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三十四

古文:张邦昌,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人也。

现代文:张邦昌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人。

古文:举进士,累官大司成,以训导失职,贬提举崇福宫,知光、汝二州。

现代文:举进士,连续升任为大司成,因训导失职,贬为崇福宫提举,知光、汝二州。

古文:政和末,由知洪州改礼部侍郎。

现代文:政和末,由知洪州改为礼部侍郎。

古文:首请取崇宁、大观以来瑞应尤殊者增制旗物,从之。

现代文:第一个请求把崇宁、大观以来出现的特殊的祥瑞感应制成旗帜、器物,被采纳。

古文:宣和元年,除尚书右丞,转左丞,迁中书侍郎。

现代文:宣和元年,任尚书右丞,转为左丞,升为中书侍郎。

古文:钦宗即位,拜少宰。

现代文:钦宗即位后,升为少宰。

古文:金人犯京师,朝廷议割三镇,俾康王及邦昌为质于金以求成。

现代文:金人进犯京师,宋廷议割三镇,派康王及张邦昌去金营为人质以求议和。

古文:会姚平仲夜斫金人营,斡离不怒责邦昌,邦昌对以非出朝廷意。

现代文:恰好姚平仲夜袭金营,斡离不怒责张邦昌,张邦昌以袭金营不是朝廷的意思做答。

古文:俄进太宰兼门下侍郎。

现代文:不久张邦昌升为太宰兼门下侍郎。

古文:既而康王还,金人复质肃王以行,仍命邦昌为河北路割地使。

现代文:不久,康王回来,金人又以肃王为人质,仍命张邦昌为河北路割地使。

古文:初,邦昌力主和议,不意身自为质,及行,乃要钦宗署御批无变割地议,不许;又请以玺书付河北,亦不许。

现代文:先前,张邦昌力主和议,不料自己成为人质,等动身时,就请求钦宗亲署御批不改变割地和议的决定,没答应他;又请求给河北发诏书,也没答应。

古文:时粘罕兵又来侵,上书者攻邦昌私敌,社稷之贼也。

现代文:此时粘罕的兵马又来侵略,上书者攻击张邦昌私通金人,是社稷之贼。

古文:遂黜邦昌为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罢割地议。

现代文:于是,贬张邦昌为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罢去割地求和之议。

古文:其冬,金人陷京师,帝再出郊,留青城。

现代文:当年冬,金人攻陷京师,皇上又出城与金议和,留在青城。

古文:明年春,吴幵、莫俦自金营持文书来,令推异姓堪为人主者从军前备礼册命。

现代文:第二年春,吴千干、莫俦从金营带着文书回来,让推举异姓堪当皇帝的人到金营接受册封。

古文:留守孙傅等不奉命,表请立赵氏。

现代文:留守孙傅等不听从命令,上表请求立赵氏。

古文:金人怒,复遣幵、俦促之,劫傅等召百官杂议。

现代文:金人怒,又派吴千干、莫俦来督促,胁迫孙傅等召集百官商议。

古文:众莫敢出声,相视久之,计无所出,乃曰: 今日当勉强应命,举在军前者一人。 适尚书员外郎宋齐愈至自外,众问金人意所主,齐愈书 张邦昌 三字示之,遂定议,以邦昌治国事。

现代文:众人不敢说什么,相视很久,无计可施,就说 :今日应勉强听命,应付过去,推举在金营中的一人。 正好尚书员外郎宋齐愈从金营回来,众人问金人的意向,宋齐愈写 张邦昌 三字给大家看,于是就决定推举张邦昌。

古文:孙傅、张叔夜不署状,金人执之置军中。

现代文:孙傅、张叔夜不在推举书上签名,被金人抓到营中。

古文:王时雍时为留守,再集百官诣秘书省,至即闭省门,以兵环之,俾范琼谕众以立邦昌,众意唯唯。

现代文:王时雍当时任留守,又把百官召集到秘书省,百官到后就关上省门,用兵把守,让范琼告诉大家立张邦昌为帝,众人只唯唯称是。

古文:有太学生难之,琼恐沮众,厉声折之,遣归学舍。

现代文:有太学生提出异议,范琼恐他惑众,就厉声训斥他,让他回学舍。

古文:时雍先署状,以率百官。

现代文:王时雍先在推举书上签名,给百官做榜样。

古文:御史中丞秦桧不书,抗言请立赵氏宗室,且言邦昌当上皇时,专事宴游,党附权奸,蠹国乱政,社稷倾危实由邦昌。

现代文:御史中丞秦桧不签名,力争立赵氏宗室,并说张邦昌在徽宗时,专事安逸游乐,党附权奸,蠹国乱政,社稷倾危实是张邦昌所致。

古文:金人怒,执桧。

现代文:金人怒,抓秦桧。

古文:幵、俦持状赴军前。

现代文:吴千干、莫俦拿着推举状到金营。

古文:邦昌入居尚书省,金人趣劝进,邦昌始欲引决,或曰: 相公不前死城外,今欲涂炭一城耶? 适金人奉册宝至,邦昌北向拜舞受册,即伪位,僣号大楚,拟都金陵。

现代文:张邦昌回来主持尚书省,金人劝他称帝,张邦昌开始想推辞,有人说 :相公不先死在城外,现在想使全城受涂炭吗? 正赶上金人带着册宝来,张邦昌向北拜舞后接受了册命,即伪皇帝位,僭号大楚,准备定都金陵。

古文:遂升文德殿,设位御床西受贺,遣閤门传令勿拜,时雍率百官遽拜,邦昌但东面拱立。

现代文:于是登上文德殿,在西面设御位接受朝贺,让门官传令不要跪拜,王时雍率百官竟跪拜,张邦昌只是面朝东恭敬地站着。

古文:外统制官、宣赞舍人吴革耻屈节异姓,首率内亲事官数百人,皆先杀其妻孥,焚所居,谋举义金水门外。

现代文:外统制官、宣赞舍人吴革以屈节异姓为耻,首先率内亲事官数百人,都先杀了自己的妻子儿女,烧毁宅第,计划在金水门外举事。

古文:范琼诈与合谋,令悉弃兵仗,乃从后袭杀百余人,捕革并其子皆杀之,又擒斩十余人。

现代文:范琼假装与他合谋,让大家丢弃武器,竟从背后袭杀了百余人,捕获了吴革和他的儿子,并杀了他们,又杀了十余人。

古文:是日,风霾,日晕无光。

现代文:当天,狂风大作,遮天蔽日,太阳昏暗无光。

古文:百官惨沮,邦昌亦变色。

现代文:百官凄惨颓丧,张邦昌也惊恐失色。

古文:唯时雍、幵、俦、琼等欣然鼓舞,若以为有佐命功云。

现代文:只有王时雍、吴千干、莫俦、范琼等欢欣鼓舞,他们认为有佐命之功。

古文:即以时雍权知枢密院事领尚书省,幵权同知枢密院事,俦权签书枢密院事,吕好问权领门下省,徐秉哲权领中书省。

现代文:张邦昌当即命王时雍权知枢密院事领尚书省,吴千干同知枢密院事,莫俦权签书枢密院事,吕好问权领门下省,徐哲权领中书省。

古文:下令曰: 比缘朝廷多故,百官有司皆失其职。

现代文:下令说: 近来因朝廷多变故,百官和各部门都失去其职能,从今起要各自恢复职能,依法度办事。

古文:自今各遵法度,御史台觉察以闻。 见百官称 予 ,手诏曰 手书 。

现代文:御史台监察上报。 张邦昌见百官时自称 予 ,手诏称 手书 。

古文:独时雍每言事邦昌前,辄称 臣启陛下 ,邦昌斥之;劝邦昌坐紫宸、垂拱殿,吕好问争之,乃止。

现代文:只有王时雍每次在张邦昌面前说事时,往往称 臣启陛下 ,张邦昌斥责他;又劝张邦昌坐紫宸、垂拱殿,吕好问争辩后,才停止。

古文:邦昌以嗣位之初,宜推恩四方,以道阻先赦京城,选郎官为四方密谕使。

现代文:张邦昌刚即位,应推恩四方,因道路阻隔,先在京城大赦,选郎官为四方密谕使。

古文:金人将退师,邦昌诣金营祖别,服柘袍,张红盖,所过设香案,起居悉如常仪,时雍、秉哲、幵、俦皆从行,士庶观者无不感怆。

现代文:金人将退兵,张邦昌到金营去送别,他身穿皇袍,张红色伞盖,在金人所过之地设香案,言行举止都和平常一样,王时雍、徐秉哲、吴千干、莫俦都跟着他,观看的人无不感伤。

古文:二帝北迁,邦昌率百官遥辞于南薰门,众恸哭,有仆绝者。

现代文:二帝被金掠走北去,张邦昌率百官在南薰门遥辞二帝,众人痛哭,有倒地而死的人。

古文:金师既还,邦昌降手书赦天下。

现代文:金军已退,张邦昌降手书大赦天下。

古文:吕好问谓邦昌曰: 人情归公者、劫于金人之威耳,金人既去,能复有今日乎?

