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

古文:崔圆,清河东武城人也。

现代文:崔圆,清河东武城人。

古文:后魏左仆射亮之后。

现代文:后魏左仆射亮的后代。

古文:父景晊,官至大理评事。

现代文:父亲景日至,官职达到大理评事。

古文:圆少孤贫,志尚闳博,好读兵书,有经济宇宙之心。

现代文:圆年少时孤苦贫寒,志向宏大,喜欢阅读兵书,有治理宇宙之心。

古文:开元中,诏搜访遗逸,圆以钤谋射策甲科,授执戟。

现代文:开元年间,皇上诏令汇集逃散的官员,圆参加射策形式的考试选上,授予执戟。

古文:自负文艺,获武职,颇不得意。

现代文:圆自认为文学很好,却获得武官职务,非常不高兴。

古文:萧炅为京兆尹,荐为会昌丞,累迁司勋员外郎。

现代文:萧炅任京兆尹时,推荐圆为会昌丞,多次升为司勋员外郎。

古文:宰臣杨国忠遥制剑南节度使,引圆佐理,乃奏授尚书郎,兼蜀郡大都督府左司马,知节度留后。

现代文:宰臣杨国忠远控剑南节度使,引见圆辅佐治理,于是上奏授予尚书郎,兼蜀郡大都府左司马、知节度留后。

古文:天宝末,玄宗幸蜀郡,特迁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剑南节度。

现代文:天宝末年,玄宗幸驾蜀郡,专门升为蜀郡大都府长史、剑南节度。

古文:圆素怀功名,初闻国难,潜使人探国忠深旨,知有行幸之计,乃增修城池,建置馆宇,储备什器。

现代文:圆平素怀抱名利思想,刚开始听说有国难,暗中派人探访国忠那里的密旨,知道皇上有幸驾此地的计划,于是增加修筑城池,修建馆宇,储备用品。

古文:及乘舆至,殿宇牙帐咸如宿设,玄宗甚嗟赏之,即日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剑南节度,余如故。

现代文:等到皇上驾到,殿宇牙帐全都如同平时所设置,玄宗非常赞赏他,即日就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剑南节度,其余的如旧。

古文:肃宗即位,玄宗命圆同房琯、韦见素并赴肃宗行在所,玄宗亲制遗爱碑于蜀以宠之。

现代文:肃宗即位,玄宗命令圆与房绾、韦见素一起赶赴肃宗所在地,玄宗亲自在蜀制作遗爱碑以示宠爱他。

古文:从肃宗还京,以功拜中书令,封赵国公,赐实封五百户。

现代文:跟随肃宗还京,论功升为中书令,封为赵国公,赐实封五百户。

古文:明年,罢知政事,迁太子少师,留守东都。

现代文:第二年,免去现职,升为太子少师,留守东都。

古文:会官军不利于相州,军回过洛阳,所在剽掠。

现代文:此时官军在相州作战不利,在回师经过洛阳时,在当地大肆抢掠。

古文:圆弃城南奔襄阳,诏削除阶封。

现代文:圆弃城向南逃到襄阳,皇上诏令削除官品。

古文:寻起为济王傅。

现代文:不久又任济王傅。

古文:李光弼用为怀州刺史,除太子詹事,改汾州刺史,皆以理行称。

现代文:李光弼任怀州刺史,担任太子詹事,又改为汾州刺史,全都以政理清明受到称赞。

古文:拜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观察使,加检校右仆射、兼御史大夫,转检校左仆射知省事。

现代文:升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观察使,加检校右仆射、兼任御史大夫,转为检校左仆射知省事。

