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零二

古文:◎文苑五

现代文:梅尧臣字圣俞,宋宣州宣城人。

古文:工为诗,以深远古淡为意,间出奇巧,初未为人所知。

现代文:是侍读学士梅询的侄子,在诗作方面造诣极深。他的诗,有一种深远而淡泊的意境,并常于平淡中显现匠心独运的奇巧。起初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诗才没有被人们发现。

古文:用询阴为河南主簿,钱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赏之,为忘年交,引与酬倡,一府尽倾。

现代文:后来,梅尧臣以父荫而入官,为河南主簿。当时留守西京的钱惟演发现并惊叹他的才华,与他结成了忘年之交,并相互吟诗酬唱,抒发情感。

古文:欧阳修与为诗友,自以为不及。

现代文:欧阳修也与梅尧臣结为诗友,并自谦不如梅尧臣的写诗才能。

古文:尧臣益刻厉,精思苦学,繇是知名于时。

现代文:梅尧臣因受到知名前辈的夸奖与鼓励愈发兢兢业业,潜心苦读,终于在宋代文坛上名声大振。

古文:宋兴,以诗名家为世所传如尧臣者,盖少也。尝语人曰: 凡诗,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矣。

现代文:自宋以来,像梅尧臣那样,专以诗才之名流芳后世的人实不为多。梅尧臣曾对人说 :大凡做诗,要注意立意新颖,语言考究,发前人所未发,感前人所未感。

古文: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也。 世以为知言。

现代文:而且,能自如驾驭难写之景,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能使读者感受到诗句之外深远而美妙的意境。只有这样的诗才能称得上是上乘之作。

古文:历德兴县令,知建德、襄城县,监湖州税,签书忠武、镇安判官,监永丰仓。

现代文:后世都以为梅尧臣的这些观点十分精辟与精彩。梅尧臣曾先后做过德兴县令,建德、襄城知县,监湖州税,签书忠武、镇安判官,监永丰仓等地方官。

古文: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召试,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预修《唐书》,成,未奏而卒,录其子一人。

现代文:大臣们屡次举荐梅尧臣任馆阁之职,因而梅尧臣得以受皇帝召试,并被赐进士出身。随后升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曾参与修撰《唐书》的工作,可惜书成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奏呈皇上,梅尧臣就辞世了。

古文:宝元、嘉祐中,仁宗有事郊庙,尧臣预祭,辄献歌诗,又尝上书言兵。

现代文:皇帝为了酬答他的功绩,特将他的一个儿子起用为官。宝元、嘉年间,梅尧臣随宋仁宗参加郊庙祭典,并献上赞美诗,还曾向皇帝上书谈振军备战之事。

古文:注《孙子》十三篇,撰《唐载记》二十六卷、《毛诗小传》二十卷、《宛陵集》四十卷。

现代文:梅尧臣为《孙子十三篇》做过注,撰有《唐载记》二十六卷、《毛诗小传》二十卷、《宛陵集》四十卷。

古文: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现代文:梅尧臣家庭清贫,他自己喜欢饮酒。名贤及士大夫多与之交往甚密,并常常是带着酒到其家与之共饮。梅尧臣十分健谈,且无所畏惧。嬉笑怒骂之情皆寄寓于诗中,晚年尤其如此。

古文: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现代文:有人曾得到过西南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一件布衣,发现布衣上绣织有梅尧臣的诗句,可见梅尧臣在当时的名声是何等之大了。苏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

古文: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现代文: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但在参加进士及特殊才学的考测中,都没有如愿以偿,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达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地。至和、嘉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他们父子三人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给朝廷,朝廷将这些文章刊印出来之后,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一时间,学者们写文章都仿效苏氏文风。

古文: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录其《心术》、《远虑》二篇。

现代文:苏洵著有《权书》、《衡论》、《机策》等文。因其文章太多,不可能一一抄录,现将其《心术》、《远虑》二篇文章摘抄于此。

古文:《心术》曰:

现代文:《心术篇》说:

古文: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现代文:做将帅之道,应当首先正心。即使泰山倾覆于眼前也不变脸色,麋鹿出现在身旁也不眨眼睛。

古文: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

现代文:只有这样才能胸有成竹镇定自若地对付敌人。

古文: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现代文:对于士兵要使之有正义感,没有正义感的士兵,即使以利相诱惑恐怕也不好指挥。

