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零八

古文: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人。

现代文: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人。

古文:曾祖载德,天后从父弟,官至湖州刺史。

现代文:曾祖武载德,是天后堂弟,官至湖州刺史。

古文:祖平一,善属文,终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事在《逸人传》。

现代文:祖父武平一,善作文,死时官至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事迹载于《逸人传》。

古文:父就,殿中侍御史,以元衡贵,追赠吏部侍郎。

现代文:父武就,为殿中侍御史,因武元衡权位显贵,追赠吏部侍郎。

古文:元衡进士登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

现代文:武元衡应举进士登第,屡次被使府征召,官至监察御史。

古文:后为华原县令。

现代文:后为华原县令。

古文:时畿辅有镇军督将恃恩矜功者,多挠吏民。元衡苦之,乃称病去官。

现代文:当时京畿的镇军督将有人倚凭朝廷恩宠或仗恃功劳,经常侵扰官吏和百姓,武元衡颇感苦恼,便称病辞官。

古文:放情事外,沉浮宴咏者久之。

现代文:好长时间,他都纵情政事之外,沉溺宴饮歌咏之中。

古文: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员外郎。

现代文:德宗闻知他的才干,召授比部员外郎。

古文:一岁,迁左司郎中。

现代文:一年后,调任左司郎中。

古文:时以详整称重。

现代文:人们因其行事周全而称赞他。

古文:贞元二十年,迁御史中丞。

现代文:贞元二十年,调任御史中丞。

**古文:尝因延英对罢,德宗目送之,指示左右曰: 元衡真宰相器也。 **

现代文:曾经在延英殿应对完毕后,德宗以目相送,指着他对左右侍臣说: 元衡真正是宰相的材料啊。

古文:顺宗即位,以病不亲政事。

现代文:顺宗即位,因病不能亲理政事。

古文:王叔文等使其党以权利诱元衡,元衡拒之。

现代文:王叔文等派党徒用权力引诱武元衡,遭到武元衡拒绝。

古文:时奉德宗山陵,元衡为仪仗使。

现代文:时逢护送德宗遗体葬于山陵,武元衡为仪仗使。

古文:监察御史刘禹锡,叔文之党也,求充仪仗判官。

现代文:监察御史刘禹锡,属王叔文一党,请求充当仪仗判官,武元衡不允许。

古文:元衡不与,其党滋不悦。数日,罢元衡为右庶子。

现代文:他们一伙越发不高兴。数日后,贬武元衡为右庶子。

古文:宪宗即位,始册为皇太子,元衡赞引,因识之。及登极,复拜御史中丞。

现代文:宪宗即位,当初册封为皇太子时,武元衡为赞引,所以宪宗认识他,及至登极,又拜武元衡为御史中丞。

古文:持平无私,纲条悉举,人甚称重。

现代文:他为官公正无私,严守纲纪律条,人们很敬重他。

古文:寻迁户部侍郎。

现代文:不久升户部侍郎。

古文:元和二年正月,拜门下侍郎、平章事,赐金紫,兼判户部事。

现代文:元和二年正月,拜门下侍郎、平章事,赐紫服金鱼袋,兼判户部事。

古文:上为太子时,知其进退守正,及是用为宰相,甚礼信之。

现代文:皇上为太子时,了解他为人处事坚守正道,至此用为宰相,对他很是尊重和信任。

古文:初,浙西节度李锜请入觐,乃拜为右仆射,令入朝。既而又称疾,请至岁暮。

现代文:当初,浙西节度使李钅奇请求入朝晋见,于是授为右仆射,命他入朝,既而李钅奇又称病,请求延期到年底。

古文:上问宰臣,郑絪请如锜奏。元衡曰: 不可。

