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颜洞记

古文:临安府颜洞凡三,为典史颜姓者所开,名最著。

现代文:临安府颜洞共三个洞,是姓颜的典史所开辟的,最为著名。

古文:余一至滇省,每饭未尝忘钜鹿也。

现代文:我一到云南省,时刻不曾忘游颜洞的事。

古文:遂由省中南过通海县,游县南之秀山。

现代文:于是从省城昆明往南,经过通海县,游览位于县南的秀山。

古文:上一里半,为灏穹宫。

现代文:上山一里半,是颧弯宫。

古文:宫前巨山茶二株,曰红云殿。

现代文:宫前有二棵巨大的山茶,名红云殿。

古文:宫建自万历初,距今才六十年,山茶树遂冠南土。

现代文:颧弯宫建于万历初年,距离现在才六十年,但山茶树就已经是滇南第一了。

古文:又南抵临安府。

现代文:又往南抵达临安府。

古文:城南临泸江;此江西自石屏州异龙湖来,东北穿出颜洞;而合郡众水,亦以此洞为泄水穴也。

现代文:府城南部临近沪江;沪江从西边的石屏州异龙湖流来,往东北穿出颜洞;全临安府的众多河流,也是以颜洞为泄水孔道。

古文:于是觅一导游者于城东接待寺。

现代文:于是在城东接待寺找了一名导游。

古文:颜洞大道,当循城而南,渡泸江桥;导者从寺前隔江东北小路行,遂不得渡泸江,东观三溪会合处。

现代文:去颜洞的大路,应当顺着府城向南走,过沪江桥;导游从寺前与大路隔江的小路往东北行,就没能过沪江,往东观看三股溪流会合的地方。

古文:由寺北循塘岸东行,塘东皆红莲覆池,密不见水。

现代文:从接待寺北沿着池塘岸边往东行,池塘东部全是红莲覆盖,密密丛丛而看不见水。

古文:东北十五里,渡赛公桥。

现代文:往东北走了十五里,过赛公桥。

古文:水自西北来,东南入泸。

现代文:桥下的水从西北流来,往东南注入沪江。

古文:又五里,上山,为金鸡哨。

现代文:又走五里,上山,是金鸡哨。

古文:哨南泸江会诸水,由此东入峡。

现代文:哨南沪江与各股水流汇合,从这里往东流入峡谷。

古文:峡甚逼,水倾其中,东抵洞口尚里余。

现代文:峡谷十分狭窄,江水倾泻其中,往东流到洞口还有一里左右。

古文:望洞顶石崖双劈,如门对峙,洞正透其下,重冈回夹之,不可得见。

现代文:远远看去,洞顶两边如刀劈开的石崖,像门一样地对峙着,洞直直从门下穿过,被重重的山冈包围挟持,无法看见。

古文:求土人导入,皆曰: 水涨流急,此非游时。

现代文:请求当地人引导我进去,都说: 水位涨,水流急,现在不是游洞的季节。

**古文: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 **

现代文:如果在两个月前的枯水季节,可以不架桥就进洞了;现在即使有桥,也不能进去,更何况没有桥呢!

古文:桥非一处,每洞中水深处,辄架木以渡。

现代文:洞里的桥不只一座,洞中每一处水深的地方,都架有木桥。

古文:往例按君来游,架桥费且百金,他费亦百金。

现代文:从前惯例,按察使来游颜洞,架桥要花费将近百两银子,其它费用也要花费百两银子。

古文:土人苦之,乘普酋兵变,托言洞东即阿迷境,叛人尝出没此,遂绝官长游洞者。

现代文:当地人因此苦不堪言,便乘普名胜叛乱的机会,借口颜洞东边的出口是阿迷州境,叛军曾经从这一带出没,于是来游洞的官员才绝迹了。

**古文:余必欲一至洞门,土人曰: 须渡江南岸,随峡入,所谓泸江桥大道也。 **

现代文:我决心一定要去到洞口,当地人说: 必须渡过沪江,到江南岸,顺着峡谷进去,就是走所说的沪江桥大路。

古文:始悔为导者误,乃舍水洞,觅南明、万象二陆洞。

现代文:我才后悔被导游耽误了,于是离开水洞,去寻找南明、万象两个陆洞。

古文:从哨东下坡,复上山登顶。

现代文:从金鸡哨往东下坡,又登上山顶。

古文:东瞰峡江环峡东入,洞门即在东峡下。

现代文:往东俯瞰,峡谷中的江水绕着峡谷往东流进洞,洞口就在东边的峡谷下面。

古文:余所登山处,正与其上双崖平对,门犹为曲掩,但见峭崖西向,涌水东倾,捣穴吞流之势,已无隐形矣。

现代文:我所登上的山顶,正好与洞顶两边的石崖平行相对,洞口仍然被曲折的山谷遮掩,只看见陡峭的石崖向西,汹涌的江水向东倾泻,水捣洞穴、洞吞江流的气势,已经暴露无遗了。

