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六

古文:李宗闵,字损之,宗室郑王元懿之后。

现代文:李宗闵字损之,是皇族郑王李元懿的后代。

古文:祖自仙,楚州别驾。

现代文:祖父李自仙,是楚州别驾。

古文:父,宗正卿,出为华州刺史、镇国军潼关防御等使。

现代文:父亲李曾羽,曾任宗正卿,后调出宫廷任华州刺史、镇国军潼关防御等使臣。

古文:兄夷简,元和中宰相。

现代文:李曾羽的兄长李夷简,是宪宗元和年间的宰相。

古文:宗闵,贞元二十一年进士擢第,元和四年,复登制举贤良方正科。

现代文:李宗闵于德宗贞元二十一年中进士,元和四年又考中贤良方正制科。

古文:初,宗闵与牛僧孺同年登进士第,又与僧孺同年登制科。

现代文:起初,李宗闵与牛僧孺同年中进士,又与僧孺同年考中制科。

古文:应制之岁,李吉甫为宰相当国,宗闵、僧孺对策,指切时政之失,言甚鲠直,无所回避。

现代文:应考制科这年,李吉甫任宰相执政,李宗闵、牛僧孺在对答政事、经义的设问考题时,指摘施政失当,言辞十分刚直,毫无避忌。

古文:考策官杨于陵、韦贯之、李益等又第其策为中等,又为不中第者注解牛、李策语,同为唱诽。

现代文:主考对策的考官杨於陵、韦贯之、李益还将他们的策对成绩列中等;牛、李二人对答策问的话,又被落第的学士子加以注解,与他们一同指摘朝政。

古文:又言翰林学士王涯甥皇甫湜中选,考核之际,不先上言。

现代文:还说翰林学士王涯的外甥皇甫氵是中选,考核时王涯没有事先禀报朝廷请求回避。

古文:裴垍时为学士,居中覆视,无所异同。

现代文:裴土自是学士,在考中复查,责任相同。

古文:吉甫泣诉于上前,宪宗不获已,罢王涯、裴垍学士。垍守户部侍郎,涯守都官员外郎,吏部尚书杨于陵出为岭南节度使,吏部员外郎韦贯之出为果州刺史。

现代文:李吉甫向宪宗哭诉,宪宗不得已,免去了王涯、裴土自的学士职务,改任裴土自暂时代理户部侍郎,王涯暂代都官员外郎;吏部尚书杨於陵调出朝廷任岭南节度使,吏部员外郎韦贯之调任果州刺史。

古文:王涯再贬虢州司马,贯之再贬巴州刺史;僧孺、宗闵亦久之不调,随牒诸侯府。

现代文:王涯后又贬为虢州司马,韦贯之再贬为巴州刺史;牛僧孺、李宗闵也长时间没有提升,随选官的文牒置于地方官府。

古文:七年,吉甫卒,方入朝为监察御史,累迁礼部员外郎。

现代文:元和七年,李吉甫去世,李宗闵才调入朝廷任监察御史,递升至礼部员外郎。

古文:元和十二年,宰相裴度出征吴元济,奏宗闵为彰义军观察判官。

现代文:元和十二年,宰相裴度征讨吴元济,奏请朝廷委任李宗闵为彰义军观察判官。

古文:贼平,迁驾部郎中,又以本官知制诰。

现代文:吴元济被平定后,李宗闵升官为驾部郎中,并以本官职掌管朝廷诏令文书。

古文:穆宗即位,拜中书舍人。时自宗正卿出刺华州,父子同时承恩制,人士荣之。

现代文:穆宗登基,委任他为中书舍人;这时李曾羽由宗正卿出任华州史,父子同时接受皇帝的委任诏令,上流人士认为这是荣耀的事。

古文:长庆元年,子婿苏巢于钱徽下进士及第,其年,巢覆落。

现代文:长庆元年,李宗闵的女婿苏巢在钱徽手下中进士,同年,苏巢复试落选。

古文:宗闵涉请托,贬剑州刺史。

现代文:李宗闵涉嫌托情走门路,被贬为剑州刺史。

古文:时李吉甫子德裕为翰林学士,钱徽榜出,德裕与同职李绅、元稹连衡言于上前,云徽受请托,所试不公,故致重覆。

现代文:这时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任翰林学士,钱徽发榜后,李德裕与同职的李绅、元稹多次对穆宗讲:钱徽接受李宗闵的托情,考试不公正,因而致使进行复试。