古文: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现代文:只有正义之气可以激励士兵,也只有士兵的正义之气被激发出来之后,才可以跟随将领打好一次又一次的战斗。

古文: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现代文:凡要进行一场战争,必须做到战争之前注意养财,搞好物质准备工作;即将开战的时候要注意养力;战争开始后要注意养气;战争胜利之后,要注意养心。

古文: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当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现代文:具体说来,所谓养财,就是要谨慎地燃起报警的烽烟,注意派士兵侦察摸清敌人的底细,使老百姓无所害怕,无所惊慌,从而安心种田,发展生产,准备财力;所谓养力,就是要丰厚犒赏士兵,使之养精蓄锐,无精神负担;所谓养气,就是要使士兵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所谓养心,就是用人不尽其所为,以保其有一个正常的心理态势。总之,要让士兵蓄有怒气,怀有欲望,并且不让这种怒气发泄干净,不让这种欲望得到完全满足。因为有怒气就会有勇气,怒气不尽则勇气不尽。有欲望就会有贪念,欲望不尽则贪念不止。这样一来,即使天下统一了,士兵也不会厌恶战争,这就是为什么黄帝发动七十场战争而士兵始终毫不懈怠的原因所在。

古文: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现代文:将帅要有智谋和威严,士兵就不要太聪明了,使之愚钝一些为好。

古文: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

现代文:因为将帅有智谋就可使士兵感到不可捉摸,深不可测;有威严就使士兵不敢违抗命令;士兵愚钝,就会老老实实地听命于将帅,就会效忠将帅而不怕死。

古文: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现代文:大凡调兵遣将,必须做到知敌之主,知敌之将,然后可以冒险发奇兵。

古文: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崄。

现代文:三国时,魏将邓艾越过悬崖峭壁突然攻击蜀军,如果不是蜀主刘禅的无能,则邓艾的百万之师可以轻而易举地被击破。

古文:邓艾缒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现代文:邓艾之所以敢这样出奇兵,就是因为他了解刘禅的无能。所以说,古之贤将不仅能以自己的士兵向敌人挑战,而且能通过对其将帅情况的分析试探而摸清敌军的底细,这样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决断了。

古文: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现代文:作为主帅,应该是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古文: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迁,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现代文:所谓知理即是知道战争的意义和目的,只有这样,主帅才能不屈不挠;所谓知势即是知道战争的形势,只有这样,主帅才能胸有成竹,不至于沮丧;所谓知节即是知道掌握战争的节奏及用兵的节度,只有这样,主帅才能伸缩进退自如。主帅应不为小利所动心,不为小患而不安,因为小利小患足以玷辱我军的技艺与本领。要把心思用在处理大利大患方面。

古文: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现代文:只有深怀技艺与本领而又自爱的人才能无敌于天下。所以说,一忍可以应付百勇,一静可以制服百动。

古文: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 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敛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

现代文:军队总有长处和短处,这在敌我双方都是一样的道理,试问: 我之所长,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当然不敢与我较量;而我之所短,我收起来不用,敌人也会硬与我争斗,怎么办呢?

古文:奈何? 曰: 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现代文:答曰: 虽然我有所短,但我如果表现出顽强抗暴的精神,敌人就会怀疑而退却。而对于我之所长,应悄然加以掩蔽,敌人就会因轻视而陷入我之圈套中。

**古文:此用长短之术也。 **

现代文:此长短之术也。

古文: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现代文:善于用兵的将领,要使士兵无所顾忌而有所依恃。

古文: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现代文:士兵无所顾忌才会不怕一死,有所依恃才会对战争充满信心。

古文: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

现代文:比如说,如果我们手中拿着短短的一截棒棰,遇到凶猛的老虎时,大家都会呼喊着一起围攻老虎,而如果我们空手无依恃时,即使遇上小小的壁虎也会畏而却步,此乃人之常情,知此者方可为将。

古文: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现代文:即使穿内衣睡觉,但只要你以手按剑,取时刻警惕的态势,则强者也不敢逼近你;相反,即便你穿甲戴盔地靠在武器上入眠而不警惕,那么孩童也可举弓将你射杀。

古文: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远虑》曰:

