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

古文: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

现代文:沈括,字存中,钱塘人,因为父荫得官为沭阳主簿。

古文:县依沐水,乃职方氏所书 浸曰沂、沭 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

现代文:沭阳县靠着沭水,是职方氏所写的 水泽叫沂水、沭水 的地方。早先的河道漫衍为停滞不流的污泽,沈括重新修筑二堤,疏浚水流为一百条水渠九个水坝,用来分导和节制沭水的主流和支流,得到上等好田七千顷。

古文: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

现代文:考中进士后,沈括被派去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担任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

古文:故事,三岁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

现代文:按照惯例,皇帝每三年一次往圜丘祭祀天地的礼仪,是由有关机构按照典籍记载安排进行,他们把副本收藏起来,吏员往往借着举行祭祀仪式而谋取私利。

古文:坛下张幔,距城数里为园囿,植采木、刻鸟兽绵络其间。

现代文:祭坛下张设帐幕,在距离皇城数里的地方修建园林,竖立起五彩的木头,把雕刻好的飞鸟走兽绵延不断地放置在林木之间。

古文: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警,游幸登赏,类非斋祠所宜。乘舆一器,而百工侍役者六七十辈。

现代文:将要举行祭祀的前夕,皇帝亲自前来观赏,登上端门,陈列仪仗卫队以检阅他们的威严警戒,游览赏玩,这些都不是斋戒祭祀时所应有的现象、皇帝使用的一个器物,就需要六七十名工匠制作。

古文:括考礼沿革,为书曰《南郊式》。即诏令点检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

现代文:沈括考察了南郊大礼的历史沿革,撰写了一本书叫《南郊式》,于是皇帝降诏命令他掌管郊祀的事务,按照新礼仪办事,所节省的费用数以万计,神宗十分满意。

古文: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

现代文:升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当时的日官都是庸庸碌碌的人,对于天文现象、天体图象及天文仪器,几乎全然不知。

古文: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募天下上太史占书,杂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

现代文:沈括开始设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召请卫朴修造新的历法,向全国各地征集太史用的观测天象的书籍,在司天监里参杂使用读书人,把方技科分为五项,这些办法后来都被采用施行。

古文:加史馆检讨。

现代文:加官为史馆检讨。

古文: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

现代文:淮南发生饥荒,朝廷派遣沈括前去巡察。他发放常平仓的钱和粮食,疏通河渠,修治荒废的农田,以此来消除水灾造成的破坏。

古文: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

现代文:升任集贤校理,巡察两浙地区的农田水利情况,升任太常丞、同修起居注。

古文: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扌延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现代文:当时朝廷大规模地登记民间车辆,人们不了解朝廷的用意,都引以为忧;市易司又担忧四川禁止不了私贩井盐,打算把四川的私井全部填实封住而运解池的盐去供应。

古文: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 卿知籍车乎? 曰: 知之。 帝曰: 何如? 对曰: 敢问欲何用? 帝曰: 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 括曰: 车战之利,见于历世。

现代文:如今民间的载重车笨重庞大,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因此人们把它叫作太平车,只能够在太平的日子用用罢了。

古文: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

现代文:神宗高兴地说: 别人都没有说到这些话,我要好好考虑。

古文: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帝喜曰: 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 遂问蜀盐事,对曰: 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患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 帝颔之。

现代文:于是又问他川盐的事,沈括回答说: 把所有的私井都填塞封掉而运去解池的盐,使盐全部都由官府发售,固然好。但是忠州、万州、戎州、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地区的小盐井很多,不可能一下子禁绝,势必要在这个地区加强警戒,这样的话我怕所得不足以偿所费。 神宗点头同意。

古文:明日,二事俱寝。

现代文:第二天,这二件事都停止实施了。

古文:擢知制诰,兼通进、银台司,自中允至是才三月。

现代文:提升为知制诰,兼管通进、银台司,沈括从任太子中允到知制诰才三个月的时间。

古文:为河北西路察访使。

现代文:任河北西路察访使。

古文:先是,银冶,转运司置官收其利,括言: 近宝则国贫,其势必然;人众则囊橐奸伪何以检颐?

现代文:以前的惯例,凡有银冶之处,转运使就设置官员收取银冶的息钱。沈括说 :靠近宝藏就会使国家贫穷,这是必然的事;靠近宝藏的人多了,那么窝藏的奸伪之徒怎样检查出来呢?