古文:比相嫌恶,因是列为朋党,皆挟邪取权,两相倾轧。

现代文:两家先后互生怨憎,由此各结党羽,各都怀藏私心争权,彼此倾轧。

古文:自是纷纭排陷,垂四十年。

现代文:从此双方排挤构陷不断,近四十年。

古文:复入为中书舍人。

现代文:李宗闵再次进入朝廷任中书舍人。

古文:三年冬,权知礼部侍郎。

现代文:长庆三年冬,暂代礼部侍郎。

古文:四年,贡举事毕,权知兵部侍郎。

现代文:次年,科举考试结束后,暂代兵部侍郎。

古文:宝历元年,正拜兵部侍郎,父忧免。

现代文:敬宗宝历元年,刚任兵部侍郎,因守父丧而免职。

古文:太和二年,起为吏部侍郎,赐金紫之服。

现代文:文宗太和二年,起用为吏部侍郎,皇帝赐予金符紫服。

古文:三年八月,以本官同平章事。

现代文:太和三年八月,以本官职任同平章事。

古文:时裴度荐李德裕,将大用。

现代文:这时裴度举荐李德裕,打算重用。

古文:德裕自浙西入朝,为中人助宗闵者所沮,复出镇。

现代文:李德裕从浙江调入朝廷,被帮助李宗闵的宦官阻止,又调出朝廷任镇守。

古文:寻引牛僧孺同知政事,二人唱和,凡德裕之党皆逐之。

现代文:接着李宗闵引荐牛僧孺与自己一同主持政事,二人相互呼应,凡是李德裕一党的人一概逐出朝廷。

古文:累转中书侍郎、集贤大学士。

现代文:后李宗闵递升为中书侍郎、集贤大学士。

古文:七年,德裕作相。

现代文:太和七年,李德裕任宰相。

古文:六月,罢宗闵知政事,检校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

现代文:六月,免除李宗闵掌管朝廷政务,任其为检校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

古文:宗闵为吏部侍郎时,因驸马都尉沈结托女学士宋若宪及知枢密杨承和,二人数称之于上前,故获征用。

现代文:李宗闵任吏部侍郎时,因驸马都尉沈立羲交结托请女学士宋若宪和知枢密杨承和,宋、杨二人屡次向文宗称道他,因而得到征用。

古文:及德裕秉政,群邪不悦,而郑注、李训深恶之。文宗乃复召宗闵于兴元,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命德裕代宗闵为兴元尹。

现代文:到李德裕执政,众奸邪之徒不高兴,而郑注、李训又痛恶他,文宗便又从兴元召回李宗闵任中书侍郎、平章事,调李德裕接替李宗闵任兴元尹。

古文:既再得权位,辅之以训、注,尤恣所欲,进封襄武侯,食邑千户。

现代文:李宗闵再次获得权位后,使用李训、郑注协助自己,更为所欲为;被进封为襄武侯,食邑三千户。

**古文:九年六月,京兆尹杨虞卿得罪,宗闵极言救解,文宗怒叱之曰: 尔尝谓郑覃是妖气,今作妖,覃耶、尔耶? **

现代文:太和九年六月,京兆尹杨虞卿获罪,李宗闵为他极力解救,文宗愤怒地喝斥他说: 你曾说郑覃是不祥的妖气,今天作妖的,是郑覃呢,还是你呢?

