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

古文:郑獬,字毅夫,安州安陆人。

现代文:郑獬,字毅夫,安州安陆人。

古文:少负俊材,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

现代文:小时就以才学闻名,诗词文章风格豪放、工整,同辈中没人能同他相比。

古文:进士第一。

现代文:考中进士第一名。

古文: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

现代文:任陈州通判,入京任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

古文:英宗即位,治永昭山陵,悉用乾兴制度。

现代文:英宗即位后,修治其父仁宗的坟墓永昭陵,一概采用仁宗之父真宗的级别。

古文:獬言: 今国用空乏,近者赏军,已见横敛,富室嗟怨,流闻京师。

现代文:郑獬说 :目前国库空虚,财政吃紧,不久前赏赐军队,已不得不横征暴敛,富民都开始怨恨朝廷了,怨言都传到京城来了。

古文:先帝节俭爱民,盖出天性,凡服用器玩,极于朴陋,此天下所共知也。

现代文:先帝一生节俭爱民,这是他的天性使然,凡是日常生活用品,都极其朴拙简陋,这是天下都知道的。

古文:而山陵制度,乃欲效乾兴最盛之时,独不伤俭德乎?

现代文:他的坟墓,却要效仿真宗死时的国家强盛时代,难道不伤害仁宗一生勤俭的美德吗?

古文:愿饬有司,损其名数。 又言: 天子初即位,郡国驰表称贺,例官其人,此出五代余习,因仍未改。

现代文:希望您能严令有关人员,降低规模等级。 又说: 天子刚刚即位,各级地方政府纷纷送来了贺表,照例应升他们的官,这个传统产生于五代时期,到现在都因循未改。

古文:今庶官猥众,充溢铨曹。

现代文:但目前冗官庸官太多,充斥于各级各类机构。

古文:况前日群臣进官,已布维新之泽,不须复行此恩,以开侥幸。 皆不报。

现代文:况且不久前群臣升官时,就等于已赐给了恩情,没有必要再以官职施恩了,以免误用侥幸之徒。

古文:又上疏言: 陛下初临御,恭默不言,所与共政者七八大臣而已,焉能尽天下之聪明哉?

现代文:皇上没有听从。郑獬又上书说: 陛下刚刚即位,对人对事谦恭有加,不轻易表态,主持大政的就只七八个人而已,焉能充分利用天下人的聪明才智?

古文:愿申诏中外,许令尽言,有可采录,召与之对。

现代文:希望您广招中外人士,允许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可以参考的,就召来共同研究。

古文:至于臣下进见,访以得失,虚心求之,必能有益治道。 帝嘉纳之。

现代文:至于臣下朝见时,向他们询问朝政的得失,虚心请教,必然对治国之道有所裨益。

古文:时诏诸郡敦遣遗逸之士,至则试之秘阁,命以官。

现代文:皇帝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不时命令各地长官诚恳地推举一些被埋没了的优秀人才,一到京城就在秘阁考试,任命他们官职。

古文:颇有谬举者,众论喧哗,旋即废罢。

现代文:但有些推举是十分不恰当的,舆论哗然,不久就停止了这件事。

古文:獬言: 古之荐士,以谓拔十得五,犹得其半;况今所失未至十五,而遽以浮言废之,可乎?

现代文:郑獬说: 古人推荐人才,认为选拔十个中哪怕有五个真才,所得也总有一半,还是合算。况且今天荐举错了的不到一半,然而却因为不负责任的风言风语而突然停止,可以吗?

古文:愿复此科,使豪俊无遗滞之叹。 未及行,出知荆南。

现代文:希望恢复此举,让人才没有被埋没的遗憾。 没来得及执行,出任荆南知府。

古文:治平中,大水求言,獬上疏曰: 陛下侧身思咎,念有以消复之,不知求忠言者,将欲用之邪,抑但举故事邪?

现代文:治平年间,发生重大水灾,皇上征求臣民的意见,郑獬上书说 :陛下忧国忧民,研究灾源,想法扑灭它,不知您征求忠言,是想采用呢,还是走形式呢?

古文:观前世之君,因变异以求谏者甚众,及考其实,则能用其言而载于行事者,盖亦鲜矣。

现代文:前代君主因为天灾而寻求不同意见的多得很,但实际看来,能够采纳合理建议而真正付诸实施的,却很少很少。

古文:今诏发天下忠义之士,必有极其所韫,以荐诸朝,一日万机,势未能尽览,不过如平时下之中书、密院,至于无所行而后止。

现代文:现在下令号召天下的忠义之士,让他们尽量说出他们的全部想法,以推荐给朝廷,皇上日理万机,客观上必然不可能有时间听完这些意见,只不过像平时一样下达给中书省、枢密院,例行公事,最后什么也没做就算了。

