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古文: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河内人,故宰相敏中曾孙也。

现代文: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河内人,是前朝的宰相向敏中的曾孙女。

古文:治平三年,归于颍邸,封安国夫人。神宗即位,立为皇后。

现代文:治平三年,嫁给颍王府,被封为安国夫人,神宗即位后,立为皇后。

古文:帝不豫,后赞宣仁后定建储之议。

现代文:神宗染病,皇后赞助宣仁太后定下建立储君的政策。

古文:哲宗立,尊为皇太后。宣仁命葺庆寿故宫以居后,后辞曰: 安有姑居西而妇处东,渎上下之分。 不敢徙,遂以庆寿后殿为隆祐宫居之。

现代文:哲宗即位后,尊皇后为皇太后,宣仁太皇太后命令修整庆寿宫让向太后居住,向太后谢绝说: 哪里有婆母居住西宫而媳妇居住东宫,混乱上下分别之理? 不敢迁徙,于是以庆寿宫后殿为隆宫居住。

古文:帝将卜后及诸王纳妇,后敕向族勿以女置选中。

现代文:皇帝打算到向太后及诸王家纳妇,向太后敕令向族不要把女子送选。

古文:族党有欲援例以恩换閤职,及为选人求京秩者,且言有特旨,后曰: 吾族未省用此例,何庸以私情挠公法。 一不与。

现代文:族党中有人想援引故例以后恩换取宫中职务,有人为选官请求京职,并且宣称有特旨,向太后说 :我们家族不能延用此例,哪里能因为私情干扰公法呢? 太后一个也不答应。

古文:帝仓卒晏驾,独决策迎端王。

现代文:皇帝仓卒间去世,向太后单独定策迎立端王。

古文:章惇异议,不能沮。

现代文:章表示异议,不能阻止。

古文:徽宗立,请权同处分军国事,后以长君辞。

现代文:徽宗即位后,请向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太后以年高为辞而谢绝。

古文:帝泣拜,移时乃听。

现代文:皇帝泣拜,太后很久后才听从皇帝。

古文:凡绍圣、元符以还,惇所斥逐贤大夫士,稍稍收用之。

现代文:凡是绍圣、元符以来,遭到章斥逐的贤明大臣,太后逐渐重新收用。

古文:故事有如御正殿、避家讳、立诞节之类,皆不用。

现代文:旧制如御正殿、避家讳、立诞节之类,都废弃不用。

古文:大观元年薨,乘舆临奠,辍朝三日,谥曰惠穆。哲宗昭慈圣献孟皇后,洺州人,眉州防御使、马军都虞候、赠太尉元之孙女也。

现代文:一听说优礼召还故老贤臣、宽减徭役停止战争、爱护百姓、崇奉节俭等政举,太后就喜形于色。才过六月,太后就还政给皇帝。太后第二年正月去世,终年五十六岁。皇帝追念不已,于是再三加恩于太后的两个兄弟向宗良、向宗回,都位至开府仪同三司,封为郡王,而且从向敏中以上三代,也追列为王爵,不是常典恩宠。哲宗昭慈圣献孟皇后,洺州人,是眉州防御使、马军都虞候、赠太尉孟元的孙女。

古文:初,哲宗既长,宣仁高太后历选世家女百余入宫。

现代文:当初,哲宗成人后,宣仁高太后遍选官宦世家女儿百余人入宫。

古文:后年十六,宣仁及钦圣向太后皆爱之,教以女仪。

现代文:皇后年十六岁,宣仁高太后及钦圣向太后都喜爱她,教给她女仪。

古文:元祐七年,谕宰执: 孟氏子能执妇礼,宜正位中宫。 命学士草制。

现代文:元七年,谕令宰相 :孟氏女能执行妇礼,应当正位中宫。 命学士拟旨。

古文:又以近世礼仪简略,诏翰林、台谏、给舍与礼官议册后六礼以进。

现代文:又认为近世礼仪简略,诏令翰林、台谏、给舍与礼官商议册封皇后六礼进呈。

古文:至是,命尚书左仆射吕大防摄太尉,充奉迎使,同知枢密院韩忠彦摄司徒副之;尚书左丞苏颂摄太尉,充发策使,签书枢密院事王岩叟摄司徒副之;尚书右丞苏辙摄太尉,充告期使,皇叔祖同知大宗正事宗景摄宗正卿副之;皇伯祖判大宗正事高密郡王宗晟摄太尉,充纳成使,翰林学士范百禄摄宗正卿副之;吏部尚书王存摄太尉,充纳吉使,权户部尚书刘奉世摄宗正卿副之;翰林学士梁焘摄太尉,充纳采、问名使,御史中丞郑雍摄宗正卿副之。

现代文:于是,命尚书左仆射吕大防摄行宗正卿为副手;翰林学士梁焘摄行太尉职,充任奉迎使,同知枢密院韩忠彦摄行司徒职为副手;尚书左丞苏颂摄行太尉职,充任发策使,签书枢密院事王岩叟摄行司徒职为副手;尚书右丞苏辙摄行太尉职,充任告期使,皇叔祖同知大宗正事宗景摄行宗正卿为副手;皇伯祖判大宗正事高密郡王宗晟摄行太尉职,充任纳成使,翰林学士范百禄摄行宗正卿职为副手;吏部尚书王存摄行太尉职,充任纳吉使,权户部尚书刘奉世摄宗正卿为副手;翰林学士梁焘摄行太尉职,充任纳采、问名使,御史中丞郑雍摄行宗正卿为副手。

