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吊

古文:赋宪之谥,短折曰哀。

现代文:《逸周书·谥法》中说: 年纪很小死了的就叫哀。

古文:哀者,依也。悲实依心,故曰哀也。

现代文:哀就是依,哀伤之情必须依靠心,所以叫做哀。

古文:以辞遣哀,盖下流之悼,故不在黄发,必施夭昏。

现代文:哀辞的写作,主要是对幼年死者的哀悼,因此,年老的人无关,而必须用于短命死去的小孩。

古文:昔三良殉秦,百夫莫赎,事均夭枉,《黄鸟》赋哀,抑亦诗人之哀辞乎?

现代文:从前子车氏的三个好儿子为秦穆公殉葬;他们的死,用一百个人也换不回来。这种情形和人的夭折相同,《黄鸟》诗中表达了对他们的悲哀,这也许可算《诗经》中的哀辞了吧。

古文:暨汉武封禅,而霍嬗暴亡,帝伤而作诗,亦哀辞之类矣。

现代文:到汉武帝赴泰山祭天地,跟从去的霍嬗突然死亡,汉武帝哀伤霍嬗而写的诗,也是属于哀辞一类的作品了。

古文:降及后汉,汝阳主亡,崔瑗哀辞,始变前式。

现代文:及至东汉汝南王刘畅死后,崔瑗为刘畅所写哀辞,才改变过去只为夭折者写哀辞的格式。

古文:然履突鬼门,怪而不辞;驾龙乘云,仙而不哀;又卒章五言,颇似歌谣,亦仿佛乎汉武也。

现代文:但其中写到死者冲进鬼门,怪异而不通;又说死者乘云驾龙,入于仙境而不悲哀;最后一段用五言句子,好像歌谣的形式,也略近于汉武帝为霍嬗写的哀辞。

古文:至于苏顺、张升,并述哀文,虽发其情华,而未极其心实。

现代文:至于东汉的苏顺、张升,都作过哀文,虽然写得有感情、有文采,却未能充分表达其真情实感。

古文:建安哀辞,惟伟长差善,《行女》一篇,时有恻怛。

现代文:建安年间的哀辞,只有徐赴幹写得较好,他的《行女哀辞》一篇,还有一些哀痛的感情。

古文:及潘岳继作,实锺其美。

现代文:到晋代潘岳继续写作的哀辞,真是集中了哀辞写作的优点。

古文:观其虑赡辞变,情洞悲苦,叙事如传,结言摹诗,促节四言,鲜有缓句;故能义直而文婉,体旧而趣新,《金鹿》、《泽兰》,莫之或继也。

现代文:特别是潘岳的《金鹿哀辞》和《为任子咸妻作孤女泽兰哀辞》两篇,再也没有人能写得这样好了。关于哀辞写作的主要点,是感情要哀痛,文辞要尽量表达出对死者的爱惜。

古文:原夫哀辞大体,情主于痛伤,而辞穷乎爱惜。幼未成德,故誉止于察惠;弱不胜务,故悼加乎肤色。

现代文:由于死者年幼,他的品德还未形成,所以主要是赞美他的聪慧;因为死者幼弱,还未担任过国家大事,所以只能对他的容貌加以悼念。

古文: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体奢。

现代文:作者把悲痛的心情写成哀辞,就能令人满意;为了华美的文辞而去联结心思,就会写得浮夸不实。

古文:奢体为辞,则虽丽不哀;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

现代文:用浮夸不实的文风写成哀辞,那就虽然华丽,却不悲哀;必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会在悲哀之中,写出的哀辞能引起他人哭泣,这种作品才是可贵的。

