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帝纪下

古文:清泰三年春正月辛卯朔,帝御文明殿受朝贺,仗卫如式。

现代文:清泰三年一月一日,末帝到文明殿接受朝贺,仪仗排列整肃。

古文:乙未,百济遣使献方物。

现代文:五日,百济派使者献特产。

古文:戊戌,幸龙门佛寺祈雪。

现代文:八日,末帝到龙门寺祈求降雪。

古文:癸卯,以给事中、充枢密院直学士吕琦为端明殿学士;以六军诸卫判官、尚书工部郎中薛文遇为枢密院直学士。

现代文:十三日,任给事中、兼枢密院直学士吕琦为端明殿学士,任六军诸卫判官、尚书工部郎中薛文遇为枢密院直学士。

古文:乙巳,以上元夜京城张灯,帝微行,置酒于赵延寿之第。

现代文:十五日,上元节夜里京城张灯结彩,末帝微服出行,在赵延寿家中设酒宴。

古文:丁未,皇子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重美封雍王。

现代文:十七日,皇子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李重美封为雍王。

古文:己未,以前司农卿王彦镕为太仆卿。

现代文:二十九日,任前司农卿王彦为太仆卿。

古文:二月戊辰,吐浑宁朔两府留后李可久加检校司徒。

现代文:二月九日,吐谷浑宁朔、奉化两府留后李可久加授检校司徒。

古文:可久本姓白氏,前朝赐姓。

现代文:李可久本来姓白,前朝赐姓李。

古文:从之。辛丑,权知福建节度使王昶奏,节度使王延钧以去年十月十四日卒。

现代文:十一日,监修国史姚岂页、史官张昭远、李祥、吴承范等人修撰《明宗实录》三十卷献上。三月十二日,临时福建节度使王昶上奏,节度使王延钧在去年十月十四日去世。

古文:是时延钧父子虽僭窃于闽岭,犹称籓于朝廷,故有是奏。

现代文:当时王延钧父子虽然窃据闽岭僭称闽国皇帝,仍然对朝廷称藩属,所以有这次上奏。

古文:甲辰,以右神武统军杨汉章为彰武军节度使。

现代文:十五日,任右神武统军杨汉章为彰武军节度使。

古文:案《通鉴》:吕琦与李崧建和亲契丹之策,为薛文遇所沮,改为御史中丞,盖疏之也。戊午,御史中丞卢损责授右赞善大夫,知杂侍御史韦税责授太仆寺丞,侍御史魏逊责授太府寺主簿,侍御史王岳责授司农寺主簿。初,延州保安镇将白文审闻兵兴岐下,专杀郡人赵思谦等十余人,已伏其罪,复下台追系推鞫,未竟。

现代文:十七日,任翰林学士、礼部侍郎马裔孙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二十七日,御史中丞卢损贬任右赞善大夫,知杂侍御史韦税贬任太仆寺丞,侍御史魏逊贬任太府寺主簿,侍御史王岳贬任司农寺主簿。起初,延州保安镇将白文审听说岐下兴兵,便擅杀郡人赵思谦等十几人,已经伏罪,又交付司法部门追究审讯,没有结果。

古文:戊辰,以太子詹事卢演为工部尚书致仕。

现代文:碰上去年五月十二日皇上大赦,除去十恶五逆、放火杀人外全都释放。卢损轻易打开枷锁释放了白文审,末帝大怒,收捕白文审并杀掉了他。

古文:辛未,以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张昭远为礼部侍郎;以前沧州节度使李金全为右领军上将军。

现代文:大理寺因误放罪人论处,所以有这次贬任。这个月,有老鼠与蛇在师子门外相斗,老鼠存活而蛇死去。四月一日,任左卫上将军王景戡为左神武统军,任右领军上将军李顷为华清宫使。

古文:是月,有熊入京城捕人。

现代文:十日,任太子詹事卢演为工部尚书退休。这个月,有野熊进入京城咬人。

古文:五月辛卯,以河东节度使、兼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检校太师、兼中书令、驸马都尉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

现代文:五月三日,任河东节度使,兼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军步军总管、检校太师、兼中书令、驸马都尉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进封赵国公。