古文:帝亲御文德殿册为皇后。

现代文:皇帝亲自到文德殿册封她为皇后。

古文:宣仁太后语帝曰: 得贤内助,非细事也。 进后父閤门祗候在为宗仪使、荣州刺史,母王氏华原郡君。

现代文:宣仁太后对皇帝说 :得到贤惠的内助,不是件小事。 进封皇后父亲门合门祗候孟在为崇仪使、荣州刺史,皇后母亲王氏为华原郡君。

古文:久之,刘婕妤有宠。

现代文:很久以后,刘婕妤得到皇帝宠信。

古文:绍圣三年,后朝景灵宫,讫事,就坐,诸嫔御立侍,刘独背立帘下,后閤中陈迎儿呵之,不顾,閤中皆忿。

现代文:绍圣三年,皇后朝拜景灵宫,事情完毕后,坐下来,诸嫔御站在旁边侍奉,刘婕妤背立帘下,皇后门合中陈迎儿呵斥她,她不顾,宫中人都愤怒起来。

古文:冬至日,会朝钦圣太后于隆祐宫,后御坐未髹金饰,宫中之制,惟后得之。

现代文:冬至日,正逢在隆宫朝拜钦圣太后,皇后御座朱髹金饰,按宫中制度,只有皇后才能坐这种座位。

古文:婕妤在他坐,有愠色,从者为易坐,制与后等。

现代文:刘婕妤坐在别的座位,脸有怒色,侍从为她换去座椅,制式与皇后相同。

古文:众弗能平,因传唱曰: 皇太后出! 后起立,刘亦起,寻各复其所,或已撤婕妤坐,遂仆于地。

现代文:大家愤愤不平,于是传喊道: 皇太后出来了! 皇后起立,刘婕妤也起立,不久各人回到自己的座位,有人已撤掉刘婕妤的座位,刘婕妤于是仆倒在地上。

古文:怼不复朝,泣诉于帝。

现代文:刘婕妤愤恨不再上朝,向皇帝哭着诉说一番。

**古文:内侍郝随谓婕妤曰: 毋以此戚戚,愿为大家早生子,此坐正当为婕妤有也。 **

现代文:内侍郝随对刘婕妤说 :不要因此而悲戚,只要为皇帝早些生儿,这个座位就应当是刘婕妤所有了。

古文:会后女福庆公主疾,后有姊颇知医,尝已后危疾,以故出入禁掖。

现代文:遇到皇后女儿福庆公主有病,皇后有个姐姐精通医术,曾经治好过皇后的重病,得以在后宫出入。

古文:公主药弗效,持道家治病符水入治。

现代文:公主服药后没有疗效,她拿道家治病符水入宫诊治。

古文:后惊曰: 姊宁知宫中禁严,与外间异邪? 令左右藏之;俟帝至,具言其故。

现代文:皇后震惊说: 姐姐不知道宫中禁严,与外面不同吗? 命令左右把她藏起来。等皇帝来后,皇后详细解说其中原故。

古文:帝曰: 此人之常情耳。 后即艺符于帝前。

现代文:皇帝说 :这也是人之常情。 皇后就在皇帝面前烧符。

古文:宫禁相汀传,厌魅之端作矣。

现代文:后宫相传,鬼魅之事开始兴作了。

古文:未几,后养母听宣夫人燕氏、尼法端与供奉官王坚为后祷祠。

现代文:不久,皇后养母听任宣夫人燕氏、尼姑法端与供奉官王坚替皇后祈祷。

古文:事闻,诏入内押班梁从政、管当御药院苏珪,即皇城司鞫之,捕逮宦者、宫妾几三十人,搒掠备至,肢体毁折,至有断舌者。

现代文:此事被皇帝听见,诏令入内押班梁从政、管当御药院苏王圭,到皇城司查询此事,逮捕宦官、宫妾差不多三十人,拷打至极,四肢毁折,甚至有割断舌头的。

古文:狱成,命侍御史董敦逸覆录,罪人过庭下,气息仅属,无一人能出声者。

现代文:案狱已成,皇帝命侍御史董敦逸复审,罪人在庭下走过,气息奄奄,没有一人能做声说话。

古文:敦逸秉笔疑未下,郝随等以言胁之。

现代文:董敦逸疑惑持笔未下,郝随等用言语威胁他。

古文:敦逸畏祸及己,乃以奏牍上。

现代文:董敦逸畏惧祸害及己,于是用奏章呈上。

古文:诏废后,出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现代文:皇帝诏令废去皇后,迁出住在瑶华宫,号为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古文:初,章惇诬宣仁后有废立计,以后逮事宣仁,惇又阴附刘贤妃,欲请建为后,遂与郝随构成是狱,天下冤之。

现代文:当初,章诬告宣仁太后有废立皇帝的计谋,因为皇后敬奉宣仁太后,章又暗地依附刘贤妃,打算请求册封她为皇后,于是与郝随共同构陷成这个案件,天下人都感到冤屈。

古文:敦逸奏言: 中宫之废,事有所因,情有可察。

现代文:董敦逸上奏说 :中宫之废,事起有因,情有可察。

古文:诏下之日,天为之阴翳,是天不欲废后也;人为之流涕,是人不欲废后也。 且言: 尝覆录狱事,恐得罪天下后世。 帝曰: 敦逸不可更在言路。 曾布曰: 陛下本以皇城狱出于近习推治,故命敦逸录问,今乃贬录问官,何以取信中外? 乃止。

现代文:诏令下发之日,天因此阴沉,这是上天不想废去皇后,百姓因此流涕哭泣,这是人民不想废去皇后。 并且说: 曾经复审案件,但恐得罪于天下后世。 皇帝说 :董敦逸不可再在言路。 曾布说 :陛下本来因为皇城之案是由近臣审理,因此命令敦逸复审,现在贬斥复审官,怎么能取信于中外呢? 于是停止。

**古文:帝久亦悔之,曰: 章惇误我。 **

现代文:皇帝过后也很后悔,说: 章误我。

古文:元符末,钦圣太后将复后位,适有布衣上书,以后为言者,即命以官;于是诏后还内,号元祐皇后,时刘号元符皇后故也。

现代文:元符末年,钦圣太后准备恢复皇后位,恰有平民上书,凡说到皇后之事的,就任命为官;于是诏令皇后还居内宫,号为元皇后,当时刘后号为元符皇后,因此这样称号。

古文:崇宁初,郝随讽蔡京再废后,昌州判官冯澥上书言后不得复。

现代文:崇宁初年,郝随劝蔡京再次废去皇后,昌州判官冯氵解上书说皇后不应复位。

古文:台臣钱遹、石豫、左肤等连章论韩忠彦等信一布衣狂言,复己废之后,以掠虚美,望断以大义。

现代文:台臣钱、石豫、左肤等连名上章指论韩忠彦等相信一个平民的狂言,恢复被废弃的皇后,掠取虚假的好政声,希望皇上用大义来决断此事。

古文:蔡京与执政许将、温益、赵挺之、张商英皆主其说。

现代文:蔡京与执政大臣许将、温益、赵挺之、张商英等都主张这个说法。

古文:徽宗从之,诏依绍圣诏旨,复居瑶华宫,加赐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

现代文:徽宗听从了他们,诏令依照绍圣诏旨,继续住在瑶华宫,加赐号为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

古文:靖康初,瑶华宫火,徙居延宁宫;又火,出居相国寺前之私第。

现代文:靖康初年,瑶华宫失火,徙居延庆宫;再次失火,迁出住在相国寺前的私宅。

古文:金人围汴,钦宗与近臣议再复后,尊为元祐太后。

现代文:金人围攻汴京,钦宗与近臣商议再次恢复皇后,尊为元太后。

古文:诏未下而京城陷。

现代文:诏令未下而京城被攻陷。

古文:时六宫有位号者皆北迁,后以废独存。

现代文:当时六宫有位号者都往北迁徙,皇后因为被废而独自留下来。

古文:张邦昌僣位尊号为宋太后,迎居延福宫,受百官朝。

现代文:张邦昌称帝后,尊皇后为宋太后,迎居延福宫,接受百官朝拜。

古文:胡舜陟、马伸又言,政事当取后旨。邦昌乃复上尊号元祐皇后,迎入禁中,垂帘听政。

现代文:胡舜陟、马伸又主张,国家政事应当按太后旨行事,张邦昌于是复上尊号元皇后,迎入后宫,垂帘听政。

古文:后闻康王在济,遣尚书左右丞冯澥、李回及兄子忠厚持书奉迎。

现代文:皇后听说康王在济,派遣尚书左右丞冯氵解、李回及自己哥哥的儿子孟忠厚拿着诏书去迎接他。

古文:命副都指挥使郭仲荀将所部扈卫,又命御营前军统制张俊逆于道。

现代文:命令副都指挥使郭仲荀率领他的部队护卫,又命御营前军统制张俊在路上迎接。

古文:寻降手书,播告天下。

现代文:不久颁布手书,广告天下。

古文:王至南京,后遣宗室士〈亻褭〉及内侍邵成章奉圭宝、乘舆、服御迎,王即皇帝位,改元,后以是日撤帘,尊后为元祐太后。

现代文:康王到南京,皇后派宗室士砫及内侍邵成章拿着圭宝、乘舆车驾、皇帝御服迎接他,康王即皇帝位,改变纪年,皇后从这天开始撤帘,尊皇后为元太后。

古文:尚书省言, 元 字犯后祖名,请易以所居宫名,遂称隆祐太后。

现代文:尚书省说, 元 字犯太后先祖的名字,请求改用她居住的宫名命名,于是称为隆太后。

古文:上将幸扬州,命仲荀卫太后先行,驻扬州州治。

现代文:皇帝将要到扬州,命仲荀保卫太后先行,驻在扬州州治。

古文:会张浚请先定六宫所居地,遂诏忠厚奉太后幸杭州,以苗傅为扈从统制。

现代文:恰遇张浚请求先确定六宫住所,于是诏令孟忠厚保护太后到杭州,任命苗傅为扈从统制。

古文:逾年,傅与刘正彦作乱,请太后听政。又请立皇子。

现代文:过一年,苗傅与刘正彦叛乱,请求太后听政,又请立皇子。

古文:太后谕之曰: 自蔡京、王黼更祖宗法,童贯起边事,致国家祸乱。

现代文:太后晓谕他们说 :自从蔡京、王黼更改祖宗法制,童贯惹起战火,导致国家祸乱。

古文:今皇帝无失德,止为黄潜善、汪伯彦所误,皆已逐矣。 傅等言必立皇太子,太后曰: 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 傅等泣请,太后力拒之。

