僭伪列传一

古文:杨行密,庐州人。

现代文:杨行密,庐州人。

古文:少孤贫,有膂力,日行三百里。

现代文:小时死了父亲,家庭贫困。有体力,一天可走三百里路。

古文:唐中和之乱,天子幸蜀,郡将遣行密徒步奏事,如期而复。

现代文:唐朝中和年间动乱,天子驾幸蜀地,庐州郡将派杨行密徒步到蜀地报告事情,按期返回。

古文:《北梦琐言》:郑綮尝典杨行密为本州步奏官。光启初,秦宗权扰淮右,频寇庐、寿,郡将募能致战擒贼者,计级赏之,行密以胆力应募,往必有获,得补为队长。

现代文:光启初年,秦宗权扰乱淮北,频频进犯庐州、寿州,郡将招募能参战擒获贼兵的人,按擒获敌人数目多少予以奖赏,杨行密凭胆识勇力应募,与敌接战必有收获,得以补升为队长。

古文:行密乃自募百余人,皆璟勇无行者,杀都将,自权州兵,郡将即以符印付之而去,朝廷因正授行密庐州刺史。

现代文:杨行密就自行招募一百多人,都是凶勇而无品行的人,杀死庐州都将,自己临时掌领州兵,郡将便将符节印玺交给杨行密就走了,朝廷因此正式授杨行密为庐州刺史。

古文:光启三年,扬州节度使高骈失政,委任妖人吕用之辈。

现代文:光启三年,扬州节度使高骈放弃政柄,交给妖人吕用之一类人。

古文:牙将毕师铎惧为用之所谮,自高邮起兵以袭广陵,为用之所却,乃乞师于宣州秦彦,且言事克之日,愿以扬州帅之。

现代文:牙将毕师铎害怕被吕用之陷害,从高邮起兵袭击广陵,被吕用之挫败,于是向宣州秦彦请求救兵,并答应事成之日,愿让秦彦统帅扬州。

古文:彦先遣将秦稠以兵三千人助师铎攻陷广陵,高骈署师铎为行军司马。

现代文:秦彦先派将领秦稠领三千兵士帮助毕师铎攻陷广陵,高骈任毕师铎为行军司马。

古文:未几,秦彦率大众并家属渡江,入扬州军府,自称节度使。

现代文:不久,秦彦率领许多部属以及家属渡江,进入扬州军府,自称为节度使。

古文:初,扬州未陷,吕用之诈为高骈檄,征兵于庐州,及城陷,行密以万人奄至。

现代文:当初,扬州尚未被攻陷时,吕用之假造高骈檄文,到庐州征兵,到扬州被攻陷后,杨行密带领一万大军扑来。

古文:毕师铎之入广陵也,吕用之出奔于外,至是委质于行密。

现代文:毕师铎攻陷广陵后,吕用之逃奔外地,这时归顺于杨行密。

古文:行密攻广陵,营于大明寺,秦、毕出兵以攻行密之营,短兵才接,行密伪遁,秦、毕之兵争入其栅,以取金帛,行密发伏兵以击之,秦、毕大败,退走其壁,自是不复出战。

现代文:杨行密进攻广陵,驻扎在大明寺,秦彦、毕师铎出兵攻击杨行密军营,刚刚短兵相接,杨行密诈败逃走,秦、毕的兵士争着冲进杨行密军营,以抢夺金钱财物,杨行密出动埋伏的士兵攻击他们,秦彦和毕师铎大败,退回自己城中,从此不再出战。

古文:其年九月,秦、毕害高骈于幽所,少长皆死,同坎痤于道院北垣下。

现代文:同年九月,秦彦、毕师铎在监禁的地方杀害了高骈,并杀死了他一家老少,一起埋在道院北院墙下。

古文:行密攻围弥急,城中食尽,米斗四十千,居人相啖略尽。

现代文:杨行密攻城更加激烈,城中粮食吃尽,一斗米值四十千钱,居民互相啖食将尽。

古文:十月,城陷,秦、毕走东塘,行密入广陵,辇外寨之粟以食饥民,即日米价减至三千。

现代文:十月,城被攻陷,秦、毕逃走东塘,杨行密进入广陵,用车子装来城外营寨的粮食以救济饥民,当天米价降到一斗三千钱。

古文:十一月,蔡贼孙儒以众万人自淮西奄至,还据外寨,行密辎重牛羊军食未入城者,皆为儒所有。

现代文:十一月,蔡州贼寇孙儒率领一万人自淮西扑来,再次据守城外营寨,杨行密辎重牛羊军粮来不及运进城的,都被孙儒占有。

古文:时秦、毕来自东塘,与儒军合,自是西门之外,复为敌境矣。

现代文:这时秦彦、毕师铎从东塘卷土重来,与孙儒合兵一处,从此西门之外,又成为敌人的境地。

**古文:初,吕用之遇行密于天长,绐行密曰: 用之有白金五千铤,瘗于所居之庑下,寇平之日,愿备将士倡楼一醉之资。 **

现代文:当初,吕用之在天长遇上杨行密,骗杨行密说: 我有白金五千锭,埋在我住处的走廊下面,平定敌寇时,愿作为慰劳将士到娼楼醉饮一场的用费。

**古文:至是,行密阅兵,用之在侧,谓用之曰: 仆射许此辈银,何负心也! **

现代文:到这时,杨行密检阅部队,吕用之在身旁,杨行密对吕用之说: 你答应过给这些人银子,怎么能负心呢?

