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一

古文: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

现代文: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七岁时就会写文章。

**古文:七岁知属文,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方庆叹曰: 是必致远。 **

现代文:十三岁时带着他写的字去谒见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了感叹说 :这孩子前程不可限量。

古文:会张说谪岭南,一见厚遇之。

现代文:当时张说贬谪岭南,见到他后对他极好。

古文:居父丧,哀毁,庭中木连理。

现代文:父亲死,在父丧期间极尽孝道,哀痛至极。后来考中进士,调任校书郎。

古文: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为左拾遗。

现代文:那时玄宗尚在东宫,亲自策问天下之士,张九龄于伊吕科对策高第,升为左拾遗。

古文:时玄宗即位,未郊见,九龄建言:天,百神之君,王者所由受命也。

现代文:后来玄宗即位,未行亲郊之礼,张九龄上疏说: 天,是百神之君,为王者是从天那里受命的。

古文:自古继统之主,必有郊配,尽敬天命,报所受也。

现代文:自古以来,继承帝业之主,必定要行郊祀之礼,为的是敬受天命向天报告。

古文:不以德泽未洽,年谷未登,而阙其礼。

现代文:不可以因为还未降恩泽于民,年岁还未丰收而缺礼。

古文: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谓成王幼冲,周公居摄,犹用其礼,明不可废也。

现代文:古代周公郊祀,以后稷祀天,那是因为成王年幼。周公暂时摄政,尚且要行郊礼,表明此礼是不可废的。

**古文:汉丞相匡衡曰: 帝王之事,莫重乎郊祀。 **

现代文:汉朝的丞相匡衡说: 帝王的事,没有比郊礼更重要的了。

**古文:董仲舒亦言: 不郊而祭山川,失祭之序,逆于礼,故《春秋》非之。 **

现代文:董仲舒也说: 不郊祀而去祭山川,违背了祭祀的秩序,于礼不合,所以《春秋》上批评他。

古文:臣谓衡、仲舒古之知礼。皆以郊之祭所宜先也。

现代文:臣认为匡衡、董仲舒,都是古代的懂礼的人,都以为郊祀应放在首位。

古文:陛下绍休圣绪,于今五载,而未行大报,考之于经,义或未通。

现代文:陛下继承大统,到今日已有五年了,而未行大报之礼。考证之于经传,在义上有所欠缺。

古文:今百谷嘉生,鸟兽咸若,夷狄内附,兵革用弭,乃怠于事天,恐不可以训。

现代文:如今百谷茂盛,鸟兽自如,夷狄归附,战争止息,竟然放松敬天之事,恐怕不足以为训。

古文:愿以迎日之至,升紫坛,陈采席,定天位,则圣典无遗矣。

现代文:希望能在至日登紫坛,陈采席,定天位,明天道。那圣朝的典则就完备了。

古文:又言:乖政之气,发为水旱。

现代文:又说: 背逆王政之气,表现为水旱灾害。

古文:天道虽远,其应甚迩。

现代文:天道虽远,但其反应的却很近。

古文:昔东海枉杀孝妇,天旱久之。

现代文:过去东海错杀了孝妇,以致天旱很久。

古文:一吏不明,匹妇非命,则天昭其冤。

现代文:一个官吏不明察,一个普通妇女冤死,天还要昭明她的冤屈。

古文:况六合元元之众,县命于县令,宅生于刺史,陛下所与共治,尤亲于人者乎!

现代文:何况天下百姓,其性命都交在县令刺史手中。县令刺史,是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应该是亲近百姓的人。

古文:若非其任,水旱之繇,岂唯一妇而已。

现代文:若所用非人,那水旱灾祸之由来,岂只是一个妇人呢?

古文:今刺史,京辅雄望之郡,犹少择之,江、淮、陇、蜀、三河大府之外,稍非其人。

现代文:现任的刺史,京辅周围及大的郡县尚能稍加选择,江、淮、陇、蜀、三河几个大府之外,颇有不称职的。

古文:繇京官出者,或身有累,或政无状,用牧守之任。为斥逐之地。

现代文:由京官出去的人,不是自身有过错,就是政绩不佳,把直接管理百姓的大任,作为斥责处分的办法。

古文:或因附会以忝高位,及势衰,谓之不称京职,出以为州。

现代文:也有的是因为依附某人而得高位,及至被依附者势衰,就说该人不称京官之职,将他贬到州里任职。

古文:武夫、流外,积资而得,不计于才。

现代文:另外,还有武夫、流外,只要交钱就能得官,不计较其才能之有无。

古文:刺史乃尔,县令尚可言哉?