古文:以河阳节度使、充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宋审虔为河东节度使。

现代文:任河阳节度使、兼侍卫马军步军都指挥使宋审虔为河东节度使。

古文:甲午,以前晋州节度使、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副总管张敬达充西北面蕃汉马步都部署,落副总管。

现代文:六日,任前晋州节度使,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副总管张敬达任西北面蕃汉马军步军都部署,免去副都管职。

古文:乙未,诏: 诸州两使判官、畿赤令有阙,取省郎、遗补、丞博、少列宫僚,选择擢任。 以忠正军节度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张彦琪为河阳节度使,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以彰圣都指挥使、饶州刺史符彦饶为忠正军节度使,充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现代文:七日,任忠正军节度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张彦琪为河阳节度使、兼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任彰圣军都指挥使、饶州刺史符彦饶为忠正军节度使、兼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古文:丙申,以雍王重美与汴州节度使范延光结婚,诏兗王从温主之。

现代文:八日,由于雍王李重美和汴州节度使范延光结婚,下诏要兖王李从温主持此事。

古文:丁酉,以国子祭酒马缟卒废朝。

现代文:九日,因国子祭酒马缟去世而停止上朝。

古文:戊戌,昭义奏,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叛。

现代文:十日,昭义军报告,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叛变。

古文:以鸿胪卿兼通事舍人、判四方馆王景崇为卫尉卿,充引进使。

现代文:任鸿胪卿兼通事舍人、判四方馆王景崇为卫尉卿,兼引进使。

古文:壬寅,削夺石敬瑭官爵,便令张敬达进军攻讨。

现代文:十四日,削夺石敬瑭的官爵,下令张敬达进军攻讨。

古文:乙卯。以晋州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兵马都部署,寻改为招讨使;以河阳节度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张彦琪为太原四面马步军都指挥使;以邢州节度使安审琦为太原四面马军都指挥使;以陕州节度使相里金为太原四面步军都指挥使;以右监门上将军武廷翰为壕寨使。

现代文:二十七日,任晋州节度使张敬达为太原四面兵马都部署,接着改为招讨使;任河阳节度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张彦琪为太原四面马军步军都指挥使;任邢州节度使安审琦为太原四面马军都指挥使;任陕州节度使相里金为太原四面步军都指挥使;任右监门上将军武廷翰为壕寨使。

古文:丙辰,以定州节度使杨光远为太原四面兵马副部署、兼马步都虞候,寻改为太原四面副招讨使,都虞候如故。以前彰武军节度使高行周为太原四面招抚兼排阵使。

现代文:二十八日,任定州节度使杨光远为太原四面兵马副部署、兼马步军都虞候,不久改为太原四面副招讨使,都虞候一职照旧;任前彰武军节度使高行周为太原四面招抚兼排阵使。

**古文:初,帝疑河东有异志,与近臣语及其事,帝曰: 石郎与朕近亲,在不疑之地,流言毁誉,朕心自明,万一失欢,如何和解? **

现代文:起初,末帝怀疑河东石敬瑭有异志,和近臣谈到此事,末帝说: 石郎和朕是近亲,是不应怀疑的,流言毁誉,朕心里自然明白,万一与他失欢,该怎么和解?

古文:左右皆不对。

现代文:左右的人都不对答。

古文:翼日,欲移石敬瑭于郓州,房暠等坚言不可,司天监赵延乂亦言星辰失度,尤宜安静,由是稍缓其事。

现代文:第二天,想把石敬瑭调到郓州,房詗等人坚持说不可以,司天监赵延义也说天上的星辰失去法度,尤其需要安静,这件事于是稍微缓慢了一些。

古文:会薛文遇独宿于禁中,帝召之,谕以太原之事。

现代文:正好薛文遇在禁中独宿,末帝召见他,告诉他太原之事。

**古文:文遇奏曰: 臣闻作舍于道,三年不成,国家利害,断自宸旨以臣料之,石敬瑭除亦叛,不除亦叛,不如先事图之。 **

现代文:薛文遇说 :我听说在大路边盖房子,三年都盖不成,有关国家利害的大事,由皇帝做决断。据我料想,若除掉石敬瑭,他要叛乱;不除他,他也要叛乱,不如先下手除掉他。

