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古文:陶穀,字秀实,邠州新平人。

现代文:陶谷字秀实,邠州州新平人。

古文:本姓唐,避晋祖讳改焉。

现代文:本姓唐,避后晋高祖石敬瑭名讳改姓陶。

古文:历北齐、隋、唐为名族。

现代文:历任北齐、隋、唐官职,成为名家望族。

古文:祖彦谦,历慈、绛、澧三州刺史,有诗名,自号鹿门先生。

现代文:其祖父唐彦谦,历任慈、绛、澧三州刺史,有诗名,自号鹿门先生。

古文:父涣,领夷州刺史,唐季之乱,为邠帅杨崇本所害。

现代文:其父唐涣,领夷州刺史,唐末之乱,被州主将杨崇本害死。

古文:时穀尚幼,随母柳氏育崇本家。

现代文:当时陶谷还年幼,随母亲柳氏在崇本家长大。

古文:十余岁,能属文,起家校书郎、单州军事判官。

现代文:十多岁,能写文章,起家任校书郎、单州军事判官。

古文:尝以书干宰相李崧,崧甚重其文。

现代文:曾经用文章交游宰相李崧,李崧非常看重他的文章。

古文:时和凝亦为相,同奏为著作佐郎、集贤校理。

现代文:当时和凝也任宰相,李崧和和凝一起上奏任命他为著作佐郎、集贤校理。

古文:改监察御史,分司西京,迁虞部员外郎、知制诰。

现代文:改任监察御史,分司西京,升任虞部员外郎、知制诰。

古文:会晋祖废翰林学士,兼掌内外制。

现代文:正好后晋高祖废除翰林学士,由他兼管朝中内外诏令。

古文:词目繁委,穀言多委惬,为当时最。

现代文:诏令名目繁多,陶谷的言辞常常适宜,是当时最好的。

古文:少帝初,赐绯袍、靴、笏、黑银带。

现代文:后晋少帝初期,赐给他绯袍、靴、笏、黑银带。

古文:天福九年,加仓部郎中。

现代文:天福九年,加任仓部郎中。

古文:初,崧从契丹以北,高祖入京师,以崧第赐苏逢吉,而崧别有田宅在西京,逢吉皆取之。

现代文:当初,李崧随着契丹兵北迁,高祖进入京师,把李崧的住宅赐给苏逢吉,而李崧在西京另有田地住宅,逢吉都取为己有。

古文:崧自北还,因以宅券献逢吉,逢吉不悦,而崧子弟数出怨言。

现代文:李崧从北边回朝,把住宅券献给逢吉,逢吉不高兴,而李崧的子弟几次口出怨言。

古文:其后逢吉乃诱告崧与弟屿、等下狱,崧惧,移病不出。

现代文:后来逢吉诬告李崧与他的弟弟李屿、李山义等人进监狱,李崧害怕,称病不出。

古文:崧族子昉为秘书郎,尝往候崧,崧语昉曰: 迩来朝廷于我有何议? 昉曰: 无他闻,唯陶给事往往于稠人中厚诬叔父。 崧叹曰: 穀自单州判官,吾取为集贤校理,不数年擢掌诰命,吾何负于陶氏子哉? 及崧遇祸,昉尝因公事诣穀,穀问昉: 识李侍中否? 昉敛衽应曰: 远从叔尔。 穀曰: 李氏之祸,穀出力焉。 昉闻之汗出。

现代文:李崧的族子李日方任秘书郎,曾经前去看望李崧,李崧对李日方说: 近来朝廷对我有什么议论? 李日方说: 没有别的,只有陶给事往往在大众场合极力诬蔑叔父。 李崧叹道: 陶谷从单州判官任上,我任用为集贤校理,不过几年提升至掌管诰命,我哪里有负于这个陶氏子呢? 到李崧遇祸,李日方曾经因公事见陶谷,陶谷问李日方: 认识李侍中吗? 李日方严肃地回答说 :是我的远房叔父。 陶谷说 :李氏之祸,是我出的力。 日方听说后脊背出汗。

