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八十七

古文:葛乾孙,字可久,长洲人。

现代文:葛乾孙,字可久,苏州府长洲县人。

古文:父应雷,以医名。

现代文:父亲葛应雷,以医术著名。

古文:时北方刘守真、张洁古之学未行于南。

现代文:当时北方刘守贞、张洁古之医学流行于南方。

古文:有李姓者,中州名医,官吴下,与应雷谈论,大骇叹,因授以张、刘书。自是江南有二家学。

现代文:有个姓李的人,是中州名医,在苏州做官,与应雷谈论医术,大为惊奇,送他张、刘二人医书,从此江南医学有两派。

古文:乾孙体貌魁硕,好击刺战阵法。后折节读书,兼通阴阳、律历、星命之术。

现代文:乾孙体貌魁伟,好击剑和兵法,其后转而立志读书,兼通阴阳、律历、星象、相命之术,而且准确无差。

古文:屡试不偶,乃传父业。然不肯为人治疾,或施之,辄著奇效,名与金华朱丹溪埒。

现代文:他继承了父亲的医术,但不肯为人治病,偶尔应诊,立即有奇效,其名声与金华的朱丹溪相提并论。

古文:富家女病四支痿痹,目瞪不能食,众医治罔效。

现代文:有一富家女子生病,四肢麻木,两眼直瞪,不能食,许多医生医治无效。

古文:乾孙命悉去房中香奁、流苏之属,掘地坎,置女其中。

现代文:乾孙命将房中的香奁、流苏等物全部拿走,掘一地洞,将病人置于其中。

古文:久之,女手足动,能出声。

现代文:久而久之,女手足能动,口能出声。

古文:投药一丸,明日女自坎中出矣。

现代文:给她服药一丸,第二天此女自地洞中出来了。

古文:盖此女嗜香,脾为香气所蚀,故得是症。

现代文:因为此女好香,脾脏为香气所侵蚀,故得此症。

古文:其疗病奇中如此。

现代文:其治病医术之奇如此。

古文:吕复,字元膺,鄞人。

现代文:吕复,字元膺,浙江鄞县人。

古文:少孤贫,从师受经。

现代文:自幼失去父亲,家境贫寒,求师读经。

古文:后以母病求医,遇名医衢人郑礼之,遂谨事之,因得其古先禁方及色脉药论诸书,试辄有验。

现代文:后来因母病求医,遇名医衢州人郑礼之,恭敬地侍奉他,因而从郑医生那里得到在古代已被禁止的药方及关于气色、经脉、药论诸书,每次试用有效。

古文:乃尽购古今医书,晓夜研究,自是出而行世,取效若神。

现代文:于是他尽量购买古今医书,日夜研究。从此他开始行医,疗效若神。

古文:其于《内经》、《素问》、《灵枢》、《本草》、《难经》、《伤寒论》、《脉经》、《脉诀》、《病原论》、《太始天元玉册公诰》、《六微旨》、《五常政》、《玄珠密语》、《中藏经》、《圣济经》等书,皆有辨论。

现代文:他对于《内经》、《素问》、《灵枢》、《本草》、《难经》、《伤寒论》、《脉经》、《脉诀》、《病原论》、《太始天元玉册元诰》、《六微旨》、《五常政》、《玄珠密语》、《中藏经》、《圣济经》等书,皆有所评论。

古文:前代名医如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至张子和、李东垣诸家,皆有评骘。

现代文:对前代名医如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以至张子和、李东垣诸家,皆有所评说。

古文:所著有《内经或问》、《灵枢经脉笺》、《五色诊奇眩》、《切脉枢要》、《运气图说》、《养生杂言》诸书甚众。

现代文:其著作有《内经或问》、《灵枢经脉笺》、《五色诊奇眩》、《切脉枢要》、《运气图说》、《养生杂言》等等甚多。

古文:浦江戴良采其治效最著者数十事,为医案。

现代文:浦江戴良将吕复疗效最著的数十病例编辑为医案。

古文:历举仙居、临海教谕,台州教授,皆不就。

现代文:复被举荐为仙居、临海教谕、台州教授。他都不去就职。

古文:倪维德,字仲贤,吴县人。

现代文:倪维德,字仲贤,苏州府吴县人。

古文:祖、父皆以医显。

现代文:祖父、父亲都以医术显于世。

古文:维德幼嗜学,已乃业医,以《内经》为宗。

现代文:维德自幼好学,后学医,以《内经》为主。

古文:病大观以来,医者率用裴宗元、陈师文《和剂局方》,故方新病多不合。

现代文:他认为自北宋大观年间以来,医生都用裴宗元与陈师文合著的《和剂局方》,这种陈旧的药方对新发现的病多不合用。

古文:乃求金人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家书读之,出而治疾,无不立效。

现代文:他求得金人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家医书阅读后,出去治病,无不立见疗效。

古文:周万户子,八岁昏眊,不识饥饱寒暑,以土炭自塞其口。

现代文:周万户的儿子八岁就两眼昏花失明,且不知饥饱寒暑,以土炭自塞其口。

古文:诊之曰: 此慢脾风也。

现代文:经维德诊视,认为是 慢性脾风。

古文:脾藏智,脾慢则智短。 以疏风助脾剂投之,即愈。

现代文:脾中藏智,脾患慢症则智短 ,用疏风助脾之药,立即病愈。

古文:顾显卿右耳下生癭,大与首同,痛不可忍。

现代文:顾显卿右耳下生一囊肿,与头一样大,痛不可忍。

古文:诊之曰: 此手足少阳经受邪也。 饮之药,逾月愈。

现代文:经维德诊视,断定是 手足少阳经受邪 所引起的,服了他的药,一个月就好了。

**古文:刘子正妻病气厥,或哭或笑,人以为崇。诊之曰: 两手脉俱沉,胃脘必有所积,积则痛。 **

现代文:刘子正的妻子患厥症,时而哭时而笑,人们以为有鬼怪,维德诊断后说: 两手脉都沉,胃腔中必积有什么东西,所以痛。

古文:问之果然,以生熟水导之,吐痰涎数升愈。

现代文:令喝生水导之,吐痰涎数升,病愈。

古文:盛架阁妻左右肩臂奇痒,延及头面,不可禁,灼之以艾,则暂止。

现代文:盛架阁的妻子左右臂奇痒,扩散到头面,止不住,用艾熏也只能管一时。

**古文:诊之曰: 左脉沉,右脉浮且盛,此滋味过盛所致也。 **

现代文:维德诊断说: 左脉沉,右脉浮而且很盛,这是吃东西过多所引起的。

古文:投以剂,旋愈。

现代文:服他的药就好了。

古文:林仲实以劳得热疾,热随日出入为进退,暄盛则增剧,夜凉及雨则否,如是者二年。

现代文:林仲实在劳动中得热病,热随日出日落而有升降,晚春天气暖和时更加厉害,到夜凉或下雨时则好一些,如是二年了。

**古文:诊之曰: 此七情内伤,阳气不升,阴火渐炽。故温则进,凉则退。 **

现代文:经诊断,认为是 此七情内伤,阳气不升,阴火渐旺,故天热则热,天凉则退热 。

古文:投以东垣内伤之剂,亦立愈。

现代文:服用李东垣内伤的药方,也立即痊愈。

古文:他所疗治,多类此。

现代文:他治病情形大致如此。

**古文:常言: 刘、张二氏多主攻,李氏惟调护中气主补,盖随时推移,不得不然。 **

现代文:维德常说: 刘、张二氏治病多主攻,李则调护中气,主补。因为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能是如此。

