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游日记二

古文:二十日,平明饭。

现代文:二十日天大亮吃饭。

古文:溯湘江而西,五里,北向入塔儿铺,始离湘岸,已入桂林界矣。

现代文:溯湘江往西走,五里,向北到塔儿铺,才离开湘江沿岸,已进入桂林府境内了。

古文:有古塔,倾圮垂尽,有光华馆,则兴安之传舍也。

现代文:有座古塔,将要全部倒塌了。有个光华馆,就是兴安县的释站旅舍了。

古文:人兴安界,古松时断时续,不若全州之连云接嶂矣。

现代文:进入兴安县境内,古松时断时续,不像全州境内那样古松一山接一山如连云天。

古文:十里,东桥铺。

现代文:十里,到东桥铺。

古文:五里,小宅,复与湘江遇。

现代文:五里,到小宅,再次与湘江相遇。

古文:又五里,瓦子铺,又十里,至兴安万里桥。

现代文:又走五里,是瓦子铺,又是十里,到了兴安县城的五里桥。

古文:桥下水绕北城西去,两岸甃石,中流平而不广,即灵渠也,已为漓江,其分水处尚在东三里。

现代文:桥下的流水绕过县城北面往西流去,两岸砌着石块,河中水流平缓而且不宽,这就是灵渠了,已经是漓江,湘江与漓江的分水处还在东面三里处。

古文:过桥入北门,城墙环堵,县治寂若空门,市蔬市米,唯万里桥边数家。

现代文:过桥进入北门枷城墙是环形的,县衙门寂静得好像佛寺,卖菜卖米的,仅有万里桥边的几家店铺。

古文:炊饭于塔寺。

现代文:在塔寺中烧火做饭。

古文:饭后,由桥北溯灵渠北岸东行,已折而稍北渡大溪,则湘水之本流也,上流已堰不通舟。

现代文:饭后,从桥北溯灵渠北岸往东走,不久稍向北渡过一条大溪,就是湘江的本流了,上游已筑起堤坝不通船。

古文:既渡,又东小溪,疏流若带,舟道从之。

现代文:渡过江后,又在东面有条小溪,稀疏的水流好像衣带,船道顺着这条小溪走。

古文:盖堰湘分水,既西注为漓,又东浚湘支以通舟楫,稍下复与江身合矣。

现代文:原来是筑坝使湘江分流,既往西流注成为漓江,又在东边疏通湘江的支流以便通舟船,稍微往下又与湘江主流会合了。

古文:支流之上,石桥曰接龙桥,桥南水湾为观音阁,已离城二里矣。

现代文:支流之上,有座石桥叫接龙桥,桥南的水湾处是观音阁,已离县城二里了。

古文:又东南五里,则湘水自南来,直逼石崖下。

现代文:又向东南走五里,就见湘江自南边流来,直逼到石崖下。

古文:其崖突立南向,曰狮子寨。路循寨脚东溯溪入,已东北入山七里,逾羊牯岭,抵状元峰下,内有邓家村,俱邓丞相之遗也。

现代文:刀陌崖向南突兀而立,叫狮子寨,路沿狮子寨脚向东溯溪延伸,随即往东北方入山中走七里,越过羊枯岭,到达状元峰下,里面有个邓家村,居民全是邓垂相的后人。

古文:村南有静室名回龙庵,遂托宿于其中。

现代文:村南有处静室叫回龙庵,便寄宿在庵中。

古文:僧之号曰悟禅。

现代文:僧人的法号叫悟禅。

古文:二十一日,从庵右逾小山南一里,至长冲,东逼状元峰之麓。

现代文:二十一日从庵右越过小山往南走一里,来到长冲,向东逼近状元峰的山麓。

古文:又一里,至一尼庵,有尼焉。

现代文:又行一里,到了一座尼姑庵,有个尼姑在庵中。

古文:其夫方出耕,问登山道。

现代文:她丈夫正好出外耕种,打听登山的路。

古文:先是,路人俱言,上茅塞,决不可登,独此有盲僧,反询客欲登大金峰、小金峰?

现代文:这以前,路上的人都说,山上茅草阻塞,决然不能上登,唯独此处有个瞎眼和尚,反而间客人想要登大金峰还是小金峰?