古文:如是则与前世之为空言者等尔。

现代文:如果这样,则同前朝空说求贤的相同了。

古文:谓宜选官置属,掌所上章,与两府近臣从容讲贯,可则行之,否则罢之,有疑焉,则广询而决之。

现代文:我认为应该选拔官吏,设置专门机构,掌管天下人送来的奏章,同中书、枢密院两府近臣认真仔细研究,可行则行,不可行则不行,有疑问则广泛咨询共同解决。

古文:群臣得而众事举,此应天之实也。

现代文:群臣有所得而各件事都得以办好,这才是顺应天道。

古文:天下之进言也甚难,而上之受言也常忽。

现代文:天下人想发表意见是很困难的,而皇上听他们的话却漫不经心。

古文:愿陛下采群臣之章疏,容而听之,史册大书,以为某年大水,诏求直言,用某人之辞而求某事,以出夫前世之为空言者,无令徒挂墙壁为虚文而已。 还,判三班院。

现代文:希望陛下采纳群臣的意见,宽容地听取,以后史书上就记录,某年发大水,皇上下令征求合理化建议,采用了某人的建议而办成了某事,以便超越前代之空谈者,不要让好建议成为挂在墙上的空文。 调回京城,任三班院通判。

古文:神宗初,召獬夕对内东门,命草吴奎知青州及张方平、赵抃参政事三制,赐双烛送归舍人院,外廷无知者。

现代文:神宗初年,晚上在内东门召见郑獬,命令他起草吴奎知青州和张方平、赵扌卞任参知政事的三份文件,赐给他一对蜡烛,送他回舍人院,其他人都不知道。

古文:遂拜翰林学士。

现代文:于是任命他为翰林学士。

古文:朝廷议纳横山,獬曰: 兵祸必起于此。 已而种谔取绥州,獬言: 臣窃见手诏,深戒边臣无得生事。

现代文:朝廷想接受横山的投降,郑獬说: 兵祸必然从这里开始。 不久种谔攻取绥州,郑獬说: 我看过皇上亲手写的诏令,深切地告诫边疆官员不要无事生非。

古文:今乃特尊用变诈之士,务为掩袭,如战国暴君之所尚,岂帝王大略哉!

现代文:现在又特别重用讲求诈谋权变的人,专门偷袭邻国,像战国时暴君们追求的那样。这岂是帝王的战略?

古文:谔擅兴,当诛。 又请因谅祚告哀,遣使立其嗣子,识者韪之。

现代文:种谔擅自挑起战争,该死! 西夏君主谅祚死,又建议派使者去立谅祚之子,有见识的人都认为这个主张对。

古文:权发遣开封府。

现代文:郑獬被临时调任开封府知府。

古文:民喻兴与妻谋杀一妇人,獬不肯用按问新法,为王安石所恶,出为侍读学士、知杭州。

现代文:平民喻兴与妻子一起谋杀一名妇女,郑獬不肯按照王安石的新方法办案,王很反感他,把他调任侍读学士、知杭州。

古文:御史中丞吕诲乞还之,不听。

现代文:御史中丞吕诲请王安石把他调回来,王安石不听。

古文:公辅以忤安石见黜,洙为谏官不能言,至免役取赢,洙方力争,所谓不揣其本者欤!

现代文:不久,又调任青州。当时正发放青苗钱,郑獬说: 我只看到了青苗钱的害处,不忍心看到老百姓无罪而被关进监狱。

古文:稷劾蔡京,论司马光、吕公著当配享庙庭,盖亦名侍从也。吕诲,字献可,开封人。

现代文:借口生病,请求退职,被任命提举鸿庆宫,死时五十一岁。家庭贫穷,子女幼小,棺材放在庙中十多年,无钱安葬,滕甫任安州知州时,才得以下葬。吕诲,字献可,开封人。

古文:祖端,相太宗、真宗。

现代文:祖父吕端,曾任太宗、真宗朝的宰相。

古文: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

现代文:吕诲性格纯朴敦厚,在家时就勤奋好学,不随便同人交往。

古文: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

现代文:考中进士后,由屯田员外郎升为殿中侍御史。

古文: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 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

现代文:当时普通大臣大多上书互相攻击、揭发,吕诲说 :台省谏官有权上告各种事情,这是因为朝廷要广泛采纳不同意见,以弥补政事的缺失。

古文:苟非职分,是为侵官。

现代文:如果没有担任这种职务而干这种事,就是越权。

古文: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

现代文:目前一些人攻击他人不遗余力,人身攻击,揭露隐私,刻薄的风气已快形成气候了,请皇上下令惩办革除这种风气。 枢密副使程戡勾结皇亲国戚和后宫近侍,爬上了高官宝座,吕诲指责他的过失,结果皇上令程戡以宣徽使身份任延州通判。

古文:复上言: 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 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

