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本纪第四

古文: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其先本号硃邪,盖出于西突厥,至其后世,别自号曰沙陀,而硃邪为姓。

现代文: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其先祖号朱邪,是西突厥的一支,至后世,自号沙陀族,以朱邪为姓。

古文:唐德宗时,有硃邪尽忠者,居于北庭之金满州。

现代文:唐德宗时,有个人叫朱邪尽忠,居住在北庭的金满州。

古文:贞元中,吐蕃赞普攻陷北庭,徙尽忠于甘州而役属之。

现代文:贞元中,吐蕃赞普攻占北庭,迁移尽忠全族到甘州受吐蕃奴役。

古文:其后赞普为回鹘所败,尽忠与其子执宜东走。赞普怒,追之,及于石门关。尽忠战死,执宜独走归唐,居之盐州,以隶河西节度使范希朝。

现代文:后来吐蕃赞普被回鹘打败,尽忠与其子执宜东走,吐蕃赞普大怒下令追赶,在石门关尽忠战死,执宜走脱归唐,住在盐州,隶属于河西节度使范希朝。

古文:希朝徙镇太原,执宜从之,居之定襄神武川之新城。

现代文:范希朝移镇太原,执宜跟随迁居到定襄神武川的新城。

古文:其部落万骑,皆骁勇善骑射,号 沙陀军 。

现代文:他的部落有战士万骑,都很骁勇,善于骑射,号 沙陀军 。

古文:执宜死,其子曰赤心。

现代文:执宜死,其子名赤心。

古文:懿宗咸通十年,神策大将军康承训统十八将讨庞勋于徐州,以硃邪赤心为太原行营招讨沙、陀三部落军使。

现代文:唐懿宗咸通十年,神策大将军康承训统十八将到徐州讨伐庞勋,用朱邪赤心为太原行营招讨沙陀三部落军使。

古文:以从破勋功,拜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赐姓名曰李国昌,以之属籍。

现代文:因打败庞勋有功,唐封其为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赐姓名李国昌。

古文:沙陀素强,而国昌恃功益横恣,懿宗患之。

现代文:沙陀族发展壮大,李国昌恃功骄横,唐懿宗视为祸患。

古文:十三年,徙国昌云州刺史、大同军防御使,国昌称疾拒命。

现代文:咸通十三年,下令迁移李国昌为云州刺史、大同军防御使,国昌称病拒绝接受命令。

古文:国昌子克用,尤善骑射,能仰中双凫,为云州守捉使。

现代文:国昌子克用,非常善于骑射,能仰面射中双水鸟,封为云州守捉使。

古文:国昌已拒命,克用乃杀大同军防御使段文楚,据云州,自称留后。

现代文:国昌已抗拒唐朝命令,克用便杀大同军防御使段文楚,占据云州,自称留后。

古文:唐以太仆卿卢简方为振武节度使,会幽、并兵讨之。

现代文:唐朝用太仆卿卢简方为振武节度使,会合幽州、并州军去讨伐。

古文:简方行至岚州,军溃,由是沙陀侵掠代北,为边患矣。

现代文:行军至岚州,士兵溃散,从此,沙陀族侵掠代北,成为唐朝边患。

古文:明年,僖宗即位,以谓前太原节度使李业遇沙陀有恩,而业已死,乃以其子钧为灵武节度使、宣慰沙陀六州三部落使,以招缉之。

现代文:乾符一年,僖宗即位,因为前太原节度使李业对沙陀族有恩,业已死,封其子钧为灵武节度使、宣慰沙陀六州三部落使,施行招安。

古文:拜克用大同军防御使。