现代文:刺史都像这样,县令就更不用说了。

古文:氓庶,国家之本,务本之职,乃为好进者所轻,承弊之民,遭不肖所扰,圣化从此销郁,繇不选亲人以成其敝也。

现代文: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理根本的职务,竟然遭好为官者所轻视,百姓遭受那些不肖者的侵扰。天子圣明的教化被销蚀。这是因为没有选好恰当的人才造成的。

古文:古者刺史入为三公,郎官出宰百里。

现代文:古代刺史入朝可为三公,郎官可以出京管理乡民。

古文:京师衣冠所聚,身名所出,从容附会,不勤而成,是大利在于内,而不在于外也。

现代文:现在朝廷上人只能入京而不肯出京。京师是达官贵人集聚之处,只要从容依附,没有业绩也能升迁。由此可见,大利在于朝内而不在京外。

古文:智能之士,欲利之心,安肯复出为刺史、县令哉?

现代文:即使有才能的人,有欲得利之心,怎肯再出京任刺史县令呢?

古文:国家赖智能以治,而常无亲人者,陛下不革以法故也。

现代文:国家要依赖智能之士才能治好,但却常缺少重视百姓的人。

古文:臣愚谓欲治之本,莫若重守令,守令既重,则能者可行。

现代文:臣认为要治好根本,最要紧的莫过于守令,重视了守令,那有才能者才肯去做。

古文:宜遂科定其资:凡不历都督、刺史,虽有高第,不得任侍郎、列卿;不历县令,虽有善政,不得任台郎、给、舍;都督、守、令虽远者,使无十年任外。

现代文:应该制定各官阶的资历:凡没有担任过都督、刺史的人,虽有很高的门第,也不能任侍郎及列卿;凡没有担任过县令的人,即使有好的政绩,也不能任台郎、给、舍;都督、守、令即使是离京都远的,任期也不超过十年。

古文:如不为此而救其失,恐天下犹未治也。

现代文:假如不这样来弥补过失,恐怕天下是治理不好的。

古文:又古之选士,惟取称职,是以士修素行,而不为徼幸,奸伪自止,流品不杂。

现代文: 再有,古代选士,看其是否称职,所以士都看重自我修养,从不企图侥幸成功。奸邪欺伪自然消止,官吏的流品不杂。

古文:今天下不必治于上古,而事务日倍于前,诚以不正其本而设巧于末也。所谓末者,吏部条章,举赢千百。

现代文:如今天下没有上古治理得那么好,而事务却较以前倍增,这是因为没有正其本而施巧于末的结果,所谓 末 ,就是吏部的条款章程,多到千百条。

古文:刀笔之人,溺于文墨;巧史猾徒,缘奸而奋。

现代文:执刀笔之人,沉溺于文墨,致使巧猾之徒得以逞奸。

古文:凡称吏部能者,则曰自尉与主簿,繇主簿与丞,此执文而知官次者也,乃不论其贤不肖,岂不谬哉!

现代文:臣以为当初制造簿本,是为了防备遗忘。如今反倒去追求文章的精美,而忽略了人的才能,真是刻舟求剑之类。现在提及吏部有才能的,则说是由尉到主簿,由主簿到丞。这是根据记载知道他的官次,却不论他的能干与否,岂不是大错?

古文:夫吏部尚书、侍郎,以贤而授者也,岂不能知人?

现代文:吏部尚书、侍郎,是因有才干才任他这个职位的,怎能不知人?

