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古文:姚思廉,字简之,雍州万年人。

现代文:姚思廉,字简之,雍州万年人。

古文:父察,陈吏部尚书;入隋,历太子内舍人、秘书丞、北绛公,学兼儒史,见重于三代。

现代文:父亲姚察,在陈代做过吏部尚书,入隋历任太子内舍人、秘书丞、北绛公,学问兼及儒学和史学,在隋、陈二代地位显要。

古文:陈亡,察自吴兴始迁关中。

现代文:陈亡后,姚察从吴兴迁到关中。

古文:思廉少受汉史于其父,能尽传家业,勤学寡欲,未尝言及家人产业。

现代文:姚思廉年少时就随父亲学习汉代历史著作,能完全继承家传的史学,勤学寡欲,从不过问家人产业方面的事。

古文:在陈为扬州主簿,入隋为汉王府参军,丁父忧解职。

现代文:在陈朝任扬州主簿,入隋后任汉王府参军,因居父丧辞去官职。

古文:初,察在陈尝修梁、陈二史,未就,临终令思廉续成其志。

现代文:当初,姚察在陈代时曾撰修梁、陈二史,没有完成就去世了,临终时嘱咐思廉继续完成撰修梁、陈二史的遗志。

古文:丁继母忧,庐于墓侧,毁瘠加人。

现代文:接着思廉的母亲去世,他在坟墓旁结庐居丧,人愈加羸弱瘦削。

古文:服阕,补河间郡司法书佐。

现代文:居丧期满,任河间郡司法书佐。

古文:思廉上表陈父遗言,有诏许其续成《梁》、《陈史》。

现代文:思廉上表陈述其父遗言,隋炀帝下诏准许他继承父志续撰梁史、陈史。

古文:炀帝又令与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区宇图志》。

现代文:后来炀帝又令思廉与起居舍人崔祖浚撰修《区宇图志》。

古文:后为代王侑侍读。会义师克京城,侑府僚奔骇,唯思廉侍王,不离其侧。

现代文:隋末,思廉任代王杨侑的侍读,适逢义军攻克京城,杨侑的府僚惊骇得各自奔逃,只有思廉侍奉代王,不离代王左右。

**古文:兵将升殿,思廉厉声谓曰: 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 **

现代文:义兵攻打进来准备上殿时,思廉挺身而出,厉声对他们说: 唐公起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正隋朝的王室,你们不得对代王无礼!

古文:众服其言,于是布列阶下。

现代文:士兵们被他大义凛然的话说服了,于是列阵在大殿阶下。

古文:高祖闻而义之,许其扶侑至顺阳阁下,泣拜而去。

现代文:唐高祖听说这事,认为姚思廉的行为合乎义理,允许他扶代王到顺阳阁下,思廉拜泣而去。

古文:观者咸叹曰: 忠烈之士也。

现代文:看的人都感叹地说 :是个忠烈之士啊!

**古文:仁者有勇,此之谓乎! **

现代文:仁者有勇,就是说的这样的人啊!

古文:高祖受禅,授秦王文学。

现代文:唐高祖李渊接受禅让建立唐朝,授思廉为秦王府文学官。

**古文:后太宗征徐圆朗,思廉时在洛阳,太宗尝从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叹曰: 姚思廉不惧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 **

现代文:后来太宗征伐徐圆朗,思廉当时在洛阳,太宗曾随口谈到隋代灭亡的事,感慨地赞叹说: 姚思廉不怕杀头,保护君主表现了忠君大节,与古人相比,也相差不了什么!

**古文:因寄物三百段以遗之,书曰: 想节义之风,故有斯赠。 **

现代文:因此赠给他绸帛三百段,信上说: 念及节义之风,所以有这些赠物。

古文:寻引为文学馆学士。

现代文:不久提升思廉为文学馆学士。

古文:太宗入春宫,迁太子洗马。

现代文:太宗被立为太子,思廉升任太子洗马。

古文:贞观初,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

现代文:贞观初,思廉升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

古文:写其形像,列于《十八学士图》,令文学褚亮为之赞,曰: 志苦精勤,纪言实录。

现代文:画他的肖像并将它列在《十八学士图》中,命文学褚亮为他的肖像写赞语,说 :志苦精励,纪言实录。

**古文:临危殉义,余风励俗。 **

现代文:临危殉义,余风励俗。

古文:三年,又受诏与秘书监魏徵同撰梁、陈二史。思廉又采谢炅等诸家梁史续成父书,并推究陈事,删益博综顾野王所修旧史,撰成《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