现代文:吕好问对张邦昌说: 人情归你,那是迫于金人的威势,金人已离去,能再有今日的光景吗?

古文:康王居外久,众所归心,曷不推戴之? 又谓曰: 为今计者,当迎元祐皇后,请康王早正大位,庶获保全。 监察御史马伸亦请奉迎康王。邦昌从之。

现代文:康王久居在外,是众心所归,何不推戴他呢? 又说: 为今之计,应当迎回元佑皇后,请康王早登帝位,大概还可保全官位性命。 监察御史马伸也请求迎康王即位,张邦昌同意。

古文:王时雍曰: 夫骑虎者势不得下,所宜熟虑,他日噬脐,悔无及已。 徐秉哲从旁赞之,邦昌弗听,乃册元祐皇后曰宋太后,入御延福宫。

现代文:王时雍说: 骑虎难下,应深思熟虑,否则,他日遭吞噬,悔之晚矣。 徐秉哲也在旁边表示赞同,张邦昌不听,于是,册封元佑皇后为太后,迎入延福宫。

古文:遣蒋师愈赍书于康王自陈: 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权宜一时以纾国难也,敢有他乎? 王询师愈等,具知所由,乃报书邦昌。

现代文:派蒋师愈带书信到康王那自述说: 我所以同意金人的推戴,是出于权宜之计,以纾国难,怎敢怀有他图? 康王询问蒋师愈等,就知道了一切,于是给张邦昌写了回书。

古文:邦昌寻遣谢克家献大宋受命宝,复降手书请元祐皇后垂帘听政,以俟复辟。

现代文:张邦昌随即派谢克家献上大宋受命宝,又降手书请元佑皇后垂帘听政,等康王即位。

古文:书既下,中外大说。

现代文:手书下后,朝廷内外的人十分高兴。

古文:太后始御内东门小殿,垂帘听政。

现代文:宋太后开始在内东门小殿垂帘听政。

古文:邦昌以太宰退处内东门资善堂。

现代文:张邦昌以太宰的身份居于内东门资善堂。

古文:寻遣使奉乘舆服御物至南京,既而邦昌亦至,伏地恸哭请死,王抚慰之。

现代文:不久,又派使者带着乘舆服御去南京,很快张邦昌也到,他跪地痛哭请死,康王慰抚他。

古文:王即皇帝位,相李纲,徙邦昌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封同安郡王。

现代文:康王即位,以李纲为宰相,张邦昌转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被封为同安郡王。

古文:纲上书极论: 邦昌久典机政,擢冠宰司。国破而资之以为利,君辱而攘之以为荣。

现代文:李纲上书论奏: 张邦昌久任机务,位高权重,却趁国家破亡之机为己谋利,君主受辱之时窃位求荣。

古文:异姓建邦四十余日,逮金人之既退,方降赦以收恩。

现代文:以异姓建国四十多天,等金人退去,才降赦来笼络人心。

古文:是宜肆诸市朝,以为乱臣贼子之戒。 时黄潜善犹左右之。

现代文:这种人应枭首示众,作为对乱臣贼子的惩戒。 当时黄潜善也帮助李纲。

**古文:纲又力言: 邦昌已僣逆,岂可留之朝廷,使道路目为故天子哉? 高宗乃降御批曰: 邦昌僣逆,理合诛夷,原其初心,出于迫胁,可特与免贷,责授昭化军节度副使、潭州安置。 **

现代文:李纲又说 :张邦昌已是僭逆,怎能留在朝廷,使人们把他看成是先前的天子呢? 高宗就降御批说: 张邦昌僭逆,理应诛杀,但考察他的本意,是出于威胁,可特别给予宽恕,贬为昭化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潭州。

古文:初,邦昌僣居内庭,华国靖恭夫人李氏数以果实奉邦昌,邦昌亦厚答之。

现代文:起初,张邦昌入主皇宫,华国靖恭夫人李氏多次给张邦昌送果品,张邦昌也对她特别厚待。

古文:一夕,邦昌被酒,李氏拥之曰: 大家,事已至此,尚何言? 因以赭色半臂加邦昌身,掖入福宁殿,夜饰养女陈氏以进。

现代文:一天晚上,张邦昌醉酒,李氏扶着他说 :陛下,事已至此,还说什么? 于是把胳膊搭在张邦昌身上,扶他进了福宁殿,晚上,把自己的养女陈氏打扮好送给张邦昌。

古文:及邦昌还东府,李氏私送之,语斥乘舆。

现代文:等张邦昌退位回东府,李氏偷偷送他,并责备皇上。

古文:帝闻,下李氏狱,词服。

现代文:皇上听说后,把李氏投入狱中,她服罪。

古文:诏数邦昌罪,赐死潭州,李氏杖脊配车营务。

现代文:下诏列举张邦昌的罪状,赐死于潭州。李氏处以杖脊后发配到车务营。

古文:时雍、秉哲、幵、俦等先已远窜,至是,并诛时雍。

现代文:王时雍、徐秉哲、吴千干、莫俦等早已流放到远方,这时,又杀了王时雍。

古文:刘豫,字彦游,景州阜城人也。

现代文:刘豫字彦游,景州阜城人。

古文:世业农,至豫始举进士,元符中登第。

现代文:世代务农,到刘豫时才考进士,元符中考中进士。

古文:豫少时无行,尝盗同舍生白盂、纱衣。

现代文:刘豫小时候缺乏教养和德行,曾偷同学的白金盂、纱衣。

古文:政和二年,召拜殿中侍御史,为言者所击,帝不欲发其宿丑,诏勿问。

现代文:政和二年,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被言者攻击,皇上不想揭发他过去的丑行,下诏不要追究。

古文:未几,豫累章言礼制局事,帝曰: 刘豫河北种田叟,安识礼制? 黜豫两浙察访。

现代文:不久,刘豫多次上书讲礼制局的事,皇上说: 刘豫是河北的种田人,怎懂礼制? 贬刘豫为两浙察访。

古文:宣和六年,判国子监,除河北提刑。

现代文:宣和六年,判国子监,拜官为河北提刑。

古文:金人南侵,豫弃官避乱仪真。

现代文:金人南侵,刘豫弃官到仪真避乱。

古文:豫善中书侍郎张悫,建炎二年正月,用悫荐除知济南府。

现代文:刘豫与中书侍郎张悫交好,建炎二年正月,因张悫的推荐刘豫被任为济南知府。

古文:时盗起山东,豫不愿行,请易东南一郡,执政恶之,不许,豫忿而去。

现代文:当时山东盗贼蜂起,刘豫不愿去,请求改任东南部某郡,执政讨厌他,不许,刘豫气愤地上任去了。

古文:是冬,金人攻济南,豫遣子麟出战,敌纵兵围之数重,郡倅张柬益兵来援,金人乃解去。

现代文:当年冬,金人攻济南,刘豫派儿子刘麟出战,敌人重重包围了济南,副长官张柬增兵来援,敌兵才撤。

古文:因遣人啖豫以利,豫惩前忿,遂畜反谋,杀其将关胜,率百姓降金,百姓不从,豫缒城纳款。

现代文:金趁机派人以利劝诱刘豫,刘豫想起先前的忿恨,于是蓄谋反叛,杀他的部将关胜,率百姓降金,百姓不从,刘豫献城投降。

古文:三年三月,兀术闻高宗渡江,乃徙豫知东平府,充京东西、淮南等路安抚使,节制大名开德府、濮滨博棣德沧等州,以麟知济南府,界旧河以南,俾豫统之。

现代文:建炎三年三月,兀术听说高宗已渡过长江,就派刘豫知东平府,任京东西、淮南等路安抚使,节制大名、开德府、濮、滨、博、棣、德、沧等州,刘麟为济南知府,黄河以南,由刘豫统领。