古文:翌日,贬明州刺史,寻再贬处州长史。

现代文:第二天,将他贬为明州刺史,不久又贬他为处州长史。

古文:七月,郑注发沈、宋若宪事,内官杨承和、韦元素、沈及若宪姻党坐贬者十余人,又贬宗闵潮州司户。

现代文:七月,郑注揭发沈立羲、宋若宪的事,近臣杨承和、韦元素、沈立羲及宋若宪的姻亲、宗族受株连被贬官的有十余人,李宗闵再被贬为潮州司户。

古文:时训、注窃弄威权,凡不附己者,目为宗闵、德裕之党,贬逐无虚日,中外震骇,连月阴晦,人情不安。

现代文:这时李训、郑注窃取权柄玩弄威权势力,凡属不依附自己的人,尽视为李宗闵、李德裕的党羽,贬斥朝官不空一日,朝廷内外震动惊骇,连月阴霾,人心不安。

古文:九月诏曰:朕承天缵历,烛理不明,劳虚襟以求贤,励宽德以容众。

现代文:九月,文宗颁诏说: 朕承受天命继承国祚,洞察事理未能分明,但劳神虚怀以求贤士,励志宽惠以容众才。

古文:顷者,或台辅乖弼违之道,而具僚扇朋附之风;翕然相从,实篸彝宪。

现代文:近来,有的宰辅大臣违背纠正过失之道,而与僚臣煽扬阿附结党之风,上下一致言行协同,实为败坏典章大法。

古文:致使薰莸共器,贤不肖并驰;退迹者成后时之夫,登门者有迎吠之客。

现代文:致使良莠不分同置一处,德才兼备者与无德无才者一并进用,离开正道者反成日后官长,登门求见者多有附和之宾客。

古文:缪戾之气,堙郁和平,而望阴阳顺时,疵疠不作;朝廷清肃,班列和安,自古及今,未尝有也。

现代文:反常的气焰,埋灭了和顺之风,而指望日月顺应时序,灾害疫病不发,朝廷清明整肃,朝官和睦安定,从古到今,从未有过。

古文:今既再申朝典,一变浇风,扫清朋比之徒,匡饬贞廉之俗。凡百卿士,惟新令猷。

现代文:现已重申朝廷典章,一改浮薄风气,扫清趋附结党之徒,扶正忠贞廉明之风,所有执政宰辅,实施新政善道。

古文:如闻周行之中,尚蓄疑惧,或有妄相指目,令不自安,今斯旷然,明喻朕意。

现代文:如若听说仕宦之中,还有人心存疑惧,或者有人非分观望,致使自己不得安宁,现今情况业已明朗,明白昭示朕的心意。

古文:应与宗闵、德裕或亲或故及门生旧吏等,除今日已前黜远之外,一切不问。

现代文:应和亲附李宗闵、李德裕的亲朋故交门生旧吏,除今日以前罢官流放者外,一概不予追究。

古文:各安职业,勿复为嫌。

现代文:各安本职之业,不要再生仇怨。

**古文:文宗以二李朋党,绳之不能去,尝谓侍臣曰: 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 **

现代文:文宗因二李朋党相争,虽屡经禁止仍不能清除,曾对身边的侍臣说: 除掉河北的贼寇不难,消除这班朋党实在是难。

古文:宗闵虽骤放黜,竟免李训之祸。

现代文:李宗闵这次虽骤然被罢免,但竟因此而避免了卷入李训叛逆的灾祸。

古文:开成元年,量移衢州司马。

现代文:文宗开成元年,李宗闵调至邻近的衢州任司马。

古文:三年,杨嗣复辅政,与宗闵厚善,欲拔用之,而畏郑覃沮议,乃托中人密讽于上。

现代文:开成三年,杨嗣复辅助执政,他与李宗闵友情深厚,想提拔任用他,但怕郑覃阻止非议,便托宦官向文宗缜密地委婉进言。

**古文:上以嗣复故,因紫宸对,谓宰相曰: 宗闵在外四五年,宜别授一官。 **

现代文:文宗因杨嗣复托请之故,于是在紫宸殿召见大臣奏对时,对宰相说: 宗闵在地方任职四、五年,该另授一官职。

古文:郑覃曰: 陛下怜其地远,宜移近内地三五百里,不可再用奸邪。

现代文:郑覃说: 陛下怜悯他所处的地方太远,可调他靠近内地三、五百里,不可再重用奸邪的人。

**古文:陛下若欲用宗闵,臣请先退。 **

现代文:陛下若想任用李宗闵,臣请陛下让我先辞职。

古文:陈夷行曰: 比者,宗闵得罪,以朋党之故,恕死为幸。

现代文:陈夷行说: 近年,李宗闵获罪,因结成朋党,宽恕不死已是幸运。

**古文:宝历初,李续之、张又新、苏景胤等,朋比奸险,几倾朝廷,时号 八关十六子 。 **

现代文:宝历初年,李续之、张又新、苏景胤等人,相互勾结奸诈阴险,几乎使朝廷倾覆,当时号称 八关十六子 。

古文:李珏曰: 主此事者,罪在逢吉。

现代文:李王玉说: 主谋这件事,罪过在李逢吉。

**古文:李续之居丧服阕,不可不与一官,臣恐中外衣冠,交兴议论,非为续之辈也。 **

现代文:李续之守丧三年已满,不能不授予他一个官职,我担心朝廷内外的士大夫,一起大肆议论,并不是为了李续之这班人。

**古文:夷行曰: 昔舜逐四凶天下治。朝廷求理,何惜此十数纤人? **

现代文:陈夷行说: 往古舜帝放逐四大恶人而天下太平,朝廷要求得政局太平,怎能怜惜这十几个小人?

