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庐山日记

古文:戊午,余同兄雷门、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易小舟,沿江南入龙开河,二十里,泊李裁缝堰。

现代文:戊午八月十八日我同族兄雷门、白夫到九江。换乘小船,沿长江向南航行,进入龙开河,行驶二十里水路,在李裁缝堰停泊。

古文:登陆,五里,过西林寺,至东林寺。

现代文:登上陆地,走五里路,经过西林寺,到达东林寺。

古文:寺当庐山之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

现代文:东林寺正对庐山的北面,南方面对庐山,北边倚靠着东林山。

古文:山不甚高,为庐之外廊。

现代文:东林山不很高,是庐山的外廓。

古文:中有大溪,自东而西,驿路界其间,为九江之建昌孔道。

现代文:山中有条大溪,从东向西流,中间有释路作为分界,是九江到建昌的要道。

古文: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规模甚大,正殿夷毁,右为三笑堂。

现代文:东林寺前门面临溪水,进门是虎溪桥,规模很大,正殿已经毁坏,夷为平地,右边是三笑堂。

古文:十九日出寺,循山麓西南行。

现代文:十九日走出东林寺,顺山麓向西南方行走。

古文:五里,越广济桥,始舍官道,沿溪东向行。

现代文:走五里路,跨越广济桥,开始舍弃官道,沿溪岸向东走。

古文:又二里,溪回山合,雾色霏霏如雨。

现代文:又走二里路,溪流迂回,山峦四合,雾色浓厚有如霏霏小雨。

古文:一人立溪口,问之,由此东上为天池大道,南转登石门,为天池寺之侧径。

现代文:有一人站立溪口边,问他路,得知由这里向东上山为天池大路,向南转登上石门,是天池寺侧面的小路。

古文:余稔知石门之奇,路险莫能上,遂倩请、雇其人为导,约二兄径至天池相待。

现代文:我很熟知石门风景的奇异,路很险要没法攀爬上去,于是请那人做我的向导,相约二位兄长自己到天池寺等待。

古文:遂南渡小溪二重,过报国寺,从碧条香蔼绿树香雾中攀陟五里,仰见浓雾中双石屼立,即石门也。

现代文:于是向南渡过两条小溪,经过报国寺,从青绿色的石条阶上,在芬芳的云气中攀登了五里路,仰望浓雾中有一对石峰高耸兀立,那就是石门了。

古文:一路由石隙而入,复有二石峰对峙。

现代文:一路上由石岩缝隙中进入,又有两座石峰相对着屹立。

古文:路宛转峰罅,下瞰绝涧诸峰,在铁船峰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争雄竞秀,而层烟叠翠,澄映四外。

现代文:路在石峰缝隙中宛转曲折,往下俯瞰陡峻的山涧旁的那些山峰,在铁船峰旁的,都从山涧底高耸屹立,直上云天,并立的山峰距离不过咫尺,争雄竞秀,而层层云烟在重叠的翠峰间缭绕,澄映于四面山峦之外。