古文:故其主方不执一说。

现代文:他诊病开处方不执一说,因病而论。

古文:常患眼科杂出方论,无全书,著《元机启微》,又校订《东垣试效方》,并刊行于世。

现代文:他深感到眼科的处方杂出,没有这方面的医书,因著《元机启微》一书。又校订了《东垣试效方》,刊行于世。

古文:洪武十年卒,年七十五。

现代文:洪武七年逝世,年七十五岁。

古文:周汉卿,松阳人。医兼内外科,针尤神。

现代文:周汉卿,浙江松阳人,医生,内外科均治,其针疗尤为神奇。

古文:乡人蒋仲良,左目为马所踶,睛突出如桃。他医谓系络已损不可治。

现代文:同乡蒋仲良左目为马所踢,眼珠突出如桃,其他医生都说眼神经已损坏,不可治。

古文:汉卿封以神膏,越三日复故。

现代文:汉卿给他用神膏封贴,三日恢复如故。

古文:华州陈明远瞽十年。汉卿视之,曰: 可针也。 为翻睛刮翳,欻然辨五色。

现代文:华州陈明远失明十年,汉卿诊视,认为可以针疗,把眼皮翻过来,刮去眼珠上的一层翳,立即能辨五色。

古文:武城人病胃痛,奋掷乞死。

现代文:武城人患胃痛病,发作起来痛得难忍,宁愿去死。

古文:汉卿纳药于鼻,俄喷赤虫寸许,口眼悉具,痛旋止。

现代文:汉卿给他灌药于鼻,忽然喷出红虫,长约寸许,有口有眼,痛立即止。

古文:马氏妇有娠,十四月不产,尫且黑。

现代文:马氏妇人怀孕,十四个月不产。汉卿说: 腹中有虫,不是有孕。

古文:刺其一,砉然鸣,又刺其一亦如之,加以按摩,疾遂愈。

现代文:用药打下来,如金鱼,病也好了。永康人患腹痛病,只能弯腰而行。汉卿解其衣诊视,气突出于腹部有两处,其大如臂,刺破一个,发出响声,再刺一个也一样,然后加以按摩,病就好了。

古文:长山徐妪痫疾,手足颤掉,裸而走,或歌或笑。

现代文:长山徐太婆患癫痫病,手足颤动,赤脚而行,或歌或笑。

古文:汉卿刺其十指端,出血而痊。

现代文:汉卿刺其十个指头,血出病愈。

古文:钱塘王氏女生瘰疬,环头及腑,凡十九窍。窍破白沈出,将死矣。

现代文:钱塘王氏女患淋巴结核,头及腋共十九窍,窍破流白汁,将死。

古文:汉卿为剔窍母深二寸,其余烙以火,数日结痂愈。

现代文:汉卿为之割开窍母二寸深,其余的用火烙,数日结痂即愈。

古文:山阴杨翁项有疣如瓜大,醉仆阶下,溃血不能止。

现代文:山阴的杨老翁,颈项生疣,大如瓜,醉仆于阶下,流血不止。

古文:疣溃者必死。

现代文:疣溃乱必死。

古文:汉卿以药糁其穴,血即止。

现代文:汉卿用药和米汤注入穴中,血即止。

古文:义乌陈氏子腹有块,扪之如罂。

现代文:义乌陈氏子,腹中有一硬块,手摸如同瓦钵。

古文:汉卿曰: 此肠痈也。 用大针灼而刺之,入三寸许,脓随针迸出有声,愈。诸暨黄生背曲,须杖行。

现代文:汉卿认为这是肠痈,用大针烧热刺入三寸许,脓随即流出,有声,病愈。诸暨黄生背曲,须扶拐杖行走。

古文:他医皆以风治之,汉卿曰: 血涩也。 刺两足昆仑穴,顷之投杖去。其捷效如此。

现代文:其他医生都做风湿病治,汉卿认为是血脉不通,针刺两脚的昆仑穴位,立即弃杖而去,其疗效之快如此。

古文:王履,字安道,昆山人。

现代文:王履,字安道,苏州府昆山人。

古文:学医于金华朱彦修,尽得其术。

现代文:从金华朱房修学医,完全学到了他的医术。

古文:尝谓张仲景《伤寒论》为诸家祖,后人不能出其范围。

现代文:曾认为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各家医学的鼻祖,后人未能超出他的范围。

古文:且《素问》云 伤寒为病热 ,言常不言变,至仲景始分寒热,然义犹未尽。

现代文:《素问》说 伤寒为热病 ,不说有什么变化。至仲景则开始把伤寒分为寒热两类,但还是没有说彻底。

古文:乃备常与变,作《伤寒立法考》。

现代文:王履因做《伤寒立法考》。

古文:又谓《阳明篇》无目痛,《少阴篇》言胸背满不言痛,《太阴篇》无嗌乾,《厥阴篇》无囊缩,必有脱简。

现代文:又认为《阳明篇》中无目痛之说,《少阴篇》中只讲胸背胀满而不说痛,《太阴篇》中不说咽喉干,《厥阴篇》无囊缩之说,必有缺页或脱漏。

古文:乃取三百九十七法,去其重者二百三十八条,复增益之,仍为三百九十七法。

现代文:他取三百九十七法,去其重复者二百三十八条,又增加新的,仍为三百九十七法。

古文:极论内外伤经旨异同,并《中风》、《中暑辨》,名曰《溯洄集》,凡二十一篇。

现代文:透彻地论述了内外伤经的异同,将《中风》、《中暑辨》合为《溯洄集》,凡二十一篇。

古文:又著《百病钩玄》二十卷,《医韵统》一百卷,医家宗之。

现代文:又著《百病钩玄》二十卷,《医韵统》一百卷,受到医家们的推崇。

古文:履工诗文,兼善绘事。尝游华山绝顶,作图四十幅,记四篇,诗一百五十首,为时所称。

现代文:王履还工于诗文,又善绘画,曾游华山之顶峰,做画四十幅,游记四篇,诗一百五十首,为时人称赞。

古文:自滑寿以下五人,皆生于元,至明初始卒。

现代文:自滑寿以下五人:葛乾孙、吕复、倪维德、周汉卿、王履,皆生于元代,逝于明初。

古文:周颠,建昌人,无名字。

现代文:周颠,江西建昌人,本无名字,颠为其绰号。

古文:年十四,得狂疾,走南昌市中乞食,语言无恒,皆呼之曰颠。

现代文:十四岁时得狂病,在南昌市中乞食,语无伦次,故人们都叫他周颠。

古文:及长,有异状,数谒长官,曰 告太平 。

现代文:长大像貌与众不同,多次进见长官,说是求 告太平 。

古文:时天下宁谧,人莫测也。

现代文:当时天下安宁,人们不明其所言。

古文:后南昌为陈友谅所据,颠避去。

现代文:后南昌为陈友谅占据,颠避去了。

古文:太祖克南昌,颠谒道左。

现代文:太祖克南昌,颠在道边要见太祖。

古文:洎还金陵,颠亦随至。

现代文:太祖到金陵,颠也随去。

古文:一日,驾出,颠来谒。

现代文:有一天,太祖刚出,颠就来拜见。

古文:问 何为 ,曰 告太平 。

现代文:问他何事,他说: 告太平。

古文:自是屡以告。太祖厌之,命覆以巨缸,积薪煅之。薪尽启视,则无恙,顶上出微汗而已。

现代文:从此以后多次来 告太平 ,太祖讨厌他,命人把他装入一大缸中,堆起薪柴烧,薪柴烧完了,启缸来看,颠在缸中无恙,头上只出点小汗而已。

古文:太祖异之,命寄食蒋山僧寺。

现代文:太祖十分惊异,命他于蒋山寺中寄食。

古文:已而僧来诉,颠与沙弥争饭,怒而不食且半月。

现代文:不久寺中僧人来说,颠与和尚争饭,一怒之下,半月不吃。

古文:太祖往视颠,颠无饥色。

现代文:太祖去看,而颠毫无饥色,赐他饭食。

古文:乃赐盛馔,食已闭空室中,绝其粒一月,比往视,如故。

现代文:颠吃完后把自己关闭在一间空房里,一月粒米不进。再看他,还是面无饥色。

古文:诸将士争进酒馔,茹而吐之,太祖与共食则不吐。

现代文:诸将士争着送他酒菜,他吃在口中,又都吐了出来,而与太祖共食时则不吐。

**古文:太祖将征友谅,问曰: 此行可乎? **

现代文:太祖准备征伐陈友谅,问颠: 此行可否?

