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五

古文: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世以儒素称。

现代文:苗晋卿的字叫元辅,潞州壶关县人,世代都以儒学出名。

古文:擢进士第,调为修武尉,累进吏部郎中、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

现代文:他考中了进士,被封为怀州修武县县尉,多次升官后任吏部郎中、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

古文:选人诉索好官,厉言倨色纷于前,晋卿与相对,终日无愠颜。

现代文:入选的人扯皮要好官,纷纷到他面前言辞激烈、态度傲慢地要求,他和他们谈话,从早到晚没有生气的神色。

古文:久之,进侍郎,积宽纵,而吏下因缘作奸。

现代文:一段时间以后,升任吏部侍郎,因总是宽大放纵,手下官吏因此干坏事。

古文: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书判,核才实。

现代文:当时天下太平,参加科举的常有一万人,李林甫任吏部尚书,一心掌管国家大政,将科举选官的事交给苗晋卿和宗遥,只是每年任命另一名官员一起参加评卷和录取,考察才能和实际。

古文:天宝二年,判入等者凡六十四人,分甲、乙、丙三科,以张奭为第一。

现代文:天宝二年,决定录取的共六十四人,分为甲、乙、丙三等,定张为第一名。

古文:奭,御史中丞倚之子,倚新得幸于帝,晋卿欲附之,奭本无学,故议者嚣然不平。

现代文:张是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倚新近被皇帝宠幸,苗晋卿想讨好他。张本来没有学识,因此批评的人议论纷纷。

古文:安禄山因间言之,帝为御花萼楼覆实,中裁十一二,奭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 曳白 。

现代文:安禄山借机会报告了这事,皇帝为此驾临花萼楼考核实情,录取的人能通过考核的只有十分之一二。张拿着卷纸一整天,没有落笔,人们称他 交白卷 。

古文:帝大怒,贬倚淮阳太守,遥武当太守,晋卿安康太守。

现代文:皇帝非常生气,贬张倚为淮阳郡太守、宗遥为武当郡太守、苗晋卿为安康郡太守。

古文: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

现代文:第二年,他调任魏郡太守,随即任河北采访使。

古文:居三年,政化大行。

现代文:三年之后,政令教化很突出。

古文: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晋卿以 公门当下,况父母邦乎 ?

现代文:有次入京报账,请求回壶关看望,老远看见城门就下马步行,部下劝阻,他认为: 看见官府的门就应下马,何况是故乡呢?

古文:郡太守迎犒,使所属令行酒,酒至,必立饮白酹,侍老有献,降西阶拜而饮,时美其恭。

现代文:当地太守迎接犒劳他,让属下县令巡行劝酒,酒斟了,他必定站着喝干,主人敬酒,他从西边台阶下堂跪拜后才喝,当时人赞扬他的恭敬。

古文:改河东郡,兼河东采访使。

现代文:后调任河东郡太守,兼任河东采访使。

古文:徙抚风郡,封高平县男。

现代文:又调任抚风郡太守,封高平县男爵。

古文:迁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现代文:后升任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古文:召为宪部,兼左丞。

现代文:又调进京城任宪部尚书,兼任左丞。

古文:安禄山反,窦廷芝弃陕郡不守,杨国忠本忌其有望,即奏 东道贼冲,非大臣不可镇遏 ,授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晋卿见帝,以老辞,忤旨,听致仕于家。

现代文:安禄山反叛了,窦廷芝放弃陕郡不守卫,杨国忠本来忌妒他有声望,就上奏说 :东边是叛军进军的方向,不是重臣不能守住。 任命他为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苗晋卿拜见皇帝时,用年迈来推辞,违背了皇帝的心意,就让他退休回家了。

古文:车驾入蜀,搢绅多陷贼,晋卿间道走金州。

现代文:皇帝逃到蜀地,大臣多被叛军抓获,苗晋卿从小路逃往金州。

古文:肃宗至扶风,召赴行在,拜左相。

现代文:唐肃宗到了扶风,把他召到驻地,任命为左相。

古文:平京师,封韩国公,食五百户,改侍中。

现代文:收复京城后,又封为韩国公,食实封五百户,调任侍中。

古文:既而乞骸骨,罢为太子太傅。

现代文:后来他请求退休,被免职任太子太傅。

古文:未几,复拜侍中。

现代文:不久,又任命为侍中。

古文:玄宗崩,肃宗疾甚,诏晋卿摄冢宰,因让曰: 大行遗诏,皇帝三日听政,稽祖宗故事,则无冢宰之文,奉遗诏则宜听朝。

现代文:唐玄宗去世了,唐肃宗病重,下诏命苗晋卿代理冢宰,他坚决推辞说: 故世皇帝有遗诏,要皇帝三天后上朝听政,考察祖宗惯例,没有冢宰的说法,按照先帝遗诏就应由皇帝听朝。

