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

古文:魏允贞,字懋忠,南乐人。

现代文:魏允贞,字懋忠,南乐人。

古文:万历五年进士。授荆州推官。

现代文:万历五年中进士,授职荆州推官。

古文:大学士张居正归葬,群吏趋事恐后,允贞独不赴,且抶其奴。

现代文:大学士张居正回家安葬,群吏争先恐后赶去,魏允贞一个人没有去,而且还鞭打他的仆人。

古文:治行最,征授御史。

现代文:评定政绩时他列为最佳一等,升为御史。

古文:吏部尚书梁梦龙罢。

现代文:吏部尚书梁梦龙被罢官。

**古文:允贞言: 铨衡任重。往者会推之前,所司率受指执政或司礼中官,以故用非其人。 **

现代文:魏允贞说: 吏部官职重要,过去都在会同推荐选任之前,有关官吏都受到当政之人和司礼中官的影响,所以任用了一些不恰当的人。

古文:帝纳其言,特用严清,中外翕服。

现代文: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特地任用严清,中外感到信服。

古文:俄劾兵部尚书吴兑,兑引去。

现代文:不久,他弹劾兵部尚书吴兑,吴兑引咎辞职。

古文:已,陈时弊四事,言: 自居正窃柄,吏、兵二部迁除必先关白,故所用悉其私人。

现代文:过了不久,他上疏陈明有关时弊的四事,说: 自从张居正窃取权柄,吏、兵二部升迁、授职须先报告他,所以任用的都是与他有私交的人。

古文:陛下宜与辅臣精察二部之长,而以其职事归之。

现代文:陛下应当与辅臣好好考察两部的负责人,让他们有自己管辖的事宜。

古文:使辅臣不侵部臣之权以行其私,部臣亦不乘辅臣之间以自行其私,则官方自肃。

现代文:使辅臣不要侵犯部臣的权力而谋取私利,部臣也不能乘辅臣的空隙自行其私,则官风自会整肃。

古文:自居正三子连登制科,流弊迄今未已。

现代文:自从张居正的三个儿子连连进入制科,遗留的祸患到现在还未停止。

古文:请自今辅臣子弟中式,俟致政之后始许廷对,庶幸门稍杜。

现代文:请从今天开始辅臣子弟中了进士,等到离职后才允许参加廷试,或许可以使宠幸之门稍有杜绝。

古文:自居正恶闻谠言,每遇科道员缺,率择才性便给、工谄媚、善逢迎者授之,致昌言不闻,佞臣得志。

现代文:自从张居正讨厌听到正直的言论,每遇到科道员有空缺,都选择才性便于利用、善于谄媚、迎逢的人授给,致使正当的言论听不到了,小人得志。

古文:自今考选时,陛下宜严敕所司,毋循故辙。

现代文:从现在开始考察、选任官吏时,陛下应该严厉告诫有关部门,不要重蹈故辙。

古文:俺答自通市以来,边备懈弛。

现代文:自从与俺答互市以后,边备松弛。

古文:三军月饷,既克其半以充市赏,复克其半以奉要人,士无宿饱,何能御寇?

现代文:三军的月饷,克扣一半以充市场赏赐,又克扣另一半给达官要人,士兵没有隔夜的粮,怎么能抵御边寇呢?

古文:至辽左战功,尤可骇异。

现代文:来自辽东的战功,尤其到了令人惊异的程度。

古文:军声则日振于前,生齿则日减于旧。

现代文:军队的声誉日益振奋,而人口天天比过去有所减少。

**古文:奏报失真,迁叙逾格,赏罚无章,何以能国哉! **

现代文:奏报失实,升迁出格,赏罚无章,何以能卫国?