古文:其下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

现代文:山峰下汹涌的涧水,浪如喷雪,声如奔雷,腾空起伏,震荡山谷,人的耳、目因为这些景色而狂喜过望。

古文:门内对峰倚壁,都结层楼危阙。

现代文:石门内对立的双峰倚靠着岩壁,都构筑有层楼高屋。

古文:徽人邹昌明、毕贯之新建精庐书斋,僧容成焚修其间。

现代文:徽州人邹昌明、毕贯之新修建了精庐,僧人容成在其中焚香修斋酸。

古文:从庵后小径,复出石门一重,俱从石崖上,上攀下蹑,磴穷则挽藤,藤绝置木梯以上。

现代文:从庵后的小路,又走过一道石门。都是在石崖上上下攀踏,石瞪穷尽则手挽藤条攀援,完全没有藤条的地方则安置木梯登上去。

古文:如是二里,至狮子岩。

现代文:这样走了二里路,到达狮子岩。

古文:岩下有静室。

现代文:狮子岩下修建有静室。

古文:越岭,路颇平。

现代文:翻越山岭,路很平坦。

古文:再上里许,得大道,即自郡城南来者。

现代文:再往上走一里多路,找到了大道,就是从郡城南面来的那条。

古文:历级而登,殿已当前,以雾故不辨。

现代文:经过石阶而向上走,一座大殿已在眼前,因为雾浓的缘故,从远处辨认不清。

古文:逼之走近它,而朱楹彩栋,则天池寺也,盖毁而新建者。

现代文:逼近它看,只见红的柱子、彩漆的栋梁,这就是天池寺了,大概是毁坏后新建盖起来的。

古文:由右庑ǔ廊屋侧登聚仙亭,亭前一崖突出,下临无地,曰文殊台。

现代文:从右边的廊房侧面登上聚仙亭,亭前面有一山崖向外突出来,面向下看,见不到地,叫作文殊台。

古文:出寺,由大道左登披霞亭。

现代文:走出天池寺,从大路左面登上披霞亭。

古文:亭侧岐路东上山脊,行三里。由此再东二里,为大林寺;由此北折而西,曰白鹿升仙台;北折而东,曰佛手岩。

现代文:由披霞亭侧面的岔路向东爬上山脊,行走三里路,由这里向东再走二里路,就是大林寺;由这里折向北面往西,叫作白鹿升仙台;折向北面再往东,叫作佛手岩。

古文:升仙台三面壁立,四旁多乔松,高帝御制周颠仙庙碑在其顶,石亭覆之,制甚古指制作工艺和格式都很古雅考究。

现代文:白鹿升仙台三面岩壁直立,四旁有很多高大的松树,高皇帝御制的《周颠仙庙碑》在山岩顶上,有石亭覆盖它,形制很古朴。

古文:佛手岩穹然轩峙,深可五六丈,岩靖石岐横出,故称 佛手 。

现代文:佛手岩弯隆而高高地屹立着,深有五六丈,岩前端的岩石横岔向前伸出,所以称之为 佛手岩 。

古文:循岩侧庵右行,崖石两层,突出深坞,上平下仄狭窄,访仙台遗址也。

现代文:顺着佛手岩侧面的庵向右走,山崖的岩石有两层从深坞中突出来,上层平坦,下层逼仄,是访仙台遗址。

古文:台后石上书 竹林寺 三字。竹林为匡庐即庐山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风雨中,时时闻钟梵声佛寺敲钟和诵经之音,故以此当之,时方云雾迷漫,即坞中景亦如海上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何论竹林?

现代文:台后面的岩石上写着 竹林寺 三个字,竹林寺是庐山中的梦幻境地,可望而不可即;台前面,每当风雨之中,时时会听见佛寺的敲钟声、敬佛诵经声,所以因此而当作访仙合。当时刚好云雾迷漫,即使是山坞中的景色,也像海上蓬莱、方丈、流洲三座神山一样,又何必再论说竹林寺呢?

古文:还出佛手岩,由大路东抵大林寺。

现代文:返回来走出佛手岩,从大路往东走,抵达大林寺。

古文:寺四面峰环,前抱一溪。

现代文:大林寺四面山峰环卫,寺前面有一条溪水环抱。

古文: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传为宝树,来自西域,向原来有二株,为风雨拔去其一矣。

