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二

古文:道士司马承祯,字子微。

现代文:司马承祯道士,别名子微,河内温县人。

古文:河内温人,周晋州刺史、琅邪公裔玄孙。

现代文:他是北周晋州刺史、琅笽公司马裔的孙子的孙子。

古文:少好学,薄于为吏,遂为道士。

现代文:年轻时爱好学习,对做官看得淡薄,于是当了道士。

古文:事籓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

现代文:拜潘师正为师,向他学习道家的秘密文书 符 和修炼成仙、服食丹药的法术。

**古文:师正特赏异之,谓曰: 我自陶隐居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 **

现代文:潘师正对他特别赞赏,说: 我从陶弘景学习道教法术,到你共有四世了。

古文:承祯尝遍游名山,乃止于天台山。

现代文:司马承祯游历了所有名山之后,才定居在天台山。

古文:则天闻其名,召至都,降手敕以赞美之。

现代文:则天皇后听到他的名望,把他召到京都,颁下亲手写的诏书赞美他。

古文:及将还,敕麟台监李峤饯之于洛桥之东。

现代文:在回天台山前夕,则天皇后诏令麟台监李峤在洛桥东边为他饯行。

古文:景云二年,睿宗令其兄承祎就天台山追之至京,引入宫中,问以阴阳术数之事。

现代文:景云二年,睿宗命令他的哥哥司马承到天台山邀请他到京城,带进皇宫,询问关于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来推断人事吉凶方面的事情。

**古文:承祯对曰: 道经之旨: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

现代文:司马承祯回答说: 道教经典的主旨是: 学道就要一天一天减少浮华不实,减少再减少,以到达纯朴无为的境界。

**古文:且心目所知见者,每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其智虑哉! **

现代文:就连纷扰人的内心的事物,往往有意减少尚且不能做到,怎么还能追求非分的东西,来增加自己的精神负担啊!

古文:帝曰: 理身无为,则清高矣!

现代文:睿宗说: 用无为来修身养性,就会清静高洁了。

**古文:理国无为,如何? **

现代文:用无为来治理国家,怎么样呢?

古文:对曰: 国犹身也。

现代文:司马承祯回答说: 国家像人一样。

**古文:《老子》曰: 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理。 **

现代文:《老子》说: 存心淡泊,留神宁静,顺应客观世界的本来模样而没有个人欲望,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古文:《易》曰: 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

现代文:《周易》说: 圣人,他的德性和天地融为一体。

古文:是知天不言而信,不为而成。

现代文:这就可知天不强争却可让人信赖,天不强求却可把事办成。

**古文:无为之旨,理国之道也。 **

现代文:无为的主旨,就是治国的指导思想。

**古文:睿宗叹息曰: 广成之言,即斯是也! **

现代文:睿宗赞叹说: 广成子的话,正是这个意思。

古文:承祯固辞还山,仍赐宝琴一张,及霞纹帔而遣之,朝中词人赠诗者百余人。

现代文:司马承祯坚决要求回天台山,睿宗就赐给一张宝琴和一套道士服装让他离去,朝廷为他做诗送别的诗人就有一百多名。

古文:开元九年,玄宗又遣使迎入京,亲受法箓,前后赏赐甚厚。

现代文:开元九年,玄宗又派使者接他进京,亲自向他学习符,前前后后赏赐非常丰厚。

古文:十年,驾还西都,承祯又请还天台山,玄宗赋诗以遣之。

现代文:开元十年,玄宗回到西京长安,司马承祯又要求回天台山,玄宗做诗为他送行。

古文:十五年,又召至都。

现代文:开元十五年,又把他接到京都。

古文:玄宗令承祯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室以居焉。

现代文:玄宗叫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己选择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建筑坛场庙宇住在那里。

古文:承祯因上言: 今五岳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

现代文:司马承祯就这个问题禀奏说: 如今嵩山、泰山、华山、衡山、恒山这 五岳 的神庙,祭祀的都是山林的神灵,不是真正的神仙。

古文:五岳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阴阳气序,是所理焉。

现代文:五岳都有神仙居住的洞府,各洞府都有上清真人降落下来担任那里的职务,山河风雨,阴阳节令,都由他管理。

古文:冠冕章服,佐从神仙,皆有名数。

现代文:礼帽礼服的等级,各位神仙的身份,都有明确的记载。

**古文:请别立斋祠之所。 **

现代文:请在五岳另外安排建立道观的地方。

古文:玄宗从其言,因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其形象制度,皆令承祯推按道经,创意为之。

现代文:玄宗听从了他的要求,于是诏令在五岳各建一所真君祠,真君祠的造型样式规模大小,都让司马承祯按照道教经典进行推算,设计蓝图进行建造。

古文:承祯颇善篆隶书,玄宗令以三体写《老子经》,因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为真本以奏上之。

现代文:司马承祯擅长篆、隶书法,玄宗要他用篆、隶、楷三种字体书写老子的《道德经》,同时校正字句,定下五千三百八十个字叫作真本呈奏玄宗。

古文:以承祯王屋所居为阳台观,上自题额,遣使送之。

现代文:把司马承祯在王屋山建造的坛场庙宇叫作阳台观,玄宗亲笔书写匾额,派使者送给司马承祯。

古文:赐绢三百匹,以充药饵之用。

现代文:赏赐三百匹绢,作为炼丹的费用。

古文:俄又令玉真公主及光禄卿韦縚至其所居,修金箓斋,复加以锡赍。

现代文:不久又命令玉真公主和光禄卿韦纟舀到阳台观会集道众修造名为 金 的道场,又给予赏赐。

古文:是岁,卒于王屋山,时年八十九。

现代文:这年,司马承祯在王屋山去世,终年八十九岁。

**古文:其弟子表称; 死之日,有双鹤饶坛,及白云从坛中涌出,上连于天,而师容色如生。 **

现代文:他的弟子呈表禀奏说: 去世那天,有一对仙鹤在坛场上空盘旋,后来一团白云从坛场腾起,直上九天,而先师的面容跟活着一样。

古文:玄宗深叹之,乃下制曰: 混成不测,入寥自化。

现代文:玄宗深感叹惜,发出诏书说: 混沌之中自然生成,万物变化不可预料,你已进入空灵寂静的境界,飞往神仙所在的天国。

古文:虽独立有象,而至极则冥。

现代文:虽然活得超凡脱俗也是虚相,而到达极点就会物我两忘。

古文:故王屋山道士司马子微,心依道胜,理会玄远,遍游名山,密契仙洞。

现代文:所以王屋山的道士司马子微,情感寄托于神仙的境界,思想贯通了奥妙的道经,游遍了名山胜景,寄情于神仙洞府。

古文:存观其妙,逍遥得意之场;亡复其根,宴息无何之境。

现代文:在凡间就欣赏它那神奇美妙,在适意的地方安闲自得;离尘世就返回自己的本源,在空灵虚无的地方安息。

古文:固以名登真格,位在灵官。

现代文:你的名字本来进入了神仙的行列,你的职务本来排在了仙官的位置。

古文:林壑未改,遐霄已旷;言念高烈,有怆于怀。宜赠徽章,用光丹箓。

现代文:山林没有改变,高天已成阻隔,想起你的崇高纯正,心里就涌起悲伤,应追认你的名号,以光大道家的历史。

**古文:可银青光禄大夫,号真一先生。 **

现代文:同意追认为银青光禄大夫,赐号叫真一先生。

古文:仍为亲制碑文。

现代文:还为他亲笔撰写了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