古文:疏入,下都察院。

现代文:奏疏上传后,皇上把它下到都察院。

古文:先是,居正既私其子,他辅臣吕调阳子兴周,张四维子泰徵、甲徵,申时行子用懋,皆相继得举。

现代文:先前,张居正对其子有私心,其他辅臣吕调阳儿子兴周,张四维儿子泰征、甲征,申行时儿子用懋,都相继举进士。

古文:甲徵、用懋将廷对,而允贞疏适上。

现代文:甲征、用懋即将廷试,魏允贞的上疏刚好送上。

古文:四维大愠,言: 臣待罪政府,无所不当闻。

现代文:张四维大怒,说: 臣在政府做事,没有什么不应当听说的。

**古文:今因前人行私,而欲臣不预闻吏、兵二部事,非制也。 **

现代文:因为前人行私,就不让臣过问吏、兵二部事,这不是制度。

古文:因为子白诬,且乞骸骨。

现代文:因而为他儿子辩诬,而且乞求告老回乡。

古文:时行亦疏辨。帝并慰留,而责允贞言过当。

现代文:申时行也上疏争辩,皇上一同安慰挽留,责备魏允贞言词过当。

古文:户部员外郎李三才奏允贞言是,并贬秩调外。

现代文:户部员外郎李三才上奏认为魏允贞是对的,他俩一同被贬官调出京城。

古文:允贞得许州判官。

现代文:魏允贞得到许州判官。

古文:给事中御史周邦杰、赵卿等论救,不纳。

现代文:给事中、御史周邦杰、赵卿等上疏申说救助,皇上一概不予接纳。

古文:允贞虽谪,然自是辅臣居位,其子无复登第者。

现代文:魏允贞虽然被贬,但从此辅臣当权时,其子没有再登进士的。

古文:久之,累迁右通政。

现代文:过了很久,逐级升到右通政使。

古文:二十一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

现代文:万历二十一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

古文:允贞素刚果,清操绝俗。

现代文:魏允贞平素刚正、果断、清廉、脱俗。

古文:以所部地疹民贫,力裁幕府岁供及州县冗费,以其银数万缮亭障,建烽堠,置器市马易粟。

现代文:因为山西地瘠民贫,力主裁减幕府的每岁上供和州县的冗费,用这样节约的万余银钱修治亭障,修建烽火台,购置器具、马匹以换取粮食。

古文:又奏免平阳岁额站银八万,以所省邮传羡补之。

现代文:又上奏请求免除平阳站每岁的定额银八万,用山西省邮传节余的费用来补充。

古文:雁门、平定军以逋屯粮窜徙,允贞奏除其租,招令复业。

现代文:雁门、平定军因为逃避屯田粮税而逃跑,魏允贞上奏免除两军的地租,下令恢复开垦。

古文:岢岚互市,省抚赏银六万。

现代文:岢岚互市,省抚赏给银钱六万。

古文:汾州有两郡王,宗人与军民杂处,知州秩卑不能制,奏改为府。

现代文:汾州有两个郡王,管理人员与军民杂处,知州职位太低不能制服,魏允贞奏请改为府。

古文:自款市成,边政废。允贞视要害,筑边墙万有余丈。

现代文:自从互市后,边政废弛,魏允贞看到了要害,修筑边墙万余丈。

古文:政声大著。帝亦数嘉其能。

现代文:声名大振,皇上数次嘉奖他的才能。

古文:会诏中官张忠矿山西,允贞抗疏极谏,不报。

现代文:恰好下诏让宦官张忠在山西采矿,魏允贞上疏极力主张不可,皇上没有答复他。

古文:已,西河王知燧请开解州、安邑、绛县矿,以仪宾督之。

现代文:不久,西河王知燧请求开凿解州、安邑、绛县的矿产,以仪宾督促有关事宜。

古文:指挥王守信请开平定、稷山诸矿。

现代文:指挥王守信请求开凿平定、稷山各矿山。

古文:帝并报允。

现代文:皇帝都批复同意。

古文:允贞恐民愈扰,请令忠兼领,亦不纳。

现代文:魏允贞恐怕老百姓受到更多的干扰,请求命令让张忠一个人管理,皇上也不同意。

古文:三殿灾,诏求直言。

现代文:三殿受灾,皇上下诏恳求大臣讲实话。

古文:允贞言咎在辅臣,历数赵志皋、张位罪。

现代文:魏允贞认为过错在于辅臣,历数赵志皋、张位的罪行。

古文:且曰: 前二臣以二月加恩,逾月两宫灾。

现代文:并且说: 这二个人在二月加了恩宠,过了一个月两宫发生灾乱。

古文:今年又加恩,而三殿复灾。

现代文:今年又加恩,三殿又受灾,天意啊!

古文:天意昭然。 位等力辨,求罢。

现代文:张位极力为自己辩解,请求罢官。

古文:帝慰留,责允贞边臣不当言朝事,因屡推不用,遂肆狂言,夺俸五月。

现代文:皇上安慰,予以挽留,责备魏允贞是边臣不当议论朝政,因为屡被推举不被任用,遂放肆乱言,被停发俸禄五个月。

古文:顷之,允贞疏举遗贤,请召还王家屏、陈有年、沈鲤、李世达、王汝训及小臣史孟麟、张栋、万国钦、马经纶、顾宪成、赵南星、邹元标等,疏留中。

现代文:不久,魏允贞上疏推举被人忽视的贤明人士,请召回王家屏、陈有年、沈鲤、李世达、王汝训和小官史孟麟、张栋、万国钦、马经纶、顾宪成、赵南星、邹元标等,上疏被留在禁中。

古文:以久次,进右副都御史。

现代文:过了很久,他才按程序提拔为右副都御史。

古文:二十八年春,疏陈时政缺失,言: 行取诸臣,几经论荐,陛下犹不轻予一官。

现代文:万历二十八年春天,上疏陈明时政的过失,说: 从地方考察选取的各位臣僚,几经论辩、推荐,皇上还是没有轻意地授予一官。

古文:彼鲁坤、马堂、高淮、陈朝辈,试之何事,举之何人,乃令其衔命横行,生杀予夺,恣出其口。

现代文:那个鲁坤、马堂、高淮、孙朝之辈,做了什么事,推举了什么人,皇上让他们拥有权力横行朝中,生杀予夺,全由他们一句话。

古文:廷臣所陈率国家大计,一皆寝阁,甚者严谴随之。

现代文:朝廷大臣所陈明的都是国家大计,一切搁置阁中,不予实行,更有甚者被严加责备。

古文:彼报税之徒,悉无赖奸人,乡党不齿,顾乃朝奏夕报,如响应声。

现代文:那些监税之徒,都是无赖小人,为老百姓所不齿,却早晨上奏,晚上得到批复,如声音与回音一样相随。

古文:臣不解也。

现代文:我百思不得其解。

古文:胥徒入乡,民间犹扰,况缇骑四出,如虎若狼,家室立破。

现代文:小官吏下乡,民间仍被干扰,更何况官役四出,如虎若狼,老百姓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古文:如吴宝秀、华钰诸人,祸至惨矣,而陛下曾不一念及。

