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零三

古文:孙觉,字莘老,高邮人。

现代文:孙觉字莘老,高邮人。

古文:甫冠,从胡瑗受学。

现代文:刚刚二十岁,跟从胡瑗受学。

古文:瑗之弟子千数,别其老成者为经社,觉年最少,俨然居其间,众皆推服。

现代文:胡瑗的弟子千数,区分其老成者为经社,孙觉年纪最轻,俨然居于其间,大家都对他推重佩服。

古文:登进士第,调合肥主簿。

现代文:登进士第,调任合肥主簿。

古文:岁旱,州课民捕蝗输之官,觉言: 民方艰食,难督以威。

现代文:有一年发生旱灾,州府劝课百姓捕蝗虫输纳给官府,孙觉说: 正是吃饭艰难之时,难以用威权去督责。

古文:若以米易之,必尽力,是为除害而享利也。 守悦,推其说下之他县。

现代文:如果用米交换,百姓必定尽力,这是除害享利。 州太守听后感到高兴,把孙觉的建议推广传发其他县。

古文:嘉祐中,择名士编校昭文书籍,觉首预选,进馆阁校勘。

现代文:嘉年间,朝廷挑选名士编校昭文馆书籍,孙觉第一个被预选,进为馆阁校勘。

古文:神宗即位,直集贤院,为昌王记室,王问终身之戒,为陈诸侯之孝,作《富贵二箴》。

现代文:神宗即皇帝位,孙觉任直集贤院,为昌王记室。昌王向他询问终身之戒,孙觉为之陈述诸侯之孝,作《富贵二箴》。

古文:擢右正言。

现代文:被提拔为右正言。

古文:神宗将大革积弊,觉言: 弊政固不可不革,革而当,其悔乃亡。 神宗称其知理。

现代文:神宗将要大力革除积弊,孙觉说: 弊政固不可不革除,如果革除过当,后悔就来不及。 神宗称赞他懂得事理。

古文:尝从容语及知人之难,觉曰: 尧以知人为难,终享其易。

现代文:曾经从容地谈到知人之难,孙觉说: 唐尧以知人为难,终于享其易。

古文:盖知人之要,在于知言。

现代文:大抵知人的要旨,在于知言。

古文:人主用臣之道,任贤使能而已。

现代文:人君任用大臣的办法,是任贤使能而已。

古文:贤能之分既殊,任使之方亦异。

现代文:贤能的区分既不同,那么任用使用的方法也就不同。

古文:至于所知有限量,所能有彼此,是功用之士也,可以处外而不可以处内,可以责之事而不可责之言。

现代文:至于所知有限度,所能有彼此,这是功用之士,可以安排在外而不可以安排在内,可以让他负责具体事务而不可以让他负责言论。

古文:陛下欲兴太平之治,而所擢数十人者,多有口才,而无实行。

现代文:陛下想要兴太平之治,但所提拔的几十人,大多有口才,却没有务实的才能。

古文:臣恐日浸月长,汇征墙进,充满朝廷之上,则贤人日远,其为患祸,尚可以一二言之哉。

现代文:我担心日浸月长,类聚征聘进用,充满朝廷之上,那么贤人日益被疏远,其为祸患,这不是一二句话可以说完的。

**古文:愿观《诗》、《书》之所任使,无速于小利近功,则王道可成矣。 **

现代文:希望观看《诗》、《书》之所任使,不要招致于小利近功,那么帝王之道可成。

古文:邵亢在枢府,无所建明,神宗语觉,欲出之,用陈升之以代。

现代文:邵亢在枢密院,无所建树,神宗告诉孙觉,打算让邵亢去地方任职,用陈升之代替他。

古文:觉退,即奏疏如所言。神宗以为希旨,夺官两级。

现代文:孙觉退朝,立即按神宗所说的话上奏分条陈述;神宗认为他迎合旨意,夺官两级。

古文:执政曰: 谏官有出外,无降官之理。 神宗曰: 但降官,自不能住。 觉连章丐去云: 去岁有罚金御史,今兹有贬秩谏官,未闻罚金贬秩,而犹可居位者。 乃通判越州,复右正言,徙知通州。

现代文:执政大臣说: 谏官有过失,没有降官的道理。 神宗说: 只是降官,自然不能停职。 孙觉接连上奏章乞求去职说 :去年有罚金御史,今年有贬秩谏官,没有听说被罚金贬秩,而还可以居其位的。 于是为越州通判,恢复右正言,迁任通州知州。

古文:熙宁二年,诏知谏院,同修起居注,知审官院。

现代文:熙宁二年,诏令他任知谏院、同修起居注、知审官院。

古文:王安石早与觉善,骤引用之,将援以为助。

现代文:王安石早年与孙觉交好,迅速引用他,打算援用为助手。

古文:时吕惠卿用事,神宗询于觉,对曰: 惠卿即辩而有才,过于人数等,特以为利之故,屈身于安石,安石不悟,臣窃以为忧。 神宗曰: 朕亦疑之。 其后王、吕果交恶。

现代文:当时吕惠卿当权,神宗向孙觉询问,回答说: 吕惠卿善辩而有才能,超过他人几等,只是因为利益的原故,屈身于王安石,王安石不悟,我私下认为值得忧虑。 神宗说 :我也怀疑他。 其后王、吕果然互相憎恨仇视。

古文:青苗法行,首议者谓: 《周官》泉府,民之贷者,至输息二十而五,国事之财用取具焉。 觉奏条其妄,曰: 成周赊贷,特以备民之缓急,不可徒与也,故以国服为之息。

现代文:青苗法颁行,首议者认为: 《周官》泉府,百姓借贷的,至交纳息钱二十而五,国事的财政开支取用备办于此。 孙觉上奏条陈此说荒谬,说: 成周赊贷,只是以此备民之缓急,不可以白白地给与,所以以国家为之息。

古文:然国服之息;说者不明。

现代文:但国家的息钱,说者不明白。

古文:郑康成释经,乃引王莽计羸受息,无过岁什一为据,不应周公取息,重于莽时。

现代文:郑康成解释经义,就引王莽计赢受息,不过每年什一为根据,不料周公取息,比王莽时还重。

古文:况载师所任地,漆林之征特重,所以抑末作也。

现代文:况且载师所按照土地的不同情况制定赋税,漆林的赋税特别沉重,这是抑制工商末业。

古文:今以农民乏绝,将补耕助敛,顾比末作而征之,可乎?

现代文:现在因农民困乏,打算补耕助敛,但比照工商业而征赋税,可以吗?

