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游日记十一

古文:二十七日雨色已止,而浓云稍开。

现代文:二十七日雨已经停止,浓云稍微散开了些。

古文:亟饭,逾马蹄石岭,三里,抵玉琯岩之南,觅所期刘姓瑶人,欲为三分石之行。

现代文:我们赶忙吃了饭,翻过马蹄石岭,走三里,抵达玉馆岩的南面,找寻所约定过的姓刘的瑶族人,想作三分石的旅行。

古文:而其人以云雾未尽,未可远行,已往他所矣。

现代文:但那人因为云雾未散尽,认为不可远行,已经到其他地方去了。

古文:复期以明日。

现代文:这样,又定在第二天去。

古文:其人虽不在,而同居一人于山中甚熟,惜患疮不能为导,为余言:玉琯乃何侯故居,古舜祠所在,其东南山上为炼丹观故址。

现代文:那人虽然不在,但与他住在一起的一个人对山中的情况很熟悉,可惜他生疮不能作向导,他对我讲:玉馆岩就是何侯的故居、古舜祠所在地,它东南面的山上为炼丹观故址。

古文:由此东行五十里,有三石参天,水分三处,俗呼为舜公石,即三分石也。

现代文:由玉馆岩往东行五十里,有三块石头高高耸入云霄,水从那里分流三处,俗称为舜公石,它就是三分石。

古文:由此南行三十里,有孤崖如髻,盘突山顶,欲呼为舜婆石。

现代文:到三分石的路已经湮没。由玉馆岩往南行三十里,有座孤崖如发髻一样,盘绕突立在山顶,俗称为舜婆石。

古文:中道过永福故址,见其南溪甚急,虽西下潇江,而东北南三而皆予所经,未睹来处,乃溯流寻之。则故址之左,石崖倒悬,水由下出,崖不及水者三尺,而其下甚深,不能入也。

现代文:有小路可以通到那里。那人把摘来的新茶奉送了我一些,于是我仍旧返回斜岩。中途经过永福寺故址,见它南面有条溪水流得很急,这条溪虽然是往西流下潇江的,但它的东北南三面都是我已到过的,只是未游览过来处,于是溯流探寻。永福寺故址的左边,石崖倒悬,水从石崖下流出来,崖离水面三尺,但下面很深,不能下去。

古文:过马蹄石,见岭北水北流,忆昨过圣殿西岭,见岭南水南流,疑其水俱会而东去,因东趋箫韶北麓,见其水又西注者,始知此坞四面之水俱无从出,而杨梅下洞之流为烂泥河者,即此众水之沁地而入者也。

现代文:经过马蹄石时,见到岭北的水往北流,回想起昨天经过圣殿西面的山岭时,见到岭南的水往南流,我怀疑它们都会合在一起而往东流去,于是往东疾行到箫韶峰北麓,但却见到这里的水又往西流注,这才知道这个山坞中四面流来的水都没有出处,而杨梅洞下层洞中汇流成烂泥河的水,就是这众多水流渗到地下而进入洞中去的。

古文:两岭之间,中有釜底凹向,名山潭,有石穴在桑坞中,僚人耕者以大石塞其穴,水终不蓄。

现代文:两座岭之间,中部有一处如锅底,向下凹陷,名叫山潭。有个石穴位于满是桑树的山坞中,在山坞中耕种的僚人用大石头堵塞石穴,但水始终不能蓄积起来。

古文:桑园叶树千株,蚕者各赴采,乃天生而无禁者。

现代文:桑园中有千百棵桑树,养蚕的人各自前往采摘,它们是天然生长的没有采摘禁令。

古文:月岩第一,道州;紫霞洞第二,九疑;莲花洞第三,江华;狮岩第四,江华;朝阳岩第五,永州;澹岩第六,永州,大佛岭侧岩第七,江华;玉琯岩第八,九疑;华岩第九,道州;月岩南岭水洞第十,道州;飞龙岩第十一,九疑;麻拐岩第十二,江华。

