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十

古文:赵光逢,字延吉。

现代文:赵光逢,字延吉。

古文:曾祖植,岭南节度使。

现代文:曾祖父赵植,是岭南节度使。

古文: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光逢幼嗜坟典,动守规检,议者目之为 玉界尺 。

现代文:祖父赵存约是兴元府推官。父亲赵隐任右仆射。赵光逢与弟弟赵光裔,都以文学德行知名。赵光逢年幼时爱读经典书籍,一举一动都很守规矩,当时的人把他看作像 玉界尺 那样正直温和的人。

古文:僖宗朝,登进士第。

现代文:唐僖宗时,进士及第。

古文:逾月,辟度支巡官,历官台省,内外两制,俱有能名,转尚书左丞、翰林承旨。

现代文:过了一个月,任为度支巡官,历任台省官职,在朝廷内外都有能干的名声,转任尚书左丞、翰林承旨。

古文:昭宗幸石门,光逢不从,昭宗遣内养戴知权诏赴行在,称疾解官。

现代文:昭宗巡幸石门,赵光逢不随从,昭宗派戴知权带诏书命他前往石门,他称病辞职。

古文:驾在华州,拜御史中丞。

现代文:皇帝到华州,拜为御史中丞。

古文:时有道士许岩士、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骤至列卿宫相,因此以左道求进者众,光逢持宪纪治之,皆伏法,自是其徒颇息。

现代文:这时有道士许岩士、盲人马道殷进出宫廷,很快当上卿相大官,因此用旁门左道求进的人很多,赵光逢依靠宪纪治理此事,都受法纪制服,从此这类人渐渐少了。

古文:改礼部侍郎、知贡举。

现代文:后改任礼部侍郎、主管贡举。

古文:光化中,王道浸衰,南北司为党,光逢素惟慎静,虑祸及己,因挂冠伊洛,屏绝交游,凡五六年。

现代文:光化年中,王道衰退,南北司结党,赵光逢一贯谨慎宁静,担心灾祸殃及自己,因而辞官到伊洛隐居,断绝交往,有五六年之久。

古文:门人柳璨登庸,除吏部侍郎、太常卿。

现代文:他的门人柳璨受重用,任吏部侍郎、太常卿。

古文:同光初,弟光允为平章事,时谒问于私第,尝语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户曰 请不言中书事 ,其清净寡欲端默如此。

现代文:到梁朝时赵光逢任中书侍郎、平章事,转任左仆射兼租庸使,上奏章请求退职,以太子太保身份退休。梁末帝爱他的才能,征召为司空、平章事。没过多久因病辞职,授司徒退休。同光初年,他的弟弟赵光胤为平章事,时常到家中拜访,曾经谈到政事,有一天,赵光逢在门上题字道: 请不要谈论中书省的事。 他就是这样清净寡欲,端正沉默。

古文:尝有女冠寄黄金一镒于其室家,时属乱离,女冠委化于他土。

现代文:曾经有女道士寄放二十两黄金在他家里,碰上乱世,女道士死在别处。

古文:诏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恭靖。

现代文:二十年后,金子不好还给谁,便交给河南尹张全义,请转送给道观,金子上的旧封条还在。

古文:子颀、颂、寿贞,惟颂仕皇朝,官至左谏议大夫,终于鄜州行军司马。

现代文:他在两个朝代任官,四次退休,遵行伦常,不暗中做坏事,官员绅士都敬仰地把他当作名教主。天成初年,迁太保退休,封齐国公,死在洛阳。

古文:李琪,字台秀。

现代文:下诏赠为太傅。李琪,字台秀。

古文:五代祖憕,天宝末,礼部尚书、东部留守。

现代文:五代祖李忄登,天宝末年任礼部尚书、东都留守。

古文:安禄山陷东都,遇害,累赠太尉,谥曰忠懿。

现代文:安禄山攻陷东都时遇害,赠太尉,谥号称忠懿。

古文:憕孙寀,元和朝,位至给事中。

现代文:李忄登的孙子李肕,在元和朝官至给事中。

古文:寀子敬方,文宗朝,谏议大夫。敬方子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以收复功为谏议大夫。

现代文:李肕的儿子李敬方在文宗朝任谏议大夫,李敬方的儿子李鄃在广明年间任晋公王铎的都统判官,以收复之功任谏议大夫。

古文:琪即縠之子也,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

现代文:李琪是李鄃的儿子,十三岁时,所做的词赋诗颂,大为王铎赞赏,但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写的。

