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游日记三

古文:二十八日,平明,饭而行。

现代文:二十八日夭大亮,吃过饭动身。

古文:二里,西南出涧口,渡水,逾一小岭,又三里得平畴,则白爽村也。

现代文:二里,往西南出涧口,渡过涧水,越过一座小岭,又走三里见到平坦的田野,就是白爽村了。

古文:由白爽村之西复上岭,是为长冲。

现代文:由白爽村的西边又上岭,这是长冲。

古文:五里,转北坳,望西北五峰高突,顶若平台,可夺五台之名。

现代文:五里,转入北边的山坳,望见西北方高高突起五座山峰,峰顶好像平台,可以夺走五台山的名字。

古文:又西五里,直抵五峰之南,乱尖叠出,十百为群,横见侧出,不可指屈。

现代文:又向西五里,径直来到五座山峰的南面,杂乱的尖峰层层叠叠显露出来,十座百座成群,横着侧着的显现出来,不能屈指计算。

古文:其阳即为镕村,墟上聚落甚盛,不特山谷所无,亦南中所见者。

现代文:山南就是榕村,集市上聚居了居民十分热闹,不仅是山谷中所没有,也是南部地区少见的地方。

古文:市多鬻面、打胡麻为油者,因市面为餐,以代午饭焉。

现代文:市场上有很多卖面、榨芝麻油的人,于是买了面当饭,用来代替午饭。

古文:又西五里为上桥,有水自东北丛尖山之南,西过桥下,即分为二。

现代文:东南方三十里处,有个灵襟洞;南边二里,有座阳流岩。又往西行五里是上桥,有水流源自东北成群的尖山南麓,向西流过桥下,马上分为两条。

古文:一南去,一西去。又西南三里,过廖村。

现代文:又向西南穿过石山侧面,共走三里,路过廖村。

古文:其西北有山危峙,又有尖丛亭亭,更觉层叠。

现代文:村西北有山高高耸立,又有成群尖峰亭亭玉立,更觉得层层叠叠。

古文:问之,谓危峙者为金山,而其东尖丛者不能名焉。

现代文:打听地名,说是高高耸立的山是金电,可它东面成群的尖峰叫不出名字来。

古文:又二里,有水自金山东腋出,堰为大塘。

现代文:又行二里,有水流从金山东侧流出冬筑了堤坝成为大水塘。

古文:历堰而西,又三里,复穿石山峡而西,则诸危峰分峙叠出于前,愈离立献奇,联翩角胜矣。

现代文:经过堤坝往西,又行三里,再穿过石山山峡往西,就有重重叠叠的险峰分别耸峙在前方,独自矗立,更献奇观,险峰延绵不断,争奇斗胜。

古文:石峰之下,俱水汇不流,深者尺许,浅仅半尺。

现代文:石峰之下,都有水汇积不流,深处约一尺左右,浅的仅有半尺。

古文:诸峰倒插于中,如出水青莲,亭亭直上。

现代文:群峰倒插在水中,如露出水面的青莲,亭亭玉立,笔直向上。

古文:初二大峰夹道,后又二尖峰夹道,道俱叠水中,取径峰隙,令人应接不暇。

现代文:最初有两座大石峰夹道而立,后又有两座尖峰对峙道旁,道路全垒砌在水中,取道山峰之间的空隙,令人应接不暇。

古文:但石俱廉厉凿足,不免目有余而足不及耳。

现代文:但是铺路的石头全都棱角锋利直刺脚底,不免眼睛看见的有余可脚来不及避开了。

古文:其峰曰雷劈山。以其全半也;曰万岁山,以尖圆特耸也。

现代文:其中的山峰有叫雷劈山的,因为它全然是半座山;叫万岁山的提由于它又尖又圆独自耸立着。

古文:其间不可名者甚多。

现代文:这中间不能叫出名字的山峰非常多。

古文:共五里,始舍水磴而就坦坡。

现代文:共走五里,这才离开水中的石瞪而走上了平坦的坡路。

古文:又五里,姑得平畴,为河塘村,乃就村家瀹茗避日,下舂而后行。

现代文:又行五里,开始走到平旷的田野中,是河塘村,就到庄户人家去煮茶喝躲避烈日旧落之后才动身走路。

古文:河塘西筑塘为道,南为平畴,秧绿云铺,北为汇水,直浸北界丛山之麓,蜚晶漾碧,令人尘胃一洗。

现代文:河塘村西边修筑了堤坝作为道路,南面是平旷的田野,绿色的稻秧像云层一样铺开,北边是汇积的塘水,一直浸泡到北面群峰山麓,飞闪着晶莹的亮光,荡漾着碧绿的水波,令人尘心一洗而空。