古文:遽命斩于三桥之下,夷其族。

现代文:立即下令杀死在三桥下,灭了他的家族。

古文:行密既有广陵,遣使至大梁,陈归附之意。

现代文:杨行密既占领广陵,派使者到大梁,陈述归顺之意。

古文:是时,梁祖兼领淮南,乃遣牙将张廷范使于淮南,与行密结盟,寻遣行军司马李璠权知淮南留后,令都将郭言以兵援送。

现代文:这时,梁太祖兼统领淮南,就派牙将张廷范出使淮南,与杨行密结盟,旋即派行军司马李临时担任淮南留后,令都将郭言领兵援送。

古文:行密初则厚礼廷范,及闻李璠之行,勃然有拒命之意。

现代文:杨行密开始时还以厚礼接待张廷范,当听到李要来淮南任职,就顿时产生抗拒命令的主意。

古文:廷范惧,易衣夜遁,遇梁祖于宋州,备言行密不轨之心,酌其兵势未可图也,乃追李璠等还,即表行密为淮南留后。

现代文:张廷范害怕了,换了衣服连夜逃走,在宋州遇上梁太祖,详细谈论杨行密图谋不轨,惦量他的兵力觉得还不能处置他,于是追回李等人,就上表推荐杨行密做淮南留后。

古文:文德元年正月,孙儒杀秦彦、毕师铎于高邮,引军袭广陵,下之,儒自称节度使,行密收其众归于庐江。

现代文:唐僖宗文德元年正月,孙儒在高邮杀死秦彦、毕师铎,领兵袭击并攻下了广陵,孙儒自称为节度使,杨行密收集他的部下到庐江。

古文:十一月,梁祖遣大将庞师古自颍上渡淮,讨孙儒之乱,师古引兵深入淮甸,不利,还。

现代文:十一月,梁太祖派大将庞师古从颍上渡过淮河,攻讨孙儒的动乱,庞师古引兵深入淮甸,不利,返回。

古文:龙纪元年,孙儒出攻宣州,行密乘虚袭据扬州,北通时溥,孙儒引兵复攻行密。

现代文:龙纪元年,孙儒出兵攻打宣州,杨行密乘虚袭击占领扬州,向北与时溥联合,孙儒领兵又攻杨行密。

古文:大顺元年,行密危蹙,率众夜遁,出据宣州,儒复入扬州。

现代文:大顺元年,杨行密危急,带着部下连夜逃走,据守宣州,孙儒再次入据扬州。

古文:二年,乃蒐练兵甲以攻行密,属江、淮疾疫,师人多死,儒亦卧病,为部下所执,送于行密,杀之。

现代文:二年,便收集训练兵马准备攻打杨行密,碰上江、淮一带流行病疫,士兵病死很多,孙儒也病倒了,被部下抓起来,送给杨行密,杀了他。

古文:行密自宣城长驱入于广陵,尽得孙儒之众。

现代文:杨行密从宣城长驱直入广陵,全部占有了孙儒的部众。

古文:自光启末,高骈失守之后,行密与毕师铎、秦彦、孙儒递相窥图,六七年中,兵革竞起,八州之内,鞠为荒榛,圜幅数百里,人烟断绝。

现代文:自光启末年起,高骈失去权柄后,杨行密与毕师铎、秦彦、孙儒一个接一个想夺得权柄,六七年间,兵戈争逐,八州之内,踏为荒芜草地,方圆数百里,人烟断绝。

古文:行密既并孙儒,乃招合遗散,与民休息,政事宽简,百姓便之,蒐兵练将,以图霸道。

现代文:杨行密兼并孙儒后,就招集流亡百姓,让他们休养生息,政治宽松简易,老百姓感到舒适,杨行密收集兵马操练将士,以图谋霸业。

古文:所得孙儒之众,皆淮南之骁果也,选五千人豢养于府第,厚其衣食,驱之既战,靡不争先。

现代文:所得到的孙儒部众,都是淮西的骁勇善战之士,挑选五千人豢养在官府里,供以优厚的衣服食物,调遣他们走上战场,无不奋勇争先。

古文:甲胄皆以黑绘饰之,命曰 黑云都 。

现代文:穿的甲胄都用黑缯布装饰着,命名叫 黑云都 。

古文:乾宁二年,行密尽有淮南之地,昭宗乃降制授行密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营田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宏农郡王,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一百户。