古文:盖此处山之杰出者,俱以 金峰 名之。

现代文:原来此处的山凡是特异出众的,全都用 金峰 来命名。

古文:而状元峰之左,有一峰片插,亚于状元,而峭削过之。

现代文:而状元峰的左侧,有一座山峰呈片状播着,叫小金峰、比状元峰小,可峻峭陡削胜过状元峰。

古文:盖状元高而尖圆,此峰薄而嶙峋,故有大、小之称。

现代文:大体上状元峰高些而且又尖又圆,此峰薄些却怪石嶙峋,故而有大、小的称呼。

古文:二峰各而草翳之。

现代文:二峰各有路可通,不过被草遮住了道路。

古文:余从庵后登溪垅,直东而上,二里抵翠微之间,山削草合,蛇路伏深莽中。

现代文:我从庵后登上溪畔的土垄,一直向东而上,二里抵达状元峰、翠微峰之间,山势陡削草丛密蔽,蛇形小路隐没在深草丛中。

古文:渐转东北三里,直上逾其东北岭坳,望见其东大山层叠,其下溪盘谷嫱,即为麻川;其南层山,当是海阳东渡之脊;其北大山即里山隈矣;其西即县治,而西南海阳坪,其处山反藏伏也。

现代文:逐渐转向东北三里,直接向上越过状元峰东北的岭坳,望见它东面大山层层叠叠,山卞溪流盘绕在幽深的山谷中,这就是麻川;它南面的层层山峦,应该是从海阳山向东延伸的山脊;它北面的大山便是里山限了;它的西边就是县城言而西南方是海阳坪,那地方的山反而低伏隐藏着。

