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游日记四十三

古文:十二日饭于龙泉。

现代文:十二日在龙泉寺吃了饭。

古文:命顾仆入城觅夫,而于殿后静室访讲师。

现代文:命令顾仆进城去找脚夫,而后在殿后的静室拜访讲经的法师。

古文:既见,始知其即一苇也。

现代文:见面后,才知他就是一苇了。

古文:为余瀹茗炙饼,出鸡葼zōng植物名松子相饷。坐间,以黄慎轩翰卷相示,盖其行脚中所物色而得者。

现代文:他为我烹茶烤饼,拿出鸡萝、松子来款待。坐谈之间,拿出黄慎轩的书画卷轴给我看,大概是他云游途中所物色到的东西。

古文:驼骑者,俱从白盐井驼盐而至。

现代文:下午,找不到脚夫,只得把寓所迁入新城徐家的楼中,与蒙化的妙乐禅师一同等候马帮。

古文:可竟达鸡足,甚便。

现代文:十三日与妙乐同住,等候马匹没到。

古文:时余欲从蒙化往天姥岩,恐不能待,止雇至蒙化城止。

现代文:傍晚才来,便与妙乐各自讲定了一匹马,带行李,约定明天上路。

古文:十四日晨起而饭,驼骑以候取盐价,午始发。

现代文:十四日早晨起床吃饭。马帮因为等候收取盐款,中午才出发。

古文:出北门,东北下涉溪。

现代文:走出北门,向东北下涉溪流。

古文:约二里,过接官亭,有税课司在焉。

现代文:约二里,经过接官亭,有税课司在这里。

古文:其岐而西者,即永昌道也。

现代文:那分岔往西走的,就是去永昌的路了。

古文:时驼骑犹未至,余先至,坐览一郡形势,而并询其开郡始末。

现代文:此时马帮还未到,我先到达,坐下观览全府的地理形势,而且一并询问顺宁设府的始末。

古文:顺宁者,旧名庆甸,本蒲蛮之地。

现代文:顺宁,旧时名叫庆甸,本来是蒲蛮的地方。

古文:其直北为永平,西北为永昌,东北为蒙化,西南为镇康,东南为大侯。

现代文:它的正北是永平,西北是永昌,东北是蒙化,西南是镇康,东南是大侯州。

古文:此其四履之外接者。

现代文:这是顺宁四境所接壤的地方。

古文:土官猛姓,即孟获之后。

现代文:土官姓猛,就是孟获的后代。

古文:万历四十年,土官猛廷瑞专恣,潜蓄异谋,开府高级武官陈用宾讨而诛之。

现代文:万历四十年,土官猛廷瑞专权放肆,秘密蓄谋反叛,开府陈用宾讨伐诛杀了他。

古文:大侯州土官俸贞与之济逆,遂并雉狝zhì伏法治罪之,改为云州,各设流官,而以云州为顺宁属。

现代文:大侯州土官傣贞与他一同叛逆,就被一起歼灭了,改为云州,各自设了流官,而把云州划为顺宁的属地。

古文:今迤西流官所莅之境,以腾越为极西,云州为极南焉。

现代文:今天选西流官治理的地区,以腾越为最西,云州为最南了。

古文:龙泉寺基,即猛廷瑞所居之园也,从西山垂陇东下。

现代文:龙泉寺的基址,就是猛廷瑞居住的花园,土陇从西山向东下垂。

古文:寺前有塘一方,颇深而澈,建水月阁于其中。

现代文:寺前有一片池塘,相当深而且池水清撤,在池中建了水月阁。

古文:其后面塘为前殿。

现代文:它的后面面对池塘建为前殿。

古文:前殿之右庭中皆为透水之穴,虽小而所出不一。

现代文:前殿的右侧,庭院中全是出水的洞穴,虽然小一点但出水的地方不止一处。

古文:又西三丈,有井一圆,颇小而浅,水从中溢,东注塘中淙淙有声,则龙泉之源矣。

现代文:又往西三丈,有一眼井,很小,又浅,水从井中溢出,向东注入池塘中,涂涂发声,是龙泉的源头了。

古文:前殿后为大殿,余之所憩者,其东庑也,皆开郡后所建。

现代文:前殿后边是大殿,我所歇息的地方,是大殿的东厢房,都是设府后所建的。

古文:旧城即龙泉寺一带,有居庐而无雉堞。

现代文:旧城就在龙泉寺一带,有居民房屋却无城墙。

古文:新城在其北,中隔一东下之涧。

现代文:新城在它北边,中间隔着一条往东下流的山涧。

古文:其脉亦从西山垂陇东下,谓之凤山。

现代文:这里的山脉也是土陇从西山向东下垂,称之为凤山。

古文:府署倚之而东向。

现代文:府衙背靠凤山面向东方。

古文:余入其堂,欲观所图府境四止,无有也。

现代文:我进入府衙的大堂,想观看地图上府境的周边情况,没有。

古文:顺宁郡城所托之峡,逼不开洋,乃两山中一坞耳。

现代文:顺宁府城所依托的山峡,狭窄不开阔,只不过是两座山中间的一个山坞罢了。

古文:本坞不若右甸之圆拓,旁坞亦不若孟祐村之交错。

现代文:本处山坞不如右甸那样又圆又平展,四旁的山坞也不如孟枯村那样交错纷繁。

古文:其坞西北自甸头村。东南至函宗百里,东西阔处不及四里。

现代文:这个山坞西北起自甸头村,东南到函宗有一百里,东西的宽处不到四里。

古文:顺宁郡之境,北宽而南狭。

现代文:顺宁府的地域,北边宽而南边窄。

古文:由郡城而南,则湾甸、大候两州。

现代文:由府城往南,是湾甸、大侯两个州。

古文:东西夹之,尖若犁头。

现代文:在东西两面夹住它,尖得好像犁头。

古文:由郡城而北,西去绕湾甸之北,而为锡铅,为右甸,为枯柯,而界逾永昌之水;东去入蒙化之腋,而为三台,为阿禄,为牛街,而界逾漾备之流;其直北,则逾澜沧上打麦陇,抵旧炉塘北岭,始与永平分界。