现代文:吕诲又对皇上说 :程戡因为才疏学浅而被免职,不应该又派往边疆要塞之地;宣徽使地位尊崇,级别高,不是程戡应当拥有的。 兖国公主瞧不起她的丈夫,夜晚叫开禁宫的门向皇帝陈诉。

古文: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现代文:吕诲请求弹劾守门官吏,并追究公主府中宦官的责任,全部驱逐。

古文:御药供奉官四人遥领团练使,御前忠佐当汰复留,诲劾枢密使宋庠阴求援助,徇私紊法。诏罢庠而用陈升之为副使,诲又论之。

现代文:御药供奉官四人遥兼外地的团练使,御前忠佐应该淘汰的却留任了,吕诲一并指出。吕诲又弹劾枢密使宋庠私自结党寻求外援,徇私枉法,皇上下令撤宋庠之职而用陈升之为枢密副使。吕诲又批评陈升之。

古文:升之既去,诲亦出知江州,时嘉祐六年也。

现代文:升之离任后,吕诲也出任江州知州,时为仁宗嘉六年。

古文:上疏请蚤建皇嗣,曰: 窃闻中外臣僚,以圣嗣未立,屡有密疏请择宗人。

现代文:吕诲又上书请求早日确定皇太子,说 :我听朝野官员议论,因为太子还未选定,屡次有人秘密上书推荐宗族之人。

古文:唯陛下思忠言,奋独断,以遏未然之乱。

现代文:希望陛下能采纳忠言,拿出决心来,以防止内乱。

古文:又闻太史奏,彗躔心宿,请备西北。

现代文:又听太史说,彗星经过心宿的区域,请您防备西夏。

古文:按《天文志》,心为天王正位,前星为太子,直则失势,明则见祥。

现代文:根据《天文志》,心星代表天子,它前方的星表示太子,方位直则意味着太子大势不好,明亮则说明吉祥。

古文:今既直且暗,而妖彗乘之,臣恐咎证不独在西北也。

现代文:目前星座既直又暗,而象征妖邪的彗星又趁虚侵入,我恐怕不仅说明西北有战祸。

古文:自夏及秋,雨淫地震,阴盛之沴,固有冥符。

现代文:从夏到秋,雨水过量,地震频仍,各方面阴气旺盛的灾祸征兆,这说明情况是互相吻合的。

古文:近者宗室之中,讹言事露,流传四方,人心骇惑,窥觎之志,可不防其渐哉!

现代文:近来宗族之中,一些谣言被揭露的事流传四方,人们又怕又迷惑。对于密谋夺取皇太子位的,岂能不防止吗?

古文:愿为社稷宗庙计,审择亲贤,稽合天意,宸谋已定,当使天下共知。

现代文:希望为了国家,为了政权,谨慎地选择一位亲族中的贤人,顺应天意,立为太子,并使天下人都知道。

古文:万一有奸臣附会其间,阳为忠实,以缓上心,此为患最大,不可不察也。 仁宗以诲章付中书韩琦,由此定议。

现代文:万一有奸臣在其中捣鬼,表面上忠厚老实,借故推迟您的决断,为害就大了,您不可不多加警惕啊。 仁宗将吕诲的奏章交给中书韩琦,决定了这件事。

古文:召为侍御史,改同知谏院。

现代文:又被召回任侍御史,改任同知谏院。

古文: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

现代文:英宗重病垂危,吕诲请皇太后每天命令大臣一名,同淮阳王一起亲自监督送药品、食物。

古文: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

现代文:都知任守忠掌权已久,英宗当皇帝不是他的本意,几次离间皇帝、太后的关系,造谣生事,闹得人心惶惶。

古文: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

现代文: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措词深切,多半都是别人不好说的。

古文: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

现代文:皇帝病情好转,几次请求亲自执政。

古文: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 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

现代文:太后还权于他后,吕诲上书皇帝说: 太后辅佐先帝多少年了,经历的天下事多着呢。

古文:事之大者,宜关白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现代文:凡遇到大事,还是应当向太后请示求教后才做,以表示不敢专断。 于是指斥守忠的平生罪恶,把守忠及其同党史昭锡一并放逐到了南方。

古文:内臣王昭明等为陕西四路钤辖,专主蕃部。

现代文:宦官王昭明等任陕西四路兵马钤辖,专门管理对外战事。

古文:诲言: 自唐以来,举兵不利,未有不自监军者。

现代文:吕诲说: 从唐朝以来,打败仗的从来都是任用宦官监军的。

古文:今走马承受官品至卑,一路已不胜其害,况钤辖乎? 卒罢之。

现代文:这班奴才平时官品极低,地方上已经不堪其害,现在让他们任钤辖,怎么得了?