古文:四年七月丁卯,金人遣大同尹高庆裔、知制诰韩昉册豫为皇帝,国号大齐,都大名府。

现代文:建炎四年七月二十七日,金派大同尹高庆裔、知制诰韩窻册封刘豫为皇帝,国号大齐,建都大名府。

古文:先是,北京顺豫门生瑞禾,济南渔者得鳣,豫以为己受命之符,遣麟持重宝赂金左监军挞辣求僣号。

现代文:先前,北京顺豫门长出瑞禾,济南渔民捕到鳝鱼,刘豫认为这是自己登帝位的符瑞,就派刘麟带重礼贿赂金左监军挞懒,请求封他为帝。

古文:挞辣许之,遣使即豫所部咨军民所宜立,众未及对,豫乡人张浃越次请立豫,议遂决,乃命庆裔、昉备玺绶宝册以立之。

现代文:挞懒应允,派使到刘豫所部询问军民应立谁为帝,众人未来得及回答,刘豫的同乡张浃超越次序答话,请求立刘豫,于是就决定立他,命高庆裔、韩日方备好玺绶宝册来册封他。

古文:九月戊申,豫即伪位,赦境内,奉金正朔,称天会八年。

现代文:九月初九,刘豫即位为伪皇帝,大赦境内,遵用金的年号,称天会八年。

古文:以张孝纯为丞相,李孝扬为左丞,张柬为右丞,李俦为监察御史,郑亿年为工部侍郎,王琼为汴京留守,子麟为太中大夫、提领诸路兵马兼知济南府。

现代文:以张孝纯为丞相,李孝扬为左丞,张柬为右丞,李俦为监察御史,郑亿年为工部侍郎,王琼为汴京留守,他的儿子刘麟为太中大夫、提领诸路兵马兼知济南府。

古文:孝纯始坚守太原,颇怀忠义,高宗以王衣雅厚孝纯,俾衣招之,会粘罕遣人自云中送归豫,遂失节于贼。

现代文:张孝纯开始时坚守太原,十分忠义,高宗因王衣与张孝纯是至交,就让他去招抚张孝纯,正巧粘罕派人从云中送他归属刘豫,于是失节于叛贼。

古文:豫还东平,升为东京。改东京为汴京,降南京为归德府。

现代文:刘豫回东平,升东平为东京,改东京为汴京,降南京为归德府。

古文:以弟益为北京留守,寻改汴京留守。

现代文:以弟刘益为北京留守,不久又改为汴京留守。

古文:复降淮宁、颍昌、顺昌、兴仁府悉为州。

现代文:又降淮宁、颍昌、兴仁府皆为州。

古文:自以生景州,守济南,节制东平,僣位大名,乃起四郡丁壮数千人,号 云从子弟 。

现代文:因他生于景州,任过济南知府,节制东平,僭位于大名,就招募以上四郡的丁壮数千人,号称 云从子弟 。

古文:下伪诏求直言。

现代文:下伪诏求直言。

古文:十月,册其母翟氏为皇太后,妾钱氏为皇后。

现代文:十月,封他的母亲翟氏为皇太后,妾钱氏为皇后。

古文:钱氏,宣和内人也,习宫掖事,豫欲有所取则,故立之。

现代文:钱氏,是宣和时的宫人,熟悉宫中之事,刘豫想仿照宫中各种规制,故立她为后。

古文:十一月,改明年元阜昌。

现代文:十一月,改明年年号为阜昌。

古文:方豫未僣号时,数遣人说东京副留守上官悟,及赂悟左右乔思恭与共说悟令降金,悟并斩之。

现代文:在刘豫未僭号时,多次派人劝说东京副留守上官悟,并贿赂上官悟的亲信乔思恭一起劝上官悟降金,上官悟把他们都杀了。

古文:又招知楚州赵立,立不发书,斩其使。

现代文:又招降楚州知州赵立,赵立不看他的书信就斩了他的使者。

古文:复遣立友人刘偲以榜旗诱之,且曰: 吾君之故人也。 立曰: 我知有君父,不知有故人。 烧杀偲。

现代文:又派赵立的朋友刘用写着大字的旗来诱降,并说 :我是你的老朋友啊。 赵立说 :我知有君父,不知有老朋友。 把刘烧死。

古文:博州判官刘长孺以书劝豫反正,豫囚之十旬,不屈;欲官之,不受。

现代文:博州判官刘长孺写信劝刘豫反正,刘豫囚他一百天,他都不屈服;又给他官做,他也不接受。

古文:豫大索宋宗室,承务郎阎琦匿之,豫杖死琦。

现代文:刘豫大肆搜索宋宗室,承务郎阎琦把宋宗室藏起来,被刘豫杖死。

古文:召迪功郎王宠,不至。

现代文:征召迪功郎王宠,王宠不到。

古文:文林郎李喆、尉氏令姚邦基皆弃官去。

现代文:文林郎李吉吉、尉氏令姚邦基都弃官而去。

古文:朝奉郎赵俊书甲子不书僣年,豫亦无如之何。

现代文:朝奉郎赵俊以甲子纪年而不写刘豫年号,刘豫也拿他没办法。

古文:洪皓久陷于金,粘罕劝皓仕豫,不从,窜皓冷山。

现代文:洪皓身陷金朝已很久,粘罕劝他去为刘豫做官,他不答应,被流放到皓冷山。

古文:处士尹惇闻豫召,逃山谷间,走蜀中。

现代文:隐士尹听说刘豫召他,逃到山谷间,远走蜀中。

古文:国信副使宋汝为以吕颐浩书勉豫忠义,豫曰: 独不见张邦昌乎?

现代文:国信副使宋汝为用吕颐浩的书信劝勉刘豫要以忠义为本,刘豫说: 没见张邦昌吗?

