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初人至诚

**古文:真宗时,并州谋帅,上谓辅臣曰: 如张齐贤、温仲舒皆可任,但以其尝历枢近,或有固辞,宜召至中书询问,愿往则授之。 **

现代文:真宗时,谋求并州将帅的人选,真宗对辅政大臣说: 象张齐贤、温仲舒都可以胜任此职,只是因为他们曾经在枢密院供职,有时会坚决推辞,应该把二人召至中书省询问二下,如果他们愿意前往就授予官职。

古文:及召二人至,齐贤辞以恐为人所谗。

现代文:等到把二人召至中书省,张齐贤以恐怕被别入进谗言来推辞。

**古文:仲舒曰: 非敢有辞,但在尚书班已十年,若得改官端揆,赐都部署添给,敢不承命? **

现代文:温仲舒说: 不敢有推辞之言,只是我在尚书之位已经十年了,如果改任我为执政大臣,赐给都部署之职,增添体禄,敢不听命吗?

**古文:辅臣以闻,上曰: 是皆不欲往也,勿强之。 **

现代文:辅政大臣把他们的话传达给皇上,皇上说: 这是不打算前往任职,不要勉强他们。

古文:王元之自翰林学士以本官刑部郎中知黄州,遣其子嘉祐献书于中书门下,以为: 朝廷设官,进退必以礼,一失错置,咎在廊庙。

现代文:王元之自翰林学士以本官刑部郎中知黄州,派遣他的儿子嘉祐到中书门下献书,认为: 朝廷设官,是进是退必按照礼节,一但失当,错误派官,罪责在于朝廷决策大臣。

古文:某一任翰林学士,三任制诰舍人,以国朝旧事言之,或得给事中,或得侍郎,或为谏议大夫。

现代文:我一任翰林学士,三任制诰舍人,按照本朝的惯例来说,或者得给事中,或者侍郎,或者为谏议大夫。

**古文:某独异于斯,斥去不转一级,与钱谷俗吏,混然无别,执政不言,人将安仰? **

现代文:唯独我不一样,离开官位后没有转升一级,和管理钱谷的俗吏,混然没有差别,执政大臣不说,别人将怎么信服?

古文:予谓仲舒尝为二府,至于自求迁转及增请给;元之一代刚正名臣,至于公移笺书,引例乞转。

现代文:我认为温仲舒曾经为二府大员,至于自己要求升迁及增加体禄;王元之乃是一代刚正名臣,至于公开献书,援引石例,请求升级。

古文:唯其至诚不矫伪故也。

现代文:是由于只有他们的至诚,从不掩饰虚伪啊!

古文:后之人外为大言,避宠辞禄,而阴有营求,失其本真者多矣,风俗使然也。

现代文:后来的人表面大言不惭,避宠辞禄,而暗中孜孜以求,失去真诚的人太多了,风俗使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