古文:过塘,循山南麓而西,五里,渡一石梁,遂登冈陀行。

现代文:过了水塘,顺着山的南麓往西走,五里,走过一座石桥,便登山坡而行。

古文:又五里,直抵两山峡中,其山南北对峙如门。

现代文:又行五里,一直抵达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那两座山南北对峙如同大门。

古文:北山之东垂,有石峰分岐而起,尖峭如削,其岐峰尤亭亭作搔首态,土人呼为妇女娘峰。

现代文:北山的东垂之处,有座石峰分岔而起,尖峭如刀削一般,那座支峰尤其亭亭玉立,作出搔首弄姿的姿态,当地人称为妇女娘峰。

古文:崖半有裂隙透明,惟从正南眺之,有光一繖通 闪 ,少转步即不可窥矣。

现代文:山崖半中腰有条裂缝透出亮光,只有从正南方眺望它,才有一线闪动的光亮,略移动几步立即就看不见了。

古文:南山之首,又有石突缓,人行其下,左右交盼,亦复应接不暇。

现代文:南山的山头,又有岩石突起点缀着,人走在山下,左顾右盼,又再一次应接不暇了。

古文:时日色已暮,且不知顾仆下落,亟问浮桥而趋。

现代文:此时天色已晚,而且不知顾仆的下落,连忙打听浮桥后赶路。

古文:西过大石梁,再西即浮桥矣。

现代文:往西走过大石桥,再往西就是浮桥了。

古文:北门在宝积、华景二山。

现代文:漓江流到这里水势已极其浩大,从北边自皇泽湾转向南,省城桂林向东面临着江上。

古文:浮桥贯江而渡,觅顾仆寓不得,遂入城,循城南去,宿于逆旅。

现代文:浮桥横贯江流而渡,寻找顾仆住的寓所找不到,便进了城,顺城墙往南走去,住宿在旅店中。

古文:二十九日,从逆旅不待餐而行。

现代文:二十九日从旅店中等不及吃饭便出发。

古文:自楼上俯眺,朱门粉堞,参差绿树中,潮水中涵,群峰外绕,尽括一城之胜。

现代文:于是往西经过都司衙门前,又向西走,就是靖江王府门前的雨道了。又往西,便有条大街自北而南,就在市场上的店铺中吃了饭。又向南登上一座楼。

古文:中层供真武像。时亟于觅顾仆,遂转遵大街北行,东过按察司前,遂东出就日门。

现代文:此时急于寻找顾仆,于是转向顺着大街往北走,向东路过按察使司门前,就往东出了就日门。

古文:计顾仆舟自北来,当先从城北濒江觅,而南从城下北行。

现代文:估计顾仆乘的船从北边来,应当先从城北濒江处找起,就自南从城墙下往北行。

古文:已而城上一山当面而起,石脚下插江中,路之在城外者,忽穿山而透其跨下,南北岈然,真天辟关津也。

现代文:不久见城墙上一座山峰迎面而起,石脚下插到江中,在城墙外的道路,忽然穿过山脚下,呈南北向,十分深邃,真是天然开辟的关口呀!

古文:穿洞出,下临江潭,上盘山壁,又透腋而入,是为木龙洞。

现代文:西边就顺着山势筑城,城墙以内就是叠彩山的东角。穿过洞出来,下方面临深深的江水,上面是盘绕的山壁,又穿过山侧进去,这就是木龙洞。

古文:其洞亦自南穿北,高二丈,南北透门约十余里。

现代文:此洞也是自南穿到北,高二丈,穿过南北两个洞口之间约有十多里。

古文:其东开窗剖隙,屡逗天光,其外濒江有路,行者或内自洞行,或外由江岸,俱可北达。

现代文:洞壁东侧剖裂开一些窗口和裂缝,屡屡透着天光,洞外濒江处有路,走路的人或者在内从洞中走,或者在外边由江岸上走,都可到达北边。

古文:出洞,有片石夹峙,上架一穹石,其形屈曲,其色青红间错,宛具鳞腮,似非本山之石,不知何处移架于此。

现代文:出洞后,有片状的岩石夹峙两旁,上面有一块隆起的石头,石头的形状弯弯曲曲,石头的颜色青红错杂,宛如鱼的鳞甲和腮,似乎不是此山原有的石头,不知是从何处移来架在这里的。