现代文:现在皇帝没有失德,只是被黄潜善、汪伯彦所误,他们都被斥逐了。 苗傅等人主张一定要立皇太子,太后说 :现在外有强敌,我一个妇人抱着三岁小儿听政,怎么能号令天下? 苗傅等再三泣请,太后竭力拒绝。

古文:帝闻事急,诏禅位元子,太后垂帘听政。

现代文:皇帝听说事态紧急,下诏禅位于元子,太后垂帘听政。

古文:朱胜非请令臣僚得独对论机事,仍日引傅党一人上殿,以释其疑。

现代文:朱胜非请求下令臣僚能够单独对论政事,仍然每日引苗傅同党一人上殿,让他解除猜疑。

古文:太后从之,每见傅等,曲加慰抚,傅等皆喜。

现代文:太后听从这个办法,每次与苗傅见面,多加慰抚,苗傅等人都很欢喜。

古文:韩世忠妻梁氏在傅军中,胜非以计脱之,太后召见,勉令世忠速来,以清岩陛。

现代文:韩世忠的妻子梁氏在苗傅军中,朱胜非用计使她脱身,太后召见她,勉令韩世忠速来,清理朝廷。

古文:梁氏驰入世忠军,谕太后意。

现代文:梁氏驰入韩世忠军中,晓谕太后旨意。

古文:世忠等遂引兵至,逆党惧。

现代文:韩世忠等人于是引兵前来,逆党们大恐。

古文:朱胜非等诱以复辟,命王世修草状进呈。

现代文:朱胜非等人力主皇帝复位,命王世修草拟奏章进呈。

古文:太后喜曰: 吾责塞矣。 再以手札趣帝还宫,即欲撤帘。

现代文:太后高兴说 :我的责任解脱了。 又用手札催促皇帝还宫,太后立即准备撤帘。

古文:帝令胜非请太后一出御殿,乃命撤帘。

现代文:皇帝命朱胜非请太后出御殿,就下令撤帘。

古文:是日,上皇太后尊号。

现代文:这天,上皇太后尊号。

古文:太后闻张浚忠义,欲一见之,帝为召浚至禁中。

现代文:太后听说张浚忠义,想见一见他,皇帝替她召张浚到后宫。

古文:承议郎冯楫尝贻书苗傅劝复辟,上未之知,太后白其事,楫得迁秩。

现代文:承议郎冯木戢曾经写信给苗傅劝皇帝复位,皇上不知此事,太后向皇帝说明此事,冯木戢得以升官。

古文:帝幸建康,命签书枢密院事郑珏卫太后继发,比至,帝率群臣迎于郊。

现代文:皇帝到建康,命签书枢密院事郑护卫太后随后出发,等到太后到来,皇帝率领群臣在郊外迎候。

古文:会防秋迫,命刘宁止制置江、浙,卫太后往洪州,百司非预军事者悉从。

现代文:遇到秋防紧迫,命令刘宁止制置江、浙,保卫太后到洪州,各部门没有参预军事的人都跟从。

古文:仍命滕康、刘珏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凡四方奏谳、吏部差注、举辟、功赏之类,皆隶焉。

现代文:仍命滕康、刘珏权知三省枢密院事跟从前往,凡是四方上贡、吏部差注、推荐人才、奖赏功臣之类政事,都统辖之。

古文:复命四厢都指挥使杨惟忠,将兵万人卫从。

现代文:又命四厢都指挥使杨惟忠,率领军队万余人护从。

古文:帝虑敌人来侵,密谕康、珏缓急取太后旨,便宜以行。

现代文:皇帝考虑敌人来侵,密令滕康、刘珏事急时按太后旨意,灵活处理。

古文:过落星寺,舟覆,宫人溺死者十数,惟太后舟无虞。

现代文:过落星寺时,舟船翻入水中,宫人淹死者十余人,只有太后座船安然无恙。

古文:既至洪州,议者言: 金人自蕲、黄渡江,陆行二百余里,即到洪州。 帝忧之,命刘光世屯江州。

现代文:到洪州后,有人议论说: 金人从蕲、黄渡过长江,走陆路二百余里就到了洪州。 皇帝担忧,命刘光世屯兵江州。

古文:光世不为备,金人遂自大冶县径趣洪州。

现代文:刘光世不做战备,金人于是从大冶县直奔洪州。

古文:康、珏奉太后行,次吉州。

现代文:滕康、刘珏侍奉太后出发,到达吉州。

古文: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

现代文:金人追迫很急,太后乘船夜行。

古文:质明,至太和县,舟人景信反,杨惟忠兵溃,失宫人一百六十,康、珏俱遁,兵卫不满百,遂往虔州。

现代文:天明,到达太和县,船夫景信反叛,杨惟忠部队溃败,丢失宫人一百六十人,滕康、刘珏都逃走,卫兵不满百人,于是前往虔州。

古文: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

现代文:太后及潘妃坐农夫抬轿而行。

古文:帝虑太后径入闽、广,遣使历询后所在,及知在虔州,遂命中书舍人李正民来朝谒。

现代文:皇帝怕太后直奔闽、广,派人到处询问太后的位置,知道在虔州后,于是命令中书舍人李正民前来朝见。

古文:时虔州府库皆空,卫军所给,惟得沙钱,市买不售,与百姓交斗,纵火肆掠。

现代文:当时虔州府库都空虚了,卫军得到的只有沙钱,在市场上买不到东西,卫军就与百姓争斗,纵火抢掠。

古文:土豪陈新率众围城,康、珏、惟忠弗能禁。

现代文:土豪陈新率领百姓围城,滕康、刘珏、杨惟忠不能制止。

古文:惟忠步将胡友自外引兵破新于城下,新乃去。

现代文:惟忠步将胡友从外面领兵大破陈新于城下,陈新才逃去。

古文:帝闻,罢康、珏,命卢益、李回代之。

现代文:皇帝听见后,罢免滕康、刘珏,命卢益、李回取代他们。

古文:谕辅臣曰: 朕初不识太后,自迎至南京,爱朕不啻己出。

现代文:皇帝对辅臣们说: 我当初不认识太后,自从被迎到南京,太后爱护我如同亲生儿子。

古文:今在数千里外,兵马惊扰,当亟奉迎,以惬朕朝夕慕念之意。 遂遣御营司都统辛企宗、带御器械潘永思迎归。

现代文:现在在数千里外,受兵马惊扰,应当急忙迎接来,以成全我早晚慕念之意。 于是派御营司都统辛企宗,带御器械潘永思迎接太后归来。

古文:太后至越,帝亲迎于行宫门外,遍问所过守臣治状。

现代文:太后到越地,皇帝亲自到行宫门外迎接,遍问所过地方官吏政状。

古文:入宫禁中,尝微苦风眩。

现代文:太后到后宫,曾经得了轻微的风眩病。

古文:有宫人自言善符咒,疾良已。

现代文:有个宫人自称擅长符咒,病过一段时间好了。

古文:太后惊曰: 仁吾岂敢复闻此语耶! 立命出之。

现代文:太后惊说 :我怎敢再听见这种话呢? 立即命令她出宫。

古文:太后生辰,置酒宫中,从容谓帝曰: 宣仁太后之贤,古今母后未有其比。

现代文:太后生日这天,在宫中设置酒席,太后从容对皇帝说 :宣仁太后的贤明,从古到今的母后没有能与她相比的。

古文:昔奸臣肆为谤诬,虽尝下诏明辨,而国史尚未删定,岂足传信?

现代文:当初奸臣大肆谤诬,虽然曾经下诏辩明过,但国史还未删定,怎能传信于后?