古文:坳北峰之下,即入九龙殿之峡。

现代文:山坳北的山峰下,就是进入九龙殿的峡谷。

古文:地名峡口,又曰锦霄。从坳南直跻峰顶,其峰甚狭而峭,凡七起伏,共南一里而至状元峰,则亭亭独上矣。

现代文:从山坳南径直登上峰顶,此峰十分狭窄而且陡峭,总计上下起伏七次,共往南走一里就到了状元峰,便独自亭亭屹立在上了。

古文:自其上西瞰湘源,东瞰麻川,俱在足底;南俯小金峰,北俯锦霄坳岭,俱为儿孙行。

现代文:从峰顶上西瞰湘江源头,东瞰麻川,全在脚底;往南俯视小金峰,向北俯瞰锦霄坳岭弓都是些儿孙辈。

古文:但北面九峰相连,而南与小金尚隔二峰,俱峭若中断,不能飞渡,故路由其麓另上耳。

现代文:但北面九座山峰相连,而南边与小金峰还隔着两座山峰,全很陡峭好似从中断开,不能飞渡过去,所以路要另外从山麓上去。

古文:顶北第三峰,有方石台如舡首,飞突凌空。

现代文:听说此山是邓垂相升天的地方。峰顶北面的第三座山峰,有处方形石台如像船头,飞突凌空。

古文:旧传有竹自崖端下垂拂拭,此旁箐亦有之,未见有独长而异者。

现代文:旧时传说有竹子从山崖顶端垂下来拂拭着,此地四旁的山警中也有这种竹子,未见有此等特别修妹而奇异的。

古文:坐峰顶久之,以携饭就筐分啖。

现代文:子是向西随着溪流进去,二里到董田,是个大村子。

古文:已闻东南有雷声,乃下,二十二日,宿隐山寺。

现代文:山洞就在村北一里处,因天晚来不及上登,只好赶到东山进了隐山寺。

古文:二十三日,晨起大雨,饭后少歇。出步寺后,见南向有洞,其门高悬,水由下出,西与乳洞北流之水合,从西北山腋破壁而出大岩堰焉。

现代文:出外在寺后散步,见到向南的地方有洞,洞口高悬,水从下边流出,往西与乳洞向北流的水合流,从西北方的山腰上冲破崖壁流到大岩堰。

古文:时日色尚高,亟缚炬从寺右入洞。

现代文:此时天色还早,急忙绑了火把从寺后进洞。

古文:攀石崖而上,其石峭削,圮侧下垂,渊壁若裂,水不甚涌而浑,探其暗处,水石粗混,无可着足。

现代文:攀着石崖而上,那崖石峻峭陡削,倒斜下垂,石壁下的深栩好像洲道裂缝,水势不怎么汹涌却浑浊,探了探水中昏暗之处,水中石块粗大混杂,无处可播足。

古文:出而返寺,濯足于崖外合流处,晚餐而卧。

现代文:出来后返回寺中,在山崖外合流之处洗脚,吃过晚餐就睡下。

古文:二十四日,晨起雨不止,饭后以火炬数枚,僧负而导之。

现代文:二十四日早晨起床雨不停,饭后拿了几个火把,由僧人背着领路。

古文:一里至董田,又北一里,至下洞、中洞、上洞。

现代文:二里路来到董田,又往北一里,到了乳岩的下洞、中洞、上洞。

古文:雨中返寺午饭。

现代文:雨中返回寺中吃午饭。

古文:雨愈大,遂止不行。

现代文:雨更大了,就住下来不再走。

古文:二十五日,天色雾甚,晨餐后仍向东行。

现代文:二十五日天色十分晴朗,早餐后仍向东走。

古文:一里,出山口,支峰兀立处,其上庵,草翳无人,非观音岩也。

现代文:一里,走出山口,一座独峰突兀而立,峰上有座寺庵,深草密蔽,没有人住,不是观音岩。

古文:从庵左先循其上崖而东,崖危草没,静闻不能从,令守行囊于石畔。

现代文:从庵左先沿寺庵上方的山崖往东走,山崖高耸,深草没路,静闻不能跟随,就叫他在石畔守行李。

古文:余攀隙披窾处而入,转崖之东,则两壁裂而成门,其内上夹参九天,或合或离,俱不过咫尺;下夹坠九渊,或干或水,俱凭临数丈。

现代文:我攀着石缝钻过空处进去乍转到山崖的东面,就见两面石壁裂成门,里面剖开一线,曲折通透。其上夹谷上参九霄云天,或合或离,都不过有咫尺;下夹谷坠入九重深渊,或干或湿,全都凭临数丈深。