**古文:帝喜曰: 闻卿此言,豁吾愤气。 **

现代文:末帝欣喜地说 :听你这番话,发泄了我一肚子气。

古文:先是,有人言国家明年合得一贤佐主谋,平定天下,帝意亦疑贤佐者属在文遇,即令手书除目,子夜下学士院草制。

现代文:在这之前,有人说国家明年会得到一位贤才辅佐主上,平定天下,末帝心想这贤才大概就是薛文遇了,立即下令写了授任官职的文书,半夜交学士院制定。

古文:翼日,宣制之际,两班失色。

现代文:第二天,宣布任命时,文武两班官员大惊失色。

古文:居六七日,敬瑭上章云: 明宗社稷,陛下纂承,未契舆情,宜推令辟。

现代文:过了六七天,石敬瑭上表章说: 明宗的社稷,由陛下继承,而不能和洽众人的心意,应辞让给有名望的人。

**古文:许王先朝血绪,养德皇闱,傥循当璧之言,免负阋墙之议。 **

现代文:许王李从益是先朝的血亲,在皇宫中养大,如果让位给合法继承人,也免得受人议论说兄弟相争。

古文:帝览奏不悦,手攘抵地,召马裔孙草诏报曰: 父有社稷,传之于子;君有祸难,倚之于亲。

现代文:末帝看了表章后不高兴,把表章摔到地上,召马裔孙草拟诏书回答: 父有社稷、传给儿子;君有祸难,依靠亲人。

古文:卿于鄂王,故非疏远。

现代文:你和鄂王之间,固然不算疏远,往年卫州之事,天下都知道。

古文:往岁卫州之事,天下皆知;今朝许王之言,人谁肯信!

现代文:现在所说许王的话,谁肯相信呢!英雄贤俊做事,怎么能这样!

古文:英贤立事,安肯如斯 云。戊申,张敬达奏,西北面先锋都指挥使安审信率雄义左第二指挥二百二十七骑,并部下共五百骑,剽劫百井,叛入太原。

现代文:二十日,张敬达报告,西北面先锋都指挥使安审信率雄义军左第二指挥二百二十七个骑兵,以及部下共五百个骑兵,掠抢百井后叛逃入太原。

古文:又奏,大军已至太原城下。

现代文:又报告,朝廷大军已到太原城下。

古文:诏安审信及雄义兵士妻男并处斩,家产没官。

现代文:末帝下诏把安审信及雄义军兵士的妻子儿子一并杀死,家产没收归官府。

古文:先是,雄义都在伏州屯戍,其指挥使安元信谋杀伏州刺史张朗,事泄,戍兵自溃,奔安审信军,审信与之入太原。

现代文:这之前,雄义军在代州驻扎,其指挥使安元信谋杀代州刺史张朗,事情泄密,守兵自行溃散,逃奔到安审信军队里,安审信和他们一起进入太原。

古文:太常奏,于河南府东权立宣宪太后寝宫,从之。

现代文:太常上奏,在河南府东暂建宣宪太后寝宫,末帝同意了。

古文:己酉,振武节度使安叔千奏,西北界巡检使安重荣驱掠戍兵五百骑叛入太原。

现代文:二十一日,振武军节度使安叔千报告,西北界巡检使安重荣驱赶戍守的骑兵五百人,叛入太原。

古文:以新授河东节度使宋审虔为宣州节度使,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现代文:末帝任新授河东节度使宋审虔为宣州节度使,兼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古文:壬子,鄴都屯驻捧圣都虞候张令昭逐节度使刘延皓,据城叛。