**古文:嗣复曰: 事贵得中,不可但徇憎爱。 **

现代文:杨嗣复说: 论事以求得不偏不倚为贵,不能只偏从爱憎。

**古文:上曰: 与一郡可也。 **

现代文:文宗说: 给他管一个郡好了。

**古文:郑覃曰: 与郡太优,止可洪州司马耳。 **

现代文:郑覃说: 给他管一个郡太优待,只可任洪州司马而已。

**古文:夷行曰: 宗闵养成郑注之恶,几覆邦家,国之巨蠹也。 **

现代文:陈夷行说: 李宗闵助成了郑注的罪恶,几乎使国家倾覆,他是国家的大蛀虫。

**古文:嗣复曰: 比者,陛下欲加郑注官,宗闵不肯,陛下亦当记忆。 **

现代文:杨嗣复说: 先前,陛下想给郑注加官,李宗闵不肯,陛下该还记得。

古文:覃曰: 嗣复党庇宗闵。

现代文:郑覃说: 杨嗣复偏袒李宗闵。

**古文:臣观宗闵之恶,甚于李林甫。 **

现代文:臣看李宗闵的罪恶,超过李林甫。

古文:嗣复曰: 覃语大过。

现代文:杨嗣复说: 郑覃的话大错特错。

古文:昔玄宗季年,委用林甫,妒贤害能,破人家族。

现代文:以往玄宗末年,委用李林甫,李林甫妒贤害能,毁害别人的家族。

古文:宗闵在位,固无此事。

现代文:宗闵在位时,绝无这类事。

古文:况太和末,宗闵、德裕同时得罪。

现代文:况且太和末年,李宗闵、李德裕同时获罪。

古文:二年之间,德裕再领重镇,而宗闵未离贬所。

现代文:两年之间,德裕再度统领重镇,而宗闵却没有离开被贬去的地方。

古文:陛下惩恶劝善,进退之理宜均,非臣独敢党庇。

现代文:陛下惩恶奖善,进用与斥退的准则应当均等,并非臣下胆敢偏袒。

**古文:昨殷侑与韩益奏官及章服,臣以益前年犯赃,未可其奏;郑覃托臣云 幸且勿论。 **

现代文:日前殷侑给韩益奏请官职及礼服,臣因韩益犯贪赃罪,未准他的奏请,郑覃托情对臣说: 望勿虑及其罪。

**古文:孰为党庇? **

现代文:谁在偏袒?

古文:翌日,以宗闵为杭州刺史。

现代文:次日,委任李宗闵为杭州刺史。

古文:四年冬,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现代文:开成四年冬,李宗闵升为太子宾客,分管东都。

古文:时郑覃、陈夷行罢相,嗣复方再拔用宗闵知政事,俄而文宗崩。

现代文:这时郑覃、陈夷行被免除宰相职务,杨嗣复才再次提拔任用李宗闵掌管政事,不久文宗逝世。

古文:会昌初,李德裕秉政,嗣复、李珏皆窜岭表。

现代文:武宗会昌初年,李德裕执政,杨嗣复、李珏都被放逐到岭表。

古文:累迁检校尚书右仆射,俄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宣宗即位罢相,以太子宾客分司卒。魏抃,字申之,钜鹿人。

现代文:会昌三年,刘稹占据泽潞反叛。李德裕以李宗闵素来与刘稹的叔父刘从谏交情深厚,上党靠近东都,李宗闵分管东都不合适,将他调出东都任封州刺史。又揭发了他的旧事,将他贬为郴州司马,他死在被贬的处所。魏抃字申之,巨鹿人。

古文:五代祖文贞公征,贞观朝名相。

现代文:他的前五代祖文贞公魏征,是太宗贞观朝的名相。

古文:曾祖殷,汝阳令。

现代文:曾祖父魏殷,曾任汝阳县令。

古文:祖明,亦为县令。

现代文:祖父魏明,也是县令。

古文:父冯,献陵台令。

现代文:父亲魏冯,是献陵台令。

古文:抃,太和七年登进士第。

现代文:魏抃在文宗太和七年考中进士。

古文:杨汝士牧同州,辟为防御判官,得秘书省校书郎。

现代文:杨汝士主管同州时,征召魏抃任防御判官,获得秘书省校书郎职位。

古文:汝士入朝,荐为右拾遗。

现代文:杨汝士入朝任职举荐魏抃为右拾遗。

古文:文宗以抃魏徵之裔,颇奇待之。

现代文:文宗因为魏抃是魏征的后代,对待他很特殊。

古文:前邕管经略使董昌龄枉杀录事参军衡方厚,坐贬溆州司户。

现代文:在此之前邕管经略使董昌龄冤杀了录事参军衡方厚,因而贬官为溆州司户。

古文:至是量移硖州刺史,抃上疏论之曰: 王者施涣汗之恩以赦有罪,唯故意杀人无赦。

现代文:这时移近安置任硖州刺史,魏抃上疏评论说: 帝王发布号令施恩,赦免有罪的人,只有故意杀人的不赦。

古文:昌龄比者录以微效,授之方隅,不能祗慎宠光,恣其狂暴,无辜专杀,事迹显彰。

现代文:董昌龄近来因朝廷记载了他的微小功劳,授予他掌管一方边镇重任,他不能恭敬谨慎地对待恩宠荣耀,却恣意滥施狂暴,擅自杀戮无辜,事实彰明较著。

古文:妻孥衔冤,万里披诉。

现代文:受害人妻儿含冤负屈,远行万里投诉。

古文:及按鞫伏罪,贷以微生,中外议论,以为屈法。

现代文:到审问时董昌龄承认罪过,却未被判决处死,朝廷内外纷纷议论,认为这是违法曲断。

古文:今若授之牧守,以理疲人,则杀人者拔擢,而冤苦者何伸?

现代文:现今如若授予董昌龄州郡长官职务,让他去治理受害忧伤的人,那么,杀人者被提拔,遭冤的苦情怎么洗雪?