古文:国事取具,盖谓泉府所领,若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有买有予,并赊贷之法而举之。

现代文:国事取给备办,大概认为是泉府所统领,好像市之不卖,货物阻滞于民用,有买有予,并同赊贷之法而举用。

古文:倘专取具于泉府,则冢宰九赋,将安用邪?

现代文:倘若专门取给于泉府,那么执宰九赋,将起什么作用呢?

古文:圣世宜讲求先王之法,不当取疑文虚说以图治。

现代文:圣明之世应讲求先王之法,不应取疑文虚说来图治。

古文:今老臣疏外而不见听,辅臣迁延而不就职,门下执正而不行,谏官请罪而求去。

现代文:现在年老的大臣疏远外任而不被听纳,辅佐大臣逍遥自在而不任职,门下省执行公正而不行,谏官请罪而求去职,我实在担心奸恶邪佞之人,结党连伍,乘众情喧扰,动摇朝廷,诱取直名求取声誉,这不是国家的福运。

古文:臣诚恐奸邪之人,结党连伍,乘众情之汹汹,动摇朝廷,钓直干誉,非国家之福也。 安石览之,怒,觉适以事诣中书,安石以语动之曰: 不意学士亦如此! 始有逐觉意。

现代文:王安石看到奏章后,发怒,孙觉正好因事拜访中书省,王安石用话打动他说: 想不到学士也这样!

古文:会曾公亮言畿县散常平钱,有追呼抑配之扰,安石因请遣觉行视虚实。

现代文:开始有贬逐孙觉的意思。恰逢曾公亮言京畿县散发常平钱,有追呼抑配之扰,王安石因而请求派孙觉前去查究虚实。

古文:觉既受命,复奏疏辞行,且言: 如陈留一县,前后晓示,情愿请钱,卒无一人至者,故陈留不散一钱。

现代文:孙觉既然受命,又上奏疏陈辞行,且说: 例如陈留一县,前后明白谕示,情愿请贷钱,终无一人来请,所以陈留不散一钱。

古文:以此见民实不愿与官中相交。

现代文:由此可见百姓实际上不愿意与官府相来往。

古文:所有体量,望赐寝罢。 遂以觉为反覆,出知广德军,徙湖州。

现代文:所有体量,希望陛下赐令逐渐废除。 于是认为孙觉反复无常,出任知广德军,移知湖州。

古文:松江堤没,水为民患。

现代文:松江堤防溃决,水成为百姓祸患。

古文:觉易以石,高丈余,长百里,堤下化为良田。

现代文:孙觉改用石头筑堤,高一丈多,长一百里,堤下变为良田。

古文:徙庐州,改右司谏。

现代文:移任庐州,改任右司谏。

古文:以祖母丧求解官,下太常议,不可。

现代文:因祖母去世请求解除官职,传送太常寺讨论,没有得到同意。

古文:诏知润州,觉已持丧矣。

现代文:诏命知润州,而孙觉已经服丧了。

古文:服除,知苏州,徙福州。

现代文:丧期满,任苏州知州,移任福州。

古文:闽俗厚于婚丧,其费无艺。

现代文:闽地风俗对婚姻丧事重视,其费用无数。

古文:觉裁为中法,使资装无得过百千。

现代文:孙觉裁量为适中之法,使费用不得超过百千钱。

古文:令下,嫁娶以百数,葬埋之费亦率减什伍。

现代文:命令下达,嫁娶之费以百钱计算,殡葬的费用也减少十分之五。

古文:连徙亳、扬、徐州。

现代文:接连移任亳、扬、徐州。

古文: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 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问吏: 法何如? 曰: 死。 觉止诛其首,后遂为例。

现代文:徐州多盗贼,捕捉杀人犯五人,其中一人仅承受得住衣服的重量,孙觉怀疑而审讯他,此人说 :我在野外耕地,与甲相遇,强行把梃杖给我,半夜挟持我向东走,要我在诸门等候,其他事我不知道。 孙觉询问官吏: 依照法令该怎么办? 说: 该处死。 孙觉制止杀此人的头,以后于是成为惯例。

古文:知应天府,入为太常少卿,易秘书少监。

现代文:任应天知府,入为太常少卿,改任秘书少监。

古文:哲宗即位,兼侍讲,迁右谏议大夫。

现代文:哲宗即皇帝位,孙觉兼侍讲,升任右谏议大夫。

古文:时谏官、御史论事有限,毋得越职。

现代文:当时谏官、御史论事有限制,不得超越职权。

古文:觉请申《唐六典》及天禧诏书,凡发令造事之未便,皆得奏陈。

现代文:孙觉请求申明《唐六典》以及天禧诏书,凡是发出命令制造事端不便,都必须上奏陈述。

古文:论宰相蔡确、韩缜进不以德,确自讼有功无罪,觉随所言折之,确竟去。

现代文:论宰相蔡确、韩缜不是因德进用,蔡确自讼有功无罪,孙觉针对蔡确所说的予以驳斥,蔡确最终去相位。

古文:缜白迁觉给事中,辞曰: 间者,执政畏人议己,则迁官以饵之,愿与缜俱罢。 逾月,缜去。

现代文:韩缜建议提升孙觉为给事中,孙觉辞谢说: 近来,执政大臣害怕别人议论自己,就以升官来引诱,希望与韩缜一起免职。 过了一个月,韩缜去相位。

古文:进吏部侍郎,领右选,在选万五千员,阙才五之二,至有三年不得调者。

现代文:升任吏部侍郎,掌领右选,在候选的有一万五千员,但缺额仅仅五分之二,以致有三年不能调任的。

古文:觉请自军功、保甲进者补指使,宗室袒免从员外置,一日得阙数千。

现代文:孙觉请求从军功、保甲进官者补指使,宗室及服丧的从员外置,一天得空缺几千。

古文:改主左选,请磨勘岁以百人为限。

现代文:改主掌左选,请求磨勘转官以一百人为限额。

古文:擢御史中丞,数月,以疾请罢,除龙图阁学士兼侍讲,提举醴泉观,求舒州灵仙观以归。

现代文:提升为御史中丞,几个月后,因病请求免职,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兼侍讲,提举醴泉观,求提举舒州灵仙观以归家。