现代文:贞观三年,思廉又受诏与秘书监魏征同撰梁、陈二史,思廉又吸取谢炅等诸家梁史著述成果,续成父书,并推求研究陈史,参考傅纟宰、顾野王所修的旧史,删削补充,撰成《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

古文:魏徵虽裁其总论,其编次笔削,皆思廉之功也,赐彩绢五百段,加通直散骑常侍。

现代文:魏征虽然裁决写定《梁书》、《陈书》的总论,这二书编次删削,都是思廉的功劳,太宗赐给他彩绢五百段,并升任他为通直散骑常侍。

古文:思廉以籓邸之旧,深被礼遇,政有得失,常遣密奏之,思廉亦直言无隐。

现代文:思廉因为是藩王府的旧属,深受礼遇,政事上的得失,太宗常让他私下密奏其意见,思廉也能直言无隐。

**古文:太宗将幸九成宫,思廉谏曰: 离宫游幸,秦皇、汉武之事,固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 **

现代文:有次太宗准备到九成宫游玩,思廉进谏说: 到离宫去游乐,是秦始皇、汉武帝的行为,本来不是尧、舜、禹、汤那些圣明君主的行为。

古文:言甚切至。

现代文:言语非常恳切,尖锐。

**古文:太宗谕曰: 朕有气疾,热便顿剧,固非情好游赏也。 **

现代文:太宗解释说: 朕有气病,天热病就马上加剧,本来不是生性喜好游乐玩赏。

古文:因赐帛五十匹。

现代文:因此赐给思廉帛五十匹。

古文:九年,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

现代文:贞观九年,拜思廉为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

古文:处平子璹、珽,别有传。颜籀,字师古,雍州万年人,齐黄门侍郎之推孙也。

现代文:贞观十一年思廉去世,太宗深切悼念惋惜他,停止上朝一天,赠给他太常卿的封号,谥号康,赐葬地于昭陵。颜师古,雍州万年人,是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的孙子。

古文:其先本居琅邪,世仕江左。及之推,历事周、齐,齐灭,始居关中。

现代文:其先本是琅笽临沂人,世代在江左为官;到颜之推先后在北周北齐做官时,才入居关中。

古文:父思鲁,以学艺称,武德初为秦王府记室参军。

现代文:颜师古的父亲颜思鲁,因学识文才受到人们的称许,武德初年曾任秦王府记事参军。

古文:师古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尤精诂训,善属文。

现代文:师古从小受到家学的熏陶,博览群书,尤其精于训诂之学,擅长写文章。

古文:隋仁寿中,为尚书左丞李纲所荐,授安养尉。

现代文:隋文帝仁寿年间,由尚书左丞李纲推荐,被任命为安养县的县尉。

**古文: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师古年弱貌羸,因谓曰: 安养剧县,何以克当? **

现代文:尚书左仆射杨素见师古年轻体弱,因而问他说: 安养是个难以治理的县,如何能担当此任?

**古文:师古曰: 割鸡焉用牛刀。 **

现代文:师古回答说 :割鸡焉用牛刀。

古文:素奇其对。

现代文:杨素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

古文:到官果以干理闻。

现代文:师古到任后果然以办事能干,把地方治理得好而闻名。

古文:时薛道衡为襄州总管,与高祖有旧,又悦其才,有所缀文,尝使其掎摭疵病,甚亲昵之。

现代文:当时薛道衡是襄州总管,与其祖是旧交,又喜欢师古的文才,有所著作,曾让他指摘文章中的毛病,与他非常亲昵。

古文:寻坐事免,归长安,十年不得调,家贫,以教授为业。

现代文:后来师古因事被免官回到长安,十年之间不被起用,生活无着,靠教授学生维持生活。

古文:及起义,师古至长春宫谒见,授朝散大夫。

现代文:李渊起义反隋,师古到长春宫谒见,被授予朝散大夫之职。

古文:从平京城,拜敦煌公府文学,转起居舍人,再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

现代文:跟随平定京城,拜敦煌公府文学,转起居舍人,再迁中书舍人,专掌机密。

古文:于时军国多务,凡有制诰,皆成其手。

现代文:当时军国政务繁多,凡是诏令,都经他亲手完成。

古文:师古达于政理,册奏之工,时无及者。

现代文:他明于政务事理,所草拟的册奏工整美好,是当时他人所不及的。

古文:太宗践祚,擢拜中书侍郎,封琅邪县男。

现代文:太宗即位,擢升他为中书侍郎,封为琅笽县男。

古文:以母忧去职。

现代文:师古因母亲去世离职。

古文:服阕,复为中书侍郎。岁余,坐事免。

现代文:居丧期满,恢复中书侍郎之职,过了一年多,师古因事被免去官职。

古文: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令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师古多所厘正,既成,奏之。

