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四

古文:周葵,字立义,常州宜兴人。

现代文:周葵字立义,常州宜兴人。

古文:少力学,自乡校移籍京师,两学传诵其文。

现代文:周葵年少时努力学习,其学籍从地方上的乡校迁到京师,州学、太学两学校的师生都传诵他的文章。

古文:宣和六年,擢进士甲科。

现代文:宣和六年,考中进士甲科。

古文:调徽州推官。

现代文:周葵被调任徽州推官。

古文:高宗移跸临安,诸军交驰境上,葵与判官摄郡事,应变敏速,千里帖然。

现代文:高宗移驾临安,各军在边境上与金交战,周葵与判官主持郡中事,应变迅速,使千里之远的地方都十分稳定。

古文:教授临安府,未上,吏部侍郎陈与义密荐之,召试馆职。

现代文:周葵任临安府教授,未等上任,吏部侍郎陈与义私下推荐他。

**古文:将试,复引对,高宗曰: 从班多说卿端正。 **

现代文:皇上召他试任馆职,将被试用时,皇上又召他回答问题,高宗说: 侍从们都说你品行端正。

古文:除监察御史,徙殿中侍御史。

现代文:周葵拜官监察御史,又迁为殿中侍御史。

古文:在职仅两月,言事至三十章,且历条所行不当事凡二十条,指宰相不任责。

现代文:在职仅两个月,他上奏的事情就多达三十章,且排列出施行不当的事情共二十件,指出宰相不称职。

古文:高宗变色曰: 赵鼎、张浚肯任事,须假之权,奈何遽以小事形迹之? 葵曰: 陛下即位,已相十许人,其初皆极意委之,卒以公议不容而去,大臣亦无固志。

现代文:高宗脸色大变说 :赵鼎、张浚愿意管理政事,我必须给他们权力,怎么可以凭一些琐屑小事而怀疑他们呢? 周葵说 :陛下即位以来,已任相十多人,开始都极力委以重任,最终由于不能被公众的议论容忍而免去他的职位,大臣们也没有坚定的意志。

**古文:假如陛下有过,尚望大臣尽忠,岂大臣有过,而言者一指,乃便为形迹,使彼过而不改,罪戾日深,非所以保全之也。 高宗改容曰: 此论甚奇。 **

现代文:假如陛下有过错,还希望大臣们尽忠指出,可是大臣有过而议事者一指出,就指斥为怀疑他们,使他们有过而不加以改正,而罪恶日深,这不是保全他们之策。 高宗脸色缓和些说 :这种言论很独特。

古文:张浚议北伐,葵三章力言 此存亡之机,非独安危所系。 或言葵沮大计,罢为司农少卿,以直秘阁知信州。

现代文:张浚议定派兵北伐,周葵三次上书力言: 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不仅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有人说周葵阻挡计划实施,皇上罢他为司农少卿,以直秘阁身份任信州知州。

古文:未上,鼎罢,陈与义执政,改湖南提刑,以亲老易江东,皆不就。

现代文:未等上任,赵鼎被罢职,陈与义执政,改周葵任提刑官,周葵以双亲年老为由请求换到江东任职,没得到允许。

古文:和议已定,被召,论: 为国有道,战则胜,守则固,和则久。

现代文:宋金和议已经订立,周葵被皇上召见,周葵说: 治国有道,那么向敌人发起进攻就会胜利,对敌防守就坚固,和平的时间就会更长。

古文:不然,三者在人不在我矣。 除太常少卿。

现代文:反之,这三方面就会取决于敌人而不是我们了。 周葵拜官太常少卿。

古文:时秦桧独相,意葵前论事去,必憾赵鼎。

现代文:当时秦桧一人为相,考虑到周葵以前因议论事情被去职,必然有怨恨赵鼎之心。

古文:再降殿中侍御史。

现代文:周葵再次拜官殿中侍御史。

古文:葵语人曰: 元镇已贬,葵固不言,虽门下客亦不及之也。 内降差除四人,奏言: 愿陛下以仁祖为法,大臣以杜衍为法。 桧始不乐。

现代文:周葵对人说: 元镇已被贬职,我根本就不想说什么,即使是我本人也比不上他。 宫内减少差事需裁退四人,周葵上奏说: 希望陛下以仁祖为榜样,大臣以杜衍为榜样。 秦桧开始对他不满。