现代文:二十四日,邺都屯驻捧圣都虞候张令昭驱逐节度使刘延皓,占据都城叛乱。

古文:翼日,令昭召副使边仁嗣已下逼令奏请节旄。

现代文:第二天,张令昭召副使边仁嗣以下官员逼迫他们上奏请授官符。

古文:六月辛酉,天雄军节度使刘延皓削夺官爵,勒归私第。

现代文:六月四日,天雄军节度使刘延皓被削夺官爵,勒令回归家中。

古文:癸亥,以天雄军守御、右捧圣第二军都虞候张令昭为检校司空,行右千牛将军,权知天雄军府事。

现代文:六日,任天雄军守御、右捧圣第二军都虞候张令昭为检校司空,暂任右千牛将军,临时主管天雄军府事务。

古文:丙寅,御敷政殿,遣工部尚书崔居俭奉宣宪皇太后宝册于寝宫。

现代文:九日,末帝到敷政殿,派工部尚书崔居俭奉送宣宪皇太后宝册到寝宫。

古文:时陵园在河东,适会兵兴,故权于京城修奉寝宫上谥焉。

现代文:当时陵园在河东,适逢战事兴起,所以暂且在京城修建寝宫奉上谥号。

古文:己巳,以西上阁门副使、少府监兼通事舍人刘颀为鸿胪卿,职如故。

现代文:十二日,任西上阁门副使、少府监兼通事舍人刘颀为鸿胪卿,职务如旧。

**古文:庚午,诏曰: 时雨稍愆,颇伤农稼,分命朝臣祈祷。 **

现代文:十三日,下诏说 :时雨稍微过份了,对庄稼有损害,命令朝臣分别做祈祷。

古文:辛未,工部尚书致仕许寂卒。

现代文:十四日,退休的工部尚书许寂去世。

古文:以权知魏府事、右千牛将军张令昭为齐州防御使,以捧圣右第三指挥使邢立为德州刺史,以捧圣第五指挥使康福进为鄚州刺史。

现代文:任临时魏府事务主管、右千牛将军张令昭为齐州防御使,任捧圣军右第三指挥使邢立为德州刺史,任捧圣军第五指挥使康福进为州刺史。

古文:甲戌,以汴州节度使范延光为天雄军四面招讨使,知行府事。

现代文:十七日,任汴州节度使范延光为天雄军四面招讨使,主管行府事务。

古文:丙子,以西京留守李周为天雄军四面副招讨使兼兵马都监。

现代文:十九日,任西京留守李周为天雄军四面副招讨使兼兵马都监。

古文:诏河东将佐节度判官赵莹以下十四人并籍没家产。

现代文:下诏将河东将佐节度判官赵莹以下十四人的家产一并没收。

古文:秋七月戊子,范延光奏,领军至鄴都攻城。

现代文:七月二日,范延光报告,率领军队到邺都攻城。

古文:己丑,诛右卫上将军石重英、皇城副使石重裔,皆敬瑭之子也。

现代文:三日,杀死右卫上将军石重英、皇城副使石重裔,都是石敬瑭的儿子。

古文:时重英等匿于民家井中,获而诛之,并族所匿之家。

现代文:当时石重英等人藏在民家井中,抓获后被杀掉,并把隐藏石重英的那家人全族都杀了。

古文:奚首领达罕军遣通事介老奏,奚王李素姑谋叛入契丹,已处斩讫,达喇罕权知本部落事。

现代文:奚族首领达剌干派通事介老报告,奚王李素姑策划叛入契丹,已经被处决了,达剌干暂且管理本部落。

古文:辛卯,沂州奏,诛都指挥使石敬德,并族其家,敬瑭之弟也。

现代文:九日,沂州报告,杀死沂州都指挥使石敬德,并杀掉他全家人,他是石敬瑭的弟弟。

古文:乙未,以前彰武军节度使高行周为潞州节度使,充太原四面招抚排阵使;以潞州节度使皇甫立为华州节度使。