古文:朝廷岁遗契丹银数千万,以其非北方所有,故重而利之。

现代文:朝廷每年送给契丹数十万两银子,因为它不是北方所有的东西,所以他们看重它而认为获得它是有利的。

**古文:昔日银城县、银坊城皆没于彼,使其知凿山之利,则中国之币益轻,何赖岁饷,邻衅将自兹始矣。 **

现代文:过去的银城县、银坊城都已被他们侵占,假如使他们知道开凿矿山的好处,那么中国的岁币更加要被他们看轻了,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每年送给他们,边境争端将要从这里开始了。

古文: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病,括言: 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

现代文:当时朝廷要京城附近地区的百姓每户出马充作赋税以保卫边境,百姓把这当作灾难。沈括说 :北方地区马多而且人们熟悉骑马作战,好比是中国擅长强弩。

古文: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 又边人习兵,唯以挽强定最,而未必能贯革,谓宜以射远入坚为法。

现代文:如今舍弃我们擅长的技艺,勉强去做不擅长的事,怎么能够取得胜利。 另外边境地区的人练习打仗,只以拉开弓的强度来确定高下,但未必能射穿皮革,沈括说应该以射出远近的距离和射入硬物的程度作为考核的标准。

古文:如是者三十一事,诏皆可之。

现代文:沈括提出类似的意见三十一件,皇帝降诏都同意实行。

古文: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 必得请而后反。 帝遣括往聘。

现代文:辽国的萧禧来处理河东黄嵬一带地界分划的问题,留在馆舍不肯辞去,说: 我一定要达到目的才能返回。

古文: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

现代文:神宗派遣沈括出使辽国。沈括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档案文件,查找到当年商定边境的文件,文件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作为边界,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距三十里远,于是上表阐明了这件事。

古文: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 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 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

现代文:神宗在休假日打开天章阁召见沈括答对,高兴地说 :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差一点误了国家大事。 神宗命令把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这才感到理屈。

古文:赐括白金千两使行。

现代文:神宗赐给沈括白金一千两,让他出使辽国。

古文: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

现代文:他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面议。沈括找到争论地界的各种书信档案数十件,预先让幕僚和吏员背熟它,杨益戒有问题提出,沈括就回头让吏员列举所得档案回答。

古文:他日复问,亦如之。

现代文:另一天再问,还是同样回答。

古文:益戒无以应,谩曰: 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 括曰: 师直为壮,曲为老。

现代文:杨益戒无言可对,傲慢地说: 几里土地都不忍心,难道忍心轻率地断绝友好关系吗? 沈括回答说 :军队以正义为强大,以理屈为衰弱。

古文: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 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

现代文:现在你们北朝抛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用暴力役使人民,这对我们南朝没有什么不利。 总共会谈了六次,契丹知道沈括不会屈服,于是丢开黄嵬不谈而只要求将天池地区划归他们。

古文: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现代文:于是沈括起程回国,他在路上画下沿途山川的险峻平缓迂回顺直,风俗的纯朴和复杂,人情的向背,撰修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

古文: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现代文:朝廷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古文:尝白事丞相府,吴充问曰: 自免役令下,民之诋訾者今未衰也,是果于民何如? 括曰: 以为不便者,特士大夫与邑居之人习于复除者尔,无足恤也。

现代文:沈括曾经到丞相府汇报事情,吴充问他说 :自从免役令颁布以后,百姓对它的诋毁攻击至今没有减少。

古文:独微户本无力役,而亦使出钱,则为可念。

现代文:免役法究竟对百姓怎么样? 沈括说 :认为不方便的,只是士大夫和城市中习惯于免除服役的人,这不必顾虑。

古文:若悉弛之,使一无所预,则善矣。 充然其说,表行之。

现代文:只是有些贫穷寒微人家本来规定不服力役的,现在也要他们出钱,那是应该考虑的。如果对这些人全部放宽,完全不收他们的钱,就好了。 吴充认为他说得对,上表朝廷施行了这项建议。

古文:蔡确论括首鼠乖刺,阴害司农法,以集贤院学士知宣州,明年,复龙图阁待制、知审官院,又出知青州,未行,改延州。

现代文:蔡确抨击沈括对免役法的言行前后反复不同,暗中妨害司农法,沈括以集贤院学士出任宣州知州。第二年,复职龙图阁待制、知审官院,又被派遣出任青州知州,还没有去上任,改任延州知州。

古文:至镇,悉以别赐钱为酒,命廛市良家子驰射角胜,有轶群之能者,自起酌酒以劳之,边人欢激,执弓傅矢,唯恐不得进。

现代文:到了延州,沈括以朝廷额外赐给的钱买来酒,命令街市百姓中清白人家的子弟比赛骑马射箭以分高下。有超群出众才能的人,沈括亲自起身酌酒慰劳他,边境上的百姓欢悦激动,拿着弓箭,唯恐不能参加比赛。