**古文:交紊宪章,有乘至理。 **

现代文:一再违乱典章制度,有背最根本的道理。

古文:疏奏,乃改为洪州别驾。

现代文:上疏奏效,于是将董昌龄改任为洪州别驾。

古文:御史中丞李孝本,皇族也,坐李训诛,有女没人掖廷。

现代文:御史中丞李孝本,是皇族,因牵涉李训谋逆叛处死罪,他有个女儿被没收进后宫。

古文:抃谏曰:

现代文:魏抃上疏劝谏说:

古文:臣闻治国家者,先资于德义;德义不修,家邦必坏。

现代文: 臣听说:治理国家,首先靠施恩德行仁义,不遵循施德行义之道,家族、邦国必然败坏。

古文:故王者以德服人,以义使人。

现代文:因此能成就大业的帝王以德服人心,以义使用人。

古文:服使之术,要在修身;修身之道,在于孜孜。

现代文:服人心、使用人的方法,关键在修身;修身之道,在于勤勉不怠。

古文:夫一失百亏之戒,存乎久要之源。

现代文:一失而百亏的自警,来源于平时的自约。

**古文:前志曰: 勿以小恶而为之,勿以小善而不为。 **

现代文:前人的记述说: 不要认为是小恶就去作恶,不要认为是小善就不行善。

古文:斯则惧於渐也!

现代文:这就是警惕、担心逐步发展呀!

古文:臣又闻,君如日焉,显晦之微,人皆瞻仰;照临之大,何以掩藏?

现代文:臣又听说:人君如同太阳,明暗微有变化,人人都会瞻望;太阳的光照如此之大,明暗的变化怎能掩藏?

古文:前代设敢谏之鼓,立诽谤之木,贵闻其过也。

现代文:前代的圣君明主,在朝堂上设置鼓励大胆进言的谏鼓,在宫门外树立提倡非议朝政的谤木,是珍重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

古文:陛下即位以来,诞敷文德,不悦声色,出后宫之怨妇,配在外之鳏夫。

现代文:陛下登位以来,大力布行礼乐教化,从不爱好声色之娱,放出后宫失偶的妇人,匹配在外无妻的男子。

古文:洎今十年,未尝采择。

现代文:至今十年以来,从未采选宫人。

古文:自数月已来,天睠稍回,留神妓乐,教坊百人、二百人,选试未已;庄宅司收市,亹癖有闻。

现代文:自近数月以来,皇上慕恋渐改,关注女伎乐舞,教坊一百人、二百人选用不止,庄宅司没收、采买的事,略有所闻。

古文:昨又宣取李孝本之女入内。

现代文:日前又召取李孝本女儿进宫。

古文:宗姓不异,宠幸何名?

现代文:陛下与她同宗一姓,恩宠于她算什么名份?

古文:此事深累慎修,有亏一篑。

现代文:这件事情极其有损陛下谨慎持重的美名,使陛下陷于功亏一篑的境地。

古文:陛下九重之内,不得闻知。

现代文:陛下在深宫之内,听不到种种议论。

古文:凡此之流,大生物议,实伤理道之本,未免尘秽之嫌。

现代文:凡是这类事情,极遭众人议论,实在有伤事理道义的根本,难免产生名声污秽的嫌疑。

古文:夫欲人不知,莫若勿为。

现代文:要想别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

**古文:谚曰: 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 **

现代文:谚语说: 止住寒冷不如多着皮裘,平息谤议不如加强修身。

古文:伏希陛下照鉴不惑;崇千载之盛德,去一旦之玩好。

现代文:敬望陛下明察不惑,崇尚名传千载的大德,抛弃一时的嗜好。

古文:教坊停息,宗女遣还,则大正人伦之风,深弘王者之体。

现代文:停止教坊的活动,放还同宗的女儿,就能大正人伦风气,弘扬帝王体统。

古文:疏奏,帝即日出孝本女,迁抃右补阙。

现代文:上疏见效,文宗当日就放出了李孝本的女儿,提升魏抃为右补阙。

古文:诏曰: 昔乃先祖贞观中谏书十上,指事直言,无所避讳。

现代文:提升他的诏书说: 当年你的先祖魏征在贞观年间十次奏谏,指明事理直言不讳,没有任何回避顾忌。

古文:每览国史,未尝不沉吟伸卷,嘉尚久之。

现代文:朕每每阅览本朝史书,没有一次不是深思再三,久久嘉许的。

古文:尔为拾遗,其风不坠,屡献章疏,必道其所以。

现代文:你任拾遗职务,作风不减先祖,屡屡进献奏疏,必定说明事理。

古文:至于备洒扫于诸王,非自广其声妓也;恤髫龀之宗女,固无嫌于征取也。

现代文:至于我从诸藩王家中选取洒扫庭院的宫女备用,不是出于扩充歌舞艺妓的考虑;而是体恤尚在童年的同宗女儿,确实没有征召嫔妃的疑惑。

古文:虽然,疑似之间,不可家至而户晓。

现代文:尽管如此,是非难辨的事情,终不能家传户晓。

古文:尔能词旨深切,是博我之意多也。

现代文:你能意深词切地论理,这就比我想的广阔多了。

古文:噫!人能匪躬謇谔,似其先祖;吾岂不能虚怀延纳,仰希贞观之理欤?