古文:吾意在天之灵,不无望于帝也。 帝闻之悚然。

现代文:我想她的在天之灵,不会不寄望于皇帝啊! 皇帝听说后很是震惊。

古文:后乃更修《神宗》、《哲宗实录》,始得其正,而奸臣情状益著。

现代文:后来重修《神宗实录》、《哲宗实录》,才得以正名,而奸臣情状益发显著。

古文:帝事太后极孝,虽帷帐皆亲视;或得时果,必先献太后,然后敢尝。

现代文:皇帝侍奉太后极孝敬,即使是帷帐小事也都亲自检查;有时得到时新瓜果,一定先献给太后,然后敢尝。

古文:宣教郎范焘与忠厚有憾,诬与太后密养钦宗子。

现代文:宣教郎范焘与孟忠厚有仇,诬告忠厚与太后密养钦宗的儿子。

古文:帝曰: 朕于太后如母子,安得有此。 即治其罪。

现代文:皇帝说 :我与太后情如母子,哪里有此事? 就治其诬告罪。

古文:绍兴五年春,患风疾,帝旦暮不离左右,衣弗解带者连夕。

现代文:绍兴五年春天,太后染上风疾,皇帝早晚不离太后,一连几天衣带不解。

古文:四月,崩于行宫之西殿,年五十九。

现代文:四月,在行宫之西殿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古文:遗命择地攒殡,俟军事宁,归葬园陵。