现代文:乾宁二年,杨行密全部占有淮南地区,唐昭宗便降诏授杨行密为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营田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弘农郡王,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一百户。

古文:四年,梁祖平兗、郓,硃瑾及沙陀将李承嗣、史俨等皆奔淮南,行密待之优厚,任以为将,瑾与承嗣皆位至方伯。

现代文:四年,梁太祖平定兖州、郓州,朱瑾以及沙陀将领李承嗣、史俨等人都投奔淮南,杨行密对待他们甚为优厚,任用做将领,朱瑾与李承嗣都居官位直到成为一方之霸。

古文:是岁,行密纵兵侵掠邻部,两浙钱、江西钟传、鄂州杜洪皆遣使求救于梁。

现代文:这年,杨行密纵兵侵掠邻近地区,两浙的钱、江西的钟传、鄂州的杜洪都派使者向梁求救。

古文:梁祖遣硃友恭率部骑万人渡江,取便讨伐。

现代文:梁太祖派朱友恭率领步兵骑兵一万人渡过长江,伺机讨伐。

古文:行密先令都将翟章据黄州,及梁师至,即弃郡南渡,固守武昌寨,行密遣将马珣以精兵五千助之,友恭与杜洪大破其众,遂拔武昌寨,擒翟章并淮军三千余人,获马五百匹,淮人大恐。

现代文:杨行密先令都将瞿章据守黄州,当梁军到来时,就放弃郡城南退过江,固守武昌寨。杨行密派将领马王旬率领五千精兵援助他,朱友恭与杜洪大破他们的部队,于是占领武昌寨,俘获瞿章和淮南吴国士兵三千多人,获得战马五百匹,淮南贼寇大为惊恐。

古文:光化二年,行密北侵,遣张归厚御之而退。

现代文:八月,梁太祖派葛从周率领步兵骑兵一万人从霍丘渡过淮河,派庞师古率领大军在清口扎营。淮南人挖开堤堰放水,流水奔涌而至。

古文:天复三年,青州王师范叛,乞师于淮南,行密遣将王景仁率师二万以援之,攻讨密州。

现代文:杨行密又令朱瑾率领精兵袭击梁军,梁军大败,庞师古战死。葛从周听到庞师古失败,便从濠梁回师,到淠河,又被淮南人追击,各军仅仅得以北归。天复三年,青州王师范反叛,向淮南吴国请求救兵,杨行密派将领王景仁率领两万军队援助他,攻讨密州。

古文:七月,梁祖大破师范及景仁之众,景仁遁还,追至辅唐,杀数千人,进取密州。

现代文:七月,梁太祖大破王师范和王景仁部众,王景仁逃回,梁军追到辅唐,杀死几千人,进攻占领了密州。

古文:天祐元年十一月,淮人攻光州,梁祖率军抵霍丘,略地于庐、寿之境,淮人遁去。

现代文:天祐元年十一月,吴军进攻光州,梁太祖领军到达霍丘,攻入庐州、寿州境内,吴军逃走。

古文:二年正月,进攻寿州,淮人闭壁不出,大掠而还。

现代文:二年正月,梁军进攻寿州,吴军闭城不出,梁军大肆掠夺而回。

古文:是月,行密攻陷鄂州,擒节度使杜洪,戮于扬州市,梁之戍兵数千人亦陷焉。

现代文:同月,杨行密攻陷鄂州,擒获鄂州节度使杜洪,诛杀在扬州街市上,戍守鄂州的数千梁兵也落入敌人手中。

古文:其后,江西钟传、宣州田頵俱为行密所并。

现代文:后来,江西的钟传、宣州的田君页都被杨行密兼并。

古文:三年,行密以疾卒于广陵。

现代文:三年,杨行密病死在广陵。

古文:及其子渭僭号,伪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现代文:当他儿子杨渭僭号称帝后,追尊杨行密为太祖武皇帝。