古文:哲宗遣使存劳,赐白金五百两。

现代文:哲宗派使臣慰劳,赐给银子五百两。

古文:卒,年六十三。

现代文:孙觉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古文:觉有德量,为王安石所逐。

现代文:孙觉有德量,被王安石所贬逐。

古文:安石退居钟山,觉枉驾道旧,为从容累夕;迨其死,又作文以诔,谈者称之。

现代文:王安石退居钟山,孙觉屈驾叙旧,二人作了几夜的长谈;到王安石死,又写文章以致哀悼,谈论的人称赞他。

古文:绍圣中,以觉为元祐党,夺职追两官。

现代文:绍圣年中,以孙觉为元党人,削夺职务追两官。

古文:辞不行,降为宝文阁待制。卒,年五十九。

现代文:徽宗即皇帝位,恢复官职。有《文集》、《奏议》六十卷,《春秋传》十五卷。

古文: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

现代文:弟弟孙览。李常字公择,南康建昌人。

古文: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

现代文:年青时在庐山白石僧舍读书。

古文: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

现代文:既登进士第,留下所抄书九千卷,给僧舍取名叫李氏山房。

古文:调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

现代文:调任江州判官、宣州观察推官。

古文:发运使杨佐将荐改秩,常推其友刘琦,佐曰: 世无此风久矣。 并荐之。

现代文:发运使杨佐打算推荐他改官秩,李常推荐他的朋友刘琦,杨佐说: 世间没有此种风气很久了。 一起推荐他们。

古文:熙宁初,为秘阁校理。

现代文:熙宁初年,为秘阁校理。

古文:王安石与之善,以为三司条例检详官,改右正言、知谏院。

现代文:王安石与李常友好,以他为三司条例司检详官,改任右正言、知谏院。

古文:安石立新法,常预议,不欲青苗收息。至是,疏言: 条例司始建,已致中外之议。

现代文:王安石立新法,李常参与讨论,不想青苗收取息钱,到这时,分条开列说: 三司条例司刚建立时,已导致中外议论。

古文:至于均输、青苗,敛散取息,傅会经义,人且大骇,何异王莽猥析《周官》片言,以流毒天下! 安石见之,遣所亲密谕意,常不为止。

现代文:至于均输、青苗法,敛散取息,附会经义,人们又大为惊骇,无异于王莽琐碎离析《周官》片言,以流毒天下! 王安石看到后,派亲信晓谕大意,李常不为此而停止。

古文:又言: 州县散常平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 神宗诘安石,安石请令常具官吏主名,常以非谏官体,落校理,通判滑州。

现代文:又说: 州县散常平钱,实际上不出本钱,勒索百姓出息钱。 神宗询问王安石,王安石请命令李常出具官吏主犯,李常认为这不符合谏官体制,落职校理,通判滑州。

古文:岁余复职,知鄂州,徙湖、齐二州。

现代文:一年多后复职,任鄂州知州,移任湖、齐二州。

古文:齐多盗,论报无虚日。

现代文:齐州多盗贼,论报没有虚日。

古文:常得黠盗,刺为兵,使在麾下,尽知囊括处,悉发屋破柱,拔其根株,半岁间,诛七百人,奸无所匿。

现代文:李常捉到狡黠的盗贼,刺为兵士,使其在部下,尽知盗贼聚居的地方,全部发屋破柱,拔掉他们的基根,半年间,杀七百人,奸恶无处藏身。

古文:徙淮南西路提点刑狱。

现代文:移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

古文:元丰六年,召为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

现代文:元丰六年,召为太常少卿,升任礼部侍郎。

古文:哲宗立,改吏部,进户部尚书。或疑其少干局,虑不胜任,质于司马光。

现代文:哲宗即位,李常改任吏部侍郎,升户部尚书,有人怀疑他缺少才干气度,担心不能胜任,哲宗询问于司马光。

古文:光曰: 用常主邦计,则人知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少息矣。 常转对,上七事,曰崇廉耻,存乡举,别守宰,废贪赃,审疑狱,择儒师,修役法。

现代文:司马光说 :使用李常主管国家财政,那么人们知道朝廷不急于征利,聚敛可稍稍平息了。 李常入对,上书七事,叫崇廉耻,存乡举,别守宰,废贪赃,审疑狱,择儒师,修役法。

古文:时役法差、免二科未定,常谓: 法无新陈,便民者良;论无彼己,可久者确。

现代文:当时役法差、免二科没有决定,李常认为 :法无新旧,方便百姓的就好;论无他我,可长久的就正确。

古文:今使民俱出赀则贫者难办,俱出力则富者难堪,各从其愿,则可久尔。 乃折衷条上之。

现代文:现在如果百姓都出资,那么贫困的人难办;如果都出力,那么富裕的人难堪。各从其愿,那么可以长久。 于是折衷分条开列上呈。

古文:赦恩,蠲市易逋负不满二百缗者,常请息过其数亦勿取。

现代文:皇帝赦恩,免除市易逃欠不满二百缗的人,李常请求息钱超过二百缗也不收取。

古文:拜御史中丞,兼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

现代文:被授予御史中丞,兼任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

古文: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所长。

现代文:李常论取士,请分诗赋、经义为两科,以尽其所长。

古文:初,河决小吴,议者欲自孙村口导还故处,及是,役兴,常言: 京东、河北饥困,不宜导河。 诏罢之。

现代文:开始,黄河在小吴决口,议者打算从孙村口疏导黄河归还旧河道,到这时,工役兴起,李常说: 京东、河北饥饿困乏,不宜疏导黄河。 诏命解除工役。

古文: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缴蔡确诗为谤讪,因力攻确。

现代文:谏官刘安世以吴处厚交付蔡确诗中有毁谤朝政之处,因而极力攻击蔡确。

古文:常上疏论以诗罪确,非所以厚风俗。

现代文:李常上疏论以诗治罪蔡确,这不是用来敦厚风俗的办法。

古文:安世并劾常,徙兵部尚书,辞不拜,出知邓州。

现代文:刘安世一同弹劾李常,移任兵部尚书,辞谢不就职,出任邓州知州。

古文:徙成都,行次陕,暴卒,年六十四。

现代文:移任成都,在走到陕西途中,突然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古文: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元祐会计录》三十卷。

现代文: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元会计录》三十卷。

古文:常长孙觉一岁,始与觉齐名,俱受知于吕公著。

现代文:李常比孙觉大一岁,开始与孙觉齐名,都被吕公著赏识。

古文:其论议趣舍,大略多同;所终官职又同;其死,先后一夕云。

现代文:他们的议论趣舍,大致多相同,所担任的最后官职也相同,二人死亡,先后只差一晚。

古文:孔文仲,字经父,临江新喻人。

现代文:孔文仲字经父,临江新喻人。

古文:性狷直,寡言笑,少刻苦问学,号博洽。

现代文:性情洁身自好,很少言笑。年青时刻苦问学,号称广博洽闻。

古文:举进士,南省考宫吕夏卿,称其词赋赡丽,策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杨雄,白主司,擢第一。