现代文:溪岸上有棵大树,树粗有三人围,不像是桧也不像是杉树,枝头结满了累累果实。传说这是宝树,来自西域,原来有两棵,其中一棵已被暴风雨拔倒毁去了。

古文:二十日晨雾尽收。

现代文:二二十日清晨,雾气完全收敛起来。

古文:出天池,趋文殊台。

现代文:走出天池寺,奔向文殊台。

古文:四壁万仞,俯视铁船峰,正可飞舄ì神仙来去。

现代文:四面的岩壁高达万协,从上俯看铁船峰,好像一只飞属,正好可供神仙来去乘坐。

古文:山北诸山,伏如聚螘ǐ蚁之本字。

现代文:山的北面的各座山峦,低矮得就像聚集一处的蚂蚁。

古文:匡湖洋洋山麓鄱阳湖在山下一片汪洋,长江带之,远及天际。

现代文:匡湖边洋洋数十里山麓,与长江仅有一衣带的距离,而江水却远流到天际。

古文:因再为石门游,三里,度昨所过险处,至则容成方持贝叶佛经出迎,喜甚,导余历览诸峰。

现代文:因此第二次作石门之游,走三里路,越过昨天所经过的险要地方,到的时候僧人容成正拿着佛经出来迎接,很高兴,引导我一一游览各山峰。

古文:上至神龙宫右,折而下,入神龙宫。

现代文:上行到神龙宫右边,转身向下走,进入神龙宫。

古文:奔涧鸣雷,松竹荫映,山峡中奥寂境也。

现代文:奔流的山涧水声有如雷鸣,松树竹林相互荫映,这是山峡之中奥秘而寂静的境域。

古文:循旧路抵天池下,从岐径东南行十里,升降于层峰幽涧;无径不竹,无阴不松,则金竹坪也。

现代文:沿着旧路抵达天池寺下,从岔路向东南方行走十里路,在层叠的山峰、幽深的山涧之间登上爬下;没有哪条路上没有竹林,没有哪处北坡没有松树,这就是金竹坪了。

古文:诸峰隐护,幽倍天池,旷则逊之。

现代文:各山峰隐隐相护,幽深比天池寺多一倍,而宽旷却稍逊于天池寺。

古文:复南三里,登莲花峰侧,雾复大作。

现代文:又向南走三里路,登上莲花峰侧面,雾气再次大作。

古文:是峰为天池案山,在金竹坪则左翼也。峰顶丛石嶙峋,雾隙中时作窥人态,以雾不及登。

现代文:莲花峰是天池寺的界山,对金竹坪说则是左翼了,峰顶上嶙峋的岩石丛,在雾气的空隙中不时地作出窥视人的神态。因雾迷漫,不能登上峰顶。

古文:越岭东向二里,至仰天坪,因谋尽汉阳之胜。

现代文:越过山岭向东走二里路,到达仰天坪,因而计划游览尽汉阳峰的所有风景名胜。

古文:汉阳为庐山最高顶,此坪则为僧庐之最高者。

现代文:汉阳峰是庐山的最高顶,这仰天坪则是僧人庐舍的最高之处。

古文:坪之阴北,水俱北流从九江;其阳南,水俱南下属南康。

现代文:仰天坪的北面,溪水都向北流,从属于九江府;仰天坪的南面,溪水都向南方下淌,归属于南康府。

古文:余疑坪去汉阳当不远,僧言中隔桃花峰,尚有十里遥。

现代文:我怀疑仰天坪离汉阳峰应当不会很远,僧人说中间隔着桃花峰,尚有十里路之遥。

古文:出寺,雾渐解。

现代文:走出寺门,雾渐渐散开。

古文:从山坞西南行,循桃花峰东转,过晒谷石,越岭南下,复上则汉阳峰也。

现代文:从山坞的西南面走,顺着桃花峰向东转,经过晒谷石,越过山岭向南下去,再往上走就是汉阳峰了。

古文:先是遇一僧,谓峰顶无可托宿,宜投慧灯僧舍,因指以路。

现代文:先是遇到一位僧人,说是汉阳峰顶没有可以托宿之处,最宜投宿慧灯和尚的僧舍,并因此指点道路。

古文:未至峰顶二里,落照盈山,遂如僧言,东向越岭,转而西南,即汉阳峰之阳也。

现代文:未到峰顶二里路时,落日光辉映照满山,于是照僧人所说的,向东越过山岭,转而向西南,就是汉阳峰的南面了。

古文:一径循山,重嶂幽寂,非复人世。

现代文:一条小径顺山延伸,层峦叠嶂,幽深寂静,仿佛不再是人世间。

古文:里许,蓊然竹丛中得一龛,有僧短发覆额,破衲僧衣赤足者,即慧灯也,方挑水磨腐。

现代文:走一里多路,在茂盛的竹丛中找到一间供有佛像的小屋,有位和尚短头发覆盖前额,穿着破烂僧衣,打赤脚,这就是慧灯和尚,正在挑水磨豆腐。

古文:竹内僧三四人,衣履揖客,皆慕灯远来者。

现代文:竹丛中还有和尚三四人,身着整洁的衣鞋揖让待客,他们都是慕名慧灯从远处来的。

古文:复有赤脚短发僧从崖间下,问之,乃云南鸡足山僧。