古文:初封丹阳王,渭卒,徐温乃推溥为主,后僭伪号。

现代文:杨溥,是杨行密的小儿子。开始时封为丹阳王,杨渭死后,徐温便推杨溥为君主,仍僭称伪吴国皇帝名号。

古文:唐同光元年,庄宗平梁,迁都于洛阳。

现代文:后唐同光元年,庄宗平定后梁,迁都洛阳。

古文:十二月,溥遣使章景来朝,称 大吴国主致书上大唐皇帝 ,其辞旨卑逊,有同笺表。

现代文:十二月,杨溥派使者章景来朝拜,称 大吴国主致信给大唐皇帝 。

古文:明年八月,又遣其司农卿卢蘋贡方物,及献贞简太后珍玩,庄宗命左藏库使王居敏、通事舍人张朗等以名马报之。

现代文:第二年八月,又派司农卿卢苹进贡地方物产,又献给贞简太后珍宝玩物,庄宗命左藏库使王居敏、通事舍人张朗等人用名马回报他。

古文:郭崇韬之平西川也,淮人大惧,将去伪号,称籓于唐。

现代文:郭崇韬平定西川后,吴人大惊,准备去掉伪帝号,向后唐称藩臣。

古文:时崇韬欲陈舟师下峡,为平吴之策,会崇韬既诛,洛城有变,淮人闻之,比屋相庆。

现代文:这时郭崇韬准备发水军下峡州,制定平定吴国的计策,不料郭崇韬被杀,洛阳京城有变,吴人听说后,举国欢庆。

**古文:明宗纂嗣,溥复遣使修好,安重诲奏曰: 杨溥既不称籓,无足与之抗礼,来侦国情,不如辞绝。 **

现代文:唐明宗即位后,杨溥又派使者以通友好,安重诲上奏说: 杨溥既然不称藩臣,不值得以平等礼仪对待,他派人来侦探我们的国情,不如辞绝他。

古文:乃谢其使,不受所贡,遣之。

现代文:于是在馆舍安置他的来使,不接受他的贡物,再送走来使。

古文:唐天成二年十月,徐温卒,追封为齐王。

现代文:唐天成二年十月,徐温去世,追封为齐王。

古文:温之养子李棨代温佐辅,秉政数年,位至太尉、中书令、录尚书事,袭封齐王,伪加九锡。

现代文:徐温的养子李棨代替徐温辅佐朝政,掌握政权几年,位至太尉、中书令、录尚书事,继封为齐王,加以皇帝所用的九锡之礼。

古文:晋天福二年,溥不得已逊位于棨。

现代文:后晋天福二年,杨溥不得已让位给李棨。

古文:棨迁溥于润州,筑丹阳宫以处之。

现代文:李棨将杨溥迁往润州,修建丹阳宫让他居住。

古文:行密尝命以大索为钱贯,号曰 穿钱眼 ,闻之,每岁命以大斧科柳,谓之 斫杨头 。

现代文:杨溥从此身穿道服,学辟谷食气的方术,一年多后因被幽禁而死。李棨又将他家人迁往海陵。后周显德年间,李景听到周朝军队渡过淮河,担心杨溥的家人作乱,便派人全部杀死他们。

古文:至是,以元蒨通婚,二境渐睦,穿眼、斫头之论始止。李棨,本海州人。伪吴大丞相徐温之养子也。

现代文:从唐朝大顺二年杨行密开始拥有淮南土地起,到杨溥让出帝位为止,吴国共享国四十七年而亡。李棨,本为海州人,是伪吴国大丞相徐温的养子。

古文:温字敦美,亦海州人,初从淮南节度使杨行密起师于庐州,渐至军校。

现代文:徐温字叫敦美,也是海州人,开始时跟随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庐州起兵,逐渐升到军校职位。