现代文:封克用为大同军防御使。

古文:居久之,国昌出击党项,吐浑赫连鐸袭破振武。

现代文:后来,李国昌出兵袭击党项,吐浑赫连铎袭破振武。

古文:克用闻之,自云州往迎国昌,而云州人亦闭关拒之。

现代文:李克用听到消息,从云州去接应国昌,而云州人闭关不让他们进城。

古文:国昌父子无所归,因掠蔚、朔间,得兵三千,国昌入保蔚州,克用还据新城。

现代文:国昌父子无所归,就在蔚州、朔州间抢掠为生,得兵三千,国昌入据蔚州,克用还据新城。

古文:僖宗乃拜鐸大同军使,以李钧为代北招讨使,以讨沙陀。

现代文:僖宗封赫连铎为大同军使,用李钧为代北招讨使,讨伐沙陀军。

古文:乾符五年,沙陀破遮虏军,又破苛岚军,而唐兵数败,沙陀由此益炽,北据蔚、朔,南侵忻、代、岚、石,至于太谷焉。

现代文:乾符五年,沙陀破遮虏军,又破岢岚军,唐兵屡败,沙陀由此更加强盛,北据蔚、朔,南侵忻、代、岚、石,兵至太谷。

古文:广明元年,招讨使李琢会幽州李可举、云州赫连鐸击沙陀,克用与可举相拒雄武军。其叔父友金以蔚、朔州降于琢,克用闻之,遽还。

现代文:广明元年,招讨使李琢会同幽州李可举、云州赫连铎进击沙陀族,克用与可举在雄武军对峙,其叔父友金以蔚州、朔州归降李琢,克用闻讯,立即回军。

古文:可举追至药兒岭,大败之,琢军夹击,又败之于蔚州。沙陀大溃,克用父子亡入达靼。

现代文:可举追到药儿岭,大败沙陀军,李琢出兵夹击,又在蔚州大败克用军,沙陀军大溃败,李克用父子逃亡鞑靼。

古文:克用少骁勇,军中号曰 李鸦兒 ;其一目眇,及其贵也,又号 独眼龙 ,其威名盖于代北。

现代文:克用少年骁勇,军中号称 李亚鸟儿 ,一只眼睛瞎了,人们又称他 独眼龙 ,威名响震代北。

古文:其在达靼,久之,郁郁不得志,又常惧其图己,因时时从其群豪射猎,或挂针于木,或立马鞭,百步射之辄中,群豪皆服以为神。

现代文:他在鞑靼日久,郁闷不得志,又常常害怕鞑靼人谋害自己,因此时常跟随鞑靼贵族射猎,或者挂针木上,或立马鞭,百步之外射之百发百中,鞑靼贵族佩服,以为是神。

古文:黄巢已陷京师,中和元年,代北起军使陈景思发沙陀先所降者,与吐浑、安庆等万人赴京师,行至绛州,沙陀军乱,大掠而还。

现代文:黄巢已经攻下京城,中和元年,代北起军使陈景思率沙陀降兵与吐浑、安庆等士兵万人赴援京城,走到绛州,沙陀军乱,大肆抢掠而还。

古文:景思念沙陀非克用不可将,乃以诏书召克用于达靼,承制以为代州刺史、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

现代文:景思认为沙陀军若不用李克用为将就无法统率,就用诏书到鞑靼召回克用,任命他为代州刺史、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

古文:率蕃汉万人出石岭关,过太原,求发军钱。

现代文:率蕃汉万人出石岭关,经过太原,要求发给军费。

古文:节度使郑从谠与之钱千缗、米千石,克用怒,纵兵大掠而还。

现代文:节度使郑从谠给他钱千缗,米千石,克用大怒,纵兵抢掠而回。

古文:二年十一月,景思、克用复以步骑万七千赴京师。

现代文:中和二年十一月,景思、克用率步骑一万七千人赴援京城。

古文:三年正月,出于河中,进屯乾坑。

现代文:中和三年正月,路过河中,进屯乾坑。

**古文:巢党惊曰: 鸦兒军至矣! **

现代文:黄巢军惊呼: 亚鸟儿军到了!