现代文:由府城往北,向西去绕过湾甸州的北边,便是锡铅,是右甸,是枯柯,而界限越过永昌河;向东去进入蒙化府的侧旁,便是三台山,是阿禄司,是牛街,而界限越过漾备江;它的正北,则是越过澜沧江登上打麦陇,抵达旧炉塘的北岭,才与永平县分界。

古文:俱在二百里外,若扇之展者焉。

现代文:都在二百里以外,好似扇子展开的样子。

古文:自以云州隶之,而后西南、东南各抵东、西二江,不为蹙矣。

现代文:自从把云州隶属于它,这以后西南、东南各自抵达东、西两条大江,不窘迫了。

古文:澜沧江从顺宁西北境穿其腹而东,至苦思路之东,又穿其腹而南,至三台山之南,乃南出为其东界,既与公郎分蒙化,又南过云州东,又与顺江分景东。

现代文:澜沧江从顺宁西北境穿过它的腹地往东流,到苦思路之东,又穿过它的腹地往南流到三台山之南,这才向南流出去成为它的东部边界,既经公郎与蒙化府分界,又向南流过云州东边,又经顺江与景东府分界。

古文:郡之经流也。

现代文:这是府中的主要河流。

古文:郡境所食所燃皆核桃油。

现代文:府境内所吃所烧的全是核桃油。

古文:其核桃壳厚而肉嵌,一钱可数枚,捶碎蒸之,箍搞为油,胜芝麻、菜子者多矣。

现代文:这里的核桃壳厚而肉深嵌,一文铜钱可以买得装满几石臼,把它捶碎后蒸,箍紧榨成油,胜过芝麻油、菜子油了。

古文:驼骑至,即东下坡,渡北来溪身。

现代文:马帮来到后,立即向东下坡,渡过北来的溪流。

古文:以铁索架桥亭于其上,其制仿澜沧桥者,以孔道所因也。

现代文:用铁索架桥,在桥上建有亭子,桥的形制与澜沧江桥的相仿,因为是交通孔道经由之处。

古文:度桥东,即北上坡,循东山之麓,北向而登。

现代文:过到桥东,立即向北上坡,沿东山的山麓,向北上登。

古文:是时驼骑一群,以迟发疾趋,余贾勇随之。

现代文:此时一群马帮,因为出发晚了疾步赶路,我鼓足勇气跟随着他们。

古文:上不甚峻,而屡过夹坑之脊,三里,从脊上西望望城关,只隔一峡也。

现代文:上走不怎么陡峻,但屡次走过坑谷相夹的山脊,三里,从山脊上向西望望城关,只隔着一条峡谷。

古文:又北上,两过旁坠之脊,三里,忽随西坡下。

现代文:又向北上走,两次经过向两旁下坠的山脊,三里,忽然顺西坡下走。

古文:转一拗,复一里,越一西突之冈。

现代文:转过一个山坳,再走一里,越过一座向西突的山冈。

古文:由其北下,环山为坞,有坪西向而拓,丰禾被塍,即西突之冈所抱而成者。

现代文:由它北面下走,环绕山冈成为山坞,有平地向西拓展而去,丰美的稻禾覆盖着田野,这就是向西突的山冈环抱成的地方。

古文:一里,陟坪而北,又下,连越二小溪,皆从东南腋中来下西峡者。

现代文:一里,从平地向北上登,又下走,接连越过两条小溪,都是从东南侧旁中前来下流进西峡的水流。

古文:其处支流纵横,蹊径旁午,而人居隐不可见。

现代文:此处支流纵横,蹊径交错,可人居住的地方隐藏着看不见。

古文:从此复北上五里,有两三家倚冈头,是为二十里哨。

现代文:从此再向北上走五里,有两三家人紧靠冈头,这是二十里哨。

古文:登冈东北,平行其脊。

现代文:登上冈头向东北,平缓前行在冈脊上。

古文:一里,复转东向,循冈北崖下。

现代文:一里,再转向东,沿山冈北面的山崖下走。

古文:又里余,则有溪自东峡来。

现代文:又是一里多,就见有溪水自东峡中流来。

古文:余初以为既登冈,历诸脊,当即直上逾东大山,而不意又有此溪中间之也。