现代文:如吴宝秀、华钰等人,就惨到极点,可陛下没有一点念及到他们。

古文:钱谷出入,上下相稽,犹多奸弊。

现代文:钱粮的出入,上下拖延,还有很多弊病。

古文:敕使手握利权,动逾数万。

现代文:这些人大权在握,动辄数万。

古文:有司不敢问,抚按不敢闻,岂无吮膏血以自肥者,而陛下曾不一察及。

现代文:有关官吏不敢过问,抚按也不敢上报。难道没有吸民脂民膏而自己发财的吗?可陛下也没有一点察觉。

古文:金取于滇,不足不止;珠取于海,不罄不止;锦绮取于吴越,不极奇巧不止。

现代文:黄金取于云南,不满足不停止索取。珍珠取自大海,不弄完不停止。锦缎取于苏杭,不到极端奇巧不停止。

**古文:乃元老听其投闲,直臣几于永锢,是陛下之爱贤士,曾不如爱珠玉锦绮也。 **

现代文:元老听任他们闲置,而正直的大臣几乎全被永远禁止参予朝政,陛下爱贤明的人士,还不如爱珠玉锦缎。

古文:疏奏,亦不省。

现代文:上疏奏上,皇上也不理会。

古文:先是,张忠以开矿至,后孙朝复至榷税,诛求百方,允贞每事裁抑。

现代文:起先,张忠因开矿到山西,后来孙朝也来收税,责备、哀求的呼声来自四方,魏允贞每次予以裁定、抑制。

古文:会忠杖死太平典史武三杰,朝使者逼杀建雄县丞李逢春,允贞疏暴其罪。

现代文:恰好张忠打死太平典史武三杰,孙朝的使者逼死建雄县丞李逢春,魏允贞上疏揭露他们的罪行。

古文:朝怒,劾允贞抗命沮挠。

现代文:孙朝发怒,弹劾魏允贞违抗命令、肆意阻挠。

古文:帝留允贞疏不下,而下朝疏于部院。

现代文:皇上将魏允贞的奏疏留下,而把孙朝的奏疏下到部院。

古文:吏部尚书李戴、都御史温纯等力称允贞贤,请下允贞疏平议。

现代文:吏部尚书李戴、都御史温纯等极力称赞魏允贞的贤明,请求将魏允贞的奏疏下到部院进行评议。

古文:帝并留中。

现代文:皇上把他们的意见都留下了。

古文:山西军民数千恐允贞去,相率诣阙诉冤,两京言官亦连章论救。

现代文:山西军民数千人怕魏允贞离去,相继到京城喊冤,两京的御史也连连上奏救援。

古文:帝乃两置不问。

现代文:皇上于是将两个人都不问罪。

古文:明年,忠以夏县知县彭应春抗礼,劾贬之。

现代文:第二年,张忠因为夏县知县袁应春对他不礼貌,弹劾,并要求贬他的官。

古文:允贞请留应春,不报。

现代文:魏允贞请求留任袁应春,皇上不答应。

古文:允贞父已九十余,允贞岁岁乞侍养,章二十上。

现代文:魏允贞的父亲年已九十多,魏允贞年年乞求侍养,奏章上了二十回。

古文:廷议以敕使害民,非允贞不能制,固留之。

现代文:朝廷大臣认为皇上特使为害百姓,不是魏允贞不能制服,所以留任了他。

古文:其年五月,请益力,始听归。

现代文:这一年五月魏允贞的要求更坚决,才让他回家乡。

古文:世所称 南乐三魏 、 漳浦三刘 者也。

现代文:官吏、百姓为他立祠。不久,朝廷的视察人员上奏魏允贞守边疆的功劳,在家提升为兵部右侍郎。

古文:王国,字子桢,耀州人。

现代文:很快他就去世了。天启初年,追封谥号为介肃。王国,字之桢,耀州人。

古文:万历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御史。

现代文:万历五年中进士,授职庶吉士,改任御史。

古文:出视畿辅屯田,清成国公朱允祯等所侵地九千六百余顷。

现代文:王国出去巡视京畿一带的屯田,清理成国公朱允祯等所侵占的田地九千六百余顷。

古文:张居正疾笃,疏荐其座主潘晟入内阁,帝从之。

现代文:张居正病重后,他上疏推荐他的座师潘晟进入内阁,皇上采纳了。

古文:国与同官魏允贞、雷士桢及给事中王继光、孙炜、牛惟炳、张鼎思抗言不可,寝其命。

现代文:王国与同官魏允贞、雷士祯和给事中王继光、孙炜、朱惟炳、张鼎思以为不可,皇上停止了任命。

古文:已,极论中官冯保罪。

现代文:不久,极力弹劾宦官冯保的罪行。

古文:且言: 居正死,保令徐爵索其家名琴七、夜光珠九、珠帘五、黄金三万、白金十万。

现代文:并且说: 张居正死后,冯保令徐爵索取他家的七张名琴、九个夜光珠、五个珠帘、三万两黄金、十万两白银。

**古文:居正子简修躬赍至保邸,而保扬言陛下取之,诬污圣德。 **

现代文:张居正的儿子恭恭敬敬送到冯保的屋里,而冯保扬言是陛下要的,玷污了皇上的名声。

古文:因发曾省吾、王篆表里结纳状。

现代文:因而揭发曾省吾、王内外勾结的情况。

古文:国疏自外至,与李植疏先后上。

现代文:王国的奏疏从外地到,与李植的奏疏先后呈上。

古文:帝已纳植言罪保,植遂受知,而国亦由此显名。

现代文:皇上已采纳李植说冯保有罪的意见,李植遂为人所知,而王国的名声也由此显赫。

古文:还朝,荐王锡爵、陆树声、胡执礼、耿定向、海瑞、胡直、颜鲸、魏允贞。

现代文:回到朝廷,推荐王锡爵、陆树声、胡执礼、耿定向、海瑞、胡直、颜琼、魏允贞。

古文:寻出督南畿学政,以疾归。

现代文:不久之后,他又出督南畿学政,因病回乡。

古文:起掌河南道。

现代文:王国起用掌管河南道。

古文:首辅申时行欲置所不悦者十九人察典,吏部尚书杨巍等依违其间,国力持不可。

现代文:首辅申时行想把他不喜欢的十九个人置于考察的名册上,吏部尚书杨巍也在其中,王国极力坚持不能这样做。

古文:时行以御史马允登资在国前,乃起允登掌察,而国佐之。

现代文:申时行以御史马允登资历较王国老,起用马允登掌考察事宜,让王国辅佐他。

**古文:诸御史咸集,允登书十九人姓名,曰: 诸人可谓公论不容者矣。 **

现代文:各位御史都集中了,马允登写下十九个人的姓名,说: 这些人都是为众人所不能容忍的人。

古文:国熟视,叱曰: 诸人独忤执政耳。

现代文:王国仔细看后,喝叱道: 这些人唯独与执政相抵触。

**古文:天日监临,何出此语! **

现代文:皇天在上,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呢?

