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零四

古文: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

现代文:陈与义字去非,祖籍在京兆,从其曾祖父陈希亮始,其家迁至洛阳,所以,陈与义是洛阳人。

古文: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

现代文:陈与义天资聪颖卓越,幼时即能写作文章,并小有名声,同辈皆钦佩他,不敢与他相比。

古文: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寻谪监陈留酒税。

现代文:陈与义于政和三年考中上舍甲科,被授与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升为符宝郎,不久遭贬谪,出监陈留酒税。

古文: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

现代文:金朝攻陷汴京,高宗南迁,陈与义避难于襄汉,再辗转湖湘,翻越五岭到达岭南。

古文:久之,召为兵部员外郎。

现代文:过了许久,朝廷召其为兵部员外郎。

古文:绍兴元年夏,至行在。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

现代文:绍兴元年夏天,陈与义到了都城临安,升迁为中书舍人,兼掌内制。

古文:拜吏部侍郎,寻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

现代文:后又被拜为吏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的身份出知湖州。

古文: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现代文:之后,被召为给事中,其所做驳议精辟典雅,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古文:被召,会宰相有不乐与义者,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现代文:时朝中宰相有不满意陈与义者,因此,陈与义被召回后,再次被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古文: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

现代文:绍兴六年九月,高宗幸临平江,同年十一月,拜陈与义为翰林学士、知制诰。

古文:七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

现代文:绍兴七年正月,陈与义为参知政事。在任执政期间,陈与义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

古文:时丞相赵鼎言: 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 上曰: 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 与义曰: 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 上曰: 然。 三月,从帝如建康。

现代文:当时丞相赵鼎说 :人们都认为,中原有可图之形势,故宜进军中原,趁势收复失地,如失良机,他日将悔咎莫及。 高宗曰 :今皇帝之棺与太后、渊圣皆为金扣押未还,如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 陈与义说: 若能签订和议,自然强于用兵,但万一不能议和,则用兵就不可避免。 皇帝说: 是这样的。

古文:明年,扈跸还临安。

现代文:绍兴七年三月,陈与义随皇帝到建康。第二年,护从皇帝回临安。

古文:以疾请,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陛辞,帝劳问甚渥,遂请闲,提举临安洞霄宫。

现代文:因患疾病,陈与义告假,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陈与义再表推辞。皇帝对其病情十分关切,遂请闲提举临安洞霄宫。

古文: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现代文:十一月,陈与义离世,终年四十九岁。

古文:与义容状俨恪,不妄言笑,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

现代文:陈与义容貌庄严敬肃,不苟言笑,平常待人接物儒雅谦恭,然内性刚强,不可冒犯。

古文:其荐士于朝,退未尝以语人,士以是多之。

现代文:陈与义多次举荐士人于朝廷,但从不与人表白自己的举荐之功,士人因此而特别推重他。

古文:尤长于诗,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谢、韦、柳之间。

现代文:陈与义特别擅长做诗,写景状物,清新深邃,迂回婉转,洒脱不俗,游离于陶、谢、韦、柳之间。

古文: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以是受知于上云。

现代文:陈与义曾以《墨梅》为题赋诗一首,深得徽宗嘉赏,并因此而特别受到皇帝的器重。

古文: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人。

现代文: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人。

古文:幼颖异,入太学,中进士第。

现代文:幼年即非常聪明,与众不同,后进入太学,又考中进士。

古文:调婺州观察推官,改宣州教授,稍迁江西提举学事司干当公事。

现代文:调任为婺州的观察推官,改宣州教授,稍迁为江西提举学事司干当公事。

古文:徽宗亲制《君臣庆会阁诗》,群臣皆赓进,惟藻和篇,众莫能及。

现代文:徽宗亲自撰写了《君臣庆会阁诗》,群臣纷纷写诗进呈,只有汪藻写的和诗群臣里面没有人能够及。

古文:时胡伸亦以文名,人为之语曰: 江左二宝,胡伸、汪藻。 寻除《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再迁著作佐郎。