现代文:这天仍旧在斜岩中一边观瀑一边烧柴火烘烤,云气渐渐散开,精神为之爽畅。

古文:此外尚有经而不胜书,胜而不及到者,不罄附于此。

现代文:由此想到我与这个岩洞有机缘,一停留就是几天,而对于在永州府游历过的各洞,也不可不评出个高低等次,于是按位次书写出永州府南境各洞的名称。

古文:二十八日五鼓,饭而候明。仍过玉琯南觅导者。

现代文:二十八日五更时,吃了饭等着天亮,仍然过到玉馆岩南面找那导游。

古文:其人始起炊饭,已乃肩火具前行。

现代文:那人刚起来做饭,很快,他便扛了火具往前走。

古文:即从东上杨子岭,二里登岭,上即有石,人立而起,兽蹲而龙蝘同 偃 ,即仰面而卧,其上皆盘突。

现代文:随即就从东面上了杨子岭,两里后登上岭头,岭头上有许多石头,有的如人站立一样耸起,有的似蹲踞的野兽、若臣袱的长龙,到处盘曲突兀。

古文:从岭上东南行坳中,地名茅窝。三里,皆奇石也。

现代文:从岭上朝东南往山坳中走,三里路上都是些形态奇异的石头。

古文:下深窝,有石崖嵌削,青玉千丈,四面交流,捣入岩洞,坠巨石而下,深不可测,是名九龟进岩,以窝中九山如龟,其水皆向岩而趋也。

现代文:下到深陷的山窝中,有座石崖岩石张开,若刀削一般,青玉般的瀑布高悬千丈,从四面汇流来,捣入岩洞,从大石头上倾泻而下,深不可测。这里叫九龟进岩,因为山窝中九座山都如同乌龟,山上的水都向岩洞中流淌。

古文:其岩西向,疑永福旁透崖而出者,即此水也。

现代文:这个岩洞朝向西面,我怀疑永福寺故址旁穿过崖壁流出的,就是此水。

古文:又东南二里,越一岭,为蟠龙峒水口。

现代文:又往东南走二里,越过一座岭,为蟠龙炯水口。

古文:峒进东尚深,内俱高山瑶。又登岭一里,为清水潭。

现代文:又朝岭上登一里,为清水潭。

古文:岭侧有潭,水甚澄澈。

现代文:岭侧边有个潭,水非常清澈。

古文:又东南二里,渡牛头江。

现代文:从潭东面下岭,是到韭菜原的路。又往东南走两里,渡牛头江。

古文:江水东自紫金原来,江两崖路俱峭削,上下攀援甚艰,时以流贼出没,必假道于此,土人伐巨枝横截崖道,上下俱从树枝,或伏而穿其胯,或骑而逾其脊。

现代文:江水从东边的紫金原流来,江两边山崖上的路都很峭削,上下攀爬十分艰难。当时因为有流窜的盗贼出没,必须从这里借道走,所以当地人砍伐了些大树枝横阻在山崖间的路中,上和下都从树枝间过,或蹲伏着从树枝下穿过,或骑坐着从树枝背上越过。