现代文:考中进士,南省考官吕夏卿,称赞他的词赋清澹秀丽,策论深博,文章气势类似荀卿、扬雄,建议主管部门,拔为第一。

古文:调余杭尉。

现代文:调任余杭县尉。

古文:恬介自守,不事请谒。

现代文:恬静正直自守,不事请托求见。

古文:转运使在杭,召与议事,事已,驰归,不诣府。

现代文:转运使在杭州,召他参与议事,议事完毕后,马上回县,不去州府。

古文:人问之,曰: 吾于府无事也。 再转台州推官。

现代文:有人问他,他说 :我在州府没事。 又转任台州推官。

古文:熙宁初,翰林学士范镇以制举荐,对策九千余言,力论王安石所建理财、训兵之法为非是,宋敏求第为异等。

现代文:熙宁初年,翰林学士范镇以制举荐举他,应对策论九千余言,力论王安石所建立的理财、训兵之法为不对,宋敏求列他为特等。

古文:安石怒,启神宗,御批罢归故官。

现代文:王安石发怒,告诉神宗,御批罢归原官。

古文:齐恢、孙固封还御批,韩维、陈荐、孙永皆力言文仲不当黜,五上章,不听。

现代文:齐恢、孙固封还御批,韩维、陈荐、孙永都极力上言孔文仲不应黜退,五次上奏章,没有得到同意。

古文:范镇又言: 文仲草茅疏远,不识忌讳。

现代文:范镇又说: 孔文仲低贱疏远,不知忌讳。

古文:且以直言求之,而又罪之,恐为圣明之累。 亦不听。

现代文:而且以直言求之,却又怪罪他,恐怕为圣明之累。 也不听从。

**古文:苏颂叹曰: 方朝廷求贤如饥渴,有如此人而不见录,岂其论太高而难合邪,言太激而取怨邪? **

现代文:苏颂叹息说 :朝廷正求贤才如饥渴,有这样的人才而不被录用,岂不是议论太高远而难以符合邪佞,言词太偏激而取怨吗?

古文:吴充为相,欲置之馆阁,又有忌之者,仅得国子直讲。

现代文:吴充为宰相,想要把孔文仲安排在馆阁,又有人嫉妒,仅得国子直讲。

古文:学者方用王氏经义进取,文仲不习其书,换为三班主簿,出通判保德军。

现代文:求学的人正用王氏经义上进,孔文仲不研习王氏书,换为三班主簿,出任保德军通判。

古文:时征西夏,众数十万皆道境上,久不解,边人厌苦。文仲陈三不便,曰: 大兵未出,而丁夫预集;河东顾夫,劳民而损费;诸路出兵,首尾不相应。

现代文:当时征伐西夏,几十万人都到边境上,很久不解散,边地人厌倦困苦,孔文仲陈述三不便说: 大部队没有出动,而丁夫预先集中;河东雇民夫,劳民伤财;各路出兵,首尾不相应。

**古文:虞、夏、商、周之盛,未尝无外侮,然怀柔制御之要,不在彼而在此也。 **

现代文:虞、夏、商、周的强盛,未尝没有外侮,但怀柔制御的要旨,不在彼而在此。

古文:元祐初,哲宗召为秘书省校书郎,进礼部员外郎。

现代文:元祐初年,哲宗召用孔文仲为秘书省校书郎,升礼部员外郎。

古文:有言: 皇族唯杨、荆二王得称皇叔,余宜各系其祖,若唐人称诸王孙之比。 文仲曰: 上新即位,宜广敦睦之义,不应疏间骨肉。 议遂寝。

现代文:有人说: 皇族只有杨、荆二王能称皇叔,其余应各系其祖宗,好像唐代人称诸王孙之比。 孔文仲说 :皇帝刚即位,应广敦厚和睦之义,不应疏远离间骨肉。 议论于是平息。

古文:迁起居舍人,擢左谏议大夫。

现代文:升任起居舍人,提拔为左谏议大夫。

古文:日食七月朔,上疏条五事,曰邪说乱正道,小人乘君子,远服侮中国,斜封夺公论,人臣轻国命,宜察此以消厌兆祥。

现代文:七月初一发生日食,孔文仲上疏条陈五事,叫邪说乱正道,小人欺凌君子,外族人欺侮中国,邪论剥夺公论,人臣轻视国命,应觉察这些以消去灾兆。

古文:论青苗、免役,首困天下,保甲、保马、茶盐之法,为遣螫留蠹。

现代文:论青苗、免役法,首先困敝天下,保甲、保马、茶盐法,是遗留祸患。

古文:改中书舍人。

现代文:改任中书舍人。

古文:三年,同知贡举。

现代文:元祐三年,孔文仲同知贡院。

古文:文仲先有寒疾,及是,昼夜不废职。

现代文:孔文仲先患寒病,到这时,日夜不废职责。

古文:同院以其形瘵,劝之先出,或居别寝。

现代文:同事以其身体病弱,劝他先出去,或者住在其他寝室。

古文:谢曰: 居官则任其责,敢以疾自便乎! 于是疾益甚,还家而卒,年五十一。

现代文:孔文仲感谢说 :居官则任其职责,不敢因病自便! 于是病愈加沉重,回家而去世,终年五十一岁。

古文:士大夫哭之皆失声。

现代文:士大夫都哭之失声。

古文:苏轼拊其柩曰: 世方嘉软熟而恶峥嵘,求劲直如吾经父者,今无有矣! 诏厚恤其家,命弟平仲为江东转运判官,视其葬。

现代文:苏轼拍着他的灵柩说 :现在正嘉许懦弱而厌恶深邃,寻求像我孔经父这样刚直的人,现在没有了! 诏令优厚抚恤孔家,任命他的弟弟孔平仲为江东转运判官,办理孔文仲的丧事。