**古文:对曰: 可。 **

现代文:他说 :可以。

**古文:曰: 彼已称帝,克之不亦难乎? **

现代文:太祖说 :友谅已称帝,要战败他不亦难乎?

**古文:颠仰首视天,正容曰: 天上无他座。 **

现代文:颠仰首看天,一本正经地说 :天上没有其他星座。

**古文:太祖携之行,舟次安庆,无风,遣使问之,曰: 行则有风。 **

现代文:太祖带他去出征,船行到安庆,无风,派人去问颠。颠说 :行则有风。

古文:遂命牵舟进,须臾风大作,直抵小孤。

现代文:于是命人拉船前进,一会儿大风起,船直抵小孤山。

古文:太祖虑其妄言惑军心,使人守之。

现代文:太祖怕颠胡说惑乱军心,命人把他看守。

**古文:至马当,见江豚戏水,叹曰: 水怪见,损人多。 **

现代文:行到马当,见江豚戏水,颠叹息道 :水怪见,这次征战会损失多人。

古文:守者以告。

现代文:看守将此话报告了太祖。

古文:太祖恶之,投诸江。

现代文:太祖厌恶他,把他投入江中。

古文:师次湖口,颠复来,且乞食。

现代文:太祖大军到达湖口,颠又来求见,还讨口饭吃。

古文:太祖与之食,食已,即整衣作远行状,遂辞去。

现代文:太祖给了他饭食,他吃完便整衣做远行的样子,辞别而去。

古文:友谅既平,太祖遣使往庐山求之,不得,疑其仙去。

现代文:平定陈友谅后,太祖派人往庐山去寻找周颠,没找到,以为是死了。

古文:洪武中,帝亲撰《周颠仙传》,纪其事。

现代文:洪武中,太祖亲笔撰写了《周颠仙传》,记述其事。

古文:张中,字景华,临川人。

现代文:张中,字景华,江西临川人。

古文:少应进士举不第,遂放情山水。

现代文:年少时考进士未中,便纵情于山水之中。

古文:遇异人,授数学,谈祸福,多奇中。

现代文:遇一异人,教他推算命运,预言祸福。

**古文:太祖下南昌,以邓愈荐召至,赐坐。问曰: 予下豫章,兵不血刃,此邦之人其少息乎? **

现代文:太祖攻下南昌,由于邓愈的推荐,召见张中,问他 :我攻下豫章,兵不血刃,这里的人岂不是得到了休息?

**古文:对曰: 未也。旦夕此地当流血,庐舍毁且尽,铁柱观亦仅存一殿耳。 **

现代文:张中回答说: 不然,此地早晚会发生流血事件,庐舍将被烧尽,铁柱观会只存留一殿。

古文:未几,指挥康泰反,如其言。

现代文:不久,指挥康泰叛乱,果如张中所预言。

古文:寻又言国中大臣有变,宜豫防。

现代文:又不久,张中又预言国内大臣会有不轨行为,应加惕防。

古文:至秋,平章邵荣、参政赵继祖伏甲北门为乱,事觉伏诛。

现代文:到了秋天,平章邵荣、参政赵继在北门称兵作乱,事发被诛。

古文:陈友谅围南昌三月,太祖伐之,召问之。

现代文:陈友谅围南昌三月,太祖出兵讨伐,召张中问战争结果如何。

**古文:曰: 五十日当大胜,亥子之日获其渠帅。 **

现代文:中说 :五十日当大胜,亥子日俘获其主帅。

古文:帝命从行,舟次孤山,无风不能进。

现代文:太祖命他随行,船到孤山,无风不能进。

古文:乃以洞玄法祭之,风大作,遂达鄱阳。

现代文:张中以洞玄法祭之,风大作,船顺利到鄱阳。

古文:大战湖中,常遇春孤舟深入,敌舟围之数重,众忧之。

现代文:与陈友谅大战于湖中,常遇春孤舟深入,被敌舰重重包围,大家都很忧虑。

**古文:曰: 无忧,亥时当自出。 **

现代文:张中说: 不要担心,亥时当自会出围。

古文:已而果然。

现代文:其后果然。

古文:连战大胜,友谅中流矢死,降其众五万。

现代文:连战大捷,友谅中箭身亡,其众五万人悉降。

古文:自启行至受降,适五十日。

现代文:从太祖出兵到受降,刚好是五十天。

古文:始南昌被围,帝问 何日当解 ,曰 七月丙戌 。

现代文:南昌被围,太祖问何日解围,张中说 七月丙戌 。

古文:报至,乃乙酉,盖术官算历,是月差一日,实在丙戍也。

现代文:战报至,乙酉日南昌解围,这是因为术官的历法推算差错一日,实际上是丙戌。

古文:其占验奇中,多若此。

现代文:其占卜如此之灵验。张中为人洁身自好,很少与人来往。

古文: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

现代文:同他谈,只要稍涉及伦理,他立即用话岔开,如同疯癫玩世不恭之人。曾好戴铁帽,人称 铁冠子 。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宝,号三丰,辽东懿州人,因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

古文: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

现代文:其貌:身长、魁伟、鹤背、大耳、圆眼、须如戟。

古文: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

现代文:寒暑只穿一件道袍,一件蓑衣。一餐能吃米一斗,或数日一餐,甚至数月不食。

古文:尽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

现代文:有过目不忘之才。浪迹天涯,有人说他能一日千里。

古文:善嬉谐,旁若无人。

现代文:善于诙谐,旁若无人。

**古文: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 此山异日必大兴。 **

现代文:曾游武当山各处奇岩深谷,对人说: 此山日后必香火兴旺。

古文: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

现代文:当时武当之五龙、南岩、紫霄诸殿均在战乱中焚毁,三丰与其门徒斩荆披棘,盖茅屋居住,不久又离去。

古文: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

现代文:太祖久闻其名,曾于洪武二十四年遣使寻访,没有找到。

古文: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

现代文:三丰后来居于宝鸡之金台观,有一天忽然去世,该县百姓置棺安葬时,闻棺有声,开棺一看,见三丰又活了过来。

古文: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

现代文:此后,到四川拜见蜀献王,再上武当山,云游襄、汉,踪迹变幻不定。

古文:永乐中,成祖遣给事中胡濙偕内侍朱祥赍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

现代文:永乐时期,成祖遣给事中胡荧同宦官朱祥四处寻访,走遍了荒原边境,虽历时数年,终未找到他,乃命工部侍郎郭王进、隆平侯张信等,督率民工三十余万人,大建武当宫观,费资以百万计。

古文:既成,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印以守,竟符三丰言。

现代文:建成后,赐名 太和太岳山 ,设官铸印看守,这正合张三丰昔日的预言。

古文: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

现代文:有人说张三丰是金朝时代的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学,后来在鹿邑之太清宫学道。这些传闻均不可考。

古文: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终莫测其存亡也。

现代文: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 通微显化真人 。关于三丰的生死存亡,始终无人知晓。