古文:廊上以木雕二龙插崖间,北压江水。廊北有庵、有院。

现代文:洞的北面辟成山崖,用飞空的长廊连接着,前临大江,后靠悬崖,休息和凭眺胜景,没有能超过这里的。

古文:又循城溯北一里,过东镇门。

现代文:又沿城墙溯江往北走一里,路过东镇门。

古文:又北过城东北隅,入驿,问顾仆所附江舟,知舟泊浮桥北。

现代文:又向北走过城墙东北角,是东江释。绎站面向东,位于皇泽湾南下的要冲上。进入绎站,打听顾仆搭乘的江船,知道船停泊在浮桥北边。

古文:出驿,北望泽湾,有二江舟泊山下,因令静闻往视,余暂憩路口。

现代文:出释站来,北望皇泽湾,有两艘江船停泊在山下,疑心顾仆或许在这两条船上,于是要静闻前往察看,我暂时在路口休息。

古文:见城北隅,俱因山为城,因从环堵之隙,退视其下,有一大洞北向穹然,内深邃而外旁穿。

现代文:见到城墙的北隅,全是依山建城,于是从环绕的城墙空隙中,逼视城下,有一个大山洞向北隆起,洞内深邃而外面有旁洞。

古文:有童子方以梯探历其上,盖其附近诸户积薪贮器,俱于是托也。

现代文:有个儿童正用梯子爬到洞上探看,大概是附近的住户堆积柴火贮藏器物,全都寄放在洞里了。

古文:恐静闻返,急出待路口。

现代文:担心静闻返回来,急忙出到路口等待。

**古文:久之不至,乃濒江北行觅之,直抵泊舟之山,则静闻从松阴中呼曰: 山下有洞,其前有亭,其上有庵,可急往游。 **

现代文:等了很长时间没有来,于是沿江向北寻找他,径直来到停船的山下,就听到静闻在松树林中呼叫: 山下有个洞,洞前有亭子,亭子上方有寺庵,值得赶快前去游一游。

古文:余从之。

现代文:我听从了他的话。

古文:先沿江登山,是为薰风亭。

现代文:首先沿江流登山,这是薰风亭。

古文:曹学佺附书。亭四旁多镌石留题,拂而读之,始知是为虞山,乃帝舜南游之地。

现代文:亭子四旁有很多石刻题记,拂试后一读,才知道这是虞山,是大舜帝南游的地方。

古文:仍从洞内西出,乃缘磴东上,有磨崖,碑刻朱紫阳所撰《舜祠记》,为张松建祠作。乃吕好问所书,亦尚可摹,第崖高不便耳。

现代文:山下的大殿是舜祠,祠后就是韶音洞,洞东临江处就是薰风亭。亭子前临皇泽湾之上,后靠虞山的山崖。的《韶音洞记》,字还值得摹拓。仍从洞内向西出来,便沿着石瞪往东上山,有摩崖碑,刻有朱紫阳撰写的《舜祠记》,是吕好问书写的,也还值得摹拓,只是崖壁太高不方便罢了。

古文:从此上跻,有新叠石为级者,宛转石隙间,将至山顶,置静室焉,亦新构,而其僧已去。

现代文:从此处上登,有新近垒石砌成的石阶,宛转在石缝之间,将要到山顶的地方,建了一处静室,也是新建的,然而静室里的僧人已经离开。

古文:窗楞西向,户榻洒然,室不大而洁。

现代文:窗户向西,门户卧床都自然脱俗,屋子不大却很清洁。

古文:乃与静闻解衣凭几,啖胡饼而指点西山,甚适也。

现代文:于是与静闻脱去外衣靠着茶几,吃着烧饼指点着西面的山川,真惬意呀!