现代文:太宗认为经书经历的时间久远,在长期的辗转传抄过程中文字讹谬很多,命令师古在秘书省考定《五经》文字,师古做了很多订正,五经定本撰成后,上奏皇上。

古文:太宗复遣诸儒重加详议,于时诸儒传习已久,皆共非之。

现代文:太宗又召集诸儒重新进行详细的评议,当时诸儒对承袭的师说相习已久,都一起非议五经定本。

古文:师古辄引晋、宋已来古今本,随言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

现代文:师古总是根据晋、宋以来的各种古今版本,对大家提出的各种问题,做了清楚明白的回答,广征博引论据详明,都出乎大家意料之外,诸儒没有不叹服的。

古文:于是兼通直郎、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

现代文:于是太宗令师古兼任通直郎、散骑常侍,把他考定的书颁布于天下,令读书人学习。

古文:贞观七年,拜秘书少监,专典刊正。

现代文:贞观七年,师古被任命为秘书少监,专管校订古书的工作。

古文:所有奇书难字,众所共惑者,随疑剖析,曲尽其源。

现代文:所有大家疑惑不解的奇文难字,他都能一一辨析清楚,说明其深隐的本源。

古文:是时多引后进之士为雠校,师古抑素流,先贵势,虽富商大贾亦引进之,物论称其纳贿,由是出为郴州刺史。

现代文:那时他多引导后进的学者进行校雠,师古抑制家世清贫、门第不高的人,让出身富贵、有权势的人占先,即使是富商大贾也引荐提携他们,众人非议说师古收受贿赂,因此出京任郴州刺史。

古文:未行,太宗惜其才,谓之曰 卿之学识,良有可称,但事亲居官,未为清论所许。

现代文:师古还未走,太宗惜其才,对他说: 卿的学识,可称是优良的,可是尽孝当官,却不能被社会上公正的舆论所赞许。

古文:今之此授,卿自取之。

现代文:现在授郴州刺史,是卿自作自受。

**古文:朕以卿曩日任使,不忍遐弃,宜深自诫励也。 **

现代文:朕念及卿从前受差遣、任用,不忍远弃,卿应当深刻地告诫自勉。

古文:于是复以为秘书少监。

现代文:于是重又授师古任秘书少监。

古文:师古既负其才,又早见驱策,累被任用,及频有罪谴,意甚丧沮。

现代文:师古已经仗恃自己的才能,又早受朝廷驱使,屡次被任用,到多次有罪受到谴责后,心里非常沮丧。

古文:自是阖门守静,杜绝宾客,放志园亭,葛巾野服。然搜求古迹及古器,耽好不已。

现代文:从此关起门来不与外界来往,杜绝宾客,放意园林亭院,戴着葛布头巾身穿粗布衣服,然而搜求古代遗踪和古董器物,深爱不已。

古文:俄又奉诏与博士等撰定《五礼》,十一年,《礼》成,进爵为子。

现代文:不久又奉诏令与博士等撰定五礼,贞观十一年,五礼修成,师古晋升为子爵。

古文:时承乾在东宫,命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重。

现代文:当时承乾为皇太子,命师古注释班固的《汉书》,师古对《汉书》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看重。

古文:承乾表上之,太宗令编之秘阁,赐师古物二百段、良马一匹。

现代文:太子承乾奉表呈给太宗,太宗命令将师古所注之书收藏入秘阁。赏赐给师古帛物二百段、良马一匹。

古文:十五年,太宗下诏,将有事于泰山,所司与公卿并诸儒博士详定仪注。太常卿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为封禅使,参考其仪,时论者竞起异端。

现代文:贞观十五年,太宗下诏,准备去泰山行封禅礼,主管的官吏与公卿和诸儒博士一起详定封禅仪式,太常卿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任封禅使,当时的舆论者争相发表不同见解。