古文:二月,败巢将黄鄴于石堤谷;三月,又败赵璋、尚让于良田坡,横尸三十里。

现代文:二月,在石阝是谷打败巢将黄邺的军队;三月,又在良田坡大败巢将赵璋、尚让军,横尸三十里。

古文:是时,诸镇兵皆会长安,大战渭桥,贼败走入城,克用乘胜追之,自光泰门先入,战望春宫升阳殿,巢败,南走出蓝田关。

现代文:当时唐各镇兵马会师长安,渭桥大战,巢军败入城内,克用乘胜追击,自光泰门先入,又在望春宫升阳殿交战,巢兵败,向南退出蓝田关。

古文:京师平,克用功第一。

现代文:收复京城,克用功居第一。

古文:天子拜克用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东节度使,以国昌为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

现代文:唐天子封克用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东节度使,用国昌为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

古文:十月,国昌卒。

现代文:十月,国昌死。

古文:十一月,遣其弟克修攻昭义孟方立,取其泽、潞二州。

现代文:十一月,派其弟克修进攻昭义孟方立,夺取泽、潞二州。

古文:方立走山东,以邢、洺、磁三州自别为昭义军。

现代文:方立退到山东,以邢、氵名、磁三州自称昭义军。

古文:黄巢南走至蔡州,降秦宗权,遂攻陈州。

现代文:黄巢南走至蔡州,秦宗权投降,遂进攻陈州。

古文:四年,克用以兵五万救陈州,出天井关,假道河阳,诸葛爽不许,乃自河中渡河。

现代文:四年,克用率兵五万救陈州,出天井关,借道河阳,诸葛爽不许,只得从河中渡河。

古文:夜,酒罢,克用醉卧,伏兵发,火起,侍者郭景铢灭烛,匿克用床下,以水醒面而告以难。

现代文:夜,喝完酒,克用醉卧时,伏兵齐发,大火烧起,侍者郭景铢把烛吹灭,将克用藏在床下,用水冲脸使其酒醒后告诉他大难临头。

古文:会天大雨灭火,克用得从者薛铁山、贺回鹘等,随电光,缒尉氏门出,还军中。

现代文:恰好天下大雨使大火熄灭,克用和随从薛铁山、贺回鹘等人乘电光,用绳子拴住人,从尉氏门墙上放下去回到军中。

古文:七月,至于太原,讼其事于京师,请加兵于汴,遣弟克修将兵万人屯于河中以待。

现代文:七月,回到太原,把这事告到京城,请朝廷派兵攻汴,并叫弟弟克修率兵万人在河中等待。

古文:僖宗和解之,用破巢功,封克用陇西郡王。

现代文:僖宗出面和解,因破巢有功,封克用为陇西郡王。

古文:光启元年,河中王重荣与宦者田令孜有隙,徙重荣兗州,以定州王处存为河中节度使,诏克用以兵护处存之镇。

现代文:光启元年,河中王重荣与宦官田令孜有矛盾,迁移王重荣镇兖州,任命定州王处存为河中节度使,下诏命李克用调兵保护王处存赴镇。

**古文:重荣使人绐克用曰: 天子诏重荣,俟克用至,与处存共诛之。 **

现代文:重荣使人欺骗克用说 :天子下诏给重荣,等李克用至,与处存一齐杀掉。

**古文:因伪为诏书示克用曰: 此硃全忠之谋也。 **

现代文:并造假诏书给李克用看,说: 这都是朱全忠的计谋。

古文:克用信之,八上表请讨全忠,僖宗不许,克用大怒。

现代文:克用相信了,八次上表请求讨伐朱全忠,僖宗不许,克用大怒。

古文:重荣既不肯徙,僖宗遣邠州硃玫、凤翔李昌符讨之。

现代文:重荣既不肯迁移,僖宗派州朱玫、凤翔李昌符去讨伐。

古文:克用反以兵助重荣,败玫于沙苑,遂犯京师,纵火大掠。

现代文:克用反而派兵帮助王重荣,在沙苑打败朱玫,进攻京城,纵火抢掠。

古文:天子出居于兴元,克用退屯河中。

现代文:唐天子出居兴元,克用退兵住河中。

古文:硃玫亦反以兵追天子,不及,得襄王煴,迫之称帝,屯于凤翔。

现代文:朱玫反而派兵追赶唐天子,没有赶上,遇襄王,迫他称帝,兵驻凤翔。

古文:僖宗念独克用可以破玫而不能使也,当破黄巢长安时,天下兵马都监杨复恭与克用善,乃遣谏议大夫刘崇望以诏书召克用,且道复恭意,使进兵讨玫等。

现代文:僖宗认识到只有李克用能打败朱玫,可是无法调动他,想到当初在长安击败黄巢时,天下兵马都监杨复恭与克用关系好,于是派谏议大夫刘崇望下诏书给李克用,说明是杨复恭的意思,请他进兵讨伐朱玫等。