古文:大历三年六月薨,年六十四,辍朝三日,赠太子太师,谥曰昭襄。

现代文:大历三年六月死,年龄六十四岁,皇上辍朝三天,赠太子太师,谥号昭襄。

古文:崔涣,祖玄暐,神龙功臣,封博陵郡王。

现代文:崔涣,祖父玄日韦,神龙年间功臣,封为博陵郡王。

古文:父璩,文学知名,位至礼部侍郎。

现代文:父亲璩,以文学知名,官至礼部侍郎。

古文:涣少以士行闻,博综经籍,尤善谈论,累迁尚书司门员外郎。

现代文:涣年少以操行清厉闻名,博阅经文,尤其擅长谈论,多次升为尚书司门员外郎。

古文:天宝末,杨国忠出不附己者,涣出为剑州刺史。

现代文:天宝末年,杨国忠遣出不依附自己的人,涣被遣为剑州刺史。

古文:天宝十五载七月,玄宗幸蜀,涣迎谒于路,抗词忠恳,皆究理体,玄宗嘉之,以为得涣晚。

现代文:天宝十五年七月,玄宗幸驾于蜀,涣在路旁迎接谒见,言辞刚正恳切,都探求理和礼,玄宗称赞他,认为得到涣为时太晚。

古文:宰臣房琯又荐之,即日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扈从成都府。

现代文:宰相房绾又推荐他,即日升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成都府护卫皇上。

古文:肃宗灵武即位。

现代文:肃宗灵武即位。

古文:八月,与左相韦见素、同平章事房琯、崔圆同赍册赴行在。

现代文:八月,与左相韦见素、同平章事房、崔圆共同携带册封文书启程。

古文:时未复京师,举选路绝,诏涣充江淮宣谕选补使,以收遗逸。

现代文:此时还没有回到京师,推举选拔途径断绝,诏令涣充任江淮宣谕选补使,收集逃散的官员。

古文:惑于听受,为下吏所鬻,滥进者非一,以不称职闻。

现代文:他蛊惑听从,为手下人所蒙蔽,滥任职者不止一人,以不称职出名。

古文:乃罢知政事,除左散骑常侍,兼余杭太守、江东采访防御使。

现代文:于是罢免其职,任左散骑常侍,兼任余杭太守、江东采访防御使。

古文:旋授正议大夫、太子宾客。

现代文:又授予正议大夫、太子宾客。

古文:乾元三年正月,转大理卿。

现代文:乾元三年正月,任大理卿。

古文:再迁吏部侍郎、检校工部尚书、集贤院待诏。

现代文:又升为吏部侍郎、检校工部尚书、集贤书院待诏。

古文:性尚简澹,不交世务,颇为时望所归。

现代文:性格从简澹泊,不交世务,在当时深为众望所归。

古文:郑氏性刚戾,待纵不以理,虽为大僚,每加笞诟。

现代文:升为御史大夫,加封上税地青苗钱物使。当时以这些钱充当京师百官的食料,苏涣让属吏进行折中处理,以下估价为使者料钱,上估价为百官料钱。

古文:纵率妻子候颜,敬顺不懈,时以为难。

现代文:当时被作为皇城副留守的张清年发现,皇上诏令有关部门进行审讯,涣无词答复,被贬为道州刺史。

古文:杜鸿渐,故相暹之族子。

现代文:大历三年十二月壬寅,由于患病死去。杜鸿渐,与前相臣暹同族。

古文:祖慎行,益州长史。

现代文:祖父慎行,为益州长史。

古文:父鹏举,官至王友。

现代文:父亲鹏举,做过王友。

古文:鸿渐敏悟好学,举进士,解褐王府参军。

现代文:鸿渐聪慧好学,考取进士,担任王府参军。

古文:天宝末,累迁大理司直,朔方留后、支度副使。

现代文:天宝末年,多次升为大理司直、朔方留后、支度副使。

古文:肃宗北幸,至平凉,未知所适。

现代文:肃宗幸驾北上,到达平凉,不知所去。

古文:鸿渐与六城水运使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卢简金、关内盐池判官李涵谋曰: 今胡羯乱常,二京陷没,主上南幸于巴蜀,皇太子理兵于平凉。

现代文:鸿渐与六城水运使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卢简金、关内盐池判官李涵谋略说: 如今胡羯叛乱,二京沦陷,皇上从南方幸驾到巴蜀,皇太子在平凉整治军队。