古文:如知之难,拔十得五,斯可矣。

现代文:如真的难以即刻识别,那么从十个人中间选拔五个该可以吧。

古文:今胶以格条,据资配职,为官择人,初无此意,故时人有平配之诮,官曹无得贤之实。

现代文:但如今,死扣条文,据资历配职,以致时人讥诮、官曹不贤。 臣认为选部的法则,其弊病在于不变。

古文:臣谓选部之法,敝于不变。今若刺史、县令精核其人,则管内岁当选者,使考才行,可入流品,然后送台,又加择焉,以所用众寡为州县殿最,则州县慎所举,可官之才多,吏部因其成,无庸人之繁矣。

现代文:如今若在刺史、县令中详细核查,在管内每年当选者,另考核其才能品德,可入流品的,送到台里再加选择,以所用人的多少来评定州县的好坏,那州县就会慎重对待所荐举的人。可任官的人才多了,吏部也可顺利完成任务,不会有那么多的庸人了。

古文:今岁选乃万计,京师米物为耗,岂多士哉?

现代文:如今每年考选有几万人,京师的粮食用品耗费甚大,难道是人才多吗?

古文:尽冒滥抵此尔。

现代文:实在是滥竽充数的太多了。

古文:方以一诗一判,定其是非,适使贤人遗逸,此明代之阙政也。天下虽广,朝廷虽众,必使毁誉相乱,听受不明,事则已矣。

现代文:现在只用一首诗就可定其才或庸,这样会使真正的人才漏掉。天下虽大,朝廷官员虽多,但若毁誉相乱,那事情也就不可能办好了。

古文:如知其贤能,各有品第,每一官缺,不以次用之,岂不可乎?