**古文:惟陛下顺变以幸万国。 **

现代文:希望皇上顺应民心,改变决定,造福天下。

古文:帝不听。

现代文:皇帝不听从。

古文:后数日,代宗立,复诏摄冢宰,固辞乃免。

现代文:几天后,唐代宗登基,又下诏命他代理冢宰,他坚决辞谢才免除了。

古文:时年老蹇甚,乞间日入政事堂,帝优之,听入閤不趋,为御小延英召对。

现代文:当时他年纪大,脚病重,请求隔一天去一次政事堂,皇帝优待他,准许他进宰相官署时不行趋礼,驾临小延英殿召他谈话。

古文:宰相对小延英,自晋卿始。

现代文:宰相在小延英殿召见,从苗晋卿开始。

古文:吐蕃犯京师,晋卿以病卧家,贼舆致胁之,噤不肯语,贼不敢害。

现代文:吐蕃进犯京城,苗晋卿因病躺在家中,敌人把他抬到官署里威逼他,他闭口不肯说话,敌人不敢加害于他。

古文:帝还,拜太保,罢政事。

现代文:皇帝回京后,任命他为太保,罢免了他的知政事职。

古文:永泰初薨,年八十一,赠太师,京兆少尹护丧,谥曰懿献,元载未显时,为晋卿所遇,载方相,故讽有司改谥文贞。

现代文:永泰初年他去世了,享年八十一岁,赠官为太师,命京兆少尹办理丧事,拟赐谥号叫懿献。元载没任高官时,曾受苗晋卿提拔,元载当时任宰相,因此示意有关部门改谥号为文贞。

古文:晋卿宽厚,所至以惠化称。

现代文:苗晋卿宽大仁厚,所到之处都以仁惠教化被人称道。

古文:魏人为营生祠,立石颂美。

现代文:魏郡人在他活着时为他建祠庙,树碑赞美他。

古文:再秉政,出入七年,小心谨畏,不甚斥是非得失,故能安保宠名。

现代文:他两次执政,共任宰相七年,小心谨慎,不过分计较是非得失,因此能保住宠信和名声。

古文:然练达事体,百官簿最,一省无遗,议者比汉胡广。

现代文:他办事干练、通晓制度,各部门的文书,他过目不忘,评论的人把他比作汉代的胡广。

**古文:肃宗欲以李辅国为常侍,奏曰: 常侍近密,非贤不可居,岂宜任等辈? **

现代文:唐肃宗想任命李辅国为常侍,他上奏说: 常侍与皇帝关系亲近密切,不是贤才不能任此职,怎能任命这类人呢?

古文:罢之。

现代文:就罢免了他。

**古文:朝廷欲论陈希烈等死,晋卿曰: 陛下得张通儒、安守忠、孙孝哲等,何以加罪? **

现代文:朝中想判陈希烈等人为死罪,苗晋卿说 :皇上抓到张通儒、安守忠、孙孝哲等人后,怎么加重处罚呢?