古文:业已然,尚何言哉! 沧州进士邢希载上豫书乞通宋朝,豫杀希载。

现代文:已经如此,还说什么! 沧州进士邢希载上书刘豫请求与宋通好,被杀。

古文:是月,豫立陈东、欧阳澈庙于归德,如唐张巡、许远双庙制。

现代文:当月,刘豫在归德为陈东、欧阳澈立庙,是唐代张巡、许远那样的双庙制。

古文:绍兴元年五月,张俊讨李成败之,成逃归豫。

现代文:绍兴元年五月,张俊讨伐并打败李成,李成逃归刘豫。

古文:雄州大侩王友直尝抵豫书招李成,谓刘光世、吕颐浩非中兴将相才,后为人所诉,诏鞫而刑之。

现代文:雄州的大侩王友直曾致书刘豫让他招抚李成,说刘光世、吕颐浩不是国家中兴的将相之才,后被人告发,下诏审问他并用刑法惩处他。

古文:六月,豫以麟为兵马大总管、尚书左丞相。

现代文:六月,刘豫以刘麟为兵马大总管、尚书左丞相。

古文:置招受司于宿州,诱宋逋逃。

现代文:在宿州设招受司,诱惑宋逃亡者。

古文:金人既立豫,以旧河为界,恐两河民之陷没者逃归,下令大索,或转鬻诸国,或系送云中,实防豫也。

现代文:金人册立刘豫,以黄河为界,恐怕两河地区陷没敌伪境的人民逃归,下令大搜捕,有的被卖到别国,有的押送到云中,实际是防刘豫。

古文:十月,豫入寇,遣其将王世冲以蕃、汉兵攻庐州,守臣王亨诱斩世冲,大败其众。

现代文:十月,刘豫侵宋,派部将王世冲率蕃、汉兵攻庐州,庐州守臣王亨诱斩王世冲,大败他的军队。

古文:十一月,帅臣叶梦得招降豫将王才。

现代文:十一月,帅臣叶梦得招降刘豫部将王才。

古文:伪秦凤帅郭振入寇,王彦、关师古败之。

现代文:伪秦凤帅郭振入寇,王彦、关师古把他打败。

古文:伪知海州薛安靖及通判李汇以州来归。

现代文:伪知海州薛安靖及通判李汇献州降宋。

古文:二年二月,知商州董先以商、虢二州叛附于豫。

现代文:绍兴二年二月,知商州董先献商、虢二州叛附刘豫。

古文:襄阳镇抚使桑仲上疏请正豫罪。

现代文:襄阳镇抚使桑仲上疏治刘豫罪。

古文:朝廷寻命仲兼节制应援京城军马,量度事势,复豫所陷郡。

现代文:朝廷即命桑仲兼任节制应援京城军马,审时度势,收复被刘豫攻占的州郡。

古文:仍命河南翟兴、荆南解潜、金房王彦、德安陈规、蕲黄孔彦舟、庐寿王亨相为应援,毋失事机。

现代文:仍命河南翟兴,荆南解潜,金、房二州的王彦,德安陈规,蕲、黄二州的孔彦舟,庐、寿二州的王亨互为应援,毋失事机。

古文:三月,仲为其将霍明所杀,高宗闻之,授仲二子将仕郎。

现代文:三月,桑仲被他的部将霍明杀死,高宗听后,授官给桑仲的两个儿子为将仕郎。

古文:河南镇抚使翟兴屯伊阳山,豫患之,使人招兴,许以王爵。

现代文:河南镇抚使翟兴屯驻在伊阳山,刘豫认为是祸患,派人招降他,并答应封他王爵。

古文:兴焚伪诏并戮其使。

现代文:翟兴烧了伪诏并杀了伪使。

古文:豫乃阴结兴麾下杨伟图之。

现代文:刘豫就暗中勾结翟兴的部下杨伟谋取翟兴。

古文:伟杀兴,持兴首降豫。

现代文:杨伟杀翟兴,拿着翟兴的头投降刘豫。

古文:四月丙寅,豫迁都汴。

现代文:四月初五,刘豫迁都汴京。

古文:因奉祖考于宋太庙,尊其祖曰徽祖毅文皇帝,父为衍祖睿仁皇帝。

现代文:于是就把祖先的灵位奉于宋太庙,尊他的祖父为徽祖毅文皇帝,父为衍祖睿仁皇帝。

古文:亲巡郊社。

现代文:亲自祭祀天地。

古文:是日,暴风卷旗,屋瓦皆震,士民大恐。

现代文:当天,暴风卷旗,屋瓦震动,士民恐惧。

古文:豫曲赦汴人,与民约曰: 自今不肆赦,不用宦官,不度僧道。

现代文:刘豫在汴京大赦,与百姓相约说 :自今起不滥赦,不用宦官,不度僧道。

古文:文武杂用,不限资格。 时河、淮、陕西、山东皆驻北军,麟籍乡兵十余万为皇子府十三军。

现代文:文武杂用,不限资格。 当时河、淮、陕西、山东都驻扎着金兵,刘麟招乡兵十余万为皇子府十三军。

古文: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两京冢墓发掘殆尽。

现代文:在河南、汴京分别设淘沙官,使这两京的冢墓被发掘殆尽。

古文:赋敛烦苛,民不聊生。

现代文:赋敛烦苛,民不聊生。

古文:五月,豫闻桑仲死,遣人招随州李道、邓州李横,皆不受,执其使以闻。

现代文:五月,刘豫听说桑仲死,派人招降随州李道、邓州李横,都不受降,抓刘豫的使臣报告朝廷。

古文:六月,蕲、黄镇抚使孔彦舟叛降豫,其将陈彦明率众千余来归。

现代文:六月,蕲、黄镇抚使孔彦舟叛附刘豫,他的部将陈颜明率千余人归宋。

古文:直徽猷阁凌唐佐、尚书郎李亘、国信副使宋汝为留伪庭,久谋疏豫虚实蜡书以闻,事泄,豫杀唐佐,亘亦遇害。

现代文:直徽猷阁凌唐佐、尚书郎李亘、国信副使宋汝为留在伪朝廷,早就谋划把刘豫的虚实写成蜡书报告给朝廷,事泄露,刘豫杀了凌唐佐,李亘也遇害。

古文:豫以知东平府李邺为尚书右丞,河南镇抚司都统制董先为大总管府先锋将。

现代文:刘豫以知东平府李邺为尚书右丞、河南镇抚司都统制董先为大总管府先锋将。

古文:十二月,襄阳镇抚使李横败豫兵于扬石,乘胜趣汝州,伪守彭玘以城降。

现代文:十二月,襄阳镇抚使李横在扬石打败刘豫兵马,乘胜奔汝州,伪守彭王己献城投降。

古文:豫遣刘夔与金帅撒离曷侵蜀。

现代文:刘豫派刘夔与金帅撒离曷侵蜀。

古文:执进士薛筇送豫,筇勉豫: 早图反正,庶或全宗,孰与他日并妻子磔东市? 豫怒,欲兵之,赖张孝纯获免。

现代文:抓住进士薛筇送给刘豫,劝他: 应早图反正,或可保全宗族,何必日后作为乱臣贼子与妻子儿女枭首示众呢? 刘豫怒,想用兵器杀伤他,全赖张孝纯说情,方才获免。

古文:三年正月庚申,李横破颍顺军,伪守兰和降。

现代文:绍兴三年正月初四,李横攻破颍顺军,伪守将兰和投降。

古文:壬戌,败豫兵于长葛。

现代文:初六,在长葛打败刘豫兵马。

古文:甲子,横引兵至颍昌府,伪安抚赵弼固守,急攻下之,弼遁,复颍昌。

现代文:初八,李横率兵到颍昌府,伪安抚赵弼固守城池,李横猛攻,赵弼逃走,收复了颍昌。

古文:二月,河南镇抚司统制官李吉败豫将梁进于伊阳台,殪之。

现代文:三月,河南镇抚司统制官李吉在伊阳台打败刘豫部将梁进,梁进被杀。

古文:三月,豫闻横入颍昌,求援于金人。

现代文:三月,刘豫听说李横攻占颍昌,向金求援。

古文:粘罕遣兀术赴之,豫亦遣将李成率师二万逆战于京城西北之牟驼冈。

现代文:粘罕派兀术来援,刘豫也派李成率二万人在京城西北的牟驼冈截击宋军。

古文:横败绩,复陷颍昌。

现代文:李横战败,颍昌又失陷。

古文:横军本群盗,恃勇无律,胜则争取子女金帛,故及于败。