古文:然平凉散地,非聚兵之处,必欲制胜,非朔方不可。

现代文:但是平凉此地,不是聚集军队的地方,如果想取得胜利,一定要去朔方。

古文:若奉殿下,旬日之间,西收河、陇,回纥方强,与国通好,北征劲骑,南集诸城,大兵一举,可复二京。

现代文:如果侍奉殿下,十日之间,在西聚集河、陇之兵力,回纥势力正强盛,与国家通好,在北征招劲骑,在南汇集各城,大兵进发,可以收复二京。

**古文:雪社稷之耻,上报明主,下安苍生,亦臣子之用心,国家之大计也。 **

现代文:以雪耻国辱,上告知明主,下安抚百姓,这也是臣子的心愿,国家的大计。

古文:鸿渐即日草笺具陈兵马招集之势,录军资、器械、仓储、库物之数,令李涵赍赴平凉,肃宗大悦。

现代文:鸿渐即日便草拟文告详细陈述布防兵马招集的势态,记载军资、器械、仓储、库物的数量,命令李涵带上赶赴平凉,肃宗非常高兴。

古文:鸿渐知肃宗发平凉,于北界白草顿迎谒,因劳诸使及兵士,进言曰: 朔方天下劲兵,灵州用武之处。

现代文:鸿渐得知肃宗从平凉出发,在北边的域界白草顿迎候,趁着慰劳各官使和兵士的时候,向肃宗进言说: 朔方聚集天下的强兵,灵州是用武的地方。

古文:今回纥请和,吐蕃内附,天下郡邑,人皆坚守,以待制命。

现代文:如今回纥请求相和,吐蕃也附合于我,天下郡邑,人人都在坚守,等待命令。

**古文:其中虽为贼所据,亦望不日收复,殿下整理军戎,长驱一举,则逆胡不足灭也。 **

现代文:其中有些地方虽然被贼军所占据,也有望很快收复。殿下整理军戎,举兵驱进,则叛逆可灭。

古文:肃宗然之。

现代文:肃宗同意此话。

古文:及至灵武,鸿渐与裴冕等劝即皇帝位,以归中外之望,五上表,乃从。

现代文:等到了灵武,鸿渐与裴冕等人劝肃宗马上即位,以顺应中外所望,五次上表,于是同意。

古文:鸿渐素习帝王陈布之仪,君臣朝见之礼,遂采摭旧仪,绵蕝其事。城南设坛壝,先一日具仪注草奏。

现代文:鸿渐素来知晓帝王陈布和君臣朝见的礼仪,于是摘取旧议,在城南设置坛台,在前一天向肃宗陈述仪注奏书。

**古文:肃宗曰: 圣君在远,寇逆未平,宜罢坛场。 **

现代文:肃宗说: 皇上在很远的地方,叛寇还未平灭,应该不设坛场。

古文:余可其奏。

现代文:对他其他的建议表示同意。

古文:肃宗即位,授兵部郎中,知中书舍人事,寻转武部侍郎。

现代文:肃宗即位,授鸿渐为兵部郎中,主管中书舍人方面事情,不久转为武部侍郎。

古文:至德二年,兼御史大夫,为河西节度使、凉州都督。

现代文:至德二年,兼任御史大夫、河西节度使、凉州都督。

古文:两京平,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荆南节度使。

现代文:两京平定,升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荆南节度使。

古文:襄州大将康楚元、张嘉延盗所管兵,据襄州城叛,刺史王政遁走。

现代文:襄州大将康楚元、张嘉延盗窃兵权,占据襄州城反叛,刺史王政逃跑。

古文:嘉延南袭荆州,鸿渐闻之,弃城而遁。

现代文:嘉延向南袭击荆州,鸿渐听说后,弃城而逃。

古文:澧、朗、硖、归等州闻鸿渐出奔,皆惶骇,潜窜山谷。

现代文:澧、朗、硖、归等州府听说鸿渐逃走后,全都惊慌害怕,在山谷里躲藏起来。

古文:岁余,征拜尚书右丞、吏部侍郎、太常卿,充礼仪使。

现代文:一年多后,征召升为尚书右丞、吏部侍郎、太常卿,充任礼仪使。

古文:二圣晏驾,鸿渐监护仪制,山陵毕,加光禄大夫,封卫国公。

现代文:皇上、太上皇崩驾,鸿渐负责监督礼仪制度,建造山陵事毕,加光禄大夫,封为卫国公。

古文:广德二年,代宗将享郊庙,拜鸿渐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寻转中书侍郎。

现代文:广德二年,代宗在郊庙祭祀,提升鸿渐为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升为中书侍郎。