古文:克用阳诺而不行。

现代文:克用假意答应而不肯行动。

古文:明年,孟方立死,其弟迁立。

现代文:第二年,孟方立死,弟迁立。

古文:大顺元年,克用击破孟迁,取邢、洺、磁三州,乃遣安金俊攻赫连鐸于云州。

现代文:大顺元年,克用击破孟迁,夺取邢、氵名、磁三州,派安金俊到云州攻赫连铎。

古文:幽州李匡威救鐸,战于蔚州,金俊大败。

现代文:幽州李匡威救铎,在蔚州大败安金俊。

古文:于是匡威、鐸及硃全忠皆请因其败伐之。

现代文:于是匡威、铎及朱全忠都请求朝廷乘机讨伐李克用。

古文:昭宗以克用破黄巢功高,不可伐,下其事台、省四品官议,议者多言不可。

现代文:昭宗认为克用破巢功高不可伐,就叫台、省四品以上官商议此事,多数大臣认为不可伐。

古文:宰相张浚独以谓沙陀前逼僖宗幸兴元,罪当诛,可伐。

现代文:宰相张浚独以沙陀逼僖宗逃到兴元,罪该杀,应当讨伐。

古文:军容使杨复恭,克用所善也,亦极谏以为不可,昭宗然之,诏谕全忠等。

现代文:军容使杨复恭与克用友善,亦极力劝谏,认为不可伐,昭宗很同意,就下诏书劝谕朱全忠等人。

古文:全忠阴赂浚,使持其议益坚,昭宗不得已,以浚为太原四面行营兵马都统,韩建为副使。

现代文:全忠背地里重赂张浚,使他坚持要求讨伐,昭宗不得已,用张浚为太原四面行营兵马都统,韩建为副使。

古文:是时,潞州将冯霸叛降于梁,梁遣葛从周入潞州。

现代文:当时,潞州冯霸叛降归附梁,梁派葛从周进驻潞州。

古文:唐以京兆尹孙揆为昭义军节度使,克用遣李存孝执揆于长子,又遣康君立取潞州。

现代文:唐派京兆尹孙揆为昭义军节度使,克用派李存孝在长子捉住孙揆,又派康君立攻夺潞州。

古文:十一月,浚及克用战于阴地,浚军三战三败,浚、建遁归。

现代文:十一月,张浚在阴地被李克用打得三战三败,张浚、韩建逃回。

古文:克用兵大掠晋、绛,至于河中,赤地千里。

现代文:克用军在晋、绛、河中大肆抢掠,赤地千里。

古文:克用上表自诉,其辞慢侮,天子为之引咎,优诏答之。

现代文:克用上表自诉,词语傲慢带有侮辱性,唐天子表示歉疚,下诏好言抚慰。

古文:二年二月,复拜克用河东节度使、陇西郡王,加检校太师兼中书令。

现代文:大顺二年二月,再封克用为河东节度使、陇西郡王,加检校太师兼中书令。

古文:四月,攻赫连鐸于云州,围之百余日,鐸走吐浑。

现代文:四月,克用到云州进攻赫连铎,包围一百多天,赫连铎逃往吐浑。

古文:八月,大搜于太原,出晋、绛,掠怀、孟,至于邢州,遂攻王镕于镇州。

现代文:八月,在太原大抢掠,经过晋、绛二州,又对怀、孟、邢州进行大抢掠,并到镇州攻打王。

古文:克用栅常山西,以十余骑渡滹沱觇敌,遇大雨,平地水深数尺。

现代文:克用立栅常山西边,率十余骑渡过滹沱河去观察敌人阵地,天下大雨,平地水深数尺。

古文:李匡威救镕,克用还军邢州。

现代文:敌人发觉来攻打,克用藏到树林中,祷告他的马说: 我若世世代代能据有太原的话,马不嘶叫。

古文:景福元年,王镕攻邢州,李存信、李嗣勋等败镕于尧山。二月,会王处存攻镕,战于新市,为镕所败。