古文:治平二年,迁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现代文:终于将宦官撤回了。治平二年,升任兵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知杂事。

古文:上言: 台谏者,人主之耳目,期补益聪明,以防壅蔽。

现代文:上书说 :谏议官是君主的耳目,希望他们能发展皇帝的聪明,以防止皇上被蒙骗。

古文:旧三院御史,常有二十员,而后益衰减,盖执政者不欲主上闻中外之阙失。

现代文:从前三院御史经常有二十名,后来被逐渐减少,这是由于执政大臣不想让君主对天下政事的缺失知道得太多。

古文:今台阙中丞,御吏五员,惟三人在职,封章十上,报闻者八九。

现代文:今台阙中丞、御史五个名额,只有三个在编,上奏章十次,大概皇上能见到的有八九封。

古文:谏官二人,一他迁,一出使,言路壅塞,未有如今日之甚者。

现代文:谏官本来有二名,一名调往别处,一名出使外国。上下阻隔,君主对下情的模糊,没有比现在更严重的了。

古文:窃为陛下羞之。 帝览奏,即命邵必知谏院。

现代文:我私下里为陛下感到羞愧。 皇上看到奏章,就命令邵必知谏院。

古文:于是濮议起,侍从请称王为皇伯,中书不以为然,诲引义固争。

现代文:当时关于皇帝生父濮王的赠号问题,大臣们有不同看法。侍从请求追封濮王为皇伯,中书不同意,吕诲引经据典,据理力争。

古文:会秋大水,诲言: 陛下有过举而灾沴遽作,惟濮王一事失中,此简宗庙之罚也。 郊庙礼毕,复申前议,七上章,不听;乞解台职,亦不听。

现代文:适逢秋天水灾,吕诲说: 只有陛下的错误行为才会导致水灾的降临。目前只有濮王一事处置不当,所以天降下了对简慢宗庙行为的处罚。 郊庙祭祀之后,他又重申先前的主张,连续七次,皇上不采纳。乞求辞去谏官职务,也不被批准。

古文:遂劾宰相韩琦不忠五罪,曰: 昭陵之土未干,遽欲追崇濮王,使陛下厚所生而薄所继,隆小宗而绝大宗。

现代文:于是弹劾宰相韩琦不忠之罪五条 :仁宗坟上的土还没干,就想让濮王与仁宗并列,使陛下重视生育之恩而对不住养育之恩,尊崇了小宗而贬低了大宗嫡系。

古文:言者论辨累月,琦犹遂非,不为改正,中外愤郁,万口一词。

现代文:言官们研究了几个月,韩琦仍然我行我素,不为改正,朝野上下积愤难平,众口一词地指责他。

古文:已而诏濮王称亲,诲等知言不用,即上还告敕,居家待罪,且言与辅臣势难两立。

现代文:我希望能够下调地方,以缓解民愤。 又与御史范纯仁、吕大防一起共同弹劾欧阳修 首开异端邪说,蛊惑君主,为了急功近利而背负先帝,使陛下采取了一些过分的举动 。这些弹劾奏章都没有得到上报。

古文:帝以问执政,修曰: 御史以为理难并立,若臣等有罪,当留御史。 帝犹豫久之,命出御史,既而曰: 不宜责之太重。 乃下迁诲工部员外郎、知蕲州。

现代文:不久下诏称濮王为亲,吕诲等人知道他们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即封还敕令,在家等待处理,并且说他们要与皇上的左右辅臣势不两立。皇上问执政这是怎么回事,欧阳修回答说: 御史他们以为与我们这些人势难两立,难以共事。如果我们有罪,就请皇上将御史他们留下吧。 皇上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将御史他们贬出,接着又说: 责罚不能太重了。 于是降吕诲的职为工部员外郎、知蕲州。

古文:神宗立,徙晋州,加集贤殿修撰、知河中府。

现代文:神宗即位,将吕诲调往晋州,又加集贤殿修撰、知河中府。

古文:召为盐铁副使,擢天章阁待制,复知谏院,拜御史中丞。

现代文:奉召为盐铁副使,提升为天章阁待制,又重新执掌谏院,拜为御史中丞。

古文:初,中旨下京东买金数万两,又令广东市真珠,传云将备宫中十阁用度。

现代文:当初,宫中下令京东买金数万两,又令广东买珍珠,民间传闻这是为宫中十准备的用度。

**古文:诲言: 陛下春秋富盛,然聪明睿知,以天下为心,必不留神于此,愿亟罢之。 **

现代文:吕诲说 :目前国家繁荣昌盛,陛下所有聪明才智都用在治理整个天下上面了,而对于这些小问题一定没有留神注意,就请皇上停罢了吧。

古文: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

现代文:王安石当权执政,当时人们都认为国家得到了一个好人才。

古文: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

现代文:吕诲则说王安石不懂世事,不能重用,如果重用他,则是不应当的。

古文:著作佐郎章辟光上言,岐王颢宜迁居外邸。

现代文:著作佐郎章辟光上书说,岐王颢应当迁到外邸。

古文:皇太后怒,帝令治其离间之罪。

现代文:皇太后听说后愤怒不已,皇上即下令追究章辟光挑拨离间的罪行。

古文:安石谓无罪。

现代文:王安石认为章辟光没有罪。

古文:诲请下辟光吏,不从,遂上疏劾安石曰: 大奸似忠,大佞似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

