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古文:令狐德棻,宜州华原人。

现代文:令狐德棻,宜州华原人。

古文:父熙,隋鸿胪卿。

现代文:父亲名熙,在隋朝曾任鸿胪卿。

古文:其先乃炖煌右姓。

现代文:他祖先是敦煌县的豪门大姓。

古文:德棻博贯文史。

现代文:令狐德棻通晓文艺、史学。

古文:大业末,为药城长,属乱,不就官。

现代文:隋炀帝大业末年,要他当聄城长,碰上时局动荡,没去上任。

古文:淮安王神通据太平宫起兵,立总管府,署德棻府记室。

现代文:淮安王李神通占据太平宫起兵响应高祖李渊,成立总管府,安排令狐德棻任总管府记室。

古文:高祖入关,引直大丞相府记室。

现代文:高祖进入关中,推荐他担任大丞相府记室。

古文:武德初,为起居舍人,迁秘书丞。

现代文:高祖武德初年,任起居舍人,提升为秘书丞。

**古文:帝尝问: 丈夫冠,妇人髻,比高大,何邪? **

现代文:高祖曾经问道: 男人的帽子、女人的发髻、一样高大,为什么呢?

古文:德棻对曰: 冠髻在首,君之象也。

现代文:令狐德棻回答说 :帽子、发髻在头上,是君主的象征。

古文:晋之将亡,君弱臣强,故江左士女,衣小而裳大。

现代文:晋朝将要灭亡时,君主权势弱小,臣子权势强大,所以江北的女子,上衣窄小、裙子长大。

古文:宋武帝受命,君德尊严,衣裳随亦变改。

现代文:南朝宋武帝刘裕登位,君主恩德庄重威严,上衣和裙子的大小比例随着也改变了。

**古文:此近事验也。 **

现代文:这是近代的例证。

古文:帝然之。

现代文:高祖认为是这样。

古文:方是时,大乱后,经藉亡散,秘书湮缺,德棻始请帝重购求天下遗书,置吏称录。

现代文:这时正是大乱过后,经典书籍散失,宫中资料残缺,令狐德棻就请求高祖重新征购流散在各地的书籍资料,设立机构任命官吏整理补录。

古文:不数年,图典略备。

现代文:没几年工夫,图书典籍大致齐全。

古文:又建言: 近代无正史,梁、陈、齐文籍犹可据,至周、隋事多脱损。

现代文:他又建议 :最近几个朝代没有编纂正式历史,梁、陈、北齐的文史资料还可做依据,至于北周、隋朝的史事记录大多脱漏缺损。

古文:今耳目尚相及,史有所冯;一易世,事皆汩暗,无所掇拾。

现代文:如今还有耳闻目睹的人在,编纂史书可做依据;一旦时过境迁,事情都模糊不清,无法收集。

**古文:陛下受禅于隋,隋承周,二祖功业多在周,今不论次,各为一王史,则先烈世庸不光明,后无传焉。 **

现代文:陛下从隋朝接过帝位,隋朝继承北周的帝位,两代皇祖的功业多半建立在北周,如果不评议次第,各编一部正史,那么祖先的业绩、历代的功劳不能发扬光大,后世就不能流传了。

古文:帝谓然。

现代文:高祖认为是这样。

古文:于是诏中书令萧瑀、给事中王敬业、著作郎殷闻礼主魏,中书令封德彝、舍人颜师古主隋,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主梁,太子詹事裴矩、吏部郎中祖孝孙,秘书丞魏征主齐,秘书监窦璡、给事中欧阳询、文学姚思廉主陈,侍中陈叔达、大史令庾俭及德棻主周。

现代文:于是诏令中书令萧蠫、给事中王敬业、著作郎殷闻礼主编魏史,中书令封德彝、舍人颜师古主编隋史,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主编梁史,太子詹事裴矩、吏部郎中祖孝孙、秘书丞魏征主编齐史,秘书监窦、给事中欧阳询、文学姚思廉主编陈史,侍中陈叔达、太史令庾俭以及令狐德棻主编北周史。