现代文:李横的军队本是一群盗贼,勇敢但无军纪,战胜时就争抢子女金帛,因此失败。

古文:四月,陷虢州。

现代文:四月,虢州失陷。

古文:镇抚司统制官谢皋指腹示贼曰: 此吾赤心也! 自剖心以死。

现代文:镇抚司统制官谢皋指着自己的腹部对敌人说: 这就是我的赤心! 自己剖腹而死。

古文:皋,开封人。

现代文:谢皋,开封人。

古文:是月,明州守将徐文以所部海舟六十艘、官军四千余人浮海抵盐城,输款于豫。

现代文:当月,明州守将徐文率领所部海船六十艘、官军四千多人从海上到达盐城,投降了刘豫。

古文:文言沿海无备,二浙可袭取。

现代文:徐文说宋沿海没防备,可袭取二浙。

古文:豫大喜,以文知莱州,益海舰二十,俾寇通、泰间。

现代文:刘豫大喜,以徐文知莱州,增加二十艘海舰,让他在通、泰间袭扰宋军。

古文:五月,朝廷遣韩肖胄、胡松年使伪齐。

现代文:五月,朝廷派韩肖胄、胡松年出使伪齐。

古文:豫欲以臣礼见,肖胄无以应,松年曰: 均为宋臣。 遂长揖不拜,豫不能屈。

现代文:刘豫想以召见臣下的礼节见他们,韩肖胄没说什么,胡松年说: 我们都是宋臣。 就拱手作揖而不跪拜,刘豫不能使他们屈服。

古文:因问主上如何,松年曰: 圣主万寿。 复问帝意所向,松年曰: 必欲复故疆耳。 豫有惭色。

现代文:于是问皇上怎么样,胡松年说: 圣主万寿。 又问皇上的意向,胡松年说: 一定要收复故疆。 刘豫有愧色。

古文:时豫悉有梁、卫之地,翟琮屯伊阳之凤牛山,不能孤立,突围奔襄阳。

现代文:此时刘豫完全占有梁、卫之地,翟琮驻屯在伊阳的凤牛山,孤军无援,就突围到襄阳。

古文:九月,杨政遣川陕将官吴胜破豫兵于莲花城。

现代文:九月,杨政派川陕将官吴胜在莲花城打败刘豫军队。

古文:十月己亥,贼将李成陷邓州,以齐安守之;癸卯,陷襄阳,李横奔荆南,知随州李道弃城走。

现代文:十月十八日,贼将李成攻陷邓州,由齐安守卫;二十二日,攻陷襄阳,李横逃奔荆南,知随州李道弃城逃走。

古文:成据襄阳,以王嵩知随州。

现代文:李成占据襄阳,以王嵩知随州。

古文:甲辰,陷郢州,守臣李简遁,豫以荆超知州事。

现代文:二十三日,攻陷郢州,守臣李简逃跑,刘豫命荆超知郢州。

古文:贼将王彦先自亳引兵至寿春,将窥江南。

现代文:贼将王彦先从亳州率兵到寿春,将进兵江南。

古文:刘光世驻军建康,扼马家渡,遣郦琼领所部驻无为军,为濠、寿声援,贼乃还。

现代文:刘光世驻军建康,扼守马家渡,派郦琼率所部驻在无为军,为濠、寿声援,敌兵才退。

古文:十二月,金人遣李永寿、王翊来报聘。

现代文:十二月,金派李永寿、王翊来报聘。

古文:永寿等骄倨,请还豫俘及西北士民之流寓者,复要画江以益豫。

现代文:李永寿等放纵傲慢,请求放回刘豫的俘虏和西北人民流寓在江南的,又要割江北的土地给刘豫。

古文:监广州盐税吴伸上书请讨豫,谓 金人虽强,实不足虑,贼豫虽微,实为可忧。

现代文:监广州盐税吴伸上书请求讨伐刘豫,说: 金人虽强大,实际不值得忧虑,叛贼刘豫虽弱小,实在可忧。

**古文:今敌使在廷,宜阳许而阴图之,乘其不疑,可一战擒也。 **

现代文:现在敌人使臣在朝廷,应明里答应他们的条件而暗中谋取他们,趁他们不怀疑,可一战而擒获刘豫。

古文:四年正月,翰林学士綦崇礼言: 豫父子倚重金人,且永寿等从豫所来,画江之请必出于豫。

现代文:绍兴四年正月,翰林学士綦崇礼说 :刘豫父子倚重金人,且李永寿等是从刘豫那来,画江为界一定是刘豫的主意。

古文:观其奸谋,在窥吾境土。

现代文:看他的奸谋,是在窥伺我国疆土。

古文:恐既通使,人情必解弛,宜戒将帅愈益置守。

现代文:恐怕已通使,人情定会懈怠,应告诫将帅更要严守边防。

古文:纵和议成,亦未可驰备。 既而朝廷遣章谊使金,至云中。

现代文:即使和议成,亦不可放松防御。 不久,朝廷派章谊使金。

古文:粘罕答书约毋驻军淮南,谊不屈,还过汴,豫欲留之,以计获免。

现代文:到云中,粘罕答书中不让宋驻军淮南,章谊没屈从,回来时路过汴京,刘豫想留他,他用计谋才脱身。

古文:熙河路马步军总管关师古与豫兵战于左要岭,败绩,遂降贼。

现代文:熙河路马步军总管关师古在左要岭与刘豫军交战失败,于是投降刘豫。

古文:洮、岷之地尽归豫矣。

现代文:洮、岷地区全被刘豫占领。

古文:二月,豫策进士。

现代文:二月,刘豫策进士。

古文:五月,知寿春府罗兴叛降豫。

现代文:五月,知寿春府罗兴叛降刘豫。

古文:舒、蕲等州制置使岳飞复襄阳,李成遁,寻复唐州。

现代文:舒、蕲等州制置使岳飞收复襄阳,李成逃走,很快又收复唐州。

古文:六月,复随州,磔伪守王嵩于襄阳市。

现代文:六月,收复随州,在襄阳把随州伪守王嵩斩首。

古文:七月,复邓州,语在《飞传》。

现代文:七月,收复邓州。《岳飞传》中有记载。

古文:豫闻岳飞取襄、邓,遂乞师于金人。

现代文:刘豫听说岳飞攻取了襄、邓,就向金求援。

古文:伪奉议郎罗诱上南征策,豫大喜。

现代文:伪奉议郎罗诱上奏南征策,刘豫大喜。

古文:夺民舟五百载战具,以徐文为前军,声言攻定海。

现代文:刘豫抢民船五百条装战具,以徐文为先锋,声称攻定海。

古文:九月,豫下伪诏,有 混一六合 之言,遣子麟入寇,及诱金人宗辅、挞辣、兀术分道南侵,步兵自楚、承进,骑兵由泗趋滁。

现代文:九月,刘豫下伪诏,有 混一六合 的话,派他的儿子刘麟侵宋,并诱金人宗辅、挞辣、兀术分道南侵,步兵由楚、承进兵,骑兵由泗州奔滁州。

古文:复遣伪知枢密院卢纬请师于金主,金主集诸将议,粘罕、希尹难之,独宗辅以为可。

现代文:又派伪知枢密院卢纬向金主请兵,金主召诸将商议,粘罕、希尹反对,只宗辅认为可以。

古文:乃以宗辅权左副元帅,挞辣权右副元帅,调渤海汉军五万应豫。

现代文:于是以宗辅权左副元帅,挞懒权右副元帅,调渤海、汉军五万支援刘豫。

古文:以兀术尝渡江,习知险易,俾将前军。

现代文:因兀术曾渡过长江,熟悉地形,让他为前锋。

古文:豫以麟领东南道行台尚书令。

现代文:刘豫以刘麟领东南道行台尚书令。

古文:朝廷震恐。

现代文:朝廷震恐。

古文:或劝帝他幸,赵鼎曰: 战而不捷,去未晚也。 张俊曰: 避将安之? 遂决意亲征。

现代文:有的劝皇上到别处,赵鼎说: 与敌交战不胜,再走也不晚。 张俊说 :到哪儿去避敌? 就决定亲征。

古文:壬申,豫兵与金人分道渡淮,楚州守臣樊序弃城走,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自承州退保镇江。