现代文:十三日,任前彰武军节度使高行周为潞州节度使,兼太原四面招抚排阵使;任潞州节度使皇甫立为华州节度使。

古文:丁酉,云州节度使沙彦珣奏,此月二日夜,步军指挥使桑迁作乱,以兵围子城,彦珣突围出城,就西山据雷公口。

现代文:十五日,云州节度使沙彦王旬报告,这个月二日夜晚,步军指挥使桑迁叛乱,领兵包围子城,沙彦王旬突围出城,到西山占据雷公口。

古文:三日,招集兵士入城诛乱军,军城如故。

现代文:三日,召集士兵进城诛灭乱军,军城如故。

古文:辛丑,以将作监丞、介国公宇文颉为汝州襄城令。

现代文:十九日,任将作监丞、介国公宇文颉为汝州襄城令。

古文:乙巳,以卫尉卿聂延祚为太子宾客。

现代文:二十三日,任卫尉卿聂延祚为太子宾客。

古文:戊申,范延光奏,此月二十一日收复鄴都,群臣称贺。

现代文:二十六日,范延光报告,这个月二十一日收复邺都,群臣向末帝祝贺。

古文:己酉,以礼部侍郎张昭远为御史中丞;以御史中丞吕琦为礼部侍郎,充端明殿学士。

现代文:二十七日,任礼部侍郎张昭远为御史中丞;任御史中丞吕琦为礼部侍郎,充端明殿学士。

**古文:庚戌,中书奏: 刘延皓宾佐等,帅臣既已削夺,其行军司马李延筠、副使边仁嗣以下,望命放归田里。 **

现代文:二十八日,中书上奏 :刘延皓身边宾客佐僚等人,主帅既然已经被削夺官爵,其行军司马李延筠、副使边仁嗣以下官员,希望下令放归乡里。

**古文:奏入,帝大怒,诏大理曰: 帅臣失守,已行削夺,其僚佐合当何罪? **

现代文:奏本送上,末帝大怒,下诏给大理寺说 :主帅失守,已经削夺官职,其部下僚佐又该当什么罪?

古文:既而竟依中书所奏。

现代文:过了一会儿还是依从了中书所奏。

古文:壬子,诏范延光诛张令昭部下五指挥及忠锐、忠肃两指挥。

现代文:三十日,诏令范延光诛杀张令昭部下五位指挥以及忠锐、忠肃军两位指挥。

古文:继范延光奏,追兵遣袭张令昭部下败兵至邢州沙河,斩首三百级,并献张令昭、邢立、李贵等首级。

现代文:接着范延光报告,派追兵袭击张令昭部下败兵到邢州沙河,斩首三百级,并献上张令昭、邢立、李贵等人的首级。

古文:洺州奏擒获魏府作乱捧圣指挥使马彦柔以下五十八人。邢、磁州相次擒获乱兵,并送京师。

现代文:又报告,抓获张令昭同党捧圣指挥使米全以下各指挥使都头共十三人,都在府门杀掉。氵名州上奏: 擒获魏府作乱捧圣指挥使马彦柔以下五十八人,邢州、磁州相继擒获乱兵,一并送到京师。

古文:彰圣指挥使张万迪以部下五百骑叛入太原,诏诛家属于怀州本营。

现代文:彰圣指挥使张万迪带部下五百骑兵叛入太原。 下诏在怀州本营诛杀叛军家属。

古文:八月戊午,契丹遣使摩哩入朝。

现代文:八月二日,契丹派使者梅里来朝廷。

古文:己未,以汴州节度使范延光为天雄军节度使、守太傅、兼中书令;以西京留守李周为汴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现代文:三日,任汴州节度使范延光为天雄军节度使、守太傅、兼中书令,任西京留守李周为汴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古文:癸亥,应州奏,契丹三千骑迫城。