古文:帝不从。

现代文:皇帝不听。

古文:俄而史思明乱,持是以诱众。

现代文:不久史思明又反叛了,用这来胁迫叛军。

**古文:虽甚狂险犹不为之,况老臣乎? **

现代文:他曾自己写了父亲的碑文,有喜鹊到碑上做窝。

古文:帝然之,而粲官终不显。

现代文:叛军攻进上党,焚烧、抢劫一空,苗家墓地单单没有损坏。

古文:裴冕,字章甫,河中河东人,本冠族仕家,以廕再调渭南尉。

现代文:大历七年,将他供到唐肃宗庙里接受祭祀。裴冕的字叫章甫,河中府河东人,本是当地为首的名门当官家庭出身,因上辈的功劳两次升官后任渭南县县尉。

古文:王鉷为京畿采访使,表署判官,历殿中侍御史。

现代文:王钅共任京畿采访使,任命他为判官,后任殿中侍御史。

古文:冕少学术,然明锐,果于事,众呈称职,钅共雅任之。

现代文:裴冕没什么学问,但明察敏锐,遇事果断,人称称职,王钅共很信任他。

古文:及鉷得罪,有诏廷辨,冕位甚下,而抗言其诬。

现代文:到王钅共被抓,皇帝下诏在朝廷上辩论,裴冕官职很低,却直说他冤枉。

古文:鉷死,李林甫方用事,僚属惧,皆引去,独冕为敛葬,由是浸知名。

现代文:王钅共被处死,李林甫正当权,同僚和属官怕李林甫,都走开了,只有裴冕为他入殓安葬,从此渐渐有了名气。

古文: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辟行军司马。

现代文: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命他为行军司马。

古文:玄宗入蜀,诏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拜冕御史中丞兼左庶子副之。

现代文:唐玄宗逃到蜀地,下诏命皇太子任天下兵马元帅,任命裴冕为御史中丞兼任左庶子辅佐他。

**古文:初,冕在河西,方召还,而道遇太子平凉,遂从至灵武,与杜鸿渐、崔漪同辞进曰: 主上厌于勤,且南狩蜀,宗社神器,要须有归。今天意人事,属在殿下,宜正位号。有如逡巡,失亿兆心,则大事去矣。 **

现代文:此前,裴冕在河西,奉诏归京,路上在平凉遇到了太子,于是跟随他到了灵武。裴冕和杜鸿渐、崔漪一起劝太子登基说: 皇帝对辛劳厌倦了,并已南去蜀地,国家皇位,应有归属;现天意人心,都朝向您,应登基称帝;如有犹豫,使万民失望,国家就完了。

古文:太子曰: 我平寇逆,奉迎乘舆还京师,退居凉贰,以侍膳左右,岂不乐哉!

现代文:太子说 :我扫平叛贼后,迎接皇帝回到京城,我仍当太子,侍奉皇帝饮食,岂不快乐吗?

**古文:公等何言之过! **

现代文:你们怎么说这样的错话!

古文:对曰: 殿下居东宫二十年,今多难启圣,以安社稷,而所从将士皆关辅人,日夜思归,大众一骚,不可复集,不如因而抚之,以就大功。

现代文:他们回答说 :您任太子二十年了,现天下有难,需要贤君来平定国家,跟随您的兵将都是关中人,日夜想回家,军队如散去,不可能再聚拢,不如顺应、安抚他们,建立平叛大功。

**古文:臣等昧死请。 **

现代文:我们冒着死罪请求您。

古文:太子固让,凡五请,卒见听。

现代文:太子坚决推辞,他们共请求了五次,终于被采纳了。

古文:太子即位,进冕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现代文:太子登基后,提升他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古文:乃建言卖官、度僧道士,收赀济军兴。

现代文:他建议出卖官职、剃度僧人道士,收集钱财来接济军费。

古文:时取偿既贱,众不为宜。

现代文:当时出价很低,众人认为不恰当。

古文:肃宗至凤翔,罢冕政事,拜尚书右仆射。

现代文:唐肃宗到了凤翔府,罢免了裴冕的知政事职,任命为尚书右仆射。

古文:两京平,封冀国公,实封五百户,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现代文:长安、洛阳收复后,封他为冀国公,食实封五百户,派他出京任剑南西川节度使。

古文:复为右仆射,待制集贤院。

现代文:后又任右仆射、集贤院待制。

古文:俄充山陵使。

现代文:不久任皇陵使。

古文:于是,中书舍人刘烜为李辅国所昵,冕表为判官。

现代文:这时,中书舍人刘火亘与李辅国亲近,裴冕任命他为判官。

古文:烜抵法,坐降施州刺史,徙澧州。

现代文:刘火亘被治罪,他受牵连贬任施州刺史,又调任澧州刺史。

古文:大历中,郭子仪言于代宗曰: 冕首佐先帝,驰驱灵武,有社稷勋,程元振忌其贤,遂加诬构,海内冤之。

现代文:大历年间,郭子仪对唐代宗说: 裴冕首先拥戴肃宗皇帝,到灵武效力,有安定国家的功劳,程元振忌妒他的贤德,就诬陷他,天下人都认为他冤枉。

**古文:陛下宜还冕于朝,复俾辅相,必能致治成化。 **

现代文:皇上应把他调回朝中,再任宰相,定能治好国家。

古文:时元载秉政,冕早所甄引,载德之,又贪其衰瘵,且下己,遂拜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现代文:当时元载当权,裴冕过去曾提拔过他,元载感他的恩,又认为他衰老可以利用,并又顺从自己,就任命他为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古文:入见,拜不能兴,载自扶之,代为赞谢。

现代文:他入朝见皇帝,跪拜后站不起来,元载亲自去扶他,代替他谢恩。

古文:俄兼河南江淮副元帅、东都留守。

现代文:不久兼任河南、江淮副元帅、东都留守。

古文:不逾月卒,有诏赠太尉。

现代文:没过一个月就去世了,皇帝下诏赠官为太尉。

古文:冕以忠勤自将,然不知宰相大体。

现代文:裴冕以忠诚勤奋要求自己,但不知道宰相的主要政务。

古文:性豪侈,既素贵,舆服食饮皆光丽珍丰,枥马直数百金者常十数,每广会宾客,不能名其馔,自制巾子工甚,人争效之,号 仆射巾 。

现代文:生性奢侈,长期任高官,车辆衣裳饮食都豪华丰盛,栏中价值几百金的马常有几十匹,每次大宴宾客,菜的名字别人都叫不出来。他自制的头巾做工极精,人们争着模仿他,称为 仆射巾 。