现代文:二十六日,刘豫军和金军分道渡淮,楚州守臣樊序弃城逃走,淮东宣抚使韩世忠自承州退保镇江。

古文:十月丙子朔,诏张俊援世忠,刘光世移军建康。

现代文:十月初一,诏命张浚增援韩世忠,刘光世移军建康。

古文:世忠复还扬州。

现代文:韩世忠又回扬州。

古文:起张浚为侍读。戊子,韩世忠战于大仪,己丑,解元战于承州,皆捷。

现代文:起用张浚为侍读,十三日,韩世忠战于大仪,十四日,解元战于承州,都取胜。

古文:丙申,豫露榜有窥江之言。

现代文:二十一日,刘豫的告示中有窥伺江南的话。

古文:戊戌,帝发临安。

现代文:二十三日,皇上从临安出发。

古文:十一月壬子,下诏讨豫,始暴豫罪恶,士气大振,欲济江决战。

现代文:十一月初七,下诏讨刘豫,才列举刘豫的罪恶,宋士气大振,想渡江与敌决战。

古文:赵鼎曰: 退固不可,渡江亦非策。

现代文:赵鼎说: 退却本不可以,渡江也非良策。

古文:豫犹不亲来,至尊岂可与逆雏决胜负哉? 淮西将王师晟、张琦合兵复南寿春府,执伪知州王靖。

现代文:刘豫尚且不亲来,陛下怎能同逆雏决胜负呢? 淮西将领王师晟、张琦合兵收复南寿春府,捉住伪知州王靖。

古文:十二月壬辰,岳飞遣将牛皋、徐庆败金人于庐州。

现代文:十二月十八日,岳飞派部将牛皋、徐庆在庐州打败金兵。

古文:庚子,金人退师,遣使告麟,麟弃辎重宵遁,语在《世忠传》。

现代文:二十六日,金退兵,派使告知刘麟,刘麟丢掉辎重晚上逃走。《韩世忠传》中有记载。

古文:五年正月,淮西将郦琼复光州,伪守许约降。

现代文:绍兴五年正月,淮西将郦琼收复光州,伪守许约投降。

古文:闰二月,豫将商元攻信阳军,知军事舒继明死之。

现代文:闰二月,刘豫派商元攻信阳军,知军事舒继明杀死商元。

古文:七月,豫废明堂为讲武殿,暴风连日。

现代文:七月,刘豫废明堂为讲武殿,暴风连日不停。

古文:八月,陷光州。

现代文:八月,攻陷光州。

古文:十月,豫令民鬻子依商税法许贯陌而收其算。

现代文:十月,刘豫下令百姓卖子依商税法纳税,即按卖多少钱而收税。

古文:豫献《海道图》及战船木样于金主亶。

现代文:刘豫献《海道图》及战船模型给金主完颜。

古文:六年正月,豫聚兵淮阳,韩世忠引兵急围之。

现代文:绍兴六年正月,刘豫在淮阳聚兵,韩世忠率军赶快围攻。

古文:贼守将连举六烽,兀术与刘猊合兵来援,皆为世忠所败。

现代文:敌守将连续六次举烽火报警,兀术和刘猊合兵来援,都被韩世忠打败。

古文:六月,筑刘龙城以窥淮西,王师晟破之,执华知刚,俘其众而还。

现代文:六月,刘豫筑刘龙城观察淮西动静,被王师晟攻破,捉华知刚,俘获他的部众而回。

古文:九月,豫罢沿海互市。

现代文:九月,刘豫罢沿海互市。

古文:张孝纯谓豫曰: 闻南人久治舟,一旦乘风北济,将不利于我。 豫惧,故罢之。

现代文:张孝纯对刘豫说 :听说南人久在造船,一旦乘风北来,将于我不利。 刘豫恐惧,因此罢互市。

古文:豫闻帝亲征,告急于金主亶,领三省事宗磐曰: 先帝立豫者,欲豫辟疆保境,我得按兵息民也。

现代文:刘豫听说皇上亲征,向金主完颜告急,领三省事宗磐说: 先帝立刘豫,是希望刘豫辟疆保境,我能按兵息民。

古文:今豫进不能取,退不能守,兵连祸结,休息无期。

现代文:现在刘豫进不能取,退不能守,兵连祸结,休息无期。

古文:从之则豫收其利,而我实受弊,奈何许之! 金主报豫自行,姑遣兀术提兵黎阳以观衅。

现代文:发援兵是刘豫得利,而实际是我受弊,怎能答应他? 金主答复刘豫让他自行其事,暂派兀术率兵在黎阳见机行事。

古文:豫于是以麟领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李邺行台右丞,冯长宁行台户部,许清臣兵马大总管,李成、孔彦舟、关师古为将,籍民兵三十万,分三道入寇。麟总中路兵,由寿春犯庐州;猊率东路兵,取紫荆山出涡口以犯定远;西兵趋光州寇六安,彦舟统之。

现代文:于是刘豫以刘麟领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李邺为行台右丞,冯长宁为行台户部,许清臣为兵马大总管,李成、孔彦舟、关师古为将,组织三十万民兵,分三路侵宋,刘麟总领中路兵,由寿春进犯庐州,刘猊率东路兵,取道紫荆山出涡口进犯定远;西路兵奔光州进犯六安,由孔彦舟统领。

古文:十月,猊兵阻韩世忠不得前,还顺昌。

现代文:十月,刘猊军被韩世忠阻止不能前进,回到顺昌。

古文:麟兵从淮西系三浮桥以济,贼众十万次濠、寿间。

现代文:刘麟军从淮西架三座浮桥过淮,贼众十万驻扎在濠、寿之间。

古文:江东安抚使张俊拒战,诏并以淮西属俊,命殿帅杨沂中至泗州与俊合,比至濠而刘光世已弃合肥矣。

现代文:江东安抚使张俊拒敌,诏命淮西宋军皆听张俊调遣,命殿帅杨沂中去泗州与张俊会合,等杨沂中到濠州时,刘光世已放弃合肥。

古文:张浚遣人星驰采石谕光世曰: 敢济者斩。 光世不得已还庐州,与沂中相应。

现代文:张俊派人星夜赶往采石对刘光世说 :有敢渡过江南者斩。 刘光世不得已回到庐州,与杨沂中相呼应。

古文:统制王德、郦琼出安丰,遇贼三将军皆败之。

现代文:统制王德、郦琼从安丰出兵,遇敌人三将军并打败他们。

古文:猊众数万过定远,欲趋宣化犯建康。

现代文:刘猊军数万人过定远,想奔宣化进犯建康。

古文:沂中遇猊兵于越家坊,破之;又遇于藕塘,大破之。

现代文:杨沂中在越家坊与刘猊军相遇,打败敌军;又在藕塘相遇,大败敌军。

古文:猊遁,麟闻亦拔砦走,麟兵有自书乡贯姓名而缢者,豫由此失人心。

现代文:刘猊逃,刘麟听说后亦拔砦逃走,刘麟军中有自己写好乡贯姓名而自缢的士卒,刘豫因此而失掉人心。

古文:金人闻麟等败,诘豫罪状,始有废豫意矣。

现代文:金人听说刘麟等失败,责问刘豫的罪状,开始有废刘豫之意。

古文:豫觉,请立麟为太子,以觇其意。

现代文:刘豫觉察到此事,就请立刘麟为太子,来窥测金人的意图。

**古文:金人乃答豫曰: 徐当遣人咨访河南百姓。 **

现代文:金人答刘豫说 :慢慢来,应派人去询问,征求河南百姓的意见。

古文:七年春,豫策进士。遣谍纵火淮甸,燔刘光世帑藏。

现代文:绍兴七年春,刘豫策进士,派间谍在淮甸放火,烧了刘光世的仓库。

古文:二月,又焚镇江。

现代文:二月,又烧镇江。

古文:豫自麟败,意沮气夺。

现代文:刘豫自刘麟败后,意沮气丧。

古文:中原遗民,日望王师。

现代文:中原地区刘豫统治下的百姓,天天盼宋军。

古文:三月,帝进驻建康。

现代文:三月,皇上进驻建康。

古文:八月,统制郦琼执吕祉,以兵三万叛降豫,寻杀祉。

现代文:八月,统制郦琼抓住吕祉,率三万兵叛降刘豫,不久杀了吕祉。

古文:豫闻琼降大喜,御文德殿见之,授琼静难军节度使、知拱州。

现代文:刘豫听说郦琼投降十分高兴,在文德殿接见他,授给他静难军节度使的官衔,知洪州。

古文:琼劝豫入寇,豫复乞师金人,且言琼欲自效。

现代文:郦琼劝刘豫侵宋,刘豫再次向金请求援兵,并说郦琼想亲自效力。

古文:金人恐豫兵众难制,欲以计除之,乃佯言琼降恐诈,命散其兵。

现代文:金人怕刘豫兵多难以控制,想用计除掉他,于是谎称郦琼投降恐怕有诈,命刘豫解散郦琼的军队。

古文:金人业已废豫,而豫日益请兵,遂以女真万户束拔为元帅府左都监屯太原,渤海万户大挞不也为右都监屯河间。

现代文:金人已经废刘豫,而刘豫还向金人日益请兵,金就以女真万户束拔为元帅府左都监屯兵太原,以渤海万户大挞不也为右都监屯河间。

古文:于是尚书省奏豫治国无状,当废。

现代文:于是尚书省弹奏刘豫治国没有成绩,应当废掉。

古文:十一月丙午,废豫为蜀王。

现代文:十一月十八日,金废刘豫为蜀王。

古文:初,金主先令挞辣、兀术伪称南侵至汴,绐麟出至武城,麾骑翼而擒之,因驰至城中。

现代文:先前,金主先令挞懒、兀术伪称南侵到汴,骗出刘麟到武城,指挥骑兵从两侧包围并擒获刘麟,于是又奔入城中。

古文:豫方射讲武殿,兀术从三骑突入东华门,下马执其手,偕至宣德门,强乘以羸马,露刃夹之,囚于金明池。

现代文:刘豫正在讲武殿射箭,兀术率三名骑兵突入东华门,下马抓住他的手,一起到宣德门,强迫他骑上羸马,两边人露出利刃挟持他,被囚于金明池。

古文:翼日,集百官宣诏责豫,以铁骑数千围宫门,遣小校巡闾巷间,扬言曰: 自今不佥汝为军,不取汝免行钱,为汝敲杀貌事人,请汝旧主少帝来此。 由是人心稍安。

现代文:第二天,召集百官宣诏责备刘豫,用数千铁骑兵围宫门,派小校在大街小巷巡逻,扬言说: 从今起不签发你们当兵,不收取你们的免行钱,替你们击杀貌似猛兽的人,请你们的旧主少帝来此。 于是人心才稍微安定。