现代文:假如了解人的才能,各有品级等第,每有一官缺额,就可依次任用。

古文:如诸司要官,以下等叨进,是议无高卑,唯得与不尔。

现代文:如各司的要职,以下一等的递进,那就无所谓人的高下,只是机会的得与不得罢了。

古文:故清议不立,而名节不修,善士守志而后时,中人进求而易操也。

现代文:所以平日的议论没有了,个人的名节不修了。高洁之士坚守其志而不肯媚时,中等人才追求进身就很容易了。

古文:朝廷能以令名进人,士亦以修名获利,利之出,众之趋也。

现代文:若朝廷能以好名声鼓励人,士也以修名来得利,利之所出,是众人之所求。

古文:不如此,则小者得于苟求,一变而至阿私;大者许以分义,再变而成朋党矣。

现代文:若不这样,从小处说,只求苟得,进而只知谋私;从大处说,以义做交易,进而结为朋党。

古文:故于用人不可不第其高下,高下有次,则不可以妄干,天下之士必刻意修饰,而刑政自清,此兴衰之大端也。

现代文:所以说,用人不可以不排列其才能的高下。才能分出了等级,就不会盲目用人,那天下之士定会刻意进修自守,刑政自然清正,这是有关国家兴衰的大事。

古文:俄迁左补阙。

现代文:不久,升任左补阙。

古文:九龄自才鉴,吏部试拔萃与举者,常与右拾遗赵冬曦考次,号称详平。

现代文:张九龄颇能鉴别人才,吏部考试时,张九龄常与右拾遗赵冬曦一同参与评定,当时称他们考核为 详平 。

古文:改司勋员外郎。

现代文:后改任司勋员外郎。

**古文:时张说为宰相,亲重之,与通谱系,常曰: 后出词人之冠也。 **

现代文:那时,张说为宰相,十分看重他,且与他通谱系为同宗,常说张九龄是 后出词人之首位 。

古文:迁中书舍人内供奉,封曲江男,进中书舍人。

现代文:张九龄又升任中书舍人内供奉,封爵曲江男,进而为中书舍人。

古文:会帝封泰山,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所亲摄官升山,超阶至五品。

现代文:皇帝去封泰山,张说挑选了两省的录事主书及他所亲近的人随从登山,将这些人越级升为五品。

古文:九龄当草诏,谓说曰: 官爵者,天下公器,先德望,后劳旧。

现代文:张九龄负责草拟诏书,对张说说 :官职爵位,是天下的公器,首先要看人的德行声望,然后再看他的劳绩年限。

古文:今登封告成,千载之绝典,而清流隔于殊恩,胥史乃滥章韨,恐制出,四方失望。

现代文:现在登山封禅成功,是千载的大典,一些有声望之人被排在殊恩之外,而一些胥吏却得以升官,我担心这样的制书一出,四方都会失望的。

**古文:方进草,尚可以改,公宜审计。 **

现代文:现在刚刚送上草稿,还可以改动,望公仔细考虑衡量。

**古文:说曰: 事已决矣,悠悠之言不足虑。 **

现代文:张说说 :事情已经决定了,那些牢骚话不足为虑。

古文:既而果得谤。

现代文:后来,果然受到批评。

古文:御史中丞宇文融方事田法,有所关奏,说辄建议违之。

现代文:御史中丞宇文融正在拟定田税法,有所报告,张说都建议改变。

古文:融积不平,九龄为言,说不听。

现代文:宇文融心中十分不平,张九龄替他申说,张说不听。

古文:俄为融等痛诋,几不免,九龄亦改太常少卿,出为冀州刺史。

现代文:不久,张说受到宇文融等人的痛加诋毁,几乎不能免死。张九龄也改任太常少卿,出京为冀州刺史。

古文:以母不肯去乡里,故表换洪州都督。

现代文:因为母亲不肯离开乡里,所以上表请改为浩州都督。

古文:徙桂州,兼岭南按察选补使。

现代文:后调桂州,兼岭南按察选补使。

古文:始说知集贤院,尝荐九龄可备顾问。

现代文:当初,张说主管集贤院,曾推荐张九龄可任顾问。

古文:说卒,天子思其言,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知院事。

现代文:张说死,天子想起张说说的话,召张九龄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主管集贤院的工作。

古文:会赐渤海诏,而书命无足为者,乃召九龄为之,被诏辄成。

现代文:那时要赐渤海诏书,而能写这样诏书的人找不到,于是召张九龄起草,渤海之事也就办成了。

古文:迁工部侍郎,知制诰。

现代文:升张九龄为工部侍郎,管理草拟制诰事。

古文:数乞归养,诏不许,以其弟九皋、九章为岭南刺史,岁时听给驿省家。

现代文:张九龄多次要求辞职,回去奉养母亲,均未得允许。因其弟弟张九皋、张九章是岭南刺史,就每年给假给驿马,让他们回去看望母亲。

古文:迁中书侍郎,以母丧解,毁不胜哀,有紫芝产坐侧,白鸠、白雀巢家树。

现代文:张九龄任中书侍郎时,因母丧而解职。丧期十分尽孝哀痛,居然在他坐席旁生出灵芝来,还有白鸠、白雀在他家树上建窠。

古文:是岁,夺哀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现代文:这一年,皇帝要夺哀起复他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古文:固辞,不许。

现代文:张九龄坚持辞谢,皇帝不许。

古文:明年,迁中书令。

现代文:第二年,任中书令。

古文:始议河南开水屯,兼河南稻田使。

现代文:以前他曾建议在河南开水屯,于是要他兼河南稻田使。

古文:上言废循资格,复置十道采访使。

现代文:上疏建议废除凭资格任官的办法,再次设置十道采访使。

古文:李林甫无学术,见九龄文雅,为帝知,内忌之。

现代文:李林甫学问不大,见张九龄因文雅而受到皇帝的赏识,心中十分忌恨。

古文:会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斩可突干功,帝欲以为侍中。

现代文:那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皀因斩杀可突干有功,皇帝打算任张守皀为侍中。

古文:九龄曰: 宰相代天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赏功。

现代文:张九龄劝谏 :宰相是代替天来治理天下的,有了当宰相的人才后,才能任职,不能用它来奖赏功劳。

**古文: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

现代文:难道说国家的败亡,不是由官员的不称职和奸邪所致的吗?

**古文:帝曰: 假其名若何? **

现代文:皇帝说 :只给一个空名可以吗?

古文:对曰: 名器不可假也。

现代文:张九龄说: 名器,是不可以假借的。

**古文:有如平东北二虏,陛下何以加之? **

现代文:假如有人平定了东北二虏,那陛下加他们什么官呢?

古文:遂止。

现代文:此议就作罢。

古文:又将以凉州都督牛仙客为尚书,九龄执曰: 不可。

现代文:另一次准备把凉州都督牛仙客提拔为尚书。张九龄坚持说 :不可以。

古文:尚书,古纳言,唐家多用旧相,不然,历内外贵任,妙有德望者为之。

现代文:尚书一职,是古代的纳言官,唐家多用旧相担任,或者用历任内外高职且德高望重的人担任。

**古文:仙客,河、湟一使典耳,使班常伯,天下其谓何? **

现代文:牛仙客,只是河、湟的一个使典罢了,让他身任常伯,天下人将会怎么说?