古文:唐末,青州王师范为梁祖所围,乞师于淮南,杨行密发兵赴之,温时为小将,亦预其行。

现代文:唐朝末年,青州王师范被梁太祖朱温围困,到淮南请求救兵,杨行密发兵救援,徐温当时担任小将,也在救兵行列之中。

古文:师次青之南鄙,师范已败,淮兵大掠而还。

现代文:部队到达青州南部边界时,王师范已被打败,淮南部队士兵于是大肆抢掠而回。

古文:棨时幼稚,为温所掳,温爱其慧黠,遂育为己子,名曰知诰。

现代文:李棨当时年龄幼小,被徐温抓获,徐温喜爱他的聪明机灵,于是收养他做自己的儿子,起名叫徐知诰。

古文:天祐初,行密卒,其子渥嗣,会左卫都指挥使张颢杀渥,欲归命于梁。

现代文:唐昭宗天祐初年,杨行密去世,他的儿子杨渥即位,遇上左卫都指挥使张颢杀害了杨渥,想投降梁太祖。

**古文:温谓颢曰: 此去梁国,往复三千里,不月余事不成,军国未有主,无主将乱,不如有所立,徐图其事。 **

现代文:徐温对张颢说 :这里距离梁国,往返三千里,不经过一个多月都不能成事,军队国家没有了主,没有了主就将发生变乱,不如先立一人为主,再慢慢筹划投奔梁国的事。

古文:颢然之,乃立渥弟渭为帅。

现代文:张颢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拥立杨渥的弟弟杨渭为统帅。

古文:温寻杀颢,渭授温常州刺史、检校司徒。

现代文:徐温接着杀掉了张颢,杨渭授予徐温常州刺史、检校司徒的伪职。

古文:温留广陵,遣棨知州事。

现代文:徐温留在广陵,派李棨主持常州事务。

古文:是岁,唐天祐五年也。

现代文:这一年是唐朝天祐五年。

古文:七年,丁母忧,起复授检校太尉、温州刺史,充本州团练观察使。

现代文:天祐七年,徐温服母丧,服丧期满后重新授予检校太尉、温州刺史官职,充当温州团练观察使。

古文:八年,宣州叛,温与都将柴再用讨平之,加同中书平章事,充淮南行军司马、内外马步都指挥使、镇海军节度、浙江西道观察等使。

现代文:八年,宣州反叛,徐温与都将柴再用征讨平定了叛乱,被加封为同中书平章事,充当淮南行军司马、内外马步军都指挥使、镇海军节度使、浙江西道观察使。

古文:十二年八月,温出镇润州,以其子知训知政事,加温镇海军管内水陵马步军都军使,兼宁国军节度、宣歙池等州观察使。

现代文:十二年八月,吴王命徐温出任镇守润州,以他的儿子徐知训主持政事,加封徐温为镇海军辖区内水陆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任宁国军节度使,宣州、歙州、池州观察使。

古文:时棨为温属郡升州刺史,乃大理郡廨,温表移其府于金陵,伪授升州大都督府长史,充镇海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以棨为镇海军节度副使、行润州刺史,充本州团练使。

现代文:这时李棨任徐温的属郡升州的刺史,于是大力治理升州官署,徐温上表奏请将升州官府搬到金陵,吴国国王授予徐温升州大都督府长史的伪职,充当镇海军节度副使,主持节度使的事务,任李棨为镇海军节度副使、代理润州刺史,充当润州团练使。

古文:十五年,知训授淮南行军副使、内外马步军都指挥使,通判军府事。

现代文:十五年,徐知训被授与淮南行军副使、内外马步军都指挥使官职,统管军府事务。

古文:居无何,知训为大将硃瑾所杀,温以棨代知政事。

现代文:不多久,徐知训被大将朱瑾杀死,徐温以李棨代理主持国政。

古文:明年,温册杨渭为天子,僭称大吴,改唐天祐十六年为武义元年。

现代文:第二年,徐温册立杨渭为天子,僭号称为大吴国,改唐朝天祐十六年为武义元年。

古文:十八年,渭死,温闻之,自金陵驰归扬州,夜入广陵,议有所立。

现代文:天祐十八年,杨渭去世,徐温闻讯后,从金陵飞驰回到扬州,连夜进入广陵,商议拥立谁即位。

**古文:或有希温旨,言及蜀先主遗命诸葛亮之事,温厉声曰: 若杨氏无男,有女当立矣,无得异议。 **

现代文:有人打探徐温的意旨,就谈到三国时蜀主刘备临死遗命诸葛亮的故事,徐温厉声说: 即使杨家没有男儿,有女儿都应当拥立,不得有异议。

古文:由是群心乃定,遂迎丹阳王溥于润州,以其年六月十八日即伪位,改元为顺义。

现代文:因此大家内心才安定,于是到润州迎回丹阳王杨溥,于当年六月十八日即伪位,改元为顺义。

古文:自是温父子愈盛,中外共专其国,杨氏主祭而已。

现代文:从此徐温父子势力更加强盛,内外共同专擅吴国国政,杨氏只是主持吴国的祭祀而已。

古文:温累官至竭忠定难建国功臣、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宁国等军节度、宣歙池等州管内营田观察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师、中书令、金陵尹、东海王,食邑一万户,实封五百户。

现代文:徐温接连升官到竭忠定难建国功臣、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军节度使、宁国军节度使、宣歙池等州管区内营田观察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师、中书令、金陵尹、东海王,食邑一万户,食实封五百户。

古文:伪顺义七年改乾贞元年,即后唐天成二年。

现代文:将伪顺义七年改元为伪乾贞元年,即后唐天成二年。

古文:其年十月二十三日,温卒,伪赠大元帅,追封齐王,谥曰忠武。

现代文:这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徐温去世,伪赠为大元帅,追封为齐王,谥号叫忠武。

古文:棨前梦温负登山,逾年温卒,棨乃伪授辅政兴邦功臣,知内外左右事、开府仪同三同、守太尉、中书令、宣城公。

现代文:李棨在此以前梦见被徐温背着上山,一个月后徐温去世,李棨就被伪授为辅政兴邦功臣,知内外左右事、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尉、中书令、宣城公。