古文:置行台尚书省于汴,以张孝纯权行台左丞相。

现代文:在汴设行台尚书省,以张孝纯权行台左丞相。

古文:伪丞相张昂知孟州,李邺知代州,李成、孔彦舟、郦琼、关师古各予一郡。

现代文:伪丞相张昂为孟州知州,李邺知代州,李成、孔彦舟、郦琼、关师古也各为一郡长官。

古文:以女真胡沙虎为汴京留守,李俦副之。

现代文:以女真人胡沙虎为汴京留守,李俦为副留守。

古文:诸军悉令归农,听宫人出嫁。

现代文:各军都令兵士归农,宫人可以出嫁。

古文:得金一百二十余万两、银一千六百余万两、米九十余万斛、绢二百七十万匹、钱九千八百七十余万缗。

现代文:得到金一百二十余万两、银一千六百余万两、米九十余万斛、绢二百七十万匹,钱九千八百七十余万缗。

古文:豫求哀,挞辣曰: 昔赵氏少帝出京,百姓然顶炼臂,号泣之声闻于远迩。

现代文:刘豫求哀,挞懒说: 从前赵氏少帝离开京城,百姓有自焚赴死的,号泣之声远近都能听到。

古文:今汝废,无一人怜汝者,何不自责也。 豫语塞,迫之行,愿居相州韩琦宅,许之。

现代文:现今你被废,没有一人可怜你,你怎不自责呢? 刘豫无以回答,强迫他走,他表示愿住在相州韩琦宅第,允许。

古文:后并其子麟徙于临潢,封豫为曹王,赐田以居之。

现代文:后来,他和他的儿子刘麟一起被迁到临潢,金封刘豫为曹王,赐田使他居住。

古文:绍兴十三年六月卒,是年金皇统三年也。

现代文:绍兴十三年六月去世,这年是金皇统三年。

古文:豫僣号凡八年,废时年六十五。

现代文:刘豫僭号共八年,被废时六十五岁。

古文:先是,齐地数见怪异,有枭鸣于后苑,龙撼宣德门灭 宣德 二字,有星陨于平原镇。

现代文:先前,齐地多次出现怪事,有枭在后苑鸣叫,有龙摇撼宣德门毁了 宣德 二字,有星在平原镇陨落。

古文:识者谓祸不出百日,豫怒杀之。

现代文:有见识的人认为不出百日定有灾祸,刘豫怒杀了他。

古文:未几果废。

现代文:不久,刘豫果真被废。

古文:初,伪麟府路经略使折可求以事抵云中,左监军撒离曷密谕可求代豫。

现代文:当初,伪麟府路经略使折可求因事到云中,左监军撒离曷密告以折可求代刘豫。

古文:九年,迁行台右丞相。

现代文:后来,挞懒有归疆之议,怕折可求失望,就鸩杀了他。

古文:十一年,和议成而充死矣。吴曦,信王璘之孙,节度挺之中子。

现代文:刘豫僭逆,马定国进《君臣名分论》,祝简献《迁都》、《国马赋》,言语中对朝廷都多有指斥;又如许清臣毁坏景灵宫,孟邦雄掘永安陵,这是跖狗吠尧,各为其主,就不责罚了。

古文:以祖任补右承奉郎。

现代文:吴曦,是信王吴瞞的孙子,节度使吴挺的次子。

古文:淳熙五年,换武德郎,除中郎将,后省言其太骤,改武翼郎。

现代文:因祖辈的功劳吴曦被补官为右承奉郎。淳熙五年,改换为武德郎,任命为中郎将,后因台谏官说他升迁得太快,改为武翼郎。

古文:累迁高州刺史。

现代文:吴曦历迁高州刺史。

古文:绍熙四年,挺卒,起复濠州团练使。

现代文:绍熙四年,吴挺去世,吴曦守丧未满三年,朝廷重新起用他为濠州团练使。

古文:庆元元年冬,由建康军马都统制除知兴州兼利西路安抚使。

现代文:庆元元年冬,他由建康军马都统制被任命为兴州知州兼利西路安抚使。

古文:四年,宪圣园陵成,以劳迁武宁军承宣使。

现代文:庆元四年,光宗园陵修成,吴曦因功升为武宁军承宣使。

古文:六年,光宗攒陵成,迁太尉。

现代文:庆元六年,光宗的陵寝修好,吴曦被升为太尉。

古文:会韩侂胄谋开边,曦潜畜异志,因附侂胄求还蜀。

现代文:正巧韩胄谋求北伐,吴曦暗怀异志,趁机依附韩胄请求返还蜀地。

古文:枢密何澹觉其意,力沮之。

现代文:枢密何澹觉察到他的意图,极力加以阻挠。

古文:陈自强纳曦厚赂,阴赞侂胄,遂命曦兴州驻紥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兴州、利州西路安抚使。