现代文:噫,你能不顾身家正直尽忠,酷似你的先祖魏征;我岂能不虚怀采纳忠言,敬取太宗贞观之治呢?

古文:而抃居官日浅,未当叙进,吾岂限以常典,以待直臣!

现代文:虽然魏抃做官时间短浅,不在按级提升之列,我怎么能循守常规,对待忠贞正直之臣?

**古文:可右补阙。 **

现代文:他可以担任右补阙。

古文:帝谓宰臣曰: 昔太宗皇帝得魏徵,裨补阙失,弼成圣政。

现代文:文宗对宰辅大臣说: 当年太宗皇帝得到魏征,让他补正自己的不足与过失,辅佐成就圣明国政。

古文:我得魏抃,于疑似之间,必能极谏。

现代文:我得到魏抃,在是非难辨之际,他必定能尽心劝谏。

**古文:不敢希贞观之政,庶几处无过之地矣。 **

现代文:我不敢希求达到贞观之治的境地,或许也可以处于不犯过失的地步了。

古文:教坊副使云朝霞善吹笛,新声变律,深惬上旨。自左骁卫将军宣授兼扬府司马。

现代文:教坊副使云朝霞擅长吹笛,创制新声变革音律,使文宗深感满意,宣旨授予他以左骁卫将军职位兼扬府司马。

**古文:宰臣奏曰: 扬府司马品高,郎官刺史迭处,不可授伶官。 **

现代文:宰辅大臣进奏说: 扬府司马官品很高,历来由郎官、刺史交替担任,不适合授予乐官。

古文:上意欲授之,因宰臣对,亟称朝霞之善。

现代文:文宗执意想授任云朝霞为扬府司马,趁召见宰辅大臣应对策问之时,竭力称赞云朝霞的长处。

古文:抃闻之,累疏陈论,乃改授润州司马。

现代文:魏抃听说这件事后,接连上疏陈述见解,于是文宗将云朝霞改授为润州司马。

古文:荆南监军使吕令琮从人,擅入江陵县,毁骂县令韩忠,观察使韦长申状与枢密使诉之。

现代文:荆南监军使吕令琮的随从人员擅自闯进江陵县衙署,诽谤辱骂县令韩忠,观察使韦长呈送公文给枢密使投诉。

古文:抃上疏曰: 伏以州县侵屈,只合上闻。中外关连,须存旧制。

现代文:魏抃上疏说: 臣窃以为:州县长官遭受欺凌,只该报告朝廷知道,宫廷内外相互联系,必须保持原有制度。

古文:韦长任膺廉使,体合精详,公事都不奏闻,私情擅为逾越。

现代文:韦长受任观察处置使,办事规矩应当精熟,公务竟都不禀报朝廷知道,却营私徇情擅自违章。

古文:况事无巨细,不可将迎。

现代文:况且政事无论大小,该办就办,不应往返行文。

古文:县令官业有乖,便宜理罪;监军职司侵越,即合闻天。

现代文:县令处理公务有错,应该依据条律治罪;监军办事越职侵权,就该禀报皇上知道。

古文:或以虑烦圣听,何不但申门下?

现代文:如果因为担心烦劳圣上听闻,为什么不就只呈文给门下省?

**古文:今则首紊常典,理合纠绳。伏望圣慈,速加惩戒! **

现代文:现在却率先扰乱正常法度,论理应当列罪惩处。敬望圣上,速加惩诫!

古文:疏奏不出,时论惜之。

现代文:魏抃奏疏呈上后,文宗扣留不批示下达,当时的舆论为之惋惜。

古文:三年,转起居舍人。

现代文:开成三年,魏抃转任起居舍人。

**古文:紫宸中谢,帝谓之曰: 以卿论事忠切,有文贞之风,故不循月限,授卿此官。 **

现代文:他到紫宸殿向皇帝谢恩,文宗对他说: 因为你奏论政事忠贞直切,有你先祖文贞公魏征风度,因此不让你受每月见面次数的限制,授给你这一官职。

**古文:又谓之曰: 卿家有何旧书诏? **

现代文:又对他说: 你家里有什么以往的奏疏、诏令?