现代文:七日,应州报告,契丹三千骑兵迫近州城。

古文:诏端明殿学士吕琦往河东忻、代诸屯戍所犒军。

现代文:诏令端明殿学士吕琦到河东忻州、代州各屯戍地犒劳军队。

古文:以左龙武大将军袁义为右监门上将军,以振武军节度使安叔千充代北兵马都部署。

现代文:任左龙武大将军袁山义为右监门上将军,任振武军节度使安叔千兼代北兵马都部署。

古文:己巳,云州沙彦珣奏,供奉官李让勋送夏衣到州,纵酒凌轹军都行,劫杀兵马都监张思殷、都指挥使党行进,其李让勋已处斩讫。

现代文:十二日,云州沙彦王旬报告,供奉官李让勋送夏衣到本州时,喝醉了酒凌辱军士,劫杀兵马总监张思、都指挥使党行进,李让勋已经处决。

古文:张敬达奏,造五龙桥攻太原城次。

现代文:张敬达报告,造五龙桥攻打太原城。

古文:戊寅,以镇州节度使董温琪充东北面副招讨使。

现代文:二十一日,任镇州节度使董温琪兼东北面副招讨使。

古文:己卯,洺州献野茧二十斤。

现代文:二十二日,氵名州献上二十斤野蚕茧。

古文:辛巳,张敬达奏,贼城内出骑军三十队、步卒三千人冲长连城,高行周袭杀入壕,溺死者大半,擒贼将安小喜以下百余人,甲马一百八十匹。

现代文:二十四日,张敬达报告,敌城内出来骑兵三十队、步兵三千人连接成长阵,高行周进入城壕袭击,淹死者一大半,擒获敌将安小喜以下一百多人,甲马一百八十匹。

古文:九月甲辰,张敬达奏,此月十五日,与契丹战于太原城下,王师败绩。

现代文:九月十八日,张敬达报告,这个月十五日,与契丹在太原城下交战,我方失败了。

古文:时契丹主自率部族来援太原,高行周、符彦卿率左右厢骑军出斗,蕃军引退。

现代文:此时契丹主亲自率领部族来援救太原石敬瑭,高行周、符彦卿率领左右厢骑兵出战,契丹军后退。

古文:巳时后,蕃军复成列,张敬达、杨光远、安审琦等阵于贼城西北,倚山横阵,诸将奋击,蕃军屡却。

现代文:上午十时后,契丹军又排成阵列,张敬达、杨光远、安审琦等在敌城西北列阵,倚靠山势,各位将军奋勇出击,契丹军多次被击退。

古文:至晡,我骑军将移阵,蕃军如山而进,王师大败,投兵仗相藉而死者山积。

现代文:到傍晚,我军骑兵将要转移阵地,契丹军像山一样进击,我军大败,丢弃兵器、互相挤压而死的人堆积如山。

古文:是夕,收合余众,保于晋祠南晋安寨,蕃军堑而围之,自是音闻阻绝。

现代文:这一晚,收集余下众兵,在晋祠南边晋安寨固守,契丹军挖掘堑壕围住,从此音讯隔绝。

古文:朝廷大恐。

现代文:朝廷大为恐慌。

古文:是日,遣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符彦饶率兵屯河阳,诏范延光率兵由青山路趋榆次,诏幽州赵德钧由飞狐路出敌军后,辉州防御使潘环合防戍军出慈、隰以援张敬达。

现代文:这一天,派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符彦饶率兵驻守河阳,诏令范延光率兵从青山路奔赴榆次,诏令幽州赵德钧从飞狐路到敌军后方,令耀州防御使潘环会合防戍军出慈州、隰州以救援张敬达。

古文:以前绛州刺史韩彦恽为太子宾客。

现代文:任前绛州刺史韩彦恽为太子宾客。

古文:契丹主移帐于柳林。

现代文:契丹主转移到柳林。

古文:乙巳,诏取二十二日幸北面军前。

现代文:十九日,下诏说,准备在二十二日末帝亲临北面军前。

古文:戊申,帝发京师,路经徽陵,帝亲行谒奠。

现代文:二十二日,末帝从京师出发,经过徽陵,末帝亲自拜谒祭奠。

古文:夕次河阳,召群臣议进取,卢文纪劝帝驻河桥。

现代文:晚上到达河阳,召见群臣议论进军一事,卢文纪劝末帝驻在河桥。

古文:庚戌,枢密使赵延寿先赴潞州。

现代文:二十四日,枢密使赵延寿先去潞州。

古文:辛亥,幸怀州。

现代文:二十五日,到怀州。

古文:召吏部侍郎龙敏访以机事,敏劝帝立东丹王赞华为契丹主,以兵援送入蕃,则契丹主有后顾之患,不能久驻汉地矣。

现代文:召见吏部侍郎龙敏询问机要大事,龙敏劝末帝立东丹王赞华为契丹主,用兵护送入契丹,则契丹主有后顾之忧,不能在汉地长久住下去。

古文:壬戌,诏天下括马,又诏民十户出兵一人,器甲自备。

现代文:末帝很赞同他的看法,却又不用他的计谋。末帝从此饮酒悲歌,形神沮丧。臣下劝他亲征,则说: 你们不要提到石郎,使我心胆落地。

古文:《契丹国志》:唐发民为兵,每七户出征夫一人,自备铠仗,谓之 义军 ,凡得马二千余匹,征夫五千人,民间大扰。

现代文:他害怕疲惫到这种地步。

古文:戊辰,代州刺史张朗超授检校太保,以其屡杀敌众,故以是命奖之。

现代文:十月二日夜,彗星出现在虚危,一尺多长。七日,下诏在天下搜集马匹,又下诏要百姓每十户出一人当兵,自己备好武器盔甲。十三日,代州刺史张朗破格授检校太保,因他多次击杀敌众兵,所以有此任命奖励他。