古文:又欲赐实封,九龄曰: 汉法非有功不封,唐遵汉法,太宗之制也。

现代文:又准备赐牛仙客实封户,张九龄说 :汉朝的法令,不是有功之人不封。唐遵汉法,是太宗定下的制度。

**古文:边将积谷帛,缮器械,适所职耳。陛下必赏之,金帛可也,独不宜裂地以封。 **

现代文:边将要储粮食布帛,修缮器械,实封户正是适应这种需要定下的,陛下要赏赐牛仙客,可赏钱财,不能封地给他。

古文:帝怒曰: 岂以仙客寒士嫌之邪?

现代文:皇帝生气了,说: 你是因为牛仙客是个寒士而轻视他,是吧!

**古文:卿固素有门阅哉? **

现代文:你难道是生来就有门阀的吗?

古文:九龄顿首曰: 臣荒陬孤生,陛下过听,以文学用臣。

现代文:张九龄叩头谢罪说 :臣生于荒野之处,陛下错爱,以文学用臣。

古文:仙客擢胥史,目不知书。

现代文:牛仙客升任胥吏,不读诗书。

古文:韩信,淮阴一壮夫,羞绛、灌等列。

现代文:韩信,只不过是淮阴一壮士,尚羞与周勃灌婴同列。

**古文:陛下必用仙客,臣实耻之。 **

现代文:陛下若一定要用牛仙客,臣以与他同列为耻。

古文:帝不悦。

现代文:皇帝很不高兴。

古文:翌日,林甫进曰: 仙客,宰相材也,乃不堪尚书邪?

现代文:第二天,李林甫进言: 牛仙客,有宰相之才,难道还不能担任一个尚书吗?

**古文:九龄文吏,拘古义,失大体。 **

现代文:张九龄是个文官,拘泥于古义,以致失大体。

古文:帝由是决用仙客不疑。

现代文:皇帝因此决定要用牛仙客。

**古文:九龄既戾帝旨,固内惧,恐遂为林甫所危,因帝赐白羽扇,乃献赋自况,其末曰: 苟效用之得所,虽杀身而何忌? **

现代文:张九龄既已违逆皇帝的旨意,内心恐惧,担心被李林甫陷害,就借皇帝赐他一把白羽扇,献赋致谢,且自我表白。赋的末尾说: 只要能有效力的地方,即使杀身也心甘情愿。

**古文:又曰: 纵秋气之移夺,终感恩于箧中。 **

现代文:还说: 纵然秋气来临,不再用我,也始终感恩,安心地居于箧中。

古文:帝虽优答,然卒以尚书右丞相罢政事,而用仙客。

现代文:皇帝虽然依旧很宽容地优待他,但终于以尚书右丞相罢了他的政事而用牛仙客。

古文:自是朝廷士大夫持禄养恩矣。

现代文:从此,朝廷大夫都只干拿俸禄,养尊处优了。

古文:尝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子谅劾奏仙客,其语援谶书。

现代文:张九龄曾推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周子谅检举揭发牛仙客,语言中援用了谶书。

古文:帝怒,杖子谅于朝堂,流瀼州,死于道。

现代文:皇帝很生气,在朝堂上杖责周子谅,流放到氵襄州,死在半路上。

古文:九龄坐举非其人,贬荆州长史。

现代文:张九龄因荐举不称职的人而犯罪,贬为荆州长史。

古文:虽以直道黜,不戚戚婴望,惟文史自娱,朝廷许其胜流。

现代文:他虽因恪守正直之道而被黜,并不忧戚地寄盼复官的期望,每日只以文史自娱,朝廷中都嘉许他为上品之人。

古文:久之,封始兴县伯,请还展墓,病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现代文:很久以后,封爵始兴县伯,上表请求回家乡扫墓,回去后病死,终年六十八岁。追赠荆州大都督,赐谥为 文献 。

古文:九龄体弱,有愬藉。

现代文:张九龄一向体弱,但很有风姿。

古文: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现代文:以往的习惯,公卿都把笏插在衣带里,然后骑马。

古文: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自九龄始。

现代文:张九龄则常让别人代他拿着,特制一个笏袋。

**古文:后帝每用人,必曰: 风度能若九龄乎? **

现代文:以后,朝臣们的笏也都装在笏袋里了。以后皇帝每用一新人,都要问: 他的风度能与九龄相比吗?

