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房知人

古文: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

现代文:汉高祖刘邦行军到达南郑,韩信不告而别,萧何亲自去追赶他。

**古文:上骂曰: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

现代文:高祖骂萧何说: 将领们逃跑了几十人,你都没有去追赶,却说去追赶韩信,是骗我的。

**古文:何曰: 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

现代文:萧何说: 这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韩信这样的人,则是天下无双的国士。您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他,再也没有一起讨论大事的人了。

古文: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

现代文:于是高祖封韩信为大将军,最终完成了汉室大业。

古文: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

现代文: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幕府属吏很多外调任职,秦王为此忧虑。

**古文:房乔曰: 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 **

现代文:房玄龄说: 离去的人尽管不少,也不值得可惜,杜如晦是辅佐君王的干才,大王想要经营天下大业,舍弃杜如晦就没有能共事的人了。

古文: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

现代文:于是,秦王上疏请将杜如晦留在幕府中,终于使他成为一代名相。

古文: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

现代文:韩信、杜如晦的去留,与兴衰治乱竟然有这么密切的关系,而萧何、房玄龄二人善于发现人才,也是无人能比得上的。

古文:樊哙从高祖起丰、沛,劝霸上之还,解鸿门之厄,功亦不细矣,而韩信羞与为伍。

现代文:樊哙跟随高祖在丰、沛起兵,攻占咸阳后劝高祖还军霸上,鸿门宴上又替高祖解脱困厄,功劳也不算小了,可是韩信却耻于和樊哙交往。

古文:唐俭赞太宗建大策,发薄津之谋,定突厥之计,非庸臣也,而李靖以为不足惜。

现代文:唐俭帮助太宗下决心灭隋建唐,在薄津揭发孤独怀恩发动叛乱的阴谋,帮太宗制定诱降突厥的办法,不能说是平庸之臣,可是李靖认为失去他并不值得惋惜。

古文: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之与狸狌耳。

现代文:这大概是以韩信和李靖的眼光来看樊哙、唐俭,就好像拿熊罴比去狸猫而已。

古文: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

现代文:创建帝王之业,绝不是依靠个人谋士的谋略,一定要等到有了韩信那样的大将,杜如晦那样的贤相,然后才加以重要,岂不是太难了吗?

古文: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现代文:只要能把萧何、房玄龄这一类人安排在帐下,选贤进能,那么,贤能大才就会不请自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