现代文:皇上问宰臣意见,郑纟因请求按李钅奇奏请处理,武元衡说: 不可。

古文:且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即又称疾,是可否在锜。

现代文:李钅奇自己请求入朝,诏令已准许他,马上又称病,这就是说行或不行都是李钅奇说了算。

**古文:今陛下新临大宝,天下属耳目,若使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从兹去矣。 **

现代文:现在陛下新登宝座,天下人侧耳拭目以待,若使奸臣得以顺遂其私欲,那么圣命威严从此消失了。

古文:上以为然,遽追之。锜果计穷而反。

现代文:皇上认为言之有理,立即追令李钅奇入朝,李钅奇终于计穷而返。

古文:先是,高崇文平蜀,因授以节度使。

现代文:在此之前,高崇文平定蜀乱,因而被授以节度使。

古文:崇文理军有法,而不知州县之政。

现代文:高崇文治军有方,却不懂州县政务。

古文:上难其代者,乃以元衡代崇文,拜检校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充剑南西川节度使。

现代文:皇上认为难有替代者,于是派武元衡去替代高崇文,拜武元衡检校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

古文:将行,上御安福门以临慰之。

现代文:将行之时,皇上驾幸安福门亲临慰问。

古文:高崇文既发成都,尽载其军资、金帛、帟幕、伎乐、工巧以行。

现代文:高崇文离开成都时,将军用物资、金银财帛、娈幕、歌伎乐工、工艺精品尽数装车运走。

古文: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

现代文:武元衡到任后,凡事节约,办事务必任用行家里手。

古文:比三年,公私稍济。

现代文:三年之后,无论公家或私人都稍许宽裕一些。

古文: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

现代文:他安抚蛮夷,又以明文相约束,使其不致时常生事。

古文:重慎端谨,虽淡于接物,而开府极一时之选。

现代文:武元衡为人沉稳端直,行事慎重谨严,虽淡于待人接物,但开府治事,却是当时最佳人选。

古文:八年,征还。

现代文:元和八年,征召还朝。

古文:至骆谷,重拜门下侍郎、平章事。

现代文:行至骆谷,诏令重拜门下侍郎、平章事。

古文:时李吉甫、李绛情不相叶,各以事理曲直于上前。

现代文:当时李吉甫、李绛感情不和,各自在皇上面前诉说事理曲直。

古文:元衡居中,无所违附,上称为长者。

现代文:武元衡处在中间,对谁也不表示反对或赞同,皇上称赞他是长者。

古文:及吉甫卒,上方讨淮、蔡,悉以机务委之。

现代文:及至李吉甫死去,皇上正征讨淮、蔡,便将朝廷机要事务都委托武元衡处理。

古文:时王承宗遣使奏事,请赦吴元济。

现代文:这时王承宗派使者上奏,请求赦免吴元济。

古文:请事于宰相,辞礼悖慢,元衡叱之。

现代文:使者向宰相请示,言辞倨傲无礼,遭到武元衡的呵叱。

古文:承宗因飞章诋元衡,咎怨颇结。

现代文:王承宗因此迅疾奏章诋毁武元衡,彼此深结仇怨。

古文:元衡宅在静安里,十年六月三日,将朝,出里东门,有暗中叱使灭烛者,导骑诃之,贼射之,中肩。

现代文:武元衡宅第在静安里,元和九年六月三日,正欲上朝,出了静安里东门,忽有人暗中呵叱令熄灭蜡烛,他叱骂贼人,贼人用箭射中他的肩膀。

古文:又有匿树阴突出者,以棓击元衡左股。

现代文:又有隐匿之贼从树荫下冲出,以棒击武元衡左股。

古文:其徒驭已为贼所格奔逸,贼乃持元衡马,东南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颅骨怀去。