古文:初,千秋节,公、王并献宝监,九龄上 事鉴 十章,号《千秋金鉴录》,以伸讽谕。

现代文:当初,千秋节时,公、王都要献宝镜,张九龄独独献《千秋金鉴录》十章,用以借古证今。

古文:与严挺之、袁仁敬、梁升卿、卢怡善,世称其交能终始者。

现代文:张九龄与严挺之、袁仁敬、梁升卿、卢怡等人友善。世人都称道他们的交往能始终如一。

古文:及为相,谔谔有大臣节。

现代文:到他任相位时,能不避权贵而直言,保持大臣的节度。

古文:当是时,帝在位久,稍怠于政,故九龄议论必极言得失,所推引皆正人。

现代文:当时,皇帝已在位久,对国政渐有懈怠,所以张九龄有所议论时,必认真剖析得失,所推举引荐的都是正人君子。

古文:武惠妃谋陷太子瑛,九龄执不可。

现代文:武惠妃阴谋陷害太子瑛,张九龄执意认为不可以。

**古文:妃密遣宦奴牛贵儿告之曰: 废必有兴,公为援,宰相可长处。 **

现代文:惠妃秘密派宦奴牛贵儿去对张九龄说 :有废就有兴。公若肯援助,宰相之位可以长处了。

**古文:九龄叱曰: 房幄安有外言哉! **

现代文:张九龄怒叱道 :宫闱怎能干预朝廷之事?

古文:遽奏之,帝为动色,故卒九龄相而太子无患。

现代文:并立刻奏报皇帝,皇帝也为之感动。所以,张九龄在相位时,太子一直无事。

**古文:安禄山初以范阳偏校入奏,气骄蹇,九龄谓裴光庭曰: 乱幽州者,此胡雏也。 **

现代文:安禄山最初以范阳偏校的身份入朝奏事,态度颇骄慢。张九龄对裴光庭说: 将来扰乱幽州的,必定是这个胡儿。

**古文:及讨奚、契丹败,张守珪执如京师,九龄署其状曰: 穰苴出师而诛庄贾,孙武习战犹戮宫嫔,守珪法行于军,禄山不容免死。 **

现代文:及至讨伐奚及契丹失败,张守王圭把安禄山执送京师。张九龄在文件上批道: 过去穰苴出师,斩杀误期的庄贾,孙武训练士兵,斩杀不听令的宫嫔。张守王圭行令军中,安禄山不宜免死。

古文:帝不许,赦之。

现代文:皇帝不同意,竟赦了安禄山。

**古文:九龄曰: 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诛之,以绝后患。 **

现代文:张九龄说 :安禄山狼子野心,貌有反相,应即刻斩杀,以绝后患。

**古文:帝曰: 卿无以王衍知石勒而害忠良。 **

现代文:皇帝说: 你不要以王衍识石勒的事枉害忠良。

古文:卒不用。

现代文:终于不用张九龄的意见。

古文:帝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

现代文:皇帝后来避难到蜀,思念到张九龄的忠心,为之落泪。派使到韶州祭扫张九龄的墓,还赠厚礼抚慰其家属。

古文:开元后,天下称曰曲江公而不名云。

现代文:开元以后,天下都称张九龄为曲江公而不称其名。

古文:建中元年,德宗贤其风烈,复赠司徒。

现代文:建中元年,德宗赞扬其志操风烈,追赠司徒。

古文:子拯,居父丧,有节行,后为伊阙令。

现代文:张九龄的儿子张拯,在父丧期间,有节行,后来任伊阙令。

古文:会禄山盗河、洛,陷焉。而终不受伪官。

现代文:安禄山侵占河、洛,张拯未能离开,但始终不肯任伪官。

古文:贼平,擢太子赞善大夫。

现代文:安乱平,升任太子赞善大夫。

古文:九龄弟九皋,亦有名,终岭南节度使。

现代文:其弟弟张九皋,也有名,最后任岭南节度使。

古文:其曾孙仲方。

现代文:其曾孙为张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