古文:一日,铎召縠宴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

现代文:一天,王铎召李鄃到公署喝酒,暗地派人以《汉祖得三杰赋》的题目到李家测试他,李琪执笔立刻写成。

古文:然糠照薪,俾夜作画,览书数千卷,间为诗赋。

现代文:赋的结尾说: 得士则昌盛,不贤则无人共事。龙头之友很尊贵,鼎足之臣须倚重,项氏的败亡是很自然的,连一个范增都不能使用。

**古文:唐僖宗再幸梁、洋,窃赋云: 哀痛不下诏,登封谁上书。 **

现代文:王铎看后很惊异,说: 这孩子是会成大器的,将来一定在文坛称雄。

古文: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

现代文:昭宗时,李溪父子因文学而知名。

古文: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

现代文: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拜访李溪。

**古文: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出琪《调哑钟》、《捧日》等赋,谓琪曰: 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 **

现代文:李溪读完后很惊奇,忙不迭地倒穿着鞋子出门迎接,拿出《调哑钟》、《捧日》等赋,对李琪说: 我曾经忧虑近来文人的辞赋,都是在几句之后还不见主题。您入句就见主题,对偶典雅华丽,啊,真可畏呀!

古文: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

现代文:李琪因此更加知名,考上了进士。

古文:天复初,应博学弘词,居第四等,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遣、殿中侍御史。

现代文:天复初年,应考博学宏词科,在第四等,授任武功县尉,又任转任巡官,升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

古文:累迁户部侍郎、翰林承旨。

现代文:自从李琪当了谏官,凡是时政有不当之处,必定会写奏章评论,文章秀丽,看的人都会忘却疲倦。

古文:梁祖西抗邠、岐,北攻泽、潞,出师燕、赵,经略四方,暂无宁岁,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

现代文:李琪的哥哥李王廷,也是进士,才华横溢,兄弟齐名,特别被梁太祖赏识,任李王廷为崇政学士。李琪自左补阙入宫为翰林学士,历任户部侍郎、翰林承旨。梁太祖往西抗击州、岐下,往北攻打泽州、潞州,又出兵到燕、赵等地,四面出击,没有安宁的时间,然而李琪以学士身份随军住在军营中,专门掌管文书,下笔起草旨意,受到的优待不比一般。

古文: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

现代文:这时,李琪的名声传播于海内。

古文: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

现代文:李琪看重承诺,怜惜人才奖赏好人,家中门下都很和谐。

古文:贞明、龙德中,历兵、礼、吏侍郎,受命与冯锡嘉、张充、郗殷象同撰《梁太祖实录》三十卷,迁御史中丞,累擢尚书左丞、中书门下平章事。

现代文:贞明、龙德年间,历任兵部、礼部、吏部侍郎,受命与冯锡嘉、张充、郄殷象共同撰写《梁太祖实录》三十卷,调任御史中丞,升任尚书左丞、中书门下平章事。

古文: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

现代文:这时李琪和萧顷同为宰相,萧顷性格谨慎细致,李琪倜傥自负,不拘小节,中书的上奏答复,多按他的意志行事,萧顷便专门寻找他的毛病。

古文: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 摄 为 守 ,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裔,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

现代文:遇上李琪授官吏职位,本应是试摄的官职名称,李琪改 摄 为 守 ,被萧顷上奏告状,梁帝大怒,准备把他流放到荒远之地,得到赵岩等人的救援,免去宰相职务,任太子少保。

古文: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

现代文:唐庄宗进入汴京,早就听说李琪的名声,多次想委以重任。

古文: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

现代文:同光初年,历任太常卿、吏部尚书。

古文: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陈经国之要。

现代文:三年秋,发大水,国库空虚,庄宗下诏要官员们上书陈述治国的策略。

古文:琪因上疏曰:

现代文:李琪因而上书说:

古文:臣闻王者富有兆民,深居九重,所重患者,百姓凋耗而不知,四海困穷而莫救,下情不得上达,群臣不敢指言。

现代文: 我听说王者统治万民,深居九重宫殿之中,所忧虑的是百姓穷苦却不知道,天下困难却救不了,下情不能上达,群臣不敢说话。

古文: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何议而不臧?止在改而行之,足以择其善者。

现代文:现在陛下因为水涝灾害,军粮缺乏,焦虑而责备自己,十分内疚,避开正殿来承担责任,访求有识之士的指点,这样还有什么要求得不到,有什么建议不是好的呢,只要改正施行,足以选择其中的优良的。