现代文:武元衡的侍从已被杀散奔逃,贼人便拉着武元衡的坐骑,往东南行十余步将他杀害,砍下头颅放入怀中而去。

古文:及众呼偕至,持火照之,见元衡已踣于血中,即元衡宅东北隅墙之外。

现代文:及至众人齐声呼喊而至,只见武元衡已倒在血泊之中,正当武元衡宅第东北墙隅外。

古文:时夜漏未尽,陌上多朝骑及行人,铺卒连呼十余里,皆云贼杀宰相,声达朝堂,百官恟恟,未知死者谁也。

现代文:此时天色未明,街道上有许多骑马的朝官及行人,巡逻兵卒连声呼喊十余里,都说是盗贼杀了宰相,喊声直达朝堂。百官议论纷纷,不知死者是谁。

古文:须臾,元衡马走至,遇人始辨之。

现代文:一会儿,武元衡的坐骑跑到,遇见的人辨认了出来。

古文:既明,仗至紫宸门,有司以元衡遇害闻。上震惊,却朝而坐延英,召见宰相。

现代文:死者已弄清楚,皇上驾临紫宸门,主管官员将武元衡遇害之事奏报皇上,皇上震惊,退朝而坐延英殿,召见宰相。

古文:惋恸者久之,为之再不食。

现代文:皇上久久地凄伤悲痛,两餐不食。

古文:册赠司徒,赠赙布帛五百匹、粟四百硕,辍朝五日,谥曰忠愍。

现代文:册封武元衡为司徒,赠丧葬用布帛五百匹、粟四百石,停止坐朝五日,定谥号为 忠愍 。

古文:元衡工五言诗,好事者传之,往往被于管弦。

现代文:武元衡善做五言诗,被好事者传诵,而且往往配上乐谱歌唱。

古文:初,八年,元衡自蜀再辅政,时太白犯上相,历执法。

现代文:当初,元和八年,武元衡自蜀中归来再辅朝政,此时天像太白犯相星,又经罚星。

**古文:占者言: 今之三相皆不利,始轻末重。 **

现代文:占者说: 现今三位宰相皆不利,始轻末重。

古文:月余,李绛以足疾免。

现代文:过了月余,李绛因足疾而免职。

古文:明年十月,李吉甫以暴疾卒。

现代文:次年十月,李吉甫暴病身亡。

古文:至是,元衡为盗所害,年五十八。

现代文:至此,武元衡被盗贼杀害,年五十八。

古文:始元衡与吉甫齐年,又同日为宰相。

现代文:起初是武元衡与李吉甫同年,又同日为宰相。

古文:及出镇,分领扬、益。

现代文:及至出京镇守,二人分领扬、益两州。

古文:及吉甫再入,元衡亦还。

现代文:等到李吉甫再度入朝,武元衡也回到朝中。

古文:吉甫先一年以元衡生月卒,元衡后一年以吉甫生月卒。

现代文:李吉甫先一年在武元衡出生之月死去,武元衡后一年在李吉甫出生之月遇害。

古文:吉凶之数,若符会焉。

现代文:吉凶之命数,正如符卦所示。

古文:先是,长安谣曰 打麦麦打三三三 ,既而旋其袖曰 舞了也 。

现代文:先是长安谣谚道: 打麦麦打三三三 ,接着旋舞长袖说 舞了也 。

古文:会食瓜阁下,蝇集于上,儒衡以扇挥之曰: 适从何处来,而遽集于此? 同僚失色,儒衡意气自若。

现代文:解悟者称: 打麦 ,指打麦时节; 麦打 ,指暗中突出; 三三三 ,指六月初三; 舞了也 ,指武元衡之死。自此京师大恐,城门加添卫兵,细察出入之人,查寻可疑者。