**古文:对曰: 比多失坠,惟簪笏见存。 **

现代文:魏抃回答说: 以往多已失落,仅有簪笔、笏板尚存。

古文:上令进来。

现代文:文宗让他进献入宫。

**古文:郑覃曰: 在人不在笏。 **

现代文:郑覃说: 怀念在人不在笏。

**古文:上曰: 郑覃不会我意,此即《甘棠》之义,非在笏而已。 **

现代文:文宗说: 郑覃不理解我的心意,献笏,这就是《诗·甘棠》所表达的怀念德政之义,不仅仅是笏本身而已。

**古文:抃将退,又召诫之曰: 事有不当,即须奏论。 **

现代文:魏抃正要退去,文宗又叫住他,告诉他说: 我行事如有不当,你要立即进呈奏论。

古文:抃曰: 臣顷为谏官,合伸规讽。

现代文:魏抃说: 臣往时担任谏官,理当正言进行规劝。

**古文:今居史职,职在记言,臣不敢辄逾职分。 **

现代文:现今官居史臣,职责仅在记载君主言行,臣不敢超越职分。

**古文:帝曰: 凡两省官并合论事,勿拘此言。 **

现代文:宗说: 凡属门下、中书两省官员合并议政,你尽管陈奏,不要受你刚才讲的话拘束。

古文:寻以本官直弘文馆。

现代文:不久,魏抃以起居舍人官职在弘文馆兼代职务。

古文:四年,拜谏议大夫,仍兼起居舍人,判弘文馆事。

现代文:开成四年,魏抃担任谏议大夫,仍兼起居舍人,并兼任弘文馆职务。

古文:紫宸入阁,遣中使取抃起居注,欲视之。

现代文:一次,在群臣随文宗到紫宸殿升朝时,文宗派宦官向魏抃取要他录写的帝王起居注,想看一看。

古文:抃执奏曰: 自古置史官,书事以明鉴诫。

现代文:魏抃坚定地进言说: 自古以来设置史官,其职责在于记事彰明鉴诫。

古文:陛下但为善事,勿畏臣不书。

现代文:陛下只要是行事正确,就不要担心微臣不记载。

古文:如陛下所行错忤,臣纵不书,天下之人书之。

现代文:如果陛下所做的事有错误,即使我不记载,天下的人会记载下来。

**古文:臣以陛下为文皇帝,陛下比臣如褚遂良。 **

现代文:臣把陛下视为太宗皇帝,陛下应把臣视同褚遂良。

**古文:帝又曰: 我尝取观之。 **

现代文:文宗又说: 我曾经取起居注看过。

古文:抃曰: 由史官不守职分,臣岂敢陷陛下为非法?

现代文:魏抃说: 陛下要史官不守职分,臣岂敢使陛下陷于非法的境地?

古文:陛下一览之后,自此书事须有回避。

现代文:陛下一看之后,从此记事就必须有所回护避忌。

古文:如此,善恶不直,非史也。

现代文:这样一来,不能直书善恶,就不是历史了。

**古文:遗后代,何以取信? **

现代文:传给后代,怎么让人信从?

古文:乃止。

现代文:文宗这才停止索看起居注。

古文:初立朝,为李固言、李珏、杨嗣复所引,数年之内,至谏议大夫。

现代文:魏抃刚进入朝廷时,由李固言、李珏、杨嗣复所引荐,数年之间,官职已至谏议大夫。

古文:武宗即位,李德裕用事,抃坐杨、李之党,出为汾州刺史。

现代文:武宗登位,李德裕当政,魏抃因系杨嗣复、李珏一党而获罪,被调出朝廷任汾州刺史。

古文:杨、李贬官,抃亦贬信州长史。

现代文:杨、李被贬官,魏抃又被贬为信州长史。

古文:宣宗即位,白敏中当国,量移郢州刺史,寻换商州。

现代文:宣宗就位,白敏中当权,将魏抃向近处安置担任郢州刺史,不久改任商州刺史。

古文:二年,内征为给事中,迁御史中丞。

现代文:宣宗大中二年,将魏抃征召入宫任给事中,后升为御史中丞。

古文:谢日,面赐金紫之服。

现代文:进宫谢恩时,宣宗当面赐给他标示三品以上官阶的金鱼袋、紫官服。

古文:弹驸马都尉杜中立赃罪,贵戚惮之。

现代文:魏抃因弹劾驸马都尉杜中立犯贪赃罪,使得君主的内外亲族都畏惧他。

古文:兼户部侍郎,判本司事。

现代文:让他兼任户部侍郎,代理户部府署事务。

**古文:抃奏曰: 御史台纪纲之地,不宜与泉货吏杂处,乞罢中司,专综户部公事。 **

现代文:魏抃进奏说: 御史台是维护朝纲法纪的地方,不适合与管理钱财的官职交叉兼任,请求免去御史中丞职务,专一治理户部公务。

古文:从之。

现代文:宣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古文:寻以本官同平章事,判使如故。

现代文:不久,魏抃以户部侍郎职务任同平章事,兼管的代理职务照旧。

古文:谢日,奏曰: 臣无夔、契之才,骤叨夔、契之任,将何以仰报鸿私?