古文:允登意不回。国怒,奋前欲殴允登。

现代文:马允登不收回意见,王国很气愤,奋力上前想揍他。

古文:允登走,国环柱逐之,同列救解。

现代文:马允登赶紧逃跑,王国围着柱子追他,其他人上来劝解。

古文:事闻,两人并调外,国得四川副使。移疾归。

现代文:皇上听到了此事,把两个人都调出京城,王国任四川副使,后因疾归家。

古文:而十九人赖国以免。

现代文:那十九个人靠王国幸免于难。

古文:久之,起故官,莅山西。

现代文:很久以后,王国起用为原官职,到山西任职。

古文:改督河南学政,迁山东参政。

现代文:后改任河南督学,升为山东参政。

古文:所在以公廉称。

现代文: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公正、廉洁而著称。

古文:召为太仆少卿。

现代文:征召为太仆少卿。

古文:复出为山西副使,历南京通政使。

现代文:又外出任山西副使,做南京通政使。

古文:三十七年,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

现代文:万历三十七年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保定。

古文:岁凶,屡上宽恤事宜。

现代文:年内发生灾害,王国屡屡上书皇上请求放宽赈恤事宜。

古文:大盗刘应第、董世耀聚众称王,剽劫远近,督兵讨灭之。

现代文:大盗刘应弟、董世耀聚众称王,远近劫掠,王国率兵剿灭了他们。

古文:进右都御史,巡抚如故。

现代文:升为右都御史,巡抚身份如旧。

古文:国刚介。与弟吏部侍郎图并负时望,为党人所忌。

现代文:王国刚正耿直,与弟弟吏部侍郎王图为当时人所仰慕,遭朋党忌恨。

古文:乞休归,卒。

现代文:他请求归家,死于家乡。

古文:余懋衡,字持国,婺源人。

现代文:余懋衡,字持国,江西婺源人。

古文:万历二十年进士。除永新知县。

现代文:万历二十年中进士,授职永新知县。

古文:征授御史。时以殿工,矿税使四出,骄横。

现代文:升为御史,当时因为修建大殿,矿税使被派往各地,骄横异常。

古文:懋衡上疏言: 与其骚扰里巷,榷及鸡豚,曷若明告天下,稍增田赋,共襄殿工。

现代文:余懋衡上奏说: 与其骚扰平民,榷税至于鸡猪,还不如明明白白告诉天下人,稍为增加田赋,共同赞助大殿工程。

**古文:今避加赋之名,而为竭泽之计,其害十倍于加赋。 **

现代文:现在避开增加赋税的名声,实际上是竭泽而渔的办法,这样的害处比增加赋税要大十倍。

古文:忤旨,停俸一年。

现代文:违背圣旨,余懋衡被停发俸禄一年。

古文:巡按陕西。税监梁永辇私物于畿辅,役人马甚众。

现代文:巡按陕西,税监梁永将私人财产运到畿辅,役使人马甚众。

古文:懋衡奏之。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

现代文:余懋衡上奏弹劾他,梁永恨得要命,唆使其帮凶乐纲贿赂厨师想毒死余懋衡。

古文: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现代文:两次中毒,余懋衡都没死,拷问厨师,获取乐纲给予的贿赂和剩下的毒药,于是,上疏极力弹劾梁永,御史官也争相弹劾梁永,皇上都不讯问。