古文:穀性急率,尝与兖帅安审信集会,杯酒相失,为审信所奏。

现代文:陶谷脾气急率,曾经与兖州节度安审信集会,杯酒间失和,被审信奏告。

古文:时方姑息武臣,穀坐责授太常少卿。

现代文:当时朝廷正姑息迁就武将,陶谷因此被贬任太常少卿。

古文:尝上言: 顷莅西台,每见台司详断刑狱,少有即时决者。

现代文:陶谷曾经上言 :以前我在西京监察任上,常见监察部门判决刑事案件,很少能及时处理。

古文:至于闾阎夫妇小有争讼,淹滞积时,坊市死亡丧葬,必俟台司判状,奴婢病亡,亦须检验。

现代文:至于民间夫妇有小事争讼,拖延淹滞,民间死亡丧葬,一定等待监察部门判决,奴仆病亡,也需要检验。

古文:吏因缘为奸,而邀求不已,经旬不获埋瘗。

现代文:官吏乘机为奸,而索求不已,上十天不能埋葬。

古文:望申条约以革其弊。 从之。

现代文:希望申令条约来革除这些弊端。

古文:俄拜中书舍人。

现代文:朝廷采纳了这一建议。不久授任中书舍人。

古文:尝请教习乐工、停二舞郎,及禁民伐桑枣为薪,并从其请。

现代文:曾经请求教习乐工、停罢二舞郎,以及禁止百姓采伐桑枣树木为柴禾,朝廷都采纳了他的请求。

古文:开运三年,赐金紫。

现代文:开运三年,赐给他金紫朝服。

古文:契丹主北归,胁穀令从行。

现代文:契丹主回北方,胁令陶谷随行。

古文:穀逃匿僧舍中,衣布褐,阳为行者状。

现代文:陶谷逃藏在僧人房舍中,穿大布衣服,装作行路人打扮。

古文:军士意其诈,持刃陵胁者日数四。

现代文:军士怀疑有诈,持刀威胁他一天四次。

古文:穀颇工历数,谓同辈曰: 西南五星连珠,汉地当有王者出。

现代文:陶谷非常工于历数,对同辈说 :西南方五星连珠,汉地应当有皇帝出现。

古文:契丹主必不得归国。 及耶律德光死,有孛光芒指北,穀曰: 自此契丹自相鱼肉,永不乱华矣。 遂归汉,为给事中。

现代文:契丹主一定不得归国。 到耶律德光死去时,有孛星光芒指向北方,陶谷说 :从此契丹自相残杀,永不侵扰中国。 于是回归汉地,任给事中。

古文:乾祐中,令常参官转对。

现代文:乾年间,令常参官转对。

古文:穀上言曰: 五日上章,曾非旧制。

现代文:陶谷上言说: 五天上一道奏章,并非旧制。

古文:百官叙对,且异昌言。

现代文:群臣依次应对,言论不同。

古文:徒浼天聪,无益时政,欲乞停转对。

现代文:徒然污染皇上聪明,无益于时政,希望停止转对。

古文:在朝群臣有所闻见,即许不时诣阙闻奏。 从之。

现代文:在朝群臣有所闻见,允许随时入宫禀告。 皇帝采纳了。

古文:仕周为右散骑常侍,世宗即位,迁户部侍郎。

现代文:在后周任右散骑常侍,世宗即位,升任户部侍郎。

古文:从征太原,时鱼崇谅迎母后至,穀乘间言曰: 崇谅宿留不来,有顾望意。 世宗颇疑之。

现代文:跟从世宗征伐太原,当时鱼崇谅迎接母亲后到,陶谷乘间说: 崇谅宿留不来,有观望之心。 世宗很怀疑他。

古文:崇谅又表陈母病,诏许归陕州就养,以穀为翰林学士。

现代文:崇谅又上表叙述母亲病情,诏令允许他回到陕州赡养母亲,任命陶谷为翰林学士。

古文:世宗尝谓宰相曰: 朕观历代君臣治平之道,诚为不易。

现代文:世宗曾经对宰相说 :我看历代君臣治平之道,实在不易。

古文:又念唐、晋失德之后,乱臣黠将,僣窃者多。

现代文:又考虑后唐、后晋之后,乱臣狡将,僭窃帝号者多。

古文:今中原甫定,吴、蜀、幽、并尚未平附,声教未能远被,宜令近臣各为论策,宣导经济之略。 乃命承旨徐台符以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以进。

现代文:现在中原刚刚平定,羌、蜀、幽、并尚未平定,教化不能施及远方,应当命令近臣各写策论,研究经邦济国的方略。 于是下令承旨徐台符以下二十多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献给皇帝。