现代文:所以说善于用兵的人要始终保持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姿态,只有这样,你才能显示出一种无穷无尽的力量。《远虑篇》说:

古文:圣人之道,有经、有权、有机,是以有民、有群臣而又有腹心之臣。

现代文:作为一个圣人,他应该懂得经略之策,精通权术之道,深悟心机之要。拥有黎民,拥有群臣并拥有腹心之臣。

古文:曰经者,天下之民举知之可也;曰权者,民不可得而知矣,群臣知之可也;曰机者,虽群臣亦不得而知之矣,腹心之臣知之可也。

现代文:经略之策,可让天下黎民人人知晓,权术之道,不可让黎民知道但可让群臣知道,而对于心中之机要,则只能让个别心腹之臣知道。

古文:夫使圣人无权,则无以成天下之务,无机,则无以济万世之功,然皆非天下之民所宜知;而机者又群臣所不得闻,群臣不得闻,则谁与议?

现代文:如果圣人不懂运用权力,就不可能办好国家的事务;如果圣人没有心机,就不可能成就万世之功业。这些道理都是不便让天下之民知道的。心机既然不可外泄于群臣,那么皇帝与谁商议定夺呢?

古文:不议不济,然则所谓腹心之臣者,不可一日无也。

现代文:显然是心腹之臣,所以说,心腹之臣对于皇帝来说不可一日没有。

古文:后世见三代取天下以仁义,而守之以礼乐也,则曰 圣人无机 。夫取天下与守天下,无机不能。顾三代圣人之机,不若后世之诈,故后世不得见。

现代文:后世认为夏、商、周三代以仁义夺取天下,以礼乐守护天下,不免盲目得出 圣人无机 的结论,但是我仍然认为,圣人如果无心机,是不能夺天下与守天下的,只不过三代圣人之心机不如后世圣人心机之诡诈,所以后世之人往往不易轻易发觉。

古文:其有机也,是以有腹心之臣。禹有益,汤有伊尹,武王有太公望,是三臣者,闻天下之所不闻,知群臣之所不知。

现代文:有心机,必须要有心腹之臣,禹有益,汤有伊尹,武王有太公望,这三个心腹之臣都能闻天下之所不闻,知群臣之所不知。

古文:禹与汤武倡其机于上,而三臣者和之于下,以成万世之功。

现代文:所以说,禹、汤、武王之心机与三个心腹之臣相应和才成就了万世之功业。

古文:下而至于桓、文,有管仲、狐偃为之谋主,阖庐有伍员,勾践有范蠡、大夫种。

现代文:三代以下的齐桓公、晋文公分别有管仲和狐偃为之谋划;此外,吴王阖闾拥有伍子胥,越王勾践拥有范蠡、文种。

古文:高祖之起也,大将任韩信、黥布、彭越,裨将任曹参、樊哙、滕公、灌婴,游说诸侯任郦生、陆贾、枞公,至于奇机密谋,君臣所不与者,唯留侯、酂侯二人。

现代文:刘邦在夺天下与守天下的过程中,先后任用过韩信、黥布、彭越、曹参、樊哙、滕公、灌婴、郦生、陆贾、枞公等,然而只让心腹之臣留侯与赞阝侯二人参与奇机密谋。

古文:唐太宗之臣多奇才,而委之深、任之密者,亦不过曰房、杜。

现代文:唐太宗的臣子多奇才,然而委之深、任之重者也不过是房玄龄和杜建德二人。

古文:夫君子为善之心与小人为恶之心一也,君子有机以成其善,小人有机以成其恶。

现代文:君子为善之心与小人为恶之心都是一种必然的存在。君子有心机可以成就善业,小人有心机可以造就恶业。

古文:有机也,虽恶亦或济,无机也,虽善亦不克,是故腹心之臣不可以一日无也。

现代文:如果有心机,即使是恶业也可达成;如果无心机,虽然是善业恐怕也难以完成。所以说心腹之臣不可一日没有。

古文:司马氏,魏之贼也,有贾充之徒为之腹心之臣以济,陈胜、吴广,秦民之汤、武也,无腹心之臣以不克。

现代文:司马氏可以说是魏之叛臣贼子,然而他有贾充之徒作为自己的心腹之臣,竟也达成恶业。反观陈胜、吴广,他们可称得上是秦时的英雄,但最终为什么没有成就大业呢?