古文:永虑军民为难,召亡命擐甲自卫。

现代文:梁永害怕军民为难他,召进一些亡命之徒自卫。

古文:御史王基洪声言永必反,具陈永斩关及杀掠吏民状。

现代文:御史王基洪声言梁永一定会造反,将梁永杀掠官吏、百姓的事一一陈上。

古文:巡抚顾其志颇为永讳,永乃藉口辨。

现代文:巡抚顾其志为梁永隐讳,梁永于是为自己辩护。

古文:帝疑御史言不实。

现代文:皇帝怀疑御史说的不是实话。

古文:而咸宁、长安二知县持永益急。

现代文:可咸宁、长安二个知县与梁永的对立更加厉害。

古文:永党王九功辈多私装,恐为有司所迹,托言永遣,乘马结阵驰去。

现代文:梁永党徒王九功等多私人武装,怕被有关官吏察觉,托词说是梁永调遣,拉帮结伙乘马驰走。

古文:县棣追及之华阴,相格斗,已皆被系,懋衡遂以反逆闻。

现代文:县吏在华阴追上他们,相互之间发生战斗,不久都被抓住,余懋衡于是以谋反之罪控告梁永。

古文:永窘甚,爪牙尽亡,独纲在,乃教永诬劾咸宁知县满朝荐,朝荐被逮。

现代文:梁永很害怕,他的爪牙也逃散了,只有乐纲还在,他教梁永诬告咸宁知县朝荐,朝荐被逮捕。

古文:永不久亦撤还,关中始靖。

现代文:梁永不久也被撤回京城,关中才安宁下来。

古文:懋衡寻以忧归。

现代文:余懋衡不久后因家人去世回到家乡。

古文:起掌河南道事。

现代文:后被起用掌管河南道。

古文:擢大理右寺丞,引疾去。

现代文:升为大理右寺丞,声称有病归家。

古文:天启元年,起历大理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与尚书张世经共理京营戎政。

现代文:天启元年他又被起用为大理左少卿,官至右佥都御史,与尚书张世经共同管理京城军队政事。

古文:进右副都御史,改兵部右侍郎,俱理戎政。

现代文:又任右副都御史,改做兵部右侍郎,都是管理军队。

古文:三年八月,廷推南京吏部尚书,以懋衡副李三才;推吏部左侍郎,以曹于汴副冯从吾。

现代文:三年八月朝官推举南京吏部尚书,李三才为第一人选,余懋衡为第二人选;推举吏部左侍郎,以冯从吾为第一人选,以曹于汴为第二人选。

古文:帝皆用副者。

现代文:皇上都用第二人选。

古文:大学士叶向高等力言不可,弗听。

现代文:大学士叶向高等极力认为不行,皇上不听。

古文:懋衡、于汴亦以资后三才等,力辞新命,引疾归。

现代文:余懋衡、曹于汴也认为自己资历不及李三才等,极力推辞新的任命,声称有病回到家乡。

古文:明年十月,再授前职。

现代文:第二年十月,余懋衡又被授予前职。

古文:懋衡以珰势方张,坚卧不起。

现代文:他看到宦官势力正大,坚决不肯就任。

古文:既而奸党张讷丑诋讲学诸臣,以懋衡、从吾及孙慎行为首,遂削夺。

现代文:不久奸臣张纳肆意诋毁讲学各位大臣,其中以余懋衡、冯从吾和孙慎行为首,于是,余懋衡等被削职。

古文:崇祯初,复其官。

现代文:崇祯初年,方又官复原职。

古文:李三才,字道甫,顺天通州人。

现代文:李三才,字道甫,顺天通州人。

古文:万历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郎中。

现代文:万历二年中进士,授职户部主事,任郎中。

古文:与南乐魏允贞、长垣李化龙以经济相期许。

现代文:与南乐的魏允贞、长垣李化龙以经世致用相互勉励。

古文:及允贞言事忤执政,抗疏直之,坐谪东昌推官。

现代文:等到魏允贞因为议论朝廷违背辅臣意思,李三才抗旨为他申辩,被贬为东昌推官。

古文:再迁南京礼部郎中。

现代文:再改任南京礼部郎中。

古文:会允贞、化龙及邹元标并官南曹,益相与讲求经世务,名籍甚。

现代文:恰好魏允贞、李化龙与邹元标等在南曹做官,愈加来往密切,讲求经世致用,名声更为著名。

古文:迁山东佥事。

现代文:调任山东佥事。

古文:所部多大猾积盗,广设方略,悉擒灭之。

现代文:山东多狡猾的大盗,李三才多方设计圈套,将他们一一剿灭逮捕。

古文:迁河南参议,进副使。

现代文:升河南参议,又升副使。

古文:两督山东、山西学政,擢南京通政参议,召为大理少卿。

现代文:督山东、山西两省学政,提拔为南京通政参议,征召为大理少卿。

古文:二十七年,以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

现代文:万历二十七年以右佥都御史总管漕运,巡抚凤阳各府。

古文:时矿税使四出。

现代文:当时矿税使横行各地。

古文:三才所部,榷税则徐州陈增、仪真暨禄,盐课则扬州鲁保,芦政则沿江邢隆,棋布千里间。

现代文:李三才所辖范围,由徐州陈增、仪真暨禄收商税,扬州鲁保征收盐课,沿江邢隆征收芦课税,蔓延千里。

古文:延引奸徒,伪锲印符,所至若捕叛亡,公行攘夺。

现代文:矿税使任用奸徒,伪造印章,所到之处如追捕叛乱和逃亡者一样,公然抢夺。

古文:而增尤甚,数窘辱长吏。

现代文:而陈增尤其过分,公然数次凌辱官吏。

古文:独三才以气凌之,裁抑其爪牙肆恶者,且密令死囚引为党,辄捕杀之,增为夺气。

现代文:唯有李三才正气凛然,压制其肆意行凶的爪牙,而且密令犯死罪的囚犯将他们指为同党,从而将他们捕杀,陈增的气焰才被压下。

古文:然奸民以矿税故,多起为盗。

现代文:而那些不安分的人因为矿税使的缘故,多起来做了强盗。

古文:浙人赵一平用妖术倡乱。

现代文:浙江人赵一平用妖术倡议叛乱。

古文:事觉,窜徐州,易号古元,妄称宋后。

现代文:事情被发觉,他逃往徐州,改名古元,胡说自己是宋皇室的后代。

古文:与其党孟化鲸、马登儒辈聚亡命,署伪官,期明年二月诸方并起。

现代文:与其同伙孟化鲸、马登儒聚集亡命之徒,自署官职,预定第二年二月各方起事。

古文:谋泄,皆就捕。

现代文:计谋被泄露,他们都被逮捕。

古文:一平亡之宝坻,见获。

现代文:赵一平逃到宝坻,被抓获。

古文:三才再疏陈矿税之害,言: 陛下爱珠玉,民亦慕温饱;陛下爱子孙,民亦恋妻孥。

现代文:李三才再次上疏陈明矿税使的害处,说: 陛下喜爱珠玉,老百姓也羡慕温饱;陛下爱护子孙,百姓也恋妻女。

古文:奈何陛下欲崇聚财贿,而不使小民享升斗之需;欲绵祚万年,而不使小民适朝夕之乐。

现代文:为什么陛下要聚集财宝,而不让小民老百姓有一升一斗的需要;想绵延万年,而不让百姓有一天的欢乐呢?

古文:自古未有朝廷之政令、天下之情形一至于斯,而可幸无乱者。

现代文:自古未有朝廷的政令,天下的情形就到了这种地步,而能幸免没有叛乱的。

古文:今阙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则在溺志货财。

现代文:朝政鄙陋的多,而陛下的病根就在于沉溺于钱财之中。

古文:臣请涣发德音,罢除天下矿税。

现代文:臣请求陛下发善心,罢除天下的矿税。

**古文:欲心既去,然后政事可理。 **

现代文:贪欲之心既然丢掉,则朝政可以治理好。

古文:逾月未报,三才又上言: 臣为民请命,月余未得请。

现代文:过了一月,皇上没有回答。李三才又上疏,说: 臣为百姓请命,一个多月没有得到回答。

**古文:闻近日章奏,凡及矿税,悉置不省。此宗社存亡所关,一旦众畔土崩,小民皆为敌国,风驰尘骛,乱众麻起,陛下块然独处,即黄金盈箱,明珠填屋,谁为守之? **

现代文:听说近日的奏章,凡涉及到矿税,都置之不理,这是国家存亡的关键,一旦众叛亲离,老百姓都成为敌人,风驰尘扬,叛乱的人群四起,陛下安然独处;即使黄金满箱,明珠填屋,谁替你守护呢?