现代文:马恰好没有嘶叫得以躲过。前军李存孝已夺取临城,进攻元氏。李匡威出兵救王。二月,会合王处存进攻王,在新市被王打败。

古文:八月,李匡威攻云州,以牵克用之兵,克用潜入于云州,返出击匡威,匡威败走。

现代文:八月,李匡威攻云州,牵制克用兵力,克用偷偷地到云州反击打得匡威大败逃走。

古文:十月,李存孝以邢州叛。

现代文:十月,李存孝在邢州叛变。

古文:二年,存孝求援于王镕,克用出兵井陉击镕,且以书招镕,而急攻其平山,镕惧,遂与克用通和,献帛五十万匹,出兵助攻邢州。

现代文:景福二年,存孝向王求援,克用出兵井陉进攻王,又紧急进攻平山,王害怕,于是与克用讲和,献绸缎五十万匹,出兵帮助克用攻邢州。

古文:乾宁元年三月,执存孝,杀之。

现代文:乾宁元年三月,捉住李存孝杀掉。

古文:冬,攻幽州,李匡俦弃城走,追至景城,见杀,以刘仁恭为留后。

现代文:冬天攻幽州,李匡俦弃城而逃,追到景城杀掉,用刘仁恭为留后。

古文:二年,河中王重盈卒,其诸子珂、珙争立,克用请立珂,凤翔李茂贞、邠宁王行瑜、华州韩建请立珙。

现代文:乾宁二年,河中王重盈死,他的儿子珂、珙争立,克用请立珂,凤翔李茂贞、宁王行瑜、华州韩建请立珙。

古文:昭宗初两难之,乃以宰相崔胤为河中节度使,既而许克用立珂。

现代文:昭宗很为难,就决定以宰相崔胤为河中节度使,后又答应克用的要求立珂为节度使。

古文:茂贞等怒,三镇兵犯京师,闻克用亦起兵,乃皆罢去。

现代文:茂贞等怒,三镇兵联合攻京城,听到克用也起兵前来才都退兵而去。

古文:六月,克用攻绛州,斩刺史王瑶。

现代文:六月,克用攻占绛州,斩刺史王瑶。

古文:瑶,珙弟,助珙以争者。

现代文:瑶是珙弟,帮助珙争位。

**古文:七月,至于河中,同州王行约奔于京师,阳言曰: 沙陀十万至矣! **

现代文:七月,克用到河中,同州王行约跑到京城大造谣言说 :沙陀军十万到了!

古文:谋奉天子幸邠州,茂贞假子阎圭亦谋劫幸凤翔,京师大乱,昭宗出居于石门。

现代文:阴谋胁迫唐天子去州,茂贞养子阎圭也阴谋劫天子去凤翔,京师大乱,昭宗出居石门。

古文:克用军留月余不进,昭宗遣延王戒丕、丹王允兄事克用,且告急。

现代文:克用军滞留一个多月不肯进兵,昭宗派延王戒丕、丹王允以兄长礼事克用,并告急。

古文:八月,克用进军渭桥,以为邠宁四面行营都统。

现代文:八月,克用进军到渭桥,任宁四面行营都统。

古文:昭宗还京师。

现代文:昭宗回到京城。

古文:十一月,克用击破邠州,王行瑜走至庆州,见杀。

现代文:十一月,克用攻破州,王行瑜逃到庆州被杀。

古文:克用还军云阳,请击茂贞,昭宗慰劳克用,使与茂贞解仇以纾难,拜克用 忠正平难功臣 ,封晋王。

现代文:克用回师云阳,请求进攻李茂贞,昭宗劝慰克用,要他与李茂贞解仇以缓和矛盾,赐克用 忠正平难功臣 ,封晋王。

古文:是时,晋军渭北,遇雨六十日,或劝克用入朝,克用未决,都押衙盖寓曰: 天子还自石门,寝未安席,若晋兵渡渭,人情岂复能安?