古文:第《志》谓在九疑麓,而此在山顶为异,若山麓则无之。由山上行五里,稍下为狗矢窝。

现代文:渡过牛头江便往东南爬上半边山,半边山东北面的高山为紫金原,西南面的高山为空寮原,再往南为香炉山。从半边山朝上行五里,稍往下走为狗矢窝。

古文:于是复上,屡度山脊,狭若板筑,屡踄山顶,下少上多,共东南五里而出鳌头山。

现代文:从狗矢窝又往上走,屡次度过山脊,但都狭窄得如一堵土墙,又屡屡从山顶上过,一路下少上多,往东南共走五里便出了鳌头山。

古文:先是积雾不开,即半边、鳌头诸山,近望不及,而身至辄现。

现代文:这之前积雾未散开,即便是半边、鳌头等各山峰,到了近处都望不见,而身到山间就显现出来。

古文:至是南眺三分石,不知所在。

现代文:等出了鳌头山,往南眺望,三分石不知在哪里。

古文:顷之而浓云忽开,瞥然闪影于高峰之顶,半边、鳌头二山,其东北与紫金夹而为牛头江,西南与空寮夹而为潇源江,即三分石水。此乃两水中之脊也。

现代文:不一会,浓云忽然散去,高高的峰顶上很短暂地闪现了一下三分石的影子,与江山县的江郎山相似。一个是浙江的发源地,一个是潇江的发源地,但江郎山高高矗立在半山间,三分石却悬在众多山峰的最高顶端,这是不同之处。半边、鳌头两山,与东北面的紫金原夹峙,中间为牛头江,与西南面的空寮原和香炉山夹峙,中间为潇源江,我们所在的地方是两条水中间的山脊。

古文:二水合于玉琯东南,西下鲁观与蒲江合,始胜如叶之舟而出大洋焉。

现代文:这两条水汇合在玉馆岩东南,往西流下鲁观与蒲江交汇后,才能航行轻便的小船,而流向宽阔的山间平坝中去。

古文:由鳌头东沿岭半行,二里始下。

现代文:我们从鳌头山东面沿着半山腰走,两里后才往下行。

古文:潇源水侧渡河处倒横一楠,大齐人眉,长三十步不止。

现代文:三里下到烂泥河,才找到水做饭,已经是下午了。我到三分石,下到烂泥河中,便与去高梁原的路分道。

古文:闻二十年前,有采木之命,此岂其遗材耶!