古文:久之,舜殿僧见客久上不下,乃登顶招下山待茶。

现代文:很久之后,舜殿的僧人见客人上去很久不见下来,就登上山顶招呼下山款待茶水。

古文:余急于觅顾仆,下山竟南,循旧路,二里入就日门。

现代文:我急于去找顾仆,下山后就往南走,沿着原路,二里路进了就日门。

古文:从门内循城南行半里,由伏波山下出桂水门,门以内为伏波祠,门以外为玩珠洞。由城外南行又半里,为行春门,又南半里,为浮桥门,始遇顾仆于门外肆中。

现代文:从城门内沿着城墙往南行半里,由伏波山下出了桂水门,从城外往南行又是半里,是行春门,又向南半里,是浮桥门,这才在城门外的店铺中遇到了顾仆。

古文:时已过午,还炊饭于城内所宿逆旅。

现代文:此时已过了正午,返回到城内住宿的旅店烧饭。

古文:下午,大雨大至,既霁,乃迁寓于都司前赵姓家,以其处颇宽洁也。

现代文:下午,大雨暴降,转晴之后,就搬到都司衙门前一家姓赵的人家去住,这是因为那个地方十分宽敞整洁。

古文:五月初一日,晨餐后,留顾仆浣衣涤被于寓。

现代文:五月初一日早餐后,留顾仆在寓所里洗衣被。

古文:门额书 北牖洞天 ,亦为曹能始书。

现代文:我与静闻就往北走一里,来到东华门外的靖江王府。沿着王城往北行,又走一里,登上叠彩山。

古文:按北牖为隐山六洞之名,今借以颜此,以此山在城北,且两洞俱透空成牖也。

现代文:叠彩山雄踞在省城东北角,山门正当两座山峰之间,乱石层层叠叠,错杂矗立,如浪涛腾涌,似花尊攒聚,令人眼花,这就是所谓的 叠彩 了。山门上的匾额写着 北墉洞天 ,也是曹能始书写的。

古文:其上为佛殿,殿后一洞屈曲穿山之背,其门南向,高二丈,深五丈。

现代文:山门上边是佛殿,殿后一个洞穴弯弯曲曲穿到山背面,洞口向南,高二丈,深五丈。

古文:北透小门,忽转而东辟。

现代文:往北穿过一个小门,忽然转而向东开阔起来。

古文:前架华轩,后叠层台,上塑大士像。

现代文:前边架着华美的轩廊,后面叠着层层高台,上边塑着观音菩萨的像。

古文:洞前下瞰城东,江水下绕,直漱其足。

现代文:在洞前下瞰城东,江水下绕,直接冲刷着城脚。

古文:洞内石门转透处,风从前洞扇入,至此愈觉凉飔ī凉风逼人,土人称为风洞。

现代文:洞内石门转弯通过之处,风从前洞吹入,到这里愈加觉得凉风逼人,本地人称为风洞。

古文:石门北向,当东转之上,有一石刻卧像横置窦间,迦风曲肱,偃石鼓腹,其容若笑,使人见之亦欲笑。

现代文:石门向北,正当向东转的上面,有一尊石刻卧像横放在一小石洞中,卧像袭装飘逸,鼓起肚子、曲着手臂仰卧石上,那容貌似乎在笑,使人见到他也想笑。

古文:因见其上有石板平庋,又有圆窦上透,若楼阁之层架,若窗楞之裂。

现代文:随即看见卧像上有块石板平架着,又有个圆圆的小石洞通到上面,好像层层楼阁架着,有如窗户一样敞开。

古文:急与静闻择道分趋,余从卧像上转攀石脊,静闻从观音座左伏穿旁窍,俱会于层楼之上。

现代文:急忙与静闻找路分头赶上去,我从卧像上方转过去攀登石脊,静闻从观音坐像左侧弯腰穿过旁洞,都在层楼之上相会。

古文:其处东忽开隙,远引天光,西多垂乳,近穿地肺。

现代文:此处东边忽然裂开缝隙,远远透进天光,西面有很多下垂的钟乳石,贴近钻出地面肺叶样的石笋。

古文:余复与静闻披乳房而穿肺叶,北出而瞰观音之座,已在足下。

现代文:我又与静闻分开钟乳石穿过肺叶状的石笋,向北出来,俯瞰观音坐像,已在脚下。

古文:以衣置层楼隙畔,乃复还其处,从圆窦中坠下。

现代文:由于衣服放在了层楼上的裂缝旁,就再返回到那里,从小圆洞中坠下来。

古文:《志》云五代时马殷所筑,有岩桂生其巅,今已无。其前一石峰支起,或谓之四望山,当即叠彩岩。

现代文:于是往东出到前边的轩廊,由洞左登石瞪,顺着墙向上走,就到了拱极亭的旧址。由亭址往南越过洞顶,登石瞪,半里,便登上了绝顶,就是越王坛了,这就是桂山,又叫北山。山顶上岩石似花尊绽放,山顶侧面有两块平整的石板,难道就是所谓的 石坛 吗?山前有一石峰独立,有人把它称为四望山,应当就是叠彩岩了。