古文:其策率以修文德、来远人为意,惟穀与窦仪、杨昭俭、王朴以封疆密迩江、淮,当用师取之。

现代文:这些策论大多赋以修文德招远人之意,只有陶谷与窦仪、杨昭俭、王仆认为国土接近江、淮,应当用军队攻取。

古文:世宗自克高平,常训兵讲武,思混一天下。

现代文:世宗自攻克高平,常常训练士卒讲习武事,打算统一天下。

古文:及览其策,忻然听纳,由是平南之意益坚矣。

现代文:看到陶谷他们的策论,欣然采纳,从此平定江南之意越发坚决。

古文:显德三年,迁兵部侍郎,加承旨。

现代文:显德三年,升任兵部侍郎,加任承旨。

古文:世宗留心稼穑,命工刻木为耕夫、织妇、蚕女之状,置于禁中,思广劝课之道,穀为赞辞以进。

现代文:世宗留心农事,命工匠刻木成耕夫、织妇、蚕女的形状,放在宫中,考虑劝课农桑的方法,陶谷为此写赞词呈进皇上。

古文:显德六年,加吏部侍郎。

现代文:显德六年,加任吏部侍郎。

古文:宋初,转礼部尚书,依前翰林承旨。

现代文:宋朝初期,转任礼部尚书,仍然像从前兼任翰林承旨。

古文:穀在翰林,与窦仪不协,仪有公望,虑其轧己,尝附宰相赵普与赵逢、高锡辈共排仪,仪终不至相位。

现代文:陶谷在翰林,与窦仪不和,窦仪有名望,陶谷怕他倾轧自己,曾经依附宰相赵普与赵逢、高锡等人共同排挤窦仪,窦仪终于不能做到宰相。

古文:乾德二年,判吏部铨兼知贡举。

现代文:乾德二年,任判吏部铨兼知贡举。

古文:再为南郊礼仪使,法物制度,多穀所定。

现代文:再任南郊礼仪使,一切法物制度,多由陶谷所定。

古文:时范质为大礼使,以卤簿清游队有甲骑具装,莫知其制度,以问于穀。

现代文:当时范质任大礼使,以卤簿清游队中有甲骑具装,不知这是什么制度,向陶谷问教。

古文:穀曰: 梁贞明丁丑岁,河南尹张全义献人甲三百副、马具装二百副。其人甲以布为里,黄泬表之,青绿画为甲文,红锦绿青泬为下裙,绛韦为络,金铜玦,长短至膝。

现代文:陶谷说: 后梁贞明丁丑年,河南尹张全义献给朝廷人甲三百副、马具装二百副,这些人甲以布为衬里,以黄为表层,用青绿画为甲文,用红锦绿青为下裙,以绛韦为络线,金铜佩,长度到膝盖。

