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采众议

古文:汉元帝时,珠崖反,连年不定。

现代文:万汉元帝时候,珠崖反叛,几年平定不了。

古文:上与有司议大发军,待诏贾捐之建议,以为不当击。

现代文:皇帝和大臣商议使用兵平叛,待诏贾捐之建议,以为不应当打。

古文:上以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以为当击,丞相于定国以为捐之议是,上从之,遂罢珠崖郡。

现代文:皇帝便问丞相和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认为应当打,丞相于定国以为贾捐之的建议对,皇帝采用了贾捐之的意见。就撤消了珠崖郡。

古文:匈奴呼韩邪单于既事汉,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现代文:匈奴呼韩邪兰于既归服了汉朝,上书说愿意保卫汉朝边塞,从上谷以西,撤走汉朝守边的军队,让人民得到休养生息。

古文:天子令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

现代文:皇帝让大臣们商议,都以为可行。郎中侯应熟悉边疆情况,以为不可答应。

古文:上问状,应对十策,有诏勿议罢边塞事。

现代文:皇帝询间情况,侯应提出了十条不能答应的意见,皇帝于是下诏不要再谈撤掉边备的意见。

古文:成帝时,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

现代文:汉成帝时候,匈奴使者想要投降,皇帝让大臣们商议,大巨们主张应按旧例接受他投降。

古文:光禄大夫谷永以为不如勿受,天子从之。

现代文:光禄大夫谷永以为不可答应,皇帝采纳了谷永的意见。

古文:使者果诈也。

现代文:使者果然是诈降。

古文:哀帝时,单于求朝,帝欲止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

现代文:汉哀帝时侯,单于要求朝见皇帝,皇帝不想答应,便征求大臣意见,大臣们也认为耗费国家钱财,不宜答应,单于使臣便走了。

古文:黄门郎扬雄上书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

现代文:黄门郎扬雄上书劝谏,皇帝省悟过来,召回匈奴使臣,另写了诏书,答应了单于的请求。

古文:安帝时,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会公卿集议,皆以为然,郎中虞诩陈三不可,乃更集四府,皆从诩议。

现代文:汉安帝时候,大将军邓鹭想放弃凉州,加强力量,以对付北方边患。朝廷召集公卿商议,都以为可行,郎中虞诩陈述了三条意见,以为不能放弃。

古文:北匈奴复强,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绝西域。

现代文:于是又召集四府商议,都同意虞诩的建议。北匈奴再度强盛,西域诸国断绝了和汉朝的关系,大臣们多主张关闭玉门关,和西域断绝交往。

古文:邓太后召军司马班勇问之,勇以为不可,于是从勇议。

现代文:邓太后召来军司马班勇,询问他的意见,班勇以为不宜断绝,于是采纳了班勇的意见。

古文:顺帝时,交趾蛮叛,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议郎李固驳之,乞选刺史太守以往,四府悉从固议,岭外复平。

现代文:汉顺帝时候,交趾蛮反叛,皇帝召集公卿百宫和四府的僚属商讨对策,都主张派大将进兵征讨,议郭李固提出反对意见,要求选派刺史太守去安抚,四府都听从了李固的意见,岭南又安定下来。

古文:灵帝时,凉州兵乱不解,司徒崔烈以为宜弃,诏会公卿百官议之,议郎傅燮以为不可,帝从之。

现代文:汉灵帝时候,凉州军士骚乱不止,司徒崔烈以为应该放弃,朝廷乃召集公卿百官商议,议郎傅燮以为不能放弃,皇帝听从了傅燮的建议。

古文:此八事者,所系利害甚大,一时公卿百官既同定议矣,贾损之以下八人,皆以郎大夫之微,独陈异说。

现代文:这八件事,都关系着国家成败,当时公卿百官都有了共同意见,贾捐之等八人,都是郎、大夫一类的小官,却敢提出不同意见。

古文:汉元、成、哀、安、顺、灵皆非明主,悉能违众而听之,大臣无贤愚亦不复执前说,盖犹有公道存焉。

现代文:汉元帝、成帝、哀帝、安帝,顺帝、灵帝都不是英明的皇帝,都能够违背众人,听从他们的意见,大臣们不论贤愚,也不再坚持前议,这是公道还存在的表现。

古文:每事皆能如是,天下其有不治乎?

现代文:每件事都能这样,天下还有不太平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