召张孝祥前往行在。

古文: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

现代文:张孝祥既然一向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

古文:孝祥入对,乃陈 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现代文: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 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

古文:且靖康以来惟和战两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 复言: 用才之路太狭,乞博采度外之士以备缓急之用。 上嘉之。

现代文:况且靖康以来只有和与战两种意见,留下无穷的祸害,必须先制定自治之策来对付现在的形势。 又说 :选用人才的路太狭窄,请求广泛征择朝外有识之士以备缓急之用。 皇上认为很对。

古文:除中书舍人,寻除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

现代文:张孝祥拜官中书舍人,不久拜官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

古文:俄兼领建康留守,以言者改除敷文阁待制,留守如旧。

现代文:不久又兼任建康留守,因为言官的意见改任敷文阁待制,留守之职照旧。

古文: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

现代文:遇金再次入侵边境,张孝祥陈述金的目的不过是想结盟约。

古文: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

现代文:宣谕使弹劾张孝祥使之失去职位,被罢黜。

古文: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

现代文:张孝祥复职为集英殿修撰、静江府知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他治政有声有色,大有作为,又因为言官的意见被罢。

古文: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现代文:不久张孝祥被起用任潭州知州,治政简明易行,不时以威力佐政,湖南于是平安无事。

古文:复待制,徙知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

现代文:张孝祥恢复待制,改任荆南、荆湖北安抚使。

古文: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现代文:他组织修筑了寸金堤,从此荆州没有洪水之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各种漕运的粮食。

古文:请祠,以疾卒,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

现代文:张孝祥请求管理一祠观,后因病死去,孝宗感到十分惋惜,有用才不尽的感触。

古文: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年三十八。

现代文:张孝祥进为显阁学士致仕,终年三十八岁。

古文: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 必将名世。 但渡江初,大议惟和战,张浚主复仇,汤思退祖秦桧之说力主和,孝祥出入二人之门而两持其说,议者惜之。

现代文:张孝祥才智出众,文章水平超过一般的人,尤其工于笔墨,曾亲自书写奏札,高宗看了后说他: 将来一定闻名于世。 不过宋朝南迁之初,朝廷内部主要意见只有和与战二种,张浚主张复仇,汤思退因袭秦桧的意见力求议和,张孝祥出入这二人之门而持二种意见,态度不明朗,人们为他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