古文:棨自平硃瑾之乱,遂执吴政。

现代文:李棨从平定朱瑾之乱后,就执掌吴国国政。

古文:天成四年,伪吴改太和元年,是岁棨出镇金陵,寻封东海王。

现代文:天成四年,伪吴国改元为太和元年,这年李棨出镇金陵,旋即被封为东海王。

古文:至清泰二年改天祚元年,其年以金陵为齐国,封棨为齐王,乃追谥温为忠武王,庙号太祖。

现代文:到清泰二年吴国改元为天祚元年,这一年以金陵作为齐国,封李棨为齐王,于是追封徐温谥号为忠武王,庙号为太祖。

古文:棨又进位太尉、录尚书事,留镇金陵,以其子景总政于扬州。

现代文:李棨又进位为太尉、录尚书事,留镇金陵,以他的儿子李景在扬州总理国政。

古文:未几,伪加棨九锡,建天子旌旗,改金陵为西都,以扬州为东都。

现代文:不久,伪加李棨九锡隆礼,建立天子旌旗,改金陵为西都,以扬州为东都。

古文:棨开国依齐、梁故事。用徐玠为齐国右丞相,宋齐丘为左丞相,以为谋主。

现代文:李棨建国依照齐、梁旧例,起用徐王介为齐国右丞相,宋齐丘为左丞相,作为谋划的重臣。

古文:伪吴天祚三年,杨溥逊位于棨,国号大齐,改元为升元,建都于金陵,时晋氏天福二年也。

现代文:伪吴国天祚三年,杨溥把帝位禅让给李棨,称国号叫大齐,改元为升元,建都于金陵,这时是后晋天福二年。

古文:棨乃册杨溥为让皇,其册文曰 受禅老臣知诰,谨上册皇帝为高尚思元宏古让皇 云。

现代文:李棨于是册封杨溥为让皇,那册文说: 接受禅位的老臣徐知诰,谨上册封皇帝为高思元弘古让皇等。

古文:仍以其子遥领平庐军节度使,迁于海陵。

现代文:仍以杨溥的儿子遥任平卢军节度使,迁到海陵。

古文:棨自云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璘之裔。唐天宝末,安禄山连陷两京,明皇幸蜀,诏以璘为山南、岭南、黔中、江南四道节度采访等使,璘至广陵,大募兵甲,有窥图江左之志,后为官军所败,死于大庾岭北,故棨指之以为远祖。

现代文:李棨自己说他是唐玄宗的第六个儿子永王李瞞的后裔,唐朝天宝末年,安禄山接连攻陷两京,玄宗逃到蜀地,诏令任李瞞为山南、岭南、黔中、江南四道节度采访等使。李瞞到广陵后,大量募集兵马战甲,有窥视图谋江左之心,后被唐朝官军打败,死在大庾岭北,所以李棨认他为远祖。

古文:因还姓李氏,始改名棨,国号大唐,尊徐温为义祖。

现代文:于是恢复姓李,开始改名为棨,国号叫作大唐,尊徐温为义祖。

古文:烈祖惊起,使人侦之,顾见元宗方倚楹而立,遣人候上动静,于是立嫡之意遂决。棨卒,乃袭伪位,改元为保大。

现代文:李棨僭即帝位共七年,后由儿子李景即位。李景,本名璟,到将向后周称臣时,因触犯庙讳的缘故,所以改了名。李景是李繮的长子,李繮去世后,就继承了伪帝位,改元为保大。

古文:以仲弟遂为皇太弟,季弟达为齐王,仍于父柩前设盟约,兄弟相继。

现代文:以二弟李遂为皇太弟,三弟李达为齐王,又在父亲的灵柩前设盟发誓,兄弟相继帝位。

古文:景僭号之后,属中原多事,北土乱离,雄据一方,行余一纪。

现代文:李景僭称帝号之后,正逢中原多有战事,北方动乱流离,因而雄据一方,将近十几年。

古文:嗣主曰: 孤守江、淮,社稷已固,与梁、宋阻隔。

现代文:他的地盘东连衢州、婺州,南到五岭,西至湖湘,北据长淮,共拥有三十多州,广袤数千里,都为他所占有,在近代僭占窃据的地盘中最为强盛。

**古文:若尔主不忘先好,惠赐行人,受赐多矣,其他不敢拜命之辱。 **

现代文:又曾经派遣使者私自买通北方戎族,使之成为中原的祸患,以实现自己偷安一隅的计策。

古文:周显德二年冬,世宗始议南征,以宰臣李穀为前军都部署。

现代文:后周显德二年冬天,周世宗开始计划南征,以宰相李谷为前军都部署。

古文:是冬,周师围寿春。

现代文:这年冬天,后周军队包围了寿州。

古文:三年春,世宗亲征淮甸,大败淮寇于正阳,遂进攻寿州。

现代文:显德三年春天,周世宗亲征淮甸,在正阳大败淮南贼寇,于是进攻寿州。

古文:寻又今上败何延锡于涡口,擒皇甫晖于滁州。

现代文:接着又在涡口打败何延锡,在滁州活捉皇甫晖。

古文:景闻之大惧,遣其臣钟谟、李德明等奉表于世宗,乞为附庸之国,仍岁贡百万之数,又进金银器币及犒军牛酒。

现代文:李景闻讯后大为惊恐,就派他的大臣钟谟、李德明等人奉上降表给周世宗,请求作为后周的附庸国。仍然每年进贡百万的巨额财富,又进上金银宝器钱币以及犒劳军队的牛酒。