古文:又论国用、军政、士民三弊,高宗曰: 国用当藏之民,百姓足则国用非所患。 又言荐举改官之弊,宜听减举员,诏吏部措置。

现代文:周葵又论及国用、军政、士民三方面的弊端,高宗说: 国用应当藏于百姓家,百姓富足那么国用就不用担心。 周葵又指出荐举改官的弊病,认为应减少荐举官员之数额,皇上诏令吏部安排处理。

古文:桧所厚权户部尚书梁汝嘉将特赐出身,除两府,汝嘉闻葵欲劾之,谓中书舍人林待聘曰: 副端将论君矣。 待聘乘桧未趋朝,亟告之,桧即奏为起居郎。

现代文:秦桧所倚重的权臣户部尚书梁汝嘉将被特别赐给出身,拜官两府,梁汝嘉听说周葵想弹劾他,就对中书舍人林待聘说 :侍御史将要弹劾你。 林待聘乘秦桧未去朝廷前,就告诉他此事,秦桧立即上奏让周葵为起居郎。

古文:葵方待引,桧下殿谕阁门曰: 周葵已得旨除起居郎。 隔下。

现代文:周葵正在宫外等待被召见,秦桧出殿告诉门说: 周葵已得到圣旨降为起居郎。

古文:八月庚辰也。参政李光拟除吕广问馆职,桧不许。时有诏从官荐士,葵以广问应,初不相知也。

现代文:参政李光打算任吕广问为馆职,秦桧不答应。当时有诏令从官推荐士人,周葵推荐了吕广问,当时他俩互不相识。

古文:光既绌,葵以附会落职,主管玉隆观。

现代文:李光被罢黜后,周葵因为附会李光被革职,被分配主管玉隆观。

古文:复直秘阁,起知湖州,移平江府。

现代文:周葵又任直秘阁,被起用任湖州知州,改换为平江府知府。

古文:时金使络绎于道,葵不为礼,转运李椿年希桧旨劾之,落职,主管崇道观。

现代文:当时金使络绎不绝于平江道上,周葵见到他们从不行礼,转运使李椿年禀承秦桧意旨弹劾他,周葵又失去职位,被派去主管崇道观。

古文:屏居乡闾,忧患频仍,人不能堪,葵独安之。

现代文:周葵避居乡间,当时国家忧患频仍,人们不堪忍受,周葵独以为安。

古文:桧死,复直秘阁、知绍兴府。

现代文:秦桧死后,周葵恢复直秘阁、绍兴府知府之职。

古文:过阙,权礼部侍郎,寻兼国子祭酒。

现代文:周葵经过都城时,皇上任命他为权礼部侍郎,不久又兼任国子祭酒。

古文:奏: 科举所以取士。比年主司迎合大臣意,取经传语可谀者为问目,学者竞逐时好。

现代文:周葵上奏说: 科举制是用以选拔士人的,近年之考官迎合大臣的心理,把经传中可以献谀的语句用以出题,学者们竞相追逐时好。

**古文:望诏国学并择秋试考官,精选通经博古之士,置之前列,其穿凿乖谬者黜之。 **

现代文:希望诏令国学一同选择秋试考官,精选精通经学、了解古史的士人,把他们放在前几名,对那些牵强附会、投机取巧的人加以废黜。