现代文:折往西南走,又攀上一座岭,岭间各种红的、紫的野花争奇斗艳,树木耸入云霄。

古文:上下共五里而抵潇源水。

现代文:忽上忽下共走五里而抵达潇源水边。

古文:其水东南从三分石来,至此西去,而经香炉山之东北以出鲁观者。

现代文:这条水从东南方的三分石流来,到此处向西流去,经过香炉山的东北面而流出鲁观。

古文:乃绝流南渡,即上三分岭麓。

现代文:于是我们向南横渡过水流,便上到三分岭麓。

古文:其岭峻削不容足,细径伏深箐ī细竹中,俯首穿箐而上,即两手挽之以移足。

现代文:那岭高峻陡峭,不容置足,细小的道路隐没在深竹丛中,我们低着头从竹子中穿行而上,用两手拉着竹子以移动脚步。

古文:其时箐因夙雾淋漓,既不能矫首其上,又不能平行其下,惟资之为垂空之繘ú练汲水之竹绳,则甚有功焉。

现代文:当时竹林间因为早晨雾未散,小水点不断往下滴,所以既不能昂起头朝上走,又不能平平地从下面通过,只有借助这些深竹作为悬空攀越的绳索,不过这倒很有功效。

古文:如是八里,始渐平。

现代文:如此走了八里,路才渐渐平坦。

古文:又南行岭上二里。

现代文:又往南从岭上走了两里。

古文:时夙雾仍翳,望顶莫辨,而晚色渐合,遂除箐依松,得地如掌。

现代文:这时大雾仍然浓密地遮掩着,向山顶望什么都分辨不清,而夜色渐渐合拢,于是清除掉靠松的细竹,得到巴掌大的一片空地。

古文:山高无水,有火难炊。

现代文:山高无水,有火也难以做饭。

古文:命导者砍大木积而焚之,因箐为茵,为火为帏,为度宵计。

现代文:我叫导游砍了些大木头堆起来烧着,就着细竹作褥子,将火视为帐子,作过夜的打算。

古文:既瞑,吼风大作,卷火星飞舞空中,火焰游移,倏而奔突数丈,始以为奇观。

现代文:天黑后,大风吼叫,火星被卷起而在空中飞舞,火焰摇曳不定,倏忽间窜起几丈高,开初我把这当作奇观。

古文:既而雾随风阵,忽仰明星,忽成零雨,拥伞不能,拥被渐湿,幸火威猛烈,足以敌之。

现代文:旋即雾气随风阵阵涌来,忽儿仰头是明星满天,忽儿空中飘下零星小雨,撑着伞不能遮挡风雨,裹着被则被子渐被雨水打湿,幸好火势猛烈,足以抵挡风雨的袭击。

古文:五鼓雨甚,亦不免淋漓焉。

现代文:五更时雨势大起来,免不了被淋了个透。

古文:二十九日天渐明,雨亦渐霁。

现代文:二十九日天渐亮时,雨也渐停下。

古文:仰见三分,露影在指顾间,辄忍饥冲湿箐而南。

现代文:仰头看见三分石很短暂地露了一下影子,于是就忍着饥饿从潮湿的竹林中朝南而上。

古文:又下山二里,始知尚隔一峰也。

现代文:又朝山下走两里,才知道三分石还隔着一座山峰。

古文:度坳中小脊,复南上三里,始有巨石盘崖;为导者误。

现代文:越过山坳中的小山脊,又往南朝上走三里,才开始有巨大的石头环绕在山崖上;昨夭上爬下行所经之处都是高峻的土坡,没有石块,被导游带错了路。

古文:出其南,又一里,东眺矗顶,已可扪而摩之,但为雾霾,不见真形,进穷磴绝。

现代文:到了巨石盘绕的山崖南面,又走一里,往东眺望高高矗立的山顶,仿佛已经可以摸得到,但被雾掩没,见不到它的真面目,路到尽头石瞪就没有了。

古文:忽山雨大注,顶踵无不沾濡,乃返。

现代文:忽然,山中大雨倾盆,我们从头到脚都被淋透,于是往回走。

古文:过巨石崖,见其侧有线路伏深箐中,雨巨不可上,上亦不得有所见。

现代文:经过巨石盘绕的山崖时,见侧面有条若线一样的细路隐没在深竹丛中,但雨很猛不能上去,就算上去也不能见到什么景物。

古文:遂从故道下,至夜来依火处,拟从直北旧路下,就溪炊米。

现代文:于是从原路往下,到达昨天入夜后依傍着火堆躺卧的地方,打算从正北面来时的路下山,到溪边就着溪水做饭。

古文:而火为雨灭,止存余星,急觅干烬引之,荷而下山。

现代文:然而火被雨浇灭了,只残存一些火星,我们急忙找了些烧剩的干柴引着火,将火把扛着下山。

古文:乃误从其西,竟不得路。

现代文:但却误走朝西面,竟然没找到路。

古文:久之得微涧,遂炊涧中,已当午矣。

现代文:许久,见到一条细小的涧流,便在涧中烧火做饭吃,这时已经正午了。

古文:踯躅莽箐中,久之,乃得抵涧,则五涧纵横,交会一处,盖皆三分石西南北三面之水,而向所渡东来一溪在其最北。

现代文:饭后极艰难而缓慢地行进在密草深竹丛中,许久才抵达一条涧流处,那里五条涧流纵横交会到一处,它们大约都是从三分石西、南、北三面流来的水,我们来时所渡的从东面流来的一条溪流在最北面。