古文:臣闻古人有言曰: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理也。

现代文: 我听古人说:谷子是人赖以生存的东西;土地是谷子所生长的地方;人是君王所治理的。

古文:有其谷则国力备,定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知此三者,为国之急务也。

现代文:有了谷子,国力就增强,稳定了土地,人民就能吃饭,查清了人口就能使徭役平均,知道这三样,是治国的急务。

古文:轩黄已前,不可详记。

现代文:轩辕黄帝以前的事不能详细记述。

古文:自尧湮洪水,禹作司空,于时辨九等之田,收什一之税,其时户一千三百余万,定垦地约九百二十万顷,最为太平之盛。

现代文:自从尧堵洪水,禹做司空,那时辨别九等土地,收十分之一的税,当时一千三百多万民户,垦地约九百二十万顷,是最太平的盛世。

古文:及商革夏命,重立田制,每私田十亩,种公田一亩,水旱同之,亦什一之义也。

现代文:到商汤革命时,重新制定田制,每私田十亩,种公田一亩,水田旱地相同,也是什一税的意思。

古文:洎乎周室,立井田之法,大约百里之国,提封万井,出车百乘,戎马四百匹。

现代文:到了周朝,立井田法,大约方圆百里的国家,四封之内一万井田,出车百乘,战马四百匹。

古文:畿内兵车万乘,马四万匹,以田法论之,亦什一之制也。

现代文:境内兵车万乘,马四万匹,按田法衡量,也是什一税。

古文:故当成、康之世,比尧、舜之朝,户口更增二十余万,非他术也,盖三代以前,皆量入以为出,计农以立军,虽逢水旱之灾,而有凶荒之备。

现代文:所以在成、康时期,和尧、舜时代比,户口增加二十多万,不是有别的法术,是因为三代以前,都是量入为出,根据农业收入来设立军队,虽然碰上水灾旱灾,也有度过荒年的储备。

古文:降及秦、汉,重税工商,急关市之征,倍舟车之算,人户既以减耗,古制犹以兼行,按此时户口,尚有千二百余万,垦田亦八百万顷。

现代文: 到秦、汉时,对工商业课重税,对关口市场征收很急迫,加倍建造船车,人口已经减少,古代制度仍然在施行,这时的户口还有一千二百多万,耕地也有八百万顷。

古文:至乎三国并兴,两晋之后,则农夫少于军众,战马多于耕牛,供军须夺于农粮,秣马必侵于牛草,于是天下户口,只有二百四十余万。

现代文:至于三国并起,两晋之后,农民比军人还少,战马比耕牛还多,供应军人必然要从农粮中夺来,喂养战马必然要占掉牛吃的草,于是天下户口只有二百四十多万。

古文:洎隋文之代,两汉比隆,及炀帝之年,又三分之一。

现代文:到隋文帝时,与两汉时差不多兴隆,隋炀帝时,又失去了三分之一的民户。

古文:我唐太宗文皇帝,以四夷初定,百姓未丰,延访群臣,各陈所见,惟魏徵独劝文皇力行王道,由是轻徭薄赋,不夺农时,进贤良,悦忠直,天下粟价,斗直两钱。

现代文: 我唐太宗文皇帝,看到四方刚刚平定,百姓没有丰足,便访问群臣,要他们各自陈述见解,只有魏征劝文皇力行王道,于是减轻税收,不耽误农时,引进贤良人才,使忠诚正直的人喜悦,天下的粮价,每斗价值两钱。

古文:自贞观至于开元,将及一千九百万户,五千三百万口,垦田一千四百万顷,比之尧、舜,又极增加,是知救人瘼者,以重敛为病源;料兵食者,以惠农为军政。

现代文:从贞观到开元,将近有一千九百万户,五千三百万人,开垦土地一千四百万顷,比尧、舜时代又有增加。所以说救人疾苦,病根是收敛过重;办理军粮,要使农民得到实惠。

**古文:仲尼云: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

现代文:孔子说: 百姓富足了,君王哪有不富足的呢?