古文:兼权给事中。

现代文:周葵兼权给事中。

古文:侍御史汤鹏举言: 葵以魏良臣荐,躐处侍从;吕广问,葵之死党。

现代文:侍御史汤鹏举说 :周葵由于魏良臣的推荐,一下子窜到侍从的职位;吕广问,周葵的死党。

古文:乞并罢之。 太学生黄作、詹渊率诸生都堂投牒留葵。

现代文:乞求把他俩一同罢免。 太学生黄作、詹渊率领诸生到都堂投书要求留下周葵。

古文:翌日,博士何俌等言于朝,乞惩戒,诏作、渊皆送五百里外州编管,葵出知信州,随罢。

现代文:第二天,博士何亻甫等对皇上说起此事,请求对太学生们予以警告,皇上诏令把黄作、詹渊流放到五百里外的州编管,周葵离朝任信州知州,随后被罢免。

古文:起知抚州,引疾,改提举兴国宫,加直龙图阁、知太平州。

现代文:周葵被起用为抚州知州,因患病,皇上改任他提举兴国宫,加直龙图阁、太平州知州。

古文:水坏圩堤,悉缮完,凡百二十里。

现代文:州内大水冲坏圩堤,周葵令人全部修复,共长一百二十里。

古文:傍郡圩皆没,惟当涂岁熟。

现代文:邻郡的圩堤被淹没,只有当涂仍丰收。

古文:市河久堙,雨旸交病,葵下令城中,家出一夫,官给之食,并力浚导,公私便之。

现代文:市内护城河长久被堵,雨天、晴天都危害州城,周葵下令城中百姓,每家出一男子,官府供应吃的,全力疏通河水,公私都得以便利。

古文:进集英殿修撰、敷文阁待制、知婺州。

现代文:周葵被提升为集英殿修撰、敷文阁待制、婺州知州。

古文:孝宗即位,除兵部侍郎兼侍讲,改同知贡举兼权户部侍郎。

现代文:孝宗即位,周葵拜官兵部侍郎兼侍讲,后改为同知贡举兼权户部侍郎。

古文:孝宗数手诏问钱谷出入,葵奏: 陛下劳心庶政,日有咨询,若出人意表。

现代文:孝宗多次亲自写诏书问钱谷出入情况,周葵上奏说: 陛下劳心各项政事,每天都有咨询,总是出乎人意。

古文:今皆微文细故,此必有小人乘间欲售其私,不可不察。 盖指龙大渊、曾觌也。

现代文:今天都是隐约讽喻之文和一些小事,这一定有小人乘机想实现他们的私心,不可以不加以调查。 周葵是指龙大渊、曾觌。

古文:孝宗色为动。

现代文:孝宗为之改容。

古文:金主亮为其下所毙,张浚自督府来朝,密言: 敌失泗州,其惧罪者皆欲来归,愿遣军渡淮赴之,此恢复之机也。 葵请对,谓不可轻举,累数百言。

现代文:金主完颜亮被他的部下所杀,张浚从督府来到朝廷,秘密地报告皇上: 敌人失去泗州,那些害怕被定罪的人想归顺宋朝,希望派兵渡过淮河进伐,这是恢复国土的时机。 周葵请求对话,说不可以轻举妄动,周葵多次劝说的奏言达数百字。

