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谓公仲曰听者听国

古文:或谓公仲曰: 听者听国,非必听实也。

现代文:有人对公仲说: 处理政事的人要多从国人那里听取意见,并不一定要从贵族那里听取。

古文:故先王听谚言于市,愿公之听臣言也。

现代文:因此毙王从市井中听取俗谚,希望您也能听一听臣下的意见。

古文:公求中立于秦,而弗能得也,善公孙郝以难甘茂,劝齐兵以劝止魏,楚、赵皆公之仇也。

现代文:您在秦王那里请求让韩国不倾向齐、魏任何一方,秦王没有答应,您就亲近公孙郝为难甘茂,勉励齐国军队并鼓励进攻魏国,楚国、赵国都成了您的仇敌。

**古文:臣恐国之以此为患也,愿公之复求中立于秦也。 **

现代文:臣下担心韩国将以此为祸患,希望您再次向秦王请求允许韩国保持中立。 公仲说: 那该怎么做呢?

古文:公仲曰: 奈何? 对曰: 秦王以公孙郝为党于公而弗之听,甘茂不善于公而弗为公言,公何不因行愿以与秦王语?

现代文:那个人回答说: 秦王认为公孙郝亲近您,因而不会听信公孙郝,甘茂同您不友好不会替您说话,您何不通过行愿来向秦王传话呢?

古文:行愿之为秦王臣也公,臣请为公谓秦王曰: 齐、魏合与离,于秦孰利?

现代文:行愿傲秦王的大匝很公正,臣下请求让行愿替您对秦王说: 齐国、魏国联合与分裂,哪砷情况对秦国有利?

**古文:齐、魏别与合,于秦孰强? **

现代文:齐国、魏国背离与联合,对于秦国来说,哪种情况会使秦国更强大?

**古文:秦王必曰: 齐、魏离,则秦重;合,则秦轻。齐、魏别,则秦强;合,则秦弱。 **

现代文:秦王一定会说: 齐、魏分裂,秦国地位就显得重要,齐、魏联合,秦国就无足轻重。

古文:臣即曰: 今王听公孙郝以韩、秦之兵应齐而攻魏,魏不敢战,归地而合于齐,是秦轻也,臣以公孙郝为不忠。

现代文:齐、魏背离,秦国就会更强大,齐、魏联合,秦国就会变得弱小。臣下就会让行愿说: 如今大王听信公孙郝,用韩国、秦国的军队响应齐国而去进攻魏国,魏国不敢应战,将土地归入齐国,同齐国联合,这样秦国就变得无足轻重了,臣下认为公孙郝不忠心。

古文:今王听甘茂,以韩、秦之兵据魏而攻齐,齐不敢战,不求割地而合于魏,是秦轻也,臣以甘茂为不忠。

现代文:现在如果大王听信甘茂,用韩国、秦国的军队凭据魏国攻打齐国,齐国不敢应战,不要求魏国割让土地就同魏国讲和,这样秦国也会变得无足轻重,臣下认为甘茂不忠心。

古文:故王不如令韩中立以攻齐,齐王言救魏以劲之,齐、魏不能相听,久离兵史。

现代文:因此大王不如让韩国保持中立来打击齐国,大王声言援救魏国来壮大魏国的声势,齐国、魏国彼此不会听从,一定会长时期遭受战事的困扰。

古文:王欲,则信公孙郝于齐,为韩取南阳,易谷川以归,此惠王之愿也。

现代文:大王想这样做,就可以让公孙郝取信子齐国,替韩国攻取魏国的南阳,换得韩国的谷川归属秦国,这是惠王的愿望。

古文:王欲,则信甘茂于魏,以韩、秦之兵据魏以郄齐,此武王之愿也。

现代文:大王想那样做,就可以让甘茂取信于魏国,用韩国、秦国的军队凭据魏国来打击齐国,这是武王的愿望。

古文:臣以为令韩以中立以劲齐,最秦之大急也。

现代文:臣下认为让韩国保持中立来攻击齐国,是秦国最紧迫的事。

古文:公孙郝党于齐而不肯言,甘茂薄而不敢谒也,此二人,王之大患也。

现代文:公孙郝亲近齐国而不肯对公仲说,甘茂受到冷遇而不敢进言,这两个人,是大王的祸根,希望大王慎重考虑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