古文:迁礼部侍郎。长庆四年卒,年五十六。

现代文:那些身材魁伟、服饰异常、口吐燕赵之音者,多被扣押审讯。

古文:郑余庆,字居业,荥阳人。

现代文:武元衡之堂弟名武儒衡。郑余庆字居业,荥阳人。

古文:祖长裕,官至国子司业,终颍川太守。

现代文:祖父郑长裕,官至国子司业,死时为颍川太守。

古文:长裕弟少微,为中书舍人、刑部侍郎。

现代文:郑长裕之弟郑少微,为中书舍人、刑部侍郎。

古文:兄弟有名于当时。

现代文:兄弟俩当时均有名。

古文:父慈,与元德秀友善,官至太子舍人。

现代文:父郑慈,与元德秀相友善,官至太子舍人。

古文:余庆少勤学,善属文。

现代文:郑余庆少时勤于学习,善做文章。

古文:大历中举进士。

现代文:大历年间应举进士。

古文:建中末,山南节度使严震辟为从事,累官殿中侍御史,丁父忧罢。

现代文:建中末,山南节度使严震召他为从事,后屡次擢升官至殿中侍御史,因父丧而停职。

古文:贞元初入朝,历左司、兵部员外郎,库部郎中。

现代文:贞元年间入朝,历任左司、兵部员外郎、库部郎中。

古文:八年,选为翰林学士。

现代文:贞元八年选为翰林学士。

古文:十三年六月,迁工部侍郎,知吏部选事。

现代文:贞元十三年六月,调任工部侍郎,知吏部选事。

古文:时有玄法寺僧法凑为寺众所,万年县尉卢伯达断还俗,后又复为僧,伯达上表论之。

现代文:当时有一玄法寺僧法凑被寺内众僧投诉,万年县尉卢伯达断其还俗,后法凑又复为僧,卢伯达上表论说此事。

古文:诏中丞宇文邈、刑部侍郎张彧、大理卿郑云逵等三司,与功德使判官诸葛述同按鞫。

现代文:诏命中丞宇文邈、刑部侍郎张、大理卿郑云逵等三司长官与功德使判官诸葛述共同审理。

古文:时议述胥吏,不合与宪臣等同入省按事。

现代文:一时朝臣议论说诸葛述不过办事小吏,不应与大臣等同入省理事。

古文:余庆上疏论列,当时翕然称重。

现代文:郑余庆上疏辩说,得到人们一致称赞敬重。

古文:十四年,拜中书侍郎、平章事。

现代文:贞元十四年,拜中书侍郎、平章事。

古文:余庆通究《六经》深旨,奏对之际,多以古义傅之。

现代文:郑余庆通晓《六经》之深弘意旨,当廷奏对之时,常借古代经义帮助说理。

古文:与度支使于素善,每奏事余庆皆议可之。

现代文:与度支使于丕页素来相好,于丕页每奏事郑余庆皆表赞同。

古文:未几,以罪贬。

现代文:没多久,于丕页因罪遭贬。

古文:时又岁旱人饥,德宗与宰臣议,将赈给禁卫六军。

现代文:时值岁旱人饥,德宗与宰臣商议,将赈济禁卫六军。

古文:事未行,为中书吏所泄,余庆贬郴州司马,凡六载。

现代文:事未施行,被中书省官吏泄露,郑余庆因此贬为郴州司马。在郴州共六年。

古文:顺宗登极,征拜尚书左丞。

现代文:顺宗登极,召郑余庆入朝拜尚书左丞。

古文:宪宗嗣位之月,又擢守本官、平章事。

现代文:宪宗嗣位那个月,郑余庆又擢升守本官平章事。

古文:未几,属夏州将杨惠琳阻命,宰臣等论奏,多议兵事。

现代文:不久,遇夏州守将杨惠琳阻挠朝命,宰臣等上奏议论,多主张动兵。

古文:余庆复以古义上言,夏州军士皆仰给县官,又有 介马万蹄 之语。

现代文:郑余庆又据古代经义上奏说,夏州军士皆仰赖圣上养育,又有 介马万蹄 之语。

古文:时议以余庆虽好古博雅而未适时。

现代文:舆论认为郑余庆虽博雅好古但不合时宜。

古文:有主书滑涣,久司中书簿籍,与内官典枢密刘光琦情通。

现代文:有主书滑涣,长期主管中书省文书档案,与宦官典枢密刘光琦私情颇好。