古文:臣之此言,是魏徵所以劝文皇也,伏惟深留宸鉴。

现代文:我这些话,是魏征用来劝谏文皇的话,请陛下留心。

古文:如以六军方阙,不可轻徭,两税之余,犹须重敛,则但不以折纳为事,一切以本色输官,又不以纽配为名,止以正耗加纳,犹应感悦,未至流亡。

现代文:如果因为六军缺粮,不能减轻徭役,两税之外,还必须加重聚敛,也不要专门折纳,一切用本色缴纳,也不要以纽配为名,只应正耗加税,这样还可以使百姓高兴,不至于流亡在外。

古文:况今东作是时,羸牛将驾,数州之地,千里运粮,有此差徭,必妨春种,今秋若无粮草,保以赡军。

现代文:况且现在要东征,瘦弱的牛也要用上,数州之地,运粮走动几千里,有了这种差使,必然妨碍春天播种,今天秋天如没有粮草,又拿什么供应军队?

古文:臣伏思汉文帝时,欲人务农,乃募人入粟,得拜爵及赎罪,景帝亦如之。

现代文: 我想汉文帝时,希望有人务农,便招募能贡纳粮食的人,可以授给爵位和赎免罪行,景帝也照这样办。

古文:后汉安帝时,水旱不足,三公奏请,富人入粟,得关内侯及公卿以下散官。

现代文:后汉安帝时,因水灾旱灾减产,三公上奏说,富人如能提供粮食,可以当关内侯以及公卿以下散官。

古文:本朝乾元中,亦曾如此。

现代文:本朝乾元年间,也曾经这样办过。

古文:今陛下纵不欲入粟授官,愿明降制旨下诸道,合差百姓转仓之处,有能出力运官物到京师,五百石以上,白身授一初任州县官,有官者依资迁授,欠选者便与放选。

现代文:现在陛下即使不想采取献粮授官的办法,也希望能公开下旨给各地及百姓转运粮食的地方,有能力运官物到首都,超过五百石,平民授给州县官,原有官者依资历递授,候选的官便授以实职。

古文:千石以上至万石,不拘文武,明示赏酬。

现代文:千石以上到万石的,不论文官武官,明确表示奖赏。

古文:免令方春农人流散,斯亦救民转仓赡军之一术也。

现代文:以免让春天时农民散失流亡,这也是救民转运供养军队的一个办法。

古文: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现代文:庄宗很重视这个建议,立即任命李琪为国计使,又将任他为宰相,不久因内乱而作罢。

古文: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

现代文:到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获罪,任圜上奏,请任命李琪为宰相,被孔循、郑珏阻止,便任崔协为宰相。

古文: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马延。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现代文:李琪这时是御史大夫,安重诲在御史台门前擅自杀殿直马延,虽然曾经弹劾过他,但言词模棱两可,不敢直言安重诲的罪行,因为这件事李琪推托有病,三次上书请求退休,朝廷不允许,任命为尚书左仆射。

古文: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

现代文:从这以后,更受宰相猜忌,凡是上奏言事,无不受到排挤拦阻。

**古文:天成末,明宗自汴州还洛,琪为东都留司官班首,奏请至偃师奉迎。时琪奏中有 败契丹之凶党,破真定之逆贼 之言,诏曰: 契丹即为凶党,真定不是逆贼,李琪罚一月俸。 **

现代文:天成末年,明宗从汴州返回洛阳,李琪为东都留司官班首,请求到偃师迎接,他的上奏中有 打败契丹的凶党,攻破真定这个逆城 的句子,诏书说:契丹是凶党,真定不是逆城,李琪罚款一个月的俸禄。

古文:又尝秦敕撰《霍彦威神道碑》文。

现代文:又曾奉皇帝命令撰写《霍彦威神道碑》一文。

**古文:琪,梁之故相也,叙彦威仕梁历任,不言其伪。中书奏曰: 不分真伪,是混功名,望令改撰。 **

现代文:李琪是梁朝过去的宰相,叙述霍彦威在梁时历任官职,不说是任伪官,中书上奏说: 不分真伪,混淆功名,请命令他改写。

古文:诏从之。

现代文:皇上同意中书的意见。

古文:多此类也。

现代文:还有不少这类事。

古文:琪虽博学多才,拙于遵养时晦,知时不可为,然犹多岐取进,动而见排,由己不能镇靖也。

现代文:李琪虽然博学多才,但不懂韬晦养性,明知事情不可办好,还要走各种路子求取功名,动不动受排挤,是他自己不能镇静的缘故。

古文:以太子太傅致仕。

现代文:以太子太傅退休。

古文: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现代文:长兴年中,死于福善里家中,六十岁。

古文:子贞,官至邑宰。

现代文:儿子李贞,当官当到邑宰一类。

古文:琪以在内署时所为制诏,编为十卷,目曰《金门集》,大行于世。

现代文:李琪把他在内署时所写的制诏编成十卷,取名叫《金门集》,流行于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