现代文:又有赤脚、短发和尚从山崖间走下来,问他,原来是云南鸡足山的和尚。

古文:灯有徒,结茅于内,其僧历悬崖访之,方返耳。

现代文:慧灯有徒弟,构筑茅屋在山里,那位和尚走过悬崖去拜访他,方才返回来。

古文:余即拉一僧为导,攀援半里,至其所。

现代文:我就拉着一位和尚作为向导,攀援半里路,到慧灯徒弟的住所。

古文:石壁峭削,悬梯以度,一茅如慧灯龛。僧本山下民家,亦以慕灯居此。

现代文:石壁陡峭笔削,架悬梯度过去,一间茅屋就像慧灯和尚的那间小屋,这和尚本来是山下的百姓人家,也是因为仰慕慧灯而居住这里的。

古文:至是而上仰汉阳,下俯绝壁,与世夐ò远隔矣。

现代文:到了这里,向上仰望汉阳峰,往下俯瞰悬崖绝壁,真是与人世远远隔离了。

古文:暝色已合,归宿灯龛。

现代文:夜色已经合拢,返归慧灯的小屋歇宿。

古文:灯煮腐相饷,前指路僧亦至。

现代文:慧灯和尚煮好豆腐相款待,先前指点道路的和尚也到了。

古文:灯半一腐,必自己出,必遍及其徒。

现代文:慧灯和尚半个月磨一次豆腐,必定由自己亲自做出来,必定款待遍他所有的徒弟。

古文:徒亦自至,来僧其一也。

现代文:他的徒弟也自己来吃,来的和尚即其中的一位。

古文:二十一日别灯,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

现代文:二十一日告别慧灯和尚,从小屋后的小路直接攀登汉阳峰。

古文: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顶。

现代文:攀援茅草、手拉荆棘地向上攀登二里路,到达汉阳峰顶。

古文:南瞰鄱湖,水天浩荡。

现代文:从南鸟瞰都阳湖,浩荡的湖水仿佛与天相连。

古文: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指眼见之山都比汉阳峰低,因而无法与之抗衡。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

现代文:东面远望湖口县,西面遥看建昌,各座山历历在目,没有哪一座不像失去了倚仗一样低头服输。只有北面的夕七花峰,是诸山中铮铮者可与汉阳峰并肩,然而它昂首耸立逼近霄汉,这是它最美的地方了。

古文: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

现代文:下山走了二里路,沿着旧路,向五老峰前进。

古文:汉阳、五老,俱匡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

现代文:汉阳峰、五老峰,都是庐山南面的山,有如两支角相对,而犁头尖则介于两者中间,退到后面,所以两座山峰相望很近。

古文: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

现代文:路都必须仍旧到金竹坪,绕过犁头尖后面,从它的左侧出来,向北转,才能到达五老峰,从汉阳开始计算路程,已有三十里。

古文: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

现代文:我刚到岭角,遥望峰顶很平坦,不详悉五老峰的面目。

古文: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

现代文:等到到达峰顶,只见风很猛烈,没有流水,空寂而无人居住。

古文: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视野甚宽。

现代文:因游历遍五老峰,才知道这山的北面,一冈相互连属,山的南面,则是从山绝顶平剖,分成五支,从空中下坠万初,非常高险,其外没有重冈叠嶂的遮蔽,视野非常宽广。

古文: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

现代文:然而五座山峰排列一线,自己互相遮掩,一望不能兼收五峰;只能登上一峰,而峰两旁似乎无底!