**古文:未几,又遣其臣孙晟、王崇质等奉表修贡,且言: 景愿割濠、寿、泗、楚、光、海等六州之地,隶于大朝,乞罢攻讨。 **

现代文:不久,又派他的大臣孙晟、王崇质等人奉表调整贡赋,又说 :李景愿意割让濠、寿、泗、楚、光、海等六州的地盘,归于大周朝廷,请求停止进攻讨伐。

古文:世宗未之许。

现代文:周世宗没有答应他。

**古文:时李德明等见周师争攻寿春,虑不能保,乃奏云: 宽臣等五日之诛,容臣等自往江南,取本国表章,举江北诸州,尽献于大朝。 **

现代文:这时李德明等人见后周军队急攻寿州,估计不能保住,于是上奏说: 请放宽五天时间诛杀臣下,容许臣下亲自前往江南,取来本国的表章,将江北各州全部奉献给大周朝廷。

古文:世宗许其行。久之,德明等不至,乃权议回銮,惟留偏师数千围守寿春而已。

现代文:周世宗允许他们走,很久,李德明等人没有回来,于是商定暂时御驾回朝,只留下偏师数千人包围困守寿州罢了。

古文:四年春,世宗再驾南征。

现代文:显德四年春天,周世宗再次御驾南征。

古文:三月,大败江南援军于紫金山,寻下寿州,乃命班师。

现代文:三月,在紫金山大败江南援军,旋即攻下寿州,才下令班师。

古文:是岁冬十月,世宗复临淮甸,连下濠、泗二郡,进攻楚州。

现代文:这年冬天十月,周世宗再次驾临淮甸,接连攻下濠、泗二郡,进攻楚州。

古文:明年春正月,拔之,遂移幸扬州,驻大军于迎銮,将议济江。

现代文:第二年春天正月,攻下楚州,于是移驾扬州,在迎銮驻扎大军,将商议渡过长江。

古文:景闻之,自谓亡在朝夕,乃谋欲传位其世子,使称籓于周。

现代文:李景听说后,自思灭亡就在朝夕之间,于是计划把帝位传给他的大儿子,使他向后周称为藩臣。

古文:《南唐书》:正月,改无交泰。遣其臣陈觉奉表陈情,且顺世宗之旨焉。觉至,世宗召对于御幄。

现代文:派他的大臣陈觉奉表向周世宗陈述心意,顺合周世宗的意旨。陈觉到后,周世宗在御营召见陈觉对话。

**古文:是时江北诸州,唯庐、舒、蕲、黄四郡未下,世宗因谓觉曰: 江南国主若能以江北之地尽归于我,则朕亦不至穷兵黩武。 **

现代文:这时江北各州,只有庐、舒、蕲、黄四郡没有被攻下,世宗于是对陈觉说 :江南国主如果能将江北的土地全部归于我,那么我也不至于穷兵黩武。

古文:觉闻命欣然,即遣人过江取景表,以庐、舒、蕲、黄等四州来上,乞画江为界,仍岁贡地征数十万。

现代文:陈觉听后欣然高兴,立即派人渡过长江去取李景的表章,把庐、舒、蕲、黄四州奉送给世宗,请求划江为界,仍旧每年进贡地方赋税数十万。

古文:世宗许之,乃还京。

现代文:周世宗答应了他,于是撤军回到京城。

古文:复有医人及烧炼僧数辈,每来无不升堂入室,与女仆等杂处,伪主知之,虽怒,以其大臣,不欲直指其过,因命待诏画为图以赐之,使其自愧,而熙载视之安然。王审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

现代文:从此李景开始奉行后周朝廷的正朔,上表章自称为 唐国主臣景 ,数次派遣使者进奉贡物,也不失外臣的礼仪呢!北宋建隆二年夏天,李景因病在金陵去世,时年四十六岁。以他儿子李煜承袭伪帝位,那以后的事情都记载在北宋朝廷日历中。王审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

古文:父恁,世为农民。

现代文:父亲王恁,一生务农。

古文:唐广明中,黄巢犯阙,江、淮盗贼蜂起。

现代文:唐朝广明年间,黄巢攻进京城,江、淮一带盗贼蜂起,有叫王绪的盗贼头头,自称为将军,攻陷固始县。

古文:有贼帅王绪者,自称将军,陷固始县,审知兄潮时为县佐,绪署为军正。蔡贼秦宗权以绪为光州刺史,寻遣兵攻之,绪率众渡江,所在剽掠,自南康转至闽中,入临汀,自称刺史。