现代文:我起初以为登上山冈后,经过许多条山脊,应当立即径直向上翻越东面的大山,可意想不到又有此条溪流在中间阻断了它。

古文:既下,乃溯流东入峡。

现代文:下来后,就溯溪流向东入峡。

古文:半里,其水分两峡出,一西南自冈脊后,一北自大岭过脊处。

现代文:半里,溪水分别从两条峡谷中流出去,一条向西南自冈脊后面,一条往北自大岭山脊延伸而过之处。

古文:乃依南麓涉其冈后之流,溯北涧之左,复北向上,盖即两水中垂之坡也。

现代文:于是靠着南麓涉过那山冈后面的溪流,溯北面山涧的左岸,再向北上走,原来这里就是两条溪水中向下垂的山坡了。

古文:于是从丛木深翳中上,二里,逾一冈,复循南崖之上行。

现代文:于是从丛林深深密蔽之中上行,二里,越过一座山冈,再顺着南面山崖上行。

古文:一里余,又穿坳而西,临西崖之上。

现代文:一里多,又穿过山坳往西,登临在西面山崖之上。

古文:两崖俱下盘深箐,中翳丛木,而西箐即顺宁北坞大溪源所出矣。

现代文:两边山崖的下方都盘绕着深著,著中密蔽着丛林,而西面的山著就是顺宁北坞大溪源头流出的地方了。

古文:又穿夹槽而上半里,循西箐北崖上。

现代文:又穿过夹立的沟槽上走半里,沿西面山著北边的山崖上登。

古文:西北平行一里,转入北坳。

现代文:往西北平缓前行一里,转入北面的山坳。

古文:平透坳北一里,其脊南之菁,犹西坠也。

现代文:平缓向北穿越山坳一里,山脊南面的山著,仍然向西下坠。

古文:半里,复入夹壁之槽。

现代文:半里,再次走入石壁相夹的沟槽。

古文:平行槽中半里,亦有上跨之树。

现代文:平缓地在沟槽中行半里,也有横跨在上方的树。

古文:又北一里,稍高,有石脊横槽底,即度脉也。

现代文:又往北一里,稍走高些,有石山脊横在沟槽底,这就是延伸而过的山脉了。

古文:此脊自罗岷山东天井铺南度,迤逦随江西岸,至此为顺宁东山、云州北山,而南尽于顺江小水之口;若罗岷大脊,则自南窝东北折而南,自草房哨而去矣。

现代文:此条山脊自罗眠山西面的天井铺向南延伸,沿江流西岸道巡而下,至此地成为顺宁的东山、云州的北山,而后向南在顺江小水的河口到了尽头;至于罗眠山的主脊,则是自南窝东北折向南,从草房哨延伸而去的了。

古文:已出夹槽,东北坠坑而下。

现代文:不久走出夹立的沟槽,向东北坠下坑谷。

古文:一里,即有水自东南腋飞坠下西北坑者,路下循之,与白沙哨之东下者,同一胚胎。

现代文:一里,就有水流自东南一侧飞坠下西北的坑谷,路下山沿水流走,与白沙哨之东下流的水流,同出于一个源头。

古文:又东北陟脊,度脊再上,共三里,有四五家踞冈头,是为三沟水哨。

现代文:又向东北上登山脊,越过山脊再上走,共三里,有四五家人盘踞在冈头,这是三沟水哨。

古文:盖冈之左右,下坠之水分为三沟,而皆北注澜沧矣。

现代文:原来是山冈的左右,下坠的水分为三条沟,而后都是往北注入澜沧江了。

古文:又东北下七里,盘一冈嘴。

现代文:又往东北下行七里,绕过一处冈嘴。

古文:又下三里,有一二家当路右,是为塘报营。

现代文:又下走三里,有一二家人位于路右,这是塘报营。

古文:又下三里,过一村,已昏黑。

现代文:又下行三里,走过一村,天已经昏黑。

古文:又下二里,而宿于高简槽。

现代文:又下走二里,便宿在高简槽。

古文:店主老人梅姓,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昆明产名茶,亦为云南三名茶之一饮予。