古文:袁珙,字廷玉,鄞人。

现代文:袁珙,字廷玉,鄞县人。

古文:高祖镛,宋季举进士。

现代文:高祖袁镛为宋朝进士。

古文:元兵至,不屈,举家十七人皆死。

现代文:元兵灭宋,镛宁死不屈,全家十七人皆遇难。

古文:父士元,翰林检阅官。

现代文:父名袁士元,曾任翰林检阅官。

古文:珙生有异禀,好学能诗。

现代文:袁珙禀性与众不同,好学能诗。

古文:尝游海外洛伽山,遇异僧别古崖,授以相人术。

现代文:曾游海外洛伽山,遇见一非凡僧人别古崖,授他以看相之术。

**古文:然守正秉忠,名垂后世,愿自勉。 **

现代文:珙在元代时已颇负盛名,求他看相的士大夫有百十人,预言其生死福祸及降临早迟,无一不验。

古文:普署台事于越,果为张士诚逼取印绶,抗节死。

现代文:南台大夫普化帖木儿,由福建取海道来求他相面。

古文:见江西宪副程徐曰: 君帝座上黄紫再见,千日内有二美除。

现代文:珙说他虽有大富大贵相,但印堂司空有赤气,一百四十天后被人夺去官印。

**古文:但冷笑无情,非忠节相也。 **

现代文:后来果被元末义军张士诚逼取官印。为江西副使程徐相面,说他虽官运亨通,但非忠节之相。

古文:徐于一年后拜兵部侍郎,擢尚书。又二年降于明,为吏部侍郎。

现代文:徐于一年后为元朝拜为兵部侍郎,再升为尚书,二年后投降明朝,为吏部侍郎。

**古文:尝相陶凯曰: 君五岳朝揖而气色未开,五星分明而光泽未见,宜藏器待时。不十年以文进,为异代臣,官二品,其在荆、扬间乎! **

现代文:为陶凯看相,说他 五岳朝揖而气色未开,五星分明而光泽未见,虽为栋梁之材,但要等待时日,不出十年就会成为异代重臣,在荆、扬间任二品高官。

古文:凯后为礼部尚书、湖广行省参政。

现代文:凯后果然为明朝礼部尚书、湖广行省参政。

古文:其精类如此。洪武中,遇姚广孝于嵩山寺,谓之曰: 公,刘秉忠之俦也,幸自爱。 后广孝荐于燕王,召至北平。

现代文:洪武年间,珙在嵩山寺遇僧人姚广孝,说他将是与元代刘秉忠一样的人。后来,广孝还俗至北平辅助燕王夺取皇位。

**古文:王杂卫士类己者九人,操弓矢,饮肆中。珙一见即前跪曰: 殿下何轻身至此。 **

现代文:燕王在夺取皇位前也曾召袁珙至王府,珙说燕王有太平天子相,四十岁登基。果然如此。

古文:珙相人即知其心术善恶。

现代文:燕王登基后拜珙为太常寺丞,赐冠服、鞍马、锦绣、宝钞、住宅等。

古文:人不畏义,而畏祸患,往往因其不善导之于善,从而改行者甚多。

现代文:珙又为仁宗、宣宗相命,说他们都有天子之相。袁珙看相,能知人心术之善恶,对于心术不善的人,予以开导,劝他为善。

古文:为人孝友端厚,待族党有恩。

现代文:珙为人厚道,对于同族、同乡肯于周济。

古文:所居鄞城西,绕舍种柳,自号柳庄居士,有《柳庄集》。

现代文:其住所在鄞县城西,屋舍周围栽种柳树。因自称 柳庄居士 。著有《柳庄集》。

古文:永乐八年卒,年七十有六。赐祭葬,赠太常少卿。

现代文:永乐八年卒,年七十六岁,成祖皇帝赐葬,赠太常少卿。

古文:子忠彻,字静思。

现代文:袁忠彻,字静思,袁珙之子。

古文:幼传父术。

现代文:自幼承传其父相面之术。

古文:从父谒燕王,王宴北平诸文武,使忠彻相之。

现代文:随父亲进见燕王朱棣,王宴请北平诸文武,令忠彻给他们相面。

古文:谓都督宋忠面方耳大,身短气浮,布政使张昺面方五小,行步如蛇,都指挥谢贵拥肿蚤肥而气短,都督耿瓛颧骨插鬓,色如飞火,佥都御史景清身短声雄,于法皆当刑死。

现代文:忠彻说都督宋忠,面方耳大,身短气浮;布政使张籨,面方五官小,行步如蛇;都指挥谢贵,臃肿早肥而气短;都督耿王献,颧骨插鬓,色如飞火;佥都御史景清,身短声音洪亮。

古文:王大喜,起兵意益决。

现代文:这些人将来都会依法判处死刑。燕王大喜,起兵的念头更加坚决。

古文:及为帝,即召授鸿胪寺序班,赐赍甚厚。

现代文:燕王皇帝后是为成祖,召忠彻为鸿胪寺序班,赏赐甚厚。

古文:迁尚宝寺丞,已,改中书舍人,扈驾北巡。

现代文:忠彻调任尚宝寺丞,其后改中书舍人,扈驾北巡。

古文:驾旋,仁宗监国,为谗言所中,帝怒,榜午门,凡东宫所处分事,悉不行。

现代文:京都由太子仁宗代理朝政。帝回京后,听信对仁宗的谗言,大怒,在午门张榜宣布,凡太子所决定的事,都不准办理。

古文:太子忧惧成疾,帝命蹇义、金忠偕忠彻视之。

现代文:太子忧惧成疾,皇帝命蹇义、金忠同忠彻去看望。

古文:还奏,东宫面色青蓝,惊忧象也,收午门榜可愈。

现代文:回来忠彻奏道,太子面色青蓝,是受惊忧所致,若把午门的榜收回,病即可愈。

古文:帝从之,太子疾果已。

现代文:皇帝听从,太子的病果然好了。

古文:帝尝屏左右,密问武臣朱福、朱能、张辅、李远、柳升、陈懋、薛禄,文臣姚广孝、夏原吉、蹇义及金忠、吕震、方宾、吴中、李庆等祸福,后皆验。

现代文:帝曾令左右退避,问忠彻,武臣朱福、朱能、张辅、李远、柳升、薛禄,文臣姚广孝、夏原吉、蹇义及金忠、吕震、方宾、吴中、李庆等人的祸福。

古文:九载秩满,复为尚宝司丞,进少卿。

现代文:忠彻的预测后皆灵验。九年任期满,又为尚宝寺丞,进少卿。

古文:礼部郎周讷自福建还,言闽人祀南唐徐知谔、知诲,其神最灵。

现代文:礼部郎周讷自福建回朝,说闽人祭祀南唐的徐知谔、知诲,其神最灵。

古文:帝命往迎其像及庙祝以来,遂建灵济宫于都城,祀之。

现代文:帝命人迎其像及管理神庙的人,在京都建灵济宫祭祀。

古文: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

现代文:帝每有病,就遣使去问神。

古文:庙祝诡为仙方以进,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谏。

现代文:管理神庙的人向皇帝进仙方,其药性多热,服后痰塞气喘,脾气暴躁,以至于失音,朝廷中任何人都不劝谏。

**古文:忠彻一日入侍,进谏曰: 此痰火虚逆之症,实灵济宫符药所致。 **

现代文:有一天,忠彻入侍皇帝,进谏说: 此痰火虚逆之症,实是因服灵济宫的符药所致。

**古文:帝怒曰: 仙药不服,服凡药耶? **

现代文:皇帝大怒 :仙药不服,去服凡药吗?

古文:忠彻叩首哭,内侍二人亦哭。

现代文:忠彻忙叩头大哭,两个宦官也哭了。

**古文:帝益怒,命曳二内侍杖之,且曰: 忠彻哭我,我遂死耶? **

现代文:帝更加恼怒,命将二个宦官拖出去鞭打,并且说道: 忠彻哭我,难道我就会死吗?