古文:及遣李显忠、邵宏渊取灵壁、虹二县,败绩。孝宗思其言,拜参知政事。

现代文:等到皇上派遣李显忠、邵宏渊去夺取灵壁、虹二县失败后,孝宗想想周葵的话有道理,任命他为参知政事。

古文:葵始终守自治之说。

现代文:周葵始终坚持自治之说。

古文:兼权知枢密院事。

现代文:周葵兼权知枢密院事。

古文:台谏交章言议和太速,葵与陈康伯、汤思退乞令侍从、台谏集议,众益汹汹,诸公待罪乞罢,不许。

现代文:台谏交替上书说议和太快,周葵与陈康伯、汤思退乞求令侍从、台谏官开会商议,大家争论十分激烈,大臣们呈上辞职书乞求罢职,皇上不答应。

古文:葵独留身固请,孝宗曰: 卿何请之力也? 曰: 自预政以来,每与宰相论事,有以为然而从者;有不得以强从者;有绝不肯从者,十常四五。

现代文:周葵单独留下坚持要求罢职,孝宗问: 你为什么这么竭力请求罢职呢? 周葵回答说: 自从参预政事以来,每天与宰相商量事情,对我提出的建议,有人心中以为然而表示赞同;有人不得已而表示赞同;也有人绝不肯相从,这种情况十次中有四、五次。

**古文:洎至榻前,陛下又或不然,大率十事之中,不从者七八,安得不愧于心,此臣所以欲去也。 **

现代文:等到呈送到皇上面前,陛下又或认为不是这样的,大概十件事中,不同意的有七八件,我怎能内心不感到惭愧,这就是我想去职的原因。

古文:尝乞召用侍从、台谏,孝宗曰: 安得如卿直谅者。 遂荐李浩、龚茂良,孝宗皆以为佳士,次第用之。

现代文:周葵曾请求召用侍从、台谏,孝宗说 :如何得到像你那样正直、诚实的人。 于是周葵推荐了李浩、龚茂良,孝宗认为他们都是佳士,将依次重用。

古文:太常奏郊牛毙,葵言: 《春秋》鼷鼠食牛角免郊,况边虞未靖,请展郊以符天意。 诏从之。

现代文:太常奏说郊祀的牛死了,周葵说: 《春秋》载鼷鼠吃牛角要免去郊祀,何况边患未除,边境未安,请求延期举行郊祀,以符合天意。 皇上同意了。

古文:虞允文、陈康伯相,葵即求退,除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

现代文:虞允文、陈康伯为宰相,周葵立即请求退职,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

古文:起知泉州,告老,加大学士致仕。

现代文:周葵被起用任泉州知州,他要求告老还乡,被加上大学士之职退休。

古文:闲居累年,不以世故萦心。

现代文:周葵闲居数年,不让世事萦绕心中。

古文:淳熙元年正月,薨,年七十有七。

现代文:淳熙元年正月,周葵去世,终年七十七岁。

古文:上闻震悼,赠正奉大夫。

现代文:皇上听到后很是震惊,深表哀悼,赠他正奉大夫之职。

古文:后以子升朝,累赠太傅。

现代文:后来把他的儿子升为朝官,历赠太傅之职。

古文:葵孝于事亲,当任子,先孤侄。

现代文:周葵侍奉双亲十分孝顺,恩荫子孙时,他先让给为孤儿的侄子。

古文:其薨也,幼子与孙尚未命。

现代文:他死时,幼子与孙子还没被命职。

古文:平生学问不泥传注,作《圣传诗》二十篇、文集三十卷、奏议五卷。

现代文:周葵平生做学问不拘泥于前人的经传、注释;著有《圣传诗》二十篇、文集三十卷、奏议五卷。

古文:晚号惟心居士。

现代文:晚年号称惟心居士。

古文:四年,有司请谥,赐谥曰惠简。

现代文:淳熙四年,有关部门为他请求谥号,皇上赠予 惠简 。

古文: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

现代文: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

古文: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

现代文:他十岁就精通《六经》,十二岁就能写文章。

古文:弱冠游太学,试每在前列,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

现代文:施师点成年后游学太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司业高宏称赞他的文章很朴实,有古代学者的遗风。

古文:寻授以学职,以舍选奉廷对,调复州教授。未上,丁内艰。

现代文:不久,施师点被授予学职,以上舍身份被选派到朝廷对话,皇上调他任复州教授,未等上任,遭母丧。

古文:服除,为临安府教授。

现代文:服丧期满后,任临安府教授。

古文: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 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