古文:前膺为人面二目,背连膺缠以红锦腾蛇。

现代文:前胸制成人面二目,背连胸用红锦腾蛇缠裹。

古文:马具装盖寻常马甲,但加珂拂于前膺及后鞦尔。

现代文:马具装是平常马甲,只在前胸及后革秋加上珂拂。庄宗进入洛阳,全部烧毁。

古文:庄宗入洛,悉焚毁。 质命有司如穀说,造以给用。又乘舆大辇,久亡其制,穀创意造之,后承用焉。

现代文:范质命令有关部门按陶谷说的样式,仿造供用。又有皇帝乘坐的辇舆,长期失去旧制,陶谷创意建造,后来沿用不衰。

古文:明德门成,诏穀为之记。

现代文:明德门建成,诏令陶谷为之作记。

古文:乾德中,命库部员外郎王贻孙、《周易》博士奚屿同考试品官子弟。

现代文:乾德年间,朝廷命库部员外郎王贻孙、《周易》博士奚屿共同考试品官子弟。

古文:穀属其子鄑于屿,珝书不通,以合格闻,补殿中省进马。

现代文:陶谷向奚屿托付自己的儿子陶晋阝,陶晋阝文章不通,以合格欺骗皇上,补任殿中省进马。

古文:俄为人所发,下御史府案问,屿责授乾州司户,贻孙责授左赞善大夫,夺穀奉两月。

现代文:不久被人告发,交送御史府审问,奚屿被贬任乾州司户,王贻孙被贬任左赞善大夫,罚陶谷两个月的俸禄。

古文:穀后累加刑部、户部二尚书。

现代文:陶谷后来历升至刑部、户部二尚书。

古文:开宝三年,卒,年六十八。

现代文:开宝二年,去世,终年六十八岁。

古文:赠右仆射。

现代文:追赠右仆射。

古文:穀强记嗜学,博通经史,诸子佛老,咸所总览;多蓄法书名画,善隶书。

现代文:陶谷强记好学,博通经史,诸子佛老,都有所研究;多收集法书名画,擅写隶书。

古文:为人隽辨宏博,然奔竞务进,见后学有文采者,必极言以誉之;闻达官有闻望者,则巧诋以排之,其多忌好名类此。

现代文:为人隽辨宏博,但奔竞务进,热心宦途迁升,见后学有文采者,一定极力赞誉;听说达官有名望者,则巧为诋毁排挤,他的多忌与好名就像这样。

古文:初,太祖将受禅,未有禅文,穀在旁,出诸怀中而进之曰: 已成矣。 太祖甚薄之。

现代文:当初,太祖打算受禅,还没有禅文,陶谷在旁边,从怀里取出一篇禅文交给太祖说 :已经写成了。

古文:尝自曰: 吾头骨法相非常,当戴貂蝉冠尔。 盖有意大用也,人多笑之。

现代文:太祖很看不起他。曾经自言自语说 :我头骨法相不平常,应当戴貂蝉冠。 这是有意受到重用,人们多笑话他。

古文:子邴,至起居舍人。

现代文:他的儿子名邴,官至起居舍人。

古文:天禧四年,录谷孙寔试秘书省校书郎。

现代文:天禧四年,录用陶谷的孙子陶萛为试秘书省校书郎。

古文: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

现代文: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

古文:曾祖洋,涿州别驾。

现代文:其曾祖父扈洋任涿州别驾。

古文:祖智周,卢龙军节度推官。

现代文:其祖父扈智周任卢龙军节度推官。

古文:父曾,内园使。

现代文:其父扈曾任内园使。

古文:蒙少能文,晋天福中,举进士,入汉为鄠县主簿。

现代文:扈蒙年轻时会写文章,后晋天福年间,考中进士,到后汉任县主簿。

古文:赵思绾叛,遣郭从义讨之。

现代文:赵思绾叛乱,朝廷派遣郭从义征讨。

古文:郡县吏供给皆戎服趋事,蒙寇服褒博,举止舒缓,从义颇讶之。

现代文:郡县官吏都穿短促军服,扈蒙穿着肥大的儒服,举止舒缓,从义感到很惊讶。

古文:转运使李谷谓曰: 蒙文学名流,不习吏事。 遂不之问。

现代文:转运使李谷对从义说: 扈蒙是文学名流,不熟悉公事。 于是不再追问。

古文:周广顺中,从归德军节度赵晖为掌书记,召为右拾遗、直史馆、知制诰。

现代文:后周广顺年间,跟从归德军节度赵晖任掌书记,召入朝任右拾遗、直史馆、知制诰。

古文:蒙从弟载时为翰林学士,兄弟并掌内外制,时号 二扈 。

现代文:扈蒙的叔伯兄弟扈载当时任翰林学士,兄弟二人掌握朝廷内外制令,当时号称 二扈 。

古文:宋初,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坐请托于同年仇华,黜为太子左赞善大夫,稍迁左补阙,掌大名市征。