现代文:这时胡伸以文章出名,当时的人就编成顺口溜说: 江左二宝,胡伸、汪藻。 没有多久,汪藻被提升为《九域图志》所的编修官,再升著作佐郎。

古文:时王黼与藻同舍,素不咸,出通判宣州,提点江州太平观,投闲凡八年,终黼之世不得用。

现代文:当时的宰相王黼与汪藻在太学时是同舍,关系素来不好,这样,汪藻就被迫离开朝廷通判宣州,又提点江州太平观,居此职凡八年,在整个王黼当权的时期不见用。

古文:钦宗即位,召为屯田员外郎,再迁太常少卿、起居舍人。

现代文:钦宗即位,召汪藻为屯田员外郎,再迁任太常少卿、起居舍人。

古文:高宗践祚,召试中书舍人。

现代文:高宗即位,召试中书舍人。

古文:时次扬州,藻多论奏,宰相黄潜善恶之,遂假他事,免为集英殿修撰、提举太平观。

现代文:这时高宗在扬州。汪藻多次上奏章论说事情,宰相黄潜善非常讨厌他,就借其他事情,罢免他的官,让他担任集英殿的修撰、提举太平观。

古文:明年,复召为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兵部待郎兼侍讲,拜翰林学士。

现代文:第二年,他又被召为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擢升为给事中,又迁兵部侍郎兼侍讲,拜翰林学士。

古文:帝以所御白团扇,亲书 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 十字以赐,缙绅艳之。

现代文:皇帝以他所御制的白团扇,亲自在上面写了 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 十个字送给他,士大夫阶级都对他羡慕。

古文:属时多事,诏令类出其手。

现代文:适逢当时国家多事,皇帝的诏令多数都出自汪藻之手。

古文: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

现代文:汪藻曾论奏诸大将手中握有重兵,逐渐形成了国家内轻外重的局面,并且陈说了所以待将帅的三件事,后来十年形势的发展完全证明他所说的。

**古文:又言: 崇、观以来,赀结权幸,奴事阉宦,与开边误国,得职名自观文殿大学士而下直秘阁、官至银青光禄大夫者,近稍镌褫,而建炎恩宥,又当甄复,盍依国初法,止中大夫。 **

现代文:他又上奏章说: 崇宁、大观以来,那些用钱贿赂当权的大臣和侍臣,像奴隶一样事奉宦官,以及开拓边境祸国殃民,因而取得职位名称,自观文殿大学士而下至直秘阁和官至银青光禄大夫的人,近年来对他们稍微有些削级和革职,可是从建炎开始,却对他们进行恩赦,现在又该甄别和恢复他们的官职,臣认为,何不依国初的惯例,这些人的官只让他们做到中大夫。

古文:绍兴元年,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以颜真卿尽忠唐室,尝守是邦,乞表章之,诏赐庙忠烈。

现代文:高宗绍兴元年,汪藻升任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他以颜真卿尽忠唐皇室曾经担任过湖州的太守一事,上疏皇帝,请求褒扬颜真卿。

古文:又言: 古者有国必有史,古书榻前议论之辞,则有时政记,录柱下见闻之实,则有起居注,类而次之,谓之日历,修而成之,谓之实录。

现代文:皇帝于是下诏,赐颜真卿建忠烈庙。汪藻在疏中又说 :古代有国家就必定有史书,因此记皇帝书榻前议论的,则有时政记;把柱下所见所闻的事实记下来的,就有起居注;类列而加以编排,就形成了每日大事记;修而成书,就称作实录。

古文:今逾三十年,无复日历,何以示来世?

现代文:今天已经过了三十年,可是不再看到每日大事记,这怎么能够昭示于来世?

古文:乞即臣所领州,许臣访寻故家文书,纂集元符庚辰以来诏旨,为日历之备。 制可。

现代文:臣请求就在臣所主管的湖州,允许臣寻访旧的官宦人家的文书,编集哲宗元符庚辰以来的诏旨,作为编写每日大事记的准备。

古文:史馆既开,修撰綦崇礼言不必别设外局,乃已。

现代文:皇帝看了他的奏疏后,同意了他的要求。汪藻负责的史馆得以顺利开办。但是修撰綦崇礼却向皇帝上疏说不必在朝廷外面设局,这样湖州史馆就被迫停止。

古文:郡人颜经投匦诉其敷籴军食,遂贬秩停官。

现代文:与汪藻同郡的人颜经又向朝廷投书控告汪藻购买大量的军食,汪藻因此被贬级停官。

古文:起知抚州,御史张致远又论之,予祠。

现代文:后复起用知抚州,御史张致远又上章弹劾他,他就被授予祠禄官。

古文:六年,修撰范冲言: 日历,国之大典,比诏藻纂修,事复中止,恐遂散逸,宜令就闲复卒前业。 诏赐史馆修撰餐钱,听辟属编类。

现代文:绍兴六年,修撰范冲向皇帝上疏说: 每日大事记,是国家的大典,近来皇帝曾命令汪藻纂修,但事情被迫中止,臣恐资料遂因此散失,应该让他现在就闲职的时间再完成以前的事业。 皇帝于是就下诏颁赐给汪藻史馆修撰的伙食费,听任他自己招聘僚属进行编纂。