古文:宰相议事,与光琦异同者,令涣达意,未尝不遂所欲。

现代文:宰相议事,凡与刘光琦意见不同的,只要让滑涣转达意思,没有不能达到目的的。

古文:宰相杜佑、郑絪皆姑息之。议者云佑私呼为滑八,四方书币赀货,充集其门,弟泳官至刺史。

现代文:宰相杜佑、郑纟因都姑息他,人们谈论说杜佑私下称呼滑涣为滑八,四方书信财礼,聚集到滑涣门下,其弟滑泳官至刺史。

古文:及余庆再入中书,与同僚集议。涣指陈是非,余庆怒其僭,叱之。

现代文:及至郑余庆再入中书省,与同僚会集议事,滑涣指着郑余庆陈说是非,郑余庆恼怒他僭越身份,叱责他。

古文:寻而余庆罢相,为太子宾客。

现代文:不久郑余庆即被罢相,贬为太子宾客。

古文:其年八月,涣赃污发,赐死。

现代文:那年八月,滑涣贪赃之罪被揭发,赐死。

古文:上浸闻余庆叱涣事,甚重之,乃改为国子祭酒,寻拜河南尹。

现代文:皇上逐渐听说郑余庆叱责滑涣之事,很敬重他,便改授他国子祭酒。不久拜河南尹。

古文:三年,检校兵部尚书,兼东都留守。

现代文:元和三年,任检校兵部尚书,兼东都留守。

古文:六年四月,正拜兵部尚书。

现代文:元和六年,正式拜兵部尚书。

古文:余庆再为相,罢免皆非大过,尤以清俭为时所称。

现代文:郑余庆两度为相,被罢免均非因有大过,尤以清廉节俭为时人所称道。

古文:洎中外践更,郁为耆德,朝廷得失,言成准的。

现代文:至于朝内外勤勉司职,更是德高望重,评议朝政得失,其言成为准则。

古文:时京兆尹元义方、户部侍郎判度支卢坦,皆以勋官前任至三品,据令合立门戟,各请戟立于其第。

现代文:当时,京兆尹元义方、户部侍郎判度支卢坦,都因授勋官之前职位至三品,据律令应立门戟,所以各自申请立门戟于宅第。

古文:时义方以加上柱国、坦以前任宣州观察使请戟。

现代文:此时元义方正以加授上柱国、卢坦正以先前任宣州观察使请立门戟。

古文:近代立戟者,率有银青阶,而义方只据勋官,有司不详覆而给之,议者非之,台司将劾而未果。

现代文:近代立戟之臣,都有银印青绶之官阶,而元义方只凭勋官名号,主管官署不详加复查即予批准,人们议论都认为不对。

古文:会余庆自东都来,发论大以为不可。

现代文:恰值郑余庆从东都来,发议论认为绝不可以。

古文:由是,台司移牒诘礼部,左司郎中陆则、礼部员外崔备皆罚俸,夺元、卢之门戟。

现代文:于是,台司发下文书责问礼部,左司郎中陆则、礼部员外郎崔备皆罚俸,撤除元、卢的门戟。

古文:余庆受诏撰《惠昭太子哀册》,其辞甚工。

现代文:郑余庆奉诏撰写《惠昭太子哀册》,文辞甚精巧。

古文:有医工崔环,自淮南小将为黄州司马。

现代文:有医工崔环,从淮南小将升为黄州司马。

古文:敕至南省,余庆执之封还,以为诸道散将无故授正员五品官,是开侥幸之路,且无阙可供。

现代文:敕令下至尚书省,郑余庆扣下封还,认为诸道散将无故授以正员五品官,是开侥幸之路,而且并无缺职可供。

古文:言或过理,由是稍忤时权,改太子少傅,兼判太常卿事。

现代文:言辞有些过分,因此触犯当权者,改派为太子少傅,兼判太常卿事。

古文:初德宗自山南还宫,关辅有怀光、吐蕃之虞,都下惊忧,遂诏太常集乐去大鼓。

现代文:当初德宗自山南还宫,畿辅边关有李怀光、吐蕃叛乱之忧,京都惶恐,于是诏令太常寺集乐取消大鼓。

古文:至是,余庆始奏复用大鼓。

现代文:至此,郑余庆才奏请复用大鼓。

古文:九年,拜检校右仆射,兼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观察使,三岁受代。