古文:峰峰各奇不少稍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现代文:座座山峰各有奇险景观,相互不稍逊色,真是雄伟宽扩的最高景观!

古文:仍下二里,至岭角。

现代文:仍然下山,二里路后到达岭角。

古文:北行山坞中,里许,入方广寺,为五老新刹。

现代文:向北走,在山坞中行进,约一里路后,进入方广寺,是五老峰新建的佛寺。

古文:僧知觉甚稔熟悉三叠之胜,言道路极艰,促余速行。

现代文:知觉和尚非常熟悉三叠泉瀑布胜景,说是道路极其艰难,摧促我快走。

古文:北行一里,路穷,渡涧。

现代文:向北行走一里路,道路已穷尽,渡过涧水。

古文:随涧东西行,鸣流下注乱石,两山夹之,丛竹修枝,郁葱上下,时时仰见飞石,突缀其间,转入转佳。

现代文:随涧岸向东西方向走,哗哗流淌的阿水下注于乱石之中,两边有山夹峙,丛竹及长树枝,上上下下葱葱郁郁;时时仰望见露出的岩石如在绿色中飞动;点缀在山间;越进入,胜景越美好。

古文:既而涧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

现代文:接着,涧岸旁的路也穷尽了,只好从涧中的乱石中往前行走,圆的石头滑脚,尖的石头刺破鞋子。

古文:如是三里,得绿水潭。

现代文:就这样往前走了三里,找到绿水潭。

古文:一泓深碧,怒流倾泻之上,流者喷雪,停者毓黛毓同 育 ,生出之意,整句意为驻留下来的水积蓄起来,则变成深青色。又里许,为大绿水潭。

现代文:一乱很深的碧水,其上有汹涌澎湃的涧流倾泻而下,奔流的水有如喷雪,溅起阵阵雪白的水花;停留于潭中的水,是深青色的。又走过一里多路,就是大绿水潭。

古文: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

现代文:流水的态势,至此将要下坠,流量比前大一倍,汹涌澎湃也益加厉害。

古文:潭有峭壁乱耸,回互逼立,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

现代文:潭前的峭壁无规则的耸立,回环着相互逼近峙立。往下鸟瞰,似乎无底,只听到轰雷般似乎要震倒峡谷的响声,心里恐惧,眼光昏花,不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坠去。

古文:于是涧中路亦穷,乃西向登峰。

现代文:到这里,涧中的路也穷尽了,于是向西面攀登山峰。

古文:峰前石台鹊起,四瞰层壁,阴森逼侧。

现代文:峰前石台依势崛起,俯看四周层层崖壁,显得阴森而狭窄。

古文: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

现代文:泉水为崖石所掩蔽,无法看见,一定要到对面的峭壁之间,方能够全部看清其胜景。

古文:乃循山冈,从北东转。

现代文:于是沿着山冈,从北向东转。

古文:二里,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

现代文:二里路后,走到对面峭壁上,往下俯视,则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的流泉情景,才依次全部看清楚。