现代文:遗命择地殡葬,等军事安宁后,归葬园陵。

古文:帝诏曰: 朕以继体之重,当从重服,凡丧祭用母后临朝礼。 上尊号曰昭慈献烈皇太后,推恩外家凡五十人。

现代文:皇帝下诏说: 我因为是继子,应当重服从丧,凡丧祭都用母后临朝礼仪。 上尊号为昭慈献烈皇太后,推加恩泽于外家一共五十人。

古文:殡于会稽上皇村,附神主于哲宗室,位在昭怀皇后上。

现代文:葬在会稽上皇村,附神主于哲宗室,位在昭怀皇后上。

古文:三年,改谥昭慈圣献。

现代文:三年后,改谥号为昭慈圣献。

古文:后性节俭谦谨,有司月供千缗而止。

现代文:太后性格节俭谦谨,有关部门每月供给千缗钱而止。

古文:幸南昌,斥卖私绢三千匹充费。

现代文:到南昌时,斥卖私绢三千匹充作经费。

古文:寻诏文书应奏者避后父名,不许;群臣请上太皇太后号,亦不许。

现代文:不久诏令文书应奏避太后父亲名讳,太后不许;群臣请上太皇太后尊号,她也不许。

古文:忠厚直显谟阁,台谏、给舍交章论列,后闻,即令易武,命学士院降诏,戒敕忠厚等不得预闻朝政、通贵近、至私第谒见宰执。

现代文:孟忠厚在显谟阁当差,台谏、给舍连连上奏论其过,太后听见后,就命令易武,让学士院降诏,戒令忠厚等不得参预朝政,勿通贵近、到私宅谒见宰相。

古文:以恩泽当得官者近八十员,后未尝陈请。

现代文:因为太后恩泽应当得官的近八十人,太后从未请求过。

古文:帝思后,殊惨不乐,皇后吴氏知帝意,乃请为其侄珣、琚婚邢氏二女,以慰帝心。

现代文:当初,太后受册封时,宣仁太后叹着说 :这人贤淑,可惜福气太薄。今后国家有变故,一定是这个人担当。

古文:淳熙末,改谥宪节,祔高宗庙。宪圣慈烈吴皇后,开封人。

现代文:后来事情都像宣仁太后说的那样。宪圣慈烈吴皇后,开封人。

古文:父近,以后贵,累官武翼郎,赠太师,追封吴王,谥宣靖。

现代文:其父吴近,因为皇后宠贵,累升到武翼郎,赠太师,追封为吴王,谥号为宣靖。

古文:近尝梦至一亭,扁曰 侍康 ;傍植芍药,独放一花,殊妍丽可爱,花下白羊一,近寤而异之。

现代文:吴近曾经梦中到一个亭子,上面的横匾是 侍康 ;旁边种植芍药,只有一朵花开了,特别妍丽可贵,花下有一只白羊,吴近醒后颇感惊异。

古文:后以乙未岁生,方产时,红光彻户外。

现代文:皇后乙未年出生,出生时,红光射向户外。

古文:年十四,高宗为康王,被选入宫,人谓 侍康 之徵。

现代文:皇后十四岁时,高宗为康王,被选进宫中,人们说此梦是 侍康 的征兆。

古文:王即帝位,后常以戎服侍左右。

现代文:康王即帝位后,皇后常常着戎装侍奉左右。

古文:后颇知书,从幸四明,卫士谋为变,入问帝所在,后绐之以免。

现代文:皇后非常知书明理,跟从皇帝到四明时,卫士计划变乱,入宫问皇帝在哪里,皇后骗过他们得以免祸。

古文:未几,帝航海,有鱼跃入御舟,后曰: 此周人白鱼之祥也。 帝大悦,封和义郡夫人。

现代文:不久,皇帝航行海上,有条鱼跳进皇帝船中,皇后说 :这是周人白鱼的祥兆。 皇帝大为高兴,封她为和义郡夫人。

古文:还越,进封才人。

现代文:回到越地,进封她为才人。

古文:后益博习书史,又善翰墨,由是宠遇日至,与张氏并为婉仪,寻进贵妃。

现代文:皇后博通书史,又善于写作,因此宠遇日隆,与张氏同为婉仪,不久进升贵妃。

古文:显仁太后回銮,亦爱后。

现代文:显仁太后回来后,也喜爱皇后。

古文:宪节皇后崩闻至,秦桧等累表请立中宫,太后亦为言。

现代文:宪节皇后去世的消息传来,秦桧等人多次上表请立为皇后,太后也这样说。

古文:绍兴十三年,诏立贵妃为皇后。

现代文:绍兴十三年,诏令立贵妃为皇后。

古文:帝御文德殿授册,后即穆清殿廷受之。

现代文:皇帝到文德殿授册,皇后在穆清殿廷接受册封。

古文:追王三代,亲属由后官者三十五人。

现代文:追封皇后三代为王,皇后亲属因为皇后而得官者三十五人。

古文:显仁太后性严肃,后身承起居,顺适其意。

现代文:显仁太后性格严肃,皇后亲自侍奉起居,顺适她的旨意。

古文:尝绘《古列女图》,置坐中为鉴;又取《诗序》之义,扁其堂曰 贤志 。

现代文:皇后曾经绘画古列女图,放在座右作为借鉴;又取《诗序》之义,在堂上题匾为 贤志 二字。

古文:初,伯琮以宗子召入宫,命张氏育之。

现代文:当初,伯琮因宗子身份被召入宫,皇帝命张氏养育他。

古文:后时为才人,亦请得育一子,于是得伯玖,更名璩。

现代文:当时皇后还是才人,也请得养育一个儿子,于是得到伯玖,更名为璩。

古文:中外议颇籍籍。

现代文:宫中宫外议论纷纷。

古文:张氏卒,并育于后,后视之无间。

现代文:张氏死后,两个儿子都由皇后养育,皇后对他们关怀备至。

古文:伯琮性恭俭,喜读书,帝与后皆爱之,封普安郡王。

现代文:伯琮禀性恭俭,喜欢读书,皇帝与皇后都喜欢他,封为普安郡王。

古文:后尝语帝曰: 普安,其天日之表也。 帝意决,立为皇子,封建王。

现代文:皇后曾经对皇帝说: 普安王,真是有天日之表啊! 皇帝心意于是坚定下来,立他为皇子,封为建王。

古文:出璩居绍兴。

现代文:把璩迁出宫外住在绍兴。

古文:高宗内禅,手诏后称太上皇后,迁居德寿宫。

现代文:高宗禅位,下手诏尊皇后为太上皇后,迁居德寿宫。

古文:孝宗即位,上尊号曰寿圣太上皇后。

现代文:孝宗即位,上尊号为寿圣太上皇后。

古文:月朔,朝上皇毕,入见后如宫中仪。

现代文:每月初一,皇帝朝见上皇完后,朝见皇后一如宫中仪式。

古文:乾道七年,加号寿圣明慈。

现代文:乾道七年,加皇后号为寿圣明慈。

古文:淳熙二年,以上皇行庆寿礼,复加寿圣齐明广慈之号。

现代文:淳熙二年,因为给上皇举行庆寿礼,又加皇后尊号为寿圣齐明广慈。

古文:十年,以后年七十,亲属推恩有差。

现代文:十年,因为皇后这年七十岁,朝廷给皇后亲属分等推加恩泽。

古文:十二年,加尊号曰备德。

现代文:十二年,加皇后尊号为备德。

古文:上皇崩,遗诏改称皇太后。

现代文:上皇去世后,遗诏改称太上皇后为皇太后。

古文:帝欲迎还大内,太后以上皇几筵在德寿宫,不忍舍去,因名所御殿曰慈福,居焉。

现代文:皇帝想迎接太后回到内宫,太后因为上皇用过的几筵设施都在德寿宫,不忍心离去,于是将所居宫殿命名为慈福,住在里面。

古文:光宗即位,更号寿圣皇太后,以寿皇故,不称太皇太后也。

现代文:光宗即位,变尊号为寿圣皇太后,因为寿皇的缘故,不称太皇太后。

古文:帝尝言及用人,后 宜崇尚旧臣。 绍熙四年,后寿八十,帝乃觐后,奉册礼,加尊号曰隆慈备福。

现代文:光宗谈到用人时,太后说: 应当重用旧臣。 绍熙四年,太后八十岁,光宗朝见太后,呈奉册礼,加尊号为隆慈备福。

古文:五年正月,帝率群臣行庆寿礼,嘉王侍侧,后勉以读书辨邪正、立纲常为先。

现代文:绍熙五年正月,光宗率领群臣举行庆寿礼,嘉王在旁边侍奉,太后勉励他以读书、辨别邪正、建立纲常为先务。

古文:夏,孝宗崩,始正太皇太后之号。

现代文:夏天,孝宗去世,才开始称号为太皇太后。

古文:时光宗疾未平,不能执丧,宰臣请垂帘主丧事,后不可。

现代文:当时,光宗有病未愈,不能主持丧礼,执政大臣们请太后垂帘主持丧事,太后不同意。

古文:已而宰执请如唐肃宗故事,群臣发丧太极殿,成服禁中,许之。

现代文:不久执政大臣又请求按唐肃宗旧例,群臣在太极殿发丧,后宫穿丧服,太后同意这么办。

古文:后代行祭尊礼。寻用枢密赵汝愚请,于梓宫前垂帘,宣光宗手诏,立皇子嘉王为皇帝。

现代文:太后代行祭奠礼,不久按照枢密使赵汝愚的请求,在停放光宗棺椁宫前垂帘,宣读光宗手诏,立皇子嘉王为皇帝。

古文:翌日,册夫人韩氏为皇后,撤帘。

现代文:第二天,册封夫人韩氏为皇后,太后撤帘。

古文:庆元元年,加号光祐,迁居重华宫。

现代文:庆元元年,加太后号为光,太后迁居重华宫。

古文:汝愚后以谪死,中书舍人汪义端目汝愚为李林甫,欲并逐其党,太后闻而非之。

现代文:赵汝愚后来被贬谪而死,中书舍人汪义端把赵汝愚看作李林甫,打算把他的同党一并逐去,太后听说后反对这样做。

古文:三年十月,后寝疾,诏祷天地、宗庙、社稷,大赦天下,逾月而崩,年八十三。

现代文:庆元三年十月,太后染病,诏令祷告天地、宗庙、社稷,大赦天下,一月后去世,终年八十三岁。

古文:帝曰: 朕老矣,安有是?近葬李妃用三万缗耳。 帝虽在位久,后宫宠幸,无著闻者。

现代文:遗诰说: 太上皇帝疾病尚未痊愈,应当在宫中养病;皇帝服齐衰丧服五月,以天计月。 诏令服一年丧服。

古文:光宗慈懿李皇后,安阳人,庆远军节度使、赠太尉道之中女。

现代文:谥号为宪圣慈烈,附祭于永思陵。光宗慈懿李皇后,安阳人,是庆远军节度使、赠太尉李道的第二个女儿。

古文:初,后生,有黑凤集道营前石上,道心异之,遂字后曰凤娘。

现代文:当初,皇后出生,有黑色凤凰聚集在李道军营前石头上,李道心里感到惊异,于是给皇后取字为凤娘。

古文:道帅湖北,闻道士皇甫坦善相人,乃出诸女拜坦。

现代文:李道在湖北领兵时,听说道士皇甫坦擅长相面,于是叫几个女儿出来拜见皇甫坦。

古文:坦见后,惊不敢受拜,曰: 此女当母天下。 坦言于高宗,遂聘为恭王妃,封荣国夫人,进定国夫人。

现代文:皇甫坦看到皇后,震惊得不敢接受她的拜礼,说 :这个女子将来会成为天下之母。 皇甫坦告诉了高宗,于是聘她为恭王妃,封为荣国夫人,进升为定国夫人。

古文:乾道四年,生嘉王。

现代文:乾道四年,生下嘉王。

古文:七年,立为皇太子妃。

现代文:乾道七年,立皇后为皇太子妃。

古文:性妒悍,尝诉太子左右于高、孝二宫,高宗不怿,谓吴后曰: 是妇将种,吾为皇甫坦所误。 孝宗亦屡训后: 宜以皇太后为法,不然,行当废汝。 后疑其说出于太后。

现代文:她的禀性悍泼,曾经在高宗、孝宗二宫里数落太子身边的人,高宗不高兴,对吴后说 :这个妇人是将门之种,我被皇甫坦所误。 孝宗也多次训斥皇后 :应当以皇太后为榜样,否则,将要废去你。 皇后怀疑这个意思出自太后。