古文:八年,上所修书,自元符庚辰至宣和乙巳诏旨,凡六百六十五卷。藻再进官,其属鲍延祖、孟处义咸增秩有差。

现代文:绍兴八年,汪藻向朝廷呈上他所修成的书,该书收集了自哲宗元符庚辰年至徽宗宣和乙巳年所有的皇帝诏旨,共计有六十五卷,汪藻因此再得升官,他的僚属鲍延祖、孟处义也都分别得到加级。

古文:藻升显谟阁学士,遣使赐茶药。

现代文:汪藻升任了显谟阁学士,皇帝派使者赏给他茶叶和药。

古文:寻知徽州,逾年,徙宣州。

现代文:不久,汪藻知徽州,过了一年又徙知宣州。

古文:言者论其尝为蔡京、王黼之客,夺职居永州,累赦不宥。

现代文:谏官弹劾他曾做过蔡京和王黼的客,因此被夺职谪居永州,屡次遇到大赦,都没有得到宽宥。

古文:二十四年,卒。

现代文:绍兴二十四年汪藻终于逝世。

古文:秦桧死,复职,官其二子。

现代文:秦桧死了以后,汪藻得以恢复官职,并授予他两个儿子的官。

古文:二十八年,《徽宗实录》成书,右仆射汤思退言藻尝纂集诏旨,比修实录,所取十盖七八,深有力于斯文。

现代文:绍兴二十八年,《徽宗实录》修成,右仆射汤思退上疏,说汪藻曾纂集过诏旨,近来纂修的实录,所采用的材料十之七八是取自汪藻编的诏旨,汪藻实大有力于这部实录。

古文:诏赠端明殿学士。

现代文:皇帝于是下诏追赠汪藻端明殿大学士。

古文:藻通显三十年,无屋庐以居。

现代文:汪藻做官三十年,却没有房子可住。

古文:博极群书,老不释卷,尤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

现代文:他博览群书,到老了仍手不释卷,他特别喜欢读《春秋左氏传》和《两汉书》。

古文:工俪语,多著述,所为制词,人多传诵。

现代文:汪藻擅长对偶的文辞,一生著述很多,他所写的词,人们都争着传颂。

古文:子六人,恬、恪、憺、怲、懔、憘。

现代文:他有六个儿子,分别取名汪恬、汪恪、汪怛、汪忄丙、汪懔、汪忄喜。

古文:叶梦得,字少蕴,苏州吴县人。

现代文:熊克字子复,建宁建阳人,是御史大夫熊博的后代。

古文:嗜学蚤成,多识前言往行,谈论亹癖不穷。

现代文:熊克出生时,曾有翠鸟飞临室内。

古文:将生,有翠羽雀翔卧内。克幼而翘秀,既长,好学善属文,郡博士胡宪器之,曰: 子学老于年,他日当以文章显。 绍兴中进士第,知绍兴府诸暨县,越帅课赋颇急,诸邑率督趣以应,克曰: 宁吾获罪,不忍困吾民。 他日,府遣幕僚阅视有亡,时方不雨,克对之泣曰: 此催租时耶! 部使者芮辉行县至其境,谓克曰: 曩知子文墨而已,今乃见古循吏。 为表荐之,入为提辖文思院。

现代文:熊克年幼时,显出天资俊秀,长大后,喜爱学习且善做文章,郡博士胡宪很器重他,说: 只要你坚持学习,将来必能以文章扬名。 熊克于绍兴年间考中进士,初知绍兴府诸暨县,在任职期间,上司征赋颇急,许多县邑官府响应照办。而熊克则说 :我宁愿得罪上司也不忍心让百姓受苦。 上司派幕僚来巡查征赋情况,时逢久旱不雨,熊克哭泣着对幕僚说 :这难道是催租的日子吗? 朝廷使者芮辉行至诸暨,见到熊克后说: 我原来只知道你文章写得好,现在才知道你为官也很出色。 芮辉特上表举荐熊克,熊克因此得以入朝提辖文思院。

古文:尝以文献曾觌,觌持白于孝宗,孝宗喜之,内出御笔,除直学士院。

现代文:熊克曾将文章献给曾觌,曾觌又将其文介绍给孝宗,孝宗看后非常喜欢,并亲命熊克直学士院。

**古文:宰相赵雄甚异之,因奏曰: 翰院清选,熊克小臣,不由论荐而得,无以服众论,请自朝廷召试,然后用之。 上曰: 善。 乃以为校书郎,累迁学士院权直,上御选德殿,召谕曰: 卿制诰甚工,且有体,自此燕闲可论治道。 **

现代文:宰相赵雄对此很惊异,并上奏说: 熊克作为一个小臣,未经荐举而轻得翰院之职,恐难服众论,请求朝廷对之加以考试,然后起用。 孝宗说: 可以。 于是以熊克为校书郎,累迁学士院权直。孝宗亲临选德殿对熊克说 :你起草诰文,工整有体,这样朕就可安闲放心了。