古文:忠彻惶惧,趋伏阶下,良久始解。

现代文:忠彻诚惶诚恐,忙伏于阶下,好久皇帝才息怒让他起来。

古文:帝识忠彻于藩邸,故待之异于外臣。

现代文:帝在即位前就认识忠彻,故待与一般外臣不同。

古文:忠彻亦以帝遇己厚,敢进谠言,尝谏外国取宝之非,武臣宜许行服,衍圣公诰宜改赐玉轴,闻之韪之。

现代文:忠彻也因帝待他甚厚,敢于直言进谏。他曾进谏说到外国去取宝是不对的,武臣应许他们行服丧礼,衍圣公的诰命应改赐玉轴,闻者莫不称是。

**古文:宣德初,睹帝容色曰: 七日内,宗室当有谋叛者。 **

现代文:宣德初年,忠彻为帝相面,奏称 :七日内宗室有谋叛者。

古文:汉王果反。

现代文:汉王果然反叛。

古文:尝坐事下吏罚赎。

现代文:曾因犯过而纳钱赎罪。

古文:正统中,复坐事下吏休致。

现代文:正统年间又因犯过交司法官问罪,令退休后。

古文:二十余年卒,年八十有三。

现代文:退休二十余年卒,享年八十三岁。

古文:忠彻相术不殊其父,世所传轶事甚多,不具载。

现代文:忠彻的相术与其父一样,世间所传轶事很多,不一一载述。

古文:其相王文,谓 面无人色,法曰沥血头 。

现代文:为王文看相,说他 面无人色,日后会有杀头之祸 。

古文:相于谦,谓 目常上视,法曰望刀眼 。

现代文:为于谦看相,说他 目常上视,日后也遭砍头之灾 。

古文:后果如其言。

现代文:后果如其言。

古文:然性阴险,不如其父,与群臣有隙,即缘相法于上前齮龁之。

现代文:然其性阴险,这方面不像他父亲。与群臣不和,即根据 相法 在皇帝面前攻击别人。

古文:颇好读书,所著有《人相大成》及《凤池吟稿》、《符台外集》,载元顺帝为瀛国公子云。

现代文:颇好读书,所著有《人相大成》及《凤池口金稿》、《符台外集》,载述元顺帝为瀛国公之子的事。

古文:戴思恭,字原礼,浦江人,以字行。

现代文:戴思恭,字原礼,浦江人,拜义乌朱震亨为师。

古文:震亨医学大行,时称为丹溪先生。

现代文:朱震亨为金华许谦弟子,得朱熹学说真传;又从宋内侍钱塘罗知悌学医,医学大行,人称 丹溪先生 。

古文:爱思恭才敏,尽以医术授之。

现代文:震亨爱思恭才思敏捷,将其医术尽授与思恭。

古文:洪武中,征为御医,所疗治立效,太祖爱重之。

现代文:洪武年间,思恭被朝廷召为御医,所治之病立即痊愈,太祖十分器重他。

**古文:燕王患瘕,太祖遣思恭往治,见他医所用药良是,念何以不效,乃问王何嗜。曰: 嗜生芹。 思恭曰: 得之矣。 **

现代文:有次太祖派他去为燕王治病,虽用尽良药,终不见效。问燕王有何嗜好,燕王说好吃生芹菜。思恭说 :明白了!

古文:投一剂,夜暴下,皆细蝗也。

现代文:加开一剂服下,夜间大泻,所泻都是细小蝗虫,病愈。

古文:晋王疾,思恭疗之愈。已,复发,即卒。

现代文:晋王患病,思恭为他治好了,但不久复发病死。

古文:太祖怒,逮治王府诸医。

现代文:太祖大怒,将王府医生全部逮捕治罪。

**古文:思恭从容进曰: 臣前奉命视王疾,启王曰: 今即愈,但毒在膏肓,恐复作不可疗也。 今果然矣。 **

现代文:思恭从容进言曰 :臣前奉命为晋王治病,告诉晋王,现在虽愈,但毒入膏肓,若再发恐难治愈了,如今果然。

古文:其年冬,复乞骸骨,遣官护送,赍金币,逾月而卒,年八十有二,遣行人致祭。所著有《证治要诀》、《证治类元》、《类证用药》诸书,皆括丹谿之旨。

现代文:永乐初,思恭以年老请求返乡,永乐三年再召入朝,免行跪拜礼,是年冬又请示还乡。成祖赐金币,遣使护送。一月后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著有《证治要诀》、《证治类元》、《证治用药》等书。

古文:又订正丹谿《金匮钩玄》三卷,附以己意。人谓无愧其师云。

现代文:又订正朱震亨所著之《金匮钩玄》三卷,并附有自己的见解,人们称赞他无愧其师。

古文:盛寅,字启东,吴江人。

现代文:盛寅,字启东,苏州吴江人。

古文:受业于郡人王宾。

现代文:受业于郡人王宾。

古文:初,宾与金华戴原礼游,冀得其医术。

现代文:原来王宾与金华人戴原礼交游时,就想得到原礼的医书。

**古文:原礼笑曰: 吾固无所吝,君独不能少屈乎? **

现代文:原礼笑道: 我固然会无保留地把医术传给你,难道君不能屈驾作为我的弟子?

**古文:宾谢曰: 吾老矣,不能复居弟子列。 **

现代文:王宾说 :我老了,不能再居于弟子的地位。

古文:他日伺原礼出,窃发其书以去,遂得其传。

现代文:有天,待原礼外出后,把他的医书偷了去,于是尽传原礼的医术。

古文:将死,无子,以授寅。

现代文:临死时因无子,把医书授与盛寅。

古文:寅既得原礼之学,复讨究《内经》以下诸方书,医大有名。

现代文:寅得到原礼的医书,再研究《内经》以下诸药方,其医术大有名气。

古文:永乐初,为医学正科。

现代文:永乐初年,为医学正科。

古文:坐累,输作天寿山。

现代文:因犯过失而罚至天寿山服劳役。

古文:列侯监工者,见而奇之,令主书算。

现代文:列侯监工者见他与众不同,令他管书算。

古文:先是有中使督花鸟于江南,主寅舍,病胀,寅愈之。

现代文:在此之前,有太监为督促花鸟到江南,住在盛寅家中,患头昏脑胀病,寅给他治好了。

古文:适遇诸途,惊曰: 盛先生固无恙耶!

现代文:没料到这时在路上遇见,这个太监惊讶问道: 盛先生别来无恙!

**古文:予所事太监,正苦胀,盍与我视之。 **

现代文:我们那有位太监正苦于头昏脑胀病,何不同我去看看。

古文:既视,投以药立愈。

现代文:盛寅去诊视下药,立即痊愈。

古文:会成祖较射西苑,太监往侍。

现代文:正遇上成祖在西苑比射箭,太监去侍奉。

**古文:成祖遥望见,愕然曰: 谓汝死矣,安得生? **

现代文:成祖看到这个患脑胀病的太监,惊讶地问道: 我以为你死了,怎样活过来的?