古文:及太子即位,册为皇后。

现代文:到太子即皇帝位后,册封她为皇后。

古文:光宗欲诛宦者,近习皆惧,遂谋离间三宫。

现代文:光宗准备诛杀宦官,身边的近侍们都很害怕,于是谋划离间三宫关系。

古文:会帝得习疾,孝宗购得良药,欲因帝至宫授之。

现代文:正遇皇帝得了心病,孝宗买得了好药,打算趁皇帝进宫时给他。

古文:宦者遂诉于后曰: 太上合药一大丸,俟宫车过即投药。

现代文:宦官于是告诉太后说: 太上皇合制成一个大丸药,等宫车经过就投药。

古文:万一有不虞,其奈宗社何? 后觇药实有。

现代文:万一有个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 皇后打听得药果真有,耿耿于怀。

古文:心衔之。顷之,内宴,后请立嘉王为太子,孝宗不许。

现代文:不久,宫内宴会,皇后请立嘉王为太子,孝宗不同意。

古文:后曰: 妾六礼所聘,嘉王,妾亲生也,何为不可? 孝宗大怒。

现代文:皇后说 :我是用六礼聘来的,嘉王是我生的,为什么不行? 孝宗大怒。

古文:后退,持嘉王泣诉于帝,谓寿皇有废立意。

现代文:皇后回来后,抱着嘉王哭着告诉了光宗,说寿皇有废立皇帝之意。

古文:帝惑之,遂不朝太上。

现代文:光宗被她所迷惑,于是不再朝见太上皇。

古文:帝尝宫中浣手,睹宫人手白,悦之。

现代文:光宗曾经在宫中洗手,看见一个宫人的手很白,就喜欢她。

古文:他日,后遣人送食合于帝,启之,则宫人两手也。

现代文:过几天,皇后派人送来饭盒给光宗,启开一看,竟是那位宫人的两只手。

古文:又黄妃有宠,因帝亲郊,宿斋宫,后杀之,以暴卒闻。

现代文:又黄贵妃被光宗宠爱,因跟从皇帝到郊外,宿在斋宫,皇后把她杀了,被人传为暴卒。

古文:是夕风雨大作,黄坛烛尽灭,不能成礼。

现代文:这晚风雨大作,黄坛上点的蜡烛都被吹灭,不能举行典礼。

古文:帝疾由是益增剧,不视朝,政事多决于后矣。

现代文:光宗的病从此越发加重了,不再临朝,国家政事多由皇后作主。

古文:后益骄奢,封三代为王,家庙逾制,卫兵多于太庙。

现代文:皇后越发骄奢,封自己的三代为王,家庙超越制限,庙里的卫兵多于太庙。

古文:后归谒家庙,推恩亲属二十六人、使臣一百七十二人,下至李氏门客,亦奏补官。

现代文:皇后回家朝拜家庙,推加恩泽给二十六位亲属,一百七十二位家臣,下至李家的门客,也奏请补官。

古文:中兴以来未有也。

现代文:自中兴以来从未有这种事情。

古文:是时,帝久不朝太上,中外疑骇。

现代文:当时,光宗很久不去朝拜太上皇,朝廷中外都感到惊骇。

古文:绍熙四年九月重明节,宰执、侍从,台谏连章请帝过宫。

现代文:绍熙四年九月重阳节,宰执、侍从、台谏连连上书请皇帝朝拜太上皇。

古文:给事中谢深甫言: 父子至亲,天理昭然。

现代文:给事中谢深甫说 :父子至亲,天理昭然。

古文:太上之爱陛下,亦犹陛下之爱嘉王。

现代文:太上皇爱陛下,正如陛下爱嘉王一样。

古文:中书舍人陈傅良引帝裾请毋入,因至屏后,后叱曰: 此何地,尔秀才欲所头邪? 傅良下殿恸哭,后复使人问曰: 此何理也。 傅良曰: 子谏父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后益怒,遂传旨罢还宫。

现代文:百官、侍卫面面相觑不敢做声。中书舍人陈傅良扯着光宗的衣服请他不要回宫,因而来到屏风后,皇后叱骂道 :这是什么地方,你这个秀才想被砍头吗? 傅良下殿后痛哭,皇后又派人问他说 :这是什么道理? 傅良说 :儿子劝谏父亲不听,就随着号哭起来。 皇后越是发怒,于是传旨罢朝回宫。

古文:恭圣仁烈杨皇后,少以姿容选入宫,忘其姓氏,或云会稽人。庆元元年三月,封平乐郡夫人。

现代文:后来孝宗去世,光宗不能亲自主持丧礼。宰相赵汝愚谋划光宗禅位,立宁宗,尊皇后为太上皇后,上尊号为寿仁。庆元六年去世,终年五十六岁,谥号为慈懿。恭圣仁烈杨皇后,年轻时因为姿色动人而被选入后宫,忘掉了姓氏,有人说是会稽人。庆元元年三月,封为平乐郡夫人。

古文:三年四月,进封婕妤。

现代文:庆元三年四月,进封为婕妤。

古文:有杨次山者,亦会稽人,后自谓其兄也,遂姓杨氏。

现代文:有个叫杨次山的人,也是会稽人,杨皇后自称是她的哥哥,于是姓杨。

古文:五年,进婉仪。

现代文:庆元五年,进封为婉仪。

古文:六年,进贵妃。

现代文:庆元六年,进封为贵妃。

古文:恭淑皇后崩,中宫未有所属,贵妃与曹美人俱有宠。韩侂胄见妃任权术,而曹美人性柔顺,劝帝立曹。

现代文:恭淑皇后去世,中宫空缺,贵妃与曹美人都受皇帝宠爱,韩胄见杨贵妃喜弄权术,而曹美人生性柔顺,就劝皇帝立曹氏为后。

古文:而贵妃颇涉书史,知古今,性复机警,帝竟立之。

现代文:而贵妃博涉书史,通达古今,为人又机警,宁宗终于立她为皇后。

古文:次山客王梦龙知其谋,密以告后,后深衔之,与次山欲因事诛侂胄。

现代文:杨次山的门客王梦龙知道韩胄的谋划,暗地里告诉了皇后,皇后很恨韩胄,与杨次山算计趁机会诛杀他。

古文:会侂胄议用兵中原,俾皇子〈日严〉入奏: 侂胄再起兵端,将不利于社稷。 帝不答。

现代文:恰遇韩胄建议在中原用兵,皇后让皇子日严入奏: 胄重开战端,会对国家不利。 皇帝不予理睬。

古文:后从傍赞之甚力,亦不答。

现代文:皇后从旁极力赞同皇子的意见,皇帝也不予理睬。

古文:恐事泄,俾次山择廷臣可任者,与共图之。

现代文:皇后担心事体泄露,让杨次山选择可以利用的廷臣,一起谋划此事。

古文:礼部侍郎史弥远,素与侂胄有隙,遂欣然奉命。

现代文:礼部侍郎史弥远,一向与韩胄有矛盾,于是欣然从命。

古文:参知政事钱象祖,尝谏用兵贬信州,弥远乃先告之。

现代文:参知政事钱象祖,曾经因劝阻用兵被贬到信州,史弥远就将此谋先告诉他。

古文:礼部尚书卫泾、著作郎王居安、前右司郎官张鎡皆预其谋。开禧三年十一月三日,侂胄方早朝,弥远密遣中军统制夏震伏兵六部桥侧,率健卒拥侂胄至玉津园,槌杀之。

现代文:礼部尚书卫泾、著作郎王居安、前右司郎官张钅兹都参与了这个阴谋,开禧三年十一月三日,韩胄正去早朝,史弥远密派遣中军统制夏震在六部桥侧埋下伏兵,率领健卒把韩胄推拥到玉津园,用铁槌杀了他。

古文:复命弥远。象祖等俱赴延和殿,以殛侂胄闻,帝不之信,越三日,帝犹谓其未死。盖是谋悉出中宫及次山等,帝初不知也。

现代文:又命史弥远、钱象祖等人到延和殿,把韩胄的死讯告诉皇上,皇帝不相信,过了三天,皇帝还说他没有死,原来这个阴谋完全出自皇后及次山等人,皇帝开始并不知道。

古文:后既诛侂胄,弥远日益贵用事。

现代文:皇后诛杀韩胄后,史弥远一天天受到重用。

古文:嘉定十四年,帝以国嗣未定,养宗室子贵和,立为皇子,赐名竑。

现代文:嘉定十四年,皇帝因为储君未定,抚养宗室子贵和,立为皇子,赐名。

古文:弥远为丞相,既信任于后,遂专国政,竑渐不能平。

现代文:史弥远当了丞相,又被皇后信任,于是专断国家政事,慢慢心中不平。

古文:初,竑好琴,弥远买美人善琴者纳之,而私厚美人家,令伺皇子动静。

现代文:当初,好琴,弥远买了一个擅长弹琴的美女送给他,私下收买美女,让她阴察皇子举动。

古文:竑嬖之,一日,竑指舆地图示美人曰: 此琼崖州也,他日必置史弥远于此地。 美人以告弥远。

现代文:喜欢这个美女,有一天,指着舆地图对美女说: 这是琼崖州,日后一定把史弥远流放到那里。 美女把这句话告诉给弥远。

古文:竑又书字于几曰: 弥远当决配八千里。 竑左右皆弥远腹心,走白弥远。

现代文:又在茶几上写了几字 :弥远应当发配八千里。 身边的人都是弥远的心腹,跑去告诉了他。

古文:弥远大惧,阴蓄异志,欲立他宗室子昀为皇子,遂阴与昀通。

现代文:弥远非常害怕,暗地里生起异志,打算立另一个宗室子昀为皇子,于是暗地里与昀来往。

古文:十七年闰八月丁酉,帝大渐,弥远夜召昀入宫,后尚未知也。

现代文:嘉定十七年闰八月丁酉日,皇帝去世,弥远连夜召昀进宫,皇后还不知道。

古文:弥远遣后兄子谷及石以废立事白后,后不可曰: 皇子先帝所立,岂敢擅变? 是夜,凡七往反,后终不听。

现代文:弥远派皇后侄儿杨谷及杨石把想废立皇子的事告诉皇后,皇后不同意,说 :皇子是先帝所立,怎么能擅自变更? 当天晚上,一共七次往返,皇后还是不听。

古文:谷等乃拜泣曰: 内外军民皆已归心,苟不立之,祸变必生,则杨氏无唯类矣。 后默然良久,曰: 其人安在? 弥远等召昀入,后拊其背曰: 汝今为吾子矣! 遂矫诏废竑为济王,立昀为皇子,即帝位,尊皇后曰皇太后,同听政。