古文:夹半两崖俱有痕,践足而入,肩倚隔崖,足践线痕,手攀石窍,无陨坠之虑。

现代文:夹谷半腰上两侧的崖璧上都有裂痕,把脚踩进去,两肩紧靠分开的崖壁,脚踏着线一样的裂痕,手攀着石孔,没有坠落下去的担忧。

古文:直进五六丈,夹转而东,由支峰坳脊北望,见观音崖在对崖,亦幽峭可喜。

现代文:一直进去五六丈,夹谷转向东,从独峰的坳脊往北望去,见到观音崖在对面的山崖上,也是幽深陡峭令人喜爱。

古文:昨来时从其前盘山而转,惜未一入。今不能愈北也。

现代文:昨天来时从它前面绕着山转,可惜未能进去一次,今天不能再往北走了。

古文:下山,东南行田塍间,水漫没岸。三里,有南而北小水,急脱下衣,涉其东,溯之南。

现代文:下山,往东南行走在田野间,水漫出来淹没了溪岸毛三里,有条由南往北的小河,急忙脱了裤子,涉到河东岸,溯流往南走。

古文:又二里,为秀塘,转而西南行,复涉溪而北,循山麓行。二里,又一涧自北山夹中出,涉其南,又循一溪西来入,即西岭之溪也。

现代文:又行二里,是秀塘,转向西南行,再次涉溪向北行,沿山麓走 二里路,又一条山涧从北山夹谷中流出来,涉到涧南,又顺一条西来的溪流进去,这就是源于西岭的溪流了。

古文:三里,越溪南,登下西岭,入口甚隘,而内有平畴,西村落焉。

现代文:三里,过到溪南,登上下西岭,入口处十分狭窄,可里面有平坦的田野,西边有村落。

古文:西南上岭,又二里而逾上西岭,岭东复得坪焉。

现代文:从西南上岭,又走二里便越过上西岭,岭东又见到一块平地。

古文:有数家在深竹中,饭于村妪。又西南平上二里,乃东逾一坳,始东下二里,为开洲,则湘之西岸也。

现代文:有几户人家在深竹丛中,在村妇家中吃了饭 又往西南平缓地上走二里,就向东越过一个山坳,这才往东下山二里,是开洲,就是湘江的西岸了。

古文:溯湘南行五里,复入冈陀,为东刘村。

现代文:溯湘江往南行五里,再次走入起伏的山冈间,是东刘村。

古文:又五里为西刘村,有水自西谷东入湘。

现代文:又走五里是西刘村,有水流自西边的山谷中往东流入湘江。

古文:又西南三里为土桥,又二里大丰桥,俱有水东注于湘。又逾岭二里,宿于唐汇田。

现代文:又向西南三里是土桥,又走二里是大丰桥,两处都有水流向东注入湘江,又越岭走了二里,住宿在唐汇田。

古文:东有大山岿然出东界上者,曰赤耳山。

现代文:东面有座大山岿然出现在东境上的,叫赤耳山。

古文:二十六日,晨餐后,日色霁甚。

现代文:二十六日早餐后,天色十分晴朗。

古文:南溯湘流二里,渡一溪为太平堡,有堡、有营兵焉。

现代文:向南溯湘江江流走二里,渡过一溪,是太平堡,有城堡,有兵营。

古文:山至是开而成巨坞,又南二里,曰刘田。

现代文:东西两面的山到这里开阔起来,成为巨大的山坞,一列小石峰似带子一样,并立在湘江东岸。又往南二里,叫做刘田。

古文:又南二里,曰白龙桥。

现代文:又向南二里,叫白龙桥。

古文:又三里,逾一小岭,曰牛栏。

现代文:又走三里,越过一道小岭犷叫牛栏。

古文:二里,张村。

现代文:二里,到张村。

古文:又一里至庙角,饭于双泉寺,其南即灵川界。

现代文:又一里到庙角,在双泉寺吃饭,寺南就是灵川县的辖地。

古文:又南二里,东南岐路入山,其东高峰片耸,曰白面山。

现代文:又南二里,沿东南方的岔路进山,路东高峰呈片状高耸,叫做白面山。

古文:又南二里,渡一桥,湘水之有桥自。

现代文:又往南行二里,过一座桥,湘江上有桥从这里开始。

古文:循左山行,南二里,为田心寺。

现代文:沿左面的山走,向南二里,是田心寺。

古文:又南一里,古龙王庙。

现代文:又向南一里,到古龙王庙。

古文:又南一里,有一石峰峙立东西两界之中,曰海阳山。有海龙庵,在峰南石崖之半。

现代文:又南走一里,有一座石峰独立在东面两境之中,叫做海阳山;有个海龙庵,在峰南石崖的半腰上。

古文:海龙庵已为临桂界。

现代文:海龙庵已在临桂县境内。

古文:海龙堡在西南一里,东入山五里为季陵,西十五里,过西岭背为龙口桥,东北五里读书岩、白面山,西北十五里庙角,南五里江汇。先是,望白面山南诸峭峰甚奇,问知其下有读书岩,而急于海阳,遂南入古殿,以瓦磨墨录其碑。

现代文:海龙堡在西南一里处,向东进山五里是季陵,往西十五里越过西岭的山背是龙口桥,往东北五里是读书岩、白面山,西北十五里是庙角,南边五里是江汇,这以前,望见白面山南面陡峭的群峰非常奇特,间知峰下有个读书岩,可急于去海阳山,便向南进入古殿中,以瓦片磨墨抄录殿中的碑文。