古文:克自以见知于上,数有论奏。

现代文:熊克知道自己为皇帝所器重,因而多次上奏提出自己的政见和主张。

古文:尝言: 金人虽讲和,而不能保于他日,今宜以和为守,以守为攻。

现代文:他曾在奏章中说: 金朝虽与我签订了和约,但这决不能保证其将来能始终信守,因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应当以和为守,以守为攻。

古文:当和好之时,为备守之计,彼不能禁吾不为也。边备既实,金人万一猖獗,必不得志于我,退而乘我,曲不在我矣。

现代文:在和好之时,做备守之计。边备如果充实,金人万一猖獗,其阴谋也难得逞,即使其强与我过不去,责任亦不在我方。

古文:且今日之守,莫重淮东。

现代文:今日边防之守,重点应放在淮东。

古文:金犯淮西,负粮自随,其势必难。若犯淮东,清河粮船直下,易耳。

现代文:因为金人如果进犯淮西,须负粮而行,其势必难;而如果进犯淮东,其粮船可顺河而下,就会有助于其攻势的发展。

古文:然则守淮之策,以垦田、修堰、教民兵为先。

现代文:防守淮河之策,当以垦田、修堰、训练民兵为急务。

古文:援淮东之策,莫若即江阴建水军,缓急可相应。然骤立一军,虑敌生疑,当托以海道商贾之冲,多夺攘,置一巡检警督之,自此岁增兵,不出十年,隐然一军矣。

现代文:援助淮东之策,首先应当考虑在江阴附近建置水军,势必引起敌人的怀疑与警觉,应当假托一个名义,即海道乃商贾之要路,因多有抢夺事件发生,故需置一巡检警督之,然后,每年渐增兵力,不出十年,便可悄然成立一水军了。

古文:中兴之际,不患兵不可用,而患将权难收。

现代文:中兴之际,不必担心兵不可用,而是操心将权难收的问题。

古文:今日之弊,不患将不可驭,而患军情易动。

现代文:然现今主要的弊端在于:不是将领不可统驭,而是军情波动不稳。

古文:往时诸大将拊士卒如家人,自罢诸将兵权,御前主帅,更徙不常,凡军中筦榷之利,所以养士卒者,今皆转而为包苴矣,又朘其余以佐之,得无怨乎!

现代文:过去,诸大将抚护士卒如家人,擅自罢免一些将领的兵权,御前军主帅也是更换无常,凡军中榷之利,原本是用以补养士卒的,现在都变成了贿赂之物,军中士兵能无怨尤吗?

古文:宜严戒将帅,毋纵掊削。 帝嘉其有志,召草明堂赦书。克言: 二浙荐饥,蝗且起,赦文不宜饰词。 帝嘉其识体。

现代文:因此,圣上应该严戒将帅,不要放纵其聚敛贪欲之心。 孝宗看了熊克的奏章后,对其心志给予了嘉勉,并让他起草明堂敕书,熊克说 :两浙地区有饥荒,且有蝗灾,敕文中不宜有溢美之词。

古文:除起居郎兼直学士院,以言者出知台州,奉祠。

现代文:孝宗表示同意,并赞扬其识体,拜熊克为起居郎兼直学士院,因别人议论,出知台州,任宫观官。

古文:克博闻强记,自少至老,著述外无他嗜。

现代文:熊克博闻强记,学识深厚,一生中除喜爱著述外,别无其他嗜好。

古文:尤淹习宋朝典故,有问者酬对如响。

现代文:尤其喜爱钻研宋朝典章制度,遇人提问,必能对答如流。

古文:家素俭约,虽贵不改,旧所居卑陋,门不容辙,虽部使者、郡守至,必降车乃入。

现代文:其家向来清俭,后来做官身贵也无改变。他所住的房子十分简陋,门前客人的车马停靠不下,所以,即使是朝官、郡守驾到,也只得先下车才进入门庭。

古文:尝爱临川童子王克勤之才,将妻以女而乏资遣,会草制获赐金,遂以归之,人称其清介。

现代文:熊克曾爱临川童子王克勤之才华,准备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可又缺少陪嫁品,后因起草文诰获赐金,才了却了一桩心愿,人们因此皆称道他的清介。

古文:卒,年七十三。

现代文:熊克去世时七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