古文:太监具以告,因盛称寅,即召入便殿,令诊脉。

现代文:太监把盛寅如何为他治病的事据实陈奏。成祖立即把寅召入便殿,为他诊脉。

古文:寅奏,上脉有风湿病,帝大然之,进药果效,遂授御医。

现代文:寅奏称:皇上脉有风湿病。帝十分相信,吃药后就好了,于是授为御医。

古文:一日,雪霁,召见。帝语白沟河战胜状,气以甚厉。

现代文:有天,雪霁,召见盛寅,同他讲白沟河打胜仗的情形,讲得有声有色。

**古文:寅曰: 是殆有天命耳。 **

现代文:寅说 :恐怕是有天命。

古文:帝不怿,起而视雪。

现代文:成祖不高兴,起来看雪。

古文:寅复吟唐人诗 长安有贫者,宜瑞不宜多 句,闻者咋舌。他日,与同官对弈御药房。

现代文:寅吟唐人诗句: 长安有贫者,宜瑞不宜多。 闻者为他捏了一把冷汗,不敢做声。

古文:帝猝至,两人敛枰伏地,谢死罪。

现代文:有天,寅正在御药房与同僚下棋,皇帝突然到来,两人收捡棋盘,伏地请罪。

古文:帝命终之,且坐以观,寅三胜。

现代文:帝命他俩下完,并坐在一旁观看。寅战胜三局。

古文:帝喜,命赋诗,立就。

现代文:帝很高兴,命他赋诗。

古文:帝益喜,赐象牙棋枰并词一阕。

现代文:寅立即写成,帝更加高兴,赐象牙棋一付,并词一阕。

古文:帝晚年犹欲出塞,寅以帝春秋高,劝毋行。

现代文:帝晚年还要出塞,寅认为帝年岁已高,劝他不去。

古文:不纳,果有榆木川之变。

现代文:成祖不听,果然在归途中于榆木川病逝。

古文:仁宗在东宫时,妃张氏经期不至者十月,众医以妊身贺。

现代文:仁宗在东宫时,其妃张氏有十个月没来月经,众医认为是有孕,都来祝贺。

古文:寅独谓不然,出言病状。

现代文:唯独寅不以为然,出宫后说明妃子的病情。

**古文:妃遥闻之曰: 医言甚当,有此人何不令早视我。 **

现代文:妃子听到后以为: 医生说的是,有此人何不令他早来为我诊治。

古文:及疏方,乃破血剂。

现代文:寅开的药方,是破血剂。

古文:东宫怒,不用。

现代文:太子怒,不用。

古文:数日病益甚,命寅再视,疏方如前。

现代文:数日后妃子病情加重,命寅再去诊视,开出的药方与前一样。

古文:妃令进药,而东宫虑堕胎,械寅以待。

现代文:妃子令进药,太子怕是堕胎,把寅囚禁起来以待后果。

古文:已而血大下,病旋愈。

现代文:其后妃子血大下,病立即好了。

**古文:当寅之被系也,阖门惶怖曰: 是殆磔死。 **

现代文:当寅被囚禁时,看守者惶恐地说 :怕是要受分尸之刑。

古文:既三日,红仗前导还邸舍,赏赐甚厚。

现代文:过了三天,以红仗为先导送寅回邸舍,赏赐甚厚。

古文:寅与袁忠彻素为东宫所恶,既愈妃疾,而怒犹未解,惧甚。

现代文:寅与袁忠彻素为太子所厌恶,虽治好了张妃的病,而太子的怒未消,寅非常惧怕。

古文:忠彻晓相术,知仁宗寿不永,密告寅,寅犹畏祸。

现代文:忠彻知相术,知道仁宗寿命不长,密告于寅,寅还是怕大祸临头。

古文:及仁宗嗣位,求出为南京太医院。

现代文:所以在仁宗即位后请求到南京太医院去了。

古文:宣宗立,召还。

现代文:宣宗即位,召寅回北京。

古文:正统六年卒。

现代文:正统六年卒。

古文:两京太医院皆祀寅。

现代文:两京太医院都为寅祭祀。

古文:寅弟宏亦精药论,子孙传其业。

现代文:寅弟盛宏也精通医术,其子孙承传其业。

古文:初,寅晨直御医房,忽昏眩欲死,募人疗寅,莫能应。

现代文:以前,寅清晨到御医房值勤,忽昏眩,生命垂危,找人为寅治疗,无人应募。

古文:一草泽医人应之,一服而愈。

现代文:有江湖医生应募而来,服一剂药就好了。

古文:帝问状,其人曰: 寅空心入药房,猝中药毒。

现代文:帝问是什么病,这位江湖医生说: 寅是空腹入药房,突然中毒。

**古文:能和解诸药者,甘草也。 **

现代文:能和解的药中,只有甘草。

古文:帝问寅,果空腹入,乃厚赐草泽医人。

现代文:帝问寅是否如此,寅点头称是,于是厚赐这位江湖医生。

古文:皇甫仲和,睢州人。

现代文:皇甫仲和,河南睢州人。

古文:精天文推步学。

现代文:精通天文历算。

古文:永乐中,成祖北征,仲和与袁忠彻扈从。

现代文:永乐年间,成祖北征,仲和与袁忠彻扈从。

古文:师至漠北,不见寇,将引还,命仲和占之,言: 今日未申间,寇当从东南来。

现代文:大军至漠北尚不见寇,准备退兵,命仲和卜卦。仲和说: 今日未刻与申刻之间,寇会从东南来。

**古文:王师始却,终必胜。 **

现代文:王师开始会退却,最后必胜。

古文:忠彻对如之。

现代文:忠彻也这样说。

古文:比日中不至,复问,二人对如初。

现代文:到了日中还不见寇之踪影,再问二人如何,二人还是那样说。

古文:帝命械二人,不验,将诛死。

现代文:帝命将二人囚禁起来,若他们的话不灵验,就杀了他们。

**古文:顷之,中官奔告曰: 寇大至矣。 **

现代文:过了一会儿,太监飞报: 寇大队人马来了。

古文:时初得安南神炮,寇一骑直前,即以炮击之,一骑复前,再击之,寇不动。

现代文:当时得到了安南神炮,寇一骑冲上来,便用炮击毙,再来再击,寇按兵不动。

**古文:帝登高望之曰: 东南不少却乎? **

现代文:帝登高一看,说到: 东南方不是稍退了些吗?

古文:亟麾大将谭广等进击,诸将奋斫马足,寇少退。

现代文:忙指挥大将谭广等进击,诸将奋力战斗,砍敌马足,寇稍退却。

古文:俄疾风扬沙,两军不相见,寇始引去。

现代文:忽然疾风起,沙漠漫天,两不相见,寇才退走。

**古文:帝欲即夜班师,二人曰: 明日寇必降,请待之。 **

现代文:帝欲乘夜班师。仲和、忠彻二人说: 明天寇必来降,请等待。

古文:至期果降,帝始神其术,授仲和钦天监正。

现代文:到时寇果然来降,帝始深信仲和的神机妙算,授他为钦天监正。

古文:英宗将北征,仲和时已老,学士曹鼐问曰: 驾可止乎?

现代文:英宗也将北征,这时仲和已老,学士曹鼐问仲和: 可劝阻圣驾与否?

**古文:胡、王两尚书已率百官谏矣。 **

现代文:胡、王两尚书已率百官进谏了。

**古文:曰: 不能也,紫微垣诸星已动矣。 **

现代文:仲和说: 不能,紫微垣诸星已动。

**古文:曰: 然则奈何? **

现代文:曹鼐又问: 那如何是好?