现代文:当时,晋军驻渭北,恰遇连阴雨六十天,有人劝克用入朝,克用犹豫不决,都押衙盖寓说 :天子从石门回京,寝未安席,倘若晋兵渡过渭水进京城,人们怎么会安心?

**古文:勤王而已,何必朝哉? **

现代文:我们为的是勤王,何必要入朝呢?

**古文:克用笑曰: 盖寓犹不信我,况天下乎! **

现代文:克用笑着说: 盖寓都不相信我是勤王,何况天下人啊?

古文:乃收军而还。

现代文:于是收兵回师。

**古文:三年正月,昭宗复以张浚为相,克用曰: 此硃全忠之谋也。 **

现代文:乾宁三年正月,昭宗重新用张浚为相,克用说: 这是朱全忠的阴谋!

**古文:乃上表曰: 若陛下朝以浚为相,则臣将暮至阙廷! **

现代文:于是上表说: 若陛下早晨用浚为相,那么我晚上就到京城!

古文:京师大恐,浚命遽止。

现代文:京师震恐,任张浚为相的活动立刻停止了。

古文:硃全忠之攻兗、郓也,克用遣李存信假道魏州以救硃宣等。存信屯于莘县,军士侵掠魏境,罗弘信伏兵攻之,存信败走洺州。

现代文:朱全忠进攻兖、郓二州,克用派李存信借道魏州去救朱宣等人,存信驻屯莘县,军士抢掠魏地,罗弘信伏兵攻打,李存信败走到氵名州。

古文:克用自将击魏,战于洹水,亡其子落落。

现代文:克用亲率大军攻打魏州,洹水一战,失去儿子落落。

古文:六月,破魏成安、洹水、临漳等十余邑。

现代文:六月,攻破魏的成安、洹水、临漳等十九座城邑。

古文:十月,又败魏人于白龙潭,进攻观音门,全忠救至,乃解。

现代文:十月,又在白龙潭打败魏军,进攻观音门,朱全忠来救援,方才解围而去。

古文:四年,刘仁恭叛晋,克用以兵五万击仁恭,战于安塞,克用大败。

现代文:乾宁四年,刘仁恭叛晋,克用派兵五万攻打刘仁恭,安塞一战,克用被打败。

古文:光化元年,硃全忠遣葛从周攻下邢、洺、磁三州。

现代文:光化元年,朱全忠派葛从周攻下邢、氵名、磁三州。

古文:克用遣周德威出青山口,遇从周于张公桥,德威大败。

现代文:克用派周德威率兵出青山口,在张公桥与葛从周军遭遇,周德威被打得大败。

古文:冬,潞州守将薛志勤卒,李罕之据潞州,叛附于硃全忠。

现代文:冬天,潞州守将薛志勤死,李罕之占据潞州,叛晋归附朱全忠。

古文:二年,全忠遣氏叔琮攻破承天军,又破辽州,至于榆次,周德威败之于洞涡。

现代文:光化二年,朱全忠派氏叔琮攻占承天军,又占辽州,进兵榆次,周德威在洞涡打败氏叔琮。

古文:秋,李嗣昭复取泽、潞。

现代文:秋天,李嗣昭夺回泽、潞二州。

古文:三年,嗣昭败汴军于沙河,复取洺州,硃全忠自将围之,嗣昭走,至青山口,遇汴伏兵,嗣昭大败。

现代文:光化三年,嗣昭在沙河打败汴军,夺回氵名州,朱全忠亲率大军包围氵〗名州,嗣昭退兵到青山口,遇伏兵被打得大败。

古文:秋,嗣昭取怀州。

现代文:秋天,嗣昭夺取怀州。

古文:是岁,汴人攻镇、定,镇、定皆绝晋以附于硃全忠。

现代文:这年,汴军攻镇、定,镇、定都和晋断绝关系而归附朱全忠。

古文:天复元年,全忠封梁王。

现代文:天复元年,朱全忠被封为梁王。

古文:梁攻下晋、绛、河中,执王珂以归。

现代文:梁王攻下晋、绛、河中,捉住王珂才回师。

古文:晋失三与国,乃下意为书币聘梁以求和。

现代文:晋丢掉三个与己友好的势力,只得写信给梁表示愿意求和。

**古文:梁王以为晋弱可取,乃曰: 晋虽请盟,而书辞慢。 **

现代文:梁王认为晋已削弱,可以乘胜夺取它,就说 :晋虽请求盟好,但信中话语傲慢。

古文:因大举击晋。