现代文:陈自强接受吴曦的厚赂,暗中支持韩胄,于是吴曦被任命为兴州驻答刂御前诸军都统制,兼任兴州知州、利州西路安抚使。

古文:从政郎朱不弃上侂胄书,谓曦不可主西师,侂胄不报。

现代文:从政郎朱不弃上书韩胄说吴曦不应统帅西北军队,韩胄没做答复。

古文:曦至镇,谮副都统制王大节,罢之,更不除副帅,而兵权悉归于曦。

现代文:吴曦到兴州,诬陷副都统制王大节,王大节被罢职,宋廷没再任命副帅,使兵权都由吴曦掌握。

古文:开禧二年,朝廷议出师,诏曦为四川宣抚副使,仍知兴州,听便宜行事。

现代文:开禧二年,朝廷议论出师北伐,诏命吴曦为四川宣抚副使,仍为兴州知州,允许他见机行事。

古文:自绍兴末,王人出总蜀赋,移牒宣司,势均礼敌。

现代文:从绍兴末年开始,由宗室亲王总领蜀地财赋,有关文书交到宣抚司,使总领财赋者与宣抚司势均力敌,互相牵制。

古文:而侂胄以总计隶宣司,副使得节制按劾,而财赋之权又归于曦。

现代文:而韩胄使财赋隶属宣抚司,宣抚副使可以节制核查,又使吴曦握有财权。

古文:未几,兼陕西、河东招抚使。

现代文:不久,吴曦又兼任陕西、河东招抚使。

古文:曦与从弟晛及徐景望、赵富、米修之、董镇共为反谋,阴遣客姚淮源献关外阶、成、和、凤四州于金,求封为蜀王。

现代文:吴曦与他堂弟吴日见及徐景望、赵富、米修之、董镇共同谋反,暗中派门客姚淮源把关外阶、成、和、凤四州献给金国,请求金国封吴曦为蜀王。

古文:侂胄日夜望曦进兵,曦阳为持重,按兵河池不进,潜为金人地以困王师,侂胄不之觉。

现代文:韩胄日夜盼望吴曦进兵,吴曦表面上持重,在河池按兵不动,暗中帮金兵围困宋军,韩胄没察觉。

古文:会正使程松至,曦不庭参,松不敢诘;曦复多摘取松卫兵,松亦不悟。

现代文:正巧四川宣抚使程松到河池,吴曦不到官府以礼相迎,程松不敢责问;吴曦又撤掉程松的许多卫兵,程松也没醒悟。

古文:金人犯西和,王喜、鲁翼拒之。

现代文:金兵进犯西和,王喜、鲁翼拒敌。

古文:战方急,曦传令退保黑谷,军遂溃。

现代文:战事正紧,吴曦命他们退保黑谷,宋军因而溃败。

古文:乃焚河池,退壁青野原。

现代文:吴曦焚毁城池,退到青野原。

古文:曦时已布腹心于金,将士未之知,犹力战,敌人窃笑之。

现代文:此时吴曦安排心腹之人与金人联系,将士们还不知道,仍然同金兵力战,敌人暗自发笑。

古文:曦退壁鱼关,招集忠义,厚赐以收众心。

现代文:吴曦退到鱼关,招集忠义之人,给他们厚赏以收买人心。

古文:兴元都统制毋思以重兵守大散关,曦因撤蓦关之戍,敌由版闸谷绕出思后,思遁。

现代文:兴元都统制毋思用重兵把守大散关,吴曦就撤去蓦关的守军,金人从版闸谷绕到毋思的后方,毋思逃走。

古文:金遂陷大散关,曦退屯罝口。

现代文:于是金兵攻陷大散关,吴曦退到口。

古文:举人陈国饰投匦上书,言曦必叛,侂胄不省。

现代文:举人陈国饰上书,说吴曦必会反叛,韩胄不觉察。

古文:十二月,兴州见两日相摩。

现代文:十二月,兴州出现两个太阳。

古文:金遣吴端持诏书、金印至罝口,封曦蜀王,曦密受之。

现代文:金国派吴端带着诏书、金印到口,封吴曦为蜀王,吴曦秘密接受。

古文:李好义败金人于七方关,曦不上其捷,还兴州。

现代文:李好义在七方关打败金军,吴曦不向朝廷奏捷,回到兴州。

古文:是夜,天赤如血,光烛地如昼。

现代文:当晚,天色血红,光线和白天一样。

古文:翌日,曦召幕属谕意,谓东南失守,车驾幸四明,今宜从权济事,众失色。

现代文:第二天,吴曦召幕僚表明心意,说东南方已失守,皇上到了四明,现在应见机行事,众人大惊失色。

古文:王翼、杨骙之抗言曰: 如此,则相公八十年忠孝门户,一朝扫地矣! 曦曰: 吾意已决。 即诣甲仗库,集兵将官语故,禄禧、褚青、王喜、王大中等皆称贺听命。

现代文:王翼、杨马癸之反驳说 :如果你称蜀王,那么你家八十年的忠孝名节,一下都扫地殆尽啦! 吴曦说: 我已决意称王。 立即到武器库,召集兵将说明缘故,禄禧、褚青、王喜、王大中等都向他祝贺,表示听命。

古文:曦北向受印。

现代文:吴曦面向北方接受王印。

古文:遣徐景望为四川都转运使、褚青为左右军统制,趋益昌,夺总领所仓库。

现代文:他派徐景望为四川都转运使、褚青为左右军统制,赶奔益昌,夺取总领所的仓库。

古文:程松闻变,弃兴元去。

现代文:程松听说吴曦叛宋,丢弃兴元逃走。

古文:三年正月,曦遣将利吉引金兵入凤州,以四郡付之,表铁山为界。

现代文:开禧三年正月,吴曦派将官利吉接金兵进凤州,把阶、成、和、凤四州割给金国,以铁山为国界。

古文:曦乘黄屋左纛,僣王位于兴州,即治所为行宫,称是月为元年。

现代文:吴曦乘坐天子车,在兴州称蜀王,以治所为行宫,称该年为元年。

古文:使人告其伯母赵氏,赵怒绝之。

现代文:派人告诉他的伯母赵氏,赵氏愤怒地和他绝亲。

古文:叔母刘昼夜号泣,骂不绝口,曦扶出之。

现代文:他的婶母刘氏日夜号泣,骂不绝口,吴曦把她扶出去了。

古文:族子僎为兴元统制,见伪檄,色甚不平。

现代文:同族人吴亻巽为兴元统制,看见吴曦的檄文,神色很不平静,十分愤怒。

古文:曦既僣位,议行削发左衽之令。

现代文:吴曦僭位后,讨论实行削发左衽的命令。

古文:遣董镇至成都治宫殿,将徙居之。

现代文:他派董镇到成都修宫殿,准备迁居到成都。

古文:曦所统军七万并程松军三万,分隶十统帅。

现代文:吴曦所率的七万兵和程松的三万兵,分别隶属于十个统帅。

古文:遣禄祁、房大勋戍万州,泛舟下嘉陵江,声言约金人夹攻襄阳。

现代文:他派禄祁、房大勋戍守万州,泛舟沿嘉陵江而下,声称与金人相约夹攻襄阳。

古文:祁寻至夔,遣兵扼巫山得胜、罗护等砦,以遏王师。

现代文:禄祁很快到达夔州,派兵扼守巫山的得胜、罗护等寨,以阻挡宋军。

古文:侂胄闻曦反,不知所为,或劝不如因而封之,侂胄纳其说。

现代文:韩胄听说吴曦反叛后,不知所措,有人劝韩胄不如趁势就封吴曦为王,韩胄采纳了这种说法。

古文:吴晛为曦谋,宜收用蜀名士以系民心。

现代文:吴日见替吴曦谋划,让吴曦召用蜀中名人以收买民心。

古文:于是陈咸自髡其发,史次秦涂其目,杨震仲饮药卒,王翊、家拱辰皆不受伪命,杨修年、詹久中、家大酉、李道传、邓性善、杨泰之悉弃官去。

现代文:于是陈咸自己剃发,史次秦涂抹自己的眼睛,杨震仲服毒自尽,王翊、家拱辰都不接受吴曦的任命,杨修年、詹久中、家大酉、李道传、邓性善、杨泰之都弃官离去。

古文:薛九龄谋举义兵。

现代文:薛九龄谋划起兵讨伐吴曦。

古文:兴州合江仓官杨巨源倡义讨逆,未有以发,遂与随军转运安丙共谋诛曦。

现代文:兴州合江仓官杨巨源倡议讨伐吴曦,还没起兵,就与随军转运官安丙共同谋划诛杀吴曦。

古文:会李好义与兄好古、李贵等皆有谋,交相结纳。

现代文:恰好李好义与他哥哥李好古、李贵等都有讨伐吴曦的计划,他们互相支持。

古文:二月甲戌夜,漏尽,巨源、好义首率勇敢七十人斧门以入。

现代文:二月廿八日晚,杨巨源、李好义首先率七十名勇士用斧头劈门冲入伪宫。

古文:李贵即曦室斩其首,裂其尸。

现代文:李贵到吴曦居室中砍掉他的头,肢解他的尸体。

古文:丙分遣将士收其二子及叔父柄、弟晫、从弟晛、贼党姚淮源、李珪、郭仲、米修之、郭澄等皆诛之。

现代文:安丙分别派遣将士抓获吴曦的两个儿子和他的叔父吴柄、弟弟吴日卓、堂弟吴日见、死党姚淮源、李王圭、郭仲、米修之、郭澄等,并杀掉他们。

古文:时吴端犹卧后阁,亦伏诛。

现代文:此时吴端还在后殿睡觉,也被杀。

古文:徐景望、赵富、吴晓、董镇、郭荣、禄禧等皆在外,遣人就诛之。

现代文:徐景望、赵富、吴晓、董镇、郭荣、禄禧等都在城外,也派人去诛杀他们。

古文:函曦首献于朝。

现代文:吴曦的人头被放入匣中献给朝廷。

古文:诏曦妻子处死,亲昆弟除名勒停,吴璘子孙并徙出蜀,吴玠子孙免连坐,通主璘祀。

现代文:皇上诏命处死吴曦妻子,他的亲兄弟都除去名籍,取消原有的资格和官职,吴王的子孙都被迁出蜀地,吴王介的子孙免于连坐,不受处罚,负责祭祀吴王。

古文:曦败时年四十六。

现代文:吴曦败亡时四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