古文:乃舍其一,渡其三,而留最北者未渡。

现代文:于是舍弃其中的一条,渡过三条,而留下最北面的那条没有渡。

古文:循其南涯滩流而东,一里,至来时所渡处,始涉而北。

现代文:沿着涧流南边的滩流往东走,一里,到达来时渡河处,这才涉水到了北面。

古文:从旧道至烂泥,至鳌头偶坐。

现代文:从原路到达烂泥河,到鳌头山时小坐了一会。

古文:闻兰香甚,览之即在坐隅,乃携之行。

现代文:坐下后闻到兰花很香,一寻找,那花就在我旁边的一个角落里,于是摘了它带着走。

古文:至半边山,下至牛头河,暝色已合,幸已过险,命导者从间道趋韭菜原。盖以此处有高山瑶居上。自此而南,绝无一寮á小屋,直抵高梁原而后有瑶居也。

现代文:到了半边山,下到牛头河边,夜色已经合拢,幸好已经过了危险处。我叫导游领我们从小路直奔韭菜原,因为这地方有高山瑶居住,而从这里往南,绝无一间小屋,要直抵高梁原才有瑶族人家居住。

古文:初升犹土山,既入而东下,但闻水声潺潺在深壑。

现代文:开初往上爬时仍是土山,进了山往东朝下走,只听得深谷中水声潺潺。

古文:暗扪危级而下,又一里,过两独木桥,则见火光荧荧。

现代文:黑暗中摸着高而险的石瞪往下走,又行一里,跨过两座独木桥,就见到微亮的火光闪烁摇曳。

古文:亟就之,见其伏畦旁,亦不敢问。

现代文:赶忙奔到光亮处,见火光隐伏在田畦旁边,也不敢询问。

古文:已而有茅寮一二重,呼之,一人辄秉炬出,迎归托宿焉。

现代文:随后见到一两间茅草屋,呼喊后,就有一人打着火把出来,迎我们进了他家住下。

古文:问其畦间诸火,则取乖者,盖瑶人以蛙为乖也。

现代文:问他田畦间那些火把是怎么回事,他说那些人是到田畦间捉乖的,瑶族人称青蛙为 乖 。

古文:问其姓为邓,其人年及二十,谈山中事甚熟。

现代文:问后得知他姓邓,年纪二十,他谈论起山中的事来很熟悉。

古文:余感其深夜迎宿,始知瑶犹存古人之厚也。

现代文:我感激他深夜迎我们住宿,由此我才知道瑶族人中仍保留着古人淳厚的风气。

古文:亟烧枝炙衣,炊粥就枕焉。

现代文:进屋后,忙着烧树枝烘烤衣服,并煮了粥,吃后就睡下。

古文:三十日以隔宿不寐,平明乃呼童起炊。

现代文:三十日因为前一夜没有睡着,天亮才叫顾仆起来做饭。

古文:晨餐后行,始见所谓韭菜原,在高山之底,亦若釜焉。

现代文:早餐后出发,才见到所说的韭菜原,它位于高山的底部,也若像一口锅。

古文:第不知夜来所闻水声潺潺,果入洞,抑出峡也。

现代文:只是未弄清昨夜所听到的那潺潺作响的流水,到底是进了洞中呢还是流出了山峡。

古文:洼中有澄潭一,甚深碧,为龙潭云。

现代文:山洼中有个清澈的水潭,很深很绿,称为龙潭。

古文:西越一山,共二里过清水潭,又一里半,过蟠龙溪口。

现代文:往西越过一座山,共走两里经过清水潭,又走一里半,经过蟠龙溪口。

古文:又一里半,逾一岭,过九龟进岩。

现代文:又走一里半,翻过一座岭,经过九龟进岩。

古文:又三里,还饭于斜洞,乃少憩洞中,以所携兰花九头花,共七枝,但叶不长耸,不如建耳。栽洞中当门小峰间石台上以供佛。

现代文:于是朝岭上爬,过茅窝,下杨子岭,共五里,抵达导游家。又走三里,返回斜洞中吃饭。在洞中稍事休息,便将途中带来的兰花栽在洞中对着洞门的小石峰间的石台上以供佛。