现代文:因而大举攻晋。

古文:四月,氏叔琮入天井,张文敬入新口,葛从周入土门,王处直入飞狐,侯言入阴地。

现代文:四月,氏叔琮进据天井,张文敬到新口,葛从周到土门,王处直到飞狐,侯言到阴地。

古文:叔琮取泽、潞,其别将白奉国破承天军,辽州守将张鄂、汾州守将李瑭皆迎梁军降,晋人大惧。

现代文:叔琮夺取泽、潞,部将白奉国破承天军,辽州守将张鄂、汾州守将李瑭都投降梁军,晋人大惊。

古文:会天大雨霖,梁兵多疾,皆解去。

现代文:恰好天下大雨,梁兵很多人得病,都只得退兵。

古文:五月,晋复取汾州,诛李瑭。

现代文:五月,晋兵夺回汾州,杀死李瑭。

古文:六月,周德威、李嗣昭取慈、隰。

现代文:六月,周德威、李嗣昭夺回慈、隰二州。

古文:二年,进攻晋、绛,大败于蒲县,梁军乘胜破汾、慈、隰三州,遂围太原。

现代文:天复二年,进攻晋、绛,在蒲县被梁军打得大败,梁军乘胜破汾、慈、隰三州,包围太原。

古文:克用大惧,谋出奔云州,又欲奔匈奴,未决,梁军大疫,解去,周德威复取汾、慈、隰三州。

现代文:克用大惊,打算出奔云州,又想逃奔匈奴,犹豫未决。梁兵流行大瘟疫,只得解围而去,周德威又夺回汾、慈、隰三州。

古文:四年,梁迁唐都于洛阳,改元曰天祐。

现代文:天复四年,梁王强迫唐天子迁都洛阳,改元天祐。

古文:克用以谓劫天子以迁都者梁也,天祐非唐号,不可称,乃仍称天复。

现代文:克用认为劫天子强迫迁都是梁王所为,天祐不能算唐朝年号,不肯称,于是仍然称天复年号。

古文:五年,会契丹阿保机于云中,约为兄弟。

现代文:天复五年,克用与契丹阿保机在云中相会,约为兄弟。

古文:六年,梁攻燕沧州,燕王刘仁恭来乞师。

现代文:天复六年,梁军攻打燕的沧州,燕王刘仁恭派人到晋请求援兵。

古文:克用恨仁恭反覆,欲不许,其子存勖谏曰: 此吾复振之时也。

现代文:克用恨刘仁恭反复无常,不想答应,其子存勖劝说: 这是我们重新振兴的好时机。

古文:今天下之势,归梁者十七八,强如赵、魏、中山,莫不听命。

现代文:现在天下形势,归附梁王的已占十之七、八,比较强大的赵、魏、中山都俯首听命。

古文:是自河以北,无为梁患者,其所惮者惟我与仁恭耳,若燕、晋合势,非梁之福也。

现代文:黄河以北都成梁的势力,与梁为敌者现在只剩下我们与刘仁恭了,倘若燕、晋联合,对梁来说是很不利的。

**古文: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常困我而我急其难,可因以德而怀之,是谓一举而两得,此不可失之机也。 **

现代文:争天下的人不计较小怨,而且刘仁恭多次对不起我们而我们却救其急难,以德报怨,真是一举两得,这是不可失掉的好机会啊!

古文:克用以为然,乃为燕出兵攻破潞州,梁围乃解去,以李嗣昭为潞州留后。

现代文:克用觉得说的很对,于是为燕出兵攻下潞州,迫使梁解围而去,晋任李嗣昭为潞州留后。

古文:七年,梁兵十万攻潞州,围以夹城。

现代文:天复七年,梁兵十万进攻潞州,筑夹城包围。

古文:遣周德威救潞州,军于乱柳。

现代文:晋派周德威救潞州,驻军于乱柳。

古文:冬,克用疾,是岁,梁灭唐,克用复称天祐四年。

现代文:冬天,克用病。同年,梁灭唐,克用仍称天祐四年。

古文:五年正月辛卯,克用卒,年五十三。

现代文:天祐五年正月十九日,克用死,年五十三岁。

古文:子存勖立,葬克用于雁门。

现代文:子存勖即位,葬克用于雁门。

古文:呜呼,世久而失其传者多矣,岂独史官之缪哉!