现代文:店主老人姓梅,很能安慰客人,特意煎了太华茶来给我饮。十五日黎明,吃饭。天明后,向东北下坡。

古文:十五日平明,东北下破。坡两旁皆夹深崖,而坡中悬之,所谓高简诸村庐,又中踞其上。

现代文:坡两旁皆夹着深深的山崖,而山坡悬在中间,所谓的高简槽诸处的村庄房屋,又中踞在坡上。

古文:二里,转坡北,下峡中。

现代文:二里,转到坡北,下到峡中。

古文:一里,复转东北,循坡而下。

现代文:一里,再转向东北,顺山坡下走。

古文:四里,始望见澜沧江流下嵌峡底,自西而东;其隔峡三台山犹为夙所笼,咫尺难辨。

现代文:四里,开始望得见澜沧江的江流下嵌在峡底,自西往东流;那隔着峡谷的三台山还被晨雾所笼罩,咫尺之间难以辨认。

古文:于是曲折北下者三里,有一二家濒江而居,是为渡口。

现代文:从此地向北曲折下走三里,有一二家人濒江而居,这是渡口。

古文:澜沧至此,又自西东注,其形之阔,止半于潞江,而水势正浊而急。

现代文:澜沧江流到此地,又自西向东流注,江身的宽处,只有潞江的一半,但水势正是又深又急。

古文:甫闻击汰tì水波声,舟适南来,遂受之北渡,时驼骑在后,不能待也。

现代文:刚听到水浪拍击的声音,船恰好来到了南岸,便上船北渡,此时马帮在后面,不能等了。

古文:登北岸,即曲折上二里余,跻坡头。

现代文:登上北岸,立即曲折上登二里多,登上坡头。

古文:转而东行坡脊,南瞰江流在足底,北眺三台山屏回岭北,以为由此即层累而升也。

现代文:转向东行走在坡脊上,俯瞰南边江流在脚底,眺望北方的三台山,屏风样回绕在岭北,以为由此地就层层叠累上升了。

古文:又闻击汰声,则渡舟始横江南去,而南岸之驼骑,犹望之不见。

现代文:又听见水波拍击的声音,就见渡船开始向南横江而去,可南岸的马帮,仍望不见他们的踪影。

古文:乃平行一里,折而北向逾脊。

现代文:于是平缓前行一里,折向北越过山脊。

古文:半里,乃循东崖瞰西坞北向行。

现代文:半里,便沿着东边的山崖下瞰西边的山坞向北行。

古文:二里,始望见三台村馆,在北山之半,悬空屏峙,以为贾勇可至。

现代文:二里,开始望见三台山的村庄公馆,在北山的半腰上,悬在空中,屏风样耸峙,以为鼓足勇气可以一气走到。

古文:又一里,路盘东曲,反渐而就降,又二里,遂下至壑底。

现代文:又走一里,路盘绕着向东曲,反而渐渐走向下方,又走二里,就下到壑谷底。

古文:壑中涧分二道来,一自西北,一自东北,合于三台之麓,而三台则中悬之,其水由西坞而南入澜沧。

现代文:壑谷中山涧分两路流来,一条来自西北,一条来自东北,在三台山的山麓会合,而三台山则高悬在两条山涧中间,那涧水由西面的山坞往南流入澜沧江。

古文:乃就小桥渡东北来涧,约一里,即从夹中上跻中悬之坡。

现代文:于是走上小桥渡过东北方流来的山涧,约一里,就从夹角地带中间上登悬在中间的山坡。

古文:曲折上者甚峻,六里,始有数十家倚坡坪而居,是为三台山,有公馆焉。

现代文:曲折上走的路非常陡峻,六里,才有数十家人紧靠坡上的平地居住,这便是三台山,有公馆。

古文:又东北瞰东坞循西崖而上,十二里,蹑南亘之脊,其脊之东西坞,犹南下者。

现代文:又向东北下瞰东面的山坞沿西面的山崖上走,十二里,上登往南绵亘的山脊,此条山脊东西两面的山坞,仍然是向南下延的。

古文:又蹑蹬三里,有坊,其冈头为七碗亭者。

现代文:又登石瞪三里,有座牌坊,此处冈头是叫七碗亭的地方。

古文:冈之东,下临深壑,庐三间缀其上,乃昔之茶庵,而今虚无人矣。

现代文:山冈的东边,下临深壑,三间房屋点缀在冈上,是从前的茶庵,可今天空寂无人了。

古文:又上里余,盘突峰之东。

现代文:又上走一里多,绕到突立山峰的东面。

古文:其峰中突,而脊则从北下而度,始曲而东起,故突峰虽为绝顶,其东下之坞,犹南出云。

现代文:此峰在中央突起,而山脊则从北边往下延伸,开始曲向东隆起,所以这突立的山峰虽然是绝顶,它东边下方的山坞,仍是往南下延出去。

古文:乃踞峰头而饭。

现代文:于是坐在峰头吃饭。

古文:其时四山云雾已开,惟峰头犹霏霏酿氤氲气。

现代文:此时四面群山云雾已经散开,唯有峰头仍云雾霏霏酝酿着氨氯之气。

古文:由峰北随北行之脊,下坠一里余,乃度脊东突,是为过脉。

现代文:由峰北顺往北延伸的山脊,下坠一里多,延伸的山脊向东突,这是延伸而过的山脉。

古文:是山北从老君山南行,经万松岭、天井铺度脊南来,其东之横岭,西之博南二脊,皆绕断于中,惟此支则过此而南尽于泮山。

现代文:此山从北面的老君山往南延伸,山脊经万松岭、天井铺向南延伸而来,它东面的横岭,西面博南山的两条山脊,都在环绕中途断了,唯有此条山脉则延过此地后在南面的浮山到了尽头。

古文:从其北临西壑行,再下再上三里余,有哨房当路,亦虚无栖者。

现代文:从它的北面下临西边的壑谷前行,两次下走两度上登三里多,有哨房位于路旁,也是空无人住。

古文:又东北随岭脊下六里,循东坞,盘西岭,又下二里,乃北度峡中小石桥。

现代文:又往东北随岭脊下走六里,沿着东坞,绕过西岭,又下行二里,于是向北越过峡中的小石桥。

古文:其水从西峡来,出桥而合于南峡,北从阿禄司东注于新牛街,入漾濞者也。

现代文:桥下的水从西面峡中流来,流出桥后在南面峡中合流,向北从阿禄司东面流到新牛街,流入漾滇江。

古文:石桥之南,其路东西两岐:东岐即余所从来道,西岐乃四川僧新开,欲上达于过脊者。

现代文:石桥之南,那路岔为东西两条:东边的岔路就是我从那里来的路,西边的岔路是四川僧人新近开通,想要上通到延过的山脊处的路。

古文:度桥,即循北坡临南壑东北上。

现代文:过桥后,立即沿北坡下临南边的壑谷向东北上走。

古文:三里,蹑冈头,有百家倚冈而居,是为阿禄司。

现代文:三里,登上冈头,有百来户人家紧靠山冈居住,这是阿禄司。

古文:其地则西溪北转,南山东环,有冈中突而垂其北,司踞其突处。

现代文:此地就见西溪向北转,南山往东环绕,有座山冈在中央突起而山冈北面下垂,阿禄司盘踞在山冈突起之处。

古文:其西面遥山崇列,自北南纡,即万松、天井南下之脊,挟澜沧江而南者;其北面乱山杂沓,中有一峰特出,询之土人,即猛补者后山,其侧有寺,而大路之所从者。

现代文:它的西面远山高高排列,自北往南纤曲,那就是万松岭、天井铺往南下延的山脊,傍着澜沧江往南延;它北面乱山杂沓,其中有一峰特别突出,向当地人打听,那就是猛补者的后山,山侧有寺院,而大路从那里经过。