古文:越岁,得彻札超乘者千余,皆补中军义从,威声雄他府。

现代文:过了一年,沈括挑选到能射穿箭靶、飞身上车的人一千多名,都补充到中军做志愿兵,因此延州军队的声威超过了其他州府。

古文:以副总管种谔西讨援银、宥功,加龙图阁学士。

现代文:由于副总管种谔讨伐西夏攻下银州、宥州有功,沈括加官为龙图阁学士。

古文:朝廷出宿卫之师来戍,赏赉至再而不及镇兵。

现代文:朝廷派出守卫京城的禁军到边境驻防,两次赏赐他们也没有赏赐地方军队。

古文:括以为卫兵虽重,而无岁不战者,镇兵也。

现代文:沈括认为京城的卫兵虽然重要,但是没有一年不战斗的军队则是地方守军。

古文:今不均若是,且召乱。

现代文:如果像现在这样赏赐不均,会引起变乱。

古文:乃藏敕书,而矫制赐缗钱数万,以驿闻。

现代文:于是藏起敕书,假托朝廷命令赐给地方军队钱几万缗,并通过驿站上报朝廷。

古文:诏报之曰: 此右府颁行之失,非卿察事机,必扰军政。 自是,事不暇请者,皆得专之。

现代文:神宗降诏答复他说 :这是枢密院颁布赏赐时的失误。如果不是你看到事情的要害,必然会扰乱军政。 从此以后,事情来不及请示报告的,沈括都可以自己作主处理。

古文:蕃汉将士自皇城使以降,许承制补授。

现代文:少数民族和汉族将士从皇城使以下的官职,允许沈括以朝廷的名义补授。

古文:谔师次五原,值大雪,粮饷不继,殿直刘归仁率众南奔,士卒二万人皆溃入塞,居民怖骇。

现代文:种谔军队来到五原,正遇下大雪,粮饷没有及时运到,殿直刘归仁率领部下向南奔逃,士兵三万多人都溃散入塞,当地居民十分恐慌。

古文:括出东郊饯河东归师,得奔者数千,问曰: 副都总管遣汝归取粮,主者为何人? 曰: 在后。 即谕令各归屯。

现代文:沈括出城在东郊用酒食接待回来的河东军队,得到逃回来的士兵几千人,问他们说: 副都总管派你们回来取粮食,为首的人是谁呢? 士兵回答说 :在后面。 沈括便命令他们各回兵营去。

古文:及暮,至者八百,未旬日,溃卒尽还。

现代文:到了晚上,又到了八百人,不到十天,溃散的士兵全部回来了。

古文:括出按兵,归仁至,括曰: 汝归取粮,何以不持军符? 归仁不能对,斩以狗。

现代文:沈括出去巡察部队,刘归仁来见,沈括说 :你回来取粮食,为什么不拿军符? 刘归仁无言以对,沈括将他斩首示众。

古文:经数日,帝使内侍刘惟简来诘叛者,具以对。

现代文:过了几天,神宗派内侍刘惟简来查问叛乱的人,沈括把处理的情况报告了朝廷。

古文:大将景思谊、曲珍拔夏人磨崖葭芦浮图城,括议筑石堡以临西夏,而给事中徐禧来,禧欲先城永乐。

现代文:大将景思谊、曲珍攻克西夏的磨崖、葭芦、浮图城,沈括建议修筑石堡城来对付西夏,但是给事中徐禧来到,他要先修建永乐城。

古文:诏禧护诸将往筑,令括移府并塞,以济军用。

现代文:皇帝降诏要徐禧总领将领们前去筑城,命令沈括把他的帅府移到边界,以便接济军用物资和救援。

古文:已而禧败没,括以夏人袭绥德,先往救之。不能援永乐,坐谪均州团练副使。

现代文:不久徐禧失败战死,沈括因为西夏军队袭击绥德,而先去援救绥德,不能去援救永乐城,因而被贬为筠州团练副使。

古文:元祐初,徙秀州,继以光禄少卿分司,居润八年卒,年六十五。

现代文:元初年,改任秀州团练副使,接着任光禄少卿分司,在润州居住八年后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古文: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现代文:沈括学识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都有著作论述。

古文: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现代文:他又把平时当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编成《笔谈》一书,大多记载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故旧老臣的进退,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