古文:吊者,至也。

现代文:所谓吊,就是到。

古文:诗云 神之吊矣 ,言神至也。

现代文:《诗经》中说 神之吊矣 ,就是说神的到来。

古文:君子令终定谥,事极理哀,故宾之慰主,以至到为言也。

现代文:正常死亡的人定谥治丧,是极为悲哀的事,所以,宾客对治丧主人的慰问,他们的到来,就是 吊 的意思了。

古文:压溺乖道,所以不吊矣。

现代文:《礼记》中说,被物压死、被水淹死等,因为不是正常死亡,所以不必哀悼。

古文:又宋水郑火,行人奉辞,国灾民亡,故同吊也。

现代文:春秋时宋国发生水灾,郑国发生火灾后,各国派使臣前往致辞慰问;这是国家遇上灾难,人民遭到死亡,所以,这种慰问和哀吊相同。

古文:及晋筑虒台,齐袭燕城,史赵苏秦,翻贺为吊,虐民构敌,亦亡之道。

现代文:还有一种情形:如春秋时晋国建成虒祁宫,齐国袭击燕国,史赵和苏秦认为这样的事不应祝贺,而应哀吊。因为建筑虒祁宫残害人民,攻打燕国结下仇敌,这都是亡国之道。

古文:凡斯之例,吊之所设也。或骄贵以殒身,或狷忿以乖道,或有志而无时,或美才而兼累,追而慰之,并名为吊。

现代文:大凡这样一些情形,就要运用吊辞:或者是过于骄贵而丧命,或者是褊急忿恨而违背常道,或者是有大志而生不逢时,或者是有美好的才能又连带着一定的缺损。追念这些而加以慰问的作品,都叫做吊。

古文:自贾谊浮湘,发愤吊屈。体同而事核,辞清而理哀,盖首出之作也。

现代文:自从汉初贾谊渡湘江,感发愤激而写了《吊屈原文》,体制周密,事实准确,文辞清晰,内容悲哀,这要算是最早出现的哀吊作品了。

古文:及相如之吊二世,全为赋体;桓谭以为其言恻怆,读者叹息。及卒章要切,断而能悲也。

现代文:到司马相如所写《哀秦二世赋》,完全是赋的体裁。桓谭认为它写得伤痛,能使读者为之叹息;赋的最后写得扼要而确切,读完后能使人为之哀伤。

古文:扬雄吊屈,思积功寡,意深反骚,故辞韵沈膇。

现代文:扬雄为哀吊屈原而写的《反离骚》,思考的很多,但成就不大;其立意重在反诘《离骚》,所以文辞音韵不很流畅。

古文:班彪、蔡邕,并敏于致诘。然影附贾氏,难为并驱耳。

现代文:又如班彪的《悼离骚》,蔡邕的《吊屈原文》,也善于提出责问;但他们追随贾谊的《吊屈原文》,是很难与之并驾齐驱的。

古文:胡阮之吊夷齐,褒而无间,仲宣所制,讥呵实工。

现代文:此外,如胡广的《吊夷齐文》,阮瑀的《吊伯夷文》,只有赞扬没有批评;王粲的《吊夷齐文》,对伯夷、叔齐的批评写得较好。

古文:然则胡阮嘉其清,王子伤其隘,各其志也。

现代文:但胡广、阮瑀是嘉奖伯夷、叔齐的清高,王粲则是不满其狭隘,这是由于他们的观点各不相同。

古文:祢衡之吊平子,缛丽而轻清;陆机之吊魏武,序巧而文繁。

现代文:汉末祢衡的《吊张衡文》,辞采繁盛而忽于明洁。晋代陆机的《吊魏武帝文》,序写得不错,吊词却过于繁杂。

古文:降斯以下,未有可称者矣。

现代文:从此以后,就没有值得称道的作品了。

古文:夫吊虽古义,而华辞末造;华过韵缓,则化而为赋。

现代文:哀吊的意义虽然古老,后来却出现华丽的文辞;华丽过分,音韵不紧凑,就演变成为赋体了。

古文:固宜正义以绳理,昭德而塞违,剖析褒贬,哀而有正,则无夺伦矣!

现代文:哀吊文本应用以伸张正义,纠正事理,彰明美德而防止错误;所以要有所分析地加以褒扬或贬斥,能够正确地表达哀情,那就不致破坏哀吊文的正当意义了。总结:

古文:赞曰∶辞之所哀,在彼弱弄。

现代文:吊辞所哀伤的,在于幼弱的儿童。

古文:苗而不秀,自古斯恸。

现代文:幼苗不能成长,自古以来都为之悲痛。

古文:虽有通才,迷方失控。

现代文:虽有写作的全才,如果迷失以辞遣哀的方向,就很难正确运用。

古文:千载可伤,寓言以送。

现代文:这种千古可悲的感情,只有用吊辞来遣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