现代文:乾道元年,因陈康伯的推荐,皇上召施师点问话,他说: 历年屡下诏抚恤百姓,而皇上的恩泽并未深入到百姓中间。

古文:陛下轸念,惟恐一夫失所;郡邑搜求,惟恐财赋不集。

现代文:陛下悲痛思虑,唯恐一人失所;派人到各郡县搜求,唯恐财赋不集中。

古文:毋惑乎日降丝纶,恩不沾被。

现代文:请不要被每天所降诏书所迷惑,朝廷所施的恩泽并不深入广泛。

古文:细民既困于倍输,又困于非泛,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

现代文:百姓既困于几倍于往常的捐税输纳,又困于朝廷恩泽的不深入广泛,又加上年成不好,屋里的存贮将空,租税不能如期交纳,以致积少成多,百姓往往逃避负担。

古文: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 上曰: 非卿不闻此言。 诏从之。

现代文:今天祭祀明堂赦免囚犯,户等从四等以下,拖欠自四年以前的租税,希望朝廷也全部予以免除。 皇上说: 不是你,我听不到这些话。

古文:八年,兼权礼部侍郎,除给事中。

现代文:并诏令有关部门遵从这些意见。乾道八年,施师点兼权礼部侍郎,拜官给事中。

古文:时太子詹事已除,上又特令增员为二,命兼之。

现代文:当时太子詹事已被除去,皇上又特令增加二名东宫官,命令施师点兼任。

**古文:赐对,言: 比年人物骫骳,士气耗薾,当广储人材以待用。 上曰: 观卿所奏,公辅器也。 **

现代文:皇上召施师点对话,施师点说 :近年来人才被屈曲,士气耗尽,应广泛储备人才以待急用。 皇上说 :看你所奏的意见,可见你有辅佐的才能。

古文:假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使金。

现代文:施师点假借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出使金。

古文:致命金廷,立班既定,相仪者以亲王将至,命师点退位,师点〈立乞〉立。

现代文:施师点到金廷致辞,金国大臣排列的顺次已定,相仪者以亲王将到为由,令施师点退位,施师点屹立不动。

古文:相仪者请数四,师点正色曰: 班立已定,尚欲何为。 不肯少动。

现代文:相仪者请了四次,施师点庄严地说: 站立顺序已定,还要做什么?

古文:在廷相顾骇愕,知其有守,不敢复以为请。

现代文:不肯稍稍移动,在朝廷上的人互相看看,深感惊愕,知道他有操守,不敢再以此请。

古文:九年,使还,有言其事于上者,上嘉叹不已。

现代文:乾道九年,施师点出使回朝,有人把这件事告诉皇上,皇上对此称赞不已。

**古文:及后金使贺正旦至阙,问馆伴: 师点今居何官? 馆伴宇文价于班列中指师点以示之,金使恍然曰: 一见正人,令人眼明。 **

现代文:等到后来金使正月初一来到南宋朝廷祝贺时,问馆伴: 施师点现居何官? 馆伴宇文价从列队站立的人中指出施师点给他看,金使恍然大悟地说: 一看见正直的人,就感到眼前一亮。

古文:十年,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现代文:十年,施师点拜官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古文:入奏,控免,上曰: 卿靖重有守,识虑深远,朕欲用卿久矣。 复诏兼参知政事,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现代文:施师点入宫上奏,行礼完毕后,皇上说: 你稳重有操守,考虑问题深远,我早就想重用你了。 皇上又诏令他兼参知政事,拜官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古文:师点尝同宰相奏事退,复同枢密周必大进呈,上曰: 适一二事卿等各陈所见,甚关大体。

现代文:施师点曾同宰相一起奏事退朝后,又同枢密使周必大一起进呈奏议,皇上问 :刚才一二件事你们各陈己见,与国家大体很有关系。

古文:前此宰相奏事,执政不措辞,今卿等如此,深副所望。 必大奏: 祖宗时,宰执奏事自相可否,或至面相切责,退不相衔。

现代文:在这之前宰相来奏事,执政却不开口,现在你们又如此做。大大辜负我的期望。 周必大奏道 :过去祖宗时,宰相、执政一起奏事互相之间可以否定,甚至当宰相面加以指责,退朝后还能不互相怀恨。