古文:亦不报。

现代文:皇上也不答复。

古文:三十年,帝有疾,诏罢矿税,俄止之。

现代文:万历三十年,皇上生病,下诏罢矿税,转眼之间又下诏停止罢免矿税。

古文:三才极陈国势将危,请亟下前诏,不听。

现代文:李三才极力陈明国家形势危急,请立刻颁下前面停矿税的诏书,皇上不听。

古文:清口水涸阻漕,三才议浚渠建闸,费二十万,请留漕粟济之。

现代文:清口水干涸阻碍了漕运。李三才建议开渠建闸,花费二十万,请求留下漕粮接济。

古文:督储侍郎赵世卿力争,三才遂引疾求去。

现代文:督储侍郎赵世卿力争,李三才于是声称有病请求离去。

古文:帝恶其委避,许之。

现代文:皇帝讨厌他回避,同意了。

古文:淮扬巡按御史崔邦亮、巡漕御史李思孝、给事中曹于汴、御史史学迁、袁九皋交章乞留。

现代文:淮扬巡按御史崔邦亮,巡漕御史李思孝,给事中曹于汴,御史史学迁、袁九皋交上奏章乞求把李三才留下。

古文:而学迁言: 陛下以陈增故,欲去三才,托词解其官。

现代文:史学迁说: 陛下因为陈增的原因,想去掉李三才,托词解除了他的官职。

古文:年来中使四出,海内如沸。

现代文:近年来宦官四出,海内沸腾。

古文:李盛春之去以王虎,魏允贞之去以孙朝,前漕臣李志之去亦以矿税事。

现代文:李盛春的去职因为王虎,魏允贞因为孙朝,前任漕臣李志也是因为矿税事。

古文:他监司守令去者,不可胜数,今三才复继之。

现代文:其他官吏离开岗位的,不可胜数,现在李三才又接着要被去职。

古文:淮上军民以三才罢,欲甘心于增,增避不敢出。

现代文:淮上军民因为李三才被罢官,想找陈增算帐,陈增避门不出。

**古文:三才不当去可知。 **

现代文:李三才不当离职可想而知。

古文:疏仍不答。

现代文:皇上对上疏仍不予理睬。

古文:三才遂去淮之徐州。连疏请代,未得命。

现代文:李三才于是离开徐州,接连上疏请求找人替代他,未得到命令。

古文:会侍郎谢杰代世卿督储,复请留。

现代文:正好侍郎谢杰代替赵世卿为督储,再次请求让李三才留下。

古文:乃命三才供事俟代者,帝亦竟不遣代也。

现代文:皇上于是命令李三才继续任职以等待代替的人,皇上也终究没有派遣代替的人。

古文:明年九月,复疏言: 乃者迅雷击陵,大风拔木,洪水滔天,天变极矣。

现代文:第二年九月又上疏说: 近来雷电击中了陵寝,大风拔起了树木,洪水滔天,天变到了极点。

古文:赵古元方磔于徐,李大荣旋枭于亳,而睢州巨盗又复见告,人离极矣。陛下每有征求,必曰 内府匮乏 。

现代文:赵古元刚被肢解于徐州,赵大荣在亳州被砍头,而睢州的大盗又出现了,人心的离散到了极点,陛上每当有征求时,必定说: 内府已很匮乏。

古文:夫使内府果乏,是社稷之福也,所谓貌病而天下肥也。

现代文:如果内府果然匮乏,那是国家的福气。所谓皇上瘦弱而天下肥,实际上不是这样。

古文:而其实不然。陛下所谓匮乏者,黄金未遍地,珠玉未际天耳。

现代文:陛下所谓的匮乏,是黄金没有遍地,珠宝玉石没有堆到像天那么高。

古文:小民饔飧不饱,重以征求,箠楚无时,桁杨满路,官惟丐罢,民惟请死,陛下宁不惕然警悟邪!

现代文:小民饭都吃不饱,又来搜刮,鞭打没有止尽,道路上全是囚犯,官吏唯有请求罢官,老百姓唯有一死,陛下难道还不引起警惕吗!

**古文:陛下毋谓臣祸乱之言为未必然也;若既已然矣,将置陛下何地哉! **

现代文:陛下不要说臣危言耸听、言过其实,真的到了这一步,哪有陛下安身的地方呢!