古文:抵海龙虎,日已薄崦嵫,急卸行李于中。

现代文:到达海龙庵时,落日已迫近西山,急忙把行李卸在庵中。

古文:乃下山,自东麓绕北至西,入龙母庙,已圮。

现代文:于是下山,从东麓的两个洞口绕过北面来到西麓,进人龙母庙,庙已经倒塌了。

古文:即从流水中行,转南,水遂成汇,深者没股。

现代文:立即从流水中前行,转向南,水就汇成一股,深处淹没了大腿。

古文:庵下石崖壁立,下临深塘。

现代文:庵下方石崖壁立,下临深塘。

古文:由塘南水中行,转东登山。

现代文:山南面的水塘有条细细的水流,东面季陵的源头也下流到此处。

古文:入庵,衣裈裤子俱湿,急晚餐而卧以亵衣内衣。是庵始有佛灯。

现代文:那么此山还在延伸而过的山脊的北面,水全往北流去,这是湘江的源头。

古文:二十七日晓起,天色仍霁,亟饭。

现代文:漓江的源头还在海阳山西边的西岭角。二十七白拂晓起床,天色仍然晴朗,急忙吃了饭。

古文:从东北二里,田心寺,又一里,东入山,又一里,渡双溪桥。

现代文:从东北方向走二里,到田心寺,又是一里,向东进山,又一里,越过双溪桥。

古文:又东一里,望一尖峰而登。

现代文:又往东一里,望着一座尖尖的山峰上登。

古文:其峰在白面之西,高不及白面,而耸立如建标累塔,途人俱指读书岩在其半,竟望之而趋。

现代文:这座山峰在白面山的西面,高处赶不上白面山,可耸立着如同竖起的标杆和层层相叠的高塔,路上的人都指点读书岩在这座山峰的半腰间,竟然望着它快步赶去。

古文:及登岭北坳,望山下水反自北而南,其北皆山冈缭绕,疑无容留处,意水必出洞间。

现代文:登到岭北的山坳,望见山下的水流反而自北往南流,水流北面都是山冈缭绕,怀疑没有水容留之处,意料水流必定是从洞中流出来的。

古文:时锐急切于登山,第望高而趋,已而路断,攀崖挽棘而上。

现代文:当时急切想登山,只管望着高处赶路,很快路断了,攀着山崖抓着荆棘何上爬。

古文:一里,透石崖之巅,心知已误,而贪于涉巅,反自快也。

现代文:一里路,钻到石崖的顶端,心知走错了路,但贪恋于爬上峰顶,反而感到很痛快。

古文:振衣出棘刺中,又扪崖直上,遂出其巅。

现代文:从荆棘丛中走出抖了抖衣服,又抓住石崖一直上登,便到了峰顶。

古文:东望白面,可与平揖;南揽巾子,如为对谈。

现代文:东望白面山,可以和它平起平坐;向南观览巾子岭,好像是在相对交谈。

古文:久之,仍下北岭之坳,由棘中循崖南转,扪隙践块而上,得峰腰一洞,南向岈然,其内又西裂天窟,吐纳日月,荡漾云霞,以为读书之岩必此无疑;但其内平入三四丈,辄渐隘渐不容身,而其下路复蔽塞,心以为疑。

现代文:很久之后,仍旧下到北岭的山坳,由荆棘中沿着山崖向南转,摸着石缝踏着石块而上,在山峰半腰找到一个山洞,洞口向南,十分深邃,洞内又在西边裂开一窟窿露出天空,吞吐日月,荡漾云霞,以为读书岩必定是这里无疑了;但洞内平平进去三四丈,就逐渐狭窄起来,容不下身,而且那下边的路又被遮蔽堵塞了,心里感到很疑惑。

古文:出洞门,望洞左削崖万丈,插霄临渊,上有一石飞突垂空,极似一巨鼠飞空下腾,首背宛然,然无路可扪。

现代文:出了洞口,望见洞左陡削的万丈悬崖,上插云霄,下临深渊,上方有一块岩石飞突而出,垂在空中,极似一只巨鼠飞空下跃,头部背部都很逼真,然而无路可以摸到那里。

古文:逐下南麓。回眺巨鼠之下,其崖悬亘,古溜间驳,疑读书岩尚当在彼,复强静闻缘旧路再登。

现代文:于是下到南边的山麓,回头眺望巨鼠之下,那里的山崖悬空横亘,石壁间陈旧的水迹斑斑驳驳,怀疑读书岩还是应该在那里,重又强迫静闻沿原路再次上登。

古文:至洞门,觅路无从,乃裂棘攀条,梯悬石而登,直至巨鼠崖之下。

现代文:到了洞上,无从找到路,于是分开荆棘抓住枝条,踩着悬空的岩石往上登,直到巨鼠状的悬崖之下。

古文:仰望崖下,又有二小鼠下垂,其巨鼠自下望之,睁目张牙,变成狞面,又如猫之腾空逐前二小鼠者。

现代文:仰望悬崖下方,又有两块如小鼠的岩石下垂,那只巨鼠岩从下面去望它,睁大眼睛,张着牙齿,变成狰狞的面孔,又像是猫在腾空追逐前边两只小老鼠的样子。

古文:崖腰有一线微痕可以着足,而下下至南麓,夸耕者已得读书岩之胜。

现代文:崖壁半腰上有一线细微的裂痕可以踏脚,而下方仍是峭壁。又在东边有块如一双巨手的岩石作出指路的姿式,手背和拇指,分开合拢的样子都可分辨出来。

**古文:耕者云: 岩尚在岭坳之西,当从岭西下,不当从岭东上也。 **

现代文:来到那地方,山腰上的裂痕断了不能前走。于是从原路下到南麓,向耕地的人夸耀已找到读书岩的胜境了。耕地的人说: 读书岩还在山岭坳的西边,应当从岭西下去,不应该从岭东上去的。