**古文:师古奏曰: 臣撰定《封禅仪注书》在十一年春,于时诸儒参详,以为适中。 **

现代文:师古上奏说 :臣撰定的《封禅仪注书》在贞观十一年春修成,当时诸儒参与评议,认为适中。

古文:于是诏公卿定其可否,多从师古之说,然而事竟不行。

现代文:于是太宗诏令公卿审定师古新撰封禅仪注可否,大家多依从师古的说法,然而泰山封禅礼最终没有成行。

古文:师古俄迁秘书监、弘文馆学士。

现代文:师古不久升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

古文:十九年,从驾东巡,道病卒,年六十五,谥曰戴。

现代文:贞观十九年,师古跟随太宗东巡,在途中病故,时年六十五岁,谥号为戴。

古文:有集六十卷。

现代文:有文集六十卷。

古文:其所注《汉书》及《急就章》,大行于世。

现代文:他所注释的《汉书》和《急就章》,在当时广为流传。

古文:官至左史。尝著《格论》三卷、《通历》八卷、《戎州记》,并行于时。

现代文:永徽三年,师古的儿子颜扬庭任符玺郎,又上表奏呈师古所撰的《匡谬正俗》八卷。

古文: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也。

现代文:高宗下诏令将书交付给秘书阁,依例赐给颜扬庭帛五十匹。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人。

古文:祖硕,后魏南台丞。父安,齐青州法曹参军。

现代文:他的祖父孔硕,是北魏南台丞,父亲孔安,北齐时任青州法曹参军。

古文:颖达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

现代文:颖达八岁从师学习,每天诵读千多字的书籍。

古文:及长,尤明《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

现代文:到成年后,他更加明悉《左氏传》、郑玄注的《尚书》、王弼注的《周易》、《毛诗》、《礼记》这五部儒家经典,还擅长算术和历法,会写文章。

古文:同郡刘焯名重海内,颖达造其门。焯初不之礼,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

现代文:同郡刘焯是名扬海内的学者,颖达上门求教,刘焯起初很轻视他不以礼相待,等到颖达请教质疑答难问对,多出人意料,刘焯立即改变了态度,以礼相待。

古文:颖达固辞归,焯固留不可。还家,以教授为务。

现代文:孔颖达坚决告辞回家,刘焯本想留他共同磋商学问,他也没有答应,回家从事教学授徒的工作。

古文: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现代文:隋炀帝大业初年,颖达应举明经科获及第,授任河内郡博士。

古文:时炀帝征诸郡儒官集于东都,令国子秘书学士与之论难,颖达为最。

现代文:当时隋炀帝召集各郡儒学官吏到东都洛阳,命令他们与国子监的秘书学士一起论辩经学中的问题。

古文:时颖达少年,而先辈宿儒耻为之屈,潜遣刺客图之。礼部尚书杨玄感舍之于家,由是获免。

现代文:颖达论难答对舌战群儒而一举夺魁。那时颖达最年轻,那些先辈宿儒因被他驳倒羞愤怀恨,暗中派刺客谋害颖达,礼部尚书杨玄感把孔颖达藏匿在府中,因此才幸免于难。

古文:补太学助教。

现代文:不久颖达补太学助教。

古文:属隋乱,避地于武牢。

现代文:接着隋朝大乱,颖达避难到武牢。

古文:太宗平王世充,引为秦府文学馆学士。

现代文:太宗平定王世充后,召颖达为秦府文学馆学士。

古文:武德九年,擢授国子博士。

现代文:武德九年,提升颖达授他国子博士。

古文: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

现代文:贞观初年,颖达受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

古文: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现代文:当时太宗刚刚即位,留心各种政务,颖达多次进谏忠言,更加受到太宗亲近信任。

**古文:太宗尝问曰: 《论语》云: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 **

现代文:太宗曾经问他说 :《论语》说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

**古文:何谓也? **

现代文:是说什么?