现代文:元和九年,郑余庆官拜检校右仆射,兼兴元尹,充任山南西道节度观察使,三年均受代理官职。

古文:十二年,除太子少师。

现代文:元和十二年,授太子少师。

古文:寻以年及悬车,请致仕,诏不许。

现代文:不久以年已七旬请求退休,诏令不许。

古文:时累有恩赦叙阶,及天子亲谒郊庙,行事官等皆得以恩授三品五品,不复计考,其使府宾吏,又以军功借赐命服而后入拜者十八九。

现代文:当时屡屡有仰赖皇上恩赦授予官阶的事,及至天子亲临郊庙谒拜,行事官员等皆得倚圣恩授三品五品,不再进行考核,那些使府的幕僚属吏,又十有八九靠了军功借机赐命服而后入朝拜官。

古文:由是,在朝衣绿者甚少,郎官谏官有被紫垂金者。

现代文:因此,在朝官员著绿衣者很少,郎官谏官也有著紫服垂金鱼袋的。

古文:又丞郎中谢洎郎官出使,多赐章服,以示加恩。于是宠章尤滥,当时不以服章为贵,遂诏余庆详格令,立制条,奏以闻。

现代文:又丞、郎入朝谢恩及郎官出使,朝廷多半赐予章服,以示加恩,于是显示恩宠之章服满朝皆见,一时不以著章服为尊贵,便诏令郑余庆详拟条令订立制度,逐条奏报。

古文:十三年,拜尚书左仆射。

现代文:元和十三年,拜尚书左仆射。

古文:自兵兴以来,处左右端揆之位者多非其人,及余庆以名臣居之,人情美洽。

现代文:自兴兵以来,处于皇上左右出谋划策之位者多不称职,及至郑余庆以名臣之风范执政,民情趋于美善和睦。

古文:宪宗以余庆谙练典章,朝廷礼乐制度有乖故事,专委余庆参酌施行,遂用为详定使。

现代文:宪宗因郑余庆谙熟典章,朝廷礼乐制度有不合先例的,全权交付郑余庆参酌施行,于是任用他为详定使。

古文:余庆复奏刑部侍郎韩愈、礼部侍郎李程为副使,左司郎中崔郾、吏部郎中陈珮、刑部员外郎杨嗣复、礼部员外郎庾敬休,并充详定判官。

现代文:郑余庆又奏请刑部侍郎韩愈、礼部侍郎李程为副使,左司郎中崔郾、吏部郎中陈、刑部员外郎杨嗣复、礼部员外郎庾敬休一同充任详定判官。

古文:朝廷仪制、吉凶五礼,咸有损益焉。

现代文:朝廷仪制、吉凶五礼,都有所增减。

古文:改凤翔尹、凤翔陇节度使。

现代文:后郑余庆改任凤翔尹、凤翔陇节度使。

古文:十四年,兼太子少师、检校司空,封荥阳郡公,兼判国子祭酒事。

现代文:元和十四年,兼太子少师、检校司空,封荥阳郡公,兼判国子祭酒事。

古文:以太学荒毁日久,生徒不振,奏率文官俸给修两京国子监。

现代文:因太学荒毁日久,生员欠缺,郑余庆奏请用文官俸禄修缮两京国子监。

古文:及穆宗登极,以师傅之旧,进位检校司徒,优礼甚至。

现代文:及至穆宗登极,凭着师傅的旧情,擢升检校司徒,礼遇甚优。

古文:元和十五年十一月卒,诏曰: 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太子少师、上柱国、荥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郑余庆,始以衣冠礼乐,行于山东,余力文章,遂成志学。

现代文:元和十五年十一月去世,诏令说: 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太子少师、上柱国、荥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郑余庆,始以衣冠礼乐之识,闻名于山东,尽力习作文章,终成矢志之学。