现代文:吕诲要求降章辟光的职,王安石不同意,于是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说 :大奸之人总要装作是忠臣,大佞之人总要把自己扮成信人,王安石外表在人们看来很朴实,实际上内心十分狡诈,陛下却只看到了他有辩才即委之重任,这有欠妥当。

古文: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现代文:王安石本来就没有什么真正的雄才大略,只会抛开传统,标新立异,欺上瞒下,文过饰非。将来贻误天下苍生的,一定是这个人。

古文: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

现代文:如果让他长久掌管国家大政,那将会国无宁日了。

古文:辟光之谋,本安石及吕惠卿所导。

现代文:章辟光之所以敢于那样做,完全是王安石和吕惠卿在背后主使的。

古文:辟光扬言: 朝廷若深罪我,我终不置此二人。

现代文:章辟光扬言说 :如果朝廷要重罚我,我就不会放过这二个人。

古文:故力加营救。愿察于隐伏,质之士论,然后知臣言之当否。 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

现代文:因为是这样,所以王安石他们才极力为章辟光开脱罪责以救他。希望陛下仔细考察一下那些隐匿的奸人,然后再问一问朝中大臣,就会知道我说的这些话是不是对的。 在当时,皇上正倚重王安石,所以就没有理睬吕诲所说的话。

古文:诲求去,帝谓曾公亮曰: 若出诲,恐安石不自安。 安石曰: 臣以身许国,陛下处之有义,臣何敢以形迹自嫌,苟为去就。 乃出诲知邓州。

现代文:吕诲请求辞职,皇上对曾公亮说: 如果将吕诲贬出,我恐怕王安石会感到很不安的。 王安石说 :我是全心为国家,陛下如果觉得这样处理是正确的,我怎么能够太过于注重自己的形象呢?

古文:苏颂当制,公亮谓之曰: 辟光治平四年上书时,安石在金陵,惠卿监杭州酒税,安得而教之? 故制词云: 党小人交谮之言,肆罔上无根之语。 制出,帝以咎颂,以公亮之言告,乃知辟光治平时自言他事,非此也。

现代文: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于是皇上将吕诲贬出知邓州。当时是由苏颂掌管起草制敕诏令,曾公亮对他说: 章辟光治平四年上书的时候,王安石还在金陵,吕惠卿也在杭州监酒税,他们怎么能够教唆、主使章辟光呢? 故所下的制敕说吕诲 :完全是以一些小人诋毁之言作依据,散布一些欺君瞒上毫无来由的谣言。

古文: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诲曰: 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

现代文:皇上看了诏令后,问苏颂为什么这样写,苏颂即把曾公亮所谈的情况告诉皇上,皇上才知道章辟光在治平时所说的完全是他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像吕诲说的那样。吕诲又想上书言事,司马光劝阻了他。吕诲说: 王安石虽然很有名,但他太固执己见,又轻信奸人的话,喜好别人逢迎他。

古文: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

现代文:听他所说的,觉得还可以,一旦付诸实行就不行了。

古文:且上新嗣位,所与朝夕图议者,二三执政而已,苟非其人,将败国事。

现代文:这样的人让他居于宰相之高位,国家必定要遭殃。再说皇上刚即位,对国家治政情况还不是很熟悉;早晚与他谈论议事的,也就只有那么二、三个执政,如果他们都是一些不当的人,那国家就要被败坏了。

古文: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 诲既斥,安石益横。

现代文:这是心腹之大患,要解救都唯恐不及,怎么还能够慢慢来呢? 到此时吕诲被逐出朝廷,王安石更加肆无忌惮了。

古文:光由则服诲之先见,自以为不及也。

现代文:看到这些,司马光才佩服吕诲有先见之明,自认为不如他。

古文:明年,改知河南,命未下而寝疾矣。

现代文:次年,改任知河南,诏令还没下达吕诲就生病卧床不起了。

古文:旋提举崇福宫,以疾表求致仕曰: 臣本无宿疾,医者用术乖方,妄投汤剂,率任情意,差之指下,祸延四支。

现代文:接着提举崇福宫。吕诲因病要求退休,他上表说: 我本没有什么大病,只因医生诊断失误,用错了药,以致现在病蔓延到四肢。

古文:一身之微,固无足恤,奈九族之托何! 盖以身疾谕朝政也。

现代文:如果只是我一个人,倒没有什么,无奈的是还有一大家族要依赖我。 此后即在家养病,同时在病中他也仍然时刻关心朝政。

古文: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

现代文:吕诲三次居于言官之位,都是因弹劾大臣而被贬出,故此人们都很推崇他,称赞他很耿直。

古文: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

现代文:虽然居家养病,他仍然早晚叹息,为国家之事担忧。

古文:既革,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

现代文:革职以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到的时候吕诲已经瞑目了。

古文: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 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 光曰: 更有以见属乎? 曰: 无有。 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