现代文:宋朝初期,由中书舍人升任翰林学士,因向同年仇华请托私事违法,被贬为太子左赞善大夫,渐渐升职任左补阙,掌管大名集市征税。

古文:六年,复知制诰,充史馆修撰。

现代文:乾德六年,重新任知制诰,充任史馆修撰。

古文:开宝中,受诏与李穆等同修《五代史》,详定《古今本草》。

现代文:开宝年间,受诏与李穆等人同修《五代史》,审定《古今本草》。

古文:五年,连知贡举。

现代文:开宝五年,连续主持贡举。

古文:七年,蒙上书言: 昔唐文宗每召大臣论事,必命起居郎、起居舍人执笔立于殿侧,以纪时政,故《文宗实录》稍为详备。

现代文:开宝七年,扈蒙上书说: 以前唐文宗每次召见大臣商量政事,一定命令起居郎、起居舍人拿着笔在殿侧站着,记载时政,所以《文宗实录》较为详备。

古文:至后唐明宗,亦命端明殿学士及枢密直学士轮修日历,送史官。

现代文:到后唐明宗时,也命令端明殿学士及枢密直学士轮流修撰每日政事,送给史官。

古文:近来此事都废,每季虽有内殿日历,枢密院录送史馆,然所记者不过臣下对见辞谢而已。

现代文:近来这些措施都被废除了,每季虽然有内殿日记,枢密院录送史馆,但是所记不过臣下对见辞谢之类而已。

古文:帝王言动,莫得而书。

现代文:帝王的语言和行动,都未写进去。

古文: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

现代文:原因是宰相担心泄露,传播有误,史官疏远,哪里能知道。

古文: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从之,即以参知政事卢多逊典其事。

现代文:希望从今以后凡是裁制之事、优恤之言,发自内心,可写进书简的,都委托宰相及参知政事每月轮流主持抄录,以备史馆撰集。 朝廷采纳了,就以参知政事卢多逊主管这件事。

古文:九年正月,受朝乾元殿,降王在列,声明大备。

现代文:开宝九年正月,皇帝在乾元殿接受朝拜,各地降王在旁列队,声明大备。

古文:蒙上《圣功颂》,以述太祖受禅、平一天下之功,其词夸丽,有诏褒之。

现代文:扈蒙呈上《圣功颂》,备述太祖接受禅位、统一天下的功劳,言辞夸丽,有诏令褒奖他。

古文:为卢多逊所恶,出知江陵府。

现代文:被卢多逊忌恨,调出京城任知江陵府。

古文:太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旋复翰林学士。

现代文:太宗即皇帝位,召他入朝授任中书舍人,不久重任翰林学士。

古文:与李昉同修《太祖实录》。

现代文:与李日方一起同修《太祖实录》。

古文: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还,转户部侍郎,加承旨。

现代文:太平兴国四年,跟从太宗征伐太原回朝,转任户部侍郎,加任承旨。

古文:雍熙三年,被疾,以工部尚书致仕。

现代文:雍熙三年,染上疾病,以工部尚书衔退休。

古文:未几,卒,年七十二。

现代文:不久,去世。终年七十二岁。

古文:赠右仆射。

现代文:追赠右仆射。

古文:自张昭、窦仪卒,典章仪注,多蒙所刊定。

现代文:自从张昭、窦仪去世,朝廷典礼章程仪式,多由扈蒙刊定。

古文:初,太祖受周禅,追尊四庙,亲郊,以宣祖配天。

现代文:当初,太祖接受后周禅位,追尊四庙,到郊外祭祀祖父,以宣祖配天。

古文:及太宗即位,礼官以为舜郊喾,商郊冥,周郊后稷,王业所因兴也。

现代文:到太宗登皇位,礼官认为舜郊拜砶,商朝郊拜冥、周朝郊拜后稷,王业因他们而兴旺啊。

古文:若汉高之太公,光武之南顿君,虽有帝父之尊,而无预配天之祭。

现代文:至于汉高祖的太公,光武帝的南顿君,虽然有皇帝父亲的尊严,却不能享受配天的祭祀。

古文:故自太平兴国三年、六年再郊,并以太祖配,于礼为允。

现代文:所以自从太平兴国三年、六年两次郊拜,都以太祖配天,于礼是公允的。

古文:太宗将东封,蒙定议曰: 严父莫大于配天,请以宣祖配天。 自雍熙元年罢封禅为郊祀,遂行其礼,识者非之。

现代文:太宗即将到东边封禅时,扈蒙建议说: 严父莫大于配天,请以宣祖配天享祀。 自从雍熙元年罢去封禅而举行郊祀礼,于是施行扈蒙的礼制,有识之士认为这种礼制不公允。

古文:蒙性沉厚,不言人是非,好释典,不喜杀,缙绅称善人。

现代文:扈蒙为人沉重厚道,不谈别人的是非,喜欢佛教经典,不喜杀人,缙绅士大夫们称他是善人。

古文:有笑疾,虽上前不自禁。

现代文:有爱笑的毛病,即使在皇上面前也禁不住。

古文:多著述,有《鳌山集》二十卷行于世。

现代文:他著述很多,有《鳌山集》二十卷流行于世。

古文:载字仲熙,有传,见《五代史》。

现代文:扈载字仲熙,有传记,见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