古文:薛向使三司,欲辟为属,及相见,卒不敢言,退而叹曰: 若人未易屈也。 以是不偶于世。鲜于侁,字子骏,阆州人。

现代文:开始,孔文仲与弟弟武仲、平仲都以文章声名起于江南,当时号称 三孔 。后来追贬文仲为梅州别驾。元符末年,恢复他的官位。有文集五十卷。鲜于侁字子骏,阆州人。

古文:唐剑南节度使叔明裔孙也。

现代文:他是唐代剑南节度使鲜于叔明的裔孙。

古文:性庄重,力学。

现代文:性情庄重,肆力于学。

古文:举进士,为江陵右司理参军。

现代文:考中进士,为江陵右司理参军。

古文:庆历中,天下旱,诏求言。

现代文:庆历年中,天下发生旱灾,诏令求言。

古文:侁推灾变所由兴,又条当世之失有四,其语剀切。

现代文:鲜于侁推究灾变所兴起的原因,又条陈当时的过失有四条,他的话切中事理。

古文:唐介与同乡里,称其名于上官,交章论荐。

现代文:唐介与他同乡同里,向上级长官称赞他的名字,相互上奏章议论推荐。

古文:侁盛言左参军李景阳、枝江令高汝士之美,乞移与之,介益以为贤。

现代文:鲜于侁大肆说左参军李景阳、枝江县令高汝士的好话,请求移荐他们,唐介越加认为他贤能。

古文:调黟令,摄治婺源。

现代文:调任黟县县令,代理治理婺源县。

古文:奸民汪氏富而狠,横里中,因事抵法,群吏罗拜曰: 汪族败前令不少,今不舍,后当诒患。 侁怒,立杖之,恶类屏迹。

现代文:奸民汪氏富裕而凶狠,横行乡里,因事触犯法令,众吏四面围绕着鲜于侁下拜说: 汪氏家族败坏不少前任县令,现在不赦免,以后当遗下祸患。 鲜于侁愤慨,立即对汪氏施以杖击,奸恶之人销声匿迹。

古文:通判绵州。

现代文:任绵州通判。

古文:绵处蜀左,吏狃贪成风,至课卒伍供薪炭、刍豆,鬻果蔬多取赢直。

现代文:绵州地处蜀州西部,官吏贪污成风,以致征用军队供输柴火木炭、草把豆类,卖水果蔬菜求取更多的赢利。

古文:侁一切弗取,郡守以下效之。

现代文:鲜于侁一切不取,郡守以下都效法这一做法。

古文:赵抃使蜀,荐于朝,未及用。

现代文:赵忭出使蜀州,向朝廷推荐鲜于侁,没有及时任用。

古文:从何郯辟,签书永兴军判官。

现代文:应何郯的征召,为永兴军签书判官。

古文:万年令不任职,系囚累百,府使往治,数日,空其狱。

现代文:万年县令不称职,拘系囚犯几百人,军府派鲜于侁前去整治,几天时间,监狱为之一空。

古文:神宗诏求直言,侁为蔡河拨发,应诏陈十六事,神宗爱其文。

现代文:神宗下诏书求直言,鲜于侁任蔡河拨发官,应诏陈述十六件事,神宗喜爱他的文章。

古文:诏近臣举所知,范镇以亻先应选,除利州路转运判官。

现代文:诏命亲近大臣荐举所知的人,范镇以鲜于侁应选,被任命为利州路转运判官。

古文:初,王安石居金陵,有重名,士大夫期以为相。

现代文:开始,王安石居住金陵,享有盛名,士大夫希望以他为宰相。

古文:侁恶其沽激要君,语人曰: 是人若用,必坏乱天下。 至是,乃上书论时政,曰: 可为忧患者一,可为太息者二,其他逆治体而召民怨者,不可概举。 其意专指安石。

现代文:鲜于侁讨厌他沽名钓誉讨好皇帝,告诉他人说: 此人如果被任用,必定会坏乱天下。 到这时,就上书议论时政,说 :令人担忧的有一事,令人叹息失望的有二事,其他违背治体而招致百姓怨恨的,不可一一列举。 他的意思是专门指向王安石。

古文:安石怒,毁短之。神宗曰: 侁有文学,可用。 安石曰: 陛下何以知之? 神宗曰: 有章奏在。 安石乃不敢言。

现代文:王安石愤怒,毁谤攻击他,神宗说: 鲜于侁有文学之才,可以任用。 王安石说: 陛下怎么知道呢? 神宗说: 有奏章在这里。 王安石才不敢说话。

古文:初,助役法行,诏诸路各定所役缗钱。

现代文:开始,助役法颁行,诏令各路各自决定所役缗钱。

古文:利州转运使李瑜定四十万,侁争之曰: 利州民贫地瘠,半此可矣。 瑜不从,各以其事闻。

现代文:利州转运使李瑜定为四十万,鲜于侁争论说: 利州百姓贫困土地贫瘠,二十万可以了。 李瑜不同意,各自以其事报告朝廷。

古文:时诸路役书皆未就,神宗是侁议,谕司农曾布使颁以为式。

现代文:当时各路役书都没有到,神宗肯定鲜于侁的建议,谕告司农曾布把它作为定式颁行。

古文:因黜瑜,而升侁副使,仍兼提举常平。

现代文:因而贬退李瑜,而提升鲜于侁为转运副使,仍兼提举常平。

古文:部民不请青苗钱,安石遣吏廉按,且诘侁不散之故。

现代文:所属百姓不请贷青苗钱,王安石派官吏查访按察,并且询问鲜于侁不散发青苗钱的原因。

**古文:侁曰: 青苗之法,愿取则与,民自不愿,岂能强之哉! **

现代文:鲜于侁说: 按青苗法,愿意求取就给与,百姓自己不愿意,怎能强迫他们呢!

古文:左藏库使周永懿守利州,贪虐不法,前使者畏其凶,莫敢问。

现代文:左藏库使周永懿镇守利州,贪残不法,以前的使者害怕他的凶狠,不敢过问。

古文:侁捕械于狱,流之衡湘,因请更以文臣为守,并易班行领县事。

现代文:鲜于侁把他逮捕戴上脚镣手铐关进监狱,流放衡湘,因而请求改以文臣为太守,一并更换在朝做官的位次领县事。

古文:凡居部九年,治所去阆中近,姻戚旁午,待之无所私,各得其欢心。

现代文:鲜于侁在利州转运司共九年,官府所在地距阆中很近,姻朋亲戚交错,对待他们无所私情,各自得其欢心。

古文:苏轼称侁上不害法,中不废亲,下不伤民,以为 三难 。

现代文:苏轼称赞鲜于侁上不妨害法令,中不废弃亲戚,下不伤害百姓,认为是 三难 。

古文:二税输绢绵,侁奏听民以畸零纳直。

现代文:二税输纳绢绵,鲜于侁奏请听任百姓以畸零钱交纳钱数。

古文:其后有李元辅者,辄变而多取之,父老流涕曰: 老运使之法,何可改? 盖侁之侄师中亦居是职,故称 老 以别之。

现代文:其后有叫李元辅的人,就改变而多取求,父老乡亲流泪说: 老运使的办法,怎么可以改变呢? 原来鲜于侁的侄子鲜子师中也担任这一职务,所以称 老 来区分。

古文:徙京东西路。

现代文:移任京东西路转运副使。

古文:河决澶渊,议欲勿塞,侁言: 东州汇泽惟两泺,夏秋雨淫,犹溢而害,若纵大河注其中,民为鱼矣。 作《议河书》上之,神宗嘉纳。

现代文:黄河在澶渊决口,议论打算不加堵塞,鲜于侁说: 东州汇聚水的洼地只有两个湖泊,夏秋雨多,还是溢满为害,如果放纵大河流入其中,百姓将成为鱼了。 写《议河书》上呈,神宗称许采纳。