古文:何则?无腹心之臣,无机也,有机而泄也。

现代文: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心腹之臣没有心机,即使有心机也外泄了。

古文:夫无机与有机而泄者,譬如虎豹食人而不知设陷阱,设陷阱而不知以物覆其上者也。

现代文:无心机与有心机而外泄,就好比虎豹想吃人而不知道设陷阱,或者是设了陷阱而不知道做好伪装一样。

古文:或曰: 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 呜呼!

现代文:有人会说: 所谓心机,只有创业之君才借助于它,作为守成之世,君子有什么必要把事情搞得那么神秘,有什么必要信用心腹之臣呢?

古文: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

现代文:这真是一种可悲可叹的论调,试问,我们现今的守成之世能与太古之世相比吗?

古文: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现代文:不能,这就说明心机不可不用。

古文: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 子少国危,大臣未附 ,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

现代文:况且天下之变常陷伏于所谓太平盛世,就像田文所说: 子少国危,大臣未附。 这种景况没有心腹之臣难道不叫人寒心吗?

古文: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

现代文:过去,汉高祖临终前天下本已安定,然而刘邦仍嘱咐周勃辅佐孝惠帝、孝文帝。汉武帝临终前,天下本已大治,但他也吩咐霍光做孝昭帝和孝宣帝的心腹之臣。

古文: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

现代文:纵然天下有泰山不倒之稳势,圣人也常有累卵之忧心。由此可看出,守成之世,圣人不可不要心腹之臣。《左传》说 :百官总己以听于宰相。

古文:《传》曰: 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彼冢宰者,非腹心之臣,天子安能举天下之事委之,三年不置疑于其间邪?

现代文:宰相如果不是腹心之臣,天子怎能把天下大事委托给他管理,而且三年不对他产生怀疑呢?《左传》还说: 五载一巡狩。

古文:又曰: 五载一巡狩。 彼无腹心之臣,五载一出,捐千里之畿,而谁与守邪?

现代文:如果天子无心腹之臣,在他五年一度的例行出巡时,怎能放心抛开千里之外的京城。又要谁来为他守护京城呢?

古文:今夫一家之中必有宗老,一介之士必有密友,以开心胸,以济缓急,奈何天子而无腹心之臣乎?

现代文:现在一家中必有宗老,一介寒士必有密友,借以开启心胸,接济缓急。为什么作为天子就不该有腹心之臣呢?

古文:近世之君抗然于上,而使宰相眇然于下,上下不接,而其志不通矣。

现代文:近世的一些君王威然高高在上,而使宰相渺然听命于下。君臣之间界线分明,上下之间没有沟通。

古文:臣视君如天之辽然而不可亲,而君亦如天之视人,泊然无爱之之心也。

现代文:臣视君仿佛有天上的星星那么遥远而不得亲近,君主也像在天上俯视臣子,泊然无抚爱之心。

古文:是以社稷之忧,彼不以为忧,君忧不辱,君辱不死。

现代文:这就容易造成这样一种状况:国家有忧,臣子不以为忧;君主有忧,臣子不感到屈辱;君主受到污辱,臣子不去为君主而死。

古文:一人誉之则用之,一人毁之则舍之。

现代文:另外,近世君主用人没有自己的尺度,有一个人说某人好就马上任用他,而有一个人说某人不好就马上割舍他。

古文:宰相避嫌畏讥且不暇,何暇尽心以忧社稷?

现代文:在这种氛围下,作为宰相,他避嫌畏讥都来不及,哪里还有时间专心以国事为忧呢?

古文:数迁数易,视相府如传舍。

现代文:外降无常,信疑不定,使宰相视宰相之府如传舍。

古文:百官泛泛于下,而天子惸惸于上,一旦有卒然之忧,吾未见其不颠沛而殒越也。

现代文:百官泛泛于下而天子高高在上,一旦有紧急之忧,君臣莫不颠沛流离甚至遭杀身之祸。

古文:圣人之任腹心之臣也,尊之如父师,爱之如兄弟,执手入卧内,同起居寝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尊其爵,厚其禄,重其权,而后可与议天下之机,虑天下之变。