古文:其西一石峰高与此峰并,峰半有洞高悬,望之岈然中空。

现代文:它西面有一座石峰与此峰同样高,山峰半腰有洞高悬,望去洞很空十分深邃。

古文:亟下,仍认风洞出寺左,有轩三楹,为官府燕之所。

现代文:急忙下山,仍从风洞出来,寺左有轩廊三间,是官府休养的场所。

古文:前临四望,后倚绝顶,余时倦甚,遂憩卧一觉,去羲皇伏羲氏真不远。

现代文:前边面临四望山,后靠绝顶,我此时十分疲倦,就躺下睡了一觉,觉得离伏羲皇帝时代真是不远了。

古文:由寺中右坳复登西峰,一名于越山。

现代文:从寺中经过右侧的山坳再登西峰,又叫于越山。

古文:上登峰半,其洞穹然东向,透峰腰而西,径十余丈,高四丈余。

现代文:上登到山峰半腰上,那山洞十分弯隆面向东方,往西穿透山峰腰部,宽十多丈,高四丈多。

古文:由其中望之,东西洞然,洞西坠壑而下,甚险而峻。

现代文:由洞中往两头望去,东西两边都空荡荡的,山洞往西下坠到壑谷中,非常险峻。

古文:其环砖为门,上若门限,下若关隘,瞰之似非通人行者。

现代文:洞口用砖砌成环形的门,从上看像门槛,从下看如关隘,俯瞰那里似乎不是人行走的地方。

古文:乃仍东下至寺右,有大路北透两峰之间。

现代文:于是仍往东下到寺右,有大路向北穿过两峰之间。

古文:下至其麓,出一关门,其东可趋东镇,其北径达北门。

现代文:下到山麓,出了一道关门,由关门往东可通往东镇门,由关门向北可直达北门。

古文:乃循山西行,一里,仰见一洞倚山向北,遂拾级而登。其下先有一洞,高可丈五,而高广盘曲,亦多垂柱,界窍分岐,而土人以为马房,数马散卧于其中,令人气阻。

现代文:于是沿山往西行,一里,抬头望见一个山洞依山向北,就沿石阶上登,可高处宽处都弯弯曲曲,洞下先有一个洞,高约一丈五,臼局处觅处孙弓弓四四,很多下垂的石柱,隔在洞中分出岔洞,而当地人把它当做马厩,儿匹马散卧在洞中,令人喘不上气来。