古文:亦不报。

现代文:皇上也不回答。

古文:既而睢盗就获,三才因奏行数事,部内晏然。

现代文:不久,睢州的盗匪被擒获。李三才因此上奏施行几件事,境内安宁。

古文:翕人程守训以赀官中书,为陈增参随。

现代文:歙县人程守训以纳财得中书官职,他为陈增的随从。

古文:纵横自恣,所至鼓吹,盛仪卫,许人告密,刑拷及妇孺。

现代文:骄横跋扈,所到之处为他举行盛大的仪式,允许人告密,连妇女、儿童也拷问。

古文:畏三才,不敢至淮。

现代文:他害怕李三才,不敢到淮上。

古文:三才劾治之,得赃数十万。

现代文:李三才弹劾整治他,得到他的赃物数十万。

古文:增惧为己累,并搜获其奇珍异宝及僣用龙文服器。

现代文:陈增害怕连累到自己,搜查他的奇珍异宝,盗用的龙文、服饰、器物。

古文:守训及其党俱下吏伏法,远近大快。

现代文:程守训和他的帮凶都被逮捕受到法律的制裁,远近地方人心大快。

古文:三十四年,皇孙生。

现代文:万历三十四年皇帝的孙子出生。

古文:诏并矿税,释逮系,起废滞,补言官,既而不尽行。

现代文:皇上下诏合并矿税,释放囚犯,起用被解职的官员,增补御史,不久却不全部实行。

古文:三才疑首辅沈一贯尼之,上疏阴诋一贯甚力。

现代文:李三才怀疑首辅沈一贯从中作梗,便上疏暗中诋毁沈一贯。

**古文:继又言: 恩诏已颁,旋复中格,道路言前日新政不过乘一时喜心,故旋开旋蔽。 **

现代文:接着,他又说: 恩诏已颁布,立刻又中途停止,在路上人们说前几天的新政不过是陛下一时心喜,所以旋开旋闭。

古文:又谓: 一贯虑沈鲤、朱赓逼己。

现代文:又说: 沈一贯担心沈鲤、朱赓威逼自己。

古文:既忌其有所执争,形己之短,又耻其事不由己,欲坏其成。

现代文:又害怕他们有所争执,暴露了自己的短处,害怕事情不由自己去做,就想从中使坏。

**古文:行贿左右,多方蛊惑,致新政阻格。 **

现代文:他行贿左右的人,多方煽动,致使新政遇到阻力。

古文:帝得疏,震怒。严旨切责,夺俸五月。

现代文:皇上得到奏疏,感到很震惊,下诏严厉责问,将他的俸禄停发了五个月。

古文:其明年,暨禄卒。

现代文:第二年,暨禄死。

古文:三才因请尽撤天下税使,帝不从,命鲁保兼之。

现代文:李三才因而请求下诏将天下的税使全部撤离,皇上不听,命令鲁保兼任暨禄的职务。

古文:是时顾宪成里居,讲学东林,好臧否人物。

现代文:当时,顾宪成住在无锡,在东林书院讲学,喜欢品评人物。

古文:三才与深相结,宪成亦深信之。

现代文:李三才与他有深交,顾宪成也极信任他。

古文:三才尝请补大僚,选科道,录遗佚。

现代文:李三才曾经请求增补大僚,选拔科道,录用被贬的官员。

古文:因言: 诸臣只以议论意见一触当途,遂永弃不收,要之于陛下无忤。

现代文:因而说: 各大臣只因为议论一有触及到掌权的人,便永远不被任用,他们并没有违背陛下。

古文:今乃假天子威以锢诸臣,复假忤主之名以文己过。

现代文:现在有些人假皇上的威风禁锢大臣,又借他们违抗陛下的名义替自己的罪过掩饰。

**古文:负国负君,罪莫大此。 **

现代文:有负国家有负君王,没有比这个罪更大的了。

古文:意为宪成诸人发。

现代文:意在为顾宪成等人呼吁。

古文:已,复极陈朝政废坏,请帝奋然有为,与天下更始。

现代文:不久,又极力陈明朝政的败坏,请求皇上奋发有为,与天下一起有所变化。

古文:且力言辽左阽危,必难永保状。

现代文:而且极力说明辽东一带危急,必定难以永保安全。

古文:帝皆置不省。

现代文:皇上都将其置于一边不加理会。

古文:三才挥霍有大略,在淮久,以折税监得民心。

现代文:李三才有雄才大略,在淮上一带干了很久,以抑止税监深得民心。

古文:及淮、徐岁侵,又请振恤,蠲马价。

现代文:待淮、徐一带发生灾害,他又请求赈恤,减免马价。

古文:淮人深德之。屡加至户部尚书。

现代文:淮上之人深为崇敬他,逐渐地升至户部尚书。

古文:会内阁缺人,建议者谓不当专用词臣,宜与外僚参用,意在三才。

现代文:正好内阁缺人,建议的人认为不应当专门只用文学侍从,应该让地方官也参加补缺,李三才依次被召进朝中。

古文:及都御史缺,需次内召。

现代文:由此忌恨他的人日众,诽谤他的言论四起。

古文:由是忌者日众,谤议纷然。工部郎中邵辅忠遂劾三才大奸似忠,大诈似直,列具贪伪险横四大罪,御史徐兆魁继之。

现代文:工部郎中邵辅忠弹劾李三才表面上是忠臣其实是个大奸贼,表面上正直实质上狡猾,列举他贪污、虚伪、险恶、专横四大罪状,御史徐兆魁接着弹劾。

古文:三才四疏力辨,且乞休。

现代文:李三才上了四份奏疏为自己极力辩护,而且乞求退休。

古文:给事中马从龙、御史董兆舒、彭端吾、南京给事中金士衡相继为三才辨。

现代文:给事中马从龙,御史董兆舒、彭端吾,南京给事中金士衡相继为李三才申辩。

古文:大学士叶向高言三才已杜门待罪,宜速定去留,为漕政计。

现代文:大学士叶向高说李三才已闭门等待治罪,为朝政考虑,应立即定下他的去留问题。

古文:皆不报。

现代文:皇上一概不予回答。

古文:已而南京兵部郎中钱策,南京给事中刘时俊,御史刘国缙、乔应甲,给事中王绍徵、徐绍吉、周永春、姚宗文、朱一桂、李瑾,南京御史张邦俊、王万祚,复连章劾三才。

现代文:不久,南京兵部郎中钱策,南京给事中刘时俊,御史刘国缙、乔应甲,给事中王绍徽、徐绍吉、周永春、姚宗文、朱一桂、李瑾,南京御史张邦俊、王万祚,又连着上奏弹劾李三才。