现代文:当听到司马光的哭声后,吕诲突然坐起,睁开眼睛紧盯着司马光说: 国家的事还是有希望的,你好自为之吧。 司马光问道: 还有什么要嘱咐的吗? 吕诲说: 没有了。 于是就死了,终年五十八岁。闻知他的死讯后,全国上下都悲痛不已。

古文:元祐初,吕大防、范纯仁、刘挚表其忠,诏赠通议大夫,以其子由庚为太常寺太祝。

现代文:元祐初年,吕大防、范纯仁、刘挚上表称吕诲是个忠臣,于是诏令赠他为通议大夫,任命他的儿子由庚为太常寺太祝。

古文:苏轼遗以诗,有 乌府先生铁作肝 之句,世因目为 铁肝御史 。卒,年五十三。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治平中,随父官江宁,闭户苦学。

现代文:自从吕诲被贬出后,御史刘述、刘琦、钱都因为弹劾王安石而被罢免。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治平年间,其父在江宁做官,他随父前往,闭门苦读。

古文:王安石知其名,邀与相见,称奖之。

现代文:王安石听说了他,邀他相见,攀谈之后对他甚为欣赏。

古文:进士高第,调光州司法参军。

现代文:中进士,并名列前茅,调任光州司法参军。

古文:安石居政府。凡所施行,民间不以为便。

现代文:王安石执政,凡所施行的新政,民间都认为不好。

古文:光有疑狱,侠谳议傅奏,安石悉如其请。

现代文:光州有悬而未决的狱案,郑侠将自己的处理意见传奏上去,都得到了王安石的同意。

古文: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现代文:因此郑侠心里很感动,将王安石作为知己,打定主意要对王安石尽忠。

古文:秩满,径入都。

现代文:任期满,直入京城。

古文:时初行试法之令,选人中式者超京官,安石欲使以是进,侠以未尝习法辞。

现代文:当时刚开始施行考试新法以选拔人才的政策,考中的人可以做京官。王安石想让郑侠通过考试而得到提拔,郑侠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过这些新法,所以推辞了。

古文:三往见之,问以所闻。

现代文:王安石曾三次前往郑侠处见他,问他都知道些什么。

古文:对曰: 青苗、免役、保甲、市易数事,与边鄙用兵,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 安石不答。

现代文:郑侠回答说: 青苗、免役、保甲、市易这几桩事,与边境用兵之事,在郑侠我的心里还是有一些保留意见的。

古文:侠退不复见,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

现代文:王安石没有回答。郑侠告退,再也不见王安石了,但却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谈论施行新法给百姓带来的害处。

古文:久之,监安上门。

现代文:很久以后,任职监安上门。

古文:安石虽不悦,犹使其子雱来,语以试法。

现代文:王安石虽然不高兴,但还是让儿子蚞去告诉他所要考试的新法。

古文:方置修经局,又欲辟为检讨,更命其客黎东美谕意。

现代文:当时刚设置修经局,王安石又想提拔郑侠为检讨,又派幕僚黎东美去讲明自己的意思。

古文:侠曰: 读书无几,不足以辱检讨。

现代文:郑侠说 :我没有读多少书,不足以任检讨之职。

古文:所以来,求执经相君门下耳。

现代文:我之所以来投靠,只不过是想求教于相君门下罢了。

古文:而相君发言持论,无非以官爵为先,所以待士者亦浅矣。

现代文:而相君动不动就以官爵相诱,这样是不是把士人看得太浅薄了。

**古文:果欲援侠而成就之,取其所献利民便物之事,行其一二,使进而无愧,不亦善乎? **

现代文:如果确实诚心帮助我取得成就,那么就请做几件利国利民的事,让我投在相君的门下也不会感到愧疚,这样不是很好吗?