现代文:所以我认为,圣人之任用心腹之臣,要尊之如父师,爱之如兄弟,相互之间无猜疑和禁忌,同起居寝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夸奖他我是这样,百人诋毁他我也是这样,仍使他有高贵的爵位,有优厚的俸禄,有十足的权力,然后与他共同商议国家机密大事,共同考虑应付天下之事变。

古文: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现代文:宰相韩琦看到苏洵的文章后十分赞赏,并将此文章奏报到朝廷,苏洵因此被召试舍人院,但他以有病为由没有到任。于是又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古文: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卒。

现代文:当时正赶上太常修撰建隆以来的礼书,故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一起用修礼书,并撰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可惜书成之后,刚刚上奏而没有得到回音,苏询就去世了。

古文:伯虎仕于四方,每数年一归,不过旬日复去。后卒于家,有子二人。

现代文:皇帝特意赐绸、银二百给他家里,但其子苏轼辞退了所赐之钱,只求赠官,因此皇帝特赠苏洵为光禄寺丞,并敕令有关部门用船将苏洵的遗体运回四川。苏洵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古文:文同,字与可,梓州梓潼人,汉文翁之后,蜀人犹以 石室 名其家。

现代文:文同字与可,梓州梓潼人,是汉代文翁的后裔,四川人仍以 石室 称其家。

古文:同方口秀眉,以学名世,操韵高洁,自号笑笑先生。

现代文:文同方口秀眉,以学问著称于世,操行风度高雅纯洁,自号为笑笑先生。

古文:善诗、文、篆、隶、行、草、飞白。

现代文:他擅长诗歌、文章、篆书、隶书、行书、草书和一种笔画中丝丝露白的飞白书法。

古文:文彦博守成都,奇之,致书同曰: 与可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 司马光、苏轼尤敬重之。

现代文:文彦博任成都太守时,对他感到惊奇,写信给他说 :与可兄襟怀坦荡,风韵洒落,有如晴云秋月,一尘不染。 司马光、苏轼尤其敬重文同。

古文:轼,同之从表弟也。

现代文:苏轼是文同的从表弟。

古文:同又善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请者,足相蹑于门。

现代文:文同又善于画竹,他画的竹,开始自己不知道宝贵,后来四方的人都拿着丝绸来请他画竹,人们的足迹不绝于其门。

古文:同厌之,投缣于地,骂曰: 吾将以为袜。 好事者传之以为口实。

现代文:文同非常讨厌这种情况,气愤地将丝绸丢在地上,骂道 :我将要把这些都做成袜子在地上踩。 好事的人就把他这句话传播作为一种口实。

古文:初举进士,稍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州,又知洋州。

现代文:文同起初考中进士的时候,逐渐迁升为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又知陵州,后知洋州。

古文:元丰初,知湖州,明年,至陈州宛丘驿,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卒。

现代文:宋神宗元丰初年,他知湖州,第二年,他到陈州宛丘驿,忽然留住不走了,自己洗完澡,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停止了呼吸。

古文:崔公度尝与同同为馆职,见同京南,殊无言,及将别,但云: 明日复来乎?

现代文:崔公度曾经和文同一起同任过馆职,在京都南面遇见了文同,两人都没有说话,等到将要分别,文同只是说 :明天你还来吗?

古文:与子话。 公度意以 话 为 画 ,明日再往,同曰: 与公话。 则左右顾,恐有听者。

现代文:崔公度把 话 听成了 画 ,以为文同要给他画。第二天再往,文同对他说: 我要与你话。 说完左右查看,好像怕有人听到的样子。

古文:公度方知同将有言,非画也。

现代文:崔公度方才恍然大悟,知道文同将要对他有话说,并不是要给他画。

古文:同曰: 吾闻人不妄语者,舌可过鼻。 即吐其舌,三叠之如饼状,引之至眉间,公度大惊。

现代文:文同说: 我听到人们传说人如果平时不乱说一句话,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超过鼻子,你看我的舌头怎样。 于是就吐出舌头,把他的舌头折成三叠像烙的饼一样,又引伸它抵到眉间,崔公度当时大为惊奇。

古文:及京中传同死,公度乃悟所见非生者。

现代文:及到京中听说文同已经死了,崔公度才知道他所见到的文同并不是活着的文同。

古文:有《丹渊集》四十卷行于世。

现代文:文同虽然死了,但他写的《丹渊集》四十卷却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