古文:下午始行,北过圣殿西岭,乃西出娥皇、女英二峰间,已转而东北行,共十里,过太平营。

现代文:下午才出发,往北越过圣殿西岭,就向西到了娥皇、女英两峰之间,随即折往东北方向走,共十里,经过太平营。

古文:又北五里,宿于路亭。

现代文:又往北走五里,投宿在路亭。

古文:九疑洞东南为玉琯岩,乃重四围中起小石峰,岩在其下,西向。

现代文:这天傍晚才见到落日的光辉。九疑洞的东南面为玉棺岩,四周环绕的层层山峦中耸起一座小石峰,岩在石峰下,朝向西面。

古文:有卦山在其西,正当洞门。

现代文:有座卦山位于它的西边,正对着洞门。

古文:形如茭也,又似儒巾,亦群山中特起者。

现代文:岩洞中平坦宽阔,南北通达,它是古舜祠的基址、所说的何侯升天之处。

古文:其中平央,南北通达,是为古祠基,所称何侯上升处也。由此南三十里为香炉山,东南五十余里为三分石,西三十里为舜母石,又西十里为界头分九,则江华之东界矣。三分石,俱称其下水一出广东,一出广西,一下九疑为潇水,出湖广。

现代文:由此岩往南三十里为香炉山,往东南五十几里为三分石,往西三十里为舜母石,从舜母石又往西十里为界头分九,那里就是江华县的东界了。关于三分石,都说它下面的水一条流往广东,一条流往广西,一条流下九疑山成为潇水,流出湖广。

古文:至其下,乃知为石分三岐耳。

现代文:到了它下面,才知道所谓三分石是石峰分成三支耸起。

古文:其下水东北者为潇源,合北、西诸水即五涧交会者,出大洋,为潇水之源。

现代文:三分石下面的水,东北面的是潇水源头,它汇合北面、西面各条水流出宽阔的山间平地中,为潇水的源买。

古文:直东者自高梁原为白田江,经临江所,至蓝山县治,为岿水之源。

现代文:正东面的从高梁原起为白田江,它往东流十五里经过临江所,又往东流二十里到蓝山县城,为岿水的源头。

古文:东南者自大桥下锦田,西至江华县,为沲水之源。

现代文:东南面的从高梁原东南十五里的大桥处流下锦田,再往西流到江华县,为拖水的源头。

古文:其不出两广者,以南有锦田水横流为界也。

现代文:这条水之所以不流到两广去,是因为南边有条锦田水横流成为湖广和广东、广西两省的界限。

古文:锦田东有石鱼岭,为广东连州界,其水始东南流,若广西,则上武堡之南为贺县界也。

现代文:锦田东面有座石鱼岭,为广东连州的边界,岭上的水才往东南流入广东省。至于广西,则上武堡的南面就是贺县的边界。

古文:高梁原,为宁远南界、蓝山西界,而地属于蓝,亦高山瑶也,为盗贼渊薮āǒ聚集之地。

现代文:高梁原为宁远县的南界、蓝山县的西界,而地隶属于蓝山县,也是高山瑶聚居的地方,为盗贼聚集的处所。

古文:二月间,出永州杀东安县捕官,及杀掠冷水湾、博野桥诸处,皆此辈也。

现代文:二月间,窜出永州府杀掉东安县缉捕官员,洗劫冷水湾、博野桥各地方的,都是这批人。

古文:出入皆由牛头江,必假宿于韭菜原、蟠龙洞,而经九疑峒焉。

现代文:他们出入都从牛头江走,必定在韭菜原、蟠龙洞借宿而经过九疑酮。

古文:其党约七八十人,有马二三十匹,创锐罗帜甚备,内有才蓄发者数人,僧两三人,即冷水坳岭上庙中僧。

现代文:这伙约七八十人,有二三十匹马,各种尖利 的器械收集很齐备。他们中才蓄发的有几人,僧人有两三个,又有些做木活的外地人也加入其中。

古文:韭菜原中人人能言之,而余导者亦云然。

现代文:韭菜原的居民个个能讲述他们的事,我的导游也是这样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