古文:自秦桧用事,执政畏避不敢言。

现代文:自从秦桧掌权以来,执政害怕定罪而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

**古文:今陛下虚心兼听,若只宰相奏事,何用执政为? 师点复奏: 臣敢不竭股肱之力。 上因谕之曰: 朕欲天下事日往来胸中,未尝释也。 **

现代文:施师点说 :所做之事将成为天下的危害,只恨不能迅速加以更改。

古文:先是,州郡上供或不以时进,立岁终稽考法,及是,主计臣有喜为督促者,乞不待岁终先期行之。

现代文:于是立即追去扣住不发这个命令。枢密周必大举手称赞施师点说 :天下百姓不受此令危害,是你所恩赐的。

古文:画命已下,师点矍然曰: 此策若行,上下逼迫,民不聊生。 或谓: 令已出矣。 师点曰: 事有为天下病,惟恨更之不速。 即追寝其议。

现代文:一天,施师点到后殿与皇上对话,皇上说 :我以前喝冰水很多,突然严重泻肚,幸好立即好了。 施师点说: 自古以来人君在国家平安无事时,急切地按照自己所想的去做,而忽略了所应当加以警戒的方面,以后没有不后悔的。 皇上深以为然。

古文:枢密周必大举手贺师点曰: 使天下赤子不被其毒者,公之赐也。 一日,入对后殿,上曰: 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幸即平复。 师点曰: 自古人君当无事时,快意所为,忽其所当戒,其后未有不悔者。 上深然之。十三年,辞兼同知枢密院事。

现代文:淳熙十三年,施师点辞去兼职同知枢密院事。

古文:权提举国史院,权提举《国朝会要》。

现代文:施师点任权提举国史院,权提举《国朝会要》。

古文:十四年,除知枢密院事。

现代文:十四年,他拜官知枢密院事。

古文:师点惓惓搜访人才,手书置夹袋中,谓蜀去朝廷远,人才难以自见,蜀士之贤者,俾各疏其所知,差次其才行、文学,每有除授,必列陈之。

现代文:施师点诚恳地访求人才,并记下放在夹袋里,认为蜀离朝廷远,人才难以发现,于是对蜀士人中之贤者,让他们各自呈上他们所了解的人,按其才华品行、文学才能排列顺序,每当朝廷有空缺,必定列出他们的名字上报。

古文:十五年春,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泉州,除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现代文:十五年春,施师点以资政殿大学士之职任泉州知州,拜官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古文:绍熙二年,除知隆兴府、江西安抚使。

现代文:绍熙二年,施师点拜官隆兴府知府、江西安抚使。

古文:师点尝谓诸子曰: 吾平生仕宦,皆任其升沉,初未尝容心其间,不枉道附丽,独人主知之,遂至显用。

现代文:施师点曾对他的儿子说 :我平生做官,都听其自然升降,当初未曾在心中留意,不由意依附权贵,这只有君主知道,于是被提为显贵。

古文:夫人穷达有命,不在巧图,惟忠孝乃吾事也。 三年,得疾薨,年六十九。

现代文:人能否在官场上顺利或遭挫折这自有命份,不在于巧思图谋,只有对皇上忠孝才是我的事。 绍熙三年,施师点生病死去,终年六十岁。

古文:赠金紫光禄大夫。

现代文:皇上赠他金紫光禄大夫之职。

古文:有奏议七卷、制槁八卷、《东宫讲议》五卷、《易说》四卷、《史识》五卷、文集八卷。

现代文:施师点著有奏议七卷、制稿八卷、《东宫讲仪》五卷、《易说》四卷、《史识》五卷、文集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