古文:是时,免役法出,民商咸以为苦,虽负水、舍发、担粥、提茶之属,非纳钱者不得贩鬻。

现代文:这个时候,免役法施行,民间商人苦不堪言,即使是卖茶水、卖粥、理发的这类人,不交免役钱都不能进行买卖。

古文:税务索市利钱,其末或重于本,商人至以死争,如是者不一。

现代文:税务官征收市利钱,有时候比应当交的税钱还要重,商人对此以死抗争,不愿交纳,像这一类的事件很多。

古文:侠因东美列其事。

现代文:郑侠在黎东美面前将这些都一一列举。

古文:未几,诏小夫裨贩者免征,商之重者十损其七,他皆无所行。

现代文:不久,诏令只对小商小贩免征市利钱,商人受到很大损失,其他的都没有施行。

古文:是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之三月,人无生意。

现代文:自熙宁六年七月至七年三月,一直都没有下过雨,旱灾严重,人们都无法生存了。

古文:东北流民,每风沙霾曀,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

现代文:每当风沙蔽天时,东北的流民都纷纷逃难,以致堵塞了道路。他们生活十分艰苦,瘦弱不堪,甚至连一件完好的遮体的衣服都没有。

古文:并城民买麻糁麦麸,合米为糜,或茹木实草根,至身被锁械,而负瓦楬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

现代文:城里的贫民也一样,只能买到烂麦粗糠,和米一起煮成稀粥食用,有的只能吃草木的根茎果实以度日,而有的人却还要身披枷锁,撤屋卖瓦,用来偿付官府的债务,诸如此类的事数不胜数。

古文:侠知安石不可谏,悉绘所见为图,奏疏诣阁门,不纳。

现代文:郑侠知道这些事给王安石说是没有用的,即将他所看到的百姓穷困潦倒的情景全部绘成图画,连带奏疏一起交给门,然而没有被接受。

古文:乃假称密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

现代文:于是他又假称为机密奏章,通过特殊传递渠道将奏疏直接递交银台司。

古文:其略云: 去年大蝗,秋冬亢旱,麦苗焦枯,五种不入,群情惧死;方春斩伐,竭泽而渔,草木鱼鳖,亦莫生遂。

现代文:奏疏大意说: 去年发生严重蝗灾,秋冬之际又发生大旱,以致麦苗枯死,五谷不收,群情惧死;至今年春季又对百姓大加搜括,涸泽而渔,即使草木鱼鳖都无法生存了。

古文:灾患之来,莫之或御。

现代文:然而自发生灾患以来,政府都没有采取过什么救治措施。

古文:愿陛下开仓廪,赈贫乏,取有司掊克不道之政,一切罢去。

现代文:希望陛下开仓放粮,赈济贫苦百姓,而将大肆聚敛之暴政全部停罢。

古文:冀下召和气,上应天心,延万姓垂死之命。

现代文:也希望陛下下施仁政,上应天意,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

古文:今台谏充位,左右辅弼又皆贪猥近利,使夫抱道怀识之士,皆不欲与之言,陛下以爵禄名器,驾驭天下忠贤,而使人如此,甚非宗庙社稷之福也。

现代文:现在台谏官员很多,却大多是势利小人,使得有识之士都有话也不想对他们讲。陛下以高官厚币驾驭天下,但却使用那样的人,这对国家是很不利的。

古文:窃闻南征北伐者,皆以其胜捷之势、山川之形,为图来献,料无一人以天下之民质妻鬻子,斩桑坏舍,流离逃散,遑遑不给之状上闻者。

现代文:我听说南征北伐的将领都是将军事重地的山川形势绘成图拿来给皇上看,料想还没有一个人将天下百姓典妻卖子、斩桑坏舍、流离失所、惶惶不可终日的困苦情状向皇上汇报的。

古文:臣谨以逐日所见,绘成一图,但经眼目,已可涕泣。

现代文:这里我仅就自己逐日所看到的上述情形绘成一幅画,呈给皇上。这些情形只要一看,就会哀痛不已。

古文:而况有甚于此者乎!

现代文:难道还有什么比这些百姓更困苦的吗?

古文:如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斩臣宣德门外,以正欺君之罪。 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

现代文:如果陛下采纳我的意见,而十天之内还不下雨,就请将我推出宣德门外斩首,以治我欺君之罪。 神宗翻来覆去地看了郑侠的奏疏后,长吁短叹,感慨不已,最后将图装在袖子里带回宫中。