古文:颖达对曰: 圣人设教,欲人谦光。

现代文:颖达回答说 :圣人设施教化,是想使人因谦让而愈有光辉。

古文: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

现代文:自己虽然有才能,不骄傲自大,依旧向没有才能的人求访能做到的事。

古文: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

现代文:自己的才艺虽然多,仍然认为少,却向才艺少的人求教更多的。

古文: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测,度不可知。

现代文:自己虽然有知识却像没有知识的人一样,自己的知识很充实却像知识空虚的人一样,不仅仅匹夫庶人要这样,帝王的德行,也应该像这样,帝王内心蕴藏着神明,外表却需表现得沉静无为,使别人感到深不可测,度不可知。

**古文:《易》称 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 ,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 **

现代文:《易经》称这是 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 ,如果处在极其尊贵的地位,炫耀聪明,凭才势压人,文过饰非拒不纳谏,那么上下就会感情隔阂,君臣之间思想相互背离,自古以来国家的灭亡,没有不是因为这样而造成的。

古文:太宗深善其对。

现代文:太宗非常满意他的回答。

古文:六年,累除国子司业。岁余,迁太子右庶子,仍兼国子司业。

现代文:贞观六年,颖达接着被任命为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又迁升为太子右庶子,依旧兼国子司业。

古文:与诸儒议历及明堂,皆从颖达之说。

现代文:与群儒到明堂议论礼历、经义,都采用他的意见。

古文:又与魏徵撰成《隋史》,加位散骑常侍。

现代文:又与魏征撰成了《隋史》,被加位散骑常侍。

古文:十一年,又与朝贤修定《五礼》,所有疑滞,咸谘决之。

现代文:贞观十一年,又与朝中贤德的人修订《五礼》,所有疑难不通晓的问题,都经商议做了定论。

古文:书成,进爵为子,赐物三百段。

现代文:书成之后,晋爵为子,朝廷赏赐绢帛三百段。

古文:庶人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因文见意,更广规讽之道,学者称之。

现代文:由太子废为庶人的承乾命令孔颖达撰《孝经义疏》,颖达根据文章表达意理,更加发扬光大以正言讽谏的方法,学者都颂扬他。

古文:太宗以颖达在东宫数有匡谏,与左庶子于志宁各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现代文:太宗因为颖达在东宫多次纠正劝谏太子,太宗给他和于志宁各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古文:十二年,拜国子祭酒,仍侍讲东宫。

现代文:贞观十二年,拜他为国子祭酒,仍旧在东宫给太子讲学。

古文:十四年,太宗幸国学观释奠,命颖达讲《孝经》,既毕,颖达上《释奠颂》,手诏褒美。

现代文:贞观十四年,太宗亲自到国学观举行祭祀先师的释奠大礼,命孔颖达主讲孝经,讲完了,颖达进献《释奠颂》,太宗手诏褒奖赞美他。

古文:后承乾不循法度,颖达每犯颜进谏。

现代文:后来承乾不遵循法度,颖达常常冒犯太子的威严直言规劝他。

**古文: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曰: 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 **

现代文: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对孔颖达说: 太子成长,怎么适宜多次受到人在当面斥责他的过失。

**古文:颖达对曰: 蒙国厚恩,死无所恨。 **

现代文:颖达回答说 :蒙受国家的厚恩,即使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

古文: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

现代文:直言谏劝更加恳切,承乾不能接受。

古文:先是,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诸儒受诏撰定《五经》义训,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

现代文:这以前,孔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群儒受诏命撰定《五经》义训,共一百八十卷,名叫《五经正义》。

**古文:太宗下诏曰: 卿等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 **

现代文:太宗下诏令说: 卿等博识通达古今,经义名理详备广博,考证前辈儒家的不同学说,符合圣人精深的主张。确实是不朽的。

古文:付国子监施行,赐颖达物三百段。

现代文:交给国子监施行,赐给颖达绢帛三百段。

古文:时又有太学博士马嘉运驳颖达所撰《正义》,诏更令详定,功竟未就。

现代文:这时又有太学博士马嘉运驳颖达所撰的《五经正义》,太宗下诏命颖达重新审定。

古文:十七年,以年老致仕。

现代文:审定正义的事终究没有完成。

古文:十八年,图形于凌烟阁,赞曰: 道光列第,风传阙里。

现代文:贞观十七年,颖达因为年老辞官归居,贞观十八年,在凌烟阁上为他画像,颂扬他说: 儒学修养很高,有当年孔子之风。

**古文:精义霞开,掞辞飚起。 **

现代文:讲经时见精义,像彩霞满天,演说辩驳像狂飚骤起。

古文:二十二年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现代文:贞观二十二年,颖达去世,太宗特许他陪葬昭陵,赠封太常卿,谥号为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