现代文:唉!时间久了,失传的事很多,这不仅是史官的错啊!

古文:李氏之先,盖出于西突厥,本号硃邪,至其后世,别自号曰沙陀,而以硃邪为姓,拔野古为始祖。

现代文:李氏的先祖,出自西突厥,本号朱邪,至后世,自号沙陀,而以朱邪为姓,拔野古是沙陀族的始祖。

古文:其自序云:沙陀者,北庭之碛也,当唐太宗时,破西突厥诸部,分同罗、仆骨之人于此碛,置沙陀府,而以其始祖拔野古为都督;其传子孙,数世皆为沙陀都督,故其后世因自号沙陀。

现代文:他们自己说:沙陀,就是北庭的沙漠的意思,唐太宗时打败西突厥各部,把同罗、仆骨两部安排在北庭沙漠,设置沙陀府,以其始祖拔野古为都督,其子孙世代为沙陀都督,所以后来就自称沙陀族。

古文:然予考于传记,其说皆非也。

现代文:但是从传记上查找不到这种说法。

古文:夷狄无姓氏,硃邪,部族之号耳,拔野古与硃邪同时人,非其始祖,而唐太宗时,未尝有沙陀府也。

现代文:少数民族没有姓氏,朱邪是部族的名号,拔野古与朱邪是同时人,并非沙陀始祖,而唐太宗时也没有设置过沙陀府。

古文:唐太宗破西突厥,分其诸部,置十三州,以同罗为龟林都督府,仆骨为金微都督府,拔野古为幽陵都督府,未尝有沙陀府也。

现代文:唐太宗打败西突厥,把他们各部分置十三州,以同罗为龟林都督府,仆骨为金微都督府,拔野古为幽陵都督府,没有沙陀都督府。

古文:当是时,西突厥有铁勒,延陀、阿史那之类为最大;其别部有同罗、仆骨、拔野古等以十数,盖其小者也;又有处月、处密诸部,又其小者也。

现代文:当时,西突厥有铁勒、延陀、阿史冉阝几部为最大;其他有同罗、仆骨、拔野古等十九部是比较小的;还有处月、处密等部,就更小了。

古文:硃邪者,处月别部之号耳。

现代文:朱邪是处月另一部的称号。

古文:太宗二十二年,已降拔野古,其明年,阿史那贺鲁叛。

现代文:太宗二十二年,拔野古已降,又一年,阿史冉阝贺鲁叛乱。

古文:至高宗永徽二年,处月硃邪孤注从贺鲁战于牢山,为契苾何力所败,遂没不见。

现代文:到高宗永徽二年,处月、朱邪、孤注跟随贺鲁在牢山一战中被契何力打败,以后不知去向。

古文:后百五六十年,宪宗时,有硃邪尽忠及子执宜见于中国,而自号沙陀,以硃邪为姓矣。

现代文:过了一百五六十年,唐宪宗时有朱邪尽忠及子执宜到了中原地区,自号沙陀,以朱邪为姓。

古文:盖沙陀者,大碛也,在金莎山之阳,蒲类海之东,自处月以来居此碛,号沙陀突厥,而夷狄无文字传记,硃邪又微不足录,故其后世自失其传。

现代文:所谓沙陀,是大沙漠的意思,在金莎山之南,蒲类海之东,自处月以来居此地,而少数民族无文字记载,朱邪又不闻名没有写入史册,所以后世失传了。

古文:至尽忠孙始赐姓李氏,李氏后大,而夷狄之人遂以沙陀为贵种云。

现代文:到尽忠孙被赐姓李,李氏势力后来壮大了,少数民族人就以为沙陀是天生的贵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