古文:是夕,寝不能寐。

现代文:当晚,神宗整夜未眠。

古文:翌日,命开封体放免行钱,三司察市易,司农发常平仓,三卫具熙河所用兵,诸路上民物流散之故。

现代文:第二天,命开封府酌情削减免役钱,让三司考察市易的情况,司农负责开仓放粮,三卫将熙河的用兵情况,各路将百姓逃亡流散的情况等都一一向上汇报。

古文:青苗、免役权息追呼,方田、保甲并罢,凡十有八事。

现代文:青苗钱、免役钱暂停征收,方田、保甲之法尽都停罢,这样所施行的新法废除了十之八九。

古文:民间欢叫相贺。

现代文:百姓在停止新法后都高兴万分。

古文:又下责躬诏求言。

现代文:接着皇上又下诏罪己,并让大家直言政事之得失。

古文:越三日,大雨,远近沾洽。

现代文:过了三天,下起了大雨,远近各地都有了足够的雨水。

古文:辅臣入贺,帝示以侠所进图状,且责之,皆再拜谢。

现代文:雨水解除了旱情,大臣纷纷入朝祝贺。这时,皇上拿出了郑侠所绘的图,并告诉大家前后的经过,又责备众人一番,最后众人拜谢而归。

古文:安石上章求去,外间始知所行之由,群奸切齿,遂以侠付御史,治其擅发马递罪。

现代文:王安石上书请求离职,外面的人才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一些奸人对郑侠切齿痛恨,于是将他交给御史,追究他擅自发马递的罪行。

古文:吕惠卿、邓绾言于帝曰: 陛下数年以来,忘寐与食,成此美政,天下方被其赐;一旦用狂夫之言,罢废殆尽,岂不惜哉? 相与环泣于帝前,于是新法一切如故。

现代文:吕惠卿、邓绾对皇上说 :皇上多年以来,废寝忘食,成功地施行了新法,国家因此受到很大利益;如果采纳郑侠这个狂夫的意见,一下子将新法罢免殆尽,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他们哭诉于皇帝前,于是又恢复了新法。

古文:安石去,惠卿执政,侠又上疏论之。

现代文:王安石离去,吕惠卿执政,郑侠又上疏指责他。

古文:仍取唐魏徵、姚崇、宋璟、李林甫、卢祀传为两轴,题曰《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业图迹》。在位之臣暗合林甫辈而反于崇、璟者,各以其类,复为书献之。并言禁中有被甲、登殿等事。

现代文:郑侠取材于唐代魏征、姚崇、宋王景、李林甫、卢杞的传,画了两轴画,题名为《正直君子邪曲小人事业图迹》,将在位的朝臣分成两类,即分别比附成李林甫一类的和姚崇、宋王景一类的,和奏疏一起呈给皇上,而且还说宫中有披甲、登殿等事发生,即有人试图图谋不轨。

古文:惠卿奏为谤讪,编管汀州。

现代文:吕惠卿上奏说他是诽谤,故郑侠被贬编管汀州。

古文:御史台吏杨忠信谒之曰: 御史缄默不言,而君上书不已,是言责在监门而台中无人也。 取怀中《名臣谏疏》二帙授侠曰: 以此为正人助。 惠卿暴其事,且嗾御史张琥并劾冯京为党与。

现代文:御史台官员杨忠信拜见他时说: 御史沉默不言,而你却上书不已,这实际上是说责任在监门,指责御史台无人哪。 杨忠信从怀中取出《名臣谏疏》给郑侠,并说: 把这拿去,以对正直之士有所帮助。 惠卿揭发了这件事,而且指使御史张琥弹劾他们与冯京相互勾结为朋党。

古文:侠行至太康,还对狱,狱成,惠卿议致之死。

现代文:郑侠在赴汀州途中行至太康时,被追回京城对质,审问他们是否有相互勾结为朋党之罪行,罪名被罗织而成,惠卿认为应致他于死地。

古文:帝曰: 侠所言非为身也,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 但徙英州。

现代文:皇上说 :郑侠所说的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朝廷着想,这份忠诚之心可嘉,怎么能治他以重罪呢? 最后只将他贬至英州。

古文:既至,得僧屋将压者居之,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现代文:到英州后,他找了一间快要倒塌的寺庙居住下来,英州的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很敬仰他,争相让子女跟着他读书学习,并为他建造了一座新房子。

古文:哲宗立,始得归。

现代文:哲宗即位,郑侠才得以回京城。

古文:苏轼、孙觉表言之,以为泉州教授。

现代文:苏轼、孙觉在哲宗面前为他说好话,故任他为泉州教授。

古文:元符七年,再窜于英。

现代文:元符七年,又被放逐到英州。

古文:徽宗立,赦之,仍还故官,又为蔡京所夺,自是不复出。

现代文:徽宗即位,赦免郑侠,仍归还给他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被蔡京夺官,从此他就再没有出来任职了。

古文:布衣粝食,屏处田野,然一言一话,未尝忘君。

现代文:被夺官后,郑侠布衣粗食,闲居田野,但一言一行都没有忘记君主。

古文:宣和元年卒,年七十九。

现代文:宣和元年死,时年七十九岁。

古文:里人揭其闾为郑公坊,州县皆祀之于学。

现代文:邻里之人将他住过的房子改建成郑公坊,州县的学校都祭祀他。

古文:绍熙初,诏赠朝奉郎。

现代文:绍熙初年,诏令赠郑侠为朝奉郎。

古文:官其孙嘉正为山阴尉。

现代文:又提拔郑侠之孙嘉正为山阴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