古文:余识之,再瀹汤而饭,以待驼骑。

现代文:我记住此话,再烧汤吃饭,以等待马帮。

古文:下午乃至,以前无水草,遂止而宿。

现代文:马帮下午才到,因为前方无水草,便停下住宿。

古文:是夜为中秋,余先从顺宁买胡饼即烧饼一圆,怀之为看月具,而月为云掩,竟卧。

现代文:这天夜里是中秋节,我事先从顺宁府买了一个烧饼,把它揣在怀中作为赏月的食品,但月亮被乌云遮住,竟自睡下了。

古文:十六日昧爽,饭而北行。

现代文:十六日黎明,饭后往北行。

古文:随坡平下十里,而下更峻。

现代文:顺山坡平缓下走十里,但下方更加陡峻。

古文:五里,至坡底,东西二坞水来合而北去,乃度东坞小桥,沿东麓北行坞中。

现代文:五里,到达坡底,东西两面山坞的水流来合流后向北流去,于是走过东面山坞的小桥,沿东麓往北行走在坞中。

古文:随水三里,又一溪自东峡来,渡其亭桥。

现代文:顺水流走三里,又一条溪水自东峡中流来,渡过溪上的亭桥。

古文:又北一里,渡一大溪亭桥,是为猛家桥。

现代文:又向北一里,渡过一条大溪上的亭桥,这是猛家桥。

古文:水由桥东破峡北出,路从桥北逾冈而上。

现代文:溪水由桥东冲破山峡往北流出去,路从桥北翻越山冈上走。

古文:其冈东绾溪口,有数家踞其上。

现代文:此冈在东面给住溪口,有数家人高踞在冈上。

古文:从其北下,复随溪行西岸,曲折盘坞十二里,有百家之聚踞冈头,东临溪口,是为新牛街。

现代文:从山冈北面下走,再沿着溪流西岸行,曲折盘绕在坞中十二里,有处百户人家的村落盘踞在冈头,东边面临溪口,这是新牛街。

古文:俱汉人居,而地不开洋,有公馆在焉,今以旧街巡司移此,由其北西北下二里,有小江自西而东,即漾濞之下流也,自合江铺入蒙化境,曲折南下,又合胜备江、九渡、双桥之水,至此而东抵猛补者地名,乃南折而环泮山,入澜沧焉。

现代文:全是汉人居住,但地势不开阔,有公馆在这里,如今把旧街的巡检司迁到此地。由它北边往西北下走二里,有条小江自西流向东,就是漾滇江的下游了,自合江铺流入蒙化府境内,曲折南下,又汇合胜备江、九渡、双桥的水流,到此地后向东流抵猛补者,于是向南折后环绕过洋山,流入澜沧江。

古文:江水不及澜沧三之一,而浑浊同之,以雨后故也。

现代文:江水不及澜沧江的三分之一宽,但浑浊的水势相同,这是因为雨后的缘故。

古文:方舟渡之,登北岸,即随江东南行。

现代文:两条船并排渡江,登上北岸,马上顺江往东南行。

古文:半里,随江东北转,遂循突坡而上。

现代文:半里,顺江势往东北转,就沿前突的山坡上走。

古文:二里,登南突之坡,下瞰隔江司,与阿禄司溪出江之口对,江流受之,遂东入峡,路从北山之半,亦盘崖而从之。

现代文:二里,登上南突之坡,下瞰隔江的巡检司,与阿禄司的溪流流到江中的河口相对,江流接受了溪水,就向东流入峡中,路从北山的半腰上,也绕着山崖顺江走。

古文:半里,有一家独踞冈头,南临江坡而居,颇整。

现代文:半里,有一家人独自高踞在冈头,南面下临江坡居住,相当整洁。

古文:又东三里,有削崖高临路北,峭壁间有洞南向,其色斑赭,即阿禄所望北面特出之峰,此其西南隅之下层也。

现代文:又往东三里,有陡削的山崖高临在路北,峭壁间有山洞向南,石色褚红斑斑,这就是在阿禄司望见的在北面特别突出的山峰,此处是它西南隅的下层。

古文:又东四里,有两三家倚冈而居,是为马王箐,江流其前峡中,后倚特出崇峰。

现代文:又向东四里,有两三家紧靠山冈居住,这是马王著,江水流过它前方的峡中,后面背靠特别突出的高峰。

古文:东望遥壑中开,东北坳中有管盘峡而下,西与江流合而南去,其东南两峰对峙,夹束如门,而江流由此南出焉。

现代文:远望东方远处壑谷从中敞开,东北山坳中有山警盘绕着峡谷下延,在西面与江流会合后往南而去,它东南的两座山峰对峙,紧束相夹如门,而江流由此向南流出去。

古文:乃瀹汤而饭于村家。

现代文:于是在山村人家烧汤吃饭。

古文:由村东北上三里余,兴特出祟峰之南,其下江流峡中,至此亦直南去。

现代文:由村子向东北上走三里多,正当特别突出的高峰之南,山下江水流过峡中,到此地也一直向南流去。

古文:又东北二里,盘其东南之垂支,有两三家踞冈上,是为猛补者,亦哨寨之名也,于是逼特出崇峰东南麓矣。

现代文:又往东北二里,绕过它东南下垂的支脉,有两三家人高踞在冈上,这是猛补者,也是哨寨之名,到这里已逼近特别突出高峰的东南麓了。

古文:其东下盘壑中回,即东北桫松哨南箐之所下者;其正南江流直去,恰当两门之中。

现代文:它东面下方盘绕的壑谷在中央回绕,就是东北秒松哨南面山著下延形成的;它的正南江流笔直流去,恰好正当两道门之中。

古文:又从门隙遥见外层之山,浮青远映,此乃谰沧江畔公郎之境矣。

现代文:又从门缝中远远望见外层的群山,漂浮着一抹青色远远映衬,这是澜沧江畔公郎的境内了。

古文:又东北盘崖麓而上,二里而下。

现代文:又向东北盘绕山麓的山崖上登,二里后下走。

古文:半里,忽涧北一崖中悬,南向特立,如独秀之状,有僧隐庵结飞阁三重倚之。

现代文:半里,忽然山涧北边一座山崖悬在中央,向南独立,如独秀峰的形状,有位隐庵和尚紧靠山崖建了三层飞阁。

古文:大路过其下,时驼马已前去,余谓此奇境不可失,乃循回磴披石关而陟之,阁乃新构者,下层之后,有片峰中耸,与后崖夹立,中分一线,而中层即覆之,峰尖透出中层之上,上层又叠中层而起。