现代文:杨谷等人就跪着哭道 :宫内宫外的军民都已归心,如果不立他,一定发生祸变,那样杨氏就没有生地了。 皇后默默不语过了很久,说: 那个人在哪里? 弥远等人召昀进来,皇后抚着他的背说: 你现在是我的儿子了! 于是假造诏书废为济王,立昀为皇子,登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一同听政。

古文:宝庆二年十一月戊寅,加尊号寿明。

现代文:庆二年十一月戊寅日,加太后尊号为寿明。

古文:绍定元年正月丙子,复加慈睿。

现代文:绍定元年正月丙子日,再加尊号慈睿。

古文:四年正月,后寿七十,帝率百官朝慈明殿,加尊号寿明仁福慈睿皇太后。

现代文:绍定四年正月,太后七十岁,皇帝率领百官朝拜慈明殿,加太后尊号为寿明仁福慈睿皇太后。

古文:十二月辛巳,后不豫,诏祷祠天地、宗庙、社稷、宫观,赦天下。

现代文:十二月辛巳日,太后生了病,诏令祈祷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宫观,大赦天下。

古文:五年十二月壬午,崩于慈明殿。寿七十有一,谥恭圣仁烈。

现代文:绍定五年十二月壬午日,在慈明殿去世,终年七十一岁,谥号为恭圣仁烈。

古文:次山官至少保,封永阳郡王。

现代文:杨次山官至少保,被封为永阳郡王。

古文:次山二子:谷封新安郡王,石永宁郡王。

现代文:杨次山的两个儿子:杨谷被封为新安郡王,杨石被封为永宁郡王。

古文:自有传。

现代文:各自有传。

古文:侄孙镇,尚理宗女周汉公主,官至左领军卫将军、附马都统。

现代文:侄孙杨镇,与理宗女周汉公主结婚,官至左领军卫将军、驸马都统。

古文:宗族凤孙等,皆任通显云。

现代文:宗族杨凤孙等人,都官位显达。

古文:理宗谢皇后,讳道清,天台人。

现代文:理宗谢皇后,名道清,天台人。

古文:父渠伯,祖深甫。

现代文:她的父亲谢渠伯,她的祖父谢深甫。

古文:后生而黧黑,瞖一目。

现代文:皇后生下来时就皮肤黝黑,一只眼睛有毛病。

古文:渠伯早卒,家产益破坏。

现代文:谢渠伯死得早,家道愈发衰落。

古文:后尝躬亲汲饪。

现代文:皇后曾亲自从事家务。

古文:初,深甫为相,有援立杨太后功,太后德之。

现代文:当初,谢深甫任宰相,有援立杨太后之功,杨太后很感激他。

古文:理宗即位,议择中宫,太后命选谢氏诸女。

现代文:理宗即位后,打算选择皇后,太后命令选择谢家的几位女儿。

古文:后独在室,兄弟欲纳入宫,诸父攑伯不可,曰: 即奉诏纳女,当厚奉资装,异时不过一老宫婢,事奚益? 会元夕,县有鹊来巢灯山,众以为后妃之祥。

现代文:只有皇后未嫁在家,兄弟们想把她送进宫里。她的伯父谢扌举伯不同意说 :如果奉诏献女,当要厚置嫁妆,今后不过是一个老宫女,有什么好处呢? 恰遇元宵节晚上,县里有喜鹊来灯山做巢,人们认为这是有后妃的祥兆。

古文:攑伯不能止,乃供送后就道。

现代文:谢扌举伯不能阻止,于是出资送皇后上路入宫。

古文:后旋病疹,良已,肤蜕,莹白如玉;医又药去目瞖。

现代文:皇后不久出麻疹,过一段时间,皮肤蜕落,莹白如玉;医生又治好她的眼病。

古文:时贾涉女有殊色,同在选中。

现代文:当时贾涉的女儿姿色绝美,也在入选之中。

古文:及入宫,理宗意欲立贾。

现代文:入宫后,理宗想立贾氏。

古文:太后曰: 谢女端重有福,宜正中宫。 左右亦皆窃语曰: 不立真皇后,乃立假皇后邪! 帝不能夺,遂定立后。

现代文:太后说: 谢家女儿端重有福气,应当立为皇后。 皇帝身边的人也私下议论说: 不立真皇后,竟立假皇后吗? 皇帝不能改变太后的主意,于是决定立谢皇后。

古文:初封通义郡夫人,宝庆三年九月,进贵妃,十二月,册为皇后。

现代文:开始封为通义郡夫人,宝庆三年九月,进封为贵妃,十二月,册封为皇后。

古文:后既立,贾贵妃专宠;贵妃薨,阎贵妃又以色进。

现代文:皇后被立后,贾贵妃独得皇帝宠爱;贵妃死后,阎贵妃又以姿色得宠。

古文:后处之裕如,略不介怀。

现代文:皇后对此毫不介意,宽大为怀。

古文:太后深贤之,而帝礼遇益加焉。

现代文:太后认为她很贤惠,而且皇帝对她也越发优待尊敬。

古文:开庆初,大元兵渡江,理宗议迁都平江、庆元,后谏不可,恐摇动民心,乃止。

现代文:开庆初年,大元朝部队渡过长江,理宗打算迁都到平江、庆元,皇后劝谏不可迁都,深恐动摇民心,理宗才作罢。

古文:理宗崩,度宗立。

现代文:理宗死后,度宗即位。

古文:咸淳三年,尊为皇太后,号寿和圣福。

现代文:咸淳三年,尊皇后为皇太后,号为寿和圣福。

古文:进封三代:父渠伯,魏王;祖深甫、曾祖景之,皆鲁王。

现代文:进封太后的三代:父亲谢渠伯为魏王;祖父谢深甫、曾祖父谢景之都封为鲁王。

古文:宗族男女各进秩赐封赏赉有差。

现代文:宗族男女各分等升官赐封赏赉。

古文:度宗崩,瀛国公即位,尊为太皇太后。

现代文:度宗死后,瀛国公即皇帝位,尊太后为太皇太后。

古文:太后年老且疾,大臣屡请垂帘同听政,强之乃许。

现代文:太后年老而且有病,大臣们多次请她垂帘与皇帝一同听政,再三强求后太后才同意。

古文:加封五代。

现代文:加封太后的五代。

古文:太后以兵兴费繁,痛自裁节,汰慈元殿提举已下官,省泛索钱缗月万。

现代文:太后因为战争费用太多,亲自裁减节俭宫中费用,汰减慈元殿提举以下官员,省去泛索钱每月一万。

古文:平章贾似道兵溃,陈宜中上疏请正其罪。

现代文:平章贾似道战败兵溃,陈宜中上疏请求将他正法。

古文:太后曰: 似道勤劳三朝,岂宜以一旦罪而失遇大臣礼? 先削其官,后乃置法贬死。

现代文:太后说 :贾似道三朝以来勤劳从政,哪能因为一旦获罪而失去优遇大臣之礼? 先削夺他的官职,后来才依法贬死。

古文:京朝官闻难,往往避匿遁去。

现代文:京中朝官见国家有难,往往匿名逃走。

古文:太后命揭榜朝堂曰: 我国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

现代文:太后命令在朝堂张榜说 :我国家三百年来,对待士大夫不薄。

古文: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时艰,内则畔官离次,外则委印弃城,避难偷生,尚何人为?