古文:整振论譔,多历年不能就,罢之。

现代文:搜集整理讨论撰写,大多过了一年也没有编纂成功,便停顿下来。

古文:贞观三年,复诏撰定。

现代文:太宗贞观三年,又下诏命令撰写定稿。

古文:议者以魏有魏收、魏澹二家,书为已详,惟五家史当立。

现代文:有人认为魏史已有魏收、魏澹编撰的两种版本,写得已很详细完备,但北周、齐、梁、陈、隋五朝的历史应当编纂。

古文:德棻更与秘书郎岑文本、殿中侍御史崔仁师次周史,中书舍人李百药次齐史,著作郎姚思廉次梁、陈二史,秘书监魏征次隋史,左仆射房玄龄总监。

现代文:令狐德棻又与秘书郎岑文本、殿中侍御史崔仁师编北周史,中书舍人李百药编齐史,著作郎姚思廉编梁史、陈史,秘书监魏征编隋史,左仆射房玄龄主持这项工作。

古文:脩撰之原,自德棻发之,书成,赐绢四百匹。

现代文:编纂这些史书的提议,由令狐德棻提出,史书编写成功后,赏赐给他四百匹绢。

古文:迁礼部侍郎,兼修国史。

现代文:他被提升为礼部侍郎,兼职编写本朝历史。

古文:累进爵彭城县子。

现代文:逐步加封爵位为彭城县子。

古文:转太子右庶子。

现代文:后又改任太子右庶子。

古文:太子承乾废,坐除名为民。

现代文:太子李承乾被废除,令狐德棻受株连罢官成为普通百姓。

古文:召拜雅州刺史,又坐事免。

现代文:后来召回任命为雅州刺史,又因事获罪免职。

古文:会修晋家史,房玄龄奏起之。

现代文:碰上编纂晋史,房玄龄奏请起用他。

古文:预柬凡十有八人,德棻为先进,故类例多所诹定。

现代文:参加撰写的共十八人,令狐德棻是老前辈,所以分类、条例多半由他拟定。

古文:除秘书少监。

现代文:授予秘书少监职务。

古文:永徽初,复为礼部侍郎、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迁太常卿。

现代文:高宗永徽初年,又任礼部侍郎、弘文馆学士,主持编写本朝历史,提升为太常卿。

古文:高宗尝召宰相及弘文学士坐中华殿,问: 何脩而王?

现代文:高宗曾经召集宰相和弘文学士在中华殿论辩,问: 怎样做才是王道?

古文:若而霸?

现代文:怎样做才是霸道?

**古文:又当孰先? **

现代文:又应该把哪种摆在前头?

古文:德棻曰: 王任德,霸任刑。

现代文:令狐德棻说: 王道采用德政,霸道采用刑罚。

古文:夏、殷、周纯用德而王,秦专刑而霸,至汉杂用之,魏、晋以降,王霸两失。

现代文:夏朝、商朝、周朝纯粹采用德政就是王道,秦朝专门采用刑罚就是霸道,到了汉朝王道、霸道都用,曹魏、晋朝以后,王道、霸道都丢失了。

**古文:若用之,王为先,而莫难焉。 **

现代文:如果要用,先用王道,但最难用好。

**古文:帝曰: 今兹何为而要? **

现代文:高宗说: 如今什么最为重要?

古文:对曰: 古者为政,清心简事为本。

现代文:令孤德棻回答说 :古人主持朝政,把清心寡欲,减轻百姓负担作为根本。

**古文:今天下无虞,年谷丰衍,惟薄赋敛、省征役为要。 **

现代文:如今天下很太平,全年粮食大丰收,只有减少税收、减轻劳役最为重要。

**古文:又问禹、汤、桀、纣所以兴亡,对曰: 《传》称: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

现代文:高宗又问夏禹、商汤兴盛,夏桀、纣王衰亡的原因,令狐德棻回答说: 《左传》上讲: 夏禹、商汤遇事归罪于自己,他们兴盛就迅速;夏桀、纣王凡事归罪于他人,他们衰亡也就很快。

**古文:然二主惑嬖色,戮谏者,造砲烙之刑,此所以亡也。 **

现代文:这两位国君迷恋女色,杀戮劝谏的人,开创炮烙的酷刑,这就是他们灭亡的原因。

古文:卒,后曰: 琮不幸,令虽不举哀,然朕以股肱,特废视事一日。 李延寿者,世居相州。

现代文:高宗非常喜悦,用丰厚的赏赐酬谢他的论述。提升他为国子祭酒、崇贤馆学士,封给公的爵位。以金紫光禄大夫的头衔辞职退休。去世时八十四岁,谥号为宪。李延寿,世代居住相州。

古文:贞观中,累补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

现代文:太宗贞观年间,逐步升任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

古文:以脩撰劳,转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

现代文:由于编写史书有功,改任御史台主簿,代理国史。

古文:初,延寿父太师,多识前世旧事,常以宋、齐、梁、陈、齐、周、隋天下参隔,南方谓北为 索虏 ,北方指南为 岛夷 。

现代文:当初,李延寿的父亲李大师,记得很多前朝旧事,一直认为宋、齐、梁、陈、北齐、北周、隋朝天下阻隔,南方称北方为 索虏 ,北方称南方为 岛夷 。

古文:其史于本国详,佗国略,往往訾美失传,思所以改正,拟《春秋》编年,刊究南北事,未成而殁。

现代文:它们的史料对本国记载得详细,对别国记载得简略,往往褒贬失实,考虑修改订正,打算仿照《春秋》的编年体例,校正探求南北史实。还没有编成就去世了。

古文:延寿既数与论譔,所见益广,乃追终先志。

现代文:李延寿多次参与评议撰述工作,见闻更加广博,要继续实现他父亲的遗愿。

古文:本魏登国元年,尽隋义宁二年,作本纪十二、列传八十八,谓之《北史》;本宋永初元年,尽陈祯明三年,作本纪十、列传七十,谓之《南史》。

现代文:他从北魏拓跋王圭登国元年起,到隋恭帝杨侑义宁二年止,撰写本纪十二篇,列传八十八篇,称为《北史》;从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起,到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止,撰写本纪十篇、列传七十篇,叫作《南史》。

古文:凡八代,合二书百八十篇,上之。

现代文:共写了八个朝代,两套书合计一百八十篇,进献给皇上。

古文: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

现代文:这两套书很有条理,删改润色,大大超过原书。

古文:时人见年少位下,不甚称其书。

现代文:当时人们见他年纪轻,地位低,不大赞赏这两套书。

古文:迁符玺郎,兼脩国史,卒。

现代文:提升为符玺郎,兼职编写本朝历史,直到去世。

古文:尝撰《太宗政典》,调露中,高宗观之,咨美直笔,赐其家帛五十段,藏副秘阁,仍别录以赐皇太子云。

现代文:他写了篇《太宗政典》,调露年间,高宗看到后,对他记事真实大加赞美,赐给他家五十段帛,把复制本藏进了宫庭图书库,还另抄了一套赐给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