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悰

古文:唐懿宗咸通二年二月,以杜悰为相。

现代文:唐懿宗咸通二年,任命杜悰为宰相。

古文:一日,两枢密使诣中书,宣徽使杨公庆继至,独揖悰受宣,三相起避。

现代文:有一天,有两个枢密使来到中书省,接着宣徽使杨公庆也来了,杨公庆单独向杜徐传达皇帝的意见,另外三位宰相都回避了当时,杨公庆拿出一封信交给杜悰。

古文:公庆出书授悰,发之,乃宣宗大渐时,宦官请郓王监国秦也。

现代文:杜悰打开一看,里面是宣宗病重之时,宦官们请郑王监国的奏章。

**古文:且曰: 当时宰相无名者,当以反法处之。 **

现代文:杨公庆还对杜棕说: 当时宰相没有在奏章上签名的人,应当以反对皇上处置。

**古文:悰反复读,复封以授公庆,曰: 主上欲罪宰相,当于延英面示圣旨。 **

现代文:意在暗示杜棕弹勤没有签名的宰相。杜悰反复读了奏章的以后,又封起来交还给了杨公庆,对杨说: 皇上要是想治那些宰相的罪,应当在延英殿当面发布圣旨。

古文:公庆去,悰谓两枢密曰: 内外之臣,事犹一体。今主上新践阼,固当以仁爱为先,岂得遽赞成杀宰相事!

现代文:拒绝了对他的暗示。杨公庆走后,杜悰对两位枢密使说: 内外大臣所办的事情目标是一致的,现在皇上刚登上皇位,应该把仁爱放在前面,怎么能赞成杀宰相这类事。

**古文:若习以性成,则中尉、枢密岂得不自忧乎! **

现代文:如果这类事习以为常,连中尉、枢密这些官员中的大臣也得忧虑自己的命运。

**古文:两枢密相顾默然,徐曰: 当具以公言白至尊,非公重德,无人及此。 **

现代文:两位枢密使相互看看,默默无言。停了一会就慢慢地说: 我们应当把你的话告诉皇上,你对大局的重视是没有人能够赶上的。

古文:三相复来见悰,微请宣意,悾无言。

现代文:枢密使走后,另外三位宰相来到杜悰的面前,想知道宣徽使来说了些什么,杜悰不言语。

**古文:三相惶怖,乞存家族。悰曰: 勿为他虑。 **

现代文:三位宰相惶恐不安,恳求杜悰替他们求情以保全家族,杜说: 不必忧虑太多。

古文:既而寂然。

现代文:之后又沉默了。

古文:及延英开,上色甚悦。

现代文:等到延英殿召见群臣时,皇上满面喜悦之情。

古文:此《资治通鉴》所载也。

现代文:这件事是《资治通鉴》的记载。

古文:《新唐史》云: 宣宗世,夔王处大明宫,而郓王居十六宅。

现代文:《新唐书》的记载是:唐宣宗时,夔王住在大明宫,那王住在十六宅,待宣宗病重时,立下遗诏要夔王继承皇位。

古文:帝大渐,遗诏立夔王,而中尉王宗贯迎郓王立之,是为懿宗。

现代文:可是,总领御林军的中尉王宗贯却把那王迎回来立为皇帝,这就是唐懿宗。

古文:久之,遣枢密使杨庆诣中书独揖悰。他宰相毕諴、杜审权,蒋伸不敢进,乃授悰中人请帝监国秦,因谕悰劾大臣名不在者。悰语之如前所云,庆色沮去,帝怒亦释。

现代文:停了很久以后,就派枢密使杨庆到中书省单独见杜,另外三位宰相毕诚、杜审权,蒋伸不敢走近,于是杨庆把宦官请皇上监国的奏章交给杜悰,并转达皇上的意见,要他弹劾没在奏章上签名的大臣,于是杜惊就说了前面已经说过的那一段话,杨庆泄气地走了,皇上的愤怒也随之消失了。

古文:予以史考之,懿宗即位之日,宰相四人,曰令狐绹、曰萧邺、曰夏侯孜、曰蒋伸,到是时唯有伸在,三人者罢去矣。

现代文:我根据考证的结果是:懿宗在位的时候,原来的令狐绹、萧邺、夏侯孜、曰蒋伸四位宰相,只有蒋伸还在职,其余三人都已免职。

古文:諴及审权乃懿宗自用者,无由有斯事。盖野史之妄,而二书误采之。

现代文:毕诚和杜审权是唐懿宗自己选用的宰相,因之前面叙述的那件事,根本没有可能发生,这大约是野史中胡乱记载,《资治通鉴》和《新唐书》又把它们选进来造成的错误。

古文:温公以唐事属之范祖禹,其审取可谓详尽,尚如此。信乎,修史之难哉!

现代文:司马温公能把唐朝的史事交给范祖禹来撰写,足见对材料的鉴别是十分严谨详尽的,即使如此,也会发生这类错误,可见,写历史实实在在是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