古文:后两路合为一,以侁为转运使。

现代文:后来两路合为一路,以鲜于侁为转运使。

古文:时王安石、吕惠卿当路,正人多不容。

现代文:当时王安石、吕惠卿当权,正直的人多不被容纳。

古文:侁曰: 吾有荐举之权,而所列非贤,耻也。 故凡所荐如刘挚、李常、苏轼、苏辙、刘攽、范祖禹,皆守道背时之士。

现代文:鲜于侁说: 我有荐举的权力,但所列举的不贤能,这是我的耻辱。 所以凡是所荐举如刘挚、李常、苏轼、苏辙、刘颁、范祖禹,都是遵守道德背离时政的士人。

古文:元丰二年召对,命知扬州。

现代文:元丰二年,皇帝召对,任命他知扬州。

古文:神宗曰: 广陵重镇,久不得人,今朕自选卿往,宜善治之。 苏轼自湖州赴狱,亲朋皆绝交。道扬,侁往见,台吏不许通。

现代文:神宗说: 广陵重镇,很久以来没有适合的人选,现在朕亲自选你前去,应好好治理。 苏轼从湖州赴狱,亲戚朋友都与他绝交,路过扬州,鲜于侁前去会见,御史台官吏不准许通过。

古文:或曰: 公与轼相知久,其所往来书文,宜焚之勿留,不然,且获罪。 侁曰: 欺君负友,吾不忍为,以忠义分谴,则所愿也。 为举吏所累,罢主管西京御史台。

现代文:有人说: 您与苏轼相知的时间长,所有往来书信文章,应焚烧掉不要保留,不然的话,就要获罪。 鲜于侁说: 欺骗君主背叛朋友,我不忍心做,以忠义分谴,这是我所希望的。 被检举的官吏所害,罢为主管京西御史台。

古文:哲宗立,念东国困于役,吴居厚掊敛虐害,窜之,复以侁使京东。

现代文:哲宗即位,念及东国被赋役所困,吴居厚掊克聚敛残害百姓,把他流窜,再次以鲜于侁为京东转运使。

古文:司马光言于朝曰: 以侁之贤,不宜使居外。

现代文:司马光向朝廷建议说 :以鲜于侁的贤能,不应让他在外朝做官。

古文:顾齐鲁之区,凋敝已甚,须侁往救之,安得如侁百辈,布列天下乎? 士民闻其重临,如见慈父母。

现代文:看齐鲁之地,已是非常凋敝,需要鲜于侁前去挽救,怎样才能得到像鲜于侁这样的一百人,分布在天下呢? 士人百姓听说他重新来到的消息,就像见到慈父慈母。

古文:召为太常少卿。

现代文:召为太常太卿。

古文:侍从议神宗庙配享,有欲用王安石、吴充者,侁曰: 先朝宰相之贤,谁出富弼右? 乃用弼。

现代文:侍从建议神宗庙配享祭,有人打算用王安石、吴充,鲜于侁说: 先朝宰相的贤能,有谁超过富弼呢?

古文:拜左谏议大夫。

现代文:授任左谏议大夫。

古文:侁见哲宗幼冲,首言君子小人消长之理甚备。

现代文:鲜于侁看哲宗年幼,首先说对哲宗言君子小人势力的一消一长的道理很详备。

古文:又言: 制举,诚取士之要,国朝尤为得人。

现代文:又说: 制举,确实是选取士人的重要方法,本朝制举之制,尤为利于得人。

古文:王安石用事,讳人诋訾新政,遂废其科。

现代文:王安石用事当权,忌讳他人诋毁骂新政,于是废除制举这一科目。

古文:今方搜罗俊贤,廓通言路,宜复六科之旧。 又乞罢大理狱,许两省、谏官相往来,减特奏名举人,严出官之法,京东盐得通商,复三路义勇以宽保甲,罢戎、泸保甲以宽民力,事多施行。

现代文:现在正搜罗俊杰贤能,清除打通言路,应恢复六科的旧制。 又请求废除大理狱,允许两省、谏官互相往来,减少特奏名举人,严格出官的制度,京东盐必须通商,恢复三路义勇以宽保甲,废除戎、泸保甲以宽民力,这些事大多施行。

古文:在职三月,以疾求去。

现代文:在职三个月,因病请求去职。

古文:除集贤殿修撰、知陈州。

现代文:被授予集贤殿修撰、陈州知州。

古文:诏满岁进待制。

现代文:诏满一年升为待制。

古文:居无何,卒,年六十九。

现代文:闲居不久,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古文: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

现代文:鲜于侁用心于经术,著《诗经》、《易断》,被范镇、孙甫所推重称许。

古文:坐为范纯仁遗表,作行状,编管太平,遂居姑熟,久之,徙唐州,终朝请大夫。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

现代文:孙复与他讨论《春秋》,认为现在求学的人不能像他这样。作诗平淡深远精粹,尤其擅长于《楚辞》,苏轼读《九诵》,认为其风格近似屈原、宋玉,自认为其水平为自己所不能及。

古文:王觌,字明叟,泰州如皋人。第进士。

现代文:王觌字明叟,泰州如皋人。考中进士。

古文:熙宁中,为编修三司令式删定官。

现代文:熙宁年中,为编修三司令式删定官。

古文:不乐久居职,求润州推官。

现代文:不喜欢长久居一职,求任润州推官。

古文:二浙旱,郡遣吏视苗伤,承监司风旨,不敢多除税。

现代文:二浙旱灾,州郡派官吏视察苗稼灾情,按照监司发布的旨令,不敢多免除赋税。

古文:觌受檄覆按,叹曰: 旱势如是,民食已绝,倒廪赡之,犹惧不克济,尚可责以赋邪? 行数日,尽除之。

现代文:王觌承受檄命重新按察,叹息说: 像这样的旱灾势头,百姓粮食已断绝,倾尽粮仓供给,犹恐怕不能救济他们,还能以赋税督责他们吗?