古文:由其左跻级更上,透洞门而入,其洞北向,以峰顶平贯为奇。

现代文:由洞左登石阶再向上走,穿过洞口进去,此洞向北,以平平地横贯峰顶算是它奇特之处。

古文:而是山之洞,西又以山腰叠透为胜,各标一异,直无穷之幻矣。

现代文:而这座山的洞穴,在西面又以在山腰重叠着穿过去作为它优美之处,外边裂开重重洞口,里面架起层层洞穴,各自显示出一种奇异之处,简直是变幻无穷了。

古文:既下,又西行,始见峰顶洞门西坠处,第觉危峡空悬,仰眺不得端倪边际,其下有遥墙环之,则藩府之别圃也。

现代文:下山后,又向西行,这才看见峰顶洞口向西下坠之处,只觉得高峡空悬,抬头眺望看不出头绪,山下有长长的墙垣围绕着它,是王府的园圃。

古文:又西出大街,有大碑在侧,大书 桂岭 二字。

现代文:又向西走上大街,有块大碑在街边,写着 桂岭 两个大字。

古文:转北行一里,则两山耸峡,其中雉堞为关,而通启闭焉,是为北门。

现代文:转向北行一里,就见两旁山峰耸峙成峡谷,在中间修筑了城墙作为关口,以供过往出入,这是北门。

古文:出门有路,静闻前觅素食焉。

现代文:城门在两山的耸夹之间,城门外两旁的山全都陡峭挺拔,就是华景山、宝积山诸处胜景了。出城门后有路。

古文:既而又南一里,过按察司,觅静闻不得。

现代文:静闻往前走去寻找素食。随后又向南走一里,路过按察使司,找静闻找不到。

古文:乃东从分巡司经靖藩后宰门,又东共一里,至王城东北隅,转而西向后宰门内。

现代文:于是往东从分巡道衙门经过靖江王府的后宰门,又向东共一里,走到王府城墙的东北角,转向西走进后宰门内。

古文:靖藩方结坛礼《梁皇忏》,置栏演《木兰传奇》,市酒传餐者,夹道云集,静闻果在焉。

现代文:靖江王府正搭起高台礼佛念诵《梁皇忏》经文,安设了围栏上演《木兰传奇》,买酒传递饮食的人,夹道云集,静闻果然在人群中。

古文:余拉之东半里,出癸水门,仍抵庆真观下,觅小舟一叶,北渡入玩珠岩。

现代文:我拉着他往东走了半里,出了癸水门,仍旧来到庆真观下,找到一艘小船,向北渡江进入玩珠岩。

古文:岩即伏波之东麓,石壁下临重江,裂隙两层,一横者下卧波上,一竖者上穹山巅。

现代文:玩珠岩就是伏波山的东麓,石壁下临两道江流,有两层裂隙,横着的一层在山下卧在水波之上,竖着的一层向上隆起到山顶。

古文:卧波上者,下石浮敞为台,上石斜骞覆之。

现代文:卧在水波上的一层,脚下的岩石浮出水面成为宽敞的平台,顶上的岩石斜吊着覆盖着下方。

古文:一石柱下垂覆崖外,直抵下石,如莲萼倒挂,不属于下者,仅寸有余焉。是名 伏波试剑石 ,盖其剑非竖劈,向横披者也。

现代文:一根石柱下垂在覆崖外边,直垂到下面的石台,如同莲花倒挂着,与下面不相连接之处的距离,只有一寸多点,这里名叫 伏波试剑石 ,原来那砍下的一剑不是竖着劈,而是横向劈开的。

古文:后壁上双纹若缕,红白灿然,蜿蜒相向。

现代文:岩洞后壁上有两条纹路如像丝带,红白相间鲜明耀眼,蜿蜒相对。

古文:有圆岩三晕,恰当其首,如二龙戏珠,故旧名 玩珠 ,宋张维易曰还珠。

现代文:有三个模模糊糊的圆孔,恰好正当它们的头顶,如二龙戏珠,所以它原来的名字叫 玩珠 ,宋代的张维改叫还珠。

古文:双纹之后,有隙内裂,直抵竖峡下岩;嵌梯悬级,可直蹑竖峡而上垂柱之西。

现代文:双纹的后边,有缝隙向内裂去,直达竖峡下面的岩石;如果砌了台阶或悬了梯子,可以直接登上竖峡就上到下垂石柱的两边。

古文:石台中坼,横石以渡,更北穿小窦,下瞰重江,渊碧无底,所云伏波沉着苡处也。

现代文:石台中裂,横石而过,再往北穿过小洞,下瞰两条江流,渊深碧绿看不见底,就是传说的伏波将军马援沉意茵的地方了。

古文:更南入山腹,穹然中虚,有光西转,北透前门,是其奥矣。

现代文:再往南进入山腹,弯隆中空,有光线从西边转射进来,向北穿到前洞口,这是洞中的幽深之处了。

古文:徘徊久之,渡子候归再三,乃舍之登舟。

现代文:但这里的石色波光,都赶不上外边的岩洞那样玲珑剔透、映照清澈了。徘徊了很久,渡船的船夫等着回去催促再主,这才离洞登船。

古文:鼓枻ì短桨回樯,濯空明而凌返照,不意身世之间有此异境也。

现代文:摇桨回帆,驶舟在明澈的江水,乘着落日,意想不到人世之间有此等奇异的胜境呀!

古文:登涯,由浮桥门入城,共里余,返赵寓。

现代文:登岸后,由浮桥门进城,共一里多,返回赵家窝所。

古文:静闻取伞往观《木兰》之剧。

现代文:静闻取了伞前去观看《木兰传奇》的戏。

古文:余憩寓中,取《图》、《志》以披翻阅、查寻桂林诸可游者。

现代文:我在寓所中休息,取出地图、志书来翻阅桂林各地值得游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