现代文:大路经过山下,此时马帮已向前去了,我认为此处奇境不可错失,就沿着回绕的石瞪穿过岩石关隘登到阁上。阁子是新建的,下层的后方,有一片石峰耸立在中央,与后面的山崖夹立,中间分开一条线,而中层就覆盖在石缝上,峰尖钻出中层的上方,上层又重叠在中层上建起。

古文:其后皆就崖为壁,而缀之以铁锁,横系崖孔,其前飞甍叠牖屋脊飞翘,窗户重叠洞开,延吐烟云,实为胜地,恨不留被崑于此,倚崖而卧明月也。

现代文:阁子后部都是就着山崖作为墙壁,并用铁链把他们连缀起来,横系在山崖上的石孔间,阁子前方飞檐重窗,吞吐烟云,实在是处胜地,遗憾的是不能把被子铺盖留在此地,依傍山崖躺卧在明月下了。

古文:隐庵为瀹茗留榻,余恐驼骑前去不及追,匆匆辞之出。

现代文:隐庵为我烹茶挽留住宿,我担心马帮向前走去来不及追上,匆匆辞别他出来。

古文:此岩在特出崇峰东南峡中,登其阁,正南对双突之门。

现代文:此处山崖在特别突出高峰东南的峡中,登上寺中的阁子,正南方面对双突之门。

古文:门外又见一远峰中悬,圆亘直上如天柱,其地当与澜沧相近,而不知为何所。

现代文:又见到门外一座远峰悬在中央,圆圆地横亘,笔直上耸,如擎天柱,那地方应当与澜沧江相接近,但不知是什么处所。

古文:隐庵称为钵盂山,亦漫以此岩相对名之耳;又谓在江外,亦不辨其在碧溪江名外,抑在澜沧外也。

现代文:隐庵称为钵孟山,这也是随便起的名字罢了;又认为在江外,也辨不清它是在碧溪外,还是在澜沧江以外了。

古文:由其东又上坡,二里,登东冈。

现代文:由它东边又上坡,二里,登上东冈。

古文:又东北迢遥而上,八里而至桫松哨。

现代文:又向东北遥遥地上走,八里后来到秒松哨。

古文:是哨乃东来之脊,西度而起为特出崇峰,南尽于碧溪江东北岸,是为顺宁东北尽处,与蒙化分界者也,以岭有桫松树最大,故名。

现代文:这个哨所是东来的山脊,向西延伸后耸起成为特别突出的高峰,南面在碧溪江东北岸到尽头,这里是顺宁府东北境的尽头处,与蒙化府分界的地方,因为岭上有秒松树最大,所以起这个名。

古文:时驼骑方饭于此,遂及之。

现代文:此时马帮正在此地吃饭,终于赶上了他们。

古文:又随脊东上四里,转而北,登岭头,是为旧牛街。

现代文:又顺山脊向东上走四里,转向北,登上岭头,这里是旧牛街。

古文:是日街子犹未散,已行八十里矣。

现代文:这天的街子还未散,已走了八十里了。

古文:此东来度脊之最高处,北望直抵漾濞,其东之点苍,直雄插天半;南望则瓦房突门之峰,又从东分支西绕,环壑于前;西望则特出崇峰,近耸西南,江外横岭诸峰,遥环西北,亦一爽心快目之境矣。

现代文:此处是东面延伸而来的山脊的最高处,北方一直望到漾澳,漾澳东面的点苍山,笔直雄伟地插在半天空;望南方就见瓦屋突立为门的山峰,又从东面分支向西回绕,壑谷环绕在前方;往西边望去,就见特别突出的高峰,高耸在近处的西南方,江外横岭诸峰,远远地环绕在西北,也是一处爽心悦目之境呀!