古文:其坞中一壁,有洞如门者二,僧辄指为竹林寺门云。

现代文:那山坞中一崖壁上,有像门大小的洞二个,知觉和尚就指着它说是竹林寺的大门。

古文:顷之,北风自湖口吹上,寒生粟起,急返旧路,至绿水潭。

现代文:过了一会儿,北风从湖口吹上来,寒冷使人战粟起来,急忙返归旧路,到达绿水塘。

古文:详观之,上有洞翕然敛缩的样子下坠。

现代文:详细地观察绿水潭,看见上面有洞敛缩着往下坠。

**古文:僧引入其中,曰: 此亦竹林寺三门之一。 **

现代文:知觉和尚引导我进入其中,说: 这也是竹林寺三门之一。

古文:然洞本石罅夹起,内横通如 十 字,南北通明,西入似无底止。

现代文:然而洞本来是石缝隙相夹而起,其内横通有如 十 字,南北通明透亮,往西进入好像没有底似的。

古文:出,溯溪而行,抵方广,已昏黑。

现代文:出洞,沿溪岸而行,抵达方广寺时,天已昏黑。

古文:二十二日出寺,南渡溪,抵犁头尖之阳。

现代文:二十二日走出方广寺,从南面渡过溪水,抵达犁头尖的南面。

古文:东转下山,十里,至楞伽院侧。

现代文:向东转下山,走十里路,到达楞伽院侧面。

古文:遥望山左胁,一瀑从空飞坠,环映青紫,夭矫屈曲滉漾水势大而飞溅,亦一雄观。

现代文:遥望山左侧半腰,一瀑布从空飞坠而下,环映出四周的青青紫紫,混漾中显出一种屈曲的气势,也是一雄丽景观。

古文:五里,过栖贤寺,山势至此始就平。以急于三峡涧,未之入。

现代文:走五里路,经过栖贤寺,山势至此开始趋向平缓;因为急于三峡涧的游览,未进入栖贤寺。

古文:里许,至三峡涧。

现代文:一里路多,到达三峡涧。

古文:涧石夹立成峡,怒流冲激而来,为峡所束,回奔倒涌,轰振山谷。

现代文:涧由石壁夹立形成峡口,汹涌的水流冲激而来,为峡口所约束,奔腾回旋,汹涌激荡,轰鸣声震荡山谷。

古文:桥悬两岩石上,俯瞰深峡中,进珠戛玉形如珠溅,声如击玉。

现代文:一桥悬架两边的岩石上,在桥上俯视深峡中,激荡的流水有如珍珠溅射,声有如敲击玉响。

古文:过桥,从岐路东向,越岭趋白鹿洞。

现代文:过桥后,从岔路向东,翻越山岭奔向白鹿洞。

古文:路皆出五老峰之阳,山田高下,点错民居。

现代文:道路都出现在五老峰的南面,山田高下不一,民居错落散布。

古文:横历坡陀不平的山坡,仰望排嶂者三里,直入峰下,为白鹤观。

现代文:横行经过的路很不平坦,仰望层峦叠嶂的地方还有三里。直接进入山峰之下,是白鹤观。

古文:又东北行三里,抵白鹿洞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曾在此读书,并随身养一白鹿,因此得名,亦五老峰前一山坞也。