古文:监司怒,捃摭百出。

现代文:过了几天,全部免除。监司愤怒,搜集百出。

古文:会朝廷遣使振贷,觌请见,为言民间利病。

现代文:恰逢朝廷派使臣赈济借贷,王觌求见,对使臣诉说民间利弊。

古文:使者喜,归荐之,除司农寺主簿,转为丞。

现代文:使臣感到高兴,回朝推荐王觌,被任命为司农寺主簿,转任司农寺丞。

古文:司农时为要官,进用者多由此选。

现代文:司农当时是清要官职,升官的人多经由这个职位。

古文:觌拜命一日,即求外,韩绛高其节,留检详三司会计。

现代文:王觌委任一天,就求外任,韩绛认为他节义高尚,把他留任检详三司会计。

古文:绛出颍昌,辟签书判官。

现代文:韩绛出任颍昌,征召他为签书判官。

古文:坐在润公阙免,屏居累年,起为太仆丞,徙太常。

现代文:因在润州公免一事牵连,退居多年,起用为太仆丞,移任太常寺丞。

古文:哲宗立,吕公著、范纯仁荐其可大任,擢右正言,进司谏。

现代文:哲宗即位,吕公著、范纯仁推荐他可当大任,提升为右正言,升司谏。

古文:上疏言: 国家安危治乱,系于大臣。

现代文:王觌上疏说: 国家安危治乱,与大臣相关联。

古文:今执政八人,而奸邪居半,使一二元老,何以行其志哉? 因极论蔡确、章惇、韩缜、张璪朋邪害正。

现代文:现在八个执政大臣,而奸恶邪佞占了一半,让一二个元老大臣,如何实行他的志向呢? 因而极论蔡确、章、韩缜、张以邪佞为朋党危害正直。

古文:章数十上,相继斥去。

现代文:奏章几十次上呈,四人相继被贬斥离朝。

古文:又劾窜吕惠卿。

现代文:又弹劾流窜吕惠卿。

古文:朝论以大奸既黜,虑人情不安,将下诏慰释之,且戒止言者。

现代文:朝廷舆论认为大的奸臣既已被贬退,担心人情不安定,打算下诏书慰问释放他们,并且告戒制止言事的人。

古文:觌言: 诚出于此,恐海内有识之士,得以轻议朝廷。

现代文:王觌说 :如果真的出于此,恐怕海内有识之士,得以轻议朝廷。

古文:舜罪四凶而天下服,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治。

现代文:舜治罪四大凶人而天下顺服,孔子杀少正卯而鲁国得以治理。

古文:当是之时,不闻人情不安,亦不闻出命令以悦其党也。

现代文:在这个时候,没有听说人情不安,也没有听说发出命令以取悦他们的党羽。

古文:盖人君之所以御下者,黜陟二柄而已。

现代文:大抵人君所以用来驾御臣下的,只是升降进退二权而已。

古文:陟一善而天下之为善者劝,黜一恶而天下之为恶者惧。

现代文:提升进用一个好人而天下为好人劝勉,贬退一个奸恶而天下为奸恶恐惧。

古文:岂以为恶者惧而朝廷亦为之惧哉?

现代文:难道认为奸恶恐惧而朝廷也为之恐惧吗?

古文:诚为陛下惜之。 觌言虽切,然不能止也。

现代文:实在替陛下痛惜。 王觌的话虽然恳切,但不能阻止诏书下达。

古文:夏主新立,有轻中国心。

现代文:西夏主刚即位,有轻视中国的心意。

古文:觌曰: 小羌窥我厌兵,故桀骜若是。

现代文:王觌说: 小小的羌人窥伺我厌恶打仗,所以这样桀骜不驯。

古文:然所当忧者,不在今秋而在异日,所当谨者,不在边备而在庙谟。

现代文:但所应忧虑的是,不在今天而在将来,所应谨慎的是,不在边备而在皇帝的谋略。

古文:翕张取予之权,必持重而后可。 洮东擒鬼章,槛至阙下,觌曰: 老羌虽就擒,其子统众如故,疆土种落未减于前,安可遽戮以贾怨。

现代文:敛缩张大取予之权,一定要持重而后可。 洮东擒获鬼章,用笼子关住送到朝廷,王觌说: 老羌虽然就擒,他的儿子统帅众属依旧,疆土种落不比以前减少,怎么可以急忙杀戮以致怨恨。

古文:宜处之洮、岷、秦、雍间,以示含容好生之德,离其石交而坏其死党。 又言: 今民力凋瘵,边费亡极,不可不深为之计。 于是疏将帅非其人者请易之,茶盐之害民者请革之,至逋债、振瞻、赋敛、科须,皆指陈其故。

现代文:应把他安置在洮、岷、秦、雍州之间,以表示含容好生之德,离间其交谊坚固的朋友而破坏他的死党。 又说 :现在民力损伤,边地费用没有限制,不可不深为之计议。 于是分条开列将帅非其人的请求更换,茶盐危害百姓的请求革除,至于欠债、赈济赡给、赋税聚敛、科须,都指出陈述其利弊得失。