古文:乃从麓西溯涧而北,则前所涉溪果从洞中出,而非从涧来者。

现代文:于是从山麓向西溯山涧往北走,就见先前涉过的溪流果然从洞中流出来,而不是从山涧里流来的。

古文:望读书岩在水洞上,急登之。

现代文:望见读书岩在水洞上方,急忙登上洞。

古文:其洞西向,高而不广,其内垂柱擎盖,骈笋悬莲,分门列户,颇幻而巧。

现代文:此洞向西,租高却不宽,洞内石柱下垂如伞盖高举,石笋骄列莲花悬垂,分门列户,十分奇幻而精巧。

古文:三丈之内,即转而北下,坠深墨黑,不可俯视,岂与下水洞通那?

现代文:三丈之内,就向北转下去,深坠下去,墨黑一片,不可俯视,莫非是与下边的水洞相通吗?

古文:洞内左壁,有宋人马姓为秦景光大书 读书岩 三隶字。

现代文:洞内左壁上,有个姓马的宋代人为秦景光写了 读书岩 三个隶书大字。

古文:其下又有一洞,门张而中浅,又非出水者。

现代文:字下边又有户洞,洞口大张可洞很浅,又不是出水的洞。

古文:水从读书岩下石穴涌出,水与口平,第见急流涌溪,不见洞门也。

现代文:水从读书岩下边的石穴中涌出,水与洞口平齐,只见急流涌入溪中,望不见洞口。

古文:时已薄午,欲登白面,望之已得其梗概,恐日暮途穷,不遑升堂入室,遂遵白面西麓而南。

现代文:此时已接近中午,本打算去登白面山,远望它已得知它的梗概,担心天黑找不到路,顾不上更进一步考察了,便沿着白面山西麓往南走。

古文:二里,过白源山,又二里过季陵路口,始转而西。

现代文:二里,路过白源山,又行二里经过季陵的路口,开始转向西走。

古文:一里,随山脉登海阳庵,饭而后行,已下午矣。

现代文:一里,顺山脉登上海阳庵,吃饭之后动身,已是下午了。

古文:由海阳山东南过季陵东下,入堂溪桥,遂由塘南循过脊西行,一里,为海阳堡。

现代文:从海阳山东南路过季陵向东下行,走到堂溪桥,于是由水塘南边沿延伸过去的山脊往西行,一里,是海阳堡。

古文:由堡西南行,则堡前又分山一支南下,与西山夹而成两界,水俱淙淙南下矣。

现代文:由海阳堡向西南行,就见堡前又分出一支山脉向南下延,与西面的山相夹而立成为两边的分界,水流全都徐棕地往南流下去了。

古文:随下一里,则西谷中裂,水破峡而出,又罗姑与西岭夹而成流越之,循水西南下三里,为江汇。

现代文:随着水流下山一里,就见西面山谷从中裂开,水流冲破山峡流出来,又有罗姑山与西岭相夹形成的水流,都是漓江的源头。越过水流,沿着流水向西南下走三里,是江汇。

古文:于是水注而南,路转而西,遂西逾一岭,一里,登岭坳。

现代文:到了这里水流往南流注,路转向西走,于是往西越过一岭,一里,登上岭坳。

古文:三里,西循岭上行,忽有水自东南下捣成涧,路随之下。

现代文:三里,向西沿着岭上走,忽然有流水自东南下捣形成山涧,路随着山涧下行。

古文:又一里,直坠涧底。

现代文:又走一里,一直下坠到涧底。

古文:越桥南,其水自桥下复捣峡中,路不能随。

现代文:过到桥南,那条水流从桥下又一次下捣到峡中,路不能再跟着它走。

古文:复逾岭一里,乃出山口,又西南行平畴中,二里,抵涧上。

现代文:又翻过山岭走一里,这才走出山口,又向西南行走在平旷的田野中,二里,抵达涧上。

古文:乃止宿于黄姓家。

现代文:于是停下来住在姓黄的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