现代文:王审知的哥哥王潮,当时是县里辅助的官员,王绪任用他做军正。蔡州贼寇秦宗权任命王绪为光州刺史,随即又派兵攻打他,王绪率领部下渡过长江,一路剽掠抢劫,从南康流窜到闽中,进入临汀,自称为刺史。

古文:绪多疑忌,部将有出己之右者皆诛之。

现代文:王绪爱猜疑嫉妒,部将中有才能高于自己的人都杀掉他。

**古文:潮与豪首数辈共杀绪,其众求帅,乃刑牲歃血为盟,植剑于前,祝曰: 拜此剑动者为将军。 **

现代文:王潮与几位豪强首领一起杀死王绪,部众们要立一位统帅,于是杀了牲畜喝血盟誓,把一把剑插在前面,祷告说: 能拜动这把剑的人做将军。

古文:至潮拜,剑跃于地,众以为神异,即奉潮为帅。

现代文:到王潮祷拜时,剑跳起来掉到地上,众人都认为神奇灵异,就拥戴王潮做统帅。

古文:时泉州刺史廖彦若为政贪暴,军民若之,闻潮为理整肃,耆老乃奉牛酒,遮道请留。

现代文:这时泉州刺史廖彦若执政贪婪残暴,军民都痛恨他,听说王潮执政严明,年老一辈的人就捧着慰问的酒肉,拦在路上请求王潮留下。

古文:潮因引兵围彦若,岁余克之,又平狼山贼帅薛蕴,兵锋日盛。

现代文:王潮就领兵包围了廖彦若,一年多攻克了泉州,又平定了狼山上的盗贼头子薛蕴,兵势日益强盛。

古文:唐光启二年,福建观察使陈岩表潮为泉州刺史。

现代文:唐朝光启二年,福建观察使陈岩上表推荐王潮做泉州刺史。

古文:大顺中,岩卒,子婿范晖自称留后,潮遣审知将兵攻之,逾年,城中食尽,乃斩晖而降,由是尽有闽、岭五州之地。

现代文:大顺年中,陈岩去世,他女婿范晖自称为留后,王潮派弟弟王审知领兵攻打范晖。一年多,城中粮尽,于是军士们杀了范晖投降,由此王潮全部占有了闽、岭五州的疆域。

古文:潮即表其事,昭宗因建威武军于福州,以潮为节度、福建管内观察使,审知为副。

现代文:王潮即上表陈述这些事,唐昭宗因而在福州设置威武军,任王潮为节度使、福建管区内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

古文:审知为观察副使,有过,潮犹加捶挞,审知无怨色。

现代文:王审知任观察副使时,犯了过错,王潮仍然加以鞭打,王审知没有怨怒之色。

古文:潮寝疾,舍其子延兴、延虹、延丰、延休,命审知知军府事。

现代文:王潮病倒时,舍开他的儿子延兴、延虹、延丰、延休,而委任王审知掌管军政事务。

古文:十二月丁未,潮薨,审知以让其兄审邽,审邽以审知有功,辞不受。

现代文:十二月丁未,王潮去世,王审知将职权让给二哥王审邦。审邦认为审知有功,推辞而不接受。

古文:审知自称福建留后,表于朝廷。

现代文:王审知自称为福建留后,上表告知朝廷。

古文:唐末,为威武军节度、福建观察使,累迁检校太保,封琅邪郡王。

现代文:唐朝末年,任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接连迁升到检校太保,封为琅笽郡王。

古文:梁朝开国,累加中书令,封闽王。

现代文:梁代开国,迁任中书令,封为闽王。

古文:是时,杨氏据江、淮,故闽中与中国隔越,审知每岁朝贡,泛海至登莱抵岸,往复颇有风水之患,漂没者十四五。

现代文:这时,杨行密占据江、淮一带,所以闽中与中原隔越,王审知每年朝贡,越过大海到登莱上岸,来去都有许多狂风波涛的灾祸,被卷翻淹没的船只有十分之四五。

古文:后唐庄宗即位,遣使奉贡,制加功臣,进爵邑。

现代文:后唐庄宗即位时,王审知派使者朝奉纳贡,庄宗诏令加封功臣,增加爵位食邑。

古文:审知起自陇亩,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

现代文:王审知起自田间,而到富贵,常常以节省勤俭为原则,选拔任用优良的官吏,减省刑法,珍惜费用,减轻徭役,降低税收,与人民休养生息,三十年中,全境之内平安欢乐。

古文:同光元年,审知卒,子延翰嗣,为弟延钧所杀。

现代文:同光元年,王审知逝世,他儿子王延嗣接位,被延嗣弟弟王延钧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