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将伐魏

古文:秦将伐魏。

现代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

**古文: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 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

现代文:魏王得到消息后,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 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应该怎么办?

**古文:孟尝君曰: 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

现代文:孟尝君说: 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能够保存下来。

**古文:王曰: 寡人愿子之行也。 **

现代文:魏王说: 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

古文:重为之约车百乘。

现代文: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

**古文: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 文愿借兵以救魏。 **

现代文: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 我希望从赵国借一些军队去救魏国。

**古文:赵王曰: 寡人不能。 **

现代文:赵王说: 寡人不能借。

**古文:孟尝君曰: 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 **

现代文:孟尝君说: 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

**古文:王曰: 可得闻乎? **

现代文:赵王说: 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古文:孟尝君曰: 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

现代文:孟尝君说: 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

古文: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现代文: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每年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每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

古文:以其西为赵蔽也。

现代文:因为魏国在西面为赵国作了屏障。

古文: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

现代文: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

**古文: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

现代文: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

古文:赵王许诺,为赵兵十万,车三百乘。

现代文: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

**古文:又北见燕王曰; 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

现代文: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 从前家父经常为燕、魏两王的交往约会,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救魏国。

**古文:燕王曰: 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

现代文:燕王说: 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古文:田文曰: 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

现代文:孟尝君说: 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

**古文: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

现代文: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

古文:燕王尚未许也。

现代文:燕王还是没有答应。

**古文:田文曰: 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将有大变也。 **

现代文:孟尝君说: 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

**古文:王曰: 大变可得闻乎? **

现代文:燕王说: 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

古文:曰: 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夺矣。

现代文:孟尝君说: 秦国攻打魏国,不能攻克,但是游观的台榭已被烧毁,游观的乐趣已被夺走了。

古文: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现代文:然而燕国劫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古文: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

现代文: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

古文: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

现代文:会好过自己会跋涉几千里帮助人吗?

古文: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现代文:会好过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

**古文: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 **

现代文: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古文:燕王曰: 子行矣,寡人听子。 **

现代文:燕王说: 您走吧,寡人听从您的了。

古文: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现代文: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

**古文:魏王大说,曰: 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 **

现代文:魏王大喜,说: 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

古文: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

现代文: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

古文: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现代文: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