古文:而给事中胡忻、曹于汴,南京给事中段然,御史史学迁、史记事、马孟祯、王基洪,又交章论救。

现代文:而给事中胡忻、曹于汴,南京给事中段然,御史史学迁、史记事、马孟祯、王基洪,又上疏为他申说救助。

古文:朝端聚讼,迄数月未已。

现代文:一时间,朝臣聚讼,过了几个月还没有平息。

古文:宪成乃贻书向高,力称三才廉直,又贻书孙丕扬力辨之。

现代文:顾宪成于是写信给叶向高,极力称赞李三才廉洁、正直,又写信给孙丕扬极力为他辩护。

古文:御史吴亮素善三才,即以两书附传邸报中,由是议者益哗。

现代文:御史吴亮素与李三才要好,就把两信附在邸报之中,由此议论更为喧哗。

古文:应甲复两疏力讦,至列其十贪五奸。

现代文:乔应甲又上了两疏极力攻击他,列举了李三才十贪五奸之事。

古文:帝皆不省。

现代文:皇帝都不闻不管。

古文:三才亦力请罢,疏至十五上。久不得命,遂自引去。

现代文:李三才又再三请求辞职,奏疏上了十五道,过了很久不见命令下来,于是自己就走了。

古文:帝亦不罪也。

现代文:皇上也没有怪罪他。

古文:三才既家居,忌者虑其复用。

现代文:李三才已在家乡定居,恨他的人害怕他再次被任用。

古文:四十二年,御史刘光复劾其盗皇木营建私第至二十二万有奇。且言三才与于玉立遥执相权,意所欲用,铨部辄为推举。

现代文:万历四十二年,御史刘光复弹劾他盗用皇木二十二万根营建私邸,而且说李三才与于玉立遥相呼应,他想任用的,吏部就为他推举。

古文:三才疏辨,请遣中官按问。

现代文:李三才上疏申辩,请求派遣宦官调查。

古文:给事中刘文炳、御史李徵仪、工部郎中聂心汤、大理丞王士昌,助光复力攻三才。

现代文:给事中刘文炳、御史李征仪、工部郎中聂心汤、大理丞王士昌,帮助刘光复攻击李三才。

古文:徵仪、心汤,三才尝举吏也。

现代文:李征仪、聂心汤,是三才推举的官吏。

古文:三才愤甚,自请籍其家。

现代文:李三才气愤异常,自己请求登记家产。

古文:工部侍郎林如楚言宜遣使覆勘。

现代文:工部侍郎林如楚说应当派遣使者检验一下。

古文:光复再疏,并言其侵夺官厂为园囿。

现代文:刘光复再次上疏,并说他侵夺官厂为自己的园苑。

古文:御史刘廷元遂率同列继之,而潘汝祯又特疏论劾。

现代文:御史刘廷元率部属又接着上奏,且潘汝祯又特地上奏弹劾。

古文:既而巡按御史颜思忠亦上疏如光复指。

现代文:不久,巡按御史颜思忠也上疏证实了刘光复所说的。

古文:三才益愤,请诸臣会勘,又请帝亲鞫。

现代文:李三才更为愤怒,请求各位大臣一同勘查,又乞求皇上亲自审问。

古文:乃诏徵仪偕给事中吴亮嗣往。

现代文:皇上于是下诏让李征仪带领给事中吴亮嗣前往。

古文:其明年,光复坐事下狱。

现代文:第二年,刘光复因事被下狱。

古文:三才阳请释之,而复力为东林辨白,曰: 自沈一贯假撰妖书,擅僇楚宗,举朝正人攻之以去。

现代文:李三才表面上请求释放他,而极力为东林党人辩白,说: 自从沈一贯伪造妖书,任意杀戮楚王宗族,满朝正直之人将他攻击出廷。

古文:继汤宾尹、韩敬科场作奸,孽由自取,于人何尤。

现代文:接着汤宾尹、韩敬考场作弊,咎由自取,与别人何干。

古文:而今之党人动与正人为仇,士昌、光复尤为戎首。挺身主盟,力为一贯、敬报怨。

现代文:现在的党人动不动就与正直的人为仇敌,王士昌、刘光复尤其厉害,挺身而出,极力为沈一贯、韩敬报仇。

古文:腾说百端,攻击千状。

现代文:乱说一气,百般攻击。

古文:以大臣之贤者言之,则叶向高去矣,王象乾、孙玮、王图、许弘纲去矣,曹于汴、胡忻、朱吾弼、叶茂才、南企仲、朱国祯等去矣,近又攻陈荐、汪应蛟去矣。

现代文:就贤明的大臣来说,叶向高走了,王象乾、孙玮、王图、许弘纲走了,曹于汴、胡忻、朱吾弼、叶茂才、南企仲、朱国祯等也走了,近来又将陈荐、汪应蛟攻击走了。

古文:以小臣之贤者言之,梅之焕、孙振基、段然、吴亮、马孟祯、汤兆京、周起元、史学迁、钱春等去矣,李朴、鲍应鳌、丁元荐、庞时雍、吴正志、刘宗周等去矣。

现代文:以贤明的小臣来说,梅之焕、孙振基、段然、吴亮、马孟祯、汤兆京、周起元、史学迁、钱春等走了,李朴、鲍应鳌、丁元荐、庞时雍、吴正志、刘宗周等走了。

古文:合于己则留,不合则逐。

现代文:与他们意见一致的就留下,不一致的就赶走。

古文:陛下第知诸臣之去,岂知诸党人驱之乎?

现代文:陛下只知道各大臣离开了,哪里知道都是党人赶走的呢?

古文:今奸党仇正之言,一曰东林,一曰淮抚。

现代文:现在奸人仇视的正直之人,一是东林人,一是淮抚。

古文:所谓东林者,顾宪成读书讲学之所也。

现代文:所谓东林,是顾宪成读书讲学的地方。

古文:从之游者如高攀龙、姜士昌、钱一本、刘元珍、安希范、岳元声、薛敷教,并束身厉名行,何负国家哉?

现代文:与他一起的像高攀龙、姜士昌、钱一本、刘元珍、安希范、岳元声、薛敷教,都是些约束自己、有气节的人,有什么辜负国家的地方?

古文:偶曰东林,便成陷井。

现代文:偶然被指为东林,便陷入深渊。

古文:如邹元标、赵南星等被以此名,即力阻其进。

现代文:如邹元标、赵南星等就因为背上此名,晋升的道路就非常困难。

古文:所朝上而夕下者,惟史继偕诸人耳。

现代文:早上申报晚上被任命的,只有史继偕等人。

**古文:人才邪正,实国祚攸关,惟陛下察焉。 **

现代文:人才的邪与直,实与国家命运相攸关,希望陛下要看清楚。

古文:疏入,众益恨之。

现代文:上疏奏上,众人更加恨他。

古文:亮嗣等既往勘,久之无所得。

现代文:吴亮嗣等已经去勘察,很久都没有得到什么。

古文:第如光复言还报,遂落职为民。

现代文:宅第并不是刘光复所说的那样,回来汇报后,李三才被降为平民。

古文:天启元年,辽阳失。

现代文:天启元年,辽阳失守。

古文:御史房可壮连疏请用三才。

现代文:御史房可壮接连上疏请起用李三才。

古文:有诏廷臣集议。

现代文:皇上下诏让大臣讨论。

古文:通政参议吴殿邦力言不可用,至目之为盗臣。

现代文:通政参议吴殿邦极力说不行,把他指为强盗大臣。

**古文:御史刘廷宣复荐三才,言: 国家既惜其才,则用之耳,又何议,然广宁已有王化贞,不若用之山海。 **

现代文:御史刘廷宣又推荐李三才,说: 国家既然珍惜他的才干,就用他吧。

古文:帝是其言,即欲用三才,而廷议相持未决。

现代文:还议论什么呢?然而广宁已有王化贞,不如让他在山海关任职。 皇上同意他的话,想起用李三才,可是大臣的意见相持不下。

古文:詹事公鼐力言宜用,刑部侍郎邹元标、佥都御史王德完并主之。

现代文:詹事公鼐极力认为可用,刑部侍郎邹元标、佥都御史王德完都赞同。

古文:已,德完迫众议,忽变前说。

现代文:不久,王德完迫于众议,就改变了态度。

古文:及署议,元标亦不敢主。

现代文:等到安排议定时,邹元标也不敢表态。

古文:议竟不决,事遂寝。

现代文:议论没有结果,事情就搁置下来。

古文:三年,起南京户部尚书,未上卒。

现代文:三年李三才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尚书,还没上任就死了。

古文:后魏忠贤乱政,其党御史石三畏追劾之。诏削籍,夺封诰。

现代文:后来,魏忠贤专权,其帮凶、御史石三畏弹劾他,皇上下诏削掉他的名册,夺回封诰。

古文:崇祯初复官。

现代文:崇祯初年,才将他官复原职。

古文:三才才大而好用机权,善笼络朝士。

现代文:李三才有雄才大略却爱耍手腕,善于笼络朝廷大臣。

古文:抚淮十三年,结交遍天下。

现代文:巡抚淮上十三年,结交的人遍天下。

古文:性不能持廉,以故为众所毁。

现代文:生性不能坚持廉洁,所以为众人所抨击。

古文:其后击三才者,若邵辅忠、徐兆魁辈,咸以附魏忠贤名丽逆案。

现代文:其后,攻击李三才的人,如邵辅忠、徐楚魁等人,都是依附魏忠贤的小人。

古文:而推毂三才,若顾宪成、邹元标、赵南星、刘宗周,皆表表为时名臣。

现代文:而推崇李三才的,如顾宪成、邹元标、赵南星、刘宗周,都是当时公认的名臣。

古文:故世以三才为贤。

现代文:所以世人认为李三才是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