古文:癸酉,幽州赵德钧以本军三千骑与镇州董温琪由吴兒谷趋潞州。

现代文:十八日,幽州赵德钧带本军二千骑兵和镇州董温琪从吴儿谷前往潞州。

古文:十一月戊子,以赵德钧为诸道行营都统,以赵延寿为河东道南面行营招讨使,以刘延朗副之。

现代文:十一月三日,任赵德钧为各道行营都统,任赵延寿为河东道南面行营招讨使,任刘延朗为副使。

古文:庚寅,以范延光为河东道东南面行营招讨使,以李周副之。

现代文:五日,任范延光为河东道东南面行营招讨使,任李周为副使。

古文:帝以吕琦尝佐幽州幕,乃命赍都统官告以赐德钧,兼犒军士。

现代文:末帝因吕琦曾在幽州幕中做过僚佐,便命令他带都统官文书赐给赵德钧,附带慰劳军士。

**古文:琦至,从容宣帝委任之意,德钧曰: 既以兵相委,焉敢惜死! **

现代文:吕琦到军营,从容宣布末帝委任大意,赵德钧说: 既然将兵权托付给我,怎么敢贪生怕死!

古文:德钧志在并范延光军,奏请与延光会合。

现代文:赵德钧想吞并范延光的军队,上奏请让他与范延光会合。

古文:帝以诏谕延光,延光不从。

现代文:末帝下诏告诉范延光,范延光不听从。

古文:丁酉,延州上言,节度使杨汉章为部众所杀,以前坊州刺史刘景严为延州留后。

现代文:十二日,延州上奏节度使杨汉章被部下众兵所杀,以前坊州刺史刘景岩为延州留后。

古文:庚子,赵德钧奏,大军至团柏谷,前锋杀蕃军五百骑。

现代文:十五日,赵德钧报告,大军到团柏谷,前锋杀契丹军五百骑兵。

古文:范延光奏,军至榆次,蕃军退入河东川界。

现代文:范延光报告,军队到榆次,契丹军退入河东川界。

古文:潘环奏,隰州逐退蕃军。

现代文:潘环报告,隰州逐退契丹军。

古文:壬寅,赵德钧奏,军出谷口,蕃军渐退,契丹主见驻柳林寨。

现代文:十七日,赵德钧报告,军队出谷口,契丹军渐渐退走,契丹主现在驻扎在柳林寨。

古文:时德钧累奏乞授延寿镇州节制,帝怒曰: 德钧父子坚要镇州,苟能逐退蕃戎,要代予位,亦甘心矣。

现代文:这时赵德钧多次上奏请求授予赵延寿镇州节制,末帝怒道: 赵德钧父子坚持要镇州,如能逐退敌兵,就是要代替我的位置,也心甘情愿。

古文:辛酉,以右龙武统军李从昶为左龙武统军,以前邠州节度使杨思权为右龙武统军。

现代文:若以敌人为要挟,玩弄我,只怕猎狗和野兔都会同归于尽。 赵德钧听了不高兴。闰十一月一日,冬至,群臣到行宫称贺,末帝说: 晋安寨内的将士,一定在思念家国吧。 因而久久哭泣流泪,六日,任右龙武统军李从昶为左龙武统军,任前分阝州节度使杨思权为右龙武统军。