现代文:我与嗣皇帝遭遇国家多难,你们大小臣子们不能出一计以救时艰,京官则弃官逃走,地方官则丢印弃城,逃避艰难苟且偷生,哪里还像人的作为?

古文:亦何以见先帝于地下乎?

现代文:又怎么见先帝于地下?

古文:天命未改,国法尚存。

现代文:天命并未改变,国法尚还存在。

**古文:凡在官守者,尚书省即与转一次;负国逃者,御史觉察以闻。 **

现代文:凡在官府者,尚书省即发与一份薪水;弃国而逃者,御史台纠察上报。

古文:德祐元年六月朔,日食既,太后削 圣福 以应天变。

现代文:德祐元年六月初一,发生日食后,太后削去自己 圣福 的尊号来顺应天变。

古文:丞相王爚老病,陈宜中、留梦炎庸懦无所长,日坐朝堂相争戾。

现代文:丞相王飊既老且病,陈宜中、留梦炎庸碌无所长,每天在朝堂相争斗。

古文:而张世杰兵败于焦山,宜中弃官去。

现代文:而张世杰在焦山兵败,陈宜中弃官逃去。

古文:太后累召不至,遗书宜中母,使勉之。

现代文:太后多次召见不来,送书信给宜中的母亲,让她劝勉宜中。

古文:十月,始还朝。

现代文:十月,才回到朝廷。

古文:太后又亲为书召夏贵等兵,曰: 吾母子不足念,独不报先帝德乎? 贵等亦罕有至者。

现代文:太后又亲自写信召夏贵等人的部队说: 我们母子不足为念,难道不报答先帝的恩德吗? 夏贵等人也少有人来。

古文:是月,大元兵破常州,太后遣陆秀夫等请和,不从。

现代文:这月,大元兵攻破常州,太后派陆秀夫等上前去请和,元兵不同意。

古文:宜中即率公卿请迁都,太后不许,宜中痛哭固请,不得已从之。

现代文:陈宜中就率领公卿大臣请求迁都,太后不允许,陈宜中痛哭着再三请求,太后不得已听从他。

古文:明日当启行,而宜中仓卒失奏,于是宫车已驾,日且暮而宜中不至,太后怒而止。

现代文:第二天应当出发,而陈宜中却仓卒不到,于是宫车已驾好,时候将晚而陈宜中不到,太后大怒而作罢。

古文:明年正月,更命宜中使军中,约用臣礼。

现代文:第二年正月,又命令陈宜中出使元军军中,约议向元朝称臣。

古文:宜中难之,太后涕泣曰: 苟存社稷,臣,非所较也。 未几,大元兵薄皋亭山,宜中宵遁,文武百官亦潜相引去。

现代文:陈宜中责难这样做,太后哭着说: 只要能保存国家,称臣不必计较。 不久,元兵进攻皋亭山,陈宜中逃走,文武百官也暗中逃走。

古文:二月辛丑,大军驻钱塘,宋亡。

现代文:二月五日,元大军驻扎钱塘,宋朝灭亡。

古文:瀛国公与全后入朝,太后以疾留杭。

现代文:瀛国公与全皇后入朝元朝,太后因病留在杭州。

古文:是年八月,至京师,降封寿眷郡夫人。

现代文:这年八月,到京城,元朝降封她为寿春郡夫人。

古文:越七年终,年七十四,无子。

现代文:过七年后死去,终年七十四岁,没有子女。

古文:兄奕,宋时封郡王。

现代文:太后的哥哥谢奕,宋朝时封为郡王。

古文:侄堂,两浙镇抚大使,尚荣郡公主;暨、并节度使,端平初,颇干国政云。

现代文:侄儿谢堂,任两浙镇抚大使,与荣郡公主结婚,谢埴、谢真都任节度使,端平初年,操持国政。

古文:度宗全皇后,会稽人,理宗母慈宪夫人侄孙女也。

现代文:度宗全皇后,会稽人,是理宗的母亲慈宪夫人的侄孙女。

古文:略涉书史,幼从父昭孙知岳州。

现代文:略通书史,年幼时跟随父亲全昭孙任岳州知州。

古文:开庆初,秩满归,道潭州。

现代文:开庆初年,任期已满回朝,过潭州。

古文:时大元兵自罗鬼入破全、衡、永、桂,围潭州,人有见神人卫城者,已而潭独不下。

现代文:当时元兵从罗鬼进入攻破全州、衡州、永州、桂州,围攻潭州,有人看见神人保卫此城,后来只有潭州未被攻下。

古文:逾年事平,至临安。

现代文:一年后,战事平息,到了临安。

古文:会忠王议纳妃。

现代文:正遇忠王打算纳妃。

古文:初,丁大全请选知临安府顾嵓女,已致聘矣;大全败,嵓亦罢去。

现代文:当初,丁大全请求选临安府顾砮的女儿,已经举行聘礼了;丁大全事败,顾砮也被罢官。

古文:台臣论嵓大全党,宜别选名族以配太子。

现代文:台臣们认为顾砮是丁大全一党,应当另选名门女儿来配婚太子。

古文:臣僚遂言全氏侍其父昭孙,往返江湖,备尝艰险;其处贵富,必能尽警戒相成之道。

现代文:大臣们于是说全氏侍奉其父亲全昭孙,往返江湖,备尝艰难险阻;如果身处富贵,一定能警戒事业成功之道。

**古文:理宗以母慈宪故,乃诏后入宫,问曰: 尔父昭孙,昔在宝祐间没于王事,每念之,令人可哀。 后对曰: 妾父可念,淮、湖之民尤可念也。 帝深异之,诏大臣曰: 全氏女言辞甚令,宜配冢嫡,以承祭祀。 **

现代文:理宗因为母亲慈宪夫人的缘故,就诏她入宫,问道: 你的父亲昭孙,过去在宝年间死于王事,每念及此,令人哀痛。 皇后回答说 :我的父亲固然可怜,淮、湖的人民尤其可怜。 皇帝深感惊异,对大臣们说: 全氏女言语非常得体,应当配婚太子,承接祭祀。

古文:景定二年十一月,诏封永嘉郡夫人。

现代文:景定二年十一月,诏令封为永嘉郡夫人。

古文:十二月,册为皇太子妃。

现代文:十二月,册封为皇太子妃。

古文:弟永坚等补承信郎、直秘阁。

现代文:其弟全永坚等人补任承信郎、直秘阁。

古文:度宗立,咸淳三年正月,册为皇后。

现代文:度宗立为皇帝后,咸淳三年正月,册封她为皇后。

古文:追赠三代,赐家庙、第宅。

现代文:追赠三代官职,赐家庙、第宅。

古文:弟清夫、庭辉等一十五人,各转一官。

现代文:其弟全清夫、全庭辉等一十五人,各任一官。

古文:五年三月,后归宁,推恩姻族五十六人,进一秩。

现代文:咸淳五年三月,皇后回家探亲,推加恩泽给亲戚五十六人,升官一级。

古文:咸平郡夫人全氏三十二人,各特封有差。

现代文:咸平郡夫人全氏三十二人,各分等特别封赏。

古文:后生子不育,次生瀛国公。

现代文:皇后生子不育,后又生下瀛国公。

古文:十年,度宗崩,瀛国公立,册为皇太后。

现代文:咸淳十年,度宗死后,瀛国公立为皇帝,册封皇后为皇太后。

古文:宋亡,从瀛国公入朝于燕京。后为尼正智寺而终。

现代文:宋代灭亡,跟从瀛国公入朝元朝于燕京,后来在正智寺当尼姑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