现代文:又向东北方向行走三里,抵达白鹿洞,这里也是五老峰前的一处山坞。环山的溪流有如带子,高大的松树错落山间。

古文:环山带溪,乔松错落。出洞,由大道行,为开先道。

现代文:走出白鹿洞;由大道上走,这是通往开先寺的道路。

古文:盖庐山形势,犁头尖居中而少逊,栖贤寺实中处焉;五老左突,下即白鹿洞;右峙者,则鹤鸣峰也,开先寺当其前。

现代文:大概庐山的形势,犁头尖处于中间而稍稍偏一些,栖贤寺实际上正处于中间地区,五老峰向左突出,其下即是白鹿洞;右边峙立的,则是鹤鸣峰了,开先寺正当其前。

古文:于是西向循山,横过白鹿、栖贤之大道,十五里,经万松寺,陟一岭而下,山寺巍然南向者,则开先寺也。

现代文:于是向西面,沿着山,横穿过通往白鹿洞、栖贤寺的大道,走十五里,经过万松寺,登上一岭而后下山,巍然南向的那座山寺,就是开先寺了。

古文:从殿后登楼眺瀑,一缕垂垂,尚在五里外,半为山树所翳ì遮掩,倾泻之势,不及楞伽道中所见。

现代文:从大殿后面登楼远眺瀑布,一缕垂垂向下的水帘,还在五里路之外,一半为山树所遮蔽,倾泻而下的态势,不及楞伽道中所看见的壮丽。

古文:惟双剑崭崭众峰间,有芙蓉插天之态;香炉一峰,直山头圆阜耳。

现代文:只有双剑峰在众峰中间显得特别高峻,有芙蓉插天的态势;香炉峰那一座山峰,挺直而山头形成圆形的土山丘。

古文:从楼侧西下壑,涧流铿然泻出峡石,即瀑布下流也。

现代文:从楼侧向西面走下山沟,涧溪流水铿然地泻出峡石口,此即是瀑布的下流。

古文:瀑布至此,反隐不复见,而峡水汇为龙潭,澄映心目。

现代文:到这里,瀑布反而隐蔽不复能看见,而峡石口的流水汇聚为龙潭,澄澈得能映出人的心境和眼睛。

古文:坐石久之,四山暝色,返宿于殿西之鹤峰堂。

现代文:坐在石头上很久时间,四山都已沉入夜色,才返回到殿西之鹤峰堂歇宿。

古文:二十三日由寺后侧径登山。

现代文:二十三日由开先寺后的侧边小路上登山。

古文:越涧盘岭,宛转山半。

现代文:越过溪涧,盘旋于山岭,在山半宛转前行。

古文:隔峰复见一瀑,并挂瀑布之东,即马尾泉也。

现代文:隔着山峰又看见另一瀑布,并挂在瀑布东面的,就是马尾泉了。

古文:五里,攀一尖峰,绝顶为文殊台。

现代文:走过五里路,攀登上一座尖山峰,其绝顶为文殊台。

古文:孤峰拔起,四望无倚,顶有文殊塔。

现代文: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四面无有倚靠,峰顶有文殊塔。

古文:对崖削立万仞,瀑布轰轰下坠,与台仅隔一涧,自巅至底,一目殆无不尽。

现代文:对面的崖岩削立,高达万初,瀑布发出轰轰的响声向下坠落,与文殊台仅仅相隔一涧,从崖巅到崖底,一眼几乎看不尽。

古文: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胜。

现代文:不登临这文殊台,就不尽知这瀑布的胜景之妙。

古文:下台,循山冈西北溯溪,即瀑布上流也。

现代文:走下文殊台,沿着山冈的西北面追溯溪流,即是瀑布的上流。

古文:一径忽入,山回谷抱,则黄岩寺据双剑峰下。

现代文:一条小路忽然伸入,山回谷抱,黄岩寺正高踞在双剑峰下。

古文:越涧再上,得黄石岩。

现代文:越过溪涧再向上攀登,得以到达黄石岩。

古文:岩石飞突,平覆如砥。

现代文:岩石有的奇异突兀,有的平覆如磨刀石。

古文:岩侧茅阁方丈,幽雅出尘。

现代文:岩侧的茅草阁方丈,幽雅脱离尘世。

古文:阁外修竹数竿,拂群峰而上,与山花霜叶,映配峰际。

现代文:阁外面有修竹数竿,在群峰之上轻轻摆动,与山花、秋天的霜叶,辉映相配于山峰之间。

古文:鄱湖一点,正当窗牖。

现代文:远眺都阳湖一片,正对着窗户。

古文:纵步溪石间,观断崖夹壁之胜。

现代文:在溪洞、岩石间放开步伐游览,观赏断崖、夹壁的种种景致。

古文:仍饭开先,遂别去。

现代文:仍然在开先寺用饭,饭后告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