古文:领使既众,吏白俸簿月二千缗,冕顾视,喜见颜间,世訾其嗜利云。

现代文:有人说他担任的使职多了,官吏报告每月的俸禄有两千贯,裴冕回头炫耀,喜笑颜开,当时人批评他好财。

古文:始,肃宗庙惟苗晋卿配享,冕卒后二十馀年,有苏正元者奏言: 肃宗为元帅时,师才一旅,冕于草创中,甄大义以劝进,收募骁勇几十馀万。

现代文:当初,唐肃宗庙中只有苗晋卿陪受祭祀。裴冕死后二十多年,苏正元上奏说 :肃宗皇帝任元帅时,军队很少,裴冕在创业之时,明大义劝登基,招募军队近十多万。

古文:既逾月,房琯来;又一年,而晋卿至。

现代文:过了一个多月,房才来;又过了一年,苗晋卿才到。

**古文:今晋卿从祀,而冕乃不与。 **

现代文:现苗晋卿陪受祭祀,裴冕却没有。

古文:有诏冕配享肃宗庙。

现代文:皇帝下诏将裴冕供到肃宗庙里接受祭祀。

古文:裴遵庆,字少良,绛州闻喜人。

现代文:裴遵庆的字叫少良,绛州闻喜县人。

古文:幼强学,该综图传,外晦内明,不干当世。

现代文:他从小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胸有才干却含而不露,不参加科举。

古文:年既长,始以仕家推廕为兴宁陵丞,调大理丞。

现代文:年龄已大,才因上辈的功劳被任命为兴宁陵丞,后调任大理丞。

**古文:边将萧克济督役苛暴,役者有丑言,有司以大逆论,遵庆曰: 财不足聚人,力不足加众,焉能反? **

现代文:边境将领萧克济督促劳役苛刻暴虐,役夫说他的坏话,有关部门要按反叛论罪,裴遵庆说: 他们讲财产不能招兵,讲勇力不能服众,怎能造反?

古文:由是全救数十族。

现代文:因此保全了十几族的性命。

古文:频擢吏部员外郎,判南曹。

现代文:他多次升官后任吏部员外郎、判南曹。

古文:天宝时,选者岁万计,遵庆性强敏,视簿牒,详而不苛,世称吏事第一。

现代文:天宝年间,参加科举的每年上万人,裴遵庆生性能干敏捷,阅卷评选,详细而不苛刻,当时认为他是吏部第一人。

古文:肃宗时,为吏部侍郎。

现代文:唐肃宗时,他任吏部侍郎。

古文:萧华辅政,屡荐之,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现代文:萧华任宰相,多次推荐他,于是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古文:代宗初,仆固怀恩反,帝以遵庆忠厚大臣,故奉诏宣慰,怀恩听命将入朝,既而为其将范志诚沮止。

现代文:唐代宗初年,仆固怀恩不听命令,皇帝因为裴遵庆性情宽厚又任重臣,派他带诏书去宣诏慰问,仆固怀恩接受诏命后准备进京朝拜,后被他的部将范志诚劝阻。

古文:时帝在陕,遵庆脱身赴行在。

现代文:当时皇帝逃到陕郡,裴遵庆抽身赶赴皇帝驻地。

古文:帝还,迁太子少傅。

现代文:皇帝回到京城后,提升他任太子少傅。

古文:罢为集贤院待制,改吏部尚书,以尚书右仆射复知选事,朝廷优其老,听就第注官,时以为荣。

现代文:后免职任集贤院待制,又调任吏部尚书,以尚书右仆射身份又任知选事,皇帝优待他年迈,让到他家里去任命官职,当时人认为荣耀。

古文:尝有族子病狂易,告以谋反,帝识其谬,置不问。

现代文:曾有同族兄弟的儿子有疯癫病,告发他谋划反叛,皇帝知道他是瞎说,搁置不予追究。

古文:性惇正,老而弥谨。

现代文:他生性厚道正直,年老后更加谨慎。

古文:每荐贤,有来谢者,以为耻。

现代文:每次推荐了贤才,有来感谢他的,他认为是耻辱。

古文:谏而见从,即内益畏。

现代文:劝谏被采纳了,他去宫中反更谨慎了。

古文:虽亲近,但记其削稿疏数,而莫知所言。

现代文:即使是亲人近侍,只知道他常写奏疏,但不知道他说了什么。

古文:大历十年薨,年九十馀。

现代文:大历十年他去世了,享年九十多岁。

古文:初为郎时,著《王政记》,述今古治体,识者知其有公辅器云。

现代文:据说当初他当郎官时,撰写了《王政记》,叙述古今的政治体制,有见识的人知道他有宰相的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