古文:永泰元年十月,剑南西川兵马使崔旰杀节度使郭英乂,据成都,自称留后。

现代文:永泰元年十二月,剑南西川兵马使崔旰杀死节度使郭英,占据成都,自称为留后。

古文:邛州衙将柏贞节、泸州衙将杨子琳、剑州衙将李昌巙等兴兵讨旰,西蜀大乱。

现代文:邛州衙将柏贞节、泸州衙将杨子琳、剑州衙将李昌山夔等人率兵讨伐旰,西蜀大乱。

古文:明年二月,命鸿渐以宰相兼充山、剑副元帅、剑南西川节度使,以平蜀乱。

现代文:第二年二月,命令鸿渐以宰相兼任山、剑副元帅、剑南西川节度使身份,去平定蜀乱。

古文:鸿渐心无远图,志气怯懦,又酷好浮图道,不喜军戎。

现代文:鸿渐心无宏图,志气怯懦,又酷爱佛道,不喜欢军戎。

古文:既至成都,惧旰雄武,不复问罪,乃以剑南节制表让于旰。

现代文:到了成都,害怕旰的威武气势,不再问罪,于是将剑南节制表让给旰。

古文:时西戎寇边,关中多事,鸿渐孤军陷险,兵威不振,代宗不获已,从之。

现代文:此时国家西边遭寇入侵,关中事变繁多,鸿渐孤军陷入危险之中,军队威风不振,代宗没有办法,同意了。

古文:仍以旰为剑南西川行军司马,柏贞节为邛州刺史,杨子琳为泸州刺史,各罢兵。

现代文:仍然以旰为剑南西川行军司马,柏贞节为邛州刺史,杨子琳为泸州刺史,各自收兵。

古文:寻请入觐,仍表崔旰为西川兵马留后。

现代文:不久请入朝廷觐见,仍推荐崔旰为西川兵马留后。

古文:大历二年,诏以旰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召鸿渐还京。

现代文:大历二年,诏令旰为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召鸿渐还京。

古文:鸿渐仍率旰同入觐,代宗嘉之。

现代文:鸿渐仍带领旰一同入朝接受觐见,代宗嘉奖他。

古文:后知政事,转门下侍郎,让山南副元帅。

现代文:后来任知政事,转为门下侍郎,转让出山南副元帅。

古文:三年八月,代王缙为东都留守,充河南、淮西、山南东道副元帅,平章事如故。

现代文:三年八月,替代王缙为东都留守,充任河南淮西、山南东道副元帅,平章事一职如故。

古文:以疾上表乞骸骨,从之,竟不之任。

现代文:由于患病上表请求辞官,同意了,最后没有任他为官。

古文:四年十一月卒,赠太尉,谥曰文宪。

现代文:四年十一月死,赠予太尉,谥号为文宪。

古文:辍朝三日,赐物五百疋,粟五百石。

现代文:辍朝三天,赐物五百匹、粟五百石。

古文:鸿渐晚年乐于退静,私第在长兴里,馆宇华靡,宾僚宴集。

现代文:鸿渐晚年喜好清静,私人住宅在长兴里,建筑豪华,宾客如云。

**古文:鸿渐悠然赋诗曰: 常愿追禅理,安能挹化源。 **

现代文:鸿渐曾悠然赋诗说: 常顾追禅里,安能挹化源。

古文:朝士多属和之。

现代文:朝廷士大夫多数与他相好。

古文:及休致后病,令僧剃顶发,及卒,遗命其子依胡法塔葬,不为封树,冀类缁流,物议哂之。

现代文:等到患病隐退,令僧人将他头顶头发剃去,最后病死,遗嘱儿子依照胡法埋在塔下,墓上不封不树,希望能像和尚那样下葬。

古文:史臣曰:禄山狂悖已显,玄宗宠任无疑,见素知国危,陈庙算,直言极谏,而君不从,独正犯难,而人不咎,出生入死,善始令终者鲜矣。

现代文:受到众人议论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