**古文:曰: 盍先治内。 **

现代文:仲和说: 何不先治内。

**古文:曰: 命亲王监国矣。 **

现代文:曹鼐说 :命亲王代行朝政。

**古文:曰: 不如立储君。 **

现代文:仲和说 :不如立皇太子。

**古文:曰: 皇子幼,未易立也。 **

现代文:曹鼐说: 皇子尚幼,不容易立。

**古文:曰: 恐终不免立。 **

现代文:仲和说 :终究是不免要立的。

古文:及车驾北狩,景帝遂即位。

现代文:英宗北征,兵败被俘,景帝在京城即皇位。

**古文:寇之薄都城也,城中人皆哭。仲和曰: 勿忧,云向南,大将气至,寇退矣。 **

现代文:寇已逼近北京城下,城中人皆哭,仲和说: 勿忧,云向南,大将将至,寇即退走。

古文:明日,杨洪等入援,寇果退。

现代文:第二天,杨洪等入援,寇果退。

古文:一日出朝,有卫士请占。

现代文:有天出朝,卫士请他占一卦。

**古文:仲和辞,卫士怒。仲和笑曰: 汝室中妻妾正相斗,可速返。 **

现代文:仲和拒绝。卫士怒,仲和笑道: 你的妻妾正在相斗,快回去。

古文:寅以筮游公卿贵人间,莫不信重之,然无一语及私。

现代文:此人回家见妻妾正斗得难分难解。有人问仲和何以知道。仲和说 :他问我时,正看到两鹊在屋上相斗,由此知道。

古文:年几九十乃卒。吴杰,武进人。

现代文:其占卜之灵大都是这样。吴杰,常州府武进人。

古文:弘治中,以善医征至京师,试礼部高等。

现代文:弘治中,因善医而被召至京师。经礼部考试为高等医师。

古文:故事,高等入御药房,次入太医院,下者遣还。

现代文:按惯例高等医生入御药房,次等入太医院,下等遣还。

古文:杰言于尚书曰: 诸医被征,待次都下十余载,一旦遣还,诚流落可悯。

现代文:杰对尚书说: 诸医被征来京师,等待了十余年,一旦遣还,流落可悯。

**古文:杰愿辞御药房,与诸人同入院。 **

现代文:杰愿辞御药房之职,与诸医一同入太医院。

古文:尚书义而许之。

现代文:尚书见他重义气,同意了。

古文:正德中,武宗得疾,杰一药而愈,即擢御医。

现代文:正德年间,武宗得病,杰一剂药就治好了,即提升为御医。

古文:自是,每愈帝一疾,辄进一官,积至太医院使,前后赐彪虎衣、绣春刀及银币甚厚。帝每行幸,必以杰扈行。

现代文:一天,帝打猎回来,很疲惫,有病,服杰药便愈,进杰一官。从此以后,每为帝治好一次病便升官一级,直至太医院使,赐赏甚厚。帝每次出行,必使杰扈从。

**古文:帝欲南巡,杰谏曰: 圣躬未安,不宜远涉。 **

现代文:帝欲南行,杰劝阻道 :圣体欠安,不宜远行。

古文:帝怒,叱左右掖出。

现代文:帝怒,令左右将杰扶出去。

古文:及驾还,渔于清江浦,溺而得疾。

现代文:圣驾还京师,在清江浦钓鱼落水而得病。

古文:至临清,急遣使召杰,比至,疾已深,遂扈归通州。

现代文:到临清急派人去召杰来治病。杰赶到时,病已加重,扈送到通州。

古文:时江彬握兵居左右,虑帝晏驾己得祸,力请幸宣府。

现代文:这时江彬掌握兵权在皇帝左右,怕帝晏驾使自己得祸,极力请皇帝去宣府。

古文:杰忧之,语近侍曰: 疾亟矣,仅可还大内。

现代文:杰为之担忧,对侍臣说: 病很重,只可还京师。

**古文:倘至宣府有不讳,吾辈宁有死所乎! **

现代文:倘若去宣府发生不幸,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

古文:子希周,进士,户科给事中;希曾,举人。

现代文:近侍害怕了,百方劝帝,才还京师。刚到京便驾崩,江彬被诛,中外晏然无事,有赖吴杰之力。

古文:又有许绅者,京师人。

现代文:杰不久隐退。许绅,北京人。

古文:嘉靖初,供事御药房,受知于世宗,累迁太医院使,历加工部尚书,领院事。

现代文:嘉清初在御药房任职,为世宗所重视,调任太医院使,加工部尚书衔,管理太医院事。

古文:二十年,宫婢杨金英等谋逆,以帛缢帝,气已绝。绅急调峻药下之,辰时下药,未时忽作声,去紫血数升,遂能言,又数剂而愈。

现代文:嘉靖二十年,宫女杨金英等谋叛,用帛勒杀世宗,气已绝,绅忙调大剂量药抢救,辰时下药,未时勿出声,去紫血数升,能讲话了,又服数剂而愈。

古文:帝德绅,加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赐赍甚厚。

现代文:帝非常感谢许绅,加官为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赏赐甚厚。

**古文:未几,绅得疾,曰: 吾不起矣。曩者宫变,吾自分不效必杀身,因此惊悸,非药石所能疗也。 **

现代文:不久,绅得病,对人说: 我的病治不好了,从前宫廷发生变故,我自己认为若对皇上治疗无效,必有杀身之祸,因此受惊,这不是医药所能治得好的。

古文:肯堂所著《证治准绳》,为医家所宗,行履详父《樵传》。凌云,字汉章,归安人。

现代文:不久病卒。赐谥恭僖,封其一子为官。明代医生做官最大者只许绅一人。凌云,字汉章,浙江归安人。

古文:为诸生,弃去。

现代文:曾为生员,后弃学而北游泰山。

**古文:北游泰山,古庙前遇病人,气垂绝,云嗟叹久之。一道人忽曰: 汝欲生之乎? **

现代文:在古庙前遇病人,已生命垂危,云嗟叹良久。一道人忽然问他 :你想使他活吗?

**古文:曰: 然。 **

现代文:云答 :自然!