现代文:进宫谢恩时,魏抃向宣宗进言说: 微臣没有舜帝名臣夔、契的才能,却在骤然之间不称职地承提了夔、契那样的重任,将如何报答浩荡皇恩?

**古文:今边戍粗安,海内宁息,臣愚所切者,陛下未立东宫,俾正人传导,以存副贰之重。 **

现代文:现今边塞防务初步安定,国内动荡已经平息,微臣心里关切的事,是陛下尚未册立皇太子,让正直人士给予辅佐教导,以保证日后太子继承皇位。

古文:因泣下。

现代文:说着,流下了泪水。

古文:上感而听之。

现代文:宣宗受到感动并听从了他的建议。

古文:先是,累朝人君不欲人言立储贰,若非人主己欲,臣下不敢献言。

现代文:在此之前,历朝皇帝都不希望他人议论立皇太子的事,如果不是君主自己想听听别人的意见,臣下无人敢进言议论此事。

古文:宣宗春秋高,嫡嗣未辨,抃作相之日,率先启奏,人士重之。

现代文:宣宗年事已高,皇太子尚未明确,魏抃担任宰相时,率先向皇帝进言,上层人士很推重他。

古文:寻兼集贤大学士。

现代文:不久,魏抃兼任集贤大学士。

古文:詹毗国献象,抃以其性不安中土,请还其使,从之。

现代文:詹毗国献来大象,魏抃认为象的习性不适应中国的水土,奏请归还献象的使臣,宣宗同意他的奏请。

古文:太原节度使李业杀降虏,北边大扰。

现代文:太原节度使李业滥杀投降的俘虏,引起北方边庭极大骚乱。

古文:业有所恃,人不敢非。

现代文:李业有所倚恃,人们不敢非议。

古文:抃即奏其事,乃移业滑州。

现代文:魏抃立即禀奏此事,于是将李业移任滑州节度使。

古文:加中书侍郎。

现代文:魏抃加官任中书侍郎。

古文:大理卿马曙从人王庆告曙家藏兵甲。曙坐贬官,而庆无罪。

现代文:大理寺卿马曙的随从王庆告发马曙家中私藏武器,马曙因此获罪被贬官,而王庆没有判罪。

古文:抃引法律论之,竟杖杀庆。

现代文:魏抃援引法令条律论罪,最后用杖刑杀了王庆。

古文:进阶银青光禄大夫,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

现代文:后魏抃晋升官阶为银青光禄大夫,兼任礼部尚书、监修国史。

古文:修成《文宗实录》四十卷,上之。

现代文:撰成《文宗实录》四十卷,进献朝廷。

古文:其修史官给事中卢耽、太常少卿蒋偕、司勋员外郎王讽、右补阙卢告、膳部员外郎牛丛,皆颁赐锦彩、银器,序迁职秩。

现代文:参与修撰的史官给事中卢耽、太常少卿蒋偕、司勋员外郎王氵风、右补阙卢告、膳部员外郎牛丛,都被赐予锦彩、银器,按官级次序升职加俸。

古文:抃转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

现代文:魏抃迁转担任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

古文:大中十年,以本官平章事、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

现代文:大中十年,魏抃以本官职任平章事、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主持节度使事务。

古文:十一年,以疾求代,征拜吏部尚书。

现代文:十一年,他因病请求朝廷派官替代自己,被征召担任吏部尚书。

古文:以疾未痊,乞授散秩,改检校右仆射,守太子少保。

现代文:由于病未痊愈,魏抃又奏请授予无固定职务的闲散官职,于是改任检校右仆射,代理太子少保。

古文:十二年十二月卒,时年六十六,赠司徒。

现代文:大中十二年十二月,魏抃去世,时年六十六岁,追赠他司徒职衔。

古文:抃仪容魁伟,言论切直,与同列上前言事,他宰相必委曲规讽,唯抃谠言无所畏避。

现代文:魏抃仪容魁伟,论事言语直切,与同僚在皇帝面前奏论政事,其他宰相总是委婉曲折进行规谏,惟独魏抃正直敢言无所畏惧、回避。

**古文:宣宗每曰: 魏谟绰有祖风,名公子孙,我心重之。 **

现代文:宣宗常常说: 魏抃多有其先祖魏征的风范,诸名公的子孙中,我心里最推重他。

古文:然竟以语辞太刚,为令狐綯所忌,罢之。

现代文:然而,他终于因为言语过于刚直,遭到令狐腍的忌恨,被罢免相位。

古文:抃尝钞撮子书要言,以类相从,二十卷,号曰《魏氏手略》。

现代文:魏抃曾抄录撮取诸子著述中的精要言论,按类别编排,共二十卷,题名《魏氏手略》。

古文:有文集十卷。

现代文:撰有文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