古文:壬戌,丹州刺史康承询停任,配流邓州。

现代文:七日,丹州刺史康承询停职,流放邓州。

古文:时承询奉诏率义军赴延州义军乱,承询奔鄜州,故有是责。

现代文:当时康承询奉诏率义军开往延州,义军作乱,康承询奔到鹿阝州,所以有这次处分。

古文:甲子,太原行营副招讨使杨光远杀招讨使张敬达于晋安寨,以兵降契丹。

现代文:九日,太原行营副招讨使杨光远杀死招讨使张敬达于晋安寨,率兵投降契丹。

古文:时契丹围寨,自十一月以后刍粮乏绝,军士毁居屋茅、淘马粪、削松甗以供秣饲,马尾鬣相食俱尽。

现代文:当时契丹人包围晋安寨,从十一月以后粮草断绝,士兵毁掉住房茅草、淘马粪、削松柿来供应饲料,马尾巴以及颈脖上的毛也吃光了。

**古文:杨光远谓敬达曰: 少时人马俱尽,不如奋命血战,十得三四,犹胜坐受其弊。 **

现代文:杨光远对张敬达说 :过不多久人马都完了,不如拼命血战,十个里面活下三四个,也比坐在这里等死要强。

**古文:敬达曰: 更少待之。 **

现代文:张敬达说: 再等一会儿。

古文:一日,光远伺敬达无备,遂杀之,与诸将同降契丹。

现代文:一天,杨光远趁张敬达没有防备,便杀了他,和诸位将军一同投降契丹。

古文:时马犹有五千匹,契丹主以汉军与石敬瑭,其马及甲仗即赍驱出塞。

现代文:这时战马还有五千匹,契丹主把投降汉军合并到石敬瑭军中,把马和甲仗都带往塞外。

古文:丁卯,契丹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约为父子之国,改元为天福。

现代文:十二日,契丹主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约定为父子之国,改元为天福。

古文:契丹与晋高祖南行,赵德钧父子与诸将自团柏谷南奔,王师为蕃骑所蹙,投戈弃甲,自相腾践,挤于岩谷者不可胜纪。

现代文:契丹主与晋高祖石敬瑭一同南行,赵德钧父子和各位将军从团柏谷南逃,唐军被契丹骑兵所围困,投戈弃甲,自相践踏,拥挤掉到岩谷以下的人不可计数。

古文:己巳,帝闻晋安寨为敌所陷,诏移幸河阳,时议以魏府军尚全,契丹必惮山东,未敢南下,车驾可幸鄴城。

现代文:十四日,末帝听说晋安寨被敌人攻陷,下诏转移到河阳,当时议论认为魏府军队还完备,契丹主必然害怕山东,不敢南下,皇上可以到邺城。

古文:帝以李崧与范延光相善,召入谋之。

现代文:末帝因李崧和范延光关系好,召李崧前来相谋。

古文:薛文遇不知而继至,帝变色,崧蹑文遇足,乃出。

现代文:薛文遇不知道而跟着来到,末帝脸色大变,李崧暗地踩薛文遇的脚,薛文遇才出去。

**古文:帝曰: 我见此物肉颤,适拟抽刀刺之。 **

现代文:末帝说: 我看见这个东西就发抖,正想拔刀杀了他。

**古文:崧曰: 文遇小人,致误大事,刺之益丑。 **

现代文:李崧说 :薛文遇是个小人,以致误了大事,杀他更加不好。

古文:崧因请帝归京。

现代文:李崧因而请末帝回京城。

古文:壬申,车驾至河阳。

现代文:十七日,末帝车驾到河阳。

古文:甲戌,晋高祖与契丹至潞州,契丹遣蕃将大详衮率五千骑送晋高祖南行。

现代文:十九日,晋高祖和契丹主到潞州,契丹主派契丹将军大相温率五千骑兵护送晋高祖南行。

古文:丁丑,车驾至自河阳。

现代文:二十二日,车驾从河阳来到。

古文:时左右劝帝固守河阳。

现代文:当时左右近臣劝末帝固守河阳。

古文:居数日,符彦饶、张彦琪至,奏帝不可城守。

现代文:过了几天,符彦饶、张彦琪来到,对末帝说不可据城固守。

古文:是日晚,至东上门,小黄门鸣鞘于路,索然无声。

现代文:这一天晚上,到东上门,小宦官在路上甩动鞭梢,竟索然无声。

**古文:己卯,帝遣马军都指挥使宋审虔率千余骑至白马坡,言踏阵地,时诸将谓审虔曰: 何地不堪交战,谁人肯立于此? **

现代文:二十四日,末帝派马军都指挥使宋审虔率一千多骑兵到白马坡,勘察阵地,此时各位将军对宋审虔说 :哪里不可以交战,何必要在这里?

古文:审虔乃请帝还宫。

现代文:宋审虔便请末帝回宫。

古文:庚辰,晋高祖至河阳。

现代文:二十五日,晋高祖到河阳。

古文:辛巳辰时,帝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燔于元武楼。

现代文:二十六日上午八时,末帝率全族人和太后曹氏在玄武楼自焚。

古文:晋高祖入洛,得帝烬骨于火中,来年三月,诏葬于徽陵之封中。

现代文:晋高祖进入洛阳,在火中得到末帝骨灰,第二年三月,下诏葬在徽陵的墓中。

古文:帝在位共二年,年五十二。

现代文:末帝在位共二年,五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