古文:差役法复行,觌以为: 朝廷意在便民,而议者遂谓免役法无一事可用。

现代文:差役法重新实行,王觌认为朝廷意在方便百姓,但议论的人就认为免役法无一事可用。

古文:夫法无新旧,惟善之从。 因采掇数十事于差法有助可以通行者上之。

现代文:法无新旧之分,惟善者是从。因而采摘对差役法有帮助可以通行的几十条事上呈。

古文:遂论青苗之害,乞尽罢新令,而复常平旧法,曰: 聚敛之臣,惟知罔利自媒,不顾后害。

现代文:于是论青苗法的危害,请求废除新令,而恢复常平旧法,说: 聚敛大臣,只知侵欺财利自己酿成罪恶,不顾以后的危害。

古文:以国家之尊,而与民争锥刀之利,何以示天下? 又言: 刑罚世轻世重。

现代文:以国家的尊严,却与百姓争夺微小的利益,怎么来告示天下呢? 又说 :刑罚时轻时重。

古文:熙宁大臣,谓刑罚不重,则人无所惮。

现代文:熙宁时的大臣,认为刑罚不重,那么人无所惧惮。

古文:今法令已行,可以适轻之时,愿择质厚通练之士,载加芟正。 于是置局编汇,俾觌预焉。

现代文:现在法令已实行,是可以适当放轻的时候,希望挑选质朴厚道通达干练的士人,再加以删正。 于是设置机构编汇法令,使王觌参与其中。

古文:大抵皆用中典,《元祐敕》是也。

现代文:大抵都用中典,这就是《元敕》。

古文:神宗复唐制,谏官分列两省。

现代文:神宗恢复唐代制度,谏官分列于两省。

古文:至是,大臣议徙之外门,而以其直舍为制敕院,名防漏泄,实不欲使与给舍相通。

现代文:到这时,大臣建议迁到外门,而以其直舍人院为制敕院,名义上是防止泄漏,实际上是不想使其与给舍相通。

古文:觌争之曰: 制敕院,吏舍也。

现代文:王觌争辩说: 制敕院,是吏舍。

古文:夺谏省以广吏舍,信胥吏而疑诤臣,何示不广也。 乃不果徙。

现代文:剥夺谏院二省以扩大吏舍;相信胥吏而怀疑忠臣,何示不广。 于是最终没有迁移。

古文:觌在言路,欲深破朋党之说。

现代文:王觌在谏院任职,想大破朋党之说。

古文:朱光庭讦苏轼试馆职策问,吕陶辩其不然,遂起洛、蜀二党之说。

现代文:朱光庭攻击苏轼试馆职策问,吕陶辩析其不然,于是兴起洛、蜀二党的说法。

古文:觌言: 轼之辞,不过失轻重之体尔。

现代文:王觌说 :苏轼的言辞,不过是有失轻重之体而已。

古文: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岐遂分,党论滋炽。

现代文:如果全部考究同异,深究嫌疑,那么两种歧见于是区分,党论更烈。

古文:夫学士命词失指,其事尚小;使士大夫有朋党之名,大患也。 帝深然之,置不问。

现代文:学士命词有失旨意,这件事还小;假使士大夫有朋党的名声,那么就是大患了。 皇帝很赞同,搁置不加追究。

古文:寻改右司员外郎,未几,拜侍御史、右谏议大夫。

现代文:不久改任右司员外郎,没有多久,被授官侍御史、右谏议大夫。

古文:坐论尚书右丞胡宗愈,出知润州,加直龙图阁、知苏州。

现代文:因议论尚书右丞胡宗愈,出任润州知州,加封直龙图阁、知苏州。

古文:州有狡吏,善刺守将意以挠权,前守用是得讥议。

现代文:苏州有狡黠胥吏,善于探听郡守将帅的意思来屈权,前任太守因此得讥议。

古文:觌穷其奸状,置于法,一郡肃然。

现代文:王觌查究他的奸恶情状,依法处理,一郡肃然。

古文:民歌咏其政,有 吏行水上,人在镜心 之语。

现代文:百姓歌颂王觌的廉政,有 吏行水上,人在镜心 的话。

古文:徙江、淮发运使,入拜刑、户二部侍郎,与丰稷偕使辽,为辽人礼重。

现代文:移任江、淮发运使,入授刑、户二部侍郎,与丰稷一起出使辽国,被辽人所礼遇尊重。

古文:绍圣初,以宝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府。

现代文:绍圣初年,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任成都知府。

古文:蜀地膏腴,亩千金,无闲田以葬,觌索侵耕官地,表为墓田。

现代文:蜀地肥沃,每亩千金,没有闲田来葬人,王觌索还侵耕官地,标记为墓田。

古文:江水贯城中为渠,岁久湮塞,积苦霖潦而多水灾,觌疏治复故,民德之,号 王公渠 。

现代文:江水横贯城中为渠,因年岁久远水道堵塞,积聚久下成灾的雨而多水灾,王觌疏通治理恢复原样,百姓对他感德,号称 王公渠 。

古文:徙河阳,贬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又贬鼎州团练副使。

现代文:移任河阳,贬为少府少监,分掌南京,又贬为鼎州团练副使。

古文:徽宗即位,还故职,知永兴军。

现代文:徽宗即皇帝位,恢复旧职,知永兴军。

古文:过阙,留为工部侍郎,迁御史中丞。

现代文:经过朝廷,留任为工部侍郎,升任御史中丞。

古文:改元诏下,觌言: 建中 之名,虽取皇极。

现代文:改年号的诏书下达,王觌说: 建中 之名,虽然取自皇极,但重复承袭前代纪年年号,不对,应以德宗作为劝戒。

古文:然重袭前代纪号,非是,宜以德宗为戒。 时任事者多乖异不同,觌言: 尧、舜、禹相授一道,尧不去四凶而舜去之,尧不举元凯而舜举之,事未必尽同;文王作邑于丰而武王治镐,文王关市不征,泽梁无禁,周公征而禁之,不害其为善继、善述。

现代文:当时执政大臣彼此意见多相乖异,王觌说: 尧、舜、禹相传一道,尧没有除去四凶但舜除去了,尧不荐举元凯但舜荐举他,事情未必完全相同;周文王在丰地建造都邑但武王以镐地为都城,周文王关市不征,山川桥梁无禁,周公征收赋税而禁泽梁,这些都不危害他们很好继承、很好绍述前代。

古文:神宗作法于前,子孙当守于后。

现代文:神宗在以前建立制度,子孙应遵守在后。

古文:至于时异事殊,须损益者损益之,于理固未为有失也。 当国者忿其言,遂改为翰林学士。

现代文:至于时代不同事情也不同,需要损益的就加以损益,这于理本来没有什么过失。 执掌国政的人对他的话怀有怨恨,于是改任翰林学士。

古文:日食四月朔,帝下诏责躬,觌当制,有 惟德弗类,未足以当天心 之语,宰相去之,乃力请外。

现代文:四月初一日食,皇帝下诏书责罚自己,王觌值班起草制书,有 惟德弗类,未足以当天心 的话,宰相去掉了这句话,王觌就极力请求外任。

古文:以龙图阁学士知润州,徙海州,罢主管太平观,遂安置临江军。

现代文: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知润州,罢免为主管太平观,于是指定在临江军居住。

古文:觌清修简澹,人莫见其喜愠。

现代文:王觌清修简淡,人们没有看见他有喜怒之色。

古文:持正论始终,再罹谴逐,不少变。

现代文:坚持正确的意见自始至终,一再遭到贬逐,没有一点改变。

古文:无疾而卒,年六十八。

现代文:无病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

古文:绍兴初,追复龙图阁学士。

现代文:绍兴初年,追认恢复龙图阁学士。

古文:从子俊义。

现代文:侄子王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