古文:出入清近,盈五十年。

现代文:出朝入朝清廉近人,资历长达五十年。

古文:再秉台衡,屡分戎律。

现代文:两度执掌大政,屡次分担军务。

古文:凡所要职,无不践更。

现代文:凡所任职,无不竭力尽心。

古文:贵而能贫,卑以自牧。

现代文:贵而能以贫贱处之,卑以自强不息。

古文:謇谔闻于台阁,柔睦化于闺门。

现代文:正直坦率享誉于朝廷,柔顺和睦脱化于闺门。

古文:受命有考父之恭,待士比公孙之广。

现代文:受命有颍考父之恭谨,待士如公孙弘之宽宏。

古文:焚书逸礼,尽可口传;古史旧章,如因心匠。

现代文:焚书逸礼,皆可口传;古史旧章,如出匠心。

古文:朕方咨禀,庶罔昏逾。

现代文:朕赖禀奏咨问,绝无昏聩逾礼。

古文:神将祝予,痛悼何及!

现代文:神将断我贤臣,朕心无比伤痛。

**古文:乞言既阻,赗礼宜优,可赠太保。 **

现代文:既已不能聆听其言,助丧之赐宜优,可赠太保官职。

古文:时年七十五,谥曰贞。

现代文:时年七十五,谥号为 贞 。

古文:余庆砥名砺行,不失儒者之道;清俭率素,终始不渝。

现代文:郑余庆建树美名、磨砺品行,不失儒者风范,清廉节俭坦率素朴,始终不变。

古文:四朝居将相之任,出入垂五十年,禄赐所得,分给亲党,其家颇类寒素。

现代文:四朝处将相之位,朝内外为官长达五十年,所获俸禄及赐赏,总是分给亲族,自己家境却近于贫寒。

古文:自至德已来,方镇除授,必遣中使领旌节就第宣赐,皆厚以金帛遣之。

现代文:自至德以来,朝廷任命方镇守官,必派太监带着旌旗节旄到宅第宣赐,受命者皆送丰厚的钱财给太监。

古文:求媚者唯恐其数不广,故王人一来,有获钱数百万者。

现代文:热衷献媚者惟恐所送数额不大,所以宣旨太监来一次,有获钱数百万的。

**古文:余庆每受方任,天子必诫其使曰: 余庆家贫,不得妄有求取。 **

现代文:郑余庆每受方镇之任,天子必告诫宣旨宫使说: 郑余庆家贫,不得妄有求取。

古文:专欲振起儒教,后生谒见者,率以经学讽之。而周其所急,理家理身,极其俭薄。

现代文:郑余庆一心想振兴儒学,对前来谒见的后生一概以经学训导,而能周济他人急难,理家理身,极其俭薄。

古文:及修官政,则喜开广。

现代文:至于办理公务,则喜欢广开用度。

古文:镇岐下一岁,戎事可观。

现代文:镇守凤翔一年,所办军务可观。

古文:又创立儒宫以来,学者虽行己可学,而往往近于沽激,故当时议者不全德许之。

现代文:又创立儒宫,以招徕学者。虽然郑余庆力求使自己的行为成为表率,却往往近于矫情求誉,所以当时舆论并不全都赞扬他。

古文:上以家素清贫,不办丧事,宜令所司特给一月俸料,以充赙赠,用示哀荣。

现代文:皇上因他家境素来清贫,不办丧事,宣旨主管官署特别发给相当一月俸禄的物资作为助丧之赠,以示褒奖。

古文:有文集、表疏、碑志、诗赋共五十卷行于世。

现代文:郑余庆有文集、表疏、碑志、诗赋共五十卷,刊行于世。

古文:兄承庆,官不显。

现代文:兄郑承庆,官职不高。

古文:弟膺甫,官至主客员外郎中、楚怀郑三州刺史。

现代文:弟郑膺甫,官至主客员外郎中、楚怀郑三州刺史。

古文:次弟具瞻、羽客、时然,皆官至县令宾佐。

现代文:次弟郑具瞻、郑羽客、郑时然,皆官至县令宾佐。

古文:余庆子瀚。

现代文:郑余庆之子名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