**古文:道人针其左股,立苏,曰: 此人毒气内侵,非死也,毒散自生耳。 **

现代文:道人在病人左股上用针治疗,病人立即苏醒。道人说: 此人毒气侵入内脏,而不是死,毒散自然活了。

古文:因授云针术,治疾无不效。

现代文:因授云针疗法,治病无不有效。

古文:里人病嗽,绝食五日,众投以补剂,益甚。

现代文:同里人患咳嗽病,绝食五日,为他看病的医生都是下补药,而咳嗽得更厉害。

**古文:云曰: 此寒湿积也,穴在顶,针之必晕绝,逾时始苏。 **

现代文:云曰 :这是寒湿所积成疾,针灸头顶穴位,他必晕过去,过些时会醒过来。

古文:命四人分牵其发,使勿倾侧,乃针,果晕绝。家人皆哭,云言笑自如。

现代文:命四人抓住病人头发,勿使他倾侧,进行针灸,果晕过去,家人皆哭,而云谈笑自如。

古文:顷之,气渐苏,复加补,始出针,呕积痰斗许,病即除。

现代文:过一会儿病人复苏过来,再加补药,才拔出针。病人吐出差不多一斗痰,病愈。

古文:有男子病后舌吐。云兄亦知医,谓云曰: 此病后近女色太蚤也。

现代文:有男子病后吐舌头,云之兄也懂医术,对云说: 此人病后近女色太早。

古文:舌者心之苗,肾水竭,不能制心火,病在阴虚。

现代文:舌者心之留,肾水竭不能制心火,病在阴虚。

**古文:其穴在右股太阳,是当以阳攻阴。 **

现代文:其穴位在右股太阳,应以阳攻阴。

古文:云曰: 然。 如其穴针之,舌吐如故。

现代文:云同意这看法,按照其兄所说的穴位进行针疗,但吐舌如故。

古文:云曰: 此知泻而不知补也。 补数剂,舌渐复故。

现代文:云明白 这只是知泻而不知补的缘故 ,服了几剂补药,再不吐舌了。

古文:淮阳王病风三载,请于朝,召四方名医,治不效。

现代文:淮阳王得风湿病三年,请朝廷召四方名医来治,都无效。

古文:云投以针,不三日,行步如故。

现代文:云用针疗,不到三天就行走如故。

古文:金华富家归,少寡,得狂疾,至裸形野立。

现代文:金华富家有一妇人,年轻时就守寡,得狂病,甚至裸体站在野外。

古文:云视曰: 是谓丧心。吾针其心,心正必知耻。

现代文:云诊视后说 :这是心病,吾对心进行针疗,心正必知耻。

**古文:蔽之帐中,慰以好言释其愧,可不发。 **

现代文:把她关在帐中,以好言启发其羞愧之心,病可不发。

古文:乃令二人坚持,用凉水喷面,针之果愈。

现代文:令二人把她抓紧,用凉水喷面,进行针疗,其病果然好了。

古文:吴江妇临产,胎不下者三日,呼号求死。

现代文:吴江一妇女临产,三日胎不下,产妇呼喊愿死。

古文:云针刺其心,针出,儿应手下。

现代文:云以针刺其心,针一拔出,胎儿就呱呱落地了。

古文:主人喜,问故。

现代文:主人高兴得很,问其原因。

**古文:曰: 此抱心生也。手针痛则舒。 **

现代文:云说: 此抱心生,针刺痛了胎儿的手,他便松手出生了。

古文:取儿掌视之,有针痕。

现代文:看胎儿手掌,果然有针刺的痕迹。

古文:孝宗闻云名,召至京,命太医官出铜人,蔽以衣而试之,所刺无不中,乃授御医。

现代文:孝宗闻云之名,召至京师,命太医将铜人穿上衣服来考试他,所刺穴位无不准,于是授为御医。

古文:年七十七,卒于家。

现代文:享年七十七岁,卒于家中。

古文:子孙传其术,海内称针法者,曰归安凌氏。

现代文:子孙传其医术,海内一提到针疗法者,都称赞归安凌氏。

古文:有李玉者,官六安卫千户,善针灸。

现代文:李玉,六安卫千户,善于针灸疗法。

古文:或病头痛不可忍,虽震雷不闻。

现代文:有人患头痛病,疼痛难忍,甚至震雷也听不见。

**古文:玉诊之曰: 此虫啖脑也。 **

现代文:玉诊视后说 :这是虫在吃脑。

古文:合杀虫诸药为末,吹鼻中,虫悉从眼耳口鼻出,即愈。

现代文:把各种杀虫药合研为粉末,吹入鼻中,虫都从眼耳口鼻中出来,病就好了。

古文:有跛人扶双杖至,玉针之,立去其仗。

现代文:有人脚跛,扶双杖来求他治疗,玉给他针疗,立即弃杖行走。

古文:两京号 神针李玉 。

现代文:两京称他为 神针李玉 。

古文:兼善方剂。

现代文:他还善用药方治病。

古文:或病痿,玉察诸医之方,与治法合而不效,疑之。

现代文:有人患痿病,肢体萎弱,脉搏迟缓。玉查阅诸医之药方,凡与治法合而无效者,深为怀疑。

古文:忽悟曰: 药有新陈,则效有迟速。

现代文:但忽然明白,认为: 药有新陈之分,则效果有迟速之别。

**古文:此病在表而深,非小剂能愈。 **

现代文:此病深沉,非小剂量可以治好。

古文:乃熬药二锅倾缸内,稍冷,令病者坐其中,以药浇之,逾时汗大出,立愈。

现代文:于是将两次熬的药合在一缸内,稍冷后令病人坐在缸内,用药浇之,过一会儿,病人大汗,病即痊愈。

古文: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

现代文: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

古文: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

现代文:好读医书。医书《本草》所载药物,自神农所传止有三百六十五种,梁代陶弘景增加三百六十五种,共七百三十种,唐代苏恭增加一百一十四种,宋代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到掌禹锡、唐慎微等人,先后增补,合计一千五百五十八种,当时认为诸药齐备。

古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

现代文:然其中品类既繁,名称杂乱,或一物分为二三种名称,或二物混为一种,时珍深以为不当。

古文: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

现代文:他又多方采集,删繁补缺,历经三十年,查阅八百余家医书,三易其稿而成书,名为《本草纲目》。

古文: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

现代文:该书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分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

古文: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

现代文:该书集解各种药物之产地、形色、气味,并附主治各种疾病的单方。书成之后还未及进呈朝廷,时珍突然去世。

古文: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

现代文:不久,神宗诏修国史,收购各地书籍,时珍之子建元将父亲的遗表及《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天子嘉赏,命刊行天下。从此以后,士大夫家中都有这部巨著。

古文: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谿知县。

现代文:李时珍曾任楚王府奉祠正,儿子建中任命为四川蓬溪知县。

古文:又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中。

现代文:此外,还有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等,皆精通医术。

古文:而希雍常谓《本草》出于神农,朱氏譬之《五经》,其后又复增补别录,譬之注疏,惜朱墨错互。

现代文:缪希雍常说《本草》出于神农,朱氏比喻为《五经》,其后又增补为别录,有如五经之注疏。

古文:乃沈研剖析,以本经为经,别录为纬,著《本草单方》一书,行于世。

现代文:他潜心研究,以原书《本草》为经,以后人增补之别录为纬,著《本草单方》一书,流行于世。

古文:周述学,字继志,山阴人。

现代文:周述学,字继志,浙江山阴人。

古文:读书好深湛之思,尤邃于历学,撰《中经》。用中国之算,测西域之占。

现代文:读书好深思熟虑,尤其对于历学有精深研究,撰有《中经》,用中国之算术检验西域之预测。

古文:又推究五纬细行,为《星道五图》,于是七曜皆有道可求。

现代文:又做《星道五图》,知七曜的运动皆有规律可循。

古文:与武进唐顺之论历,取历代史志之议,正其讹舛,删其繁芜。

现代文:他与武进的唐顺之谈论历法,将历代史志中有关历法的议论中的错误,加以纠正,删去繁芜。

古文:又撰《大统万年二历通议》,以补历代之所未及。

现代文:还撰有《大统万年二历通议》,以补历代历法中所未触及者。

古文:自历以外,图书、皇极、律吕、山经、水志、分野、舆地、算法、太乙、壬遁、演禽、风角、鸟占、兵符、阵法、卦影、禄命、建除、葬术、五运六气、海道针经,莫不各有成书,凡一千余卷,统名曰《神道大编》。

现代文:除历法以外,凡图书、皇极、律吕、山经、水志、分野、舆地、算法、太乙、壬遁、演禽、凤角、鸟占、兵符、阵法、卦影、禄命、建除、葬术、五运六气、海道针经等,莫不各有著述,共一千余卷,统名为《神道大编》。

古文:嘉靖中,锦衣陆炳访士于经历沈炼,炼举述学。

现代文:嘉靖年间,锦衣卫的陆炳访求名士于经历沈链,链举荐述学。

古文:炳礼聘至京,服其英伟,荐之兵部尚书赵锦。

现代文:炳以礼聘请至京师,佩服其雄才大略,向兵部尚书赵锦推荐。

**古文:锦就访边事,述学曰: 今岁主有边兵,应在乾艮。艮为辽东,乾则宣、大二镇,京师可无虞也。 **

现代文:锦去拜访,征询对边防的意见。述学说 :今年边疆有战事,应在乾艮二处,艮为辽东,乾则是宣、大二镇,京师可以无忧无虑。

古文:已而果然。

现代文:其后果然如此。

古文:锦将荐诸朝,会仇鸾闻其名欲致之,述学识其必败,乃还里。

现代文:锦又准备把述学向朝廷举荐,恰巧这时仇鸾闻述学之名,想把他请去。述学知道仇鸾必败,而不肯去,回到家乡。

古文:总督胡宗宪征倭,招至幕中,亦不能荐,以布衣终。

现代文:总督胡宗宪征讨倭寇,招他于其幕府中,但也未向朝廷举荐,述学终生为一介平民。