古文:东北三里,逾岭脊下山。

现代文:往东北走三里,越过岭脊下山。

古文:二里,则极东石壁回耸,如环半城,下开洞门北向。

现代文:二里,则最东面的石壁旋转着耸起,如同半圆形的城墙,下面敞开着的洞门朝北。

古文:余望之有异,从之直下,一里,抵峡中。一又一里半,抵东壁下。

现代文:我看其地势不同寻常,从岭上直下,一里,抵达峡谷中,又走一里半,来到东面的石壁下。

古文:稍南上,洞门廓然,上大书 云津洞 ,盖水洞中门也。

现代文:稍稍往南上去,便是十分开阔的洞口,洞门上写着 云津洞 三个大字,原来是水洞的中门。

古文:游颜洞以云津为奇:从前门架桥入,出后门,约四五里,暗中傍水行,中忽辟门延景,其上又绝壁回环,故自奇绝。

现代文:游颜洞以游云津洞为奇特:从前门架桥进洞,从后门出洞,大约四五里深,在黑暗中紧靠水流而行,途中忽然辟有中门,引进日光,洞上面又有绝壁旋绕,所以自然是奇妙绝顶。

古文:余不能入其前洞,而得之重崿绝巚间,且但知万象、南明,不复知有云津也,诚出余意外。

现代文:我没能从前门进入水洞,却得以从重愕绝嗽之间的中门进去,而且原来只知道有万象洞、南明洞,不知道还有云津洞,游云津洞的确出乎我意料之外。

古文:遂瞰洞而下。

现代文:于是俯视着洞而下。

古文:洞底水从西南穴中来,盘门内而东,复入东南穴去。

现代文:洞底的水从西南的洞穴流来,在洞门内盘绕着向东流,又从东南的洞穴流去。

古文:余下临水湄,径之,水阔三丈,洞高五六丈,而东西当门透明处,径可二十丈。

现代文:我下到水边,估量洞的大小,水面有三丈宽,洞有五六丈高,而位于东西之间正当门的透明处,洞的直径大约二十丈。

古文:但水所出入,直逼外壁,故非桥莫能行。

现代文:但水从洞中流出流进,一直逼近朝外的洞壁,所以没有桥就不能行走。

古文:出水西穴,渐暗不可远窥;东为水入穴处,稍旁拓,隔水眺之,中垂列乳柱,缤纷窈窕。

现代文:西边的出水洞,逐渐地暗下去而不能看得很远;东边水流进洞穴之处,旁边渐渐拓开,隔着水眺望,其中钟乳石柱直立,缤纷窈窕。

古文:复上出洞外,上眺东南北三面,但环壁无可上。

现代文:又往上走出洞外,眺望洞口上的东南北三面,都是崖壁环绕无法上去。

古文:仍西出旧道,北上山。

现代文:仍然往西从原路出来,往北上山。

古文:东一里,逾岭,已陟东壁回环上。

现代文:往东走一里,越岭,继而登上了东边的崖壁,回环上岭,从坞中往东走一里。

古文:岭埠中东向一里,其地南北各起层峰,石崖时突,万象洞即在北崖上,乃导者妄谓在南崖下。

现代文:这里南面、北面分别耸起层层山峰,石崖不时地突起,万象洞就在北面石崖上,而导游却乱说在南面崖下。

古文:直下者一里,抵南崖。

现代文:直下一里,抵达南崖。

古文:一洞东向,高四丈,水从中涌出,两崖角起,前对为峡,水出洞破峡,势极雄壮,盖水洞后门也。

现代文:一个石洞朝东,有四丈高,水从洞中涌出,两边的石崖像两只角一样耸立,在洞前对峙为峡谷,水一出洞就破峡而去,气势极其雄壮,原来是水洞的后门。

古文:又东二里,抵老鼠村,执途人问之,万象洞在西北岭上,即前所从下山处,洞甚深,历降而下,底与水洞通。

现代文:又往东走二里,到老鼠村,拉住路人询问,万象洞在西北岭上,是先前所下山的地方,洞很深,顺着从高往低而下,洞底和水洞相通。

古文:余欲更至洞门,晚色已合,去宿馆尚十里。

现代文:我还想去到洞口,但天色已是傍晚,距离住宿的旅馆还有十里路。

古文:念此三洞,慕之数十年,趋走万里,乃至而叛彝阻之,阳侯隔之,太阳促之,导人又误之,生平游屐,斯为最厄阻碍矣!

现代文:想颜洞这三个洞,思念了数十年,奔走万里路终于来到,却受彝人叛乱阻碍,大水隔绝,太阳催促,再加上导游误导,生平所经历的游览,这次是最多灾多难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