古文:于是北向随岭下,二里,盘崖转东,循脊北东行,八里,至旧巡司。

现代文:从这里向北顺山岭下走,二里,绕着山崖转向东,沿山脊北面往东行,八里,到了旧巡司。

古文:又东北下二里,盘南壑之上,有路分岐:逾脊北下,想北通漾濞者;正路又东随脊。

现代文:又向东北下行二里,盘绕在南边壑谷之上,有路分岔:越过山脊向北下山,推想是往北通到漾滇的路;正路又向东顺山脊走。

古文:二里余,逾东岭北下,于是其峡北向坠,即随峡东坡东北行。

现代文:二里多,越过东岭向北下走,在这里岭下的峡谷向北下坠,立即顺峡谷的东面山坡往东北行。

古文:五里,至瓦葫芦,有数十家倚坡嘴,悬居环壑中。

现代文:五里,到瓦葫芦,有数十家人依傍着坡嘴,悬隔居住在环绕的壑谷中。

古文:坡东有小水,一自西腋,一自南腋,交于前壑而北去。

现代文:坡东有小溪,一条来自西侧,一条来自南侧,在前方的壑谷中交流后向北流去。

古文:则此瓦葫芦者,亦山丛水溢之源也。

现代文:那么此处叫瓦葫芦的地方,也是山峰成丛水泉外溢的源头了。

古文:是夜宿邸楼,月甚明,恨无贳shì赊,借酒之侣,怅怅而卧。

现代文:此夜住宿在客店的楼中,月光十分明亮,遗憾的是没有伴侣在一起饮酒,怅怅不乐地躺下。

古文:十七日昧爽,饭而行,即东下坡。

现代文:十七黎明,饭后上路,马上向东下坡。

古文:一里,渡西来小水,循北山而东。

现代文:一里,渡过西来的小溪,沿北山往东行。

古文:半里,南来小水与之合,同破峡北去,路亦随之,挟山北转,一里,有亭桥跨其溪,曰广济。

现代文:半里,南来的小溪与它合流,一同冲破山峡往北流去,路也顺溪流,傍着山往北转,一里,有座亭桥跨在这条溪上,叫广济桥。

古文:渡而东,循东麓北行二里余,有峡自西山来合。

现代文:渡到桥东,沿东麓往北行二里多,有峡谷自西山前来会合。

古文:又北五里,北壑稍开,水走西北峡去;又有一水自东峡来合,其势相埒,即溯之入。

现代文:又向北五里,北面的壑谷稍微开阔了些,水奔向西北的峡中去;又有一条水流自东面峡中流来会合,水势相等,立即溯水进去。

古文:东行里余,有小桥架其上,北度之。

现代文:往东行一里多,有小桥架在溪上,过到桥北。

古文:复循北坡东上半里,溯溪北转二里余,转而东一里余,有数十家倚北山而居,是为鼠街子。

现代文:再沿北坡向东上走半里,溯溪向北转二里多,转向东走一里多,有数十家人背靠北山居住,这是鼠街子。

古文:峡至是东西长亘,溪流峡底,路溯北崖。

现代文:山峡到这里呈东西向长长地绵亘,溪水流在峡底,路溯北面的山崖走。

古文:北崖屡有小水挂峡而下,路东盘之,屡上屡下。

现代文:北面山崖上屡屡有小溪从峡壁上下泻,路向东绕过小溪,屡上屡下。

古文:十里,逾坡东降,东峡稍开,盘北崖之纡,盖北崖至是稍逊,而南障之屏削尤甚也。

现代文:十里,翻过山坡向东下降,东面峡谷稍微开阔一些,绕过北面山崖的纤曲处,原来北面山崖到这里稍稍后退,但南面的障蔽如屏风陡削得特别厉害。

古文:东三里,其溪一自北来,一自南坠,而东面则横山障之,路乃折而溯北来之溪。

现代文:向东三里,这里一条溪水自北边流来,一条自南边下坠,而东面则有横列的山阻隔着溪水,路于是转向溯北来的溪水走。

古文:二里稍下,一里余,涉溪东岸,复溯溪北行。

现代文:二里稍下走,一里多,涉到溪东岸,再溯溪往北行。

古文:半里,溪仍两派,一西北来,一东来,乃折而从东来者上。

现代文:半里,溪流仍分为两条支流,一条从西北流来,一条从东方流来,于是转向从东来的溪流上走。

古文:半里,有数家倚坡间,是为猪矢河哨。

现代文:半里,有几家人依傍在坡上,这是猪矢河哨。

古文: 猪矢 乃土音。

现代文: 猪矢 是当地口音。

古文:此处为诸河之始,恐是 诸始河 也。

现代文:此处是诸条河流的起始处,恐怕是 诸始河 。

古文:其处山回峡凑,中迸垂坡:一岐直北逾岭者,为漾备道;一岐逾坡东北去者,为炉塘道;惟东向随峡上者,为蒙化大道。

现代文:此处山回峡集,中间进裂开山坡下垂:一条岔道向正北越岭的,是去漾备的路;一条岔道越过山坡向东北去的,是去炉塘的路;唯有向东顺峡谷上走的,是去蒙化的大道。

古文:乃东上三里,稍随一北曲之湾。

现代文:于是向东上走三里,慢慢顺一往北曲的山湾走。

古文:湾中有小水南坠其侧,岐径缘之而北,此非漾备,即下关捷径,惜驼骑不能从也。

现代文:山湾中有小溪向南下坠到它的侧边,岔开的小径沿着它往北去,这不是通漾备,就是去下关的捷径,可惜马帮不能从这里走。

古文:又东随大道上,或峻或平,皆瞰南壑行,五里,乃逾岭脊。

现代文:又向东顺大道上走,有时陡峻有时平坦,全是俯瞰着南面的壑谷行,五里,便越过岭脊。

古文:脊稍中坳,乃东北自定西岭分支,西度为甸头山,又分两支:一支北转,挟洱水北出苍山后,一支南下,亘为蒙化西夹之山,而此其脊出。

现代文:岭脊稍向中间下凹,是从东北的定西岭分支,往西延伸为甸头山,又分为两支:一条支脉向北转,傍着洱水往北延到苍山后;一条支脉南下,绵亘为蒙化府西面夹立的山,而此处是它的山脊。

古文:脊东即见大坞自北而南,其东界山与此脊排闼相对;而北之甸头山,则中联而伏,其外浮青高拥者,点苍山也;南之甸尾,阳江中贯,曲折下坠,而与定边接界焉。

现代文:山脊东边立即望见大山坞自北伸展到南,它东面的一列山与此脊似门扉样排列相对;而北面的甸头山,则是中间低伏相连,它以外青翠浮动高高拥立的,是点苍山;南面的甸尾,阳江纵贯甸中,曲折下泻,与定边县交界。

古文:蒙化郡城已东伏平川之中,而不即东下也。

现代文:蒙化府城已东伏在平川之中,但不马上向东下走。

古文:从岭脊平行而南半里,其脊之盘礴西去者,桫松、猛补者之支所由分;旁午东出者,郡城大路随之下。

现代文:从岭脊上往南平缓前行半里,这里的山脊气势磅礴向西去的,是秒松哨、猛补者的支脉由这里分出去的地方;纷繁交错向东出去的,去府城的大路顺着它下走。

古文:始由峡中坠者二里,即随北坡下者三里,又从坡脊降者五里,于是路南之峡。坠而愈开,路北之峰,断而复起。

现代文:开始时由峡中下坠二里,随即顺北坡下走三里,又从坡脊上下降五里,这里是路南的峡谷,深坠后愈加开阔,路北的山峰,中断后重又隆起。

古文:其峰自西脊下垂至是,屡伏屡耸,若贯珠而下,共四五峰,下至东麓,而阳江之水,自城西西曲而朝之,亦一奇也。

现代文:那山峰自西面的山脊下垂到这里,屡次低伏屡次耸起,好似连贯在一起的珠子下延,共有四五座山峰,下到东麓,而阳江的江水,自城西向西弯曲后朝它流来,也是一处奇观。

古文:路从其南连盘二峰,则南坞大开,有数家倚南山下,而峡中皆环塍为田。

现代文:路从它的南面一连绕过两座山峰,就见南面的山坞十分开阔,有数家人紧靠在南山下,而峡中全是田埂环绕成田。

古文:又东一里,乃转北。穿一东突峰后而透其坳。

现代文:又向东一里,就转向北,穿过一座向东突的山峰后面穿出山坳。

古文:此峰即连珠下第五峰尽于东麓者,其上诸峰,皆随下而循其南,至此峰独中穿而逾其北。

现代文:此峰就是连珠般下延的第五峰在东麓到尽头的山峰,它上方的诸峰,路全是顺势下山而沿着它的南面走,只走到此峰是从中穿过越到它的北面。

古文:此处拟有神皋go水边高地蕴结,而土人不识,间有旁缀而庐者,皆不得其正也。

现代文:此处似乎有神明的界局蕴结着,可当地人不知道,间或有人在旁边连结建屋的,都不能得到它的正脉。

古文:挟突峰之北而下,半里至麓。

现代文:傍着突起的山峰北面下走,半里走到山麓。

古文:又东半里,则阳江自东来,抵山而南转去。

现代文:又向东半里,就见阳江自东方流来,流抵山下往南转去。

古文:路溯江北岸东行,半里,有三巩石桥南架江上。

现代文:路溯江北岸往东行,半里,有座三拱石桥向南架在江上。

古文:逾桥南,复东一里,入蒙化西门。

现代文:越到桥南,再向东一里,进入蒙化府城西门。

古文:一里余,竟城而抵东门,内转半里,过等觉寺,税驾于寺北之冷泉庵,即妙乐师栖静处。

现代文:一里多,穿越全城后抵达东门,在城内转向走半里,路过等觉寺,住宿在寺北的冷泉庵,就是妙乐禅师住锡养静之处。

古文:中有井甚甘冽,为蒙城第一泉,故以名庵。

现代文:庵中有眼井十分甘甜冷冽,是蒙化城的第一泉,所以用来命名寺庵。

古文:蒙化城甚整,乃古城也,而高与洱海相似。

现代文:蒙化城非常整齐,是座古城,而高处与洱海卫城相似。

古文:蒙化土知府左姓,世代循良,不似景东桀骜,其居在西山北坞三十里。

现代文:城中居民房屋也十分兴盛,而北门外则街市相连全是居民区。听说城中有三四家进士,这样反而胜过大理了。蒙化的土知府姓左,世代奉公守法,不似景东府那样架鹜不驯,他的住处在西山北坞三十里外。

古文:蒙化有流官同知一人,居城中,反有专城之重,不似他土府之外受酋制,亦不似他之流官有郡伯上压也。

现代文:蒙化府有流官同知一人,住在城中,反而独擅全城的重权,不像其他土府处边受土官的制约,也不像其他流官有府官在上压制了。

古文:蒙化卫亦居城中,为卫官者,亦胜他卫,盖不似景东之权在土酋,亦不似永昌之人各为政也。

现代文:蒙化卫也住在城中,任卫官的人,也胜过其他卫,大概是不像景东那样,权力在土官,也不似永昌那样人人各自为政。

古文:蒙化疆宇较蹙,其中止一川,水俱西南下澜沧者,以定西岭南脊之界其东也。

现代文:蒙化的疆界较为紧促,府中只有一片平川,水流都是向西南流下澜沧江的,因为定西岭南延的山脊隔在它的东部。

古文:定西岭从大脊分支,又为一东西之界,其西则蒙化、顺宁、永昌,其东则元江、临安、澂江、新化及楚雄。

现代文:定西岭从大山脊分支,又成为一列隔开东西的界山,它西南是蒙化府、顺宁府、永昌府;它东面则是元江府、临安府、激江府、新化州及楚雄府。

古文:脊南之州县水,皆从是岭而分,南龙大脊虽长,此亦南条第一支也。

现代文:山脊南面各州县的水流,都是从此岭分流的,往南延伸的大山脊虽然长,此岭也是南面支脉的第一支峰。

古文:至脊西之大理、剑川、兰州,脊东之寻甸、曲靖,虽在其北为大脊所分,而定西实承大脊而当其下流,谓非其区域所判不可也。

现代文:至于山脊西面的大理府、剑川州、兰州,山脊东面的寻甸府、曲靖府,虽然在它的北面被大山脊分开,可定西岭实际上承接着大山脊而且位于大山的下游,认为非按它们的区域来判别不可了。

古文:蒙化有四寺,曰天姥、竹扫、降龙、伏虎,而天姥之名最著,在西北山坞间三十五里。

现代文:蒙化府有四座寺院,名叫天姥寺、竹扫寺、降龙寺、伏虎寺,而天姥寺最著名,在西北山坞间三十五里处。

古文:余不及遍